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10篇

2018-03-24 20: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10篇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是一本由琹涵-著 / 毛树来-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一):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秦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我独爱元曲。

  跟前几种文字艺术不同,元曲从来不在一字一句之间雕琢,多于一个情字取胜。但要说文字的起转承合又并不输唐诗宋词。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元曲至情至性洒脱天然,在字与句间自成一派风骨,如雕窗寒竹,一唱三叹。

  本书作者琹涵对于元曲也是爱到了骨子里,纵然只是寻常生活,因着经典文学的加入,日子也变得如诗如歌。元曲里的很多故事感动都对其有深远意义,很多时候作者是在从中寻找生活的力量,一词一句都融入到了灵魂里。对于人生的诸多困惑也都迎刃而解重要的是了悟人生智慧,一念智则般若生。

  所以在书里琹涵对元曲更多时间其实是单纯的在心心念念,而没有过分的去逐字逐句分析其意义何在,想来那样便落了下乘,说到这里很有种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意思了。多数时间都是由某一时刻某一事件而联想起从前看过的某一首元曲,然后就这样写下来,与读者一起读一遍想一遍念一遍。然后平平常常的聊聊天,开开心心的品一品曲里面的味道,日常的烦恼都少了很多,心境也随之豁达起来。

  故而看本书我很享受,不用去管这红尘滚滚的俗世烦恼,只在元曲中品味人生孤旅。都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之所以也喜欢元曲便是它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思考平常事。讲的是男女之情,说的是孤单旅途,唱的是酸甜苦辣,最苦,也最真,如历经沧桑老人,早已看透这世事人情人间百态,举止言谈都透着一股豁达,无可无不可,去留无意,看云卷云舒。

  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赞许的地方,在每一小节的后面都配上了这首元曲的作者生平简介以及后人对其评价。在看完他的作品之后再看这首元曲的作者,会对其曲其人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起到了很好的入门作用。更别提还有毛数来老师绘画相衬其间,每一幅画都与曲相得益彰,读元曲赏绘画看文字,真至高的艺术享受,不忍释卷。单就是这元曲与绘画的组合就让我看了又看,值得珍藏的一本书。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二):元曲中国珍贵文化遗产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常常会把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但是唐诗和宋词最为人们所熟悉,对于元曲确相对陌生,就我个人而言也是更加熟悉唐诗和宋词,最喜欢的是宋词,是对元曲比较陌生。整首的唐诗和宋词,或者著名句子随口可以说出来很多,但是对元曲仅仅能记住的就是中学时期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属于散曲,《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这本书涉及的元曲全部都是散曲。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每一章节基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多都是作者写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第二部分是元曲的解读。

  第一部分中有作者旅游的事,有作者游泳的事,有关于作者朋友的事,有关于茶叶的事,有作者工作的事。这些内容有点像是看作者日记感觉

  第二部分作者很多地方都是以我曾经读过的一首元散曲为开始,然后把索要解读的元散曲写出来,接着对这首元散曲进行解读。每出现一个新的作家会在章节结束后有关于作家的简单介绍。这本书一个非常突出特点我非常喜欢,在每一章节最前面会有一幅画,这些画大多是山水花鸟和人物,并且在图画的下面配有该章节解读的元散曲。

  唐诗讲究平仄押韵,整体有严格的格律和对仗,一般我们熟悉的唐诗篇幅比较短,都是四句或者八句。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这样的长篇唐诗我们见得比较少。宋词在古代就是流行歌曲古人所传唱,同样现代有很多宋词被改编成了歌曲,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改编成了但愿人长久。但是唐诗和元曲改编成歌曲非常罕见,甚至可能就没有。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情长柔情蜜意;豪放派侧重家国天下气势恢宏。元曲比较接近宋词,在书中的导读部分写到:元曲的文字比较通俗,却更加亲和。很质朴,押韵自由,运用白描的方式直接书写。书中《山丹花》昨朝满树花正开,蝴蝶来,蝴蝶来。今朝花落委苍苔,不见蝴蝶来,蝴蝶来。这首元曲真是简洁质朴到了极致,对我们一个文学水平不是很高的人也能创作出来这样的元曲。

