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经典读后感10篇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是一本由黄维 / 罗晶 / 应花 / 李婉著作,59.00元出版的2014-1图书,本书定价:324,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一):打通思路

  在原来呆的公司里也接触微博网站微信运营。那时每天都是要愁微博稿和微信稿,要愁网站里面的搭建和论坛管理特别是发稿的时候,就跟打仗一样。新的创业公司、同事们都是各行各业过来的新手,大家都是摸索着前进。做微博和网站转发量上不去,后台点击量统计也是时好时坏,转化为现场活动量和业绩量的也是很让人伤心。那一个月,看着别人微博,第一反应是是看转发量和评论数,个十百千数一轮,然后又羡慕又嫉妒。那一个月,是看着人家的微博,就想着人家的图文故事怎么这么有意思,是怎么做的?那一个月,开着网站后台,绞尽脑汁地填内容,放美图,做活动,论坛里有的帖子被阅读评论过百,真是那一天都可以飞起来。

  身边也没有微博达人,做什么都是自己上网搜索,买书折腾琢磨。大量的信息案例,但是总觉得看是一回事,轮到自己做又是一回事,很多关键点没有找到的,看到的也不成系统,有点人云亦云不知所措。后来跳槽了,不再接触微博运营,就成了微博“哈哈”党和点赞党,还是下意识的看人家的评论数和点击数。

  接触到这本书后,就觉得有一种考试时做错题后,下了考场突然见到正确答案的眼前一亮的感觉

  1)没有合适的营销受众定位,没有紧跟热点的及时信息反馈点,怎么在这么大的微博人群中抓取到目标群体并且保持他们的持久兴趣那段时间,每天都是图文相配,但是风格不能统一,没有固定消费者年龄层次的分别。其实真正的消费群体是30岁以上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20来岁的小年轻也只是过来看看,看的多,下手的少。

  2)没有后续的活动策划,前期的爆点再多,也是昙花一现,泯然众人矣,怎么保持后期的活动量?母亲节,儿童节、外出采风,沙滩野营好多噱头都可以相结合做一些现场的实地活动,现场的拍摄宣传,这些没有做到。还好原公司后面有跟深圳国际马拉松合作,保持了一定的曝光量和活动。

  3)推广营销内容不够创意或者不够有吸引点,连折扣都不上,又怎么能挠到陌生人心头的痒痒肉,让他开始第一次阅读?间歇性地卖萌或者段子秀或者是技术帝讲解,真是有点混乱

  移动端运营可大可小,大到公司品牌经营,小到个人品牌操作,都是相关的智慧。书里面有蛮多的案例,成系统、成条理的完整操作,看书时觉得“哎呦,不错,原来应该是这么想,这么操作”。也希望以后自己再做相关的事情,不论是移动端营销还是地面营销,都能对做事有启发和思考。即便是模仿也能跟着少走弯路

  想了解还是想深入,都可以看看这本书。跟着学点营销的思路和方法,少一点跌跌撞撞的摸索,多一些胸有成竹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二):移动营销新视角

  网友们戏称,世界上最遥远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曾经看过一个热门微博说,两人去饭店吃饭,点好菜后,女朋友为了拍出好照片发微博和朋友圈,竟然拍了半个小时,才让男朋友吃饭。可见,人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就如大多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和睡前的最后一件事都是看手机,手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分分秒秒,这其实正在向我们昭示着,手机广告正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前景。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这么说过,如果不总统,他就做广告人,做广告和做总统一样难,而我恰恰选择了这个最难的职业。最为一个广告策划,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惊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详细实用,有学习性。

  这本移动营销实务十讲,逻辑思维很强,条理很清晰,从移动营销为什么、做什么、找谁做和怎么做四大部分组成,循序渐进面面俱到、抽丝剥茧地慢慢的为大家讲述移动营销,作者可谓用心良苦了。而且在四部分中,为了增加说服力和论据,作者用了大量经典的案例和最新的详实的数据为大家论述。

