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0: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的读后感10篇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读后感(一):一无所有,换个角度,拥有一切

  “写给一无所有,但一直在成长的你 这一生,总有一些人和事值得用时间品味,用生命去信赖” 来到这个世界时候,你一无所有,赤裸裸的来。等你在这世界走一遭的时候,你收获亲情友情爱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你拥有一切的离开!你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你在这里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你去细细品味。也许你觉得你很孤独,但是你不要忘记,你周围还有很多人陪着你一样孤独。这样下去,已经拥有很多东西。 《假如我有九条命》,这篇文章对我吸引力很大。假如我能怎么样?那该是多好的事情。很多胖胖的姑娘总是说,假如我可以瘦,那该多好呀。很多自认为自己过得很贫苦的人,总是说,假如我很有钱,那该多好呢!成绩差的学生也总是在期待着,假如我成绩很好,那该是多好呀!可是真的有那么多假如吗? 作者将九条命为九种情况,去一心一意的做九件事情。首先,他要拿一条命来专门应付现实生活。生活太过于琐碎,但这些琐碎的事情又必须要你亲手而为。因此,作者想要拿一条命来专门应付生活的琐事。这样的话,其他的八条命就可以轻松一点。其次,他要拿一条命来陪伴长辈。人老了,总希望,儿女亲人都在身边陪伴着自己。那么住着,就先拿一条命来,陪伴长辈,一心一意的陪伴。让他们安享晚年快乐的离开。然后,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重要一员。他想要拿一条命来做丈夫爸爸妻子需要理解孩子需要陪伴。第四条命用来做朋友。人的一生总是有着一些好朋友朋友之间要常联系,才会保持。作者也想一心一意的与朋友进行交流。第五条命,作者拿来读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故事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你只有花很多的时间才能好好的去读一本书。作为一名老师,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因为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作者的爱好是写作,那么作者就要花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最后一条命,作者用来旅行。俗话说,身体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让自己的灵魂在路上。旅行,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在路上。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所以认识自己! 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无限的事情,这样,你将拥有一切。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读后感(二):品味“乡愁”之外的余光中

  余光中,生于南京的当代著名文学家,尤以一首《乡愁》为国内读者所熟知;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长期投身大学教育事业,一生笔耕不辍,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大领域都有所成就——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他身上的标签,当然不应该只有“诗人”一种,那也未免太单薄了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众多散文、评论以及译作中,始终流淌着的,却是一以贯之的诗意——只不过,一开始像是小溪,浅浅的;后来变成了大江大河,浩浩荡荡,却深不见底,只有那一种澎湃的气势开阔视野绝不容疏忽。

  “乡愁”之外的余光中,依然在继续用诗意的心怀感受着生活、感受着自己的事业。《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这部散文集中,收录了二十八篇文章,分为了“师友过从”“诗论文论”和“谐趣文章”三辑。“师友过从”自然写的是自己的“本家”工作,写师吟唱,何等洒脱,但这似乎只是别人眼中的余光中;在于他自己,于诗文,既是发自内心喜欢热爱,也有一种无数遍经历锻烧与磨炼的过程!有自豪,那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洒脱;也有遗憾,那是一种对台湾诗文之不振的痛彻心扉——这两种心情交织到了一起,便是余光中这部散文集的名字——《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自己感受到了什么,也许就是什么。

  接下来呢,似乎就轮到《猛虎与蔷薇》了。在“诗论文论”的十篇作品中,余光中尽谈了自己对诗文创作看法,既谈诗中的人性,谈外界对诗人的影响,谈现代诗的出路,也谈民歌与诗文的关系……而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来自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的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翻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猛虎”与“蔷薇”,似乎非常不搭边的两个极端,一则极强壮,一则极柔弱,却在相互以及融合之间,体现了难得的调和与统一。诗也好、文也罢,其实多半体现的就是“猛虎”与“蔷薇”这样一种人性的多面性与统一性。这样一种比喻,乍一看会让人惊愕,但细细思量之下,却觉得不再有更好更恰当的另一种提法。

