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读后感10篇
《武则天》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则天》读后感(一):称帝的女人
读苏童的《武则天》是在看过几本正经的武则天传记之后了。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在读传记前就来看这篇小说,也许我会获得更多文学性的乐趣吧。而现在,对于历史真相无谓的执着却妨害了我对其文学价值的欣赏。
比起他的其他小说而言,苏童的这篇小说少了许多的诡谲与荒诞奇异之美,而显出一种踏踏实实的中庸风格。若是单纯以文学小说的视角来看,这大概称不上是他的成功之作;而若是以历史作品的标准要求,显然也不够达标。最后它只能成为一种文学与历史杂糅的混合产物,沾一些历史的凝重,染一点文学的轻灵。
历史是干枯的。而文学却能赋予其血肉与灵气——尽管往往也会伤及真相的筋骨。当然,既是作为一篇小说,去讨论其历史依据和真实性是毫无意义的。
苏童的武则天比起史学家笔下的女王,多了些春花秋月的梦幻和人世沧桑的感叹,更为血肉丰满而充满了人情味。她不再是史书里槁木般的凶恶煞神;她的智慧与手腕仍然超越芸芸众生,但同时她也只是个凡人,有自己的辛酸苦楚,有旧日的伤春悲秋,有在苦闷岁月里的迷惘与绝望。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着力去描绘的。
武则天的倒行逆施和光辉功绩,在小说里都只做了与其价值绝不相称的简单描述,甚至花费的笔墨还不如对于武则天才女生活的刻画。但我想,这就是苏童想要传达的东西。他不是想写一个女人当上了帝王,而是想写一个当上了帝王的女人。比起她所成就的那些丰功伟绩,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的所思所想、她的爱恨情仇,或许更让作者感兴趣。苏童想要看到的,是一个躲在黄袍之下的,普通女人的心。
而那个在故事线索中时隐时现的紫檀木球,则代表了一个超然出世的视角,如同上帝之眼,淡然地看着世事沉浮。从才女到昭仪,从皇后到皇帝;即使突破凡俗界限,登上了尘世最高宝座,武则天拥有了一切,同时也依旧一无所有。
十四岁的一个雨天,武才人带着紫檀木球走进皇宫;而在七十八岁的又一个雨天,武上皇带着紫檀木球离开人世。六十二年的岁月,所有的争权夺利与心机算尽,都如同轻烟一般倏然而逝。她和一个普通女子一样,寂然离去,什么也没有带走。
《武则天》读后感(二):权利嗜血
很久没有读书,也很久没有写字。作为重新开始读的第一本,他——是的,我竟以为是她。他的文笔相当细腻优美甚至华丽。不,是华贵。
我不知道历史中的武则天是怎样,也许我该多读些书,借大家们的笔法去形成一个影像。然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其实是 一个很可以被理解的武则天。从卑微里坚定了人上人的决心的,也许走的都很决绝。贯穿的紫木儃球里有她的绝望、祈祷和最后捻转的掌控。一个知道最糟糕结局的人就像没有后路。所以只能前行。
但是毕竟只有一个人能够成为她。不是每个女人都如她心狠手辣。尽管有很多人会渴望她的地位,但未必都肯付出。
我情愿多从里面学些文笔。
我也情愿从此以后少些充满好奇。
《武则天》读后感(三):武媚娘可以没胸,但不能没有胸怀
武媚娘可以没胸,但不能没有胸怀
作者:荣振环
晚上到回到家,家人在看《武媚娘传奇》,并告知这就是剪过的大头贴版本。
定睛一瞧,确实无论男女,一概看不到胸。
难怪有人说,现在播放的是《捂媚娘传奇》,基本上都被捂住了。
