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10篇

2018-03-15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10篇

  《我生命中的书》是一本由柯林·威尔逊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一):透过书籍来谈生命的意义

  《我生命中的书》已经存在我kindle长达一年的时间,由于一直阅读哲学作品,没有时间看这本小书。在阅读了罗素深涩难懂的The Analysis of Mind之后,突然想换一些轻松的书看看,调剂一下。

  《我生命中的书》有轻松书目的“嫌疑”(大多数谈读书的书都有浓浓的、让人心安宁的书香味,而又不至于深刻得让人大费脑汁)。但越是读下去,我就越是被这本书吸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书前半部分谈的书,大多是我在早年已经阅读过,而且印象深刻的书籍,例如马克·吐温、歌德、柯南·道尔、尼采等等。特别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跟作者一样,看过几次,都觉得趣味无穷。作者有趣富有个人见解评论,让我产生共鸣。因为主题是“书”和“我生命”,所以作者谈书,是交织着谈书对他人生影响。作者巧妙地将他生活痕迹与 对他有启示的书籍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觉得他太过侧重谈书或生活的其中一方面。我欣赏作者坦诚谈书,对每一个作家评价感情用事肯定成就,也指出致命弱点。作者对书的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年少觉得精妙的,长大感觉未必如此;反之亦然

  我觉得,人和书籍,就像两个随机的分子,在某个时刻,怀着某种心境的人,不经意地阅读了某一本书,而这本书恰恰能够跟此人的心境有共鸣的,那本书就成为对人生命影响至大的书。如果在别的时刻,别的心境阅读同一本书,或者同一本书让不同的人阅读,感觉就未必如此了。例如我在留学初期看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对我人生影响很大,让我能够迎战生活的难题,如果是此时看,那种震撼未必那么强烈,让别人看,别人也感觉不到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又例如我在低落时看佛学,深深被打动,但如今再看,就看出佛学无可救药的弊病。人对书的印象和评价是独特的,并不以公众认知改变

  书中艾略特一章之后,选取的作者以及他们所代表风格,是一个比一个悲观。我觉得这样的编排,正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文学观点乐观的、有意志力支撑人生观,能够使作品富有生命力和启示性,作者能够不断演绎和发展他的作品和观点;反之骨子里带有悲观色彩的作家,写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滞不前,再也不能为读者带来新的启示。一个阅读过尼采、叔本华和萨特的读者,是能够体味到这三者的不同。尼采一生痛苦乃至最后发疯,但是从他的文字,读者能够汲取到一种无穷的生命力,一种向往超越自身平庸激动热情;叔本华则像一个皱着眉的老头,他所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弥漫着悲惨绝望气息;而萨特就像一只愤怒青蛙,鼓着眼、怒气冲冲地诉说,可是大部分说的都没有意义,因为他无法摆脱他的厌世观。

  消极的人生观,使到人的意识逐渐向虚无主义靠拢,而虚无主义是很危险的,一下子,生活变得毫无意义----活着没有意义,不如及早死去;死也没有意义,万物皆空。越是往深处想,而走不出那么深潭的话,就无法认同生命是有意义的。虚无主义让人在精神深处疲惫不堪拒绝变化,难以感受外界环境活力

  我也经历类似的“幻灭”过程。当生活安定后,我准备身心去迎接新生活。可是在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人生时,我突然迷茫不知所措。现在看,我知道那是长久艰苦后一下子松弛下来,危机消失的精神涣散。当时,我在路上、工作中、玩乐中、甚至读书时都会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就算我人生再继续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就算有,两脚一伸,也等于没有。我该如何突破我的局限,我的人生如何继续,何去何从

