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草草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草草集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草草集读后感10篇

  《草草集》是一本由陈丹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草集》读后感(一):陈丹青:凋敝时代的戈与剑

  陈丹青先生所出的集子,《荒废集》、《退步集》,到近期的新书《草草集》,书名似乎都带有自贬的意味。这似乎映照了先生个人素有的品性。作为上个时代的亲历者,他一贯的个性使他离经叛道;作为这个时代的观察者,从《草草集》中似乎可以看出,他更喜于做一些回忆往昔的事情

  少年心最真

  陈丹青先生的本行是画画,此集许多文章都是他对绘画摄影及其他艺术的鉴赏和品评。我不懂太专业东西,听闻先生是因《西藏组画》成名,看了访谈后才知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陈丹青先生在《旭东与韩辛》一文中回忆他的两位少年好友,没有评论家的戾气,没有文化人的伤感主义,只有一颗想要抓住年少无知的心。“记忆中我俩已在大街上朝着旭东家迅猛骑车,忽焉在后,望之在前,浑身是上海的风。”三人并肩的岁月不止有他们的友谊。前传播时代的轮子还没有转得这样快,生活和画画是一样的,一笔一笔缓缓推进。学生时代对待每一件事,都好像把自己浑身的气力都投了进去,“回头想想,十几岁时初学油画时的憨傻而专注,最是金不换。”

  也许年少就是有朋友可以骑着车乱窜,有理想可以填一填肚子,有大把的时间,有笑、苦涩和回忆。“非常绝望,非常开心。”

  课完了,我们将要分别

  《守护与送别》,好似作为这一杂文集的压轴之作,在痛心疾首的回忆里可凿出血来。与木心老先生离别是陈丹青先生此生所经历的第一次送别。平日一同疯笑狂语的师友逝去了,旁人劝他节哀,他说哀伤不难承受,而难以安顿的,是迎对消失。

  木心老先生在陈丹青眼中,就是一个调皮小孩,对谈中妙语连珠,随时在玩笑中吐露深刻的暗语,有一次陈要帮老师洗碗,木心幽然道:“哪有哈姆雷特天天洗碗的?作孽!”

  木心生前为陈等人讲授文学课程,足足讲了五年之多,而陈在恩师逝世后,将这五年所记录的木心上课时风趣的言谈集合成《文学回忆录》一书公诸于世。陈丹青在推介木心的著作上起到一部分作用。可是他并不会刻意去推崇木心,不会为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惋惜。“我多希望他有更好的一生。大半辈子没人尊敬他,他的所有平衡是靠自尊。”但他感到痛心。他说:“眼看先生老下去,我总抱歉自己的年轻,今天他被烧掉了,我成了一个老人。”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在1994年元月9日,讲毕最后一课。放课后,木心身着黑衣,头戴礼帽,在步出客厅的一瞬,又回过头来,定睛看了看十几分钟前讲课的木桌。从此后,直到病逝,木心再没讲过一次课。在那最后一课,木心讲了很多对于文学的观点,他说“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课完了,我们将要分别,愿大家都有好的转变”。

  也许时代就是如此,环境人群舆论的阻隔,使那些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们独自寂寞着。晚年的木心哀叹著作太少,但就像陈丹青所说的,这是他的自爱。谵妄的木心在病床上断续地发声,说出有关那场浩劫的只言片语破碎如画。他说:“我的话说完了。弥赛亚!地底下有玫瑰色的火焰,在读我的诗……”

  一个可敬的麻烦

  熟悉陈丹青先生的读者都知道,先生十分崇敬鲁迅,并且我们似乎可以在陈丹青身上瞥见那个时代鲁迅先生的影子。《想象鲁迅》,连同后面的《错位与对位》一文,都是陈站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对鲁迅与时代的关系所做的深入剖析与思考。是否可以这么说,当今时代的陈丹青,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那个时代的鲁迅。同样的犀利沉静,臧否痛快淋漓,其言辞锋芒令人拍手叫绝。他看清楚了时代更迭对这位伟大文人所造成的舆论的起伏,历史中的“鲁迅”二字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人名——或文学的标志——而已经成为了不断被神化随后又被孤立的政治名词,一个异端,“一个可敬的麻烦”。

