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梁光正的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10篇

  《梁光正的光》是一本由梁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一):梁光正有的光,你有吗?

  实话实说开始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其实并不好,我个人觉得由于排版的问题,下面显得太空了,自己又是强迫癌症晚期(治疗无效躺平任嘲的那种),一看到空这么多我就百爪挠心,浑身不舒服,好在这本书的内容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内容的优秀可以让我忽略排版的缺陷,看完只想给这本《梁光正的光》打五星。

  在故事的一开始,主角梁光正在我看来简直一无是处,你看他为人处世方式,无疑是活脱脱的一个小作精在世啊,梁光正应该改名叫“圣母玛利亚·管不完的闲事·光正·梁”,不管自己能力如何,不管事情大小,只要碰见就要插一腿,真是生命在于折腾啊!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还老操着别人的心,当然往好了他这是心地善良,见不得别人受罪,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家的一摊子烂事还没解决明白,却又要往别人家里插一手,尤其是梁光正壮年时收留蛮子母子这一段更让我觉得他是个渣男,这边厢自己原配生病卧床撒手人寰刚没多久,那边厢就收留了孤儿寡母,虽然他出发点是好的,是不能看着蛮子被丈夫打死,但你收留归收留,最后直接收入房中算什么情况啊,这种“人走茶凉”的行为真是看的我很不舒服。但越往后看我才越明白自己之前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必须贴一下原文描述:“这具躯体,一动不动,躺了整整八年。那直直的、僵硬阴影,就印在后墙上。到现在,冬竹每次回家,只要朝西屋的后墙根望去,就觉得它还在那里。妈一天吃两顿饭,每顿饭都要喂一个多小时。专为她烧的稱面疙瘩,或者,煮得极烂的面条,偶尔打一个鸡蛋。可是,妈不张嘴。强塞到嘴里的也吐了出来,粥顺着她的嘴巴益出来,流到围嘴上,又流到脖子里。在昏暗的油灯下,父亲张着嘴,一遍遍发出“啊一啊一”的声音,希望妈能模仿他也张开明,可是妈不张嘴。父亲用小勺子撬着妈的嘴,来回晃着,妈死死咬住勺子,怎么也不放开。父亲抵着妈的头发,用巴掌拍打着妈的脸,绝望地嚎叫着。你吃啊,为啥不吃? 为啥不吃啊? 妈终于张开嘴巴,“啊啊”地哭了,父亲趁机把一勺饭倒了进去,哭声被堵塞回去,变成了无法出声的呜咽。过一会儿,粥又从嘴边慢慢溢出来,或者,猛烈地呛出来,呛父亲一手一脸。”

  看完这一段之后我感到特别压抑。我想如果换做是我,绝对躺不了八年,梁光正的妻子八年了还活着,至少证明梁光正在照顾妻子这方面很费心思,不然一个人一动不动的根本活不过三个月。但妻子最终还是过世了,这个结果是多方面的,但母亲的死总要找个人来背锅,蛮子成了最“合适”的选择,梁光正的儿子子女们一股脑的将母亲的死推给蛮子,他们需要这种方式救赎自己。因为在照顾母亲上,孩子们并没有真的尽心尽力,他们会以记数的方式换岗,他们懈怠了。

  梁光正热衷于寻亲,可能也是想看一看年轻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们现在好不好,虽然大多数寻亲寻回的只是尴尬。但他确实是从没忘记过别人给自己的帮助,拿怕对方可能只是举手之劳或者根本是无心之举,梁光正也会记在心里,一辈子念着这个人的好,有事没事就要去寻一寻。当看到这样一个倔强真实顽固的梁光正合上了双眼,离开人世时候,我根本不相信,总感觉他并没有离开,只是又去哪里寻亲,不久之后就会回来,可是不会了,梁老头真的离开了:“梁光正躺在前院客厅的地上。椅子桌子凳子都挪走了,藏青色的水泥地上撒一层麦秸秆,麦秸秆上铺一床被子,果光正就躺在上面,蒙一层白布,脸上盖一张黄纸他身上穿着黑绸缎寿衣,双腿被用草绳绑住,紧紧并着,两只脚朝上,双下被捋直紧贴在大腿处,头被下凹的枕头固定着。这样中規中矩的姿势,活着的梁光正肯定要跳起来,会破口大骂,他这一辈子子最恨被别人摆布,他连做做样子都不肯。现在,竟也妥帖顺从地任人摆布,却又因那毫无感情沉默怡然自得。”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倔强的老头,凡是在世间呼吸的每个瞬间都竭尽可能的好好生活,从生到死,梁光正都对得起自己的名字:光且正。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二):在卑微可笑到无法言说的人生里,他发出了光——记作家梁鸿回家“寻亲”这一程

  在卑微可笑到无法言说的人生里,他发出了光

  ——记作家梁鸿回家“寻亲”这一程

  (转自河南松社书店「松社回顾」2017.11.14日)

  熟悉作家梁鸿的读者朋友应该还记得,早在今年三月,梁鸿老师就曾在松社和我们分享她的作品神圣家族》,那是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之后她又一部与梁庄相关的文学作品。“梁庄系列”作品主要在关注中国农村问题,而到了小说《梁光正的光》,一个活生生的农村人物形象一下子敞开在读者面前。

  这是梁鸿老师在多年非虚构写作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创作。11月14日晚19:00,依然是在「松社我来讲」的讲台上,她连同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先生,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单占生先生,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先生,为我们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梁光正”这一小说人物形象。