  现在,我从这个精神危机走出来,我比较能够看清楚自己的毛病需要努力的方向。阅读和思考,一开始是痛苦的,因为你想不出什么东西。但阅读,持久的阅读,你会看到别人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由此反思自身,进行自救。人不是知得太多而深感痛苦,而是知得太少却自认为自己已经知得太多,头脑太满。“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觉得并不是思考本身卑微可笑,而是由于我们无知,因此想出来的东西大多是局限于自身的偏见和自怜。我们对自身、人类历史自然界知得太少,无知让我们沉溺于自身的痛苦,懒惰和害怕改变让我们无法走出困惑的怪圈。人生多少会有一个瓶颈,需要我们强大力量去突破,如同洪水冲破堤坝一样。阅读和思考,就是在积聚力量,待合适的时刻冲破内心的堤坝。

  我一直在阅读,例如罗素的各种作品、自传和信件。罗素的《幸福之路》提供了人们一种可以借鉴方法,让人少受情绪之苦,达到一种较稳定的“快乐状态。只有感觉“快乐”,人才能有体力意志力去工作和创作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休谟的《英国史》让我看到人类在历史巨轮下的渺小,但同时这些渺小却恰恰推动历史的前进。也就是说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所作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似乎微不足道,死亡总会添上休止符;但人在有限生命里,直接或间接形成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就如历史的一环,环环相扣。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存意义何在,但我们不知道,不等于人生就是没有意义。

  这本书肯定了我心中慢慢行程模糊概念,如尼采所说的,我是在“定型”的过程中,我在发现“自己是谁”的探索中。作者探讨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局外人”感觉:人突然看到生命的狂喜和强烈的情绪,接着却被困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在这种感觉的主导下,人们要么向悲观主义倾斜,习惯过着“守势”的生活,对未来生活的愉快期望消失了,然后长久陷于焦虑中;要么就放弃真实的日常生活,在各种狂喜中寻求生命的刺激,例如性、战争和自杀。

  作者反复强调一定的危机感能够刺激我们的生存意志力,让我们能够集中意志去做事情;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意志,去免于自身沉溺于懒惰和自怜,将精力投放在我们为之努力的事情上。我用自己的话总结是:不逃避日常生活,但不被日常生活绑架;人要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命运;要尽全力过好一生,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有所努力和作为。于普通人(需要工作挣钱的普通工薪阶层)而言,在工作之余不放弃自身的学习心智提升,能够有效免于沉溺生活的疲惫愁苦和绝望。

  作者在书的末尾有一句话是“这就是文学的目的,依靠想象世界,在世界与心智之间的战斗中,心智最终会胜利。” 对于希望提高心智的人来说,书籍不是一堆堆故纸,而是有生命的“一团团活火”,能够驱散人无知与懒惰的“湿气”。

  《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二):柯林给我的武器

  实话实说这本书读起来有些辛苦。由于翻译的蹩脚,以及作者对部分哲学作品的评论,我往往会偶尔精神涣散,不得不在同一段落反复徘徊。

  庆幸的是我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完成了柯林的生命中的书,并借由他的著作,直接观察到了诸多所谓天才大师文字下跳动心脏

  柯林是个极聪明的人,并且还未丧失聪明人难得的真诚。在整体书中,其中他想表达的意思相当明确。

  他将作家分为两部分:一类在高处飞翔,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的作家,因为他们一直在写作中透过人物的命运保持对生命本身的追问,例如,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另一类在低处飞翔,例如简奥斯丁之类,他们细致观察并客观描述,也许是讲故事高手,但是并不触及让人头疼欲裂的生命问题

  柯林列举他生命中的书,并不是给读者开列书单,而是找出那些对“生命问题”发出巨大声音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逐一审视。我能够坚持下来,也是因为在根本上,我非常认同他对生命的观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文学和思想界基本上被“虚无/厌倦”所占领,从加缪、萨特到很多盛名在外的文学家,那些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都以自己的笔论证一个结果:世界是混乱秩序的,人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的努力是无价值的,所以,抗争荒谬徒劳的。

  柯林在一片叹息和悲观中保持清醒。他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消沉厌倦的情绪是因为人由于长时间的舒适,意志力量在不断流失,这种情绪不断累加甚至可以导致自杀。事实上也有很多天才最后走向自我毁灭。

