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等待倾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等待倾听》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0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等待倾听》读后感精选10篇

  《等待倾听》是一本由阿曼达·诺克斯[美]著作,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倾听》读后感(一):“翻案”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想到聂树斌案,都是一个执着的“翻案”的故事,甚至案情都有些相似,都是强奸杀人,只是结局却完全不同:聂树斌死了,再也不会诉说真相,而阿曼达活下来,用这本书告诉人们真实的一切。

  有多少人的命运被这起谜案改变,又有人多少人在这些年间暗暗地角力呢?

  百度百科词条里,阿曼达的头像是一张在法庭上流着泪的、委屈的表情的照片,而本书的封面阿曼达的表情要淡定泰然的多。相信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结局。哭泣的阿曼达是因为误判的冤屈,百口莫辩,而《等待倾听》的阿曼达,经历了这一切后,变得释然。这时候的人们,终于愿意听她说真相了。

  书籍的封底,是阿曼达被当做嫌疑人控告之前,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信很短,但有一段话,我记忆犹新。阿曼达说:我想让你知道,我内心不会绝望,一切都好,我保证,我也不想你心灰意冷……所有这些事情让我们经历痛苦,带来磨练,却能让我们更坚强,给我们机会去生存、去睿智、去改善,。我们是唯一了解我们生命价值的人,所以不管身在何处,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每一分每一秒吧“

  阿曼达的故事,更具欧美化一点,真的要用上“争议”这个词,不得不说的是室友的死,并不是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2009年-2011年,一共3年的时间,阿曼达就举证说清了自己的问题。但那段日子对阿曼达来说所有的争议、喧嚣、负面像潮水一般蜂拥而至。回不了头,也看不到岸。

  意大利上诉法院推翻阿曼达谋杀罪的理由是主要物证上的DNA样本存在瑕疵,并下令将其释放。诺克斯随后返回监狱办手续和领取私人物品,几小时后离去,恢复自由之身。返回她的家乡美国西雅图。

  2007年那年,她只有20岁,她站在风口浪尖。她的一位来自英国的室友梅雷迪斯·克尔彻被残忍杀害,天真的女孩成了嫌犯。她占据了英国、意大利、美国三个国家的新闻版面。她和“凶杀”、性、毒品紧密相关,她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一度引起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出面斡旋。

  而她,只觉得天晕地旋,所有的生活都在一刹那崩塌。她坠入了由警察、律师、法官、无数的闪光灯以及喧嚣着呼喊的人群所组成的世界。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在法官26年的监禁的判决下,彻底黯淡了光明。

  我并不喜欢这个真实事件的发生,毕竟这显示的司法的不公正,但我喜欢阿曼达在本书中教给我们的事。她让我们记住了梦想,爱,善良,公正和永不放弃。

  《等待倾听》读后感(二):请给我倾听的权利

  之前有在海外杂志上见过这个新闻,第一个印象是惊叹于真凶的残忍,第二就是对于受害者室友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阿曼达 诺克斯遭遇的同情(当然那时的我愿意相信她是无辜的),这次通过小站得到这本书,感谢小站。

  一个普通的美国学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留学,虽然她的生活过的很放纵,但是她也只不过是无数无知少年中的一个普通人。在2007年的时候,那时她只不过20岁,她却要承受不是她这个年纪应该承担的痛苦与无辜的指责。在这一年,她的英国室友 梅雷迪斯 克尔彻被残忍的杀害了,她无辜的成为了嫌疑犯,这件事当时甚至引起了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出面进行斡旋。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警察,律师,法官,无数的闪光灯,还有喧嚣着呼喊着的人群充斥在她的生活中。

  阿曼达有着美国人特有的热情,从一开始就因为两人年龄的差距小等原因,她和梅雷迪斯处的最好,谁能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呢?给她带来的噩梦般的遭遇,难以想象的私法误判接踵而来,佩服她的那份坚毅的心,最终战胜不幸的那份勇气。

  在这过程中,她因为种种误解受到了严酷的审讯,即使还来不及为自己的好朋友而伤心。后续的审讯让阿曼达受到了国际的关注,人们对她做出各种研究和推测,而她也成了五花八门的小报的重要人物。

  2009年,在一场充满争议的审讯中,阿曼达被判谋杀罪成立。2011年10月,在意大利的监狱中度过了四年的阿曼达经过一段漫长的上诉过程,被无罪释放了。之后,她迅速飞往美国的家。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要相信梦想,相信爱,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永不放弃,we will succeed at last!

