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正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正见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正见的读后感10篇

  《正见》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见》读后感(一):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涅槃是寂静

  27岁之前,遇到不好、不愉快的事情我就不停暗示自己,会过去的,很快就会过去的,好运马上会回来的。因乐天派的性格感觉说着说着,好运气就真的回来了。

  27岁之后,碰上挫折难过绝望时,我告诉自己这很正常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可能总是快乐的、光明的。也不着急,也不躲避,带着负面情绪感受着那些不安恐惧彷徨,然后也就熬过去了。

  看完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我想27岁之后的我,应该是变成熟了许多,理解了“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部分”,不再一味的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安慰自己。只是啊,如果紧紧抓住的是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呢?

  长久以来,我把自己包裹的很严实,总幻想用现在“光明磊落”的自己掩盖住曾经那个藏着很多不堪与阴暗的自己。但它们就像永远无法消散的黑云,一次次盖住我、打败我,无数个极其不安的夜晚,我绝望,我难过,我想或许永远摆脱不了它们了。

  春节在家与母亲的闲聊中,母亲说起邻居女孩车祸去世,她的丈夫一直躺在医院治疗,一家人很是可怜。看着她的两个小女儿穿着脏兮兮的衣服骑着破自行车来来回回从我们面前经过,很不是滋味,“黑云”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如果曾经我没有做那件事,她会不会就可以一直读书下去,而不是小学毕业就回家,然后就结婚生子。她成绩那么好啊,会不会因为我的那件事,导致了她后来的一切不幸遭遇呢?

  疼痛不会就此被按住,更多的不堪回首会一件一件浮起来,即便你拼命掩盖也毫无办法。所以,这么多年我总是让自己那么快乐,以至于我以为我忘了悲凉与绝望的底色,快乐麻痹着我。难道是我在贪念这样的感觉嘛?还是这一切其实都是我的幻想呢?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书中提到:“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的执着困住了你”,“如同在电影院里的孩童,我们被幻想虏获了。从这儿开始,衍生了我们的虚荣野心和不安全感。”慢慢寻找答案吧。

  我们总在挣扎,无论快乐与不快乐,我们都挣扎在其中,它们好像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或许如书中所言,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涅槃是寂静。所以在凡世的我们啊,总是在挣扎中。

  原本以为关于宗教的书会很枯燥乏味,读不下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文笔很好,《正见》写得很易读、有趣文字贴近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读起来会很有共鸣。通过它了解了什么是佛教的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静), 以及悉达多证悟成为乔达摩佛陀故事。值得一读。

  《正见》读后感(二):你眼中的美女,佛陀看到的是原子

  关于学佛,很多人有误解

  比如,我的小学同学很多上完初中,就出来做生意了。每次新店装修之前,他们大多请“神婆”帮忙看看租的店铺里有没有“小鬼”。有一次,我的同学神秘兮兮地跟我说:“这次请的”神婆“很厉害,居然知道十几年前有一位阿兵哥被砍死在店里,神婆已经做法事,请他离开了。”

  这些在他们眼里视为“脏物”会影响他们生意场上的运气。我的同学说,做法事的神婆就是一个佛教徒,她教我每天晚上诵读《心经》,但是,我拿起《心经》就犯困,“神婆”说我的心与《心经》不相契合。“

  生意场合上,很多人就像我这位同学一样,学佛就是打“小鬼“、做法事等一系列能让生意兴旺的事。不仅如此,很多人还想做功德、积功德,好达成自己的心愿。于是,社会上就有”学佛的人在一个村庄放生上千条蛇“等新闻

  社会上关于学佛的种种乱象,只能说明两点:有些人打着佛教的名义敛财,还有就是大众对于佛法信仰是盲目的。任何未经思维信念,都是危险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讨论如何真正地学佛了。

  佛教有藏传和汉传两种,都是学习释迦摩尼佛的言行,学做一个“有觉知的悟者”。关于汉传佛教,我推荐台湾法鼓山创始人圣严法师1975年写《正信的佛教》。对于藏传佛教,我想和大家聊聊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写的《正见》,针对的读者主要是对佛法感兴趣,又不知如何入门的人。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不丹人,对的,就是梁朝伟和刘嘉玲结婚的地方。他秉承了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通过电影简单轻快语言传扬佛法,被公认为当今富有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

  《正见》是用英语写成,他的弟子姚仁喜翻译成中文,胡因梦、李连杰写序推荐。全书就五章,前面四章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用简单又深邃的语言,以故事、寓言、当今国际大件事等形式认真地告诉读者什么是佛教的四法印。佛教四法印是佛法的原则也就是说所有的佛法皆不能脱离四法印,也不能违背四法印。那么四法印是什么呢?