还有人说,爸爸去哪了将被彻底超越,因为湖南卫视的热播剧《武媚娘传奇》已经临时改名为《奶奶去哪儿了》。
看到一刀未剪的《武媚娘传奇》将在香港台湾登陆的消息,有网友调侃说:“不由得想起当年蒙牛的话:我们供给香港的奶,和供给内地的奶,绝对不是一样的。”
“长大后,乡愁是一道浅浅的乳沟,头在这边,胸在那边。”
总之,“捂媚娘”显然是少了分美艳。
上次聚会吃饭时,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你从《武媚娘传奇》学到了什么?朋友说见识一个聪明有智慧的武媚娘,一个懂得逆境下生存并成功的女人。最后还补充了一点,看范冰冰是一种享受。
现在,不知看到没胸的媚娘,这种享受还在不在。
武媚娘确实具备一流智慧。
武则天令人难以置信地镇压住唐宗室和满朝文武的反抗,毒死长子,废黜三子,最后取代四子,自己痛痛快快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由于她是千古第一人。
在苏童的《武则天》如是概述:
幼时聪慧过人,能说会道;十三四岁时已博览群书,诗词歌赋于其身则运转自如。她十四岁时因才貌出众而入宫,得到唐太宗的赞赏,但仅被太宗宠幸两次。后来与太子高宗解逅,但因太宗驾崩,二十五岁不幸削发为尼,沦落感业寺;27岁时她又再次入宫,辅助高宗李治管理事业。也许是内心的无比坚毅、果敢、冷静、高傲,抑或是武则天的兢兢业业,她胁夫、弑女、杀子、逼儿,对外臣内戚一概毫不留情,终于,她的皇帝梦实现了。
我们之前分享过武则天的三个关键词。详见之前书评《毛泽东点评武媚娘》回复“武媚娘”即可。
今天我们来谈谈武则天的胸怀。
有三件事情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胸怀。
第一件事情:挨骂后的赞赏
如果有谁痛骂我们,我们一定会怒火中烧。可武则天看到骆宾王讨伐自己的檄文时,不但没有发怒,反倒欣赏起他的文采来,她感慨道:“这样有才能的人流落到那边去了,这是宰相的过错呀!”换了别的皇帝,灭九族都不嫌多。
第二件事:武则天凡事分得清
即使是至亲至宠,武则天也不会任其为所欲为。一天,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大摇大摆地从朝堂经过,遇见宰相苏良嗣。苏良嗣骂他无耻,还打了他十多个嘴巴。薛怀义找武则天诉苦,满以为武则天会为他出气。不料,武则天却说:“你进宫见我应走北门,南宫是尚书们出入的地方,你冒犯了他们,他们是有权管事的。”武则天毕竟是武则天,她能分清什么是国事,什么是家事,两者孰轻孰重,她心里透亮。
第三件事:为我分忧的大臣
大臣李昭德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权势太重,恐有篡位危险。可是武承嗣却反咬一口攻击李昭德。武则天得知后说:“我任用李昭德才觉安心,他替我分忧,你怎能和他比较?”君主如此,谁能不肝脑涂地地效命?
纵观历史风云,女皇帝为啥只有一个。要么有武则天的野心,没有她的能力;要么有武则天的残忍,没有她的肚量。这就是许多人想当武则天,最后连慈禧都不如的原因。
其中,最关键还是胸怀。
所以,我们对广电总局说,你可以减掉武媚娘的胸,让我们看捂媚娘,但你减不掉武媚娘的胸怀。
记住,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更多精彩书评,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荣振环微书评”:这是中国最为睿智的移动互联、营销与品牌、新技术、新思维的微书评。微信号:rongzhenhuan.