  现如今陈丹青的处境恐怕也是这样。媒体公众对他进行毫无保留的挖掘,挖掘出他上山下乡的流放经历,挖掘出他的反叛与狂妄,然后有人大肆挞伐他的公众言论。陈丹青慨言如今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会说一些真实的话了,他不相信公众人物在媒体面前的一切言论,所以他讥讽于丹的《论语心得》背离了五四精神,所以他在听到韩寒指责巴金稍逊文采时,挑了挑眉,随即笑着说“这说法有意思”,所以他因喜爱的学生由于招生体制三次与美院失之交臂而毅然辞职,所以他在自己在访谈节目上因说真话而犯了众怒后说出“不信任,无所谈”的指摘。可陈不是愚昧的愤青,他更聪明,也更老练,他知道怎样的抗争才能使悲愤变为一针见血的戈矛!而同样是抗争,二者又是不同的。我要说,时代的弊病,鲁迅曾以他锐利的眼光预见过,并大声疾呼过,但他最终被弄成了一个纪念碑。而陈丹青先生针砭时弊则更多地包含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意思

  他们是相似的,但他们又包含着各自的不同。激赏也罢,批判也罢,我们都知道,对于种种喧嚣,先生从来都不去争辩,他只是聆听,思考,在感兴趣地方开口,用他低沉的浙沪口音轻声说着:“这有意思……”

  《草草集》读后感(二):艺术先生

  在这一册中,陈丹青讲到博物馆文化和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海博物馆常去,深深觉得目前的博物馆不收费政策的确不太合适。想到这一点,很奇怪,有一种特别悲愤的心情。想着博物馆应该能够办得很好一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循环方式

  在作者极力推荐木心的过程中,我也狠狠地去看一圈木心的作品,很是喜欢这个老人,仔细想来,可能最追根究底还是喜欢木心老先生内在的才情和外在的风度吧。格子的围和深色的长大衣,好像只有在上个世纪后半页离开中国人才会有的样子。我认同他的某种情感

  集子里详细地记录了木心老先生人生的最后一程。中国的乌镇,一个不平凡老人的离开。

  我想起我的一位小姐年幼女儿,问妈妈:妈妈,乌镇是乌的吗?问得真是太可爱了。在我眼里,乌镇是乌的,乌得很漂亮,很有味道

  我们现在看古镇,很少人,极少人,会看到这个镇子最为深沉带着原产地独特滋味一面

  我想我,或者我们,都还不能懂得木心先生。

  《草草集》读后感(三):依然是那个犀利又热血的陈丹青

  无论是稍早的《退步集》或《荒废集》,乃至这本《草草集》,尽管书中文章内容主题不一,所述也各有侧重,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像的,就是归国这么多年,陈丹青依然是桀骜不驯的文化狷士。

  这本书中收录了他众多的演讲文稿,专栏文案,采访笔记等,他在文中或痛心疾首,或纵横捭阖,或激昂文字,或睥睨天下,然而最终却始终有着对天下苍生蒸黎的不忍人之心。

  对于爱国,以及民族主义,他有着一种冷眼旁观平静心态,这让他能够清醒地看到世事变幻之际中普通人苦难,他更能用当时的文人视角,以及个人关怀,来反诘宏大叙事范例下对个体的泯灭。

  书中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做了一些分类,比如谈文化,谈绘画,谈鲁迅,谈木心……

  在谈鲁迅的这一章中,《想象鲁迅》这篇很深刻,尤其他在这篇中引用胡兰成对鲁迅的考语,当真切中肯綮,胡说:“鲁迅一生的功绩在他的否定,而不在他的肯定”。鲁迅的真价值,“在于他是叛徒,而不是其他”。当真振聋发聩

  然而读到陈丹青《草草集》中记述木心最后那些日子的文字,实在难过了,一个本来像是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般的人物,可到了晚年,似乎同你见到过的那些絮絮叨叨静默待死的老人也没有了太大的差别:机锋的话语不见了,智慧警句不见了,那些随手拈来的笑话不见了,连他自己的个人意志都被无情地剥夺了,他居然开始怀念起从前来,开始不厌其烦地复述小时候发生过的,已经对陈丹青说过好多遍的事,他甚至都不能自己解决吃饭和排泄,更遑论提笔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了……所有他曾经拥有过的令人嫉妒的才情都不见了,喃喃自语中唯有对曾经他几个时空里的琐碎片段的偶发回忆,甚至对他年轻时的老照片和他以前写的文章怀念不已…

