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因斯坦的望远镜》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经典读后感10篇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是一本由艾弗琳·盖茨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一):物理学武装现代人

  现代社会诞生,源于物理学的伟大发现。因为物理给我们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即:我们可以用纯粹数学方法来概括整个现象界。我们永难忘却牛顿力学之美,小小的几个公式,却将如此丰富世界网罗其中。

  物理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带来人类思维的跨越。如果没有量子力学的进步,现代经济学失去了灵感来源,如果没有相对论的出现,我们对时间意义认识仍难超越迷信。

  人类永远会有一种好奇心,去关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以此作为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所以,作为现代人,必须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有个基本了解,当我们知道宇宙是怎样构成时,我们也就明白了意义与自我构成的源头。这就是为什么,霍金的书为何能在国内风靡一时,因为只靠哲学经济学等,是很难打开未来之门的,这是物理学更擅长的领域

  本书是一本通识教材,为大学生们讲述暗物质与暗能量,它们被当代物理学认为是构成宇宙的主要元素

  如果没有暗能量,那么宇宙中应充满光明,如果没有暗物质,那么宇宙中应该是各种物质的海洋。当事实与此相反时,我们不能不思考,也许世界在我们直觉经验之外,还有相违背的一面。正如我们只能看到可见光,但在可见光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光谱。

  本书的优点在于深入浅出,将读者带到当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迅速领会其中的智慧。物理学是现代人必备的修养之一,本书是有针对性的补充。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二):从地球这个孤岛向宇宙洪洋而望

  天文学之于我,是非温暖记忆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1986年初,当时的我还是个读小学年级小孩子那段时间的的电视报纸报道了哈雷彗星要回归地球这个天文奇观。当时我家居然有《天文爱好者》,那是厂区图书馆职工比较便宜价格卖过期杂志,每季度3本用线订在一起,我爸爸买了上一年的全年12期。拜《天文爱好者》所赐,我知道哈雷彗星有非常美丽的长长的尾巴,而且是76年回归地球一次。当时我的爸爸,非常激动呢,挤出非常拮据的工资去新华书店买了一个天文的单筒望远镜,在冬天那么寒冷的夜里,用自行车载着我到厂区大门外一个比较高的小山坡上,用那单筒望远镜在夜空仰着头不停的寻找,希望能够看到哈雷彗星。我们父女俩,在那些个万籁俱寂的冬夜,冒着寒冷,坚持了好多天。可是,我们根本没有找到哈雷彗星,我举着那个对我而言很沉重的单筒望远镜,冷风吹得我直打哆嗦,我仰头在望远镜中看到了很多变得很大的星星,可是就是没有哈雷彗星,连根尾巴也没有看见。事后我妈埋怨我爸,说他浪费钱去买个那么贵的望远镜,而且还险些害我得了感冒。但是我从来都没有遗憾,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段回忆对我而言,却是那么温暖和珍贵。在那时,爸爸妈妈都是普通工人,连肉都只能一星期吃一次吧,物质生活贫困,我的爸爸却尽力给我营造良好的探索自然条件

  话题扯远了,只因手中这本《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漂回20多年前那寒冬深夜里父女俩在小山坡上举着望远镜仰头望着星空不停寻找的身影。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当时没有找到哈雷彗星呢?或者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装备太简陋了吧。看看《爱因斯坦的望远镜》书中所介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斯隆数字天空勘测等等人类的技术结晶,甚至还有让人难以想象的星系透镜,这些仿佛很高深的天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就通过这本通识读本以平易近人妙趣横生的方式走到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身边了。通过这些星系引力透镜,地球人们从地球这个孤岛向宇宙洪洋而望。

  当然,看了《三体》1、2、3之后,再来看这本《爱因斯坦的望远镜》会更加有感觉。你会想起《三体》中未来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放在太阳边缘的星际太空望远镜,你会想到在遥远的星系说不定已经有难以想象的文明在窥视这我们这颗脆弱的地球。或许,就如《三体》所说的真有宇宙黑暗真相,那么地球文明像一个孩子。“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总要张开眼睛,向外看个究竟!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三):物理学对宇宙研究的独特贡献