荣振环图书推荐,每日推荐一本好书。让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书活用,智慧伴侣。中间穿插微品牌策略、微营销策略、微文化智慧。让你学到即能用到。每日一书,人生不输。
《武则天》读后感(四):繁华沧桑的大唐故事
当一种观念在心中根深蒂固时,人就很难接受另一种新思想。自古以来都是男人指挥天下,哪有女人权倾朝野的理?那些腐朽的酸儒男人就是习惯性的看不起女人,所以怎么都无法容忍受女人的摆布。历史没有如果,假如武照没有掌握大权,皇权依然掌握在李氏手中,那也许江山易主也是必然的事,只是迟早的问题。不要看不起女人,像武照这样的女人,有美貌,有手段,有诚府,有智谋,有勇气,有理想,有欲望,不是一般男人可以伤的起的。
都说侯门深似海,更何况这深宫大院里的争权夺位之事,血腥残暴似乎都是家常便饭了。宫墙之外的寻常百姓当然会对宫廷内的八卦事抱有猎奇心理,是正史还是野史都似乎无所谓了,因为谁也无法知道历史的真相。
我似乎对上官婉儿这个传奇女子有着深深的好奇心,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子,竟然能在武后身边多年,谜一样的奇女子。大唐,一个多么令人向往而渴盼探求的时代,有太多太多的谜,古韵的长安,繁华的洛阳,印证怎样的沧桑兴亡。
不像是小说,是大唐野史的穿插,可是经过苏童的文字叙述,你又能从中窥探出女性的阴柔与城府,反复的描写,让你感觉到的是不血腥不淫意、不残暴不悲伤中又带有的反抗、悲怆,罪恶、残忍。平淡的语气反复他早已洞察一切,尤其故事的结局,反复历史都在他的笔下缓缓流淌,流淌……
《武则天》读后感(五):苏童的《武则天》
因为看完了苏童的《米》,所以想看他的其他的作品,于是一口气读完了他写的《武则天》。
林语堂也写了一本《武则天》,但评价实在很低。近乎篇篇评论指责他用语阴损,视角偏颇。家里小旁因为说书架上摆着好看,所以凑齐了林语堂近20本全集,其中是有这本同名的《武则天》的。我不禁后悔,一个七尺男儿,作传只为攻击一千古奇女子,就这狭隘的视野,让我怎么喜欢他的为人他的作品。他的《京华烟雨》中的姚木兰,死守着一个不肖的纨绔子弟,真是活的贞节牌坊,看似完美其实全不是真实的人性,怪不得我从未喜欢过他。
于是我越发喜欢苏童。苏童笔下,有个有趣的对比。在武照侍奉先帝唐太宗(李世民)时,先帝喜欢温婉柔顺的女子,譬如徐才人之辈;武照则因其敢作敢为的性格,为先帝所不喜。李世民,一代后世明君典范,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贞观之治打下唐朝盛世的基础。如此强悍的人,对一样性格跋扈、心机深沉的武照,就男女之情来讲,实难谈上欣赏,还是徐才人那种温婉顺从的女子,才能让他感到心情的愉悦和放松。倒是高宗李治这样柔弱温情的男子对武照的才智、胆识、魄力欣赏有加,家事、国事具听从武照的谋划,他未必是昏庸,但绝对是千古难找的懦弱顺从男子。武照遇到高宗,是她人生中的幸运;若还是太宗再世,世上怎会有武则天呢,两次蒙宠竟相隔十年,照这速度,年华老去之时怕连个婕妤也难封上。
但女子是像徐才人那样温婉顺从的好,还是武照这样敢作敢为的好?
我只觉得,还是后者的人生自己做主来得舒服。就像押宝,风险虽大,但弄好了便得利更多。前者小心谨慎,不会大亏,但也实难大赚,因为多易妥协便常命不由己,一生的幸福全凭身边男子喜恶,实难来得安全感。
苏童,对武照是持肯定态度的。一种近乎于绵里针对倚天剑的欣赏。苏童内里喜欢充满力量的人物,作品多阴暗、压抑,但实具有张力,一种急待喷薄而出的气势;但终还是有锋芒也被压抑着,想作乱也只低沉着,用文字的阴沉来昭示即来的风雨,所以,他是绵里针。而武照则是历史上真正的倚天剑,无情无义、无所畏惧、开史上未有之先河,创古今女统之盛世。
所以我喜欢武照,也喜欢苏童;喜欢一切真正的强者。我觉得,强大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所以林语堂对武则天的品评在我看来,就是苍白儒生的呓语,也只能在文字上朝历朝伟人出出气了,但从一代大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他实在是没出息。
当然,苏童的《武则天》,也是落了窠臼,因为据史料来写,除了润色了一下笔墨,他自己也承认,没写出什么新意。但作为对历史不那么知晓的读者,读着新鲜,也是好的。
写到这里。
《武则天》读后感(六):一生风华
又下雨了,十四岁进宫的时候,也是下这样的雨。瞥见白头宫女干瘪的酮体,看她们老死宫中,茫茫然她看到了命运的绳索。于是,一步一步,踏着杀戮和阴谋,她背负着谩骂和诋毁,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而同样的雨,以她的衰老做辉煌人生的注脚。
一只丹蔻玉手,暗织沉浮之网,运筹于珠帘之后。
以下点评是我看见一个豆友写的,很喜欢,摘抄一下:
苏童的书自有一种阴柔沉郁的贵族之气在,华袖锦袍之下声声悲鸣。越是尊宠独享,越是宿命难逃;越是经历坎坷绝望,越是性格阴狠难测。到最后,杜鹃血,狼烟散,舞台上起承转合脂腻粉白你方唱罢,落入他眼里,都是华贵难掩的悲剧。
《武则天》读后感(七):似乎每个人都有恋物癖,你恋什么?