  《等待倾听》读后感(三):【拾光书屋(书评)】等待倾听,也回报世界以歌

  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心情有些复杂。

  《等待倾听》这本书,没有特别精致的写作技巧,没有渲染,没有煽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它言语朴实,平铺直叙,用回忆的方式,沿着一条时间的直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充满坚毅、善良的心路历程。不同于我们看过的任何一本回忆录,没有丰功伟绩,没有奇闻异事,却足够吸引人。真实,所以震撼人心。

  作者阿曼达·诺克斯,于2009年在意大利佩鲁贾被控杀人。2011年成功翻案,被无罪释放。现在,在家乡西雅图生活,学习创作。这本回忆录成书于阿曼达出狱后的一年多以后,在许多人的帮助下,阿曼达重现了那件骇人听闻的事件带给她的无法挽回的灾难。

  她真的是足够勇敢。写这部回忆录,必定需要重新回忆起那些令人痛心的事件,警察的严酷审讯,被误解却百口莫辩的委屈,被人诋毁名誉,胡乱捏造事情时的气愤,在监狱收到陌生人恐吓信时的惊恐,对家人的担忧,四年牢狱生活的孤独……一切曾经遭遇过得噩梦需要被重新回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是,她勇敢地把噩梦剖开来,还原真相,也告诉我们真相永远不会被掩埋。

  所谓勇敢,可能就是敢于面对噩梦,敢于正视淋漓的伤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即使,世界黑暗,扼住她的喉咙,用流言蜚语诋毁她的人格,面临窒息的危险,仍然心怀信念,相信真相,相信真理,相信世界充满善良与爱,不卑不亢,迎来生命的曙光。

  等待,倾听。嘈杂的世界里,被倾听是多么朴素的愿望。可是这里的媒体、警局,用先入为主的怀疑剥夺了一个女孩被倾听的权利,以及如梦的年纪里最宝贵的青春。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每个人也应该去倾听,倾听关于真相的声音,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而不是因为名利而拒绝认错,因为自己的私欲将无辜的生命送到黑暗深处。

  作为以真实标榜自己的新闻媒体,到处挖掘隐私,从只言片语里主观臆断,大肆诋毁一个人的人格,着实令人失望。而被检察官蒙蔽了眼睛的新闻工作者,让语言变成了杀人的帮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语言拥有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只有在心怀善意的人手里,才会发挥它“良言一句暖三冬”的效果,否则,只是一把杀人利器。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回忆录,我们孤独前行,倾听,让我们心灵相通。等待倾听,也回报世界以歌。

  《等待倾听》读后感(四):【拾光书屋(书评)】致需要了解真相的人——评《等待倾听》

  “自由,一个人已经离开,我很快也会离开。”当阿曼达望着所在牢房墙上的这行字的时候,她重新燃起了希望!

  《等待倾听》这本书是根据阿曼达·诺达克斯的真实经历所写,这不同于一般的小说,纪实文字,严格来讲这是一部有关事实真相的回忆录。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异国他乡的一桩大案子。案件是在2007年11月2日,刚刚过了下午一点钟,佩鲁贾凉亭大街七号别墅里发现了英国留学生梅雷迪斯的尸体。而根据意大利当地司法部门的认定,阿曼达具有重大的嫌疑。

  阿曼达·诺达克斯是一名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的女大学生,在意大利佩鲁贾一所大学留学。可以想象一下,一位远离家门的女孩跨越几千公里独自到异国求学,在到意大利的初期一个人要面对很多的事情,好在阿曼达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姑娘。在到意大利佩鲁贾不久她便找到了合适的房子,遇到了同样留学此地的梅雷迪斯。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好姑娘,二人一见如故是室友兼同学。