  尤其是看到他最后念叨的:“解放军来抓我?”……“那好……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时,也难以自已起来,那段日日夜夜不停的折磨所造成的记忆,居然深入到了骨髓里!以至于他最后的遗言,竟是这般言语,从不为外人道的恐惧,在最后的岁月里,以这样一种形式,被陈丹青探究到了…

  在另外一本书里,陈丹青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列宾看到一幅意大利绘画,赞不绝口,说: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最最重要的是“美”。不久,他看到一幅俄罗斯无名小画,画着贫苦的女孩老头子哭了,喃喃地说,哎呀,艺术最最重要的是善良同情。他说的不是列宾,是他自己。

  也许这段文字,也同样适用于他自己。

  《草草集》读后感(四):衔命首义 生生不息

  杂文集。陈是画家,跨界来写作。前面大部讲了中国近现代爱护、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人,和中国美术史中的轶事,以及提到了部分中外的画家,有述评,也有他自己内心的纠葛。此外还有作者在不同场合的讲话,表达了他个人对于艺术的看法和观点,其中有“上海没有艺术”之谈。陈丹青先生的笔锋总让我想起他严峻的脸庞,有股清冷之感。

  后半部分细细描述了陈丹青先生的师长木心先生患病住院,乃至故去、葬礼事宜等。完全围绕木心先生展开。和前半部分的叙述风格很不同,相较之下有股铁汉柔情,可以看出木心先生对陈的大影响。木心先生因为陈的介绍,慢慢被国内读者知道。至少在陈的笔下,木心先生是个自尊、独立又广博的诗人兼画家。读完之后,总想到木心先生所说的八个字“衔命首义,生生不息”。既轻微,又有力量

  《草草集》读后感(五):再看陈丹青——《草草集》

  陈丹青作为一名画家,写过不少的文集,就我读来两本,认为颇值一读。

  先是《笑谈大先生》引我意外重审鲁迅,后是《草草集》勾我走近文革与木心。

  尽管不少人对陈丹青言论的正确性都有所保留,也有不少人对他的强烈主观感到不满。但我仍然要说,他的文集是值得看的。

  不记得在哪看过,说陈丹青曾自诩是个「上了年纪的愤青」。

  陈丹青对文革,是从不松口的。几乎每一个话题,他都能绕回到那段荒谬的过去。无论他看群众还是感惜先师,无论是赞美还是批判,总能读到他对文革的控诉,对历史缺失的指责,对情怀丧失的哀叹。他无奈亦无力,只能对这份仅留余波的毁灭一次次的指控与质疑。

  我觉得,这份警醒,这份怨恨,是可贵的。他不愿也绝不原谅。面对既成历史的荒谬,这是对遗忘与蒙蔽的抵抗。不能松口,至少要让后人知道毁了什么,缺的是什么,从前的风姿,应有的品性,那时代的人都承受了什么,都丧失了什么。

  记忆的贬值,一定对应被贬值的历史,争战、革命、转型、喧嚣,去旧而新的新中国历程,其实不过草草,忽而旧了,以其斑驳的影像,汇入这本薄薄的册子,影影绰绰,算是历史的草草交代。说是交代,也勉强,若非仅存的照片,近代史的多少人与事,等于没有存在,没有发生:枉死的人物,铲除的景观,各省各地,千家万户

  遗忘、洗地的人渐多了,跷跷板的另一头自然需要「不放过」的人。受辱,才华浪费资源的断绝,六亲不认的恐惧,罄竹难书的浩劫总是需要有人不愿松口,才不至于重演。重现,是不可能的。但陈丹青这样的「不放过」,至少一点一点地撕开历史的创口,这是痛苦的,因此亦是无私的。

  除了对文革不松口的执着,陈丹青也爱描写经历文革的那一代人

  在书中他向吴冠中先生、郑胜天老师、孙佩苍老师、朱乃正老师致敬,完全勾勒出了那代人在不寻常的经历下的巨变与萎靡。边看边叹着可惜,但更多地,是不可按捺的敬佩。被政治飓风吹沙走石地刮得通体伤痕一代,在飓风过后,或沉默,或执着,但对艺术几乎天性的爱,未被残酷掠走,大概是他们最动人的地方。

