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10篇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是一本由闫红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一):生活是一门艺术

  《我们内心都住着另外一个自己》收录了腾讯闫红的专栏文章精华集结。她写当代普通众生活的苦与乐,爱与愁,细腻文字勾勒出人情世故;她对娱乐明星和娱乐事件的时评,王菲,舒淇,林心如,刘嘉玲……通透耐人寻味;还有闫红最受读者欢迎的对《红楼梦》和《水浒传》的独特解读,擅长于字缝间发现历史有趣之处。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心理学,翻阅之后才发现是我喜欢随笔内容也很丰富,包含亲情爱情、人情世故、读书等诸多方面,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看法、对名著的解读、对明星和文人点评

  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厚功力,从听到一句话简单的生活场景都能挖掘到背后的故事,引申到更广的面,到一个新的高度

  连我们最关心的娱乐八卦,作者都写得深刻而新颖。一针见血地指出“王菲犯众怒,是她的存在,击碎了她人在无奈中,已经重新建立起来的、足以自我安慰价值体系。”;对舒淇、林心如美满爱情的点评;窦靖童的性格分析,提及95后的人生态度是让自己过得更妥帖、更自由

  对身边的亲人的故事,也描写的鲜活饱满,活得像一块石头的大舅姥爷悔恨没解开心结、好好告别的姥姥,很多地方都能击中我们的痛点,产生共鸣,作者所呈现的立场也非常客观

  母亲始终保持着学习态度。“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收有效信息,连看韩剧,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年过六旬坚持不懈的拿到了驾照,这一段给了我很多启发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这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领域,还有很多要攀登的高峰

  大哥的故事,让人觉得很惋惜,也感受到被现实压迫的无力感,五十多岁的大哥在工地打工落下了一身病痛于心不忍孩子自己打拼,也不愿在重重压力下“混吃等死”,却找不到好的出路,作者称大哥是“被时代出局的第一代打工者”,这个比喻太过贴切,心有不甘却无法改变一代人命运

  作者的笔下,有种看透世事人性成熟,分析的透彻犀利。把亲戚比作一扇窗户,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修炼耐心观察街上的门面,行走的路人想象自己看到半个中国的缩影;对于为什么不去北京,去大城市还是留在小城市的深刻探讨,有理有据美丽的毛坦厂变成了著名的高考工厂,联想到这个时代的急促阶层固化,提出深邃见解;对舒芜犯下的过错,与《生活在别处》里的雅罗米尔对比,指出父亲的缺席没能给予他们更多;评热衷于鉴婊的人,失去了学习、了解欣赏、自省的可能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作者讲到自己逃开高考的经历,曾有过后悔,但后来自己释然了,“假如我无视别人的异样眼光专心于更有价值事情,我敢说,我也不会像当时我以为的那样穷困潦倒,没准会过得更好”

  我也曾为学历自卑过,但我渐渐地意识到,学历固然重要是敲门砖,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想法能力,也是这些能决定你走多远,倘若我们早点明白这些道理人生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美人首先要学会和自己恋爱》这篇我也特别喜欢,只有先过好一个人的生活才能经营好两个人的关系,在遇到对的人之前,要先活出最好的自己。

  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没能一一说到,有些内容还要时间消化,想汲取更多的营养,还需要你亲自阅读一遍。

  最后分享书中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

  “我走在街上,常有微醺之感,半个中国浓缩在我眼前,它也许是比较草根屌丝的那一部分,是这正在行走的人一生里比较寒微的时刻,但我依然喜欢这一切,喜欢那生机勃勃的日常,同时也为那些被欺辱和被辜负的人感到难过这就是生活波涛汹涌泥沙俱下,我心情复杂,五味杂陈的爱着它”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二):杂谈

  杂谈

  被誉为灵魂写手的闫红,是腾讯大家著名的专栏作者,已出版《她们谋生亦谋爱》《误读红楼》《十年心事梦中人》《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等作品,其文笔犀利,语言有趣,见解独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是其短篇作品的一个文集,收录了其专栏文章精华,如《每一个亲戚都是一扇窗子》《王菲知识冒犯了你们凑合的人生》等等。

  本书一共三十三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自己和亲朋好友身边写起,展现当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第二部分写对当下炙手可热的娱乐明星和娱乐事件的时评,一个个美人,王菲,舒淇,林心如等,通透又耐人寻味;第三部分读名著,要趁早,书写了对《红楼梦》和《水浒传》中一些典型人物的分析和,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独特解读,发现文学和历史的趣味

