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10篇

2018-03-10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10篇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一本由[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0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一):文明的流动

  近一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界对于世界史的书写方式——准确的说是思考理解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不再是片面、割裂的以区域时代为每章节的描述对象,更注重世界历史宏观范围统一性与差异性。例如L.S.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2004),他从全球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斯塔夫里阿诺斯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作者却提及了另一本书对其的重要意义,这便是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1917年出生的麦克尼尔,沿着历史学家父亲道路,终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他于1949年撰写的《西方文明史纲》,成为西方最畅销的教科书之一。而在他1936年起,便不断构思一部综述世界各文明从古至今相互影响进程的著作。而在此后的27年内,世界历史也经历了二战、冷战、被殖民国家独立、以及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从1954动笔、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从一开始就嵌入了麦克尼尔对文明融合的全球史观。在这部长达1000页的巨著中,光注释就有150页上千条之多,这种详细全面资料来源,让人对作者严谨学术态度肃然起敬。而通过书中大量的照片地图和图表,各文明领域特征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另外,作者简单的以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为篇章分隔,不再用过于精确的时间来影响读者的整体把握,不得不说是种“抓大放小”的气魄。而上述这些与全书的思想相比,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特点罢了。

  近百万文字被作者分为了三个篇章,第一篇《中东统治的时代》从文明的起源,讲到两河流域文明的崛起,随着文明对农业世界外围的影响,渐渐产生中国、印度、希腊各自独特的文明环绕中东文明的核心枢纽这样的欧亚大陆文明圈,也就是作者说的“大社会”。第二篇《欧亚文明的均势》则围绕上述文明中心描述了其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军事政治贸易的扩大与碰撞,尤其是草原民族对文明帝国冲击,使得整个欧亚大陆各国在统一和分裂中交叠,所谓的均势,也不过是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游牧文化和西欧文化轮流坐庄的发展变化(此时期疏漏了中国文化成为作者后来自己承认的失误)。第三篇《西方统治的时代》则描述了我们都开始熟悉的欧洲对世界扩张的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革命,欧洲文明强制用军事手段,打破了世界平衡格局,创造了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由于本书出版于冷战时期,仍不免看出作者对于当代世界的两极思维,殊不知后来亚非拉的反抗独立与今天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文明又形成了另一种超越地域界限的均势。

  此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清晰描述了文明的流动是如何造就世界历史的。由文明中心向外缘扩散、由外部联系作用于文明变化,这种动态观察,使得文化的接触和联系变成了历史变迁的主要动因。同时,此书有意淡化小团体边界,不再将民族和国家作为划分群体的主要方式,更包容性的描述了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不断交流和变化中促进了文明的演变。此作品摆脱了20世纪很流行的“西方中心说”,更像是“欧亚中心说”。也许有人因为书名是“西方的兴起”而误解,但与此关联的笔墨只是三个篇章的最后一篇,即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期,同时本书的副标题为“人类共同体史”,这也和书中渗透出麦克尼尔对人类命运关怀交相呼应。一本好的历史书,不仅仅是对史实现象的反映,更是对一种历史哲学思想的传递。麦克尼尔对历史进程的思索,尤其是对不同社会和文化区域族群的交流和碰撞的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我对全球性世界文明发展以及未来走向的理解。当我了解到麦克尼尔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于2003年共同出版《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时,我不禁在心中为这样一个世代传承,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家族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千千万万个这样充满自我觉知且奉献终身人们共同吹起了一股加持之风,文明,因而更加顺意流动。

  文/卢育涛 2015.03.28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二):评《西方的兴起》

  读到第5章,看到讲中国历史的部分,很感兴趣。经常对这种西方人写中国历史比较感兴趣,想看看他们有那些有趣奇怪观点是不是和我们不一致,麦克尼尔也有一些关于中国的观点比较有意思

  作者在阐述中国历史的时候,第一个提到名字的人,就是孔子,而关于孔子的描述,他强调了孔子关于“道”的看法,说孔子是第一个提出“道”这个概念的人,这个说法好像和想象中的并不一致啊,“道”的概念不是应该又老子提出的么?怎么变成孔子了?

