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用互联网思维工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0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的读后感10篇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是一本由梅纳德·韦布 / 卡莉·阿德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读后感(一):“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启示

  “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启示

  ——读《用互联网思维工作》随想

  互联网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每个人的思维观念,还都是颠覆性的变革。这种改变,不但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梅纳德 韦伯· (May-nard Webb)不但是LiveOps公司首席执行官,还是Sales-force网和雅虎公司的独立董事,在投资、培育和领导增长公司领域拥有近30年的经验。他在《用互联网思维工作》一书的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观点传统家长式公司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经彻底过时了,企业如果不及早改变,即使昔日再辉煌的公司,也会像柯达那样轰然倒下。在书中,作者独创了一个适用于每一个职场人的“工作框架”借助这一框架,, 不但职场人可以分析自己当下所面临的工作“瓶颈”也可以针对社会问题、, 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企业管理的问题“对症下药”。

  人类社会的飞跃,关键不在于物质催化,也不在于技术催化,而在于思维模式的迭代。科技能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互联网以以往任何技术进步与科技革命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影响着经济社会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马云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和产业,“ 还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雷军也认为,互联网不是技术,“ 而是一种观念和方法论”。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作者认为,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互联网开启了, “美丽的新世界”“从10年前5000万人使用宽带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使用人数多达20亿人,雇员们不再只待在办公室里,互联网使他们摆脱了地域束缚,在哪里都能办公。其实,” 这一理解存在着局限性。即,过于拘泥于商业领域,弱化了互联网对商业生态之外的现实世界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对人的现实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互联网思维不是社会化营销,不是电子商务,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而是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从互联网与人、社会等关系看,物、 互联网思维的层次成立体、阶梯状的,一是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属性内在规律爆裂所生成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二是人脑在互联网以及商业运营中所形成的群体性思维。从这两个层次上看,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特点,改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和方法。同时,互联网思维还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迭代,其内涵与外延还将不断改变和深化。其中,技术“的不断升级,技术的应用范围迅速的扩展,使我们得以了解来自全世界的信息……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这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人需要改变。马化腾认为,“传统企业即使还想不出怎么去结合互联网,但一定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过去几十年间,家长式公司的管理理念大众文化广为流传,可谓根深蒂固。在现实中,这种模式注定“长不大”更别说, “常青藤”尤其是互联网以了,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压缩了信息横向传输的空间时间,也改变了过去信息与人、物之间的时空关系。首先,在网络平台上,每位网民都化身为一个简单的“ID”,人际关系因此而重组,网上的每个人不以势大而言重,不因位卑而权弱,人们依据兴趣爱好、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在网上聚合、平等对话。其次,互联网是一面折射和反映现实社会的多棱镜,因为反映的角度立场和取向不同而多元多态。每一个网民都是产品的体验者、推销者,真实感受和“瞬时呈现”“体验”使 更具说服力。第三,互联网的开放,不仅是一种空间形态,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其中,开放和包容精神是互联网思维的内核。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利益格局的多元调整也需要互联网思维的指引。否则,就会群体迷失人心涣散。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是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变革性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作者在书中警告:社会、“ 企业和政府的领导者们都不得不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人类固执本性让我们害怕改变自己的行为,企业固有的经营方式让管理层觉得很难给员工工作自由,或把整个公司来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实,” 在互联网思维形成中不但有了全新的商业营销模式,在互动交流中也凝聚了发展共识。所以,不要害怕改变,不要拒绝创新。尤其是在重大决策中,把原来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不容争辩的被动接受变为双向多向、直接即时的民主讨论和交流互动,“你来我往”在 的激辩中更容易消除距离隔阂,“水乳交在融”中获得理解和信任。所以,在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中,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更贴近、更精准满足人民个性需求是许多国家政府工作的方向。其中,德国将“得到符合个人需求的服务”列为改进未来公共服务的重点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美】,梅纳德·韦伯(Maynard Webb),/著 冯艳/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12月版,定价35.00元。