  本书最后收录了陈丹青对木心的追忆与怀念。去看陈丹青写的木心,更是让人霎时对木心先生充满了尊敬与向往。孑然独立的智慧老人,在斋阁中逐渐老去的身影爽朗笑声,戏谑的对话低调为人,顿时都跃然纸上

  读得不多,读着陈丹青描述的木心的死去(不是死,而是死去),只觉从未如此地思考过死亡,从未觉得谁的逝去更为可叹。写得真是好啊,从木心死前在宅前风中等他的身影,写他风韵欢声犹在眼前耳边,写他病榻上的话,写他慢慢地萎下去,写他通体插着冰冷的仪器,写他干枯的嘴唇仰头挣扎,写他最终被放在一个冷冰冰的玻璃框里。写的好,写的动人,写的感人,在公众场合读这本书,我仍数度落泪。

  去看看罢,说不定你也会被陈丹青感动,被木心吸引,被这伟大的死亡震撼,被这份追思触动得如鲠在喉。

  陈丹青因为其率直的个性,其文字是自我而笃定的。他出于艺术家的骄傲与智慧,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克制,但他强烈的情感和庞大的人格仍然难以掩盖,几近泼洒。

  是的,他的文字是主观的, 但正是这份主观留住了他的真味,瑕绝不掩瑜。那些论断无论是自负抑或是刀刀致命,容大家去判断。

  但读他的文去领略一份爽快,一份真情,一份执着,一份潇洒,我感觉如淋漓地冲了一个澡,顿感清爽。

  【本人更多书评写在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shengweizinu 】

  《草草集》读后感(六):命题作文

  开门见山地说一句,这是一个“命题作文”。一友留言说能否看一下《草草集》,看完要书评。我本着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在连书名都从未听说的境地下应承了。还好,作者陈丹青,至少有些印象,翻过他的《退步集》,读过他整理的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我是艺术的门外汉,所以不能对作为画家的陈丹青作丝亳评论,只能在艺术之外对他的文字说上只言片语。首先是不花哨,不华丽,就如我印象中陈丹青的形象,一袭黑衣,素净但耐看!其次是简练干脆,毫不拖泥带水,有时甚至像一刀刀刻下,和《文学回忆录》中如出一辙,不知是本来如此还是受老先生影响。最后说一下内容,我想写杂文随笔,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公知于众,如脱光了衣服在众人前,有些人忸怩做作,甚至丑陋似“露阴癖”,有些人端庄优雅,就像大卫像。陈丹青见惯了"大卫像",他知道该如何展现一一作为一个趟过文革浑水下过乡,一个78年上大学接受科班教育,一个又在纽约这个摩登都市浸淫了十余年的“江湖大佬”,他无疑又有足够多的东西展现。

  《草草集》读后感(七):很烂

  陈丹青的书大部分都看了 纽约琐记最喜欢 ,真诚。

  到了这本就已经很烂了 一件事情 你去评论 逻辑没问题 可是你翻来覆去每一段儿都在用那种方式讲 那就很啰嗦 没意思 。陈肯定知道这一点 。他不能提供新鲜的东西了 出书挣点儿外快吧。

  很喜欢纽约琐记里谈马格利特的那段 说到点子上了。

  可是纽约琐记里谈的那几个青年画家 特别南京的徐累 给了很高很高的评价 然后我去看了徐的画 过誉太多了 他的眼光 不会不知道这些

  很多人误以为陈很真诚很真诚 其实不是 太多的回避 和一些谎言 陈懂得把握利害关系 没必要句句实话 现在他人也没有以前实在了。

  这本书里一个拍木心手的摄影师 好像叫郑阳 你有兴趣可以百度搜一下 不知道咋选他去拍这些的 拍的东西比影楼的东西还行(hang第四声)气 行中行。 哈哈 比画行画那些什么知名画家李自健的玩意儿还要行气的多。

  这本书提供的有用信息 :1央美藏有库尔贝 2朱乃正是大师

  《草草集》读后感(八):绝非草草

  到手就抓紧看完了,不少是旧相识,但隔断时间再看,仍颇有味道。

  《守护与送别》是我看过的当代写的最好的悼亡之作,爱之深切,伤逝之痛切,写到这个程度,简直是折寿的。

  其他篇幅,很多是我不了解的艺术评论,不好说,但光看陈丹青先生写人就很开心啦,写得真好,细节抓得如点穴,闲笔很俊,他是个非常好的观察者。特别喜欢《旭东与韩辛》,因其少年心气。