  最能体现那一种余光中诗人的洒脱气质的,自然就是“谐趣文章”一辑中所涉及到的诸篇和诸人了。给莎士比亚的一封信,究竟应该如何去写呢?写得浅了,莎翁自是不理睬;写得深了,万一把莎翁给吓着,内心中竟是踌躇再三,那也不好。余光中自有办法,明着是给莎士比亚写一封信,实则却仅仅是找一个名义而已,他想表达的还在于对文化机构那帮不懂文学、不懂文章却偏偏自以为是的“大老爷们”的讽刺与不满!但这就是现实!不是说内行人领导才更为恰当,因为“内行人”一旦到了那个位置上,他就不由自主地要遵从一定的规则行事,甚至于变成了一种“人格分裂”般的言不由衷!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不能理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百年前的杜甫老头儿,早已洞明了这一切!其实,文学创作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千百年的轮回古今都是如此。所以实在不必过于纠结,只管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了。

  总之,在《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这一本作品集中,虽然内容各异,却足见一种大家学识与非凡风采。余光中的博学、谐趣或者是犀利,都尽在其中。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艺术一直必须根植于生活,而不能总是强调那一种“高高在上”——文学也是如此。不然,文学就不能成为文学,而余光中也就不能成为余光中了!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读后感(三):“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拜文如拜佛

  曾有机构评选20世纪中国文学60家,其中网友评分的前三名分别是鲁迅(100分)、钱钟书(99分)和金庸(98分)。虽说是文无第一,但在大众眼光里,似乎的确有高低分别,可其实仔细一想,在参与评判的众人之中有多少读全过前两位大师的作品,而对于金庸,影视剧的消费人群肯定也大大多过原著

  话题有些扯偏,对我本人来说,金庸、梁实秋、余光中是最喜欢的三位大家,余光中诗歌成就极高,文学素养极强,哪怕身处台湾圈子被批判和被赞扬的数量同样多,但就其文章来看,无疑是无可指摘的。在之前曾说过的《鬼雨》和在大陆广为流传的《乡愁》里也不难看到,余光中老先生受西方象征派影响颇多,糅杂着大量的抽象事物和隐喻,配合东方汉字的韵律美,自成一家,精妙绝伦。

  相比较余老的诗歌毕竟拥有局限性,其散文造诣是更高的,本书作为余光中散文的摘选集,以表示对余老在文学上做出贡献的敬意,节选的多是上品,分成师友过从、诗论文论、谐趣文章三个部分,有日常生活里的交友抒怀,也不缺乏严谨专业的文学评论。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反差美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猛虎与蔷薇》一文中,余老从萨松的那句经典“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入题,剖析了象征派手法将人性的两面性诗句中的隐喻,一张一弛、一静一动,是大众所知的第一层意思,而余老将其比作是人性中男人女人的两面,一则粗犷,一则文静。

  接下去,他把这种形容延伸到苏轼和柳永身上,都说前者词如关西大汉,后者只合妙龄女郎,但苏轼也有曼声低语的时候,柳永也缺少句子中的豪迈。这就是所谓的人性多变的地方,也只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两种相反的气质,才会显得他的完整独立

  再推及霸王悲歌,弱女杀贼,无数文学作品中都有以大见小,又以小搏大的地方在,人生兼顾这两种境界,能微笑也能痛哭。

  饶了我无辜耳朵

  如果说书上哪一篇最让我觉得有趣,应该就是《娓娓和喋喋》,首先是题目就起得很有意思娓娓道来喋喋不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为方式相同的,彼之蜜糖我之毒药音乐便是如此,喜欢的就觉得绕梁不绝,不喜欢的就如同耳边有个碎碎叨叨的唐三藏。余光中就对台湾省各处公共场所播放音乐做了调侃:

我们的生活里真需要这么多“音乐”吗?终日在这一片泛滥无际的音波里载浮载沉,就能够证明我们是音乐普及的社会了吗?