  看完这本书,我对作者很是佩服,这是需要阅读大量数据和案例,通过总结分析得出的精华呀。书中,作者对手机广告的差异性、手机广告的形式、受众的心里分析、广告主的需求分析既全面,又角度独到,不得不让人佩服。当然对苹果、安卓人的分析,也让人眼前一亮。

  也许因为我是做广告策划的,所以更关注的是广告形式的创新,看到书中作者讲到“手机互动的核心竞争优势还在于策划创意,而不是技术”和“移动LBS是一种技术,它的未来与核心竞争优势还在于策划创意的包装”,很是赞同,不论是多么好玩有用的APP,都是和创意策划紧密相连的。技术的更新也是为了配合创意策划,好的创意策划,才能实现成功的移动营销目的,直接推送信息,受众被动接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更多的喜欢有亮点、有新意、能分享、互动性强的事物,例如微信的营销,就需要更多的创意策划去支撑。

  虽然作者为我们分析了移动营销过去,现状,新的形式,和成功的案例,但是也发出了疑问,移动营销的未来,谁都无法确定,但是我们怀揣希望。我相信凭借移动第三屏的分享性、参与性、个人化和4G时代的到来,在社会平台上找到、聚拢与品牌气味相投的社群,用高品质的内容,有趣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划一根“火柴”,就会造就移动营销成功的核反应堆,当然这需要我们这些广告人的不懈努力

  感谢作者最后贴心的“2013年中国品牌广告主移动营销指南”和“2013移动营销百问百答”,为我扫盲。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三):移动营销红宝书,一本就足够。

  移动营销,我们最好要知道的12个事实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导读

  去年我们协助出版了移动营销行业书《决战第三屏》。美国人写的,很全面,挺生动,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一本半专业的书,大卖近2万本。搞出版的人,知道这是一个惊人数字。毕竟不是《盗墓笔记》。一个副产品,“决战第三屏”名词,在营销圈里,被动词化了,可见流行。

  看到这本书在机场书店,被放在堆头中间,与畅销小说、企管圣经和成功学名著大言不惭地挤一起,并且真的成为2012十大畅销工具书。事后,我们在思考原因。很简单,应时因势——手机等移动终端彻底占领了这个世界——人们注意力也许超过50%都被转移到移动终端上——所有跟企业相关的人都必须了解怎么在移动终端上做营销——但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快到市面上来不及出现任何一本有关的专业书——所以,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决战第三屏》是美国人写的书。非常好。但是不接地气。说了移动营销一大堆好,一大堆认识,还是不知道怎么干,特别是在中国怎么干。

  图1:姊妹版

  我们从2013年大约2-3月开始动手写《移动营销实务十讲》。因为本人动了个心脏介入小手术,正好我们的御用编辑慧敏也回家生宝宝了,耽搁了半年。其实挺好,这半年的形势认知和操作,又发生深刻变化,并趋于稳定。晚了,倒还好了。生完孩子复出的慧敏,依旧专业凌厉,《实战第三屏》的名字是她起的,当真是有“画龙点睛”这回事,既强调了实务实操的特质,又与上一本《决战第三屏》完美衔接,慧敏终究还是随时为自己的出版社着想,希望带动去年的书再卖1万本。

  图2:《实战第三屏》书籍封面

  这本《实战第三屏》,是本“能用可干耐操”的书。说实话,是比较枯燥的。干货,就别指望特别可口。近40个实战案例,8个深入附加专题,近150张示意图片,1个《2013中国品牌广告主移动营销指南》附录,1个《2013移动营销百问百答》附录,近30万字,300页。

  我们大致觉得,移动互联网已经彻底裹胁了每一个人,包括宠物身上都被安装了用于定位寻找的可穿戴移动设备动物都被影响到了。因此,现世每一个人,都是这本《实战第三屏》的潜在读者;说得靠谱点,所有和企业相关的经营、管理和业务人员,每一个都是这本书的读者;再务实点,至少品牌、营销和广告圈,移动互联网圈和媒体圈,这三个圈子的人,不可不读。其实,我有个想法,作为政府精英的那群人,最应该读一读,就像涂子欣的那本《大数据》一样。他们不明白,好多事情,都不顺遂。