  创作初衷内心活着一个人

  此次携带新书回到河南,是在11月8日北京发布后立刻回家的一站,梁鸿老师称自己是回来“寻亲”,寻找“梁光正”。而这次在家乡的新书发布,一下子轰动了河南文学界,感染父老乡亲。她大声笑着说,“我回家寻亲,没想到一回到家就不停地有人认亲。”有人说,“梁光正是我三舅”,“是我村里的一个熟人”,还有人说,“我就是梁光正。”

  梁鸿老师说,她写作这一人物的初衷就是想弄清楚“梁光正”是谁。她花了十几万字来写这个人,到最后,梁光正还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可自从小说出版以来,身边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家庭中有一个“梁光正”,我们能看到他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这样子。她说,“写这个角色,是因为其实在我内心一直有这样一个人在活动我的性格促使我在生活中喜欢观察这样的人——这种不合时宜的、总被别人嘲笑的、总做一点格外的事情的人。”

  大家都认为梁鸿老师是从非虚构开始写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多人物都已经活在她心里,慢慢地一个一个茁壮成长起来。“梁光正是这些人物中最鲜活的一个,当我开始琢磨要写一部小说的时候,这个人物很自然地就蹦了出来。我觉得必须先把他写出来,可能才会进一步往下走。”

  超越绝望,塑造“非典型性”人物

  李佩甫老师给予这部作品非常高之评价,认为它超过了梁鸿之前的所有作品,甚至,在某种意义意识上超越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活着》是写人生的绝望,而《梁光正的光》写的是低处的光,在尘埃里,在最低贱处发出的光,超越了绝望”,李佩甫认为这是这部长篇最高贵地方。他认为梁鸿回答了一个中华民族重要的问题:五千年来,我们如此低贱,无数次被人欺负,但是,却又始终生生不息力量来自何处?就是因为有这光所在

  他说,这部长篇的走向非常清晰,是写光的,这个光发生我们的大地之上,是在民间,在最让人看不起被人嘲笑的地方。这样的人生,卑微可笑到无法言说,荒诞到无法言说,就是这样一个可笑的,让人嗤之以鼻的人,竟然是有光的。梁光正一直在寻找尊严,他愿意给予。梁光正活得很艰难、很低贱,但他一直期望高贵,他的光是在尘埃里生发出的光,他从生活最低处一次一次艰难地走向尊严,这是这部长篇最了不起的地方。

  其次,这部长篇小说写了一个在以往的作品中很少见的人物,柳青的《创业史》有梁三老汉,但梁光正这个典型不同于任何典型。这个典型一生都被人嘲笑和看不起,谁也想像不到他是多么渴望获得高贵,多么渴望得到一点点尊严。这个人一直在努力想做一个真正的人,想做一个好人,可是他做的事情总是很荒诞。在这个荒诞的社会,他做的荒诞的事情就变得更荒诞。但是,他里面的内核是有光的,这一塑造是独一无二的。李佩甫老师说梁光正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他几度停顿哽咽,“我母亲也是这样,愿意为一切人做事情,反而因此受到各种各样的嘲笑,总是受到不好的看待。如此努力想活好,却没有活好。但在这种不好的看待中,他们都是这样,依然努力想做一个人。”

  就“梁光正”的典型性而言,单占生老师评价,梁光正是个农民,但不是农民的典型,他是要做一个人的典型。比如过去我们说梁山好汉,他是要成为一个典型的农民。“相似题材的作品总是要把农民的形象提到一个带有意识形态高度”。他认为梁光正生活在农村,是个农民,但说到底他是想成为一个人。

  揭示人性经验复杂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在全国影响非常广泛,正如之前单占生老师谈到的,在梁鸿以往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中大家可能很少记住其中的人物,但大家记住并围绕讨论的一系列问题,切中了当下中国的痛点。”评论家何弘分析道,“之后的《神圣家族》到《梁光正的光》,我们看到了身边的一个一个熟悉的人物和他们在生活中不一样的地方。”

  何弘认为,梁光正这一形象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从我们父母邻居、亲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但仔细想想,他和我们以往阅读文学作品时遇见的人物又都不太一样。“梁光正”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他既让我们熟悉,又在我们熟悉的范围之外。之前几位嘉宾也都谈到,正是这部作品呈现的“低贱处的光”让我们看到不同。

  从写作意义上何弘评价,梁鸿写出了人物经验的复杂性,之前这样的形象没有人间烟火,“曾经我们写人物,比如雷锋,习惯于把英雄生活的一面过滤掉,突出典型性;后来我们反过来描写英雄人物的缺点,比如李云龙,又把他英雄的一面过滤了。而梁光正这个人物,把他神性和低贱写得无法剥离。通过他我们看到人性复杂的地方,看到人生经验复杂的地方。”

  有统计数据,目前中国销售最好的小说有两部:《平凡世界》和余华的《活着》。《活着》可谓当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但何弘认为当代小说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不断地写人生的苟且,不断地写人生的无奈,在这种不断的书写中我们失去了遗忘了这束光。梁鸿的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低贱处的光。

  从一回到河南接受各种采访,到在松社举办本省文学界座谈会,再到读者见面会,梁鸿老师笔下的“梁光正”被我们一层一层剖析、切切实实深入地联想和解读,“梁光正”一下子丰富起来,仿佛所有的老乡都站出来说“这才是我认识的梁光正”。

  梁鸿老师也被家乡作家朋友和读者的真诚热情深深打动。她随后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表达这份感激,提到李佩甫老师在现场的数次停顿,她说,“我在旁边看着他的眼睛,特别想拥抱他”。