  余老对出租车上,候车厅里的各色音乐极为抵触,就如他比喻的一样,这些形式多样的歌曲就像是调制失败的鸡尾酒。而在这里也小小地“崇洋”了一把,说到欧洲各国旅行政府便有禁止大厅里播放音乐的习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在旁人身上很有时候就是一种独断专行,音乐变成了噪音,想一想也的确恐怖

  很多人会去责备余光中的文章缺少社会人文关怀,因为他大多聊自己,聊好友,聊人生,却很少触碰现实问题。可真的去读余光中,你才会明白,单单文学素质文字评论的能力,就已经显示出了大家风范。而他本人也对同为文学创作者的行内人有不少的鼓励和赞赏之辞,比如《用伤口唱歌的诗人》里的洛夫,比如《爱弹低调高手》里的吴鲁芹。余老对待文字的认真虔诚是他能写出风采的缘由所在,而这大约也是我们翻书人真正该学习的地方。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读后感(四):余光中的文与论

  近十年来,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阵“港台文学热”。在这股热潮中,余光中、朱天心、蒋勋、白先勇等多位作家相继受到追捧。在这一众文人间,余光中依然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位。与独擅一道的众位文人相比,余光中先生涉猎颇广,有人称他为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也有人将其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也因此,余光中先生在写作上以风格多变而著称。在这本《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书里,余光中先生便在诗文评论、师友回忆、谐趣小品这三辑中展现了他非凡的造诣,尽显一代文豪的风范。

  俗话说文以载道,文章的立意可以说是尽显作者的思想。虽然散文、诗歌这类文体可以有多种解读,但我们依然能够感知到作者的倾向性。但这种感知总有种隔岸观火之感,在文学评论里,作者的思想倾向可以说才是真正的被体现了出来。这也是本书吸引我的一个重点,那就是,一个诗人如何论诗、一个文人如何论文。余光中先生曾出版过5本评论集,本书择其精华拣选了数篇编入此文集中,也就是本书的第二辑“诗论文论”。

  在诗论文论这一辑中,《现代诗怎么变》可以说是写明了余光中先生对于现代诗歌创作方向的看法。余光中先生批评那种对西方现代诗派无条件的接受与学习,对于技巧主题,余光中先生直言“诗无主题是一大邪说”。他认为主题和技巧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主题压倒技巧,观念抽离经验,便沦为宣传;反之,技巧淹没了主题,经验不具意义,便沦为颓废,技巧必须为主题服务。在写作内容上,余光中先生认为要将小我与大我联系起来,有中国感,有古典,有传统

  这篇文章写于1972年,也许在今天看来,其中的内容或有偏颇之处,但从此诗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光中先生正是身体力行的实行着他的理论,《乡愁》一诗便是这种思想的例证,而《乡愁》一诗传播的范围之广,受到的赞誉之多,也说明了余光中对于现代诗写作理论的合理性与先验性。

  除了这类包含学术性的评论性文章外,本书同样收录了余光中满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在悼念亦师亦友的吴鲁芹先生的文章中,余光中先生回忆了与吴先生的相识相交,那些片段读来让人满怀感动。在《爱弹低调的高手》这篇文章里,余光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来称赞吴鲁芹,“吴鲁芹复出后非但不见龙种老态,反而笔力醇而愈肆,文风庄而愈谐,收放更见自如,转折更见多姿,令人刮目”。

  这是余光中对吴鲁芹的激赏与称赞,但其实这样的一段话用来评价余光中本人同样也是恰到好处的。在第三辑“谐趣文章”中,这一辑里的许多作品都是写在2000年以后的,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散文比起来,余光中先生在此时更多了几分恣意。《戏孔三题》里面的诙谐幽默,《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里的戏谑嘲讽,无不显出余光中先生笔力的醇且肆,文风的庄愈谐来。

  余光中先生至今仍然笔耕不辍,他品论,他写作,他坚定的执行着自己的文学理念,并且用他的文字去感动、温暖、指点那些一无所有,但一直在成长的人,而这也正是本书名字的由来。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读后感(五):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

  评《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

  文/陈二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首《乡愁》让台湾、大陆两岸的读者对余光中这个名字耳熟于心,知道了余光中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诗人。但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翻译家、评论家与批评家,他的散文毫不逊色于他的诗歌同样令许多读者为之叹服。同时他对汉语的研究也有着超高的驾驭能力,他还被称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足见这是一位博学多才、学界领域广的学者、艺术家。

  近日,由九志天达传媒出版发行的《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是余光中献给艺术的一部情书合集,里面有对艺术的评价、也有对文坛的记忆、还有诙谐文艺的小文。在书中,你不仅会遇到莎士比亚、苏东坡、萨松、梵高,你还会知道粤语、西班牙语、英语、汉语的神奇之处;还有多次被收入语文课本的《猛虎和蔷薇》,与耳朵有关的那些事儿《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你的耳朵特别名贵?》。此书共收录了余光中的作品28篇,共分为三辑展现给广大读者,分别为“师友过从”、“诗论文论”、“谐趣文章”。