  极其长的一本书,要读完它真的需要勇气

  在上港与全北的亚冠比赛中上港球迷的呐喊声之中,我看完了这本大部头。感觉历史学家真的是一种神一样存在,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要如何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如何解释世界。这本世界史的书涉及的时间点是写到1950年为止的。不知道如果有从1950年到2010年的世界历史,又该怎么写?

  最后必须要说,这本书的电子版的质量非常高。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三):文化史与文明史

  年初的时候,读过麦克尼尔撰写的哈钦斯时期的芝加哥大学,对于推行通识教育历历在目。麦克尼尔是四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一方面受到了通识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现代史学思潮,因此他能够跳出传统单一的史学写作模式,将人类学与社会学有机结合起来,撰写出这样一部成功的文化史与文明史。

  撰写文化史与文明史,其实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两条线索,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加以区分。将传统社会研究视作人类学研究的工作,而将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视作现代社会加以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的奠基人如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马克斯·韦伯都尝试为现代社会立法,解释传统社会。这种努力在二十世纪变成了撰写通史的两条线索,即对传统社会做多元性解释,而将现代社会描写成一种大体单向性的发展道路。社会学家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史学的走向。如果说,二十世纪前半叶史学家们还在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非西方社会以及古典社会的话,那么下半叶则是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来赞扬现代社会。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恰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因此也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这部书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撰写传统社会,用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撰写近二百年来的世界发展。与《全球通史》前后各一半的篇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看两部书的布局,依然是将传统世界与现代世界分裂的写作方法。

  回到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我们看到他在撰写传统世界的时候,采取的是多元文化史的写作方式,具体上说就是通过文化形态的描绘,孤立地刻画各个传统社会的形态。如果熟悉费孝通《江村经济》的朋友,能够看到相类似影子。不过,一个是从西方人的角度,一个是作为传统社会出身的知识分子。不过,总体上说是一种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对于十八世纪之后的现代世界,麦克尼尔似乎有了一种议程性的写法,也就是将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对此,我们中国历史教科书也大体类似,即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历史的中心,以此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不过,这个发展的模板显然是欧洲社会提供的。麦克尼尔就不免将欧洲社会作为文明的尺度来衡量整个世界的发展。我认为他对于现代史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史的写作方法。

  最后,我必须说受西方学术发展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常常接受文化史与文明史二元的写作方式,不过我们更习惯用古代与现代,或者中世纪与现代社会这种二元写作。这种将传统社会视作现代社会对立面的做法,显然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就可以解释了中国学术为何能够迅速在八十年代之后与西方顺利接轨,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共享相同的社会观念。不过,随着西方后现代对于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批判,人们对于单一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不满,提出了世界多元现代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暗示了非西方国家也存在不同的现代化进程,其实这个说法不过是回到原来传统多元社会而已,并非新的学说和理论。麦克尼尔这部著作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如何思考多元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历史还没有能够给与清晰的答案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四):麦克尼尔的西方

  y jijiali

  每次战争结束后,总少不了的就是对战争的反思。瓦砾成堆,往事成空。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凭吊者怆然泪下。

  一战落幕,欧陆满目疮痍废墟之上,茕茕孑立,是有德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虽说二战更为惨烈,但是西半球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一扫经济危机阴霾,再度繁荣。在此情景下于是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因此他们的基调是多有不同的。

  同中国的天下观念、宗蕃体系下的史书叙事不同的是,西方其实一直有着“世界史”的传统。“世界”的范围也随着西方探索的脚步不断的扩大。(这样的观念或许最清晰的体现就是中西方地图的区别上。)这样的文化土壤滋养着无数学人。大凡我们能数的出世界史或者国际关系的著作往往其作者都是西方世界的。所以从此观点来讲,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饱受赞誉也是有点意料之中的感觉。

  就像中国通史史家经常从夏商、从黄帝尧舜写起那样,世界史的史家也是喜欢从希腊、从地中海写起。很自然的《西方的兴起》也是从希腊罗马开始。结束的时间往往就是作者所处的年代。所以如果从单纯的历史叙事来看的话《西方的兴起》也确实没有太多的看点,尤其是对于这本成书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史书来讲。

  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很重要的就是提出了整体性世界史的史观。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也因之成就其拓荒者的称号。在书中,麦克尼尔表达了一种“社会群体的接触和文化传播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主要力量”的思想。其实这一点如果仔细通读全书的话倒也不难看出作者是围绕着这一点来组织材料的。从这一点引申出来,就能容易理解本书副标题“人类共同体的历史”的意义所在。