  作者写其母亲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原生家庭苦难没有使母亲成为一个消极的人,反而在生活的磨砺中,活到老,学到老,成长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让身边的人都为之榜样。写农村表姨家的大哥,作为第一代开工者,在前期时代走出泥泞土地,拼着苦力做工赚过钱,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变迁年岁增长,被时代出局,一代农民工的命运让人唏嘘和反思。写姥姥和姥爷的婚姻和他们各自的一生,写各种亲戚等等,展现普通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生活的奔波,贫穷的命运,底层人民的成长历程

  娱乐圈的人物和事件向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大多数人们闲暇时候总忘不了八卦下别人的生活,顺便怼上几句以视自己的高尚。在各种八卦盛行,更新迅速,信息漫天飞的时代,任何一点明星私生活的风吹草动变会被人拿来作文章。作者对娱乐圈中美好女子的描写,不是从私人生活的糜烂出发,而是透过现象本质将心比心,开拓格局,将王菲的特立独行,舒淇的青春道路以及林心如的淡然情感等等展现给读者,在阅读中不是去无目的,无价值的谩骂,而是寄予美好的希望。别人的私生活毕竟跟我们无关,收拾好心情,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才是王道。

  对于四大名著,单单从小时候看的影视作品中就了解的差不多,但真正的理解还是需要看书,从作者文字的字里行间看描写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自己琢磨其言语,其神情,其前后的逻辑关系,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作者说,读名著要趁早,每一个人生阶段的阅读都有不一样的体会,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相信读书会有另一番趣味。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三):学会爱上自己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想来作者也必是这样的人了。从文章的选材及言辞就能看出来。书中有部分透漏了作者自己的求学生涯,试想这样一个连高中都没上完的女孩子,想要在这个社会上凭借一己之力摸爬滚打出来一片天地,没有这样,那样的本领肯定是行不通的。作者有超与常人的洞察力,善于联想思考,又博览群书具备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自然能看到,写出常人不能及的东西

  第一部分第二节“被时代出局的第一代打工者”,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我们周边的亲戚朋友,几乎每一个70,80过来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亲戚吧。我身边有,而且还不少。现在的他们大多都已经与这个时代脱节了,要么返回去过自己原来的生活,说面朝黄土背朝天有些过,因为播种和收割方式机械化,大大的缩短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但他们不再出去谋生,铁了心的就依靠那些时刻有被征用,拆迁危机的愈发贫瘠的土地。还有更多的一部分成了免费的家庭保姆。就像作者所说,他们没有保险,没有退休金,存款也大多都奉献给了孩子们,他们生不起病,旅不起游,常年四季奔走在看孩子的道路上,看着孩子们辛苦度日,大底他们的内心也发愁,但总是拿这个离他们越来越远的城市没有办法

  很佩服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毫无掩饰,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的戳着我的心,看的人脸红惭愧。我姥爷去世的时候,我的心思就是那样的,虽然姥爷没有和我们一起生活过,但是妈妈却是在姥爷最后的几年里一直都陪在他的左右,为了能好好的照顾姥爷,妈妈和爸爸舍弃了老家的小院子,在姥爷小区内隔邻又买了一套房子,虽然请的有保姆,但是姥爷的衣服有时候妈妈还是亲自给他换洗,每天都去屋子里探视,生怕他饿着,冻着。亲人之间有时候那种感觉说不出来,相爱相杀?别人不知道,我却知道妈妈每次照顾完姥爷,又都有发不完的牢骚埋怨姥爷这,埋怨那,但是你让她一狠心别管了,那不可能,姥爷有一点不舒服她又着急上火的。

  我们都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陪伴,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匆匆的去看看他,然后毫不顾忌他的挽留,匆匆的就又都走了,跟例行公事一样。

  作者在讲述自己看法或者见解的时候,言语是相当犀利的。但是看得太清也未必是件好事,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难得糊涂”,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复杂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国家,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从中撇的干净。有时候害怕受伤坚壁清野是个好方法,但也要想到人至察则无徒。看得太清,离的就越远,可能这是文人都喜爱毛病吧,比如,那一章缺钱缺爱的人构成了半个中国,作者字里行间不无讽刺和嘲笑,言语里充满了优越感。你觉得有小三的小卖部老板娘落魄么?或许不,或许那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热闹无比的日子呢。

