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阳明家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10篇

  《王阳明家书》是一本由[明]王阳明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一):阳明先生,百世之师!

  “阳明先生,百世之师! ——这是清代最优秀国学大师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启超先生对于王阳明的评价。古来圣贤,以身教者从!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对于一个凡人来讲,成就一番功业便实属不易,如若能够成就以上任何一个“家”的功绩便已是难能可贵、圣光繁耀的事,而王阳明却以一己之力在诸多领域立功建言功绩卓卓。世人皆云“人无完人”,可见成为一个“完人”的难!王阳明不仅修养道德,并且在奉行“程朱理学”为正统的大明王朝另立旗帜,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主张”凡是要在事上磨炼“,为官勤政克己勤勉,稍有闲暇便设院讲学、影响深远,甚至不论官场遇挫责罚贬谪还是日后重新启用、平定叛乱建立军功,阳明心学的”体悟“都从没间断。立功、立德、立言,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两个半完人”中的一员!

  尽管今天,我们很难断定史家认为的成就了“三不朽”的两个半完人到底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还是另外一种说法: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毫无争议的是,阳明先生的“心即理”、“致良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对后世思想界和哲学界、以及教育界的影响!甚至连清代最杰出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都对阳明心学推崇备至,他认为“阳明心学是“济时之良药”.他不仅推崇阳明心学,更以阳明心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心绪恶劣,不能自胜”之时,“惟读《明儒学案》,稍得安心处”。

  对王阳明的学说追慕的越多,便越发想了解一个生活中更加真切清晰、立体的王阳明,甚至是食得人间烟火的王阳明,他的树德育人、立功立言、一衣一粟、侍老携幼、日常家书……于是便有面前这本书——由王程强先生释读的最新力作《王阳明家书》!

  《王阳明家书》不仅包括家书原文、译文和注释,还包括释读作者王程强先生对每封家书的通俗解读,和外延知识的拓展和介绍。在本书中一共释读了40封王阳明写给家人书信,这些看似日常生活平常家书,其实都离不开作为诗书传家的家书、家训和家规。作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以身作则,在一封封家书中以良知教子孙,以良知传家规,12条家训也犹如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侧重于帮助后世子弟开启良知、养德养身、树立志向。在上大人书的部分收录了王阳明禀父母日常的来信,在诸多给父母的书信当中,”孝悌“两个字一脉贯穿,甚至在其他给诸弟书、致儿子书、从侄和亲戚之间的书信当中,孝悌二字子都犹如脉络随处可见可想而知,王阳明在明朝作为那么大的管,不仅要帷幄官场、平定匪乱、剿灭叛党,更时时刻引导子侄,教化后辈,这种关心不仅表现在住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表现在对父母大人内心以及老年生活精神寄托敬重柔和的关心和宽解,这样的做法,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实难做到,更何况对一直处于军情繁忙、征战在外王阳明而言!尤其是现在这样总过不如老龄化社会之后在去读样的内容结合我们自身父母也几经渐渐老去,想想自己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作为圣贤的王阳明不仅在奉养父母方面细致入微的敬重、宽解和关切,在扶助后辈、教育子侄方面,也一直强调养德、立志、养身,给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或者年轻的父母,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王阳明为弟弟的《示弟立志说》这篇长文中,王阳明详细说明了青少年立志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立志和如何坚守志向;他写道心中的志,是身上气的统帅,简直是人的命,如树的根河的源泉一样;阳明先生的学问被称为”心学“,又被称为致良知学,致良知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生命科学,用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并如何打造变化气质,开启良知并改造命运和生命的质量;在《与弟伯显》中说”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大概好书通常都是这样吧?既给人以营养丰富历久弥新文化教养,又有足以让人当做家风家训而奉为圭皋的精神内核?翻开书,钱明先生和吕铮先生分别为本书做的序也让人分外喜欢,甚至在阅读本书的序言部分,我竟然在浏览了之后后情不自禁朗读了两遍!对的,没毛病!并且你也没听错,真的两遍啊!读后看了一下某番茄的计时软件,竟让足足1小时!序言纵横捭阖又氤氲深长,结合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精彩了,也许对于立志于做一个书评人来讲,有时间的话读读背背反复体味研磨也许是一件快速提升书评功力的事情