  当晚的分享会并非“寻找梁光正”的终点,正如单占生老师在活动最后的总结。“这次”‘寻亲’也许我们找到了梁光正,但我们最多只找到了一半。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文学作品的经典人物形象总是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另一半“梁光正”,在每一个读者心中未被开启的地方。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三):梁鸿的光

  最早接触梁鸿老师的书是《中国在梁庄》,那是刚看完后马上安利给身边的朋友,因为当时很是为梁老师对农村认识之深刻而惊诧,毕竟自己虽然小时候居住在小城镇,但是自己的很多亲人都身处农村,比起城市我对农村有着更深的感情。

  可是自己虽然依稀感觉到农村的不一样,却只是在脑子里有模糊印象,无法表达出来,直到看完梁老师的书,被书中那句「在农民眼里,社会仍然是别人的,他们不属于其中。所有的好与不好,他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只是“被拯救者”,而不是主人公」给震撼到了。

  确实,农民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一个从建国至今都始终处于关注中的群体,他们自身的真实却少被外界所知,他们从来都是被动地等着,或者说外界永远让他们被动,被压榨、被解放、被扶助、被关心

  可是,他们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所以,这一次梁老师在小说《梁光正的光》里给出了一个「事烦」,一个一直在说话,一个即使被打压被欺负也要说话,也要表态的农民。

  同时,这个农民也有了新的面孔,他不再是朴实勤劳任劳任怨的老面孔;相反,他是个最不喜欢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他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即使那么多年来,他必须依靠土地给他的家庭觅食,他也是应应付付,他更热衷于“投机倒把”、“歪门邪道”。你走过梁庄的地,那长草更多,行最斜,最漫不经心的,一定就是我们家的地。麦地里的草棵子高过麦苗,辣椒地里只见草,不见辣椒苗,红薯地里的秧到处扎根,他从来不翻。不是他不干,只是别人翻地、除草两遍三遍了,他才开始第一遍。」

  除了不爱在农田里劳动,梁光正还是个名声不好的农民,与村里的很多女人都有说不清扯不断的关系,要搁在过去都可以当老流氓处理了。

  可是,偏偏这样一个人物,却让恨他的子女每次都被他说服,即使受苦受累再怎么不愿意,却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跟着他到处走亲,帮人。

  因为,他说的对。

  是的,这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满脑子都是别人的事,村子里的事的不正经老头,不忙农活,却「忙着照顾病人,忙着帮别人打官司,忙着出门做小生意,忙着研究国家大事」,简直颠覆了之前大家对农民的认识。

  可是,是真的颠覆了么?还是我们一直对农民的理解太狭隘了?

  农民也是一个由有血有肉的人组成的群体,城市里的白领可以喜怒哀乐,难道农民就只能逆来顺受;年轻人可以谈恋爱,老农民就不可以喜欢女人;全世界的中国人似乎都在关心着国家,一个偏远村落里的老头子就只能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么?

  这或许才是梁老师这本小说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相:其实农民也是活生生的人。梁光正是小说里的虚构人物,但是在梁庄,在中国还有万万千千的梁光正,他们无比真实地活着。

  关于这本小说的具体故事走向为避免剧透,就不在这里多说了。不过除了内容之外,倒是可以说说梁老师的文笔。

  其实,在读《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时我一直以为梁老师是一个纪实作家,却万没想到梁老师在小说文笔的造诣也这么深。这里简单摘几句评析一下。

  「一整个平原都是平绒般的绿色,向人们洒着希望的绿色。冬玉不知道这绿色到底有多远有多大,反正冬玉走多远,它就跟多远。」

  句尾那个「跟」字用得实在是精妙绝伦,先是把这平原写活了,再是把这平原写大了,最后也写出一种紧迫感,为后文的氛围做了铺垫。

  「勇智回来了,家里的空间又变小了。」

  这句话如果单独拿出来看,似乎只是说家里物理空间变小了,可实际上说的是整个家庭的心理空间又挤了,一句话,两重意思,却朴实到简单。

  「公路弯曲着向上爬。空气清新,山路险峻,绵延的山脉被层层叠叠的绿色覆盖,溪流时断时续。山谷里也绿油油的,里面藏着白墙黑瓦的院落,鸡在刨食,人在说话,花在角落开。」

  好一段农家闲适的描写,先是绿、白、黑多重颜色的冲击,然后是山路弯曲,山脉层层叠叠,最后三个「在」挨个出现,把整个文字给写活了。

  还有最厉害的就是,文中每每到了人物激动紧张压抑的时候,就会把标点符号全部省去,让读者读起来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仿佛身临其境中,听着文中的角色大段大段的哭骂,不带喘息的痛苦。这种对标点符号的创新应用,实在是高绝。

  可以说,梁老师这本小说除了立意深远,文笔之优秀也是超出我之前的想象,或者说她即颠覆了我们对农民的认识,也颠覆了我们对她的认识。

  所以,是梁鸿老师的光,才有了《梁光正的光》。

  感谢梁鸿老师,也希望在梁庄,梁光正的光能够延续,毕竟农村应该有它的光,农民不该也不应再被动接受了。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四):读梁光正的光。

  拿到这本书,我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读,之前从网上看过这本书的简介,对它满怀期待。

  事实上却有些失望,翻开书,排版就有些奇怪,下半部分有接近4公分的空白,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书显得高大一点吗?