  在天文学漫长的研究史上,人类每跨出一步,都会感受我们与宇宙的距离既在增近又在远离,这样的矛盾就好比宇宙的加速膨胀和引力作用强烈存在一样。每当人类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宇宙面貌同时又会发现许多新的未知。于是伴随着很多的设想,宇宙变得越发的不可穷尽。尽管如此,却无法阻挡科学家脚步,纵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微笑。”但是求知欲绝对是上天对人类最好的恩赐。

  对于天文学的探索研究从来离不开物理方面知识体系,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恰好就是来自于对天体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者(三位科学家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膨胀不断加速,而且逐渐变冷的理论研究恰巧正是《爱因斯坦的望远镜》一书中涉及到的观点),事实上物理学方面的许多成果对于推进宇宙的探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工具手段,虽然外行人特别是非理工科的人)可能读不懂那些公式,无法明白那些试验,但是某些理论及成果却能一一被道明。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本书作者艾弗琳•盖茨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粒子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在书里也大量涉及了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但是整本书并不是特别难读,从引力透镜开始,到多元宇宙的解读,作者从人类对宇宙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历程里,渐进的讲了许多已知的宇宙研究成果。很多理论一点就透,是本书的最大特色,虽然它长的像教科书,但是一点也不枯燥晦涩,恰恰相反,只有极少的部分让我无法聚焦,更多的情况下都产生了涟漪效应,越发的激起了我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之心。

  我们很早就知道宇宙产生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初期的宇宙与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怎样的?当下,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的方向正是如此,这也是天体物理学研究开始蓬勃起来的原因。我们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已知宇宙形态的研究,而是扩展到了对宇宙历史的研究,也正是力图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转而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当下的宇宙形态。

  在对天文学的研究上,物理学家们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宇宙的物质与成份上,当我们知道宇宙中常规物质只占到5%的时候,我们开始了对23%的暗物质的追寻探索,于是现在有了MACHO——大质量致密晕物体,比如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棕矮星、大行星等,是类似于太阳这样的星体(或大于数倍,或等量,或小于一些)在释放完全部能量后坍塌而成的无光体,话说太阳将在50亿年后塌缩成这样的一颗白矮星,地球也就会随之毁灭。而另一些被怀疑的暗物质对象涉及到粒子物理学,可能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比如WIMP——弱相互作用质量粒子,它是热门的冷暗物质候选者,也是科学家们在不断的实验里终于发现的一种粒子,除此之外,以中微子为主要候选者的热暗物质的推断也一直在求证中。

  相比于在暗物质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对于暗能量的研究,只是刚刚上路,或许当有一天我们能够揭开占有宇宙72%的暗能量的真相时,我们对于宇宙的研究也将会掀开一个新的篇章。

  而这一切首先不得不归功于爱因斯坦的望远镜,即引力透镜,“由物质质量引起的光线偏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透镜效应。”由于质量和能量都能扭曲时空,扭曲时空中的物体将沿“最短路径运动,扭曲的时空中,最短路径不再是一条直线,光总是沿着最短路径传播,因此光在空间中将沿弯曲的路径前进,于是引力透镜得以产生。恰是通过这个原理使科学家们可以探知到暗物质的质量和位置,推进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脚步。

  无疑《爱因斯坦的望远镜》所涉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虽然只是复杂的宇宙的一面,却也是宇宙寻迹路上最重要的一页,从这里开始,我对宇宙天体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现在想来,早前无论读《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还是看《超时空接触》这样的科幻电影,都更偏重于对地外生命的命题的演绎,确实也很过瘾,不过读《爱因斯坦的望远镜》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满足和丰富,所以文科生偶尔去读读理科读物,特别是自己兴趣的,会有一种特别的充足感。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四):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通识读本