  ”男观近世人家子弟之不能大有成就,皆由父兄之所以教之者陋,而望之者浅“王阳明说,儿女一生的成就大小,与家长的教育关系很大,孩子小时候自由生长没什么志向,需要家长帮助树立远大的志向,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方向。这样的观念,即是在今天看来都依然深刻独到!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时代相传的便是家风,而家风,有往往一书信、文字潜移默化身体力行当中代代传承。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未来人生是否精彩,也许皆取决于家长所能够给予他塑造的一种什么样的家风。

”阳明先生,百世之师!感谢台海出版社和本文释读作者王程强先生,让我们近距离细致入微的认识到一个平凡如此又大圣大贤、可作万人师的王阳明。另外对王阳明学说感兴趣的读友,推荐阅读王程强《知行合一.王阳明咏良知手迹》。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二):家书中见修为,言语间品性情

  家书,通俗的说法就是家信,泛指远在他乡的人给家人写的信。如今,写信这一饱含思念形式逐渐被微信、QQ、微博短信一类的现代化的方式所替代,从那些日益减少的邮筒和门前锈迹斑斑的邮箱便可见一斑。在我们的印象中,提到家书,脑海中大多会浮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这些耳熟能详诗句吧。

  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分别,没有经历过只有信件可以寄予思念的年代,实在是很难去体会个中那些等待焦虑、收信的喜悦回信忐忑。在现代人的眼中,写信已经是很久远以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如果没有远在他乡的家人,只能通过以信会友的方式来认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曾经我也试着给那时所看的期刊杂志中的笔友写过信,但大多都石沉大海,所以对于信件,我的亲身经历可谓少之又少,就更谈不上收信的喜悦了,多的只是写信时的猜想,因为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如今的信件自然是没法与古人相提并论,那些远去的年代,想要传达彼此的思念、忧愁哀怨,只能通过信件的方式,飞鸽传书,或是他人捎带,而这些方式充满着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因为你无法预知信件传递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如果只是耽误一些时日,那倒还好,如果那封信无法到达,或许就此烟消云散。在看《王阳明家书》时,我就想,在王阳明写给父亲、太叔、弟弟、儿子、从弟、从侄等人的信件里,会否有一些信件未曾到达他们的手中,而被遗落在某个角落,不曾被人察觉而消失在流逝岁月中。

  写信的人是一种心态,看信的人可能是另一种心态,《王阳明家书》一书的开始,吕铮提到《韩非子》中的一篇寓言:郢书燕说,写信的燕国人专心给燕国的相国写信,未曾想将传达给仆人的“举烛”二字,写进了信里,而影响了燕国的施政,就好比,我们如今使用微信、QQ、微博在与友人聊天时,随着打的一个“呵呵”也可能让对方感觉到不同意思。正如韩非总结所说:这是信本身的力量吗?肯定不是,而是看信人的力量。加之,古人多是千般思量,以字斟句酌的文言文书写,再私密一点的信件,使用的字眼更加谨慎,阅读方式更加多样,收信的人更加需要对于信件内容再三斟酌与思量,故而经常出现郢书燕说这样的故事。 

  纵观全书,王阳明写给父母的家书内容其实与我们常跟父母电话或是微信时说的大致相同问候问候父母、说说自己的生活工作的近况、谈谈家中事的看法等等,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当时信件传输的时间比较久,所以王阳明的信件内容很详尽,或者说,有很多的话要跟父母倾诉。而与叔伯兄弟的信件,多是直指对方所遇到的事情,提出建议,这些与我们现在同家人亲朋相处的方式倒不谋而合

  《王阳明家书》收录了王阳明数十封的家书和赠诗,若是看原文的话,我是一知半解,即使是在看注释的情况下,因为想在短短数百字、数千字的文言文中参透王阳明写家书时的心境想法,对于而言,着实有些困难,在拜读了王程强释读的文字后,才对这些家书和赠诗有了些许的理解,古人的文化博大精深,想要一瞬间读懂读透,我还是欠点火候,这本书,我会继续研读,直到我可以不再去看释读,或许,到时候我会看懂家书中不一样的另一面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三):阳明之教,一善一药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在1527年写给儿子正宪的家书里,王阳明把他毕生所学所讲,用“致良知”三字概括。这三字,传于后世,成为心学之精髓。阳明心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先生为政一方,平定叛乱,成绩斐然,离不开心学的指引;著书立说,自成一派,心学就是其灵魂所在。阳明心学,也是修身齐家之学,先生早年颠沛流离,放逐荒蛮,可对父母长辈子女学生,都尽心尽责,可谓忠孝两全,心系家国。将军气概,文人风骨,青史留名,而齐家之道,教子之方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留在王阳明家书中。读先生家书,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王阳明,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老师、好父亲。