  在每一章节的第一部分中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容,朋友之间借钱,我主张朋友之间最好不要借钱,真的会因为借钱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婆媳关系婆婆儿媳妇好像天生就是敌人,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对一个男人来说真是一门学问男人出轨,夫妻离婚的内容也不少,放到二十年前离婚是件大事,可现如今婚姻没什么大不了。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思乡都是个主题,感觉古代人出个远门就想家,多“没出息“”呀!现代人出远门旅游,走之前兴奋之至,完全没有思乡的情感,造成这种差异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古代交通没有现代交通便利汽车高铁飞机不断缩减回家的时间。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三):孤独不孤单,有元曲相伴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上的三座山峰,对此做注、鉴赏、评价的人千千万,而喜欢唐诗宋词元曲的人更是万万千。特别是唐诗宋词,但是元曲也以它独特表现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就是台湾知名散文家,曾获得中山文艺散文奖的琹涵用她唯美笔触,澄明的心境而写的对元曲的鉴赏。带领大家穿梭在元朝的斜风细雨里,在各大家的元曲里聘聘婷婷,妖妖娆娆。

  不管是关汉卿的《大德歌·秋》还是郑光祖的《塞鸿秋》,虽然都有“秋”字,却一个听“秋”的低诉,百转千回中有些些惆怅。一个说“春”温柔,在斜风细雨中领略春的美好。还有周文质一曲《叨叨令·自叹》道尽生命的意义,短短数字,让人读来无限感慨。乔吉却在《凭阑人·金陵道中》喊着要一起去旅行……

  书中每一首元曲就是一个温暖小故事,看来或叹息、或摇头,或无语、或沉默,或会心一笑!

  不管是元曲还是唐诗宋词,需要的都是品一种境界,也就是意境。书中每首元曲都是一曲美的赞歌,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又一副绝美的画卷

  开篇一首关汉卿的《大德歌·秋》就给我们描述了一场秋的盛宴:风飘飘、雨潇潇,怎么也睡不着。本来夏暑已退,又风飘飘,雨潇潇的,应该是一夜无梦才是,偏偏却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原来是有伤心事,再加上“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更是难以入眠…… 这支小令描写女主人公怀念远人而引起的烦恼。此曲以大自然的秋声写人物心灵感受声情并茂,直率中见委婉,委婉中情更真。小令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中间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交织成篇,加强了人物形象真实感,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我想琹涵老师把这首小令放在开篇也是别有用意的吧?或许那个秋天,让琹涵老师记忆深刻,或者那个秋日的下午琹涵老师的某种心境暗合了这首诗。总之就这样开篇而来,宛如一个曼妙女子不施粉黛,款款而行。

  整本书读下来就是让人觉得很受用,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元曲,穿越历史薄雾姗姗而来,让一个个孤寂的下午或者深夜,倍感温暖

  只是终究有种文化上的差异吧,虽然这本书在台湾多次加印,一版再版,但是有些表达上的不一致还是读来让我这个门外汉有些不太喜欢。

  比如那一曲关汉卿的《大德歌·冬景》中琹涵老师说到:“当大雪纷扬,一如梨花的漫天飞舞……”。这个比喻读来让人觉得新奇,我们都知道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这里琹涵老师反其意而行之,读来多少有点觉不出味儿。梨花本是不动的,唯有风来,花落,才会漫天飞舞。

  许是元曲太高雅,难以迎合,个中滋味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品味的。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四):情感的融通共鸣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三朵最美丽的花,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广为传颂的唐诗和宋词,元曲倒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羞少女,不为大众熟悉。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两类,杂剧的影响远远超过散曲,所以元曲一般也单指杂剧。杂剧是戏曲,元朝之前与之后均有作品传播,但是以元朝的成就最为光辉灿烂。在元朝,杂剧本是市井娱乐所唱,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台湾散文家琹涵老师所作的《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精心选取了55段元曲段落,对每段曲词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且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描写了生活经历与曲词的相互融通,情景交融,引发更多共鸣。

