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0: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的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一):表里不一

  单就个人喜好打分的话,我打三个星;再客观点针对作品内容以及尊重作者劳动成果,勉强可打四个星。

  作品被冠以“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实在是有点犯哗众取宠的嫌疑。而事实上,以鄙之愚见,作品内容确实是对不起如此严肃弘大的标题

  总体感觉,作者似乎在“史海拾贝”。将一些零散的历史材料与旅游见闻拼凑起来,将其命名以成一本著作。

  前半部分讲述日本、朝鲜、韩国与中国的国民性,从一个大的历史角度娓娓道来比较有看头,引起共鸣地方颇多。只是越到后面,越感到作者的仓促完稿之心。讲述的历史越发泛泛浮于表面,缺乏辩证思想,更没有深入分析历史现象以寻求本质。夹杂了一些韩国游记,台湾印象之类,怎么看都觉得像在凑数。更令人反感的是,旁听侧闻得来的个人经历,作者竟然能以偏概全的将其归因于国民性因素

  不过将其看做一本历史通俗读物还是不错的,适合在网上浏览着有选择阅读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二):如鲠在喉

  早些时候读过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比较喜欢他写史,写人的犀利风格。这才有了读这本书的前因。

  初读时佩服作者的勇气,偶尔也会跟着激动,但越深入的读下去,就越觉得难受,作者一味的抨击国人的劣根性,与之对比的是对其他民族毫不吝啬的夸奖。本人不算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作者做作的文笔,市井小民般的见识也就罢了,关键是作者写这样一本书,竟然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心中难免也为他感到汗颜。我读完也没明白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为何?

  如果读者有兴趣看作者发牢骚,推荐阅读,稍微有一点良知的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一些自己的观点。如果想读这本书读出什么道理来,我看还不如黄粱一梦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三):大概可以当一本历史普及性读物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他的名字,毫不犹豫,就放就书篓

  可是越看到后来越来越不可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上篇是以韩国,以色列,美国几个国家的国民性格与中国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出一辙,中国性格的弱点,是几千年的封建积习形成,其他国家都在不断奋进和自省中得到人性升华。中国站在这几个国家面前就仿佛是个人格上的侏儒。

  横向比较姑且不说,纵向方面,大致讲了春秋,秦朝,汉朝,唐朝,清朝的历史,可是浮于表面,很多方面是言之凿凿,大概就是从史料里抽出一段过来,缺乏辨证思考,更没有由历史现象进一步演化深入分析现象造成的结果,这种现象对人性起到什么影响?都没谈。

  最最不能理解,是文章到了后半部分,长篇累牍的讲述满族作为一个异族统一中国的历史,一个个皇帝如数家珍,夹杂一些清宫秘史,把清朝说得无比风光,乾隆爷被说得英明得如神佛,为什么不谈文字狱和乾隆的暴政?这可对清朝后期的国民性格造成极大的影响的。

  期间还夹杂韩国游记,台湾印象之类的,读到后来实在读不下去了。

  这本书中错误也颇多,说丰臣秀吉发动朝鲜战是1542年,那一年恐怕秀吉还是一个小娃娃吧。这个时间应该推迟50年才对。

  总之,当做一本历史书,姑且还得带戏说来读,冠上“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此大的名分,读完,实在让人哑然失笑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四):闲扯开去 · · ·

  也许是因为不求甚解地看过了太多遍的<<道德经>>,于是一次一次复加坚信了它的开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我的理解是,那天人之际间的大道,不是不可以说出来,而是太不容易将它清晰明白地说出来,只能是恍矣惚矣,玄之又玄.

  斯感畏于此,于是对于世间之事,众人之论和圣贤之言,愚昧懦弱的我只敢慎思慎言,而不敢明诤明辩,即使偶尔因撞见了一点蛛丝而少了一点困惑,却仍然囚于无限的无知中无尽彷徨.