  柯林的办法是,经由目标、危机唤醒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就能获得生命的巨大能量,令人生有新的感悟和改观。我们多多稍稍都有类似的经历。例如,抑郁不已之时,忽然地震了,或者厨房着火了。这突然出现状况,能打破我们厌倦生命的狭小视野,让我们意识到生存,体会生命的唤醒,感受焕然一新

  说到底,厌倦和消沉只是个人的问题,并不是生命的本质。不能因为自己不会解开一道习题,就质疑试卷本身荒诞不经

  虽然,柯林最后没有解开我的疑问——如何长时间保持高度注意力,如何不质疑你所选择的目标是否有足够的意义,但是基本上,他已经给了我最大的武器,那就是,相信生命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积极能量,并且会在不懈的努力下爆发。

  只要不放弃,我们就有机会

  《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三):模糊中经历一场哲学思维的启蒙

  柯林·威尔逊对我来说完全陌生名字,和这本书中所写的尼采、萧伯纳、柏拉图等等大名鼎鼎的人相比名声太过暗淡,但是我第一次阅读这么纯哲学的书,虽然这本书不是专门介绍哲人的哲学思想的书,只是一本结合背景记录作者所读的书中印象很深,或者对作者影响很大的书,但是对我来说,这样简单的哲学精神启蒙是很适当的了。

  因为作者在书中一直提到《局外人》,以及在百度百科中介绍作者的那页中也提到了《局外人》,作者“1956年发表带哲理性小说《局外人》,一举成名,自此开始其创作生涯”。所以搜索了《局外人》这本书,特别奇怪的是亚马逊上,当当网上都没有,只是在孔夫子上搜到了《性的日记》,而《局外人》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无奈只好作罢,我想可能是《局外人》较《性的日记》不怎么中国人的口味吧!

  还是说说这本书吧,毕竟是来写这本书的书评的。实话说,这本书的内容如果说懂了50%那是违心了,所写的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现实主义以前也碰到过,只是没有像这本书内容那么丰富,一起,一块进入我的视线中,并且跟随着作者有的没的一样的去感受。虽然只是在写所读的书,科林.威尔逊在介绍每本书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生平,所信仰的哲学,这样不仅丰富了书的内容,避免了干枯的流水式的像目录一样的形式,又增加了读者对作者所介绍书的理解深度。除了哲学的理解程度外,印象也成为读这本书的一种很重要因素。对自己读过的书,在作者介绍时,就能理解的更深刻,对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即使作者介绍的已经很详细了,可是在读过之后很快也就没什么印象了。这两个因素是印象我理解作者意图的重要因素。

  像《我生命中的书》这样的书,多读读对自己是很有益的,让自己在这么庸俗社会中有一点深刻思考的可能,增加这样的能力,哲学虽然离我很远,但是我在慢慢靠近。

  《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四):书评的书评

  书是李欣频老师推荐,从学校图书馆借的。

  书的内容主要就是聊作者看过的一些书,所以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篇又一篇的书评。不得不佩服作者家中拥有那么多藏书,只是很好奇这些书如今何在?

  不明白李老师为什么会推荐这本书。因为世面上写书评的书并不少啊?也没看出这本书,写得有多么厉害。惟一觉得有特色的就是,作者很真诚,甚至把自己儿时自慰的经历都写出来。但总体而言,还是觉得书太自我了。

  没能引起我的共鸣,一是因为很多他提到的书我没看过,甚至都没听过。二是不喜欢他老是复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干吗要把故事的结尾告诉人家呢?还有就是,他总爱在写一本书的书评时,顺势提及十几本其他看过的书。这样故然显得很博学,却也给人以掉书袋之感。

