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0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篇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4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萧红的呼兰河 我后知后觉的童年

  第一次看萧红的文章印象并不深,因为经过初中高中语文的“洗礼”后,对鲁迅类的文章本能的产生抵触。大一时了解她和萧军的那段烟尘旧事开始对她产生兴趣,于是借阅了《呼兰河传》,仍不明白这么一本描写穷乡僻壤语言平淡回忆录凭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看完后,突然觉得她的文字就像一个深渊,让人心甘情愿的往下沉。也许就像林夕歌词所写的,有些事是提早都不可以,就像苦瓜,到了一定年纪才吃得出甘苦中的那缕清香。而对萧红的感觉,就像一位读者所描述的:她是一朵伤残的花,在一个战火纷飞年代,不合时宜的绽放。

  在萧红回忆中的呼兰河,一年四季都是热闹的,呼兰河的人,一年四季也都是快活的,麻木的快活着,路上的一个大泥坑,就可以看好多场快活的“演出”和快活的享用“淹死的猪肉”,一个染缸房的故事,就可以成为他们好几年快活的谈资,甚至一片被丢弃了的膏药,都可以让拾得者的手和心灵快活一整个冬天。

  在呼兰河,一切不幸者,都是叫花子,人们对待叫花子是很平常的。但是却擅长把不幸者的遭遇添油加醋无限放大,越是能把鸡毛蒜皮的事描述得像神话一般,讲述者在听众中越显得有威严。但仔细想想,这也怪不了那些夸张的讲述者吧,在一个与世隔绝地方,一年可能发生不了几件小事,所以不把别人进监狱的“大事”夸张成神话,就没话可讲啦。

  萧红的童年里,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爱,但得到了祖父最深的爱,所以,对祖父的回忆成了灵魂温暖的寄寓之地。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下小白菜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哪里会溜的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但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籽踢飞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我们这群“在温室里成长的90后”提起童年的时候,脑子里就开始出现一幅幅色彩斑斓画面父母关怀爷爷奶奶的宠爱、小伙伴环绕....而我之所以对这段文字尤其钟情,是因为一直觉我的童年除了太奶奶给我的那片云彩之外,都是黑白的,即使听者觉得有颜色,那也是我讲诉的时候加上去的。我并没有怪谁,也没有因为得不到很多人的爱而伤悲,反而越加珍惜那一份满满的爱。在农村生长过的孩子对萧红与祖父这样的场景应该不会陌生小时候,太奶奶上山,我也跟着上山,太奶奶去拔草,我也跟着去,把太奶奶刚拔起来的草再种上,太奶奶去找别的老人聊天,我就在旁边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经历战争年代和饥荒时期的老人身上,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所以从小我知道的事情总比别的小朋友多得多。

  与萧红一样,在我家乡的那个小村庄里,以前住着我的太奶奶,现在埋着我的太奶奶。生我的时候,太奶奶八十岁了,我到了小学年级的时候,太奶奶就九十岁了,她九十岁那年的最后一天,还没来得及和她一起吃最后一个年夜饭,她就死了。她死后我常常梦到她,梦到她突然又变年轻样子,梦到她变成一堆白骨的样子,梦到我牵着她的手走在田野的样子。。。。前段时间奶奶去世之前,我又梦见了她和我那个后知后觉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萧红的唯美

  萧红小说取材大多来源于东北,由于故乡的沦亡与个人际遇,她的

  作品往往弥漫着一股凄苦沉闷氛围同时也抒发着对苦难人民同情

  《莲花池》一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萧红对于家乡深沉眷恋,一

  字一句都散发着对故土的熟悉与热爱。虽然这个故事很悲伤,但仍不时地

  穿插跳跃着对明丽景色轻快描写。对于自然景物和细微物体的细腻感知

  是女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也可以说是优势。好像她们的眼不仅仅是

  眼,更是一台高像素的相机,能准确捕捉到那些摄人心魂的美。

  比如她对绿的描写,“天是晴的,耀眼的。空气散发着从野草里边蒸

  腾出来的甜味。地平线的四边都是绿色,绿得那么新鲜,碎绿,湛

  绿,油亮亮的绿。地平线边沾上的绿,绿得冒烟了,绿得那边下着小

  雨似的。而近外,就在半里之内,都绿得完全玻璃。”