  书的第二部分是说的明星,第三部分则是从名著里的个别人物说起。

  从作者的见识里,看得出作者对红学的喜爱和研究。她说的对,看名著要趁早,要趁你还是那个稚气未脱,鲜衣怒马少年郎的时候,那时候你的眼睛雪亮,思想单纯,胸无杂念,那个时候你最容易捕捉到书本里,最纯粹,最原始,最通透人心的精华。而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只有你自己。

  都希望“和这世界温柔相处”,事实上我待这世界温柔如水,有可能世界待我暴跳如雷。把这委屈愤懑不足泪水统统都掩埋在心底,面对所有的不公曲折,意外砥砺前行。有一个你风雨无阻冲锋在这刀光剑影花花世界,另一个你在深夜里和你拥抱,抚慰那带着伤口过往。也挺好。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四):观察和书写,是构建自己的方式

  好的散文大概都是言之有物的,闫红的《我们心中住着另外一个自己》抒发的就是她纯粹的想法或思路,她的文章不是咬文嚼字地拧巴式熬着心灵鸡汤,不是写一成不变温情故事,不是写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幻想,相反她的文字都十分接地气

  就如她自己所言,她十分热衷于收集八卦或信息,小卖铺偶然光顾的顾客一句抱怨直言,水果摊卖瓜小伙的一句无心的吐槽,还有马路上观察的人来人往的潮动,这些都是她写实描画的对象,她把写字的触角深深延展到每一个生活的角落中,从中吸取人情世故的力量,再去滋润她文字当中的踏实的美满。

  闫红的文字不是拧巴地熬着心灵鸡汤,不是写套路不变的温情故事,不是写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她的文字都十分接地气,几乎每一段生活经历都再影响她的文字。

  比如她写中国式的令人不爽的亲戚,每逢佳节客套又不容拒绝的关切问候,可没有亲戚陪伴的节庆时无趣的,我们在一面吐槽的时还该庆幸有他们,让我们更紧密地理解家庭和血缘割舍不掉的牵绊。她把和姥姥的相处点滴写得平凡动人,最后一句切中要点,和爱的人好好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告别。

  她写姥姥对姥爷这一辈子割舍不掉的牵绊和归属感,没有道德压迫式的批判,有的只是理解和心疼。她直接点出生活的贫瘠或缺失,我们要么缺钱要么缺爱,因为我们那么不容易满足,并把自我的满足建构在各种外在条件基础上,难以达到内心的安定

  她刻画的第一代出局打工者的大哥,恰是无数进城务工的农村人最无力面对的现实,外乡不是他们的归属地,而家乡也无力容纳他们的需求,这份尴尬描写得淋漓尽致。她赞赏老妈这一辈子的好学,称那是一种能上台面的救赎,能救赎自己的老妈真可爱

  闫红的文字之所以言之有物,是因为她有自己的想法呈现,很多新鲜观点让我喜欢。看得出她对名著颇有体会,不辜负熟读应有的收获

  关于名著的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也是她着墨最深最有感悟的一章。在写到少年时代与红楼结缘,才让她后来数次重读之后还能如此深爱,且不受路数局限地自由发挥,真是让人羡慕啊。她从凤姐难得的善举中,领悟出对人的温情和理解,求助的谁不显得LOW,但一味地利用或贬低LOW则是一种无趣的低级跟风。

  她从秦钟和宝玉的闹学堂中看到青春不可避免狗血或乖张,记得蒋勋先生也传达过类似意思,说一群少年闹学堂将青春年少不安分写得极妙。她写拉皮条的王婆时,有一种对草根机敏的理解,它们缺乏资源的扶持,缺乏身份地位的抬举,有的只是一身小市民的智慧,靠着这点本事换取生活资本。她回顾武松的一生,围绕的是他谨慎又自卑的心理,渴望被收购和评价的诉求,他赖以生存的道德标榜。

  在牛郎织女的故事,她挑明那是个被拐妇女的黑暗故事,一头是想要助她回头的家人,一头是已经结缘的血脉亲情,两头都是舍不下忘不了的深情,这样的境地,存在也不应该得到如此拥护或赞美。那些在名著中被写死的女人,其实反映的是作家无法驾驭他们的惊慌,还有为了营造气氛或情怀而杀死的刻意,她说写死太容易,难的是写活。

