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和别人争辩的样子,蠢哭我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你和别人争辩的样子,蠢哭我了。

2018-03-14 11:30:29 作者:最近有点无奈的 阅读:载入中…

你和别人争辩的样子,蠢哭我了。

  Jenny乔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你笨算我输。

  最近一段时间,写了很多有人不爱听的话,也招来了不少骂。

  其实生活里,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我就是这么个脾气,经常要和别人怼一怼。怼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别人错了,而是觉得他们压根没理解我的意思。可常常是争辩了半天,他们还是没懂。于是,我经常气得中午吃不下饭。

  朋友总劝我,不要试图和人争辩,都是徒劳。

  我不信,我总觉得不能就这么被人曲解。直到最近,看了个有意思心理学实验,我才发现过去我和别人争辩的样子,真的蠢哭了

  这个心理学实验的主题特别简单如何向一个精神医生证明你是个正常人

  一个叫大卫罗森汉的心理医生,招募了一群正常人,让他们假扮成精神病人,住进一家精神病院。罗森汉也是其中一员。入院的过程相当顺利,他们都说自己有幻听,结果一致得到了一个“有病”的诊断。

  罗森汉自己还被诊断为:“长期以来对亲密关系抱持极度矛盾感受情绪稳定,他自称有若干好友,但言谈间表露出对友谊的深度疑虑。”

  这事儿想想挺有意思。可更有意思的在后面。

  住进去容易,可咬想出来可就难了。罗森汉和他的实验人员想尽各种办法试图向医生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最逗的是有个人因为肚子饿,提前去食堂门口晃悠着等午饭,结果被诊断为精神病发作。

  看到这里,我真的笑抽了。

  罗森汉的实验公之于众后引来了精神卫生界的集体斥责。说他找的这家精神病院水平太差,甚至有人提出挑战,说有本事你到我们医院来。

  罗森汉坦然应战,说三个月内会再派一些假病人去测验。结果,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那家医院成功诊断出193个假病人。

  当他们幸灾乐祸地公布了调查结果时,罗森汉又咧着嘴笑笑说:我压根没派人去。

  这个实验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你和别人争辩的样子,可能和精神病人在医生面前发病的样子差不多

  可见,无论是想证明你是对的,还是希望别人理解,争辩的结果只有四个字:浪费时间

  

  这些年,经常有人说,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毕竟从认知格局差距都太大,根本就是对头弹琴。可后来,我发现,无论和谁,都不应该争辩。哪怕是同一个层次、同一个圈子,甚至亲人朋友,争辩这件事儿本身特别不靠谱

  说一个和闺蜜发生的小事

  我们俩认识了十几年,感情一直特别好,我们都是北京人,家世背景教育经历,包括工作性质都差不多,无话不谈,也很少吵架。但为数不多的几次矛盾,都是因为争论对错。

  就在不久前,我们俩还因为吃饭该不该剩吵了一架。

  我这人点菜有个毛病,就是总怕不够吃,点着点着就多了。一般我都尽量吃,吃不完的也不愿意打包,毕竟很多蔬菜不适合过夜吃。可闺蜜是个特别节俭的人,点多少吃多少,就是见不得碗里有残羹剩饭

  那天,我们来一家新开的西餐厅试菜,偏巧那天胃口又不太好,又什么都想尝尝,不知不觉就点了一堆,可是,菜太难吃了,吃了几口就吃不下了。闺蜜就跟我急了,说浪费就是犯罪。

  听了这话我就怒了,难道非要把吃不了的东西吃进肚子才是对的?

  显然,我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这样别别扭扭地吃完一顿饭,最后不欢而散

  后来我在反思这件事的时候,就在想,其实,无论两个人三观多一致,境遇相似,说服别人其实都是一件特别没谱的事儿。

  且不说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对错。就算有,它也是分分钟会变的。因为影响一个人判断因素就太多了,往大了说,你的家教修养。往小了说,你的生活习惯。甚至吃没吃饱饭,都会影响你的选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谓合拍,也不过就是求同存异

  

  说这话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对,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对的,就要大声说出来。

  我同意,你可以发表意见,但千万别要求别人认同你,因为一个人对你的看法,和你这个人压根没关系

  朱莉亚·加莱夫在TED曾经做过一场精彩演讲,《为什么你总认为自己是正确?》

  她讲了一个故事

  19世纪法国军队里,发现了一张被撕碎的纸条,发现有人正在向德军输送情报。法军找遍整个阵营,把嫌疑人集中在唯一一个犹太人身上。这个犹太人从来没有过任何犯罪记录,甚至没找到任何可疑的地方。可是,法军却恰恰认为,这正是犹太人的狡猾之处。

  后来,调查人员去翻看了犹太军官的个人档案,发现他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学过外语。而且他的老师说,这孩子记忆力特别好,越说越像一个早有预谋的跨国间谍。

  最终,无辜的军官被判了无期徒刑

  整个案件里,最让人感叹的是,从头到尾都没有谁故意陷害,调查人员只是碰巧找到了一个可能性,然后自己编了一个故事,然后不停地加戏。

  朱莉亚·加莱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机性推理”。说简单点,你是否相信一个人,全凭喜好喜欢的时候,你会努力夸大。不喜欢的时候,你就自动屏蔽。你认为自己是客观的,其实不过是大脑跟你玩的一场游戏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句话所谓成长就是从急于争辩,到懒于争辩,再到羞于去争辩。

  急于争辩是总想赢。

  懒于争辩是觉得没必要

  羞于争辩是因为看懂了人性

  朋友曾经跟我说,争辩无赢家,只有一群大傻瓜

  这是大实话,所谓争辩,不过就是自说自话,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对的。

  都说人要客观公众,可现实里,没有人能真的客观。这是我们生而为人,难以逾越的局限。所以,聪明人都明白自己的无知,看见自己的偏见,于是从来不争辩。

  输赢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东西。赢了,不代表别人赞成你,他们可能只是让着你,甚至根本就看不起你。输了,我想你也不会乖乖就范,接受别人的观点

  所以,怎么想怎么都觉得,人真的没必要争辩。反正没人相信你,你也不大可能相信别人。

“ 今日互动你曾经因为什么事,和别人争辩过?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

  往期好文

  《你的假期就是你的阶级

  《手段那么阴,内心一定很自卑吧》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教会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