  个人觉得,书的封面设计地极为难看粗糙。一个极为多余的“译注”,更是让我觉得此书的编辑极不专业

  8.5.21晚写于B004

  《我生命中的书》读后感(五):让人起疑的精神胜利法

  在《我生命中的书》中作者科林•约翰逊大笔挥洒论述了多位作家,只为了说明他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需要也能够专注集中精力,以抵制厌倦和懈怠”。

  但是不是应该简单问一句,“那之后呢?”,科林•约翰逊有一种趋向于完全精神控制的论调,忽视物质世界实际生活环境的影响,对“论敌们”的“生命无意义观点”加以形而上的批判,但是如果考虑到鲜活个人对社会环境无力改变的禁锢状态,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工作生活状态,难道就真没有虚无无意义的存在吗?当然个人能够以某些方法为自己敲响警钟,以危机感催促出精力活力来,从而产生出“鸟瞰的观点”,但是之后呢?个人还是得专注于新的事物,直到重新陷入所谓的“隧道视界”之中,“鸟瞰的观点”只能是短暂跳脱的灵光一现,因为活着必定是要为了某些事物而付出专注努力,直到不可避免的厌倦重又袭来,科林•约翰逊寄望于通过不断调动危机感而集中注意力以持续产生活力的奇妙过程,以恰如永动机一般的妙想天开给人类创造出了美好的空中楼阁,且不说人类的危机感只能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得来,“隧道视界”也不过是人类为了专注工作提升效率而产生的附带效果(对于这点科林•约翰逊在书中论述也是承认的),人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避免过犹不及的陷溺罢了,而同时“鸟瞰的观点”缺少了专注于具体事物的能力,只给与人们一种活力感,这种活力感得自于对生活众多可能性的自由展望,而这也是基于每个人对各自不同生活的实际体验的,是具体而微的,包含起来用一个词语一概而论也是空泛无力的。

  其实科林•约翰逊写作此书真正目的是彻底批判20世纪出现的虚无主义倾向,那种生命无意义的论调,通过把各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和体验全部从实际社会环境中抽象出来,弃实际社会个人因素于不顾,强力推崇个人精神力量“创造新世界”的“伟力”,论点虽“雄壮”,但论据实“虚弱”,所举不过诸如找回丢失的电子文档,控制自身睡觉起床,乃至小孩儿因无聊而转移注意力的小打小闹,科林•约翰逊批判别的作家的某些论述缺乏说服力,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特别是当他批判萨特等人,说他们对生活缺乏努力而导致陷于厌倦的虚无无意义状态中,这无论如何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若说勤思善想笔根不辍的作家们对生活没有做出努力,那么敢问他们的思考和著作都是谁创造出来的?要真是一个人不做任何努力地陷溺于虚无厌倦无意义状态之中,那么此人符合逻辑的唯一结果就只能是早早地自杀,而现实却是完全的相反,科林•约翰逊为了批判而有意地无视逻辑到了这种地步,也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当然这种缺乏逻辑也体现在科林•约翰逊做出一些小的论断上,就如“艺术上的悲观主义是没有不断进步能力的”,但人类历史上也未曾有所谓的乐观主义艺术家能够终其一生不断创新进步的奇迹存在过,科林•约翰逊把人类创造力随年岁增长而不断衰退的自然现象整个归罪于所谓的悲观主义,这种欲加之罪的逻辑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我并不是要说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是绝对正确而没有危害的,过度陷入虚无无意义之中会对人产生毁灭性打击是毋庸置疑的,实则对于科林•约翰逊所论及的诸多观点,如:“自己的错”、“鸟瞰的观点”、“勇敢的努力”、“危机感的鞭策”、“集中注意力而产生活力”等,确实都是驱除过度悲观虚无的良方,但科林•约翰逊却因为所持的刻意批判立场而有意减省了“悲观虚无”的客观现实背景并抽象地过度夸大了其危害,以至做出了漏洞百出的论述,得到一个严重脱离客观实际的“精神胜利大法”,反而使他的努力散发出一股心灵鸡汤的味道,无法让人全然信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