  我先说不好的,再说好的。

  一些描述文中人物内心独白的段落通篇没有标点符号,印象最深刻的是64-65页,读着极其累人。作者刻意省去标点符号追求像电影场景里那种画面感,不得不说真的给我带来了一些画面感,但是全书读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对这种写作手法我反而失去了耐性,不禁让我回想到初中时代,通篇用标点符号充当表情包的言情小说@_@。我宁愿它多一些标点,至少看着不累人。

  不得不说,作者在运用文字还原场景方面确实厉害。

  “冬雪紧紧盯着父亲。勇智知道,她脑子里肯定有一个跑马场,一瞬间跑过一千句一万句话,她说出的只是那跑过去的万分之一,”

  “东玉笑啊笑啊,笑得掉到了坑塘里,笑得老师追着打她,笑得站到了课堂外面,她笑得泪眼模糊,什么也看不见。”

  可是原本希望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映射在脑中,却偏偏给作者的描述带跑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场景支离破碎,很多时候看着看着就走神了,翻回去重读,如此反复,原本就不太峰回曲折的故事情节失去了味道。

  还有一点,故事情节过多的发牢骚,父亲与儿女之间的矛盾通篇都在强调,我曾多次放下书不想再去读它。

  再说好的方面。

  这是一个从生活中来的故事,印象中,我也有这么一个亲人,他有一颗永远不安分的心,他也带回了一个女人,在力排众议下对我宣布:“她将是你的新奶奶。”那种无法描述的感觉,时隔多年后在这本书中又找到了。

  还有那些荒唐的往事,活在21世纪的我没有办法体会其中的辛酸。感谢作者细致地描写,把一幕一幕的场景还原,使我抓住了那一份感情,也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丝共鸣。

  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人,他们善良也充满欲望,被生活压得扭曲变形。他们粗暴地表达自己的欲望,伤害着身边的人,也粗糙地爱着身边的人,治愈伤痕。到最终,一切都过去以后,大家反而还怀念起他来呢。

  书读到最后,整个故事展开来,平实动人。我也不再抱怨作者那没有标点的创作手法,反而怀念起它来呢。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五):你自带聚光灯,独自登上黑夜的舞台

  梁鸿是我的老乡,都在豫西南那一片土地上长大,又同样考上大学走出“梁庄”,生活在所谓一线城市。我读她的文字,总感觉血脉相连,甚至能感受到人物口中方言的语气。所以我一直看她的书,也一直为她骄傲。每次在我的蜗居的床上看完她的书,就像又回了一次故乡。那个有时看起来破败不堪,有时却生机勃勃的故乡,那个每年回去一两次,每次都有旧的感受,又有新的感受的故乡,那个一直想回去也回去了,却又一直回不去的故乡。

  气势雄浑的秦岭山脉从西向东而来,到了南阳北部突然潜入地下,地面上留下低低的一脉丘陵,一直向东延伸到大别山,而远远的南边是从四川到鄂北的大巴山脉,武当山、神农架栖身其中。北面丘陵和南面山脉之间是一马平川,汉江缓缓流过,灌溉着万顷良田,自古就是人丁兴旺的粮食产地,到了近代因为倚重农业却成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这就是南阳盆地。梁鸿的故乡穰县和我的故乡菊县比邻而居,皆在其中。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梁庄在中国》里面的梁庄农民,才能理解《出梁庄记》中那些走出农村的民工,理解这本《梁光正的光》里依赖土地做梦、又总是被土地打败的父亲。

  这本书是梁鸿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原型就是她的父亲,讲述了父亲的一生。我两天一口气读完,却没有在读完的第一时间就写点什么,因为这个河南40后农民的形象过于真实,真实到激不起读者单一的情绪。他天生是个农民,却识文断字,常年穿着与其环境格格不入的白衬衫。他有时候是梦想家,豪情万丈雄心勃勃的计划干一番事业,一心改变家庭贫苦的处境,却总是由于时代原因或计划不周一败涂地,甚至落到带着家人去讨饭的境地;他有时候是正义的斗士,为了陌生人可以两肋插刀反抗权威,有时候却是懦夫,给家人留下一堆麻烦一走了之;他一方面是个富有道德感的圣人,不惜代价要找到当年恩人报答滴水之恩,对常年瘫痪的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另一方面也是个多情种子,喜欢在女人面前高谈阔论,在妻子没去世时就和家里来逃难的女人纠缠不清。他是个称职的父亲,和子女书信往来倾诉衷肠,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却由于事事喜欢出头给家庭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和磨难,连子女都说他“事儿烦”。直到老年,也不停止折腾。他要寻亲,他要寻恩人,他要寻当年的情人,他要种植几十亩油菜帮继子戒掉毒瘾,他要带领乡亲们反对征地拆迁。弥留昏迷之际,他还要叫来老相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吮吸对方衰老的乳房,让子女尴尬万分,让一干人等瞠目结舌。

  梁光正的光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光,他要用这光照亮整个世界的黑暗。他说“人得自己心里有根弦,不然活着活着就散了”。他的光照亮了自己,也挣扎着去照亮他人。不妨摘抄几段,感受一下这个农民的光芒。

  在1985年第一次创业种麦冬时散发的光:“这是父亲的神奇时刻。点石成金,口舌生灿,希望、无忧无虑、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等等,各种各样的光明排成队飞过来,在每个人头上盘旋。这一时刻的魔力足以支撑到父亲失败,并重新规划蓝图的那一天”。这是梦想的亮光,正是这亮光,照亮了梁光正的人生,也照亮了这个家庭,给这个农民家庭带来穿越黑暗生活的勇气,照着他在土地创业和养家糊口的道路上屡败屡战,照着他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东躲西藏贩卖粮食收购药材,赚取一点利润来贴补家用,照着他种植麦冬、豆角、油菜,每一次都雄心壮志、每一次都一败涂地,直到下一次雄心壮志。