  《逃难》《朦胧期待》则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萧红。语

  言诙谐幽默耐人寻味。似乎离开了东北的她,在别处一样生根芽。

  萧红的小说有散文化的倾向情节推动并不明显,甚至连结局也是

  模糊暧昧的。但她擅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状况,也长于用一

  系列紧凑而精准动作描写来直观地反映人物的心情。萧红的笔触

  焦于日常的琐碎生活,其刻画的精准与传神使得她的文字极具画面

  感。想到她在那穷困潦倒生活之际,依旧能保持对写作的热忱和虔

  诚,便觉佩服。想她与萧军一度陷入极端困苦食不果腹,简直是在

  死亡边缘徘徊挣扎。她每日只能在屋里等待,等待萧军带回一点食物

  或者谋得了工作消息日复一日的等待、寒冷饥饿令她濒临崩溃

  甚至羡慕起妓女,因为她们在烟街柳巷中至少能保证温饱

  但她还是在写,写她的家乡,写她的祖国,写她的人民,写一切她

  能感知到能回忆道能想象到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30年代,给我们留

  下了那样晶莹优美的文字。唯此,她才被那么多人喜爱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呼兰河:萧红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

  这话大约是张爱玲说的自己,但用来形容萧红也是妥帖的。如果把中国现代女作家分成两端,一端是丁玲,一端是张爱玲,那处在中间的应该就是萧红。萧红的一生,幼时处境优渥,年长却颠沛流离,一生情感生活,看似浪漫,实则艰辛。这样的家道中落,世人白眼,对于读者而言可能会读到好作品,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难言的辛酸落寞

  重读这样的经典,最大的感觉就是凉薄。童年的回忆应该是温馨诗意的,但你在这本书中读不出来,相反的那些冷漠的麻木的人心却是那么突兀,即使是用那么努力抑制的笔触来描写,也变现出不同寻常的批判力量乡村题材的作品,固然可以有《暴风骤雨》式的写法,也可以有《江村经济》式的写法,当我个人更喜欢萧红的《呼兰河传》,没有大场面作史诗的野心,没有精确的经济统计数字,但她对东北农村群众思想文化、生活的剖析做得同样出色。从第一章开始,萧红就立刻进入了童年回忆的角色小镇风情,充满了画面感。那感叹因为天冷地裂吞了他馒头老头,那天冷冻得像被火烧一样呜呜叫的小狗,那开着李永春药店的李永春,就像一个个分镜头不急不慢的一一叙述过去。如果读者误认为萧红只是这样做着白描就罢了,那就太小瞧她的笔法春秋。那费了萧红不少笔墨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分明是柏杨笔下的大酱缸,照出的不仅仅是呼兰河的也是全中国的愚昧和麻木,那样的自欺欺人,又多少有些阿q的影子,这般平静描述下的凉薄世态,让人对这般看透世情的女子,不禁赞叹外又有些惋惜。这样的出色节段,在书中比比皆是,以前认为她说《呼兰河传》是半部红楼,多少有点自夸的意味,但重读下来,我认为萧红是有她的自知之明的。那不幸的团圆媳妇活着比鸡还不如,同样不幸又相当坚强和隐忍的冯歪嘴子突显卑微小人物身上的可敬可贵一面,还有那可恨可怜的有二伯等等,这样丰富多样的农民民众众生相,如果假以时日能够展开来详述,未必就不是一部《红楼梦》。

  读着《呼兰河传》,我觉得它有着鲁迅作品的种种影子。也许是萧红与鲁迅同样经历过家道中落,也许是他们有着同样共赴国难的经历,也许是他们在上海有过师生之谊,也许是鲁迅对黑暗中国无比清醒认识。我每每都能从萧红平静的文字中看到鲁迅的那在旷野中无声的呐喊,看到那种在绍兴会馆坐在槐树底下看着树缝间点点青天无奈。那把瘟死的当淹死猪肉吃的自欺欺人;那在呼兰河被称作野台子戏的社戏;那被当时的小萧红视为乐园,被成年后的萧红视为精神家园的后花园;那些凉薄冷眼看着别人不幸的看客;那虽然不幸却仍然挣扎生存的卑微民众;那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天真可爱的团圆媳妇;那可恨又可怜的有二伯,多多少少都能从鲁迅的作品中找到些渊源,也许这就是那个国破家亡时代所有有良知人们的共鸣吧。如果全书都是这样的阴郁就太让人沉重了,书中与祖父的美好时光,在后花园恣意的玩耍,是难得的温馨美好的片段,让人不禁有些安慰:尽管日后遭受到那样的不幸,至少还有个美好的童年,不管它是现实的,抑或是作者的想象。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相逢恨晚

  这本书其实高中时代就在新华书店看了,但是只看了前面几章就没有看下去,被当时的网络小说分心了。大一的时候又重新读了,读到倒数第二章再次放弃了,当时还写了书评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直到毕业后2015.10.10花了几个小时从头到尾第一次读完。