  元曲中传播度较广的应该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第一句是“枯藤老树昏鸦”,简短的三个词语,全都是名词,读到这句的时候,画面感便会在脑海里显现:干枯的藤条,枯老的树木以及蹲坐枝头昏昏欲睡乌鸦。短短六个字组成了一幅秋日里近乎肃杀的情景,就奠定了整首小令的基调。这首小令便是元曲作品的缩影,简短的字句,各种表象便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而在这些自然背景下再搭配着那些描述心情的字句,更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产生惺惺相惜认同感。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文字的出现让文化有了最简便的载体,文化的传播能让人的思维想法向外扩张。当你在一个不一般的环境下,内心情感生发,当情感与古人留下的文字共生共鸣的时候,那种知音的感觉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那个时候,你的内心该会是欣喜的,是欢欣雀跃的,只为那一份知音那一份懂得。

  琹涵老师对每首曲词的解读,都能引发我们的深思。每个人生活在世上,该是用什么样的生活态度,遇到事情应该怎样合理的处理,自己想要的目标该怎样达到。很多现实问题,我们都能在曲词中找到同样的情感,读来能让内心不安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也能让快乐的情绪进一步的蔓延和堆积。

  很喜欢琹涵老师为不同类型的元曲所起的章节名字,“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说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以陶然共忘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说的是行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伤心莫唱,南朝旧曲”一节说的是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该如何自处如何改变;“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说的则是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章节的内容加在一起,其实也就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凝结在一本书中,让你可以翻阅人生也可以纵情行旅,让你可以检视过往也可以无惧未来

  在《聆听元曲》一书中,琹涵老师解读的每首曲都配有毛树来老师的所作的插画,解读曲意的国画配上元曲,曲词简练通俗,画面质朴清新,两大传统文化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让全书的档次又得到提升。这样简单的字句,简单的图画,对于普通读者也是比较简单的,想来,对于元曲的推广也是大有裨益

  细读元曲,便是与词曲作者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情感沟通,也是与琹涵老师做一次精神交流。你会发觉,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之后,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曲词中留存的温馨情感和美丽印象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五):聆听元曲

  如果说唐诗是公子陌上如玉,宋词是千金大家闺秀,那么我觉得元曲就是豆蔻年华少女,不同于诗词婉转含蓄,元曲更多了几分朴素静,如钟,动如脱兔,白描风景看似平凡,却构勒出情感的暗潮涌动,点横笔画间是肆意挥洒的胸怀。虽然曲调多有遗失,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单单是这文字,就让人欣喜不已。 诗词曲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理解诗词曲又要回归于生活。何以为好曲?就是在相遇的那一刻,引起共鸣,交织碰撞更上一层楼,静静聆听元曲的声音悠扬古朴白纸黑字却不会使人感到刺眼,更多的是宁静,在喧闹急躁的现代生活中,难得一点舒缓。 我读的大多是诗词,对于元曲了解甚少,原以为它是像教科书般,人物背景,曲,最后翻译结尾,可它却让我惊喜不已,一首曲,一幅意境,不是呆板的解释,而是作者结合自身生活的剖析,说实话,这对我这种“古诗文白痴”来说,简直就是救星。原以为的枯燥无味,带着一丝对中国古代文学好奇,片刻过后,取代而之的是浓浓的兴趣。 读它,不像是面对苦涩难懂,好像距离我很远的古文,更像是一涌清泉,亲切,去躁,偶尔能引起我的深思。将它放在我的床头柜上,闲来无事读上一两篇,少了不少烦躁。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者思考、反思,天作之合,偶尔对这首曲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悖于书上所说,但都是个人经历理解,无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对世界的了解不同,虽称不上极好,但对于元曲刚入门的我来说,足矣。 淡然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屈能伸,能善良也能理智,不屈服于自然而臣服自然,都是一直分寸,它不仅仅停留在元曲,更回归到生活,引起的不只是于元曲的共鸣,更是于生活的共鸣。 相比于“人性本善”我其实更偏向于“人性本恶”,不是认为幼年的孩子是十恶不赦,不是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来赎罪的,只是认为我们之所以学习,是为了端正我们的行事作风,不伤于世,虽不求像孔子那般圣贤,不求像雷锋那样无私之至,但是要求自己不愧于世,不愧于我的精神灵魂,所以学习。 它带给我的感动,不似《摆渡人》那般暖流环绕,不似《知更鸟女孩》那般透彻铭心,不似《虚无的十字架》那般让人深思,更多的像是一股涓涓山泉,似无味而回甘,就像丁立梅所说“不辜负身边每一场花开,不辜负身边一点一滴的拥有”,细细品味,身边的一切,会发现不同寻常的感动,不麻木,却也不滥情,方能从容不迫。 虽然没有看过作者其他的书,但是光《聆听元曲》,便是给独旅的人一丝温暖,给忙碌的人一丝清闲,给绝望的人一丝豁达,一丝,足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指数函数,等待无穷的那一天,像原子,等待碰撞的爆发。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六):静听雨滴也成文