  同同类的或者说是同一时期的史书一样,《西方的兴起》必然也少不了的就是“欧洲中心观”或者说是“西方中心观”。这样的时代的印记,无论哪一部作品都是很难避免的。同样还有作者所处于的冷战时期与麦卡锡时代的背景,作者对于某些事情评述会有所侧重;就像序言里面提及的说是对亚非人民反帝之类重视不足等等。人很难超越出他所在的时代,麦克尼尔亦是如此。再者本书对于部分群体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书没有照顾到中国人民的感情。书中对于中国的描写过少,不能够体现出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情怀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五):谁去还原历史?

  上个世纪初,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烛光下写成旷世巨著《西方的没落》,那或许是由于斯宾格勒有感于人类文明在前进中更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灾难有关。没有相隔多久,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就写成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乍看之下,是有些向前书挑战之意。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诺斯与托马斯写成《西方世界的兴起》,用经济学家的眼光重新给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给出自己的意见。其实,只从这三本书的书名,以及各书完成的年代及作者生平的相关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其中含有一些很有意思东西

  不论怎么样看,这三本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西方学者在某种程度上站在西方的角度与立场上来为历史做评价。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的动静兴衰来作为全球与人类的坐标系,当然,每个作者都在这个坐标系中力求准确与完备。18、19世纪中,资本主义超速发展,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灾难和挫折。两次世界大战,不论胜负,东西方世界都是收到重创。或许,这就是斯宾格勒先生之所以写《西方的没落》一书所想要警示与提醒的用意之所在。战后,世界经济逐渐复苏,西方又重回先前的兴盛时期,这让西方世界的人们似乎看到了曙光,新的转机与挑战虽然处处皆在,但是世界的相对稳定与和平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不论是西方还是东西,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更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没有中心,或许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处处都是中心。我们的历史学著作,关键是怎样去还原历史?抑或是,所谓的历史是否能够真的被还原?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还原历史,并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伤痛?

  本书作者正是试图用自己的独特的眼光去还原历史,去述说人类发展的某些关键问题之所在。本书作者知识非常渊博,译文也比较通顺易懂,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史学著作。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六):上帝在聆听人类思考

  记不清谁说的一句话,说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但是人这种高级动物,好像至今还未停下思考的脚步。是什么导致人类这么任性?麦克尼尔这位美国人,试图用《西方的兴起》这本书,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麦克尼尔胃口有多大?从几百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的老祖先说起,挑挑拣拣,自非洲大陆出发,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一路走来,指指点点,似乎把人类的任性说得头头是道,把人类演变进化的来龙去脉算的一清二楚。

  麦克尼尔的劳动成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够,他的书既然能畅销,自有其畅销的理由。简单地说,他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看谁先拥有新技术,那就能吸引、影响其它人。想想看,这样的观点、立场、写史方法论,反映了文化帝国主义理念,迎合了西方的优越感,你说,这书能不在西方畅销么。

  尽管作者遮遮掩掩地解释,60年代,对人类起源的早期非洲史还没人研究,60年代,对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没有注意到。但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再版时坦承,过去在30年代美国文化传播理论指导下理解全球历史,反映了所受教育的偏颇,不该用纯粹西方观点去看欧亚大陆。“我的无知和残留的欧州中心论,使我在1963年看不到这一点。”

  有读者自然会问,既有如此偏见和傲慢,干嘛还要翻译出版这样一本书?

  俺猜想有太多的理由吧。

  其一,在历史书层面,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很多大事件,典型现象进行系统解说,这本书还算品相较好。

  其二,看人家把世界史人类史写成啥样,这是一面最好的镜子,照见了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开除球籍的危机感。照见了别人是如何隔门缝看中国人,从反面激发国人一种使命感,逼着你动脑子多转弯掂量自己轻重。

  其三,作者是一个思考型的学者,尚能知错改错,检讨过去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角,认同今天以全球视角审视整个人类历史的必要性,正视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及复杂性多样性。那么,对现在有些片面强调一致认同或全盘否决西方政治价值观、西方历史观、西方文化观的偏激国人来说,难道不需要冷静思考么,不需要克服狭隘的民族史观么。