  当时的书评早就忘记了,现在重读,又完全是一番感悟。尤其是对小团圆媳妇那一章,深深地震撼了我,中国农村贫穷落后以及封建迷信的毒瘤离我们并不远,甚至在农村仍然存在

  故事是东北呼兰河,我却看到了我童年农村的影子,那一模一样的民谣还依稀记得。还记得小时候受了惊吓我妈妈还请人来叫魂,那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所写。

  第二章火烧云的描写让我想起了小学时候课本上的课文《火烧云》,特别相似。应该就是节选此文吧。

  作者一九四〇年出版的书,而我出生在九十年代,却仿佛写的是我的童年,这么多年就好像农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变。

  幸好信息时代来临,也许农村落后面临更大的挑战,至少希望那些封建愚昧的思想永远埋葬。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最暗枝头上也开出最美的花

  说道萧红,总是萧红萧军,说道代表作,会背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然而惭愧,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始终没有去翻开来一探究竟。

  想来原因有几个。感觉她的故事,十有八九革命的,惨烈的。另外还有些刻板印象,认为三四十年代的女子书写,大多不耐看,好像那个时候的女子,除却几个扳指头也能数得过来的因为家门渊源而受到好的教育的而文字不错女子外,会识文断句就已经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了,还惶论写作呢。而萧红是生长于乡间的。。。

  然而,一本呼兰河传读完,我错了,萧红,她是她们那个年代里旷世而出的奇花。她的文字,不但是优美的,而且是温情的。她的故事婉婉道来,非常好看

  我不认同茅盾写的序言里说,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正相反,萧红的童年如此丰盈,有宽厚的祖父,有颇殷实的家境,有静静的小城,有五花八门的人,有无尽精彩的后院。。。

  在茅盾写于1946年的序言里还读到,这本呼兰河传写于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那时的她,虽然才过而立之年,但已经经历过人生的各种起伏,阅尽了各色的人,年轻的她,身染绝症,独自一人困居可能沦陷或是可能不沦陷的香港岛。

  在这样的境遇里,却写出这样美丽到璀璨;温暖到流泪的故事来的萧红,怎样不叫我喜爱!最冷的季节里最暗的色调下也能凿得窗户也能开出最暖的花,这就是伟大作家。伟大的作家,对,萧红,她担得起这个称呼!

  《呼兰河传》读后感(六):到底是时代成就了萧红呢还是毁了她呢?

  最初知晓萧红,竟是因为她和萧君鲁迅等人的情史。

  可是通篇读完《呼兰河传》,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萧红,竟然让80后的我感同身受童年记忆。有一个自己的后花园,翻家里的藏的旧东西,把音乐盒拆开却装不回去,还有一次在柜子里看到一窝刚生出来的白白嫩嫩的可爱的小老鼠,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回忆

  还有记忆中的奶奶,会把别人给她的糖藏起来给我吃的奶奶,会在天快黑的时候叫我回家的奶奶,因为一次意外跌入冰天水沟而去世的奶奶。。。

  想起来都会心酸

  然而庆幸的是,今天的我过的比萧红幸福

  可是到底是时代成就了萧红呢还是毁了她呢?

  那平白朴实的文字读起来,竟是一个个伤,究竟要经历什么才能如此伤及骨髓

  除了孤绝品质,绝世才华,她一无所有

  《呼兰河传》读后感(七):童年,是回不去的最美时光。

  可能是欠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锐利吧,没有读到序文里说的贯穿全文“那么深的寂寞”,也可能吾以为众人皆寂寞。

  小在农村长大,书里的场景早有所闻,并未惊诧,不然怎么会有“媳妇熬成婆”的古谚呢。就在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我母亲这一代,也是受了不少婆婆的气,还有千古不变的儿子才是传宗接代的香火,也是让我从小身心受到摧残,接触到新思想之后便改为反叛,又不能狠心脱离厌倦的家,最终桀骜和软弱柔和成一颗偏执的内心和分裂的性格。当然了,跟所有这个时代成长的人一样,虽然没有健全的人格和明媚的性格,但是总归是可以自控生活在循规蹈矩的社会规则内。

  读这本书完全是最近上映的《黄金时代》,以及大家给予萧红很高的文学评价,但是当接触到开篇平铺直叙中可怜又可悲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情绪奴隶们,心里一下子就不舒服起来,像回避记起童年的事情一样抵触。

  耐着性子继续往后翻阅,看见了童年极美的大自然和单纯的心思,还有极其自由的生命状态,美的也是醉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这么美的场景,顿时让读者想到自己儿时快乐自由的光景,除了前院的竹林,林边的池塘,测院的桃树下,屋檐边的葡萄架下,有时候还爬到树杈上去睡觉或者很大的光溜溜的石头上面,或者田间堆砌的很高的草垛子上面......