  常常会看着天边的云朵发呆,惊诧于它们或聚或散或明或晦的变幻莫测自在随意,也会看着河边的野树发呆,沉寂于它们不怨不争不屈不躁的伟岸深沉和静默奋发,呆看的次数多了,便会总觉得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样事物在冥冥的未知中是有着一些相关性的,就好像在找到那么一柄密匙后,就能把那两扇门门后的世界打开.

  人只是自然之中极其普通组成部分,所以他没有能够摆脱自然之物的一切属性,存在与消亡,发展变迁,并在其间不断地影响他物和被别物影响.而所谓的思维,也不是人的特有属性,他物也有,只是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具有破坏力.

  他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迁称之为进化史和地域性,人类随时间和空间的变迁称之为文明史和民族性,除了人类能给出的微不足道定义解释之外,二者在实质上并无差异.

  一个人的从生到死称作"一世",一个物的从存到亡称作"一秋",此过程环节也无差异,差异的仅是过程的长与短.

  一个人的属性称之为性格,一个物的属性称之为特点,性格往往由基因环境决定,而特点通常由物种和地域所决定.

  quot;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与物,无不如此.地域或是环境给予了生存与繁衍的条件,也同样赋予了死亡与灭绝的挑战.

  quo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特点或是性格,同样如此.变与易是这个世界存在的根基,唯变能达,唯达方久.

  人生最大的困难在于自知,若能自知,则知忧患之于何处,亦即尽心易之,就算难以变改,却也可慎微远之,故而去患少忧足矣.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五):有观点的历史书

  我看的是网上买的电子版节选,包括前半部分和最后关于台湾的一节。

  只看前半部分,可以看出张宏杰并不是用野史八卦来糊弄人的作者,他真实地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比如,他认为中国并不存在所谓“民族劣根性”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落后制度。在法国人工业革命以前他们也肮脏愚昧得可怕(在公共场合大小便,把痰吐到餐桌上等等),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让法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同样,日本人韩国人也不是历来就勤劳与文明,教育的深入普及逐渐改良了日韩的国家面貌。对于这点,我不能同意更多。

  作者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认为相比于日本,中国更应该向韩国学习。因为日韩虽然同受汉族文化影响极深,但是社会结构却不一样。日本更像是西欧的贵族式统治,地主武士将军天皇代代世袭,个人的权力远不如中国帝王那样大,所以它的现代化进程更为顺畅。但韩国不仅国家政治结构和中国如出一辙,而且更加保守愚昧与落后,它的崛起更值得我们深思。

  但为什么日韩可以迅速现代化而中国举步维艰呢?作者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答,即中国文化历史太悠久了,政权更迭太频繁了,经历了太多苦难,目睹了太多兴衰,就像一个老人历尽沧桑失去了好奇心活力。但日本韩国“得益”于其封闭落后,历史苍白,反倒像个青年人保持着血性与刚强,这点在韩国人身上尤其明显。另外,中国太大了,就像一头笨重的大象,为了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统治者不得不指定各种规矩一刀切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其核心目的就是维护稳定,几千年的总结,让这个国家产生了最固化的制度和最“听话”的人民,这样的国家,必然缓于变革。

  可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民性格最适合于冷兵器时代,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则成了拖累。

  中国的落后决不能归罪于文化。事实上,中国有得是文化,却没有将任意一种变成信仰。中国可以有儒家佛家道家,但却没有哪一者深深地刻入骨髓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事准则。韩国则不然,他们崇尚儒家到了把佛教驱逐出境的程度,韩国学生必须背诵四书,他们将儒学作为一套最基本的规则,儒家成了他们的信仰,成了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个刚强的民族的基石

  一个文化太多、历史太多、经验太多的国家,如何才能步履轻盈,一个深受奴役的民族,如何才能自主独立。我想,一切只能靠教育。只有这个社会的智力达到能够分辨是非、判析文化传统的时候,才不会陷入盲目自大(鸦片战争前)或自卑(当下)。幸运或者不幸的是,日本人与韩国人并没有这么重的沉淀需要他们去分析和消化。如果中国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显然,它会比任何国家都强大