  王阳明早年走南闯北,尔后又流离转徙,四海为家,在家中的时日并不多。他对父母的孝敬,对后代关怀,对血肉至亲无私的爱,都在一封封家书中传递。他对子女关怀备至嘘寒问暖,苦口婆心;他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鼓励孩子立德、立功,引导他们树立大抱负、大志向,同时用平白朴实的家书,将心学的奥义,一点点交给他们。读王阳明家书、家训,感悟王阳明家风、家教。知行合一,言传身教,学好做家长,培养好儿女。

  教育,乃教化和养育,教为先,育其次。

  “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

  在寄子正宪的家书中,他敦促儿子读书,明礼,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王阳明十二岁时对私塾先生说,“等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由此,他树立了一生之志,并鼓励儿子读圣贤书,学做圣贤。做圣贤,要打持久战,从芸芸众生成长为贤德之人,需要勇气毅力,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做圣贤,更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内外之防,须严门禁……四官尤要戒饮博,专心理家事。”

  家中琐事纷繁复杂,可阳明先生都对儿子一一交待,不厌其烦。这其中,都是家风家教的体现,敦厚德行,谨慎行事,严于律己,远离奸佞……五百年前的家教,放在今天不是照样适用?

  古代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生活起居,冷暖温饱,无不由家中女性操办,男子自视位高,向来视其为下等之事。可是,阳明先生却不一样。他连年在外,可对父母子女的日常生活牵肠挂肚

  “聪儿进来抚育如何?一应襁抱乳哺,不得过于保暖。”

  老来得子,个中喜悦,可想而知,就连奶妈之事,他也操心挂念。这是慈父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宠爱。传统的父母,向来不善表达感情,责备多,鼓励少,沉默多,沟通少。而王阳明却做到传统父母所不具备的要求。用爱与关怀温暖儿女的心灵,让感动与沟通成为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

  读《王阳明家书》,学好做家长,培养好儿女。当代父母仍能从王阳明家书中领悟到教子之方,学习阳明先生的一言一行,用先生要求子女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

  《王阳明家书》收录王阳明写给父母长辈,子侄后代等亲人的家书四十封,同时还有教子诗文和信中所附的诗词。每篇家书都配有注释和译文,通俗易懂。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每篇家书的点评和知识拓展,释读者以其多年体悟和丰厚的阳明心学积累,为读者全面深刻地解读家书背后的心学哲理和传统文化。读《王阳明家书》学习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道,学习他的教子之方,更能从平白晓畅的家书中领悟“致良知”学问的奥妙。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四):立身也是大学

  古人做学问,讲究的是心,而不像现在只讲科技。在立身修德方面,古人却实比今人先进,他们懂得自己的内心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名、对于利,看得轻、拿得起,放得下。今人往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舍弃了自由,总以为满足了物质需求,就算得上成功,取得了圆满。

  《王阳明家书》尽管是以“家书”的形式去书写,但是并不仅仅适用于王阳明的家人,对于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以及未来都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人如果不从小修身、立德,长大了就容易走歪路、上邪气,影响的不仅是家庭的兴衰,而且是社会的颠沛。读一读家书,并不能从根本上告诉你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是一方面,做事也是一方面,只有将学理论与做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

  王阳明,讲的是心学,过去我们一直批判,说是唯心主义,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讲唯物,哪里容得下这种香花毒草,但是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很难将道理说明白,将事情做清白。王阳明,或许觉得“悟”是一个长期的修行,并不是今天悟了,明天就可以不悟,或许说今天悟出的一定是真理,没有修正的余地。

  辩证地看王阳明的家书,我们需要批驳那种封建社会的糟粕,至于君君臣臣的那付把戏,能收敛就收敛吧,我们要的是站得直、行得前几天,要的是良知与绝学,而不是只会讲大道理,做行动的矮子,思想的巨人。