  陈丹青先生的语感非常棒,很多当代作家写不过他,好文字看下去叮叮咚咚在脑子里响,响得节拍和调性都对,不容易的。

  发现木心先生唯一一张全家福应该是在杭州三潭映月九曲桥上拍的,还献宝一样告诉陈先生,又发现《<文学回忆录>后记》中提到未曾听完所有课程的学员中应该还有杨飞云老师,又献宝一样告诉他,真是粉丝心态。改不了,不改了。

  《草草集》读后感(九):交往不是恋爱那么简单

  亲爱的宝宝:

  (一)

  我一直想不通,其他写作者,是怎么获得动力去写那些和自己毫不相关的故事的。

  记得念初中时,我们那个削瘦,动不动就喉咙痛的语文老师,姓杨,容易让人想到《麦兜故事》里的MISS CHAN,喜欢叫大家写日记,每个月写好的日记都会经她逐个批改(我不知现在的中学生是不是也这样哦?),然后MISS杨给我的批语永远是“你的内心世界太丰富啦”。

  或者是,“不要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去关心一下世界上发生的其他事情呀”。

  以至于有天我写出一种关于《白杨礼赞》的优美的读后感,她都怀疑,“如果不是从作文书上抄过来的,那可是写得相当不错哟”。

  总之,我就是个沉浸在个人世界里不能自拔,从而具有典型双鱼座特质的小男生,到现在也是如此——是个沉浸在个人世界里不能自拔的大叔。

  所以如若不是以书信体,尤其是对你进行私己化的述说,我是一个字也憋不出来——不为稻梁谋,我干嘛要为世界上的其他人写字呢?

  这么一来,那些能对时政问题发表通篇完整评议的知识分子,我更是佩服得不得了,今天上午从公司溜出去散步,自然而然散到定王台那家我带你去过的述古人文书店,我又怀着崇敬之情买了一本许倬云的讲演录,书名就叫《知识分子的历史与未来》。当然,这是基于我最近在读的陈丹青那本《草草集》所产生的“入世”情怀。

  (二)

  家里一大堆书里就有什么约翰·凯里的《知识分子与大众》,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陈丹青的《退步集》、《荒废集》、《草草集》,还有一个叫许知远的作者出的一系列作品——此人大概也是被封为公知、意见领袖、知道分子,并时常与梁文道、连岳、冯唐此类人相提并论。这类作品动不动就大谈“民主”、“自由”这种从日本舶来的词汇,而作者们出的也都是畅销书,虽则被逼格甚高的其他文化精英所不耻,但在我眼中还是厉害得不得了。我觉得能从个人世界里挣脱出去,去影响这个世界运行走向的“入世精神”,都很厉害。

  比如像我,长沙公交公司发行的那个公交卡不想用,如果执意去退的话,还能讨回17块钱押金,我就会嫌这讨押金的程序过于繁琐而把卡随手丢在抽屉里作罢。公知们可不一样,一定会撰文痛书公交公司的程序不正义及霸王条款,最终通过媒体来扭转那个公交公司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态度——你倒是说清楚那几千万的押金都跑哪儿去了,你说呀。而公交公司最终也妥协,并给出了正面中肯的回复。

  这种昂扬的干预世界的斗志是多么可贵呀。

  (三)

  我记得我以前也拥有这么一种斗志。

  偷偷告诉你我为什么考研非北大不考,哪怕是复试没过调剂去别的学校我也不干。我那时明面上跟复试的老师说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些虚话和蠢话,私底下就想占据一个学问的至高点,进而推进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你想想啊,如果不是学问上和社会地位上把握十足的话语权,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了“直男的民主”。直男们懂民主吗,他们还是无法领会男人和男人之间相处的乐趣,他们只知道包养情妇,豢养处女,让他们来同意你们结婚,那纯属胡扯。所以只有人大代表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弯男弯女,尊敬的李银河女士提出的那套议案才能合理的生存空间。也许终有一天直男世界接受了这种爱情,但是太慢,慢到我都老掉了,死掉了,对于我这样的个体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几千万的个体都等不到这一天,对我们这些时间的牺牲品来说,太不公平了。