女友敏说苏童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有恋物癖,武则天快看完了,就真如敏说的那样,武则天随手不离的是一颗檀香木球,从十四岁入宫起,她自创一种滚木球的游戏,在地上画几个圈,代表着几种不同的运道宠幸、孤独终老等等,她小心的把木球扔出去,以此预测未来。我就想起幼时的自己,那时小小的脑袋里总觉得冥冥之中是有一种力量掌控着众生的,所以我每每放学走在回家的那条雨天被车轮压的布满坑坑洼洼车辙的小路时,会刻意走在车辙边凸起的部分上,我总觉得走在路坑里会把我的人生也搞的很是颓势,现在想想这也是人学创作中写人物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每个人其实不经意间都有一些小癖好就预示他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我自己就很要强,却缺乏最重要的定力和专注力,那个不踩路坑的小癖好也留在幼年回家的小路上。
再说回武则天这本书,苏童通过不同人物武照、太子李弘、李旦、李隆基的第一人称自述和类似旁白的角度来衬出武照,年少时宥居深宫只得两次宠幸的十年时光、感业寺的格格不入的清高以及和高宗的偷情秘事、宫斗王萧二人的胆识和残忍、肆意朝堂政事几番杀子清除异己的霸道、任用酷吏不问手段以及称帝后变幻无常的年号和年老时圈养男宠的旖丽情事,如今正在看她死后的大唐。这么一略略归纳起来,哇,怪不得这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是武则天,尼玛这人生轨迹确实跟戏一样
《武则天》读后感(八):喜欢这样的文字和对女皇的描写
之前看余华的短片看得有些腥气、郁结,于是翻来苏童的小说,庆幸看到了这本小说,不觉想起当年那部《大明宫词》,美得至今都回味不已,而苏童的文字更自然,更写意,更有画面感。
好像有人说,男人写的武则天总是从男人的角度,也总是写的狠辣、阴险、机关算尽,我不知道都有哪些人写过,但我喜欢《大明宫词》编剧对武则天的解读,她是一步一步走到那个位置,而不是从开始就心存野心的。现在,我想,那是命运必然的轨迹。
在后宫里,在才人武照的青春年华里,开始的开始也许什么都没有,但武照的美丽、智慧和不可多的的气魄却使她必然将走一条不同的路,于整个历史或者换一个人,少了性格的某一点都不会出现和武照相同的结局,比如慈禧。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的出现是命运和个人共同的决定,我喜欢苏童对武则天的每一次描写,虽然有些让我觉得有些残忍,但通篇都让人看到一个女子的恢弘气势和洞察一切得能力,以及那不可多得的智慧。
无论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这样的武则天是我喜欢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样写故事的苏童也是我喜欢的,总之,我喜欢一切优美的东西。
《武则天》读后感(九):非凡的妇人
一颗紫檀木球,内藏生死之密,转动于乾坤之间;一只丹蔻玉手,暗织沉浮之网,运筹于珠帘之后。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绝无仅有的传奇,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非凡妇人。她的故事震颤了中国那个风云沧桑的封建社会,她的故事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朽神话。
我对于则天女皇的最初记忆是源自于童稚时代的那台老式的彩色电视机和被香港TVB改编的电视剧《武则天》。记忆中的则天女皇永远是一个拥有一张女明星般美丽而富有智慧的容颜的多情女子,是在纷繁复杂的宫廷事件中总能幸存的无辜主角。孩子的思维永远是单纯而天真的,一如我把电视剧中那张无辜而美丽的容颜当成了我幼时对武后的全部记忆而深深印在心里,直至很多年以后,我对武后有了更深的理解时,我突然觉得,那个充满悲剧色彩的高宗皇帝是不是会同幼年的我一般,错把武后那美丽而无辜的假象当作了她的全部了,亦或者他明知那是假象而不愿承认罢了。