  可惜爷爷在我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父母忙于劳作,亲戚间几多疏离,姐姐与我性格不合。没有作者祖父那么温情的相处,好在邻居有几个年岁差不多的玩伴,上山下地的也留下不少欢声笑语。

  。。。。。。

  本来是想写书评,开了个头就扯到自己身上去了,总的来说这部书让我获得了能平静欢喜的回想自己的童年,也能客观的评判幼时记忆力的事。这也算收获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八):人生何如,如此这么悲凉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他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似乎一开始,就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冷。

  断断续续从夏天一直看到了冬天,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看时的感觉总是荒凉的。她写童年的小院子,繁盛而又荒芜;她写团圆媳妇,活泼泼的一个小姑娘啊,就在旁人一次次热闹的旁观下,活活地被折腾死;她写童年那一户户人家,一家家商铺,如此狭小,如此生活得艰难的一群人,却快乐地不怎么快乐地活着……这一切都淡淡地描述着,好像这些人都与她无关,可是她却说“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生由不得你,死也由不得你,命运自有它的安排。这满满的回忆,落在白纸上,尽是萧索。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没给五星不是这书不好,是我不喜欢这样看着热闹读着悲观的书,萧红漂泊了一生,这书里的味道也是凄凉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九):朝花夕拾,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我其实是先看了电影,黄金时代,才看了呼兰河传。

  其实也是先看了电影的海报,记得有一篇上面写着——“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呵,如此大气的描述,洒脱,桀骜;在当时战乱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是这样的壮烈感,一下子让人心生敬畏。

  呼兰河传是作者的童年,可以拆出来分章节看,都是极好的散文。作者就这么闲来信笔,质朴不加渲染的感觉,可偏生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直击人心。

  她无疑是寂寞的,所以可以把周遭的事物观察的这样细致,也之所以对抚养她的祖父充满了深情。一天一天又一天,充满了尝试与自己相处,尝试在时间流逝里找规律,也尝试在有特殊时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欣赏。会让人想到”阳关灿烂的日子“里那种无所事事的无聊感,可能更惨?的是,同萧红一样,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一般也没有夏雨大院里面的小伙伴。所以很多时候,植物动物都仿佛有了情感。

  我很喜欢她写她家的后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矮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没有人问它似的。

  当然,有更加萧瑟的时候。下雨了,就像草上发了烟。夜晚的时候,“漫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但是真正的悲凉,更多早慧的少女看这个闭塞的小城,看落后的观念,看传承下来的陋习,己所不欲施于人的封建迷信,嚼舌头爱攀比的小市民……好像在这个小镇千百年的时光都不会改变。

  一个清醒的人在一个混沌的社会,苦闷,彷徨。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我最喜欢她写她的祖父,第三章。不过,不想多说这个话题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十):其实我还没读完

  说起看这本书的原因,长这么大,总是会看到,萧红,才女,这样的评语,看到推荐这本书,于是找来了一看,一开始看,很简单的话语,好像一个孩子在喃喃自语,我蹲在她旁边,听她慢慢道来,很安静,她带着我走过她眼中的世界,每一条街,每一座房子,商店,小巷,围在路上那个大坑那看,是不是又有猪掉了下去,又来到她家,会看到她的祖母,有些刻薄,看到她的祖父,那么慈祥和蔼,,看她又偷偷溜进了后屋,又偷了什么吃的玩的,那么开心,她又领我进后花园,长满了花花草草,可爱的孩子,却又偷着些许凄凉。

  故事里有很多的人物出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童养媳—团圆新娘,12岁的孩子因为长得壮实,要说自己14岁,天性不泯,却奈何来到了这个日夜跳大神的家里,挨打挨骂,折磨到最后,被开水烫,一群人还假惺惺舍不得,最后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还有一个就是有二叔了,一开始看的时候,还好奇怪,有二叔是有个二叔的意思吗,后面才看到,这个二叔好像很穷,常常寄住在这家,又寄住在那家,也会偷东西出去变卖,还被小孩子抓到了,有二叔不喜欢别人叫他有子,乳名,有二叔也会和别人吵架打架,我到最后都没太看懂有二叔是个怎样的人,或许是我看的太粗虐了吧,看完再看一下。

  我其实还没看完,我跟着这个孩子,看她眼中的世界,她好像没有什么玩伴,她看尽身边的好好坏坏,这些人的一辈子,那磨坊打梆的,那被丝瓜黄瓜缠满的房子,有开心,却一切都好像没有生机,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好像没有什么色彩,难过。

  继续看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