  静听雨滴也成文

  我向来喜欢读诗。唐诗宋词不必多说,现代诗,国内外的诗,我都喜欢。每晚睡前必读一首睡觉。有时候深深地感叹诗人怎能如此可爱。遇上那种让我心动的诗往往能够激动不已,或者莞尔一笑。

  该书的封面就很有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气息了,泼墨的渲染,似乎暗示着元曲的洒脱。我其实对元曲接触并没有太多,如作者在前言所说“诗庄词媚“,确实很精妙,但元曲的话,似乎还是从课本中有了浅显的认识。但在这本书看下来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元曲也一样,有着妙不可言的可爱。我常常碍于自己词穷,不能很好地赏析一首诗,因为有时候,真的是想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的人心中自有所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曲都是这样。毕竟他们更加短小精悍,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便也更加辽阔。

  本书作者采用赏析式的行文,并结合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每首曲子以一幅画开始,最后都有该曲作者的介绍,还是比较完整的。

  但我对于书的主体部分还是有些看法。虽说这属于散文,但需要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在其中的描述太像碎碎念了,有点像我平时的日记,美感缺乏。曲是美的,但赏析地不够美,并且有些故事的主题拉扯过于牵强。书的印刷字体比较大,看起来舒服。

  卷一的那句话我是相当喜欢的——“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读起来就很让人开心的。元曲的真挚洒脱,在《折桂令》中显得很可爱:我们人生70载,前10岁懵懂无知,最后10年体弱多病,中间50年,一半时间在睡觉,所以人生真正剩下了25年。我看到这里,瞬间惊慌失措,想起一首名为《无题》的诗,里面说“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衰老”。我想,自己看到这首曲的时候就开始衰老了吧哈哈。

  在诗和文字作品中,我对环境描写很少能感冒,总觉得他们如出一辙,再巧妙的词都觉得没有吸引人的魔力。作者浅显无聊的句子以及台湾腔让我觉得有些乏味,适合中学生阅读,或许本来可以写得再好一点的吧。不然就单纯地收录元曲,下面加一些注释便好。这样反而能让读者读起来更加痛快。少一些作者主观带入。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七):倾听元曲 品味生活

  这两年,一档综艺节目火了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成为年度最流行的词语。那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而元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大家所传颂。这一次,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琹涵老师带来她的作品《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带我们一起去亲近元曲,阅读元曲,领略其中的真谛。

  老师在开篇的导读中,通过对时代背景、形式特色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让读者对元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在正文的描述中,老师并没有只是一味去解读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通过分享她的内心感受,将自己平时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味融入对元曲的感悟之中。让那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因为有元曲的加入,显得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再配上毛树来老师精心绘制的山水插画,图文并茂,意境高远,抒写出对生活的真挚情感,让人体味多多。

  就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学生时代起我们就耳熟能详,正如文字表述的那样,深秋的晚景之下,冷寂的黄昏,暮色苍茫,满满的萧瑟,让人分外的感受。可是我们的理解也仅限于此,同样面对这首被视为元散曲小令的代表之作,作者却能在品尝红茶的同时,议古论今,由物及人,从红茶的发展状况去品味出生活的滋味,找寻到蕴藏其中那份寂寞的含义。