  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通识读本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这本书总首先吸引我的是爱因斯坦的大名。爱因斯坦望远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望远镜呢?“爱因斯坦望远镜”听上去很陌生,其实是专业名词“引力透镜”的一种大众化的说法。它是一种全新的天文望远镜。该望远镜有望让科学家首次直接看到黑洞,并管窥宇宙诞生时的情景。当引力波同粒子(诸如那些组成望远镜反射目标的粒子)相互作用时,引力波会被粒子拉伸或收缩。计算机可根据粒子拉伸和收缩数量差异组建出一幅图片,告诉人们引力波由什么组成并精准定位其来源。

  科学真的很神奇。宇宙真的很神秘。我们知道,黑洞是一种很可怕的洞,所有的东西一旦靠近它,就会被吸进去,哪怕是光。就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古怪的原因呢?一直疑惑不解。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有有可能发现黑洞,真的很振奋人心

  本书是一本科普著作,以引力透镜现象的研究为主线,介绍了当今天文学和宇宙学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个研究领域,暗物质和暗能量,同时介绍了引力理论和现象、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不读此书,我就不会知道黑洞在星系盘中大量存在,数百万计。不读此书,我就想不通黑洞是怎么形成的:他们是远大于太阳质量的恒星的残骸。恒星死亡后,引力不断地把无知向其自身内部牵引,并形成了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物体和一个眼中扭曲的时空:时空不仅仅是弯曲的,它还在运动。

  这本书让人大开眼界,一方面是普通读者对茫茫宇宙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我们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如何去发现黑洞,如何测量星系的重量……现在流行穿越题材小说时光机之类穿梭时空的东西总是让人向往。读了此书,还颠覆了我的时空观念:宇宙是不断膨胀

  书前面的彩色图片以及下面的解释很出彩,百闻不如一见。这些图片是比较难以见到的。这些图片把我们的思绪影响广袤的宇宙,深邃的宇宙现象。

  虽然作者在尽量的通俗易懂,译者也尽量的打比方,但因为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这本书的阅读需要一定的物理学的知识,要不然,读起来一定一头雾水。通识教育兴起,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本书是一本很好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通识读本。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五):宇宙探秘

  记得儿时的一个夏天,我和一群小伙伴院子里望着星空胡说八道,其中的一个小伙伴说出来了关于宇宙的一番奇谈怪论,这番言论荒诞不经,可能会遭到大人们强烈地嘲笑,但是当他说出来之后,却得到了小伙伴们一致地追捧,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宇宙,其实就是一个人体。那些个星球,其实就是这个人体里的器官,包括地球也一样,也是一个器官,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人体里的细胞,细胞有新生和衰亡,而人类也同样有生老病死,细胞有活力,人类也一样。

  小伙伴二十多年前的“宏论”,最近又被我想起并认真琢磨了一番,我觉得他的话虽然幼稚可笑(其实也未必),但有两点很值得思考:第一,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是相对的。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是在宇宙中,人的地位可能远不如细胞之于人体;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来说,人体其实就是一个无法观测其全貌的大宇宙——假如真有细胞要试图探究人体的话。第二,如果宇宙是一个人体,那么宇宙就不止一个,而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只能是其中之一。

  关于第二点,其实是把我伙伴的说法做为前提来探讨的,因为其前提的荒诞不经,所以后面的结论当然更是不值一提。然而,“宇宙不只一个”这个想法却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异想天开。在《爱因斯坦的望远镜》一书中就说到,有一些科学家提出过宇宙不只一个、而是有一个母宇宙和很多子宇宙的论断。而看了这个论断之后,我对伙伴的想法就开始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其实,我之所以会在时隔多年之后再去思考儿时所提到过的宇宙问题,并且还能把思考进行得有那么点意思,就是来自于生平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关于宇宙学的著作——《爱因斯坦的望远镜》。在这本书之前,我离宇宙学说最近的一次可能就是和伙伴们的那次探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我似乎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宇宙学。偶尔在电视上看一些科普节目,也是不得要领。我头脑当中的宇宙,仍然是一个每颗星星都相距几亿光年的安静的冰冷的大空间。所以,当我拿起这本《爱因斯坦的望远镜》的时候,我是比较犹豫的,完全没有理工科的知识基础,能不能读得懂这样一本高端科技著作,我实在是没有底。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宇宙到底有些什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还是抱有强烈地好奇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宇宙中,就应该对它有所了解,而且我们心目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则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世界观。于是,我决定打开这本书。