  其四,对有中国梦的国人而言,学会高瞻远瞩,以世界性视野,纵览古今中外,可能会更清楚认清世界发展的未来方向。会更清醒,有些学费,太昂贵得国人已交不起。会反思我们血液中是否有太多的陆地文化观念,少了海洋文化意识?反思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可笑可悲,反思不尊重科技不尊重人才所造成的倒退行为及悲剧。

  附带说一下,若这本书带给诸君的思考还不够的话,请再读读也是这家出版社出的另一本年轻人写的《人类简史》,不同的主观意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会带给人不同的深刻感受。若耐心看完这两本书,对以后中国会走向哪里?中国人该干什么?中国的历史会怎么写?也许心里就有谱了。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七):“闲”出来的文明 “打”出来的进步

  “闲”出来的文明 “打”出来的进步

  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的终极关怀又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总会让我们想起“文明”二字。民族、国家之间的发展有不一样的历史,历史中的遗迹给我们留下的更多是猜想,所以想要把人类的文明说清楚,把全世界各族文化都统统归纳到文明的旗下,谈何容易!每一次对于人类文明史的概括和总结,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西方的兴起》认为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以西方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从野蛮状态转换到文明,我们注意到其中有个很关键的词叫“开化”,在这个过程,我们更得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感激人类祖先在自然进化中的偶然与奇迹。但从人类有意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和掌控自然与社会的时候,我们应该归功于分工了。社会的分工本来是让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某一个领域上,以期得到更大的发现和进步,但分工的界限却人类之间产生隔阂,令人始料不及。文明的发展亦如此,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文明,就认为和自己无关;一提到文化,就觉得是读书人的事。其实不然,文化就是某一个集体(组织)一起认同的思想和观点,诸如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等,文明其实就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吃喝拉撒睡。全球的文明史,就是人类进化的历史,包括个体的进化、群体组织的衍变,及其过程中生活中的场景。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对人类文明史的理解。

  一、人类社会何以至此

  文明的产生,是“闲”出来的。我们注意到,当处于狩猎阶段和种植阶段的初期时,人类还在忙于自己的生计。而当种植的粮食有富裕量时,这时逐渐有人“闲”下来,这些“闲人”开始组织更大规模的种植,开始思考如何管理一大群人,“组织”的思想产生,文明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生存下来。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扛着文明大旗的人们,都是闲人,他们不参与田间劳动,不安排工业生产;即使是参与劳动生产的人,也是在劳动生产之余的闲时间,创作一些人类的文明。

  文明的进步发展,是“打”出来的。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而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他社会接触的产物,采取的方式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应对。从原始社会族群为了猎物争斗,到古代社会国家之间的摩擦,到如今为了资源、民主等的战争,无一不用“打”。奇怪的是,人类社会越打越进步。《西方的兴起》书中说到:文明的历史,是特别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社会模式扩张的历史。在文明的融合与对抗中,“打”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即丑恶。

  二、文明的背后推力

  “闲”出来的文明,“打”出来的进步。那么,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背后的推力首先应该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改进(感性和理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为改进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国家、郡县等想象中的现实成为一个固定的组织保存下来,社会分工得以明确,有些人专门从事生产,有些人从事管理,还有些人从事写作、画画而不至于饿死。

  其次是文化的交融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向往更好的生活,会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改进生存环境,也会通过借鉴学习其他先进文化改进。人类社会是相互连通的,在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社会模式会被更多人推崇和追求,有的会采用借鉴、学习的方式,有的为达到目的甚至不惜采用侵略、战争等手段,当然,侵略者也会用道德和正义美化自己的丑恶,以便证明那也是文明。启蒙运动之后的科学文化发展,为现代文明发展提供了理性上的支撑,这是现代文明最大的特点。

  三、世界历史的西方维度与中国视角

  西方人撰写的世界史,更多会写的是西方历史。书中将世界文明史分为中东统治阶段、欧亚文明均势和西方统治三个阶段,说的就是西方思维下的世界史,“西方的兴起”可以作为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简要概述。在中东、远东文明基本固化下的近代,西方依旧打得火热,也就是这种“打”(战争)让西方的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法国大革命之后逐渐固定下来,最终成为主导世界的文化和社会模式。即便是今天,西方国家仍就在打,不过很少在西方打,而是在其他国家打。

