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灯公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春灯公子》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5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灯公子》读后感精选10篇

  《春灯公子》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灯公子》读后感(一):在春灯宴上听故事

  文/夏丽柠

  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放学了背起书包往家跑,听中午十二点准时开播的“评书连播”节目。从那个桔色的迷你收音机里,我知道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杨家将》的传奇历史故事。至今仍记得袁阔成老先生的那句:“嘡啷啷一阵声响,骑在赤兔胭脂马上的关羽,亮出了青龙偃月刀。”读起张大春新近出版的的笔记体小说《春灯公子》,那种久违的兴奋感又跑出来了。

  1957年出生的张大春是台湾著名的小说家,还曾经是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如《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和《野孩子》这三部曲,至今仍被青年小说家津津乐道。他笔下调皮另类的大头春,曾像孩子们在枯燥学校生活里的一种呐喊。

  不过,张大春更迷恋中国的古典文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也十分了得。可相对于小说家、书法家,我最喜欢张大春“说书人”的身份。他在台湾电台有一档评书节目,播过《聊斋》、《三言二拍》和《七侠五义》等古典故事。阅读本书,便可看出张大春“说写”故事的实力超凡脱俗。

  所谓“春灯”,是指正月里挂出来的花灯。本书以春灯公子大宴江湖人物一年一度的“春灯宴”为楔子。讲述了十九个在每年宴会上的说书人用“立题品”,也就是用“诗、词提品”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人的品性,换作现代语言,就是深入发掘人性。

  评书,是一种曲艺形式。北方叫“评书”,南方叫“评话”或“评词”。“评书”里又分以名臣贤将为主角的“袍带书”;以剑侠义士为主角的“短打书”;以鬼怪神异为主角的“神怪书”。显然,“春灯宴”上的“张氏评书”独成一派。既有义士、侠盗; 也有贪官、奇人; 还有傻人有傻福,聪明人巧识机关; 甚至有人狼大战,村野奇仇。书中的“方观承.儒灯品;达六合.艺能品;朱祖谋.机慎品……菖蒲花.顽懦品;李仲梓.贪痴品”等故事,宛如一部明清时代的民间“世相史”,令我们见识了世间之事的曲折与离奇,也多了一层人性善恶相辅相生的思虑。

  书中第十七个故事“狮子头.褊急品”,竟然把我读得瞠目结舌。赤桑镇上有位屈药师,闲来无事竟遭飞来横祸,传他吃了外地来的担酱油的孩子。屈药师生性洒脱淡泊,也不辩驳。这事竟被说书人捡了去,添油加醋四处传播,屈药师还拍巴掌跟着乐。可谁知说书人的这张嘴惹恼了一位剑客,被剑客暴打。遂又听说屈药师的丑事,便来惩恶。偏偏屈药师还出言讥讽剑客,结果“他只是把屈药师的脸上划开了无数上下直向的细条,使成缕缕之态。”药师用自制的白药敷了敷,仍然我行我素,顶多吃东西说一句:“这一回你们都瞧见了,不是人肉罢?”其实,他问剑客和说书人的也是这句话:你们瞧见我吃孩子了?

  此故事一来说人们以讹传讹不对,二来是剑客恼羞成怒更不对,“褊急”便指心胸狭窄。屈药师的乐观胸怀与剑客、说书人的处事态度,难道不是我们在生活里每天都能遇见的吗?类似的感悟,如果认真读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会深有体会。

  除了暗藏哲理的故事,张大春行文中的遣词造句也值得认真琢磨。半白半文的词语,不难懂,却很生动。比如形容屈药师,“成天价腰里别着鹤嘴锄,背上捆了黄藤筐”,前后两句,字虽不多,但别与捆,鹤嘴与黄藤,相互照应,一个常年上山采药的乡野药师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张大春的确深谙汉语言的精髓。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气入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半个长安。”而张大春在给周华健的《泼墨》开头便写:“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月张良椎”。余光中写的豪气,而张大春写的是洒脱。

  回看本书里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写尽人世无常的沧桑。如同张大春在长篇小说《大唐李白》里所说,“人生,注定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浪游”。像他这样能够参透人生奥义的“说书人”,在华语世界真的不多了,我们读者要好好珍惜。

  转载请豆邮联系

  《春灯公子》读后感(二):世间事世间人尽在一局春灯宴

  不看全书内容,会很容易误解作者张大春所著的《春灯公子》是自传性的小说。读完后,深知作者将此部小说名为《春灯公子》之深意。

  “正史”往往由成功者所书写,其中的真相往往会被历史湮灭。在成功者所需要的统治体系内,“野史”由民众口口相传,虽进不了大雅之堂,其真实性反而更具有说服力。酒楼茶肆、驿站茶馆之类地方,由说书人来绘声绘色声灵活现讲述的各类故事反而更能深入民心,语言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穷则思变,不平则鸣,人心难测,孓孓难立,世间事世间人尽在张大春的《春灯公子》一书中展诉无遗。