  在70高龄仍然准备团结村民抵抗拆迁时的光:“勇智看到,父亲已经摆好姿势,像一只公鸡,昂着头,鸡冠竖立着,准备迎接期待已久的战斗。虽然这只公鸡脖子上的那圈毛已经稀疏,看起来有点衰败和孱弱,但他眼里散发的光却足能凿穿日月。那是来自山顶洞人时代的光,古老、神秘,带着超强的聚合力,穿越漫长的黑暗时代,带着人类从蒙昧走向光明,走向食物链的最顶端。父亲被这光芒照耀着,好像获得了启示和指引,手持长矛,向人间的风车刺去。”这段话几乎是整个小说的中心段落,是对“梁光正的光”的毫无保留的赞美。为了他人的利益挺身而出,不畏任何强权势力,让父亲几乎有了英雄般的光芒,成为一个正义的斗士,成为一个圣人。虽然紧接着就是失败,但是这样的光辉时刻本身就值得铭记。正是这种圣光,这种朴素的正义和执着,使梁光正在颠倒是非的年代仗义执言,在历次被批斗的台上宁死不屈,在新的时代对逆来顺受只看到眼前铜板的年轻人嗤之以鼻。这光,照亮了那些晦暗的时代。

  弥留神志不清之际,看到老相好时的光:“父亲盯着蛮子,死死盯着。蛮子被父亲盯得不好意思,笑了笑,又抬手拢头发,父亲也笑了。他抿着嘴笑,下巴左斜,笑里带色,色里含着光,那色和光从浑浊的眼球中发散出来,扩散在那张瘦得脱了形的老头脸上,几乎有点猥琐了。他眼睛里的光锁在蛮子身上,越锁越紧,像要吃了蛮子似的。”老年的梁光正,虽然已经风烛残年,但是他的微弱的光,仍然在渴求爱,渴求爱人的身体。虽然因为神志不清做出了不太体面的事情,但是这种生命的顽强让人惊讶。梁光正毕竟不是超然世外的圣人,他的生命是深深扎根土地、不离饮食男女的,正是这种对生命原始的顽强的渴望,赋予他奋斗的动力和抗争的勇气,让他有力量把四个子女拉扯大,让他又养大了三个继子女,对任何求助的人来者不拒伸出援手。

  最后,时间到了,梁光正总算熄灭了他的光,结束了他的表演。在葬礼上,他的送葬队伍蔚为壮观,两个老婆,四个子女、四个继子女、五个女婿、十几个孙子外孙、十里八乡曾被他帮助过的人,甚至孩子们从没见过的老人,也从千里之外赶来为他送行。他的光芒居然可以穿越千里,梁光正泉下有知的话,应该又要唱起小曲,高谈阔论,妙语连珠了。

  而他的四个子女终于解脱了父亲的折腾,过上了安稳日子,却突然发现缺少了父亲的折腾,也就缺少了那种把这个家拧在一起的力量。梁光正就像一颗能量巨大的炮弹,他消失了,留下了巨大的弹坑。

  虽然是虚构小说,梁鸿却没有忘记她的本行,梁光正的一生穿越了解放初、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代、改革开放,直到二十一世纪。他在大锅饭的时代偷偷做饭,在文革时代成为“催资派”接着又被其他造反派打倒,和村长闹矛盾被打成反革命差点打死,为了喂养孩子不惜偷集体的黄豆被抓住又打了个半死,改革开放初期种植经济作物却由于市场波动全军覆没,每一个时代梁光正都经历了,奋斗了,抗争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意见,保留着自己的信念。“几万人在那儿闲挖土,挖个大坑扔那儿,过几年再填上。”,“经济大形势真是变了,我研究过报纸了,国家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梁鸿通过梁光正的嘴,对各个时代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那都是切肤之言。

  感谢梁鸿,写出了一个复杂的梁光正,真实的梁光正。感谢梁光正的光,照着我们长大,走出梁庄,走到现在,也将照着我们走向未来。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光的活着——读《梁光正的光》

  《梁光正的光》是作家梁鸿继《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之后又一关于梁庄的作品。梁庄是作者笔下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梁光正是这个“缩影”中一个形象独特的农民。

  实话说,如果不是出生在农村,90后的我们读这些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一本正经的农村农民题材的文学作品,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但《梁光正的光》以“父亲”和“子女”相处的视角,为我们揭示出了,“父亲”与“子女”相处中亲近与远离的矛盾。不是每个人都是农民,但我们都有父亲,都会扮演子女的角色,所以《梁光正的光》是无论什么身份,什么阶层的人读起来一定会有共鸣的一部作品。当然这部作品最主要的还是对人物梁光正的塑造。

  梁光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我觉得作家李敬泽的概括最为全面,“从未见过这样的‘农民’:他是圣徒,也是阿Q,他是傻瓜,他是梦想家,他是父亲是土地,是最顽劣的孩童是破坏者。他对自己说,要有光,于是他的生命分出了明亮与灰暗。在现代的农民形象谱系中,这是个‘新人’,其意义颇为参详。不必急于界定他,也不一定仅仅只是农民,梁光正的光或许就在我们的父辈、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让我们先认识这个活生生的人,认识有趣的‘这一个’。”

  故事以老年时的梁光正不停地寻亲、报恩开始,透过四个子女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梁光正的一生:

  一、亲是必须要寻的

  以儿子勇智的口吻叙述,“六十五岁以后父亲热衷于寻亲。先是寻他的外婆和舅舅们。自然,他的外婆和舅舅早已死了,所以,他的主要寻亲对象是众多散落于各地的表兄弟姐妹们。十堰,武汉,汉口,广州,新疆,父亲顺腾摸瓜,寻到了认识不认识的,亲热的不亲热的,远的近的,一堆堆的亲戚。”仿佛寻到了那一堆堆认识不认识的亲戚,人生才有了归属感、完整感。

  但“父亲”的寻亲,不仅是寻亲的或不亲的亲戚,也寻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用大女儿冬雪的话说这叫“寻报恩亲”。知恩图报是梁光正浓墨重彩的人生信条,譬如,寻曾经给自己半车红薯和包谷面做救命粮的许大法。找到后,每年过年都会让子女带着礼物去看望恩人许大法,许大法过世后,还要让儿子勇智披麻戴孝去吊孝。可以说梁光正的一生将“知恩图报”演绎到了极致。

  二、女人是必须要有的

  大女儿冬雪说,父亲梁光正最爱女人,见了女人就腿软。从梁光正的一生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个风流鬼,但他是一个善良、深情的风流鬼。自从自己的老婆瘫痪在床后,他和护理老婆的赤脚医生梅菊产生关系,被村里的人说闲话。后来外出打抱不平,救回了被丈夫家暴的蛮子,两人日久生情,蛮子与勇智他们的后妈无异。再后来蛮子被家人寻回后,他又和吴镇巧艳的妈走在一起,替那个他口中的“憨女人”照顾家、养活子女。

  爱穿一身白衬衫的梁光正,情欲很甚,但他靠近的那些女人,除去情欲之外是对那些女人的帮助。帮助蛮子逃离魔鬼般的家庭,帮助他养活儿子。从来都不认真干农活的他,为了照顾巧艳一家几乎什么钱都挣。更是帮助了勇智姊妹们不知道的许多女人,不论是口头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所以当梁正光死后,亲生的不亲生的“十三个孙子女和外孙子女”跪了三层,哭声震天。还有一些外面赶来的不认识的一些女人。用村里人的话说“光正也算值了”。

  三、与官僚阶层是必须要斗争的

  梁光正与我们印象中老实、愚昧的中国农民形象有些不同,他是读过书的,对国家政策了解的极快。他恨极了坑害百姓的当官人。即使是结婚时大队的民兵队长梁正义想混点酒喝,他也不待见人家,于是从此梁光正成了梁正义的欺负对象,明里暗里找机会收拾他。特殊的年代里梁光正被当成反革命分子,差点被打死。但他就是不识时务,倔强着他的倔强,要与欺压老百姓的官僚斗争到底,哪怕被打死。

  后来,为了让小峰戒赌瘾,他一下子种了二十亩地的油菜,但油菜没种下多久,镇长就说有一个大型的汽车加工厂要建在吴镇,要征收村民的地,首当其冲的就是梁光正的那二十亩油菜地。他说啥也不肯让人征地。他充分发挥了年轻时替人打官司的激情,了解政策,联合村民斗争、准备上访告状等等,就是要为吴镇的村民要个保障。这样的梁光正,战士一样的梁光正,为了村民利益与官僚阶层殊死抵抗的梁光正,还真是农民中的“异类”。

  梁庄村民梁光正就这样在寻亲、被打、报恩、替人出头的路上走了一辈子。那他的光到底是什么了?

  可能是他那件白衬衫吧!梁光正是一个农民,但他却钟爱穿白衬衫,且穿得一尘不染。作者梁鸿在后记中写到:“他的白衬衫洁净整齐。梁庄的路是泥泞的,梁庄的房屋是泥瓦房,梁庄的风是黄沙漫天。他的白衬衫散发着光。他带着这道光走过去,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嘲笑和鄙夷……那件白衬衫,到底意味着什么?尊严,底线,反抗,或者,仅仅只是可笑的虚荣?”

  这是梁鸿对父亲白衬衫的不解,所以他塑造了梁光正,但他也未能讲清楚白衬衫对梁光正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白衬衫是梁光正心中那束光最好的象征。即使是一个农民,即使生活艰难困苦,也要有光的活着。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七):一个为“道理”疯狂打电话的老农民

  书到得很快。一天半看完,感慨良多。梁鸿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非虚构”写作者,没想到能在《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和《神圣家族》之后,看到她的长篇小说。这次新的尝试,让我认识到一个更全面的她。这些年杂七杂八的小说看得不少,所以越发知道文字的简朴有多珍贵。或许正是因为作者在“非虚构”写作中的长期磨砺,让这部小说的语言呈现出一种简单的、生活的力量,朴素到没有什么可说的地步,但正是这一点打动了我。

  《梁光正的光》仿佛不是一个作家在讲故事,而是一个农民家庭的真实生活,他们就生活在这本书里,在我们眼前嬉笑怒骂,不是在被谁转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有一种化身成谁的情绪体验,有时是冬雪、有时是志勇、有时又是冬玉。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单单化身成这三个人物呢?我心里知道,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曾在一个不小的农民家庭里作为一个晚辈看到过、感受到过某些类似的东西。冬雪的尖刻怒骂,使我对某个亲人埋葬已久的爱恨开始浮动;志勇的愤怒游离,勾起我过去在大家庭里疏离与倦怠的情感;冬玉的沉默执着,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漠视逃避长辈们剧变的脸孔的时光。这个故事让我难受而欢喜,可能是记忆和灵魂被触碰了吧。

  说实话,除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没怎么读过乡土文学和研究乡土文化的著作,现在我更喜欢前所未见的、刺激的东西,一个农民的故事,很难吸引我的注意力。在我的认知里,农民的生活是贫困疲劳的,没有新意的,注定不会有太多令我感兴趣的东西。不过,“梁光正”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是一个精彩的农民。