  这本书的缺陷就在于收录了王阳明作为发信人的书信,而没有相应的回信,所以在效果上,不知道王阳明的家人对于王阳明家书的意见,是否真的起到了家书值万金,诗书传万代的效应。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五):写给天下人的家书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几百年来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无不从中受益。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王阳明的心学语录和论学书信被收集在一起,成为传世佳作《传习录》。而最能够从点滴之处体现王明阳心学智慧的,莫过于家书。家书作为写给亲友的信件,具有一定私密性,但却最能够体现出发自肺腑的表达,也更能够体现出心学的应用。

  无疑,《王阳明家书:王阳明家书家训家规全集》,正是这样一本书。书中收录了阳明先生写给长辈、兄弟、子侄辈的家书,及亲戚间往来的部分诗文。书信中,王阳明提到了大量的人生见解,以及对心学的感悟,对于家风的塑造、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本书中的点评和拓展性知识链接,解释了阳明先生书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对于读者领略伟人胸怀和思想,极有裨益。

  众所周知,“良知”是心学的基础,是“心即理”的依据,也是照见自身问题的镜子。其中,孝道是良知最重要的体现。传习录中曾经记载,“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阳明先生在孝道上,也做到了至纯至孝。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多次提及对父母的思念眷恋之情,并及时告知自己的最新动态,以慰家长之心。“久不得信,心除悬悬,间有乡人至者,略闻消息,审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万福,稍以为慰。”为了让父母安心,“因诸仓官便,灯下先写此报安”。即便是工作再忙,阳明先生也会找出时间,甚至是趁着仓场官员的方便,就着油灯,也要写信向家长报个平安。当得知父亲生病时,阳明先生在给克彰大叔的信中写道:“近得书,闻老夫稍失调,心极忧苦。”并在信中再三叮嘱“老年之人,只宜宴乐戏游为事,一切家务皆当屏置。”就是说,老年人每天吃得高兴玩得尽兴就好,所有的家务事都不要再干了。这是孝子发自内心的声音,父母已经操劳一生,老年的时候更应该享受生活,而不是继续为孩子付出。这点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父母在世的时候,阳明先生习惯自称“守仁”“某”“区区”等,但为父守孝期间,写信的自称也变成了“孤”或者“孤子守仁”,把50多岁的自己看做是孤儿,这是何等的孝!

  立志,是阳明心学的基础。他认为,“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经常反省鞭策自己,使自己的心志坚定不移,才能真正立志践行而不再重蹈旧辙。在阳明先生写给兄弟们的家书中,也屡屡提及,并鼓励弟弟们相互勉励,相互促进。“向日所论功夫,不知弟辈近来意思如何,得无亦少荒落否?大抵非至圣,其心不能无所系著。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趋向既端,又须日有朋友地理切磋,乃能熏陶渐染,以底于成。”对于弟弟们的喜好,阳明先生也常常予以规劝,但却因人而异并不强求。比如弟弟学俭喜好学神仙,阳明先生认为,这种学问虽然算不上十分正派,不过相比爱好歌舞、女色、钱财和私利还算正派。如果能够做到因为减少欲望而心里清明,那也就比较接近圣贤学问了。阳明先生不但在学问方面给予弟辈指导,在考试方法上也倾力相助,主张以心学理念面对考试。“入场之日,切勿以得失横在胸中,令人气馁志分,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就是说,进入考场之后,心中千万不要患得患失,因为患得患失容易消耗人的精神,让人不能全神贯注,不仅无益于考试,而且耽误考试。这些应试心得,不但在当时有用,时至今日依然受用。

  对于晚辈,阳明先生也依据人的本性,并不强求。比如针对继子正宪读书笨的问题,他并不强求他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但依然督促他读书学习。这种读书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以便落实到做人做事的行为中。阳明先生多次在给正宪的家书中提到:“读书敦行,是所至嘱”“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也”等等。就是说我对你的要求就是读书明理,遵守礼仪,每天都有进步。对于取得较好成绩的子侄们,阳明先生“闻之喜而不寐”,但依然对他们提出警示,“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斯可矣。”对于晚辈们交友,阳明先生也主张“脱去凡近,以游高明”,就是说不要和那些庸俗的人厮混,要和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