  作者张大春文笔洒脱,开篇便是恣意挥毫的笔墨,追本溯源,狂放不羁,历史掌故信手牛来,“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孔子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场“春灯宴”写尽天下众人趋利之形。全书以二十年的“春灯宴”积累之世情故事:儒行、艺能、机慎、洞见、侠智、巧慧、运会、奇报、憨福、勇力、义盗、练达、聪明、诡饰、狡诈、薄幸、偏激、顽懦、贪痴等十九个主题故事,道尽作者张大春对历史现世的反讽沉思和批判,以“炫奇”为第二十个主题归揽全书,“千寻高几许,字里白云浮”,一切的故事创作,只在读故事的人能从中获得几多良知,又在于教化人心。

  《春灯公子》全书结构紧凑,一气呵气,首尾相顾,读之畅快淋漓,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张大春的才气涌动,豪情满溢。对古诗词创作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通过《春灯公子》这部书体味到满庭芳、水龙吟、鹧鸪天、沁园春、金缕曲、青玉案、瑞鹤仙等词牌创作的韵律之美。

  福分届满,却无功能,无论是高贵如太后,还是普通如凡妇,识见自成一番气候。社会规则制约着民众的思维,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仁得仁,自是万物有序的事事。倘有狡诈狂狷之人,乱了章法,引发混乱不宁。而高级谋略者不屑于小打小闹,以布局智谋揣度人心取胜,譬如狡诈品中的主人公插天飞,洞悉人性之贪婪阴暗的插天飞耍弄地方大员于股掌之间,大快人心,缤纷快意人生尽在作者刘大春笔端倾泻而出。

  《春灯公子》读后感(三):由来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灯胜百花。

  上周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春灯公子》的简体版发布会,听大春老师唠了两个小时,拿到了签名书,一周之间,每天睡前地铁上和写作业的间隙读一篇,也就读完了。聊记几笔看书时的想法,不一定对。

  大春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几位作家之一,因为他身上有种少见的轻松感。很有趣,很好玩,让人感觉这人就像个身边的朋友,读过很多书喜欢掉书袋,却也经常搞些像小孩子一样的恶作剧。比如他在《春灯公子》的发布会上,兴冲冲地讲起自己当年写文章坑人的故事:

  当年大春老师还在报社上班,年关将近之时编辑托他写一整个版面的稿子,于是他洋洋洒洒写了篇一两万字的长文,叫《猴王案考》,说是自己考证出了孙悟空真有其人,是吴承恩的一个名字,名叫孙觉虚。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人考证出此事而他做到了呢?因为他在外国的某个图书馆里找到了一册珍贵的文献。这稿子还真的被发了出去,他当天下班时在电梯里碰到总编,总编问他写了什么,他就又重复了一遍那套说辞,总编也信以为真,让编辑在头版头条上印上“张大春考证出孙悟空真有其人”。而后各自回家过年,一阵无话。

  年关过后,大春老师仍未玩够,又用笔名“江淮客”,写了篇长文驳斥自己之前的那篇《猴王案考》,指出了自己故意留下的一个大错误,又说他的观点完全是抄袭大陆的一种叫《江淮文艺》的杂志,文章发在另一家出版社。

  可到此也并没停止,又过一月,大春老师又出来写了篇文章,承认江淮客也是自己,说这一切只是他的一个圈套罢了。

  而还真有几位教授信以为真,将《猴王案考》当作大春老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怂恿他以此申报职称,而他特别喜欢看当他说出这只是篇小说时那些人感到上当的表情。

  当然了,用大春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这些人越是信以为真,其实他们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只是嘴上不好意思承认罢了。”

  这种轻松的心态是很少见的,伟大的作家们大多都很严肃,很沉重,用作品拷问人的灵魂。像《罪与罚》这样的作品,伟大自然是伟大的,却总给人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会感觉浑身战栗,精神获得了新生,但天天读这般沉重的作品,恐怕没几天就要对人类失去希望转而自杀了。

  我们需要那些厚重的,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的作品;但我们也需要放松的,可以单纯当作听人说个奇幻的故事或者与作者斗智斗勇玩些文字游戏。可前者常常走得太深太远,以至于读完一部不得不用上一段时间来笑话;后者又容易流于媚俗,变成“小白文”之类看完只剩下空虚的精神麻醉剂。