  2015年6月19日科技金融时报A7版

  http://kjsb.zjol.com.cn/html/2015-06/19/content_124138.htm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你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读后感(二):自由的激情不可遏制

  2003年,埃迪•陆从加州大学伯里克利分院毕业,加入了一家会计公司,工作不开心,辞职,加入了雷曼兄弟公司,仍然不开心。他觉得,在任何一家公司做小职员,都好像是庞大机器里面的一个小齿轮,自己的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于是,埃迪毅然辞职,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的创业决心固然很坚决,但是,具体要怎样创业,却还没什么打算。其后数年间,按他的说法,他做遍了人间所有的工作,其中的甘苦艰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不容易加盟经营一家奶油泡芙连锁店,渐渐地有了起色。埃迪却又发现,特许经营,仍然要被总部的各种指导拘束,自己仍是不得自主。于是,埃迪再辞职,重新再来。后来,他终于创办了一家社交聚餐的网站,创业成功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天性里面,都有着渴望自由的强烈冲动。但是,人类社会毕竟是群居共处、相互合作的社会,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受到重重拘束羁绊,自由的天性被压抑着,沉睡着。像埃迪这样强烈向往自由,不被任何拘束羁绊的情况,毕竟是极少数的。然而,我们大多数人,迟早至少总会遇到某些机会,似乎是无关紧要小事,却突然唤醒我们向往自由的天性。能够及时捕获这一刹那灵感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吧!

  此书的作者梅纳德,就是这样的人。他与妻子曾经在IBM公司任职,梅纳德先生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家大公司。只是因为顺从妻子的意见夫妻双双辞职。开始时候失去了公司的依托,梅纳德先生感到十分惶恐不安担心自己应付不来这个冷漠无情的世界。后来,梅纳德凭借着自己的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了一名成功的自由职业者,这时,梅纳德先生才体会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幸福快乐

  大概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形势渐渐地发生深刻变化,商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持续了数十年,这样的趋势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更加强劲了。做为市场主体的公司,经营环境逐年恶化,破产的公司也愈来愈多。1970年的《财富》五百强公司,十三年之后,已经有1/3消失不见了。五百强尚且如此,一般公司的经营环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传统上,公司被视为是职工们的大家长,有照顾职工福利义务。但是,现在,公司再也负担不起这个重担了。

  在梅纳德来看,这样的惨淡景象,反而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激发起个人心中的自由天性。

  有一天,梅纳德夫妇去一家小餐馆用餐,不经意间,与一位名叫凯瑟琳的年轻女招待交谈了起来。梅纳德了解到,凯瑟琳所在的公司不景气,85%的员工被裁减。她也未能幸免。不得不暂时做餐馆女待,维持生计。但同时,她又与三位朋友合作建立了一家网络公司,大获成功。凯瑟琳告诉梅纳德先生,再过几天,她就要辞去女待的职务,去南美洲旅行,这可是她长久以来的梦想啊!她打算在风景如画的南美洲住上半年,还要学习西班牙语,无论身在何地,通过互联网,就足可以完成与合伙人业务交流。

  梅纳德先生对凯瑟琳赞赏倍至,因为她拥有着与他自己完全相同人生信念,在她的身上,梅纳德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其实,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兴起过一阵子居家办公的热潮,只是当时还不具备足够成熟客观条件,尤其是当时还无法想像互联网的神奇力量,所以,居家办公的尝试并不成功。等到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梅纳德预测说,今后,职员们聚集在公司办公的形式将会被逐渐取代。因为这样的办公方式不符合人类向往自由的天性。然而通过互联网,不同专业的人们可以自由任意地组合在一起。就好像是电影摄制组那样,为了一个项目而建立,项目完成随时解散。同一个人,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互联网,可以同时为数个项目组提供服务。在作者看来,这样惬意自由的工作方式是最好的,最适合人类的天性。

  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如埃迪、梅纳德和凯瑟琳那样幸运,我们也向往自由惬意的生活前景,但却无法挣脱沉闷日常工作的枷锁,那么,梅纳德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也适用于我们普通人吗?