  整本书,就是告诉大家,怎样在移动终端上,在移动环境里,针对移动消费者,展开营销。特别限定,适用中国。再提醒一下,集中讲品牌广告,而不是以APPS下载安装激活为主的业内广告。全书,回答了四个问题:移动营销为什么?移动营销做什么?移动营销找谁做?移动营销怎么做?没了。

  现在,提领整本书,也算是有些补充,总结了12点。因为内容截止日是2013年10月底。就在中间这一个月里,移动营销的情况,我们对移动营销的认识,又发生了些许调整和变化。我们来讲讲,关于移动营销,我们最好要知道的12个事实:

  一,首先的首先,就是移动营销附属在移动互联网大变局中,变化的速度和频率,超乎人们想象和耐受力,你还没明白,它就变了。我从手术出来那段时间,最大的担心就是:我落后了。这是面对移动营销,毫不夸张的所需要第一个心理准备。举个例子,MSN恍如昨日,人人网已经几乎消逝,开心网似乎从来没存在过,所谓微博被人抛弃,都是转瞬的事。手机广告平台昨天还是热点,今天说出来都不好意思。对于这种变化,移动互联网人似乎还能适应,近百年来习惯30秒TVC、半版通栏一成不变的品牌人、广告人,着实不太习惯。焦虑,是中心词;

  二,其次的首先,是得承认一个现实,你别管数据来源,到2013年底,12亿手机用户,6亿手机网民,5亿智能手机用户,手机已经成为第一上网终端;PC主要是工作用途,而移动终端生活+娱乐+工作,是全终端;大众人群30%以上注意力,主流人群50%以上注意力,都已经转移到移动终端上,虽然被切成一段一段的。以视频为例,优土和爱P,50%以上流量来自移动终端;

  三,首先的其次,是得接受一个无奈的局面,尽管注意力已经实现大规模转移,但是针对移动终端的广告仍然是少得可怜又可怜,照理50%注意力,就是50%营销预算。但确实没有天理,综合来讲,移动广告占品牌广告主的预算,仍然是1%都不到(业内广告是另一回事)。有人甚至认为,移动终端根本不适合做广告(我们认为,这是胡扯)。这既是挑战,也正是机会

  图3:移动营销的困境

  四,其次的其次,是移动广告预算与注意力之间高度的不匹配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有100种说法,都对,核心还是,迄今全世界范围,都没有找到移动广告突破性的形式和模式。不多解释,比如搜索,如果GOOGLE没有创新竞价排名等模式,还在那里练banner展示广告,像今天的门户一样,会怎么样?

  图4:假如谷歌继续BANNERS

  五,接着的其次,在大家伙儿都没有找到移动广告突破性的形式和模式之前,怎么办?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练吧。就三条路,一是针对有品牌的、愿意做广告的、用户超亿日活过千万的超级APPS的首页全屏、焦点图、视频前贴等稀缺资源,直接做展示广告,效用比大于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桌面互联,不用犹豫,只要考虑腰包,这样的主体也就十个八个;二是针对垂直的、领先的、有规模的应用,做长期的、植入性质项目合作,比如墨迹天气啦、POCO相机啦,航旅类的应用啦,这是CASE BY CASE;第三,就是利用移动终端上一切应用,包括短彩、网页和客户端,一切广告形式,包括BANNER、文字链和内容植入,开展大规模、长期化、开放型的量化效果运营,CPA也罢,半CPS也罢,只要能谈下来,不讲究应用是谁,不讲究形式,但需要持续运营,不能一投了之,需要改造自己内部后端的消化系统,比较适用于汽车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也可以尝试;

  六,然后的其次,怎么看待在移动终端上所谓量化效果运营的利弊得失?简单说来,一是大趋势所趋,营销必须逼近量化,逼近销售结果;二是移动终端的技术飞跃导致O2O和量化效果的可能性;三是新进入者的竞争和博弈,导致行业演进到量化运营阶段,没有对错,只有强弱。因此,量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现在需要是优化量化的效率,但除了媒体端,服务端,挑战最大的瓶颈事实上在客户自身后端的打通。另外,量化运营与品牌曝光本身并没有冲突,各归各做,都有自己的价值规律,核心一是认识,二是博弈,需要所谓大规模曝光的品牌并不多,做得起的也是少数,具备大规模品牌曝光价值的移动稀缺媒介资源也不多;