  这是历史给予的挑战,也是给予的机会

  至于书中与犹太人比较的那节则过于牵强。对于美国的那些描述,则纯粹是凑字数,不予评价。最后说一句:原来《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和《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是不同的两本书!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六):国人性格,比较精辟而客观的检视与对比

  对于日本人,国人都有一种及其复杂的感情,我也一直好奇弹丸之国的日本人身上的特质,无论是坚韧不拔,还是某些群体变态行为

  中国讲的是“仁”,暂且不论目前所讲和所行是否一致,而日本人自始至终都讲一个“忠”字,只要忠于自己的需要,与自己的利益一致,都是对的。他们坚守的非常执着,你尅说他们自私,也可以说不虚头吧脑。。。

  张宏杰先生这本书中,对于日本人,韩国人,犹太人,美国人的解读都比较到位和深刻,虽然这是一本人类学方面的书,还是值得一看。

  另外,作者对于满清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甚高,中原文江河日下,我感觉到了一个老人望残阳如血的心境

  推荐一看。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七):虽然材料有点堆砌的感觉,但是里面的观点还是令人耳目一新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

  其实本书想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观点:

  对一个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决定性格,性格又反过来影响历史。

  一个人不走出自己的思维误区,不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模式,而仅仅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不可能的。同样,一个民族,不谋求社会机制改革,而单纯要改变落后的民族性,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现代化的社会,才能产生"现代性格",否则,无论用多么大的力量去进行思想改造、进行宣传鼓动,进行典型引路,都如沙上建塔,是一种不可能成功本末倒置

  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因此存在许多缺陷。只有像韩国人那样奋然前行,用大力气去改变社会机制中至今仍然存在的种种不合理,才能使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反思国民性的努力应该最终指向对制度对经历的反思。只有在中国真正雄起在世界上之后,只有在一个成功、公平、每个人都能扬眉吐气的社会里,中国人才能重拾春秋的刚强和盛唐的自信,重新找回一个泱泱大国人民的感觉。

  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中国人的缺点并不是什么无药可治的"劣根性"。换句话说,中国人没有必要自卑,更没有理由放弃。不过,如果不从制度方面去努力,而一味炼文化气功,是治不了大病的。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八):全球视野下的国民性思考

  1840年以后,尤其是甲午一役,天朝的惨败,重创了国人的自信心。一百多年来,一直有知识分子在反思中国失败原因,大多数人的结论是我们的国民性有问题,最后把矛头指向我们老祖宗的文化。

  严复批评我国民众“弱而愚”,提出要通过改良教育来改善民智(“开民智”)。

  梁启超认为国家的衰弱在于“民之愚”,在于“不读万国之书,不知万国之事”。他尖锐地批评了中国人的“奴性”,提出了“维新我民”的口号

  当然,对“国民性批判”最有分量、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要算鲁迅。他强烈地批判中国传统,甚至主张青年人不要读中国书。

  五四那一代人,举起“打倒孔家店”的旗子。到了“文革时期,全民“破四旧”……海峡对岸也同声合奏,柏杨痛斥“丑陋的中国人”的“酱缸文化”,在两岸都引起巨大回响。

  可以说,百年来,对国民性的批判一直没有中断过,这股反传统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传统。读这些前贤的书,我经常感到很痛心,也很迷惘:中国人真的没治了吗?我们的前景究竟在哪里?直到读了张宏杰的《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我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张宏杰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特征的起源,从时间的角度,纵向考察了蒙古族、满族人性格的演变,思考了我们的民族是如何从狼性变成羊性的。从横向上,他又把中国人的国民性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比较了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犹太人的民族性格,分析了这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日本、韩国都曾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在建筑、服饰、礼仪等方面,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汉文化传统,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保存得更多。可是,你知道吗?日本人在1950年代仍在臭骂自己的文化;而到了1960年代末经济崛起后,就开始吹嘘他们的民族文化之先进。直到1960年代,韩国人还认为自己的民族性格没有希望;1970年代经济起飞了,他们就开始挖掘自己的优点,甚至认为其国民性是全球最好的。