  打开之后,发现它的确很深奥,它讲的相对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都已经超出我们生活中思考的范围。然而这本书讲述的方式却比较浅显,它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解释一些深奥的问题,还辅助以一些图表,让我们理解起来不至于那么困难。同时,从整体上说,这本讲述科学的书也并不枯燥,相反,阅读它的过程和阅读推理小说的体验有些相似,都是先出现一个谜题,通过不断地探寻把它解开,解开谜题之后又发现它后面还跟着一个更大的谜团,于是继续探寻。就这样不断地吸引你继续读下去。这倒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而是科学的本质其实就是这样:不断地探寻谜团,谜团之后还会有谜团,甚至有时候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会再次成为谜团。就这本书来说,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就多次被提出过质疑,而质疑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正是这种不断的探寻,才使得让科学没有止境。

  宇宙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书的开头就提出来,一直到书的结尾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答案还暂时不为人类所掌握。不过我相信我们在一直不断地接近真相。当然,对于我这个科学的门外汉来说,即使我读了这样一本书,我也无法为探究宇宙的真相做出些什么,我在阅读的时候反倒会有一种愧疚感:当科学家们利用“爱因斯坦望远镜”来探测暗物质的时候,我还认为宇宙只是一个静默的大空间,很是汗颜。所以我觉得,多让科学家们的成果让世人所了解,这也是对科学事业的一种贡献吧。

  读了《爱因斯坦的望远镜》,我了解到时间和空间并不是静默的,相反,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有的变化还很剧烈,可以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一个突变;同时,我也知道宇宙并不是平直和均匀的,一颗星星的光在传达到地球上的过程中可能走了很多“弯路”。而生活在如此变化的、弯曲的、浩渺的和未知的宇宙中的我们,又该有着什么样的世界观,其实不言而喻。面对如此浩大的宇宙,而且这样的宇宙很可能还不只一个,人类真的是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妄自菲薄。因为很有可能,我们就是这个浩瀚宇宙中最活跃的细胞,当我们正以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仰望星空的时候,没准我们正以某种方式维系着这个宇宙的生存。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六):斯坦哥,你的才华实在是跨世纪

  在没看到这本书时,我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一直模模糊糊。看完这本书后,更加迷糊乐。

  这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恰恰相反,这是目前我见到的对天文宇宙领域最新领域描写得最好的科普。因为它没有避开我们宇宙学的最新结果,没有讨论虚幻的弦理论,而是实打实地告诉我,引力透镜如何成为了我们最强大的武器。

  对待星系级别的观测,引力透镜可以将100多亿光年外的星系放大,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种放大效应,并和现实对照,科学家就可以推断出后方星系的情况。 星星的各种移动引发的引力效应,也可以被透镜观测。

  说到了暗物质,目前占据暗物质绝大部分的wimp还没有什么进展。粒子物理学找到少数候选人,可惜没有实验数据证明这一点。而对于更加玄乎的暗能量,可以说我们是一无所知。什么是暗能量,为什么它会在宇宙诞生后的五十亿年开始主导,它和暴涨有什么联系,它的量值为什么和真空能量差这么多。 而更为关键的是,它似乎只能透过引力透镜间接观测到。

  说了这么多,这本书基本没有公式,深入浅出有一些,值得一看。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七):天问

  宇宙可能存在十一个维度;微型黑洞无处不在,虽然只有黄豆大小,其质量却与木星相当;人类自以为是,凌驾于万物之上,与自然作对,以致科技日益异化。将人类骨骼肌肉分解到最后,其组成的最小元素与花鸟鱼虫、山石雨雪并无分别。

  这都是现代物理告诉我们的知识。然而几千年前,屈原所提出的诸多问题,在时间的流逝与物理学的推进中,并没有获得全方位的解答。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多少迷惑,困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