  所以我也曾想当这么一个催化剂。也许不能当一个时代的推手,给推手们递一递毛巾擦擦汗也是好的嘛。对,我曾经就是这么一个单纯的斗志昂扬的人,我就想通过考学来夺回少数人的话语权。

  (四)

  那个时候的我,凡是哪里看不惯,我就要去论辩,路见不平一声吼,硬是吼不出来,暗地里也要使一点招数,那让些为非作歹的人,至少不会那么痛快

  而现在呢,白天我只能枯坐在公司的电脑前,哪怕没有工作要事,也得低眉顺眼地在行政人员面前表现得像一个认真努力的好员工,并得一些所有办公室白领常得的诸如腰肌劳损、脊椎骨错位之类的职业病,晚上还得在你,我的宝宝面前表现得像一个正常的恋人,每晚在恰当的时间等你电话,并说一些合乎你的接受范围与理解能力的体面而甜蜜的话。

  而真实的我,则被自由,以及欲望冲昏了头脑。我想把办公室那台笨乎乎的电脑砸掉,我想叫你退学,给这场荒诞不经的同城异地恋划上句号,然后我要紧紧抓住你的手,奔向未知的远方,想啪啪啪时愉快地啪啪啪,想昭告天下时,也能乐呵呵地看到你的亲友,还有那些伪善,故作矜持的人们因为这过份的恩爱而深受惊吓的恐慌表情。

  你懂这些吗,也许你还不懂,还不懂一个快三十岁的男人在遭受怎样的挣扎,也许有一天你会懂,我希望在你懂的那一天,能想到我这个老男人曾醉心于听你讲那些简单的校园轶事,没有抗拒,配合默契,由此心里泛出阵阵温情。

  我希望若干年之后,你也还能像现在这样喜欢我,并且对喜欢着我的这个爱情的事实毫不后悔,像谢霆锋不后悔爱上王菲那样。而我,也不会后悔曾经背负的所有骂名。你在你的信中常说,我是你之所以奋斗的最大理由。我开心得不得了,虽然这种开心能点像是老妈看到儿子数学拿了满分式的开心,这种开心里有一种奇怪的类似“慈爱”的成份,我还是很开心。

  (五)

  只是你有没有试着去将这种奋斗目标进行现实上的转换呢,比如创造现实条件,让这个世界的运行变得更加良性,从而更适于咱俩的爱情生长繁茂。从个体到社会,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你读的这个书,立马就能高尚起来。不然浑浑噩噩地这么读,有意义吗。你考到了清华又怎样,你考到了港大哈佛又怎样,读这些书有用吗,仅仅是独善其身?

  我听过太多的例子,这些人读了清华北大,然让远赴国外深造,像陈丹青在他的《草草集》的《记吴冠中先生》里举的那个例子,吴冠中和其他两位学生被送到法国学画画,后来吴冠中回国了,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史,其他两位享受西方现成的现代生活不想回来,最后只在一篇写同学的回忆文章里留了个名字,这算是什么事?

  我还是主张人一定要对这个世界产生积极影响,而不是顾影自怜。让自己更有钱,有钱了,然后呢?——让更多人过得更幸福,幸福才有意义。我对这个世界不那么相信,对很多人都抱持防备,但我特别相信你,相信你的智商和能耐,仿佛我搭上了你这条智慧的船,我就与有荣焉,我抱上了一条正确的大腿,未来会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而这一步几乎会让人类进程都备受震荡。

  你知道吗,我相信你就具有这种能耐。而你,我希望你也具有这么一种使命感,并且为这使命感热血沸腾,像励志动漫《火影忍者》里的鸣人一样,为了维护正义,和木叶村的荣誉而战斗。(说起来,我最近看的那部由妻夫木聪、苍井优主演的《2014年轻们人》也很正能量呢。)

  (六)

  陈丹青在《草草集》的《旭东与韩辛》一文中讲了他和他少年时两位老友的故事,讲他们那时如此彼此影响对方的审美倾向,又如何在命运的轨迹中探寻各自的方向,最终在时间的搓合下获得最终的和解——这个故事本身就具有煽情的故事性,绝不仅仅是他们三人合体办一个画展这个事件那么简单。

  你能从故事中发现往往对个体的影响,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让这个时代的大洋掀起某种论战的海啸。而我,就像他们的彼此影响一样,用爱情的杠杆来撬动你这个宇宙。那就爆发吧,我亲爱的小宇宙。