  “梁光正”生活在“梁庄”,跟中国所有的农民一样有一个大家庭,只是他的更奇特一些——一个瘫痪七年的妻子、四个年幼缺爱的孩子、一两个老情人和她们的孩子、几箩筐致富梦想……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农民,他执着于“道理”,视救苦救难为己任,永远充满正义感,不畏强权,但又永远力有不逮、滑稽可笑。他的这些特点我能够理解并接受,毕竟这是一位视自己的道德形象大过天的老农民。但要说到他的算计套路和不识时务真的让人绝倒,他的四个儿女每每被整到崩溃。一到这种时候,我都会生出一种撕书的冲动。

  当然,梁光正除了烦人,他还是可爱的。他热爱自己的孩子们,为了养活家人他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伤,但只要一有改善生活的机会,他总是天真无邪、信心百倍地战斗起来,一种盲目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他一辈子唯一的痛脚就是他的爱情。他是个浪漫的情人,将情人的孩子视如己出,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刺伤了家人,他们难以理解和原谅他,就像阅读中的我一样,只能面带嘲讽的顺从。这是一个让人爱恨难明的角色。

  啰嗦了许多话,却没有重点。我只是感动于书中那个活生生的梁光正,那群热闹闹的梁家人。借一句李洱老师的话说,他们曾经生不如死,他们后来在爱中死,他们最后虽死犹生:他们就是我们的父兄。我仿佛喜欢里头的每一个人,又仿佛不爱他们每一个人,就像我跟我的亲人们一样,时而爱,时而恨。

  这是一个好故事,值得每个想要解开自己与亲人间爱恨难明的纠葛的人去翻阅、去思索。

  超喜欢这个内封展示图,哈哈哈哈!!!

  谢谢梁鸿老师给我一个好故事。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八):神说,要有光

  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创世纪》

  如果没有光,万物即便有裂痕,也不会分开光与暗,如果没有明与暗的对比,大概,人性也会变得乏善可陈。

  梁光正这个人物,是不讨喜的。人们阅读他,起初就基于一种成见——他老了,不是那种自然的老,是一种令人观感不适的老,甚至在梁鸿的文字中,对于梁光正最初的出场,这种“老”是一种腐朽,散发着腐烂的味道。没有人,喜欢一个不肯老去的老人,就像,没有人喜欢一个不会做老人的老人。

  这个老人不仅仅是老,还老得令人愁肠万绪。他搅动的整个世界都混乱、无序,所有人都要为他的任性买单,一家人互相撕咬着,又相亲相爱着,形成了一副很后现代的荒诞图景。

  然而,这图景是如此地熟悉。以至于有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的人,每个人不自觉地就置身于故事中,他们恨梁光正,毋宁说,从梁光正身上,看到了自己家庭的毒瘤,然后在他们的子女身上找到了共鸣,整个世界又被缩小为一个梁庄。中国大地上,就有千千万万个梁庄,有千千万个梁光正,有千千万个冬雪、冬竹、冬玉、勇智。

  梁光正这个人,不但子女不懂,也许这个世界,也是不懂他的。

  他自己也不懂自己。

  他一生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而感到自豪,他觉得他爱世人,哪怕世界报之于痛,他也固执地爱世人。但是他却得不到子女的评价,他风风火火地爱世人,但唯独不爱自己的亲人——至少他没让自己的子女感受到那爱,子女面对的,只是他搅起风尘,然后一走了之的世界。

  你或许可以说,子女们也可以对他的任性不理不睬啊。然而人性之复杂和纠结就在于此,多少个中国家庭,彼此相爱彼此仇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就在一起走过了一生。在这复杂晦涩的关系里,他们有个共同道德指标,那就是亲人,血浓于水,于是,一边骂着一边照单全收,或者,他们的胜肽也在呼唤着某个人的“作”,好搅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好让“亲人”显得更亲,显得谁更爱谁,谁更稀罕谁。

  梁鸿老师算是对这样的纠结看透了,而每一笔的深处,我似乎读到了一种战栗。这种战栗是在《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中没有看到的。对于学者来讲,非虚构只是记录,研究,而小说的组织和编排中,才是真的浸满了所有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领悟。

  如果没有读书,没有远行,也许梁鸿不能如此深入地认识梁庄,或者她不但不懂梁光正,甚至都无法看到梁光正。梁光正的光,也只有走远了,才能饱含热泪地刺痛她的眼睛,就像父亲的白衬衫发出的耀眼地光芒。

  所有的梁光正都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在他们走后的这个世界,他是否能和他的子女们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连这个问题,其实都是掷地无声的。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当梁光正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家”就散了。乡村的生活结构在消解,梁庄们陆续在消失,然而人心底的梁庄呢?两代人之间的疙瘩呢?