  其实,在我们看来,家书是非常私密的信件,特别是在古代,对于“绝招”“绝技”“心法”都是在家族内部流传,家书中总会隐藏一些秘密,但是阳明先生流传下来的这些家书的精髓,与《传习录》中出奇的一致,这就充分印证了阳明先生对自己践行心学的功底。“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先生数百年前的一声断喝,至今回响。家书之中非但没有秘密,还时时处处传递心学的精髓,这样更加体现了先生的光明磊落。“万物一体”“心外无物”既是阳明先生心学的重点,也是自身修行的真实写照。由此看来,阳明先生的家书,不仅是写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更是写给天下喜爱良知、致力心学的大众的点拨之书。

  《王阳明家书》读后感(六):真没想到,原来你是这样的王阳明

  但凡中国人,大都会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所谓半个,即晚清名臣曾国藩,而两个完人,一个孔夫子,另一个,便是王阳明。

  阳明先生身为心学一代宗师,其思想、其功绩自然能被后人谙熟于心,但在这之外的阳明先生呢?比如,他于他的家庭,有一番什么样的相处经营之道?也许你会说,这可以通过阅读跟他有关的传记来了解,但抱歉,市面上从不缺阳明先生的传记,却没有一本传记里会把他处理家庭问题的智慧写个详细。

  另一方面,身为炎黄子孙,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阳明先生“修身”之术固然好,作为“完人”,他“齐家”的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学习。然而,我们对他这方面智慧的认知却是一片空白的,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幸好,面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了《王阳明家书》。

  必须承认,作为书信集,台海出版社的这本《王阳明家书》是不完全的,它只收录了阳明先生写给父亲、太叔、弟弟、儿子、从弟等人的家书共计40封。尽管如此,透过仅有的这些书信,我们依旧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除却上文提到两个问题,阳明先生是如何将心学精髓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怎样更为深刻的理解阳明先生一生讲学的核心“致良知”?为什么阳明先生非常强调青少年的“立志”?为什么没有孝悌也就没有良知可言?如此种种,读罢,便也有了答案,甚至读时难免让人感概——“真没想到,原来你是这样的王阳明”!

  比如面对功名问题,通常我们认为的“完人”,尤其继承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完人”,不仅自己,而且也应该会劝周边的人“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这个人是天纵英才,且能少年得志,那就再好不过了。诶,阳明先生偏偏不这么看——

  在给自己妻弟的书信中,他就曾经表示:(侄儿们)功名不必早取,首要是磨挫心智。

  “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这可不是什么风凉话,细细读来,甚至有几分“以仁礼存心,以圣贤自期”的意思——阶、阳几个侄子,听说去年都出去参加了乡试,我不是不喜欢他们年轻人有志气,只是我个人很不赞同他们这么早地去博取功名。一旦不幸年少得志,怎么会不耽误他们一辈子呢!凡是这些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必须磨挫他们的浮心傲气,让他们含蓄才智,充分地涵养德能。天地不积聚。蕴藏能量,就没有充足的能量发散,何况人呢?一棵树如果花朵开得过分茂盛,它结的果实一定很贫乏,因为花朵过分茂盛消耗了过多的能量,几位贤侄不认为我此番言语是迂腐的话,学业上一定会有进步的。

  又比如说,我们通常认为,像阳明先生这样的圣贤,肯定满嘴都是圣贤之言,跟家里沟通起来,当然也不会例外咯?还真就不是——

  在禀父母的一封书信中,面对他们二老的长孙夭折一事,阳明先生分明自己也很悲痛,却安慰说:“长孙之夭,骨肉至痛,老年怀抱,须自宽释。幸祖母康强,弟辈年富,将来之福,尚可积累。”

  短短几句话,即便是放到现在来看,也是安慰人的范本。先是表示,您二老的心痛,我懂得——(毕竟)长孙夭折,骨肉至亲,伤痛连心。接着呢,开解二老——老人家需要自我排解痛苦,自我宽慰。再后来,鼓励二老,多想想好事情——万幸的是祖母健康平安,几个弟弟年轻,将来的福分还可以栽培积累,来日方长嘛。这话不仅说的漂亮,且对我们理解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所言“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也是极为有用的,不得不说——真是价值巨大。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阳明先生偏要靠着自己的40封家书告诉世人:“我不为你们的人物设定而活”,这样的阳明先生,形象是鲜活的,处事是智慧的,作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说身为半个“完人”,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齐家”方法,现在,关于国人家庭的处事智慧,也该轮到阳明先生为我们加持了,有《王阳明家书》,这是我们的大幸,是以为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