  七,最后的其次,讲到量化效果的移动营销,就回避不了所谓媒体效果监测评估的话题。所谓媒体效果监测,坦率说,概念已经过时。这是传统媒体时代,以曝光为中心,以媒体端展现数据为核心的一套体系,适用于报刊广电的传统媒体,也适用于桌面互联中的前十名强者,或者适用于美国,却不太适用于特别是中国的移动环境。为什么?首先,在技术手段上,目前整个移动互联网没有任何一家能够提供所谓全网的或者降低要求来说有意义量级的监测,这点很多人在忽悠,想一想就明白了,你想要一份监测报告,花钱买就好,什么样的都做得到;其次,针对具备曝光展示价值的,就那么十个八个媒介主体,慢慢又集中到BAT三家,跟监测无关,是博弈,你爱投不投;再次,移动端都在练CPA甚至CPS了,监测个头啊,脱裤子放屁;

  八,首先的再次,关于社交媒体内容营销与移动营销。目前比较热的自媒体营销,主要是微信公号营销,微信公号、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企业自有微信服务号订阅号,是微信可以营销的四个主要领域。可惜,微信官方并不支持直接营销。但注意力都到这里了,品牌主不可能死心放弃这里,就穿墙打洞吧。微信、微博、豆瓣和知乎,是主流中高端品牌四大主要社交内容营销阵地和手段,目前,社交内容营销的主流发生于移动终端,微信就是100%原生于移动端。因此,社交内容营销,是移动营销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相对于基于超级品牌APPS的移动展示广告,基于长尾APPS的移动量化运营广告,移动社交营销目前更为引人关注;

  九,其次的再次,关于移动营销的可信度。一直有人拿这说事儿。移动终端上,广告不可信。呵呵,人民某报的报道就可信了,还亩产十万斤呢。广告可信不可信,和终端关系不大。报纸等具备品牌公信力,不是天然属性,是后天投入培育的。微信朋友圈,熟人强关系推荐,是移动营销的一种,也是目前可信度最高的。不多解释了;

  十,接着的再次,关于移动营销或者说当代营销的模式思路。最早由品牌主、媒介和AGENCY三方构建的模式,是基于消费者洞察——营销策略和策划——创意策划与制作——媒介策略与策划执行,到媒体投放,基本流程就走完了;这2-3年,数字和移动AGENCY、媒体推动,电子商务和行业内广告垂范,基于量化结果的全面运营优化开始流行,基本上把CPM打到了CPA;但今年开始,出于对于量化结果到A后的转化效率问题,以及竞争和博弈导致,少数先行者开始摸索在移动端上的全面解决方案,推动从受众——用户的端到端优化系统,核心词,就是闭环,全链条。目前可以看到方向的,是基于电商的闭环,基于线下的活动和场所闭环,以及基于移动应用的系统闭环。当然,本质上,策略——内容——渠道的核心结构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及系统系优化。需要关注的是AGENCY公司并不会死,但大型4A的服务费+媒介规模化返佣的模式行将崩溃,媒介巨头的垄断集中趋势越来越厉害,可谈判主体最终只剩下几个,基于专业服务技能的精品AGENCY和基于行业的专业AGENCY 可能是个方向;

  图5:探索 MOBILE MIX 移动实效营销模型

  十一,然后的再次,关于移动营销实务整体的总结。整个《实战第三屏》,其实用下面一段话就可以总结,移动营销说难不难,短彩网页加客户端。文字图片移动视频,电话短信网页链接,影像、LBS、AR加O2O,手上功夫全部玩转。媒体策略大媒第一,垂直应用类型次之。平台补充创新尝试,品推首选全屏前贴。效果量化不拘形式。移动实效还靠MM(MOBILE MIX)。12句话,96个字。大致明白了,就行了;