  可是,在2007年的11月2日,她发现梅雷迪斯的尸体被藏在衣柜中,。这种种的一切就是阿曼达人生噩梦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阿曼达身陷牢笼,这对于阿曼达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被意大利警方指控在留学期间残忍杀害室友,从而震惊意大利全国,被称为“天使脸孔杀手”。从此事件的发生,阿曼达在意大利的监狱里度过了整整的四年时间。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一种坚持,在警局期间阿曼达被警察逼供,诱供,从而莫名其妙的接受警方对自己的定罪。这一切的一切都对她来说就如同是一场噩梦,这对她不公平,真的不公平。噩梦还有醒来的时候,可对于阿曼达来说室友的死亡对她来说是一个心结,她害怕、无助、彷徨。当地警方在案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不是扩大追查范围,而是营造了一个又一个陷阱,通过诱供让阿曼达一步步的进入这个陷阱。

  众人的指责与不信任,言语不通,法律意识的淡薄,亲人的远隔万里,所谓的司法公正在这里没有得到体现,我看的是栽赃嫁祸。在被关押期间家人的陪伴,律师的帮助,以及阿曼达不曾放弃的信念,支持她等到了无罪释放的日子。四年前,她从这道门走进来,现在她又从这道门走出去。她重获自由之路她走了整整四年,期间她失去了学业,失去了时间,她从绝望到看到希望,到最终的重获自由,她走了四年。阿曼达自由了,她自由了,她要回家了。

  当看到案情了结,阿曼达无罪释放的时候,我真心替她松了一口气,这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司法公正到最后得以体现。可以说是没有家人倾尽一切的支持与帮助,她很难在意大利的那场斗争中赢得最后的司法公正。

  在书里当我看到阿曼达面对室友尸体时的那种无助和彷徨时,我能体会到当时她的那种状态,面对前一天还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现在变成一具冰冷尸体的那一刻,害怕会占据主导地位,那是人的本能反应。还记得那时候我自己独自一人守着我同学的尸体,坐在黑夜里,当时风是冷的,夜是冷的,他的身体也是冷的。没有光、没有人,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怕。我独自坐在马路牙子上等待,感觉那个夜真的好漫长,当时真是怕极了。

  看到阿曼达被她的男友拉斐尔安慰亲吻,感觉她还是幸运的,在那个时刻有人不离不弃,有个肩膀依靠总是好的。最终一切都要结束,建议有空的朋友都去看下这本书,这是切切实实的真事,学会保护自己,远离伤害。

  《等待倾听》读后感(五):《等待倾听》—维护错误的成本需要多少,没人说得清

  阿曼达•诺克斯“出名”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孩,远在异国他乡求学,却被卷入了一件性质恶劣的谋杀案。虽然,在经历了意大利冗长的司法程序后,她的抗争使她挣脱了严厉的判决结果,但是,她几年本应过得更适意的好时光,她的一切隐私都已被监狱和聚光灯摧毁,再也难以回到从前平静的人生轨道。

  步入现代社会后,由于追求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已牢牢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也开始愈加重视“倾听”这一能力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这是“无论是否预先置身于各种立场,都打算尊重并还原当事人真实的意愿和事实本身,并致力于维护公平正义,做到不偏不倚”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道德要求和法治社会进程的碰撞,往往在执法者身上“凸”出了一个尴尬的表情:他们的职业要求本身是不附带感情的探寻真相,同时,自身具有极高的道德自律能力,以确保真相能够被还原,公平正义得到维护;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推理、设想罪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推动力,听取每一个待认定的潜在罪犯的供述并识破其中的谎言。所以,执法者的素质和约束其得体地开展工作的程序及体制,都是“倾听”的必要条件。于是,我们看到了阿曼达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蜕变成长后,在对这一事件的整体回顾中,为了对媒体之前使她“成名”的疯狂附会作出回应,将自己的整个人生几乎剖析了个遍。而且,最能让人感到她之所以要将这段经历写下来却不是为了“捞金”并真正借此炒作成名的真诚之处在于—她叙述案件发生前的生活时,包括入狱前,是真的沉浸在当时的整体状态中,试图说清自己看似不合时宜的举动背后的文化、环境成因,让人真的能够体会到,那看起来较为凌乱、跳跃的思维走向,语言不通、被专业人士推入语言陷阱的无助和疑惑,青涩的叙述口吻,与后文在进入监狱仍没有放弃学业、也增加洗脱冤屈的希望的驱策下,继续学习意大利语,开始学习意大利的司法程序,一次次坚持自我辩护时愈加沉稳坚定的对比背后,是一个女孩不得不走向特别的成熟历程的艰难努力,以及对司法体系中本可以避免由于不称职执法者的错误判断造成的一系列不可收拾的局面的控诉。