  作为对照,我们可以看到:朝鲜与韩国曾经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为什么几十年后差距如此悬殊?甚至,同样是中国人,有着同样的“国民性”问题,为什么海峡两岸如今的差别也如此巨大?如果要怪罪于我们祖宗的文化,台湾可是比大陆保存得更完整呵。“文化制约论”又如何解释得通呢?

  事实上,据有关统计表明,直到187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GDP总量第一的国家。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也未必比我们更文明。但是,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国为何迅速地落后于欧美国家,继而又落后于亚洲四小龙呢?简而言之,最关键的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制度上作了改进。

  张宏杰认为,应该重新审视“国民劣根性”问题。其实,我们的民族性并非无可救药,我们的文化也不完全是一团糟糕,其中也蕴藏着大量宝贵的财富。一个失去文化根基的民族,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把什么问题都归结为“民族性”的问题,而是要正视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民族性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客观的存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的国民性中的负面成分,是由过去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造成的,并非无药可治的“劣根性”。种种的问题,其实是前现代化或者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并非解决不了。比如说中国人没有公德心,中国人脏乱差,这更容易在历史上找到解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从未有过当家作主的感觉,这个国家只是别人的私产。他不过是别人的奴隶,所以没有必要替别人去珍惜什么东西。中国人只会爱惜自己院墙之内的东西,对院墙之外的东西,他们有着旺盛的破坏欲。路灯虽然并不妨碍自己,但是一定要打坏;漂亮的广场,可以毫不心疼地弄脏;虽然一家只得到了一块砖,但雷峰塔也一定要倒掉。

  张宏杰不像前人那样偏激,他对不同国家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大历史的角度,从广阔的国际视野,重新思考了国民性问题,得出了比较客观的结论:“一个人不走出自己的思维误区,不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模式,而仅仅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不可能的。同样,一个民族,不谋求社会机制的改革,而单纯要改变落后的民族性,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现代化的社会,才能产生‘现代性格’。”只有当制度改造后,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说,我们没有必要自卑,更没有理由放弃!中国人,你又为什么不自信起来呢?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九):文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古代文明中,绘画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期,那就是利用简单的笔画描绘动物和人物,在东方文明,欧洲文明,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都可以看到。接着,各种文明先后走向写真和写实,追求和现实事物的高度仿真,恨不得“像照片一样”。有意思的是,后来画风一变,有的走向写意,追求意境,不求颜色和线条,追求神来几笔画出那个“味儿”来。有的走向印象,利用颜色和光线,充分表达那种厚重。当然,也有非洲兄弟们,走向了抽象和夸张,南美洲的兄弟也是一个路子。

  文明的发展也和自然环境高度相关。不知道葫芦原产地在哪里,不过想来欧洲不是原产地。所以,在欧洲的文明史上,就不会有葫芦水壶的出现,也就不会有葫芦一脉相承的后续文明。

  文明的发展有其巧合性,也有其必然性。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读后感(十):不是书评

  在这本书里,有中国与日本、韩国、犹太人的横向比较,中国历代发展的纵向比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改变我国国民性劣质部分的方法。

  韩国可以加大教育投资,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努力推行民主政治,肯定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提升人民的凝聚力;国穷但志不穷,坚强、勤奋,团结一致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日本,可以保持认真的心态,学什么像什么,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好;保持危机意识,敏感观察外界,积极做出反应;国土天生不优越,所以努力去奋斗,富裕了也不忘节俭刻苦地生活。

  犹太人,虽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与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从而获得了世界性的眼光和超人的思维智慧;坚守自己的古老文化,保持文化独立与传承,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

  都可以改变,

  这需要时间,

  也需要全民的努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