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女孩》经典观后感集
《白色女孩》是一部由杜可风 / 白海执导,袁澧林 / 小田切让 / 姚学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女孩》观后感(一):香港真的会消失吗?
#LFF17# 冲着杜可风去看的,结果现在看完很不舒服。在片子开始之前,导演先是来了一番演讲,关于香港的,政治方面,不多说。那好很期待片子里会有什么让人震撼的东西,结果什么都没有,除了摄影很好以外,故事简直一塌糊涂,装文青。四个字形容就是如坐针毡。有一点想要学海角七号的意思,但是完全也皮毛也沾不上,和大陆的冲突就是大陆商人和小渔村的村长要合伙开发商城?!完全不打动人,太主观想把政治当噱头来迎合西方人,开始之前导演说这片子在大陆的某电影节放映之前几小时临时取消,然后说了一番,你们可以把我关起来但不能让我闭嘴。哇,瞬间让我很期待到底会有什么政治言论呢?结果,只是开发商。那么,这位姐姐,我想告诉你,我中国的,老家一个国内最热门旅游小城市之一,最先来开发我家的,是香港人。在英国也呆了好几年了,自认政治方面很开明,但这次真的有被气到,如果你要表达一个观点,请用影像来说话,用影像来证明,而不是用政治立场来博眼球。
再来说一下放映后的问答环节,第一个问题问和杜可风合作什么感受,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说她自己不是碰机器的人,如果是杜可风可能只会管画面美不美,可姐姐你的故事真的很烂啊,烂到让我总结我觉得是浪费我时间。第二个问题问这部电影是拍给谁的,可能想了有三分钟,感觉全世界都凝固了,尴尬癌犯。然后来了一句,当然是拍给香港的。我怀疑您根本就是个愤青而已。第三个问题问王家卫对她有什么影响,然后回答说,很爱花样年华,是她想要拍电影的灵感来源。天哪,真的,我去过的电影节,放映后Q&A至少不下一百场了,这是我目前经历的最尴尬,没有之一。
顺便说一下,旁边的老外打哈欠打到我想要逃离现场,放映完走了一大半观众,剩下的似乎很多都是认识剧组的人。导演说了很多会让不了解中国与香港政治的西方人打抱不平的言论,这里不做多说。只是想给听听导演问答能说一点什么,结果,就是这样。只感觉到了愤怒,没有感觉到对电影的诚意,当然我理解香港人的挣扎,我保持最大的开放态度,也许导演不来,我可能会说,故事平淡,摄影加分。但这部电影,想要以政治来博噱头的话。我为它感到羞耻。浪费杜可风与小田切让的参与。
这部电影,晚上九点半在西门町新光影城放映。和同伴买了水之后急急忙忙跑去展厅,唯一目的就是去看杜可风第一次当导演所拍的电影。
刚到影厅,才发现这部电影原来有两个导演。在放映之前,女导演拿着手机说着什么占中香港的听不太懂的话,磕磕巴巴,国语不太好(但后来访问环节的时候竟然说得一点也不磕巴了)。而我,把所有目光都放在杜可风身上,那个和王家卫电影永远连在一起的存在,那个在电影摄影历史中的传奇。
没说几句,电影就开始了。先从小男孩和女主这两个角色开始,后来又加入了小田这个角色的进入。节奏很慢的一部电影,没有什么强烈的冲突和剧情可言。女孩和爸爸两人生活在香港最后一个渔村,摇摇晃晃的房子,和放在桌子上母亲的遗照。女孩穿着雨衣,踢着拖鞋或是穿着长长的雨靴。而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小田大包小包地住进了渔村里的历史文化遗产里。最后,小田和男孩相遇,小田和女孩相遇。无数的相遇只为突出身穿红色衣服,疑似旅行团实为开发商的大陆商人。他们为了金钱,他们破坏环境,他们把村民驱逐出去。
上半部一直看得云里雾里,不明白导演想要呈现什么。既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有的只是女孩的低声吟唱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情节。电影里女孩是一只ghost,始终穿着母亲的白色衣服走来走去。和父亲的一段争吵彻底显示导演的政治立场了:我的母亲是谁?为什么我永远见不得阳光?为什么我要被困在这里?直到大陆商过来之后,导演的讽刺更是露骨而刻薄。可是这情节这人物却是一点都没有说服力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没有性格的,每一个转折都是由女孩说的:“其实,玲玲不是我的母亲。”这句话而开始的。
除了摄影和配乐,这部电影,我是不喜欢的。
最后,杜可风说:“每一部电影,其实都不是属于创作者的,它是属于观众也就是你们的。就好比你的妈妈买菜,在菜市场精挑细选买原料,但是回到家里厨房做完之后,这个菜它是属于你的,好不好吃也是由你来决定的。”
没错,尽管我不同意这部电影肤浅的政治主张,我不了解香港青年们在想什么,但是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感想,景色镜头所带给我美的体验,以及我心中强烈的冲突,都是它带给我的。
所以,在最后谢谢这部电影。也谢谢我所看过的每一部电影。一想到它们都是我的,或好或坏存在我心中,便感到欣喜。
最后,尽管被老杜一直在抨击中国梦,一直在把台湾中国香港分开说的言论弄得很不适,但不得不承认,他很可爱,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感觉到他是真的爱电影。
《白色女孩》观后感(三):十个杜可风也白搭
可以说是年度吃屎的一部。
冲着“港片”和杜可风这两个噱头去看的,现在特别后悔。电影整个看下来,我个人的感觉是非常差,导演白海把所谓“故事”讲成这样,十个杜可风也白搭。
就像前一篇评论说的,映前映后的talk简直是灾难,且不说导演映前分享的那番“宣言”的内容,说到一半忘词然后拿着手机边看边念什么鬼,当底下观众都瞎了吗。提到内容就更令人无语,讲了些香港会消失的言论,还说什么本片在国内某电影节上映前被撤下,搞得我很兴奋,以为影片要搞多大尺度个幺蛾子,结果实情就是电影里面除了一无是处没讲清楚的“故事”之外,就只有个生硬的村长和大陆开发商的勾结梗?嗯??不要跟我说什么里面的角色都是有隐喻的,故事讲成这样子还要观众去思考隐喻??真的好好笑哦。
还有映后Q&A,唯一感到庆幸的就是有观众提问她和杜可风在这部电影里的合作情况,她说她不碰摄像机,拍摄都是杜,但故事讲述者是她,现场的导演也都是她。我谢谢你!!!把这个分工讲清楚了,杜可风就还没塌。
小田切让的角色,莫名奇妙啊简直,跟女主对话讲英文,女主就像一个白痴一般把每一个结尾的“me”拖长,两个人的所有对手戏都让人非常不舒服。真的白瞎了小田切让那脸那腿。
影片里没有一个角色是丰满的,甚至是没有一个角色是基本成型的。
很多转场也相当生硬和琐碎,故事根本不能称其为“故事”,摄影是不错,但真是救不了这片。
短评里居然有拿它跟韦斯安德森还有路边野餐比的?
也不知道是在侮辱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