  那么游走在两者之间,既能用严肃的技法创作,又愿意好好讲一个没那么沉重的故事的作家,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大春老师最为人喜爱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大概是他太喜欢“掉书袋”了。所以喜欢的人爱得要命,不喜欢的人则摆手连称读不懂。他还常常爱自己写诗,并且把自己写的诗也一并放进小说里,诗风又显然不是走“明白晓畅”那一路,偏要学人佶屈聱牙,满纸典故,读起来确实是累。

  读《春灯公子》时也是这样,故事还没讲呢,开篇先放上十九首自己写的诗词。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是读者不想看故事啊,看了我写的诗也就得了,对吧”,可不看故事只读他的诗,多半是读不懂的。所以我后来常常来回翻动,读一章故事再重读一遍诗,也不敢说全懂,只能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

  不过大春书袋掉的虽多,却不使人感到厌烦,如果是在心境平和的时候读,甚至还能学到不少知识,但可要注意,他写书从来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信以为真之前一定要先给自己提个醒,别上了当了。

  这种非要在小说里吊书袋的心理,并不是大春独有的,周作人、钱钟书这样的读书狂人尤有胜之;希望也有埃科、博尔赫斯这样的知识分子小说家。诗有“诗人之诗”、“学人之诗”,那么小说也不妨有“小说家之小说”和“学人之小说”。

  当大春老师被问起是否会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时,担任主持的顾文豪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大春老师那替他搞出版的妻子常常担心的一个问题,而大春老师自己的回答呢?

  “当我失眠的时候,我就会拿起大唐李白的第二册,效果显著,看不上两页,我的失眠问题就解决了。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体验,不知道对别人的失眠有没有用……最后,我要正面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要说我有没有考虑过读者的接受能力啊,我只能说,没有。”

  说回《春灯公子》书上来。书里有十九个短篇故事,由一位神秘的说书人“春灯公子”每年召开的“春灯宴”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题诗以后,最后还有一首交待春灯公子身份的长诗。

  短篇们的内容和“三言二拍”十分类似,多半是忠孝侠义之类的志怪故事,有几篇很精彩,峰回路转,但也有几篇给我感觉比较一般,当然都在水准之上,只是还不到我对大春老师的预期而已。唯有奇报品一篇让我感觉不甚舒服,考虑到大春老师是将故事背景定在明清年间,也就不深究了。

  书中“张天宝 运会品”和“狮子头 褊急品”两篇在海豚出版社出的小册子《离魂》里都有收录,提到离婚,也就不得不提一下大春老师自己说的自己这四部曲的写作想法:

  用现代的手法改写中国古代笔记中的小说。

  我是很早就察觉了这一点,但自己通过阅读揣测作者的用意,毕竟不如作者亲口述说来得明白。

  以离魂为例,大春取了笔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官员带着自己的儿子去上任,在入蜀的过程中儿子摔下悬崖,灵魂附着在了一个丑陋的农家汉的身体上,后来他千里迢迢前去寻亲,却得不到自己家人的承认,只得无奈离去。

  大春给故事加了个开头和结尾,开头写了父子两人入蜀过程中的诗歌唱和(当然,还是他自己写的),而结尾则是写这儿子拿了父亲给他的银子,一个人出蜀,走到当初坠落悬崖的地方,突然明白了自己当初写出来却不能理解其中情感的诗的情感,而后泪流满面,一摸脸颊,发现自己之前为见亲人而剃掉的络腮胡子都长了出来。

  这最后的一个顿悟,就是现代西方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名为epiphany,意思是“a moment where a character experiences a life-changing self-understanding or illumination”。络腮胡子瞬间长出的隐喻,读过《百年孤独》这样的小说的读者大概都能明白。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想法,希望大春老师的尝试能得到成功。

  当然了,最希望的还是他赶快把春夏秋冬系列的最后一部和大唐李白的四五部写完。

  我也就斗胆写到这里,至于书里的故事们到底讲了些什么——大春老师讲得自然比我好多了,诸君还是看书去吧。

  《春灯公子》读后感(四):繁华看尽最无聊

  张大春的小说要慢慢看,因为他不光讲故事,他还掉书袋子。

  而且他的书袋子和故事一样有趣。

  故事让你觉得有趣,书袋子让你觉得有味。

  而且他的书袋子和故事水乳交融,你感觉不出来他的书袋子。

  《达六合》里一首律诗解开一个故事秘密。

  再比如李纯彪的故事里,就提到“蹲吃一鸡”他就捎带手阐述了这个词的来历。

  这不光是读小说,这还是在受文史教育。

  这本书由二十个故事组成。其实有几个故事挺俗套的。像方观承的故事不就是一个穷酸走运当官的故事,黄八子和李纯彪也就是一个侠盗故事,靴子李和韩铁棍的故事都是早有耳闻,至于那个荆道士那个故事在刘宝瑞相声里都听过了。

  但千万不要以为熟悉了就不好看了,同样的故事,张大春老师讲得别有一番风味。

  因为繁华看尽最无聊——这是书里的一句诗。情节出奇就好比繁华,看多了也无聊,最有味道的还是故事的语言和人物。

  他惯于掉书袋子,更属于用书袋子吊人胃口,他还善于利用书袋子将这个事说得活灵活现,在别人的地方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哦,这个故事还行。在张大春这里看了,会觉得“这是真的吗?”