  按照语感,看完整个事件的流程,总觉得“倾听”这个词,用的“硬度”还是太轻了。而背后造成阿曼达这一系列遭遇的人员仍是各执一词—“疑罪从无”在道德分野上仍难以摆脱事故人情和舆论的压力,而这些执法者的道德审判者又会由谁担任呢?从舆论跟进这类刑事案子时,人们就该确立的底线就是:报道这类案件是为了从源头上尽量发现、避免这类悲剧,从道德制高点上对认定的罪犯进行审判也要出于案件本身的证据,那么,当掌握证据的执法者渎职犯错,又有谁来对由这些错误造成的道德审判带来的精神伤害负责?等待倾听,是一个名叫阿曼达•诺克斯的女孩的呼吁,是我们将要深思的内心对自我进行要求的写实。

  《等待倾听》读后感(六):花季少女的不幸遭遇

  当我第一次听到《等待倾听》这本书时,诗意的书名致使我以为这一本散文小说,肯定充满诗意,净化心灵。可当我看完第一章,我彻底震惊了,一个豆蔻年华的花季少女,一个对未来充满期望,渴望用新的环境改变自我,成长自我的少女就这样蒙受冤屈;我不敢想象,如果我遇到这种悲催不幸的事,我又能怎么办,因此,怀着替主角感到不值,悲愤,不幸的心境我开始了阅读之路。

  虽然这本书算是一本回忆录,但更是是一篇优秀,能够吸引读者的好小说。小说的第一章就抛出一个大场景--法庭审判,古老的法庭,庄严的审判,严肃的法官,可怕的寂静……在这样令人生畏的环境中,判决在外留学少女阿曼达被判刑监禁26年,多么不幸的遭遇啊。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

  为了使读者能够知晓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主角开始娓娓道来。一个来自美国中产阶级的少女高中毕业后为了改变自己从前的生活,悍然决定远离家乡,远渡大洋来到意大利上大学,与自己合租的同学一天离奇惨死,而相信真理和乐于帮助警方快速找到凶手的阿曼达在重重询问下却被当做嫌疑犯关押,本以为警察尽快弄清楚事情就能把自己放回家,没想到却陷入困境,愈来愈深,为了自由,阿曼达从此走上不断上诉的道路。

  俗话说;“一个人要么读万卷书要么行万里路”。相信不少人并不理解这句话,很多人认为行万里路能增长阅历,快速成长,而读万卷书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现代社会读万卷书的书呆子可不少呢。以前我也认为读万卷书并不能与行万里路相提并论,但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改变了我的看法,不管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是增长自身阅历,增强处事能力,看遍世间百态的方式。当我以一个知情者,局外人,甚至是主角的支持者的身份看这本书时,我看到各国媒体不留余力,大肆造谣,掌控舆论地批评被冤枉的阿曼达,引起广大人民对阿曼达的误解,辱骂,威胁时,我的内心是多么的气愤,但又多么的无力,我痛恨那些只求噱头的新闻媒体人,那些不知真相的广大人民群众。但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我每天看着这些扭曲真相的新闻报告我又会相信阿曼达是无罪的吗?我想我也不能免俗,我也会像大家一样不理性地思考,用情绪操控我的大脑,不放过阿曼达隐私中的一点瑕疵,并且把任何不符合大众的行为看做她的错误,但这本书给了我另一种思考事情的方式。正如陪审团看到米尼播放梅雷迪斯的死状时都不可避免地选择不相信阿曼达的情形是一样的。人是一个受情感操控的动物,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阅历,我相信见的事情多了也会少一些被情感操控的机会,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遭遇。