  十二,最后的再次,我悄悄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没有移动营销。我们大致做了6-7年,一直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到如今,总算明白,其实本质上,没有所谓移动营销这个类目。怎么说呢?我们从前把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数字媒体),可以如今已经看到,所有的媒体都会成为数字媒体,那又有什么数字媒体呢?我们把营销分为传统数字营销和移动营销,事实上,我们应该已经知道结局了,所有的传播和营销都会到移动终端上了,那时那刻,客厅的电视,户外的电梯屏,手里的手机,空气中的全息影像,都只是一个显示介质,摆脱了网线电线的尾巴而已。云,管,端,是结构性本质;人,屏幕和交互界面与手段,是现实性本质。而营销的关键词,讲到底,就是移动的终端,视频的形式,以及社交的逻辑。就这么简单。未来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但大致方向,就是口碑评价的系统化,线上线上的一体化以及效果量化的全面化。我说的好像很虚,但进来的人,想想,都能明白我想说什么。

  图6:我们眼中的趋势与未来

  其他的,去看书吧。卓越、当当和京东,都有得卖。看完,记得帮助发微博、朋友圈,举手之劳,功在千秋。

  《决战第三屏》审校者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作者

  巨流无线创始人董事长黄维

  新浪微博:@巨流熊三木

  2013.12.03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四):群邑互动 总裁 陈建豪的序言和评论

  实战第三屏

  序

  我的好朋友黄维出书了,我看了之后开玩笑的说,这书名有问题,为什么是实战第三屏而不是第一屏呢?试问有谁把电视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早上起床第一个接触与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个接触的屏幕是手机还是电脑? 你上一次专心看电视不玩手机是哪一年?移动终端不该被视为第三屏幕,应该是第一屏幕的新势力。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迎来了新的拐点,中国首度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拥有最多智能手机用户的国家,中国网民透过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也首度超越电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如破竹,就连被华尔街封为互联网女神Mary Meeker女士 也首次在她的知名的互联网报告中,提及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值得全世界关注。这年头,不论是百度或者是Facebook(脸谱),财报公布只要是移动端的收入增加,股价便应声上涨,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群邑互动几个月前做了一个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百分之60%的智能手机用户宁可放弃一个月的性生活,也不能一周没有手机,手机俨然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另一半。网友们戏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智能手机颠覆了人们娱乐自己的方式,西方人饭前祷告,中国人饭前拍照;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模式,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重新定义了线上购物的黄金时段 – 据说每天上午7点到8点之间移动购物出现了小高峰,人称“马桶秒杀”。 移动互联网的威力可见一斑。

  随着消费者的眼球转移,广告主也越来越重视移动营销领域的发展,而目前广告主对移动营销的认知,也早已经从“WHY”我为什么要做?提升到“HOW”我该如何做好移动营销的新阶段。 要了解移动营销,我们先来谈谈移动终端的特性。首先,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开创了从点击到触控的变革。 品牌广告可以透过滑动,缩放,摇一摇,吹一吹等各种有趣的方式驱动与消费者的互动 重新定义了广告互动形式。广告主必须理解移动端用户的使用习惯,针对不同屏幕的特性发想广告创意,换取更高的用户参与。

  其次我们说,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多维度的立体的大数据,让广告投放更加精准。移动终端解放了人们的手脚,让上网随时随地,也因此在原有的基于人群性别,年龄,浏览行为的数据分析之外,还多了一层LBS地理位置的实时数据;广告投放便可基于不同的上网情境WIFI或是3G, 在三里屯还是国贸商圈,做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或是O2O的人群引流。

  总而言之,移动终端做为一个最贴近消费者的媒体,可以嫁接于平面户外甚至电台电视,感应并驱动丰富的广告形式;它提供了一对一的真实数据与个性化的营销体验。 广告主如何在多屏幕多触点媒体环境下, 针对不同屏幕的特性发想大创意,抢占移动营销的制高点,《实战第三屏》提供了最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战守策”,内容详实,语言生动,结合作者亲身经历及大量实战案例,是一本移动营销者应该常备的工具参考书。

  陈建豪

  群邑互动 总裁

  MMA 中国无线营销联盟 联合主席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五):拥抱这片海,就是理解我们的时代