《武则天》这本书是我从同学的书堆中淘出来的,仅仅160页左右的薄书我却看了很长时间,原因是每每翻开《武则天》的书页,我总会在那些看似平淡的内容中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正是这种莫名的压抑之感迫使我不得不一次次地放下这本书。
大唐王朝拥有着太过璀璨的历史,那个时代拥有了太过华丽的锋芒,但这本书那种淡淡的叙述,充满沧桑的语调却让我觉得这才是大唐盛世,这才是那个赤旗飘扬的武周时代。
袁天纲飘渺的谶言,《秘记》中闪烁着玄妙幽光的记载,仿佛都预示了那个出身低微的十四岁少女武媚娘注定不寻常的一生,但,那些预言记载的只是结果,却对于那艰辛而充满血腥的过程只字未提。
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错误在于:她们错把那个从禅院里出来的旧时宫人当作了同她们一样的争抢食钵的母鸡,她们可怜的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个同样可怜的帝王身上。而这种错误却是致命的。当王皇后幡然醒悟,和萧淑妃联手御敌时,为时已晚,等待她们的将是同样悲惨的结局。宫廷斗争永远是残酷的,残酷的不仅仅是它悲惨的结局,当然也包括它无情的过程,如同在皇宫中不停残喘而又逐渐扭曲的人性。
政治斗争,权力争夺贯穿了则天女皇的一生,这也为她的众多子女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美丽而肃杀的合璧宫,在众人的觥筹交错的繁忙身影中,在舞女令人眼花撩乱的长袖翻飞之下,太子弘鸩毒噬心的哀号为这位非凡妇人的皇位之战拉开了一个华美的序幕。李贤由一个壮志满怀的不羁王子变成一个沉默而消沉的待死之人,在壮志破灭万念俱灰之时悲凉地自缢于荒凉的异地巴州,勒死他的不是那森森白绢,而是他那令人充满猜疑的迷离身世和他母后那只涂满丹蔻的玉手。昏庸的李哲被内吏裴炎从皇位上拉下来时还迷茫地看向珠帘后的母后,他永远也参不透那个非凡妇人的想法,或许他根本不用去想,因为已经没那个必要了,一切都逃不过他的母后那只涂满丹蔻的纤纤玉手。旭轮,奇怪的影子皇帝,他明白在自己母后的面前任何抵抗都将沦落成悲凉的结局,因此他选择了顺从,做一个听话的影子……
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平常之人别说杀人了,就是下定杀人的决心就需要找出好多理由和经历痛苦的挣扎,可那个叫武曌的女子却能在杀人之后异常镇定地扮作另一个模样——此事与“我”无关!更何况她杀的人中还包括她的亲生子女。那么做这一切可怕的事的人会有着一颗怎样的心啊?她的亲情、爱情在她想要得到的权力、地位和荣耀面前变得是那样的不值一提。她不需要多余的感情,那会成为实现她武周梦想路上的绊脚之石。人的欲望有时真是有够可怕的,正如武后那一颗充满欲望的心让曾经荣耀无比的李氏皇族们在风雨飘摇之中瑟瑟发抖,胆战心惊。
你可以否定她狠毒的手段,你也可以否定她冷酷而充满欲望的心,你甚至可以否定她为人妻为人母的资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则天女皇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凡的妇人!因为她延续了那个为人称颂的繁华时代,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非凡时代,开启了一个华彩而绚丽的辉煌时代。她就像一把独特的钥匙,转动着历史之门的巨锁,为后人打开了一扇神秘而精彩的大门。
她有够狠毒,但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成为了那座宫殿中最后的赢家。自古无情帝王家,要在这个无情之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把自己的心训练得足够无情。在那个叫做皇宫的地方,所有肮脏的东西总喜欢带上同一个面具,那个面具的名字叫“华丽”!在这个光鲜与破败并存,生存与死亡偕行的人间巅峰,最诱人的是权力,最轻贱的是人命。宫廷斗争使斗争双方都要付出代价,输家可能要呜呼哀哉,一命归西,而赢家则要不断的扼杀自己的良知,扭曲自己本就岌岌可危的人性不停地进行永无止境的残酷斗争。无论是输是赢,同样可悲。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的诱惑是致命的,而权力恰恰是其中一员。在这个世界上有的地方充满悲剧,而宫廷恰恰是这其中一处。