  也许,这正是梁光正的光存在的最大的意义。

  他的裂痕照进来的光,至少能让后辈审视自己,至少能打亮记忆中的那片土地。

  所以梁光正不是个坏人,他只是个普通的梁庄人,他身上附着这那一辈人的记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他们经历了什么,也难以描摹他们的原生家庭,更加对那种他们一生放纵不羁爱折腾给予充分的理解。可是,他是记忆,是历史,是我们每个人来的根。

  光照进来了。人无完人。

  像是一场精神洗礼,又像是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九):寻光

  寻光

  《梁光正的光》是著名作家、学者梁鸿的一部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角梁光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梁庄农民,他出生在充满饥饿、批斗和动乱的年代里,一生的经历颇具有中国农民的典型风范。故事的开始是老年的梁光正,人老体衰,精神头还是好的很,他对自己说,要有光,他要寻亲,找寻故人。他所谓的故人有很多,八竿子的亲戚,曾经有滴水之恩的人,曾经生活过一段时光的女人蛮子。老年的梁光正,身体大不如从前,心底还有许多未了的私事,为了临走前不留遗憾,所以,他不顾儿子女儿的反对,坚决的踏上了寻亲的道路。

  在寻亲的道路上,记忆如打开的匣子,往事一幕幕的出现。出生在七十年代八十年的子女们,那一代年轻人所有的记忆如标签一样深深的烙在骨子里,他们眼中看待自己的父辈,有爱和不解,有埋怨有误解。四个孩子的母亲,即梁光正的结发妻子,是一个瘫痪的妻,当四个孩子还在年幼的时候,妻子便病倒了,壮年的梁光正一边照顾自己的妻子,一边照顾四个幼子,还有各种被外界津津乐道的风流债,直到外乡逃难来的蛮子的出现。蛮子还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子小峰,朴实热情的梁光正看不得瘦弱的蛮子受苦,便将其留下,让自己孩子们叫她妈,要知道自己年幼的四个孩子叫别人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矛盾的出现也就不言而喻了,孩子们对父亲的嫌隙也就满满开始了。最终蛮子还是带着小峰离开了这个暂时的栖息之所。

  梁光正是个地道的农民,除了一两个情人的风流债,四五个继子,还有用不完的热情。他在早前的社会中,经历了饥饿和动乱,挨过批斗,也经历了一代农民的奋起之路。永葆热情的对待未来的生活,就算是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也不断地盘算着养活家庭,被忽悠着种植麦冬,种植粮食、油菜等等,也不断谋划着让家庭和睦。在寻蛮子中,拿出省吃俭用的五千元给予蛮子补贴,强留下小峰,为其找工作,谋划人生。一厢情愿地将这些“家人”捏合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爱他们,愚蒙而固执、仁厚而浪漫,在养家糊口的路上意气风发地狂奔,在粘合家庭的路上不知疲惫的行走。最终病倒逝去,却让儿女们领悟到更深沉的爱。

  从故事内容上看,无疑是一个好故事,人物色彩鲜明,内心世界丰富,有矛盾有冲突,却又合情合理,不侨情不虚作;从结构上看,从顺叙倒叙到插叙,层层记忆铺展开来,展现了一段时代背景下一个农民家庭的生长历史,有唏嘘有无奈,有深沉有感慨,却又显得理应如此。这样的故事显得巧合又充满人性的温暖,让梁光正的性格特质散发出一代农民真实的光辉。

  《梁光正的光》读后感(十):坚持做梦的农民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我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感觉这本书的封面画得非常有艺术气息,它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张男人的脸,上面有六只眼,但是用他自己的左手,捂住了其中的一只眼睛,而是五只眼睛。这个脑袋的背后是一个发着光的太阳,而这五只眼睛展露的都是一种,淡定也好,悲伤也好,苦恼也好,总之是一副思考的样子。读完这本书,再从各位推荐者写的推荐语上来看,相信这个封面上的男人就是在指梁光正,这个特立独行,跟别人不一样的男人的。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除了对这个封面过度的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几个字也是我,决定要看这本书的重要的原因,突然很想在人民出版社做一个编辑,觉得他们好幸福,能够总看好的文学作品。

  刚开始只是看完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的推荐以后,对梁光这个人就特别的好奇了!梁光正是谁?他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有一个常年生病的妻子,还有还不清的风流债,有用不完的热情,是村里人口中的“事儿烦”,他是一位不足弥道的梁庄农民。他要做什么?他想寻亲报滴水之恩,念故人之情。他为什么非要寻亲?因为他只对自己说要有光。光又是什么?这就要看书了。整个故事就是从梁庄农民梁光正要寻亲开始的。

  我们非常熟识的主持人崔永元对这本书的推荐说:梁家儿女都觉得父亲是用一生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将现实执拗的过出魔幻感,不被人理解也无妨!这种感觉在我的生命中也常有!梁鸿不只写出了梁光正的光,还映出了他心里的那束阳光梁庄的光,父辈的光。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是这个光具体是什么我还是没有总结出来,大概是一种活着要有的精神气和执着? 这本小说的故事是以梁光正晚年寻亲为契机,子女也被迫随之寻亲,回溯父亲如西西弗般屡战屡败,向光而行的一生。他是梁庄的唐吉柯德。父亲笃信世间一切必遵循道理发生,他如一团孤独的战乱马热情的席卷所有人的生活,还给子女空留下了一地烦恼,在他的棺材落地的一瞬间,人们才突然觉得这个世界过于空旷。他在的时候,我们觉得他烦,他走了,我们觉得这世界空了。原来他曾经占了我们内心那么大的地方。这就是梁光正的光。

  这本书的作家是梁鸿,他是一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的文学院的教授,出版过非虚构的文学作品《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构建》《外省笔记》,等等,他还有一本小说集《神圣家族》,还曾经获了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作家等多个奖项。是一位多产作家。梁鸿是一个善于写梁庄农民的作家,而这次他并没有单纯写梁庄的故事,而是在梁庄里选了一个人,一个叫梁光正的人描述了他的一生。这本书很好读,有点像之前看过的,阎连科的《风雅颂》,故事里似乎养着农村的尘土,同时也养着农村的固执,有一种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荒诞感。推荐大家看一看吧,认识一下别具一格的梁光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