  如果为眼下这个时代画几幅代表性的即景,摇晃的地铁车厢、面无表情或不觉微笑地盯紧手机屏幕的人群,必定榜上有名。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生活方式的迭代,其背后是对思维路径的消解与改变。“在路上”,半个世纪前还是文艺和先锋的表征,如今却成了日常与琐碎的代名词。移动终端,或曰第三屏,正在改变世界运行的内生结构。

  按照上述思路延展开,会走入媒介环境学的话语体系。不如再换一个视角,回归具象的现实。

  清早睁开眼,第一反应是拿过手机,刷掉微信、微博的角标,顺便看几个公众号。上班途中,看看新闻客户端,和亲友聊聊八卦,月初流量足够,还不忘逛逛网店。到了午休时间,打开点评网,寻找合乎心意的饭店,饱食一顿方解工作半日的压抑。晚饭和朋友约醉,靠地图APP指引方向。夜场散了打不到车,叫车软件随时帮忙。若是再过回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怕只有五个字概括:由奢入俭难。

  与之相应,在第三屏上,广告也逐渐如影随行。打开APP有全屏画面,看美剧有强制播放,俯拾皆是的banner和HTML5技术下的动态广告,开始占据视线。注意力经济也由此找到了新蓝海。问题是,在第三屏这片方兴未艾的热土上,怎样的营销不惹人厌烦,甚至能直击人心?《实战第三屏》梳理了颇具操作性的解答。

  知名自媒体人曾航和群邑互动总裁陈建豪对此书的定位是“教材”、“参考工具书”。理解这番意思,就能明白此书的专业性,大略洞悉隐藏在不易阅读背后的真材实料。对专业读者而言,本书由国内领先的移动营销服务商巨流无线团队创作,详实的图文和案例不啻是一场汽车、金融、快消领域移动营销的集中展示。研读此书,对行业最新的动态会有更系统的体认。

  就普通读者来说,忍得了术语和概念的“打击”,也会辨出字里行间的思维之乐。乍看起来,《实战第三屏》讲的是移动营销。归根结底,这是透过第三屏的变化,记录整个时代。

  例如,书中讲到社会化营销。如果像何伟或查建英这样的纪实作者来撰写移动互联网的2013年,可口可乐昵称瓶、帮汪峰上头条种种,均是消费主义和戏仿的亚文化在时人心里的影射。而这些事件的策划者,是业内颇有知名度的一家营销企业。通过影响日常生活,社会化营销也为世界的不少向度添上了永存的坐标。

  在更广义的移动营销领域,通过每一个活动见证、记录的用户行为,不仅会在线下产生购买,也能成为大数据的预测参考。熟练地使用微信、微博之余,《实战第三屏》也在解密背后的商业逻辑。钱锺书先生的调侃,到今天,已经可以两全,吃了鸡蛋,还能见到母鸡。

  当下,永远不变的就是变。谈营销色变已成往事,因为无事无人不媒介,营销和媒介又是天然的双生子。说移动营销体量堪虞,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互联网初临时,扬言纸媒逢春的“义士”,如今已在为艰难转型出谋划策。未来,生活都将是的移动的。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大势,经略蓝海也成为无从回避的选择。不妨从今开始,拥抱这片海,这不仅是通晓周围发生了什么,也是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六):商业阵地的转移:掌上营销更精彩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已经是移动营销的时代。

  是什么时候开始,智能手机已经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如此理直气壮地占用了我们碎片化时间,我们甚至都无法忆起,当初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是怎样活过来的,就像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古代人没有如此便利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活的那样好的。

  我还能记起在两年前,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很是流行,当时,如果拥有一部诺基亚手机,是挺有面子的事情,至少,在学生圈子里是这样的。两年前读大二的我,也是非常渴望拥有一台诺基亚手机。然而在风云变换的今天,早已经很少觅见诺基亚的身影,各种价位的智能手机遍地开花,老少皆宜,已经变成我们不可或缺的必备品。