  当然这首出自“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笔下,意境自然与众不同。如果是出自于一名无名氏的笔下呢?是否会稍逊一筹呢?就像这首《梧叶儿》:“桃腮嫩,杏脸舒,红紫间锦模糊。春将暮,风乱鼓,落红疏。谁肯与残花做主?”艳红的桃瓣,媚惑的杏花,春景万紫千红。可是当春天即将过去,狂风刮过,花瓣满地,谁又会愿意去怜惜那些残花呢?从这首之前从未读过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作者面对花开花落时候的无限惆怅,对人生的不甚感伤。这不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真实写照么,在情绪低落时很容易引发读者内心深深的共鸣。可是在老师的笔下,我们却看到的是另一番的景象。两位年近八十的老人还能依然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真的让人汗颜。同样的风景可是在不同的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同的感悟。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绽放出长久的美丽。这样的体味和感悟不仅发人省醒,更是振聋发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全书50多首精选的作品中,有一些曾经读过,更有很多是自己第一次读到。这里既有凄凉与悲伤,也有快乐与幸福。一份份来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不仅质朴动人,更是震撼内心!让人从坎坷和不幸后领受阳光的灿烂与明媚,老师贴近生活的感悟情真意切,给人带来无限的陶醉。

  在此之前,我们品读元曲更多的只是从字面上去解读,从未将它真正地代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无法像作者一样从平日间一件件小事中去体味作品的真谛,从亲情、友情、爱情中去解读人生的滋味。

  也许我们没有老师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无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触类旁通,但是从老师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品读传统文化的正确道路。让我们静静去倾听、慢慢去品读、用自己的真性情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去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生活中去品味美好,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八):感受元曲的魅力

  由台湾重要的散文作家琹涵所著的《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将元曲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作者的散文中,见微知著,触景生情,元曲在作者的笔下,跨越时空,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在作者笔下,每一首有代表性的元曲经典,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当中,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元曲滋润了作者的生命,获得了升华的力量。作者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喜爱也是令人感动的。想想,现在的人们有多少愿意主动去学习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呢?所幸,我们看到了一个台湾女作家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执着的喜爱。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它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作者深入寻常生活,当心情相近时,便援引元曲,或为印证或为画龙点睛,将对生活的体味,与对元曲的感悟融为一体。作者认为,所有的文学都必须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有活泼的生意,才能盎然成长、开花结果。

  纵然只是寻常生活,因着经典文学的加入,日子也可以变得如诗如歌。元曲不假雕饰,来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仿佛冲破了一切世俗的藩篱,直指本心。元曲让我们明白,风雨困顿都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坎坷和不幸都会过去,而还赠给我们更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又能重新领受阳光温暖的俯照。

  作者在谈到读书习惯的时候有一段话,让我有很深的共鸣,她说:“我可能在无意间读到一首曲,由于倾心喜爱,便留意那是谁的作品,开始找他的集子来看,还有哪些和他风格相似的呢?逐一细读,然后再遍及整个元代,明白时代的背景,各家风格的差异,以及作者曾经有过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我所看到的,何止是‘宫室之美、百官之富’?我所领会的。又何尝不是心灵世界的丰盈满载?”作者说这是她的从点到线的阅读,获益良多。作为我自己,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觉与作者有了很多的共同点,这便是其一。

  读完本书,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通过本书,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远去的无穷魅力。品文经典,滋养人生!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九):尘世生活的乐趣——元曲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曾说:“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所以说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远方和诗。那么除了唐诗,宋词,生活中也不可缺少元曲。如何领略这生活的乐趣,那么不妨一起来听听这本书——《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

  既然是聆听元曲,那么就得知道元曲也是一种文学样式,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小令是用曲牌制成,和词的形式相近。在本书中所引用的都属散曲,多为小令。作者在开篇,先为我们简单普及了元曲的知识,这不仅让我们了解元曲,更为下面的阅读打下基础。全书分四卷,共计55首元曲,每首元曲配散文一篇,每首元曲都有一幅插图,曲和文,曲和画,文和画,两两呼应,图文并茂,让阅读更好舒心。在散文后面,作者还非常贴心的附上元曲作者的简介。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熟悉的关汉卿,马致远,以及曾经出现在课文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很熟悉的感觉,还有张可久,朱庭玉,唐毅夫等等。随后的散文里,作者不仅是单单为我们解释了这首元曲,更多是加入了对生活的感想,不仅有写事,写人,写物,还有写景,作者都是发自内,有感而发,内容情真意切,自然真挚,文字清丽。正是这些散文,让我们更贴近生活的了解元曲。正是这些元曲,让散文变得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元曲和散文完美的融为一体。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远方和元曲。孤旅或许是枯燥无味的,或许是坚难险阻,但是不妨聆听一下元曲,让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旅途拥有了无限风景。