  作为中国读者,自然会站在中国文明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文明史,并寻求中华文明中其中的定位,并从中华文明的兴衰更替中,寻求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对于现实的借鉴。比如说,我们会发现战国和民国期间政治弱化以后,中华文化曾经迸发巨大的活力,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文明发展为僵化的皇权统治和威权主义所累,18世纪的中国文化犹如一块铁板,文人阶级的精英统治,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文明的发展。

  文明不是高深的理论,其实就是普通的人类生活总和。历史的车轮阵阵,依然不能阻止到点还没吃饭的我奔向食堂。

  2015-2-14文/乡村土狼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八):一部浩瀚的人类文明史

  西方的兴起是一本内容庞大的书籍,内容涵盖了人类文明的主要进程。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读来会感到非常有意思。人类从石器时代开始,渐渐在生活中懂得了利用工具,后来又发明了语言和文字,使思想文化得以传播,更快、更远、更广泛,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农业、工业、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等也越来越快地发展了起来,直到现今的社会,在这些发展的进程中,人类遇到了自然的挑战,遇到了同类与自身的挑战,更遇到了未来的挑战,面临如此多的问题,不妨跟随西方的学者好好去回顾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也许还能发现未来的解决之道。这或许是今天我们来读这本书的意义,它并不仅仅停留在兴趣上。

  书中讲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各自的成因,讲宗教、政治、商业和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也重点宣扬技术先进的优势。从作者这么多文字的描述来看,他私下里还是很看重技术革新的,哪里的科技最发达,人类就会向哪里学习,这是人类很本能与自然的现象;同时也谈到了战争、瘟疫之类的疾病传播对文明进程的作用,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质。例如,擅长武力的蛮族会通过战争征服更高的文明社会,并享用其成果,渐渐地,也会丧失原来的战斗力,在奢靡之中又被新的蛮族征服。从很多的事实看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种,其发展的进程是不平衡的。似乎那些受到外族频繁侵略、骚扰的,反而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更多的创新;而那些长期享受和平稳定的,比较容易一成不变,最后经不住外界突然的袭击或者环境的变化,没落了,甚至消亡了!

  作者在重版此书时,虚心承认自己在研究时的一些偏颇和考虑不周,比如最初没有对中国进行认真的探讨等等。不过书中还是重新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番思考的,只是侧重点不在此处,私下觉得这正好给中国的读者一个机会,在阅读过程中来比较一下中西文化优劣,认真思考一下中国为何在大唐时兴盛、而到了晚清时候就大大落后并受到世界列强欺负的事实?假如站在世界的角度上来观察,对比不同文明的兴衰,也许更能看出其中的问题。

  尽管我读完全书后记不住里面全部的内容,更记不住那么多复杂的外国名字、地点时期,但依然比较喜欢其叙事的风格,比较喜欢书中用一些形象的图例来示意一种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比如马拉的战车,在一张世界地图上看,从哪里何时何地又影响到哪里,一目了然,非常清楚;也喜欢用结构性的示图来展示不同社会的组成,比如最上面画一个神,然后祭司,然后农民等等,简单易懂。当然书中引用的文物照片也十分漂亮,即便是黑白的照片,但非常精细,质感很强烈,配上的文字注解也很详细。

  从人类浩瀚纷杂的历史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文明之间不断的交流与冲撞,也看到了优胜劣汰的交替发展,这绝不仅仅是讲西方或者基督社会的崛起,而是整个地球上人类的发展进程,也将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的未来会走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全球的沟通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更加容易和迅捷,也呈现一体化趋势的时候,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反思那些重大的转折与事件,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路。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九):全球化过程中的兴起和没落

  麦克尼尔用了27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史学著作,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西方的兴起》采用的是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从时间上来,叙说和解释整个人类的历史,主要有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地区或国家的文明,以不同的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也即是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推进,麦克尼尔把全球文明看作一个不断地运动的整体,避免了孤立或片面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的历史,他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带着我们一共走进全球的兴衰演变的画卷中去。麦克尼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互相联结的,互相影响和促进,当然,当代的社会必然是紧紧联结在一起了。麦克尼尔从各个方面,如生活方面的、科技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等等进行了讲述,涉及了饮食作物、文化传承、贸易迁徙、技术革命等等方面的变化,在他所理解的历史与世界的新观念、新框架之中,我们领略到了历史的变化和人类的发展过程。