  我们的手机能够做多少事情!能听电台,发觉各种各样的好声音好音乐;能看电视,各种大片尽在掌中;能购物,手机购物更多折扣,能看书,各种电子书任你挑选。能联系,功能已经远远不止短信电话,QQ,微信,微博,来往,陌陌。。。。。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人们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即使是聚会,在等待的时间里,大家也是各种玩手机。所以,商业阵地已经在悄悄的转移——转战第三屏,掌上营销更精彩。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从业者,我还是有稍微的了解到:在过去的2013年,手机营销做出了多少战绩。余额宝告诉我们:手机也能理财。而2013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手机淘宝支付宝交易额53.5亿,单日手机淘宝活跃用户1.27亿。手机淘宝成交笔数达3590万,交易笔数占整体21%。双11之后,各大商家都发现了手机端这块大蛋糕,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活跃手机客户,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销售额。于是,微淘,来往的出现,让社交化营销更加合理地商业化,能够进一步地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商家们变着戏法进行移动手机营销:最原始的“同样的商品手机购买折扣更低”,晋级版的“手机狂欢购物季”,玩乐版的“来手机玩游戏,赢更多优惠”。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商家,甚至开发了专属于自己品牌的APP,有有趣的游戏,促销信息,只为了赢取更多的客户。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讲师,配合众多的实例去为你解说移动营销这一个东西是什么,要怎样去做,它结合众多业界老师的智慧。让你不仅能去思考,增长知识,还能够指导你去实践,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理顺思路,营造出好的交互效果,打造一次完美的营销活动。

  对于不同的手机用户我们是否应该要有不同广告策略?如何才能让广告更加精准地到达目标用户?为什么现在的广告费用越来越贵,要怎样做才能不沦为“五毛党?"这些问题,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和案例。

  移动营销目前来说,找不到做的非常完美的案例,但是好的例子已经不在少数。我认为更多好的创意也是等待着不断的发掘和深化,一切都充满着可能。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相信网购,到2014年的现在,我们已经是熟练地使用手机去支付。我相信,在未来的商业世界,移动营销是重中之重,领先一步去关注移动营销,必然也是领先一步抢占市场。掌上几英寸的精彩,也正好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带来的便利,新的商业局面已经展开。

  在这本看似枯燥却十分受用的书中,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理论和实践案例都非常丰富的工具书,如果你对移动营销有情趣,那你值得一读,一定会学到不少东西。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七):好玩才能玩得更好

  很多人将刚刚过去的2013年称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元年,因为从去年开始,许多企业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投入了重金做广告。但如果要说怎样才能玩转移动互联网营销,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

  2013年对于我来说是比较悲催的一年。毕竟是学经济的,所以在移动APP开始普及的时候,我就马上用仅剩的奖学金更新了装备,添置了ipad和iPhone 4s,想要尽快掌握这个生财之路。未曾想到的是,还没开始投入到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研究,就遭遇了毕业就分手的苦闷。最后抑郁到只有通过环中国旅行才能缓解那份情绪,结果一路走下来是先丢ipad再丢iPhone 4s……还好人没丢。旅行结束后漂到北京,找同学借了个淘汰的安卓机继续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探索。

  对于移动营销的具体概念,虽然一直在鼓捣,但还是在看完了《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才对它有了具体的印象。《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是国内第一本就移动营销实务来讲述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书,确实是一本填补互联网营销业界的空白之作。据书中所述,移动营销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才出现的一个营销渠道。它是一种整合营销,以移动设备为平台,整合多种营销手段,向持移动设备的消费者传递产品或服务信息,以达到企业市场的营销目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移动营销渠道的整合范围比传统营销渠道的范围要大的多。它不仅仅是条幅广告、弹出广告、全屏广告,也不限于APP推荐墙、电商墙和游戏内植入广告。它是结合了一切移动设备使用的场景、时间和它们的技术优势,来实行有创意的音频、视频、互动等与潜在消费者沟通的方式。

  据一项调查显示,86.3%的用户在看电视时,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比如聊微信、使用一些其它即时通讯软件、查询信息、刷微博、刷社交网站等等。于是一些聪明的广告人,就开始投放配合这些经常使用的应用的电视广告,从而创造更大的传播价值,让电视广告和手机互动起来,广告也因此变得好玩。