  本书的作者琹涵,是台湾知名散文家。

  作者的其他作品:《慢读唐诗:爱上源自生活的美丽》,《慢读宋词:珍爱源自生活的真情》,《慢读元曲:珍爱源自生活的真性情》,《慢享古典诗词的节日滋味》,《慢享山水田园诗:偷得浮生半日闲》等,引领了古典诗词现代化风潮,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

  本书中的插画由著名的山水画家毛树来亲自绘制,也是本书中的一大亮点。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十):聆听元曲 旧曲新声

  相比于唐诗宋词,我对于元曲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基本就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选篇之中。阅读了本书才知道,元曲亦是自成一派,毫不逊色于唐诗宋词。本书结合作者自己的体会,带领读者赏析元曲名篇。我很赞成她提出的,看诗词要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也就是与文学作品共情,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的寻常生活,也会因为经典文学的加入,而变得如诗如歌,隽永有味。

  导读中对元曲的历史形成和分类有简单的介绍,便于不熟悉的读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因此这本书不仅适合成年人,初高中学生同样可以作为古典文学的入门书籍之一,对元曲有初步概况的了解。作者的文笔优美,感情充沛,散文流畅自如。书中的插画则是专业画家配图,亦是贴合词曲而作,水墨画大气开阔、意境深远。曲和画珠联璧合,可以说是曲中有画,画里有曲。

  元曲兴起于少数民主政权建立的元朝,包括了杂剧和散曲。前者属于戏剧范畴,后者作为新体诗歌而存在,我们常说的元曲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代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从文风而言,大致分为豪放派和清丽派。朝代的更迭,阶级的变动,对于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元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摒弃了过多的格律、技巧等的雕琢,融汇了南北曲艺等形式,更加贴近平民的生活,文体用词更加自由。

  下面,笔者想与大家一起聊聊从元曲中领会到的意趣。

  很多词曲作品,除了描写景物、人物,就是为了表达当下的所思所想。将真情实感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之中,委婉的表达哀思、喜悦、思乡等情绪。比如:“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大德歌·秋 关汉卿)通过一系列声音描写了秋意,更深层表达的是人物愁思百结,思念离人的烦恼。

  有的作品意境极美,“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驻马听·吹 白朴)铺面而来的梅花雪舞,令人沉醉,就连挂在楼角的月亮都被笛声所吸引。此情此景,当真是缤纷美丽,令人神往。

  抒发情怀,借物明志也是诗词中常使用的手法。有些景物或者事物特别受到文学家的喜爱,例如“楼”,孤高耸立,有高处不胜寒之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后庭花·怀古 吕止庵)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有异曲同工之妙,寂寞人遗世独立。《登鹳雀楼》中的“更上一层楼”则更为开阔大气,描写了恢弘的自然景象。“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体现了年少人的飒爽和天真。

  有的曲韵律感强,词句优美。比如:“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天净沙·即事 乔吉)全部使用叠词,语带双关,言简义丰。仿佛一张白描画,景物与美女跃然纸上。

  元曲不同于唐诗宋词的一点在于它的用词较为随性,不会刻意追求押韵和字眼,有的作品中采取了口语运用,辞藻摒弃华丽,有天然去雕饰的淳朴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比如:“风雨相催,图走鸟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便宜。”(折桂令 卢挚)洒脱自然,如同一位看透世事的老翁与人聊天的内容。“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叨叨令·自叹 周文质)好像是看破世间万事的喟叹,犹如黄粱一梦。以梦喻实,有不甘又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书海无涯,古典文学作品的精髓何其多,而我愿意划着一叶扁舟,徜徉其中,哪怕有生之年只窥得一二,亦是幸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