  书中给我第二个震撼之处是法治社会精神。小时候我们经常说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当一个人犯错误时,我们很少就事论事,而是根据其人的品行决定这件事的程度,而世间人情往往很难说清楚的,人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我想起了世纪大盗张子强的故事,当时张子强抢完银行后就被怀疑抓捕,而种种迹象也显示张子强就是幕后老大,许多舆论也支持警方将张子强判罪,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香港警察只好无罪释放事后还赔偿800万港元,小时候觉得这简直荒谬,明明知道他的罪行却还放过他,这不是让罪人继续祸害人间嘛,可同时我又想起内蒙古青年被判死刑27年后重新证明少年无罪,当时的少年也是被人指控有罪,而且舆论都在指责他,最终死于非命,这又多么地不值啊,一条人命就这样被终结了。两个案例摆在我的面前,我深深感到法治社会,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回到本案,看着明明无罪的阿曼达上诉之路越走越艰难,陪审团成员法治精神差劲,被自己的情感操控认为阿曼达有罪的情形我就感到着急无奈,同时也感到害怕,要是这种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又是多么绝望,多么无助。令人幸运的是我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逐渐健全的社会中。

  揪心的情节,不幸的遭遇,使我全篇看下来我只用了一天时间,但最终看到阿曼达历经四年终于逃脱牢笼回到家乡由衷的高兴。我想说,阿曼达,不管别人怎么看你,我始终相信你,愿意成为你忠诚的倾听者。

  《等待倾听》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等待真相到来

  等待倾听

  等待,有时候是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的。

  你有没有在早晚高峰的时候在路边站了很久, 却一直看不到自己想要乘坐的那班车呢, 有没有在公司一直等待着对方的回复, 而电话和邮件却迟迟没有到来呢? 又或者是在等待着考试成绩的过程中,等待对方的答复, 等待最终结果, 无论是哪一种等待,过程只有自己最清楚不过了。

  然而一次意外,和她同住的好友被人杀害, 她是第一个发现的人, 也是事发之后立即报警的人。 却被警方定位为第一嫌疑人, 由于语言的不通, 她在警局里面的境况也不那么好, 后来还被限制离开那个市。 直至最后签下了那些人们认为合理的口供。

  罪名成立!

  一个花季少女的余生将会在监狱高墙里度过。 20岁,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未来才刚刚开始,自己对于未来的幻想就这样幻灭了么?

  到底是真凶? 还是另有其人?

  她希望有人倾听她的叙述。

  持续4年的案件, 终于迎来了最终审理的时刻, 到底真实的事实会不会被法官审判, 发现真凶, 但是在取证的过程中留下来的记录里,和之前审判的过程中相互矛盾的问题点, 到底他们是参与者,还是无辜的受害者呢?

  在等待的过程中,阿曼达被媒体冠以各种名字,天使杀手之类的。

  再扑朔迷离的案情, 在真相面前也只能呈现出答案, 再狡猾的罪犯也难逃法律的审判, 最终法律给予了阿曼达公证的审理,真实的判决。

  这四年的经历, 让阿曼达的性格从一个少女的活泼变成了成熟沉稳。 也终于让她重获自由。

  回来了故乡的阿曼达, 写下了四年的人生经历, 不是通过媒体, 不是通过传说,而是自己真实的展现了这四年里, 她所经历的一切,还原了所有的一切。

  《等待倾听》读后感(八):倾听内心

  阿曼达•诺克斯,这个名字第一次听到是在北京卫视的《档案》节目中,一个美国女大学生。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在意大利佩鲁贾一所大学留学。因被指控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残忍杀害室友,而震惊意大利全国,被称为“天使脸孔杀手”。2011年10月3日被无罪释放,回到美国西雅图后撰写了回忆录《等待倾听--阿曼达 若克斯回忆录》。