  我们都知道有着另一个巨著叫做《西方的没落》,写的是人类文明在前进过程中所带来的灾难和过错,那本书作为社会的反思是非常深刻的。而这本恰恰相反,写的是《西方的兴起》,其实这些都是辩证思考的过程,毕竟事物的发展向来有利有弊,取决于我们研究的视角和立足点。既然麦克尼尔的信念和主张是:所有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互相关联的,那么在这里,我想说的便是即使这本书的名字意为西方的兴起,那么西方的兴起必然联结着东方的飞越,所以其实这本书叙述的是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兴起的过程,作者说其另一个信念是,“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他社会接触后的产物,采取的方式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应对”,有所联结,接着便是行动了,这行动的内容如何选择,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程度的深浅。在这一点上,也告诉了我们当下的发展也是有所选择的,只有选择优秀和正确了,才能更好地前进。另外,我们不应该紧紧的扣住麦克尼尔书中那些微不起眼的“西方卓越感”,而应是看到麦克尼尔更好地信念,即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我认为他的观点是乐观积极的,正是他对人类深深的关怀,才促使他把眼光放在疾病、战争等方面上,研究更好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y江焕明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所著《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一部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巨大,并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整体世界史”著作。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显然有着某种传承关系。麦克尼尔与汤因比有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后来写过汤因比的学术思想评传。麦克尼尔对汤因比在大多数专业历史学者趋于专精之时,以文明的概念为世界史研究注入新活力所作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汤因比试图将世界所有文化融为一体,表现了从宏观角度探究历史的卓越洞察力。但麦克尼尔也指出汤因比《历史研究》的缺陷,他认为汤因比没有充分认识到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人群之间的交流接触是促使文明演变的主要动力。并且汤因比过分依赖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模式,对其他文明尤其是非西方文明缺乏理解,因而对各文明的选择取舍过于武断,在分析其他文明时有许多明显错误。并且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往往是先确定观点,再选择适用的史实,这就难于为专业历史研究接受。正如汤因比要以英国的经验主义来弥补斯宾格勒的德国先验主义方法的不足那样,麦克尼尔要以美国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成果来弥补汤因比历史哲学方法的不足。他不但以相当多的各国史学权威著作作为注脚来支持自己的论述,同时也吸收了威尔斯、房龙、杜兰等人著作生动新颖的特点,以大量的插图、地图和图解鲜明形象地体现了自己的世界史构想。因而《西方的兴起》同时引起了专业历史学者、思想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西方的兴起》采用了从古到今的叙事史结构,将全球文明作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并以“比较广泛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农业、战争以及其他领域内的技术进步显然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各个文明的比较和兴衰的评价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应以此为出发点。麦克尼尔认为研究世界史必须将各文明及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文明的演变首先是由于生态、人口变化的促使,接着是同拥有较高阶段生活方式和思想的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只有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者才能生存和发展。这需要从世界史的高度考察,才能明推动文明和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只有发展一种世界范围的历史,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造成的多样化事实。

  《西方的兴起》全面具体地体现了这些思想。全书对西方读者较熟知西方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史实只是简要叙述,而对世界其他非西方文明的演变与成就的阐述却较一般西方通史系统详细,这使作者认为《西方的兴起》这个题目也许会造成读者的误解,但他希望这种“误解”会使读者通过思考而掌握这本书的思想和观点,赋予这本书以生命力。全书分为3篇13章,译为中文有80多万字。第一篇为《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500年)》,第二篇为《欧亚文化的均势(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第三篇为《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1500年至今)》。书的这种布局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生存圈”的观念。书中综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几千年各个文明相互影响、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我们在研读《西方的兴起》这部著作时,更应借鉴和反思的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修正世界史研究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而又避免狭隘的封闭的治史态度,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以全球的宏伟视角全面研究世界史,并能透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件把握影响全球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趋势。而且,当代史的实质就是具有全球性的历史,只有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察古知今,以古为今之鉴,才能理解世界史未来发展的总趋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