  道尽人间故事需要一种敏锐的生活体察入微,而从别人的生活中总结出自己的态度则是一种智慧,她是不是美人我不知,但至少文字是足够机智的。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读后感(五):我们的阅读中也住着另一个自己

  读完闫红这本书,我从我的书架上拿下来一本《水浒传》。九几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字极小,当年定价58,其实已经算是很昂贵了,毕竟,那个时候的五十几元可是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翻阅起,发现自己并非一点也没有读过《水浒传》,竟然已经读到了十八回,甚至在书里还做了笔记。然而,这隔了多少岁月风尘,我才重新读《水浒传》啊。

  一篇书评或者一篇关于书的随笔,能让读者拿起尘封已久的主角,再次沉浸到那个打动她的世界里去,私以为,这就是一篇关于书的文章的最大的成功。

  在这本我也不知道该定义为随笔还是书评还是八卦还是什么的闫红的文章合集里,写《水浒传》的真的不是最精彩的,应该说,她最打动我的是第一部分,她写她自己的那些文字——缺钱和缺爱的人构成的半个中国。其实,这个部分起名是有毛病的,但是想来熟稔出版规则,知道点如今“标题党”套路的,也就不得已为之。话说这一部分,就这篇文章写得我最不喜,有一些微微的戾气和道德优越感,剩下的文章,都是极好的,贵在真实,贵在淡然,贵在她浓缩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而和我这样的读者,某事某刻,灵魂契合。

  我可能没有勇气说出她说出的话,但是在她对自我剖析和对亲人的理解中,至少那种世人有人懂你的不寂寞之感,读书的人誉之为“共鸣”。最喜欢那篇《把朋友送进监狱,他们是怎么想的》。闫红提到了舒芜,话说我对这位作家真是毫不熟悉,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在文章的结尾,舒芜的母亲对他一生做总结陈词——你吃亏就吃亏在没有一个好父亲。

  某种程度上,这和闫红这一辑她所描写的真实人生有着莫可名状的回应——她看起来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用“幸运”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她没有经历高考,学习偏科,无心向学,不足二十岁的时候就退学回家,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蓝图,误打误撞、跌跌撞撞,然后竟然就实现了梦想,然后竟然就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肯定不止一次想过要去流浪,离开学校,但是大多数人最后还是走上了高考的独木桥。闫红说她后悔过,但是最终发现,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或许,她所有的“幸运”也可以归纳为一句“幸运就幸运在有一个好父亲”。让她天高任鸟飞,却也像个护犊子的老鹰给予庇护。她说学文学就联系复旦的作家班,她说想要去杂志社工作就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她是碰了很多壁,但是一切最终还是走上了正轨。

  有一个好的父亲,是多么重要!

  再回到《读名著,一定要趁早》,在这些文章里,写《水浒传》的不是她写得最好的,也可以看出,她对《红楼梦》的爱更深沉一些。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年少时候读《红》是很难被他人的观点所影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红楼梦》,但是她这些文章也绝对精彩,至少提供了另一些视角,这些视角的出发点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晴雯为什么非死不可?其实我十几岁的时候读到这里也觉得甚是奇怪,明明就是一场风寒的样子,没有必要一定要死吧?闫红解读晴雯的视角也是真有趣,看过了这么多红学家品读《红楼梦》的节目,还从来没有人站在袭人这边说晴雯是“道德婊”(这词是我加的),然而细思也并无不可,可能是因为对袭人和宝钗的不喜爱影响了世人的评判标准。进而我又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袭人和宝钗,又为什么爱黛玉和晴雯,想一想,人心真是精妙复杂啊。原来,你的阅读,正是你人生经历的折射。

  我年少时候特别喜欢各种解读《红楼梦》,解读的越邪乎我越心向往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喜欢看闫红写的这样的随笔,毕竟,曹公也曾为凡人,也许他没有复杂的心境并没有在文章中夹带那么多后人解读的私货呢?如果这样,秦可卿和秦钟的情节是不是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闫红年少求职时,有为贵人曾经评价她“有灵气”,读罢文章,也深以为意。是经历过生活,并且思考过人生,读过书,行过路的人的文字,有灵气,也有卖点,在网红文中真是良心至极。没有挑逗公众的情绪,相反多数是平和的,用时下流行的说法是“正能量”的。对于王菲和窦靖童的解读,更是让人觉得,灵气之人,才总会看到人的好,戾气之人,才总会遇到“婊”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