  等待倾听你内心的故事,一段令每一个人心酸的记忆,一段让她的灿烂年华遭遇的不平岁月,一段梦的开始就这样的被推入了深渊。聆听了阿曼达的故事,我们和她一起流泪,和她一起坚强奋斗,和她一起失望,和她一起看到阳光。和她一起走入地狱,和她一起回到最初的梦想。这是作者坚持寻找自我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然而,不能不说,这同样是一种历练和成长。曾经的阿曼达是一个肆意挥霍自己人生的孩子,放荡不羁是她人生的信条。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让所有人都认为她是凶手。她为自己的放荡生活付出了代价,可是谁会听到她的声音呢?小时候,班里或者邻居在丢东西的时候,首先都会怀疑到身边的那些家中很穷,平时有不良习惯的人,这是人的习惯。可是真正的罪犯真的是他们吗?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放荡的生活给别人留下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每一步的生活都应该获得我们自己的价值。同时当黑暗来临时,我们也要相信前方是有光明的。正如《肖生克的救赎》中,说道: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一个人只有看在自己内心,自幼便在你身边,坚强,永不放弃是我们一生的信条。

  这倾听,不光是一个案件的真相,更是一部内心的记录。

  《等待倾听》读后感(九):这样做,你成功地被当成了杀人凶手

  如果你稍微关注世界时事,你肯定记得2007年的时候,有一个叫阿曼达·诺克斯的名字满天飞,伴随着这个名字的,还有她媒体赋予她的两个标签:“天使脸孔杀手”、“像狐狸一样狡猾的诺克斯”。

  而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在阅读《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之后才知道阿曼达·诺克斯这个人,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事情会使一个19岁的普通的女孩闻名于世。

  阿曼达·诺克斯,居住在西雅图,原读于华盛顿大学,2007年9月留学于意大利佩鲁贾一所大学。开学不久,被指控和男友拉斐尔·索莱奇托合谋残忍杀害室友梅雷迪斯·克尔彻,两人分别被意大利法庭判处26 年和25年监禁。继而上诉,历时四年后于2011年10月3日,两人被无罪释放。让阿曼达名声大噪的是凶杀案发生不到一个星期,意大利检方和警方故意散布给媒体的阿曼达的日记隐私,使这个19岁的女孩瞬间在全世界面前裸奔,坚信她就是杀害梅雷迪斯的支持者骂她“残暴、变态、荡妇”。2011年被无罪释放的阿曼达和拉斐尔,在案发6年后,也就是2013年被意大利法庭否定无罪,再次被判有罪,直到案发8年后,2015年9月,意大利最高法庭才最终公布阿曼达和拉斐尔无罪,并且告知世界无罪理由。

  既然无罪,那么当初这一切“莫须有”的罪名,又是怎样缠上阿曼达和拉斐尔的?

  《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中,阿曼达以当事人身份,采用纪实手法,分析了当年19岁的幼稚无知的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跳进自己挖的火坑去的。

  ①带着无知闯世界。19岁的阿曼达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冲动,就像所有的19岁立志要闯荡他乡刚成年的“大人”一样,阿曼达认知的世界中只有善良和等待被探索的历史秘密,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这些对她来说就是概念。所以布雷特开玩笑送给她的粉色兔子震动器,她会随手放进行李箱把它带到佩鲁贾的公寓,并且把它随手放在公共卫生间的洗脸盆旁边,以至后来成为误导世人攻击她是“荡妇”的“有力证据”之一;所以在火车上可以跟勾引她的克里斯蒂亚诺发生一夜情,跟在咖啡店认识几天的米尔科上床,把在红灯区当晚认识的鲍比带回公寓留宿,以至后来坚持认为她有罪的人骂她行为不捡、乱性、滥交……

  也许,在美国,19岁拥有自己的震动器,跟多个男人有过性关系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稀疏平常。美国人没有禁欲思想,认为和谐的性爱是感情的重要部分,所以他们在寻找爱情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先发生的通常是性行为,而不是像中国等国家,认为只有确定关系或者婚后才能发生关系。《情妇》中的Karen和Joss,《绝望的主妇》中的Bree就是代表,这并不代表她们乱性,反而是对她们未来的感情负责的表现。

  但是世界各地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并不都是像美国的那样,即使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意大利,这个有历史的国家的子民们还是对阿曼达的这种跟男人“滥交”的行为表示不耻。偏见带到工作上便会成为不公平对待的导火线。