  丽贝卡•格拉夫女士,在一家制药工厂做了20年的会计,薪资丰厚,福利优渥,她十分满意。尤其重要的是,这个工作给了她十分确定安全感

  但同时,繁重的工作也占去了她的大部分时间。丽贝卡经常感受到亲情的疏失,在孩子们面前,她好像是一个外来人

  一次偶然的谈话,仿佛是灵感的火花。随后,丽贝卡立即辞去了现在的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照顾家人。她凭借自己多年的会计技能,并不难找到新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丽贝卡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同时兼任数个项目,生计丝毫不受影响,而她的主要精力可以用于与家人们朝夕相处了。

  丽贝卡在没有失去工作的前提下,心甘情愿选择家庭这个甜蜜的负担,现了自己的愿望。这当然是一次成功的自由选择。丽贝卡的成功,虽然更少一些浪漫气质,却也许对我们普通人更有教益吧。

  我们普通人在工作生活中,也会像丽贝卡那样遇到到两难的困境痛苦不堪。或许我们会担心失去工作而不快乐地忍受着现状;或者我们会仓促做出轻率的决定,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心中的梦想反而更加遥不可及了。

  梅纳德在这本书中表达了这样的一个信念:首先,每个人心中向往自由的激情,是不应该加以遏制的。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一位热爱跳伞的运动员,总会在事先详细确保跳伞装备的安全,然后纵身一跃,尽情享受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快乐;一位冲浪运动员,只有经过千百次的磨炼之后,才能够具备足够的精湛技能,尽情享受追逐浪涛的快乐。

  所以,真正能够获得自由的人,必然是经过认真思考付出辛苦努力的人。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读后感(三):【读后感】怎么从保做安到大公司董事?

  本来想用书中提到的“自我命运的首席执行官”这个概念做标题,但是太严肃,于是把作者的经历直接浓缩成标题,无论是谁,我相信这样的改变都足以吸引人的好奇心了。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这本书里的作者梅纳德是硅谷的几个大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他对未来主流的工作方式的见解。我总结了一下,一共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弹性工作制】,其二是【项目工作制】

  所谓【弹性工作制】,就是不用固定去公司打卡,可以在公司以外的其他场所办公,只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即可。但这种新式在中国还是比较少的,一般只有特殊行业才会允许这种工作方式,有点类似接私活。

  所谓【项目工作制】,指的是未来有些公司为了节约办公场地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不会雇佣固定的员工,而会以“单个项目”的形式招募工作人员。这个有点像电影剧组:当一部电影立项后,制片人会招聘剧组所需岗位成员,当电影拍摄结束后,这个组织就解散了。

  这两种工作形式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未来,大多数公司所提供的岗位都不再是“铁饭碗”,人们工作的时间会更加集中化,即“某段时间聚焦于某个项目”,而不是无论有事没事,公司都和员工保持稳定的雇佣关系。

  最被这种改变而影响的是哪些人?

  是那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人。作者在书中说,以前那些家长式的公司都呼吁员工对公司忠诚,因此养了一批“没有能力但对公司忠诚”的员工,用“在职时间”的长短而不是“对岗位的贡献能力”去衡量一个员工的资历,这些人在未来会被时代清洗掉。当人情制度被淡化,契约精神被重视,公司就会重新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忠诚”这个所谓的优势,在以追求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公司眼里,显然没有“能力”重要。

  梅纳德把职场人分为四个框架(类型):