  当然这里面有几个故事也挺出乎我意料的,例如《双刀张》的故事,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复仇、寻亲故事,结局峰回路转,让我大跌眼镜。《屈药师》的故事那人物的做派还颇有几分黄药师的味道,让人喜欢。

  不过最后一个故事《李仲梓》让我颇不喜欢,甚至生厌。

  故事不过是李仲梓受朋友临终托付,为故去的朋友照看母亲妻子。他未婚之身对朋友的寡妻暗生情愫,朋友已死,这算不得奸情吧,没什么好批判的,不过是机关算尽,请算卦的人为那寡妇打开心扉,这和现在的男追女,去献殷勤有什么区别。最后作者虚构了那朋友的亡魂出来吓唬李仲梓。将李吓得疯掉。还说了一通这个故事不是劝妇人守节,是为惩戒那虚情假意的混蛋。我看不出来李有那点是虚情假意了,找人算卦也不过是一个手段,最终都是为了迎娶那寡妇啊。如果这是虚情假意,现在的小年轻谈恋爱时的甜言蜜语又都该被牛头马面拉走下油锅了(书里说那寡妇的孩子死了,不过最后作者也没有说是李害死的啊)。酸腐之气扑面而来。

  我不喜欢作者最后的这个态度,扣掉一星。

  值得说一说张大春的故事语言介于文白之间,文言之训雅,兼白话之明了,没有高深的语文功底是做不来的。

  《春灯公子》读后感(五):四海奇谈,皆在春灯文墨间

  自古人聚之处便有世事化生,或为佳话,或为奇闻,或为怪诞,或为训惕。凡此种种皆口耳相传,逐步演变为民间逸闻趣事,于饭后茶肆汇于一堂,铺陈开来评赏一番,一壶茶水下肚,圆了思绪猎奇好鲜的兴致,遂众人皆意满而归。岁岁如此,辈辈流传,免不了添枝加叶造些惊心细节,四海五洲内,竟成就了一段段奇谈。

  因了时空参差,无法一一听遍这大江南北的传奇故事,总归是有些疏漏,故而主人公春灯公子大设春灯宴,于众人中以特殊方法选出一人,请上台来给众人有声有色讲述其独道的故事,书中称其为“立题品”,说毕领取万两黄金。该形式让人想起了座席之间听说书人讲书的场面,两者相互比拟了下,顿觉颇为相似。而作者张大春塑造的春灯公子,正是要将这四海八荒的奇闻汇聚一处,逐一记录下来道予后人听。

  若讲究起《春灯公子》的妙处,恐怕是要连称妙哉。介于鄙人才陋文浅,仅以几段斗胆论一论其中之妙。

  妙哉之一

  取材广而精。涉及到的人物身份,上至满清的慈禧老佛爷,达官王爷,下至寒门出身的卜算乞生布衣;出现的地点更是涵盖了市井、酒肆店铺、朝堂之上、庙宇楼轩等诸多层级。可谓是将这万象世界装进了这一本《春灯公子》集册之中,真真叫人称妙!

  妙哉之二

  引人入胜,环环相扣。说书与文字相似,都是讲一段故事以非影像的形式表达出来,然世人多喜于丰富姿彩,譬如彩图胜过黑白,言语优于文字。要将一部小说描绘得吸引人,少不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乃至以文雕琢故事的把控。忆起这十九品,每一品故事都满是跌宕曲折,令人爱不释手。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相容相衬,一时间竟分不清孰为真假,孰为虚实。只幻作一幕幕头脑中栩栩样貌,耳畔勾勒出的音色,内心的切肤感受,当真是绝妙!

  妙哉之三

  文体半白话,诗赋并举。《春灯公子》以一部小说的身份出现,却是小说中最富古文色彩与才华的。作者以精炼的半白话文字叙事,以一段段诗作开每个题品篇章,诸多字段耐人品味,尤以诗词体会颇深,一字一词的运用,只需稍作假设替换,便能显现原文字运用的巧妙。正是这深厚的文学功底,塑造了这部妙哉横生的作品。语言的艺术,妙中之妙!

  论古今异事,不如换种格调,感受下张大春的纯文字魅力,细品春灯公子的四海奇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