  三天内,反复被传话并且问同一个问题,阿曼达心里只有“配合警察,把自己知道的真相全部告诉警方,早日找到凶手”的想法,根本就没有像另外两个室友劳拉·梅泽蒂和菲洛梅娜·罗马内利那样,第一时间咨询律师解除房租租赁合同并且请教如何回答警方问题。即使在妈妈和多丽姨妈的多次提醒下,要找个律师,要向驻意的美国大使馆寻求帮助时,阿曼达依旧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依然坚信自己能处理好一切。

  这种盲目的自信和无意识恰好是无知的表现,这种表现放大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就不是特例了。普通百姓,即使像我,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的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也是甚少,对国家政府机构执法部门天生带着敬畏态度,内心里它们是权威机构,是值得被信赖的,坚信无论何时,它们都是正大光明公平公正的代表,却忘记了,这些权威机构都是人在操控。而人,是有主观意识的。所以带着主观意识的意大利警方在认为阿曼达满口谎言之后对她采用了殴打、恐吓、威胁、欺骗等非法审讯手段,得到了他们想要听到的“真相”。

  ③不合时宜的怪异举止。书中第171页中,阿曼达写到:“检察官下定决心要证明我有罪,他们只会看他们希望看到的,听他们希望听到的,发现他们希望发现的。事实受到诅咒,我感到非常愤慨”。

  无论是书《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还是纪录片《阿曼达·诺克斯》中,阿曼达的行为举止确实“怪异”。在血淋淋的案发现场,她没有像菲洛梅娜那样被吓到哭天抢地,迟钝的脑袋只有“出什么事了?出什么事了?”;之后在别墅外面和拉斐尔相拥、接吻;在警察局突然醒悟过来发现梅雷迪斯真的被杀了,突然表现得异常愤怒暴躁;在警察局拉斐尔安慰阿曼达时做的鬼脸,讲的笑话,向某警官展现身体柔韧性的劈叉动作;在混乱和恐惧中用英文写下的真切表达心情的日记……

  在纪录片《阿曼达·诺克斯》中,接受采访的检察官之一的米尼尼回忆道:“阿曼达一系列不寻常的怪异表现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怀疑她是嫌疑人。”

  每个人表现恐惧绝望的方式都会不一样。有些人恸哭,有些人昏厥,有些人哭天抢地,有些人面无表情眼神呆滞。阿曼达属于最后一种。可米尼尼却说:这太奇怪了,她起来一点都不伤心,甚至有点冷漠。

  而在美国文化中长大的阿曼达绝对不明白伤心恐惧时候向亲爱的人索要亲吻和拥抱这样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会被检方和世人诟病,他日还被作为杀害梅雷迪斯的后兴奋开心的证据。

  ④压力。因为凶手作案手法极其残忍,所以案件一开始就举世瞩目,加之警方后来透露给媒体的消息是”因为性爱被杀”的噱头,把阿曼达和拉斐尔刻画成一个因为和梅雷迪斯玩3人游戏产生争执继而将梅雷迪斯残忍杀害形象。无论是梅雷迪斯的家人还是意大利政府,还是世界各媒体、各人民群众,都希望意大利执法机构快快把凶手绳之于法昭告天下,以慰亡者在天之灵。所以即使在明知证据DNA被污染、数量不达国际标准的情况下,甚至在凶手鲁迪·盖德伏法后,检方还是坚称阿曼达和拉斐尔是帮凶。

  而警方初期监听鲁迪·盖德的电话录音中,鲁迪明确表示阿曼达跟此事无关,她当时不在现场,可后来庭审时,鲁迪改口称在公寓中见到阿曼达和拉斐尔,并且他们行为古怪。有作奸犯科历史的鲁迪为了邀功减刑的满口雌黄居然可以让检察官以此作为重要证据去定阿曼达和拉斐尔的罪。事态发展到此,检察方真的是因为压力才这么做么?还是检察方在明知自己犯错却因为付不起错误的代价而为之?

  阿曼达的表现确实怪异,但是这难道可以成为警方认为阿曼达就是杀人凶手的证据?

  涉及隐私的日记难道不是只能作为警方和检方的秘密档案保存起来的吗?又是谁赋予了谁权力向媒体泄露这些隐私?