  就拿可口可乐之前推出的一个手机APP“CHOK”来说吧。用户只要用手机下载“CHOK”,然后在指定的“可口可乐”沙滩电视广告播出时开启。当广告画面中出现可口可乐的瓶盖,且手机出现震动的同时,挥动手机去抓取电视画面中的瓶盖,每次最多可捕捉到3个。广告结束后,用户就可以在手机APP中揭晓奖品结果。这些奖品都是重量级的,甚至还有汽车大奖,因此“CHOK”对用户的吸引也很大。像可口可乐的这种玩法,就是突破了传统电视广告与消费者互动的难题,让广告不再那么无聊。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统广告都开始与消费者互动并从中淘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新的移动营销玩法,实际上都是创意和技术的协同作用。但无论互动方式怎么办,它们都有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好玩才能玩得更好。

  《实战第三屏:移动营销实务十讲》读后感(八):第三屏争夺战,硝烟弥漫。

  作为一名社交媒体营销行业分析师,我本人对于移动营销的发展和雄起异常关注,客户也经常咨询我应该如何在移动领域开展营销并且获利。我想业内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人才涌向这个新领域,未来风投也会更多的涌向这个领域。即使是普通人业已感受到移动互联网给生活和工作影响和改变。作为一片蓝海,谁都想分一杯羹,并且是比较大的那一部分。2013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拐点之年,中国首度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拥有最多智能手机用户的国家,中国网民透过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也首度超越电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如破竹,就连被华尔街风味互联网女神的Mary Meeker女士,也首度在其互联网报告中提及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013年底,我参加20场左右规模不等的互联网以及营销界的行业会议,凡会必议移动互联网,这年头,不论百度还是Facebook,财报公布只要是移动端的收入增加,股价便应声而涨,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凡事一体两面,移动营销的巨大利润固然吸引人,但是作为新兴行业,一切皆有可能的反面是一切都是空白,既没有成熟的制度和体系可供仰仗,也鲜有成功的模式可供模仿。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索中前进,既有可能淘到金,亦有可能阴沟里帆船。所以大家的关注点已经从Why转向How,即到底应该如何抢占移动营销的制高点,而本书则从实战的角度很完整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整本书的逻辑清晰,从为什么做到做什么,从找谁做到怎么做每一部分均有清晰地陈述,我想即使是对移动营销完全不了解的门外汉看完本书亦可以对这个行业有全面而初步的了解。本书作者群是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移动营销服务商巨流无线的领导团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推出这样一本实务教学书还是很有经验和资本的,因此书内的大量营销案例不管是形式选择、内容设计还是投放渠道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值得模仿和复制。

  数字营销讲究内容为王,而内容设计则以创意最难,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立意非常重要一样。但是创意这个东西一定是对服务对象、行业有很深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讲,能够提出创意就可以创造巨大利润。如今的营销不仅要再像一个做技术的工程师,而要更多的要像乔布斯一样做一个艺术家。

  同时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迄今为止,移动广告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没有找到突破性、革命性和适应性的形式与模式。一些不得不说的真相是:1)按照受众规模计算,10亿手机用户平均年度品牌广告ARPU值只有0.5元(这也是移动广告被称为“五毛党”的原因);2)排名前100的传统品牌广告主基本上都没有固定、持续、规模化的移动广告投放。因此移动营销业内也流传这样一句话:“睡个觉的功夫,可能就失业了”,可见其不稳定性之高。然而不管风险有多大,有多少人在此折戟沉沙,也不会改变历史潮流滚滚而来,移动营销的未来必然会到来,而其最大的趋势就是“移动的终端、视频的形势和社交的逻辑”,我想抓住这点做足文章至少不会跑偏太远。就像营销界的那句名言“数字是一定的,移动是必需的,互动式本质的”,移动营销本质脱离不开营销,移动是介质和形式,第三屏营销需要思路的抽离和超越却也不能脱离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各种营销模式,比如社交媒体营销,传统媒体营销也必然会逐渐与移动营销融合在一起,发展出新形式的整合营销模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