  盖茨的这本《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虽然同样不能驱走迷雾,但书却似灯塔一般,使人在茫茫大海中顿生归属之感。此前曾阅读过同系列的另一本名为《织梦人》的书。与《织梦人》相同,两者皆属通识读本。《织梦人》中的概念与术语,被分拆在对话的片段当中,大部分情况用确实可以用“妙趣横生”来描绘,而《爱因斯坦的望远镜》,因为其性质的不同,必定、也必须掺杂极多物理专属词汇。作者对此考虑的十分周到,在目录之前,特意将书中涉及到的术语列出清单、简短释意。书的正文部分,或有文中不宜详说者,或有概念得来颇曲折者,或有引用来源须提及以便读者将来阅读参考者,都以附注的形式,与参考文献一并附于书尾。在体例上,以一章为一个主题,而各主题之间相辅相乘,力求准确简短的说明原由、推理、检验过程以及结果。书中单纯以语言描汇时不能使人有直观印象的,便以插图附之,尽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提供方便。从一名读书时偏科严重,物理成绩始终没有及过格的读者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进入物理海洋的帆船。它使人直面现象,而不是冗长的运算和乏味的公式。

  书的彩页部分尤其璀璨美丽。譬如C.8子弹星团图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照片及X射线的观测结果等叠加而成。在科幻电影当中,这种情形出现在面前,我们会觉得这出于想象力,其实毫不奇怪。但事实上,它确实存在,在深遂的太空之中,可见的明亮与不可见的黑暗共存。

  阅读这本书的最初目的,其实是想用现代科学去做古代思想的佐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天象讨论的极多。天人合一,一阴一阳谓之道,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借助物理,我们已知宇宙确是在混沌之中得以开辟。这与传统观点不谋而合。随着物理学的继续发展,又将会给人类带来多少震惊?普通人类的生活,又将被物理这双看不见的手、乃至于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尚未解码的成分带向何方?

  137亿年的宇宙生涯,几十年的人生。人类由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在这浩渺宇宙当中,有亿万个星系,地球只是这其中的一个星球。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栖居寸土之地而已。夜深人静之际,思量此中境况,宁不令人怅然。

  《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读后感(八):爱上物理很简单

  我承认自己非常喜欢星空,但是对于物理,也有着畏惧与憎恶。四季的夜空,我比较偏爱夏夜的星空,总觉的这时的夜空不寂寞,喜欢独自静静仰望,追寻那闪烁的亮点,幻想着可以近距里观看。没想到这本爱因斯坦的望远镜让我一睹星空的魅力,也让我真正欣赏到物理学带来的美。

  这要感谢作者,以浅而易懂的方式,从完全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展现隐藏在无尽夜空下神秘的天体。若不是这样,那些复杂的物理术语就会让我头疼不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恰是作者恰到好处的引用,恰到好处的介绍,让我有了这种学习的快乐的感觉。

  回想书中那漂亮的爱因斯坦环,当然这是我的读过书之后了解到的这么漂亮的名词,那一张张让人过目不忘。5类星体五胞胎,这是多么漂亮的星空。此书真不愧是妙趣横生的通知读本,合上书,淡蓝色的封面呈现在面前,那颜色像及了海洋,平静温和,中间有个圆,像地球,又不象,是颗遥远的星星也为尝不可,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书中讲解了宇宙长达137亿年膨胀冷却的历史,有文字又有图,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作者讲解了暗物质与暗能量,在那未知的星空,那神秘的一切,想在探索这一切,此书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导游,带着我去见解那一切美妙的变幻。作者用了爱因斯坦的望远镜为题,以引力透镜现象为主,向我们来介绍这一切。我很喜欢这个标题,就如地球引力一般,让我移不开眼球,呵呵。当说到超过四维空间的模型的时候,我觉得正好作者所言,这才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引用文中一名“我们自己、所有常规物质粒子、力的传播介质(除了引力子)以及暗物质粒子,都被束缚在这个平面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我们眼中全部的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确实眼见是全部,而又并非是全部,所以眼见并不为实,眼听也定不一定为虚。这么简单的来解释这么一个复杂的定义“膜”,让我这个初级物理入门者觉得非常好理解,真是好书一本。

  读了一遍,觉得理解不深,我仍需要再读几次,原来爱上物理真的很简单,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