  案发现场工作人员不应该是全副武装包括鞋子也要穿保护套的吗?为什么肆意踩踏并且没有受到保护的现场,在案发46天后发现的文胸搭扣可以作为拉斐尔是凶手之一的证据?

  警方和检方在明知自己错了却因为付不起错误的代价而继续强迫所有人相信这个错误不是错误?这样的司法公正如何取信于民?

  两人前途光明的大学生,没有罪,却以戴罪之身在监狱中度过了自己宝贵的4年时光。这过程中的痛苦和心理阴影需要经过多少年光阴,要在心理医生多少年的治疗下,才不会出现在以后的噩梦中?将来,在每一个人都认识你,在超市排队买单都会被人惊呼“哦,你就是那个阿曼达/拉斐尔”的时候,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故事看似完结了,可这藏在故事背后的以后该何去何从?

  《等待倾听》读后感(十):生命中的猝不及防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奇怪,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孩,就开始写回忆录了吗?后来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事情的大致发展,很久以前,在电视《档案》节目中看过这样的报道,事情确实存在着许多的疑点,真向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现在看来似乎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对于那时候一个即将要在监狱中监禁26年的花季少女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女孩的勇气、向往自由的心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震撼。

  《等待倾听》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女孩阿曼达•诺克斯的自传体纪实小说,讲述了阿曼达在意大利留学的一段真实难忘、让所有人为之震惊的经历,不掺杂任何添油加醋的成分,全是真实的亲身经历。2007年的阿曼达,是一个自由奔放、少不更事的女孩,她有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毕业之后,为了改变现状,她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意大利,这时候的她甚至还听不懂意大利语,年轻勇敢的阿曼达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城市——佩鲁贾开始自己的意大利留学生涯,学习语言、学习专业、规划自己的人生,一切似乎那么的理所应当。阿曼达很快便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在那里还遇到了英国留学生梅雷迪斯•克尔彻,两人似一见如故,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一切都向着美好的一面发展,可是万万没想到。2007年11月2日,下午一点多钟,在佩鲁贾凉亭大街七号别墅里发现了梅雷迪斯的尸体。而作为室友的阿曼达成为了重大嫌疑犯。自此,阿曼达的噩梦开始了。接下来是无论如何的辩述,都改变不了意大利警方,甚至是整个意大利人民都认为阿曼达是杀害室友梅雷迪斯的凶手,这个天真可爱、古灵精怪的少女在监狱里一待就是4年的时间。接下来讲述了阿曼达因蒙受冤屈,渴望自由而努力上诉的过程,还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意大利监狱里生活的情景。作为同时代的女子,阿曼达的勇敢我为之佩服,慢慢的监狱生涯,没有人愿意倾听,没有人愿意相信她不是杀人凶手,只有家人和爱她的人坚信,幸好,还有她的家人,要不然,阿曼达就真的是孤立无援了,就不知道漫漫无尽头的上诉是为了什么,庆幸,一切也许都是冥冥中的注定吧。最终,阿曼达上诉成功了,被无罪释放了。

  看书的时候,我的内心在责备很多人,责备那些警察为什么不能第一时间仔细的检查犯罪现场,不能扩大搜查的范围,不能把注意力放在除了阿曼达以外的人身上,责备那些法官为什么不能再耐心一点,为什么不能认真倾听阿曼达的上诉,责备当地的媒体,为什么不能朝着客观事实报道,同时也在责备阿曼达,一切都有因果,她自己也要负一部分的责任。其实看到这些,可能是因为职业因素,我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当今中国的医患关系,我觉得两者是同样的道理,发生了医疗事件,第一时间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整件事情上,似乎在医患的问题上,除了医生以外,似乎所有人都会天平向患者一方倾斜,一个不会平等的天平,称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平衡的。看到很多医患关系的报道,我心里也很愤怒,为什么媒体总是这样的不顾事实的诋毁医务工作者,没有真实体验过,为什么能够昧着良心肆意报答。一联想上这些,我就更加理解阿曼达的感受,也更加佩服阿曼达的勇气。

  生命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两点的猝不及防,也许这就是阿曼达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坚强的人活了下来,庆幸,阿曼达属于坚强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