  框架一:尽忠职守的公司人。

  框架二:自我命运的首席执行官。

  框架三:幻想破灭的员工。

  框架四:雄心勃勃的创业者。

  把这个表格中对每个类型的描述和现实生活去对照,可以明显的看出,大部分人(也包括我,好沮丧)都属于框架3这个类型,少数人在升值加薪之后,转变一点心态,会进入框架1,随着年龄的上涨和能力的积累,一部分人会进入框架4,这群人通过实际行动,最后只有一小部分人进入到框架2,这是每个人的职场巅峰。

  从每个框架进入另一个框架,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多数人都挤在框架3,因此作者也在书中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解决之道。

  首先,发现问题。

  接受你正处于这么一个没意思的地方的事实。

  承认换一份更好的工作是自己的责任。

  搞清楚是什么问题或想法使你陷入了框架3中,真实的和猜测的都可以。

  其次,评估现状。

  你从同事、经理和高管那里能获得多少肯定?

  要是他们了解你的工作表现,还会继续雇佣你吗?

  如果出现了问题,你能解决吗?

  最后,找对方法。

  当出现问题后,千方百计去补救,不论是现在的工作还是以后的工作中。

  努力用不同的方法做事和思考问题,并坚持一直这么做。

  当一项工作圆满完成时,找一种方法由衷地赞美你的同事。

  完全做到以上这些,不一定能百分百保证你进入其他几个框架,但是一定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帮助作用。梅纳德最初的工作是保安,他也曾和我们一样深陷框架3不能自拔。后来他得到一个机会进入IBM,为了完成自己的转变,他不得不白天做程序员,晚上去超市打工,以此维持低薪期的生活,直到他完全度过了艰难期。

  有人说:我也知道自己存在哪些问题,也想努力,但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啊,我说服不了自己啊,怎么办?

  得亏你们看到了这篇文章,因为梅纳德针对这样的情况,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我觉得还挺实用的,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志存高远。

  这是关键,你一定要有个远大的目标,不要害怕被嘲笑。

  给自己做一个5年的计划。

  你站在舞台上,对观众们讲述你的生活,他们会因为哪一点敬佩你?

  你觉得什么是你的成功?

  如果你在努力思考你的梦想时听到了“我不行”的声音,那就把你想到的那些阻碍写下来。

  看看是什么拖了你的后腿,有意识地去忽略它们。

  重新开始思考你要什么。

  充满雄心壮志地把你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都想一想。

  什么是你的潜能?

  什么是你人生的目标?

  在你心中,成功是什么?

  接下来想想,9个月之后,你的成功是什么?

  2年之后呢?

  5年之后呢?

  如果你说不清楚你“高远”的志向是什么,先停下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把个人目标和职业目标合二为一时出现问题了吗?

  如果是,先分开写这两个目标的内容,再合并到一起。

  分别是什么妨碍你清楚地说出你的生活目标和职业目标?

  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可以找人帮你一起想,或给你一些建议。

  找一张纸,把上面的每个问题都写下来。

  当然,这本书所讲的未来工作形式主要是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对于传统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比如服装厂工人、餐饮店服务员这些,必须准点上班,因为这些行业离不开“人”。

  但我们身处一个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时代,以前会出现“铁饭碗”,是因为那些都是“技能型劳动”,而如今很多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业都是“知识型劳动”,而且这些公司不再需要传统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多数都是无用的,只有少数的基础性知识依然有用,但那时因为这些基础性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他知识,能快速的学习新知识,并把它们应用于工作和生活。

  有人会觉得我杞人忧天,或者认为我想的太多。毕竟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重视当下就好了。

  但是,未来就是逐渐到来的每一个当下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当下”越来越好,那就有必要考虑一下未来。

  未雨绸缪。

  着眼于未来,做当下的事。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读后感(四):做自我命运的主宰,主动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本书作者通过对自己职业发展经历的总结以及对就业市场变化态势的分析,说明了以下几点内容:

  1.随着技术进步,在就业市场上,家长式公司时代模式已经而且将来必将更多地被创业公司时代模式所取代。

  2.随着技术的进步,适应创业公司时代精英模式的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并且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目前从业人员框架中的其它三种或被动或无知或无能的有限生存模式~即家长式公司内的发展受限的公司精英以及被动授权怀才不遇者和创业公司模式下的技能不足的创业者,向成为主动、自主、自由、的自我命运的首席执行官的转变的策略与方法。

  其方法要点在于:主动面对问题,积极思考,及时、有效分析反馈,不断学习,拓展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在个人生活与职业上抓住重点,利用技术进步,采取事业与生活双赢的灵活工作方式,成为自我命运的首席执行官。

  《用互联网思维工作》读后感(五):用炼金术思维读《用互联网思维工作》

  五一在家无聊,就看书。手头有一本《用互联网思维工作》,就先看起来。

  看完之后,大失所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互联网的布道书,不如说是作者的广告宣传册子。书的主要作者梅那德·韦布是LiveOps的CEO,他这本书就是净在吹嘘如何通过LiveOps或者类似的网站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自由职业者。毕竟,有了网络之后,人与人可以随时随地连接,于是朝九晚五的办公时间、占据空间的办公室等等过去不可或缺的工作元素,现在统统都可以虚拟化了,自然工作的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些东西,几乎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识。这么一本书说了那么多,可以说老生常谈,让人提不起兴趣来。最令我感到不满意的是,这本书实际上还是针对美国人的情况来写的,在中国想做一个完全的自由职业者还是极为不易的,因为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纯粹的freelancer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代价太大。如果非要给这本书找个中文版的话,那罗胖子罗辑思维讲的U盘职业人生说不定还更有可行性一点。

  但如果读书只是想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是限制了自己的思考。我决心拿这本书做例子,看看怎样从自己觉得失望的书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就好比从一堆废旧物质中提取出金子来(把这本书比喻成废旧物质稍微有点过分,但书是我买的,也是自己读的,读了之后进行什么评价是我的权利吧),不妨命之为读书的炼金术思维。

  那这本书有哪些值得记取的东西呢?

  第一,虽然因为中美国情不同,不可贸然套用书中的理论与实践,但书中对于互联网改造工作的认识是没有错的。中国的互联网确实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购物、娱乐、社交还是家庭生活,都打下了互联网深深的烙印。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虽然完全的自由职业者还不能说是当今中国职场发展的主流,但这个趋势同样也很明显。与此同时,很多需要朝九晚五上班的工作也逐渐渗透进了很多自由职业的因素,比如说请假,过去很多单位都很严格,现在只要把工作按时完成,偶尔请假一天什么的还是很容易就准假了。这个大趋势,是必须要看清的。

  第二,创业已经成为职场的大热门。正因为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改变如此之大,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创业的机会,有识之士不会放过这样的机遇。我的一位朋友说,如果你没权没势,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大概互联网是改变人命运最有效的途径了。我深以为然。特别是在云计算时代,互联网创业的成本急剧下降,早几年做个app就能融资几百上千万的案例也不鲜见。当然,现在这个大潮有点过了,而且随着p2p金融骗局等的曝光,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创业已经没有前几年风头浪尖上那么容易了,但这个趋势也是不会改变的。

  第三,书中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见85页:

  “我年轻时得到过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指点,在研讨课上,他讲了他的女儿在波士顿湾抓螃蟹的故事,他女儿担心小水桶上没有盖子螃蟹会跑出来,但教授告诉她不需要盖盖子,因为当一只螃蟹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另一只就会把它拽下来。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长期消极的人(螃蟹)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导致团队中的其他人或整个团队都无法到达最高点。”

  这也正如中国俗话说的,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但是社交媒体时代,不仅是可以脱离公司这样的组织的束缚,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了。你不必再要求自己跟整个猪队友团队委曲求全,相反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好团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要注意在网络上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自己,从而合作愉快。

  从这本书中,我能提取的金子就是这些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