  读了陈丹青写的这么多书,突然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多年前他会从清华的美术学院辞了教授一职这回事——大概就是想多花点时间用精力去影响更多的人,而不是沆瀣一气地只为了小圈子里的几个优等生白费力气,最后竹篮打水吧——毕竟人家清华的学生,动不动最终都是移民国外,得意洋洋地定居了的。那这个国家还进个屁的步啊。我希望我也能向陈丹青先生靠拢,并拥有这么一种襟怀。

  (七)

  这样,我暂时能想到的,就是和你交往,这种交往似乎会以精神交往为优先,改变世界的担子就交给你啦,哈哈哈哈。

  爱你,并致以革命的敬礼。

  大成蜀黍上

  《草草集》读后感(十):鲁迅先生

  《草草集》绝对不能草草读完。

  我读到最有感触的是写鲁迅先生的两篇-《想象鲁迅》和《错位与对位》,陈老师说鲁迅先生被孤立了,被放过了,具体的一个表现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被请出语文课本了,官方不吱声。其实这个事情我是不知道的,毕竟我那么大年纪了,反正我读过的语文书里是有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从小学到高中,这样看来,鲁迅先生才是陪伴我学习生涯的人呢~

  陈老师在文章里提到,大家都说鲁迅先生是反叛者,其实我很不好意思的,学了他这么多年的课文,到现在,能记住的好像只有天真浪漫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有些许伤感的《闰土》。我也是到了高中,才真正接触到他的反叛的,因为高中课本不许我们再读天真浪漫的小散文了,我记得有一篇《纪念刘和珍君》,很有革命气息的文章啊,愤慨不已。但很抱歉,现在的我已经记不太清楚里面的一些内容了,只记得,有一位叫刘和珍的学生牺牲了,应该是这样的。想起小时候看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来还很认真地买过一本《朝花夕拾》来读,那时候觉得读鲁迅先生的书还是蛮有追求的表现呢。但在学了《刘和珍君》以后,我就不再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书了,在图书馆看到他的文集,都会很不由自主地走开。对不起鲁迅先生,我不喜欢你了。

  后来的后来,去年吧,我又像以前那样热爱鲁迅先生了,不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全新的鲁迅先生,倒不是因为我觉察到了他被孤立或者他被放过了的事情,而是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另一个才能——画画,因为有一段时间,突然微博上热传——鲁迅才是真正的设计师,于是我就看了一些他设计的书籍封面,果真好棒!反正我喜欢,他怎么可以这样呢!深藏不露那么多年。

  去年暑假,我去了绍兴,那是第二次去,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我刚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屁点大,什么都不知道,进到了真正的百草园也浑然不觉的,到头来,只记住了我不喜欢的茴香豆的味道和让我念念不忘的臭豆腐味。

  去了绍兴,哪有不去鲁迅故居的,于是又买票,进了鲁迅先生家里一次,我发现和我小时候来看到的一模一样,估计我80岁去,那房里的陈设还是那样,人们还是会忍不住去看那刻了“早”字的课桌。免不了的嘴馋,我还是去吃了臭豆腐,茴香豆就不必了。

  我还特地去了一个博物馆还是什么的地方,里面有一面大大的展览窗,摆着的全是鲁迅先生的书,各种版本,新的旧的,薄的厚的,我很认真地扑在玻璃上看每一本书籍的封面,好想穿透玻璃,伸手去摸那里面或许不是真的的鲁迅先生的书,上面的封面是他画的,字体是他设计的,他果真是个设计师!这样想来,我还是进步了,我记得去找寻百草园里的皂荚树了,我会认真地看鲁迅先生的书籍封面了,我不再找那刻“早”字的课桌了,我也不会再去尝我不喜欢的茴香豆了。

  我重新喜欢上了鲁迅先生,冲着他的一手好画,或许他的画不那么多,他的设计天才不那么外露。如果还有下次,去读他的文章,我想读一些与反叛无关的文章。

  陈老师说:伟大的人物,十九异端,真的异端,总是孤立—请注意,不是“被孤立”—而伟大的孤立者,不幸,会使多数人不安,以至讨厌,以至规避。

  摘抄一段文中很精彩的话(来自一个复旦中文系的学生):以尊敬鲁迅的方式,亵渎他,以传播鲁迅的方式,毁灭他,以利用鲁迅的方式,驱逐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草草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