  三辑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谐趣文章》,每篇小短文风趣、幽默、却不失内涵;尤其是《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更是将自己虚构成一名介绍莎士比亚来中国讲学的人,并采以夸张、荒诞不经的笔法,带点讽刺寓言的形式来叙述自己是如何为了让莎士比亚来中国讲学,径直奔走于学府与官署之间。一位拥有四十部著作的莎士比亚,只因没有自己的学术论文、和初中程度的文凭,就没有资格来中国讲学,这在今人看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之事呀。然而作者就是为利用此文来讥喻时下众多官署学府之人,只看重学术背景与高学历,却并不注重他人的真才实学,导致一些有着高水平高能力的文人墨客遭受冷板凳,遭受冷遇的境地。同时在文中,我们不免也能感觉到,不仅仅是文人墨客这一类人会在社会上因其背景与学历遭到排挤,就连那些没有社会背景的普通老百姓也会因为家境困难、学历过低而受到许多企业、公司的就业阻碍。

  人类的心中,往往存在着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阴与阳,这两种相对立的性格;就像人类分男性与女性,而男性的内心有时也会出现温柔如水的一面;而女性强大之时,也可以撑起半边天。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蔷薇”。猛虎就好比人心中的兽性,而蔷薇则好比人的人性与理性。而余光中先生也将人性中的“猛虎和蔷薇”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述。引用书中原文“原本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通过余光中先生对警句的翻译与解析,我们更能将“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理解透彻。

  余光中说: 语言,天生是不讲理的东西,学者必须低首下心,唯命是从,而且昼思夜梦,念念有词,若中邪魔,才能出生入死,死里求生。

  《横行的洋文》中余光中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西方语言的经验,将西班牙文、法文、英文之间的语法,名词与动词的使用,利用有趣、形象的讲解手法,带领读者去辨别几种语法之间的不同,余光中对汉语有着高度的驾驭能力,对汉文学语言的特征与变迁史都做过深入的研究并对其拥有独特的见解。他对汉语与西文之间的差异,通过严苛的分析与比较,可以让那些学多国语言的读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更能理解词中的含义。

  我们来赏析一段书中原文“法国人最自豪于本土的母语,对于条顿邻居不免有点优越感。唯其如此,他们讲英语总不脱家乡的高卢腔,不是这里r装聋,便是那里h作哑,而且把重音全部放松,弄得一点儿棱角都没有。”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读后感(六):你拥有的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信很多人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乡愁》这首诗,我是在初中的课本上知道这首诗的,那个时候只是觉得这首诗虽然有一点点伤感,但是读起来却很好听,朗朗上口,同时也在惊叹作者可以把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甚至是海峡联想在一起,但是对于作者呢,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直到后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写《乡愁》的作者叫余光中,好奇的我在网站上搜索了一下他,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余光中老先生是江苏南京人,20岁时随父母迁香港,25岁时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来呢又奔赴美国进修,获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后来又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乡愁》就是余光中老先生漂泊异乡,游弋与海外回归中国后创造的,这首诗深刻的表达了余老先生爱国情深的感情,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深深不舍的情怀,而《乡愁》这首诗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在这本书里《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余老先生用他那博学、睿智、谐趣和犀利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些经历。在辑一的第一篇文章里《第十七个诞辰》,余老先生写到为了完成叶珊的任务,不得不闭户下扃,大孵其豆芽了,这样描写不情愿给我的眼前一亮,不得不赞叹余老先生的文笔与思想。后来又回忆了他与《蓝星诗社》的故事,与钟鼎文、谭子豪、夏菁的故事。我们总说志同道合,物语类聚,人与群分,其实只要聊得来的人,哪怕有分歧也会接受对方的观点,并且慢慢磨合,最终成就团体的荣誉。

  对于余老先生对现代诗的讲解,我本是一知半解的,只是觉得他的文笔很好,给我营造了一种很专业、很文学的氛围。每次看完他的写作,听完他的故事,我都有一种很想耐心读懂他的每一个字的冲动,以前也度过沈从文、杨绛先生的作品,这一次对余光中老先生产生了很崇拜的感情,而我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也许这就是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感染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