她有够睿智,正是这个原因,她才成就了自己的武周梦想。吕后和慈禧虽同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女性,但他们远远不及武后般光耀古今,我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在那个男权时代和武后这样非凡人物比肩的女性,武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她设立意见箱,在宫殿亲自接见百姓群臣,沙中淘金般地寻找有用之才。她任用酷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酷吏过于苛严的手段影响了自己的统治时,她果断地抛弃。她珍惜注重人才,罪臣之女官拜女宰相,诗人骆宾王为其敌笔伐,亦可受其赞扬。她不是只懂得在后宫中争风吃醋的妇道人家,她是一个王者,她的智慧用于天下,用于万民,这就是武后,一个非凡而有魄力的睿智帝王。
《武则天》这本书让我读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看到了游移于太子弘内心一生的那来自父皇母后不伦之恋的黑线,那儒雅而病弱的少年,无奈而凄凉,他的心底和弟弟贤一样深深埋着叛逆的种子,爆发却意味着毁灭。相王李旦和诗人王勃的至纯友谊像夜空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光彩夺目。王勃的张扬与狂放,才华与不羁注定了他不适合这个充满血腥与斗争的压抑宫廷,因此他选择离开。正如他和挚友的告别一样“终知难再逢,怀德自潸然”。正义与良知同美好的情感一样,被那个叫做皇宫的地方所不齿,这里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永远只有一样东西——权力!
世人皆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怀却不知“高处不胜寒”的凄凉。那个站在巅峰的非凡女性,平静威严的表面下是否也有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呢?我没有在书中找到答案,但,答案似已不用说出了,因为除了权力与曾有的光鲜,她好似什么也没剩下,陪伴她的只有这些而已,当这两样也离她而去的时候,她真的是孑然一身了。她的一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了一段传奇。关于这个非凡妇人的历史故事,只是用平淡的文字记述着那些关于权力的华美而凄凉,血腥而惊心的往事,孤单地躺在泛黄的书页中,等待着后人的翻阅,后人的评说……
世人皆为名利诱,我道悲凄未可知。哪朝看透人间梦,独自难堪寂寞时!
《武则天》读后感(十):那天也是下着这样的雨
我看到了很多,我看到美了么?我看到的美不是很多,我看到的权术到是很多。
苏童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读:哎,惨!
这也是我最直截了当的评价
本来是打算和芒果台的那部电视剧同步观看的,可这本悲书让我快快的了解了这天下第一奇女子的真颜。
唐三代而亡,女王武氏灭之。
谁知道呢?是言灵么?喂!一个女人君临了天下! 我看到了《种瓜谣》,我重温了《滕王阁序》,我了解了“请君入瓮”,我更知道了宫斗的悲!人性的凉!
光宅元年那金黄的皇旗,那梦幻的太初宫,那一连串美丽的官名。原来美在这里,在这血红的祭奠后展现。
竟让李唐断绝!大周重兴!破天荒!
女皇,您的棋术高啊!
可是,您真的在下棋么!您真的是在自愿下棋么!您下的开心么!
女人一辈子的性福在年迈才体会到!您真切的体会到这是个没有爱的地方了吧!这里拥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十四岁入宫,七十八岁释然。整整六十四年啊!整整八八六十四年!就和抬你出丧的八八大抬一样!死守一份庄重!
大唐盛世,武则天! 您进宫那年,天也是下着这样的雨,这些年的大雨,把你的云髻直逼成了银白。 直逼的!冲刷掉了你想留给后世的文字!
陛下,您是也算是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