一切行无常印。一切行苦印。一切法无我印。涅盘寂灭印。

  最后一章则是全书的总结核心只有一个: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我企图将佛教哲学的核心——四见地,以日常的语言提供给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了解。“四法印则是四种正信的见地,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希望读者能容易地理解,这个是他写这本书的初心

  另外,我想说说就是《正见》这本书里一些简单又富有洞见的语言。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认为“佛是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的全知者。”

  还有“你眼中的美女,佛陀看到的是原子。”

  “不充分了解他人的见地,就不能判断他人的行为。”

  这些智慧的语言,随意翻翻都有。但是,看这本《正见》先以系统思维学习四法印,再摘抄精言妙句,此时,你不得不佩服佛法的智慧了。

  学佛,就跟学任何学科一样,只有找规律、抓要点才能入门。那么,与其相信江湖上那些传言,不如好好地读这本《正见》。

  《正见》读后感(三):正见

  据说在藏传佛教的领域里,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个伟大传播者。对于一个不太研究也不太信奉佛教的我而言,他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智者。书中用简单的方法在询问最原本的要义,人为什么有烦恼?又为什么要去信奉佛教?这两个问题非常原始基础,几乎是一切问题的开端

  2008年我在西湖培训闲暇之余去西湖边上的虎跑泉游览了一番。当我走到一座小山时候,周围人群聚集,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山上曾经济公活佛再次修炼过。于是大家停留下来,开始膜拜。我周围一个小伙伴对这些人都嗤之以鼻,他说你们若真心拜佛,今天守戒律了吗?你看看一个个都穿皮鞋、貂皮的在那儿拜佛,若佛祖真有灵验,今天就该把你们收了。

  这个事情我记忆很多年,因为中觉得自己心不诚,担心自己没有很好的戒律,无法去供奉佛祖。后来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书,发现很多民国大师们的精神也是一种不一样的宗教,也许你并非需要成为那个教派的人物就可以领略到那个教派的精髓。那个时候读到李叔同,读到了一种新的认知。过去总觉得,大师是因为他们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情而成为大师。后来慢慢懂事之后发现,大师往往是持续不断的做了很多平凡的事情,而令人钦佩。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不太敢去涉及宗教方面书籍,总觉得会被那些无法驾驭的思维和文字给点燃,最后像《天龙八部》中的功夫大师那样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随着时光的经年累月,慢慢开始选择性的读一些文学名著。读《红楼梦》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佛教的伟大。蒋勋在解读《红楼梦》的时候,讲解了许多红楼之外的宗教、哲学、文以载道、历史文化等故事、典故,给我非常大的启发。随后我又开始读了《六祖坛经》、《六组讲〈金刚经〉》这两本佛教/学方面的书籍,虽然懵懵懂懂,但依然深受启发。

  这本《正见》里提到的希达塔的故事,我是在蒋勋讲解《红楼梦》里听过好多遍的。那个时候听的希达塔完完全全是为了去理解《红楼梦》中的某些故事人物和情节,并未细致入微熟悉和了解。在读《正见》这本书中,算是稍作全面的了解了有关希达塔的故事,以及希达塔说代表佛教的一些最最原本的要义内容

  《正见》里讲了佛教的四法印见地,我觉得是全书的精华。这个四法印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就是四个思考的基本起点,四个基本的原则。每个人都可以用对这个亘古不变的原则去释疑,生活中工作中的烦恼就会无处遁形。这四个原则值得大书特书,值得背诵下来,值得用精美书法写出来裱起来。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对这四法印讲解对非常清楚庖丁解牛般的告诉每一个需要研习佛法的人,佛法不复杂,不庞大,不会走火入魔。佛法是帮你解决人生问题、生活困惑的,不是来让你更加痛苦,更加困惑的。

  这四法印初看好像很深奥,读不懂。但书中用了很好的例子解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背后说代表的意义普通人若认真读,一定不会无法理解。如有释疑,便是收获

  四法印的内容是: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

  前文说过,这本书读完是能让人迅速安静下来的。当你带着烦恼进入这本书的故事场,你会内心祥和,安静的与自己对话。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而是一个让你思考的起点,让你领略佛教宗旨本意的过程。

  我读完这本书,沉寂良久不敢动笔。本不是佛教中人,再无更多佛教/学知识,怎敢去评价这佛教中人的观点理论呢?但我读完了,我思考过,我依然享受这本书带给我的安静和祥和,我期望能更好的与自己和平相处

  《正见》读后感(四):谈谈我最不愿意接受的“无我”

  不丹是目前为何和中国没有建交的邻国,不丹有一位大师叫做——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他写的两本书《正见》和《朝圣》在中国广受好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认为佛教比基督教更平等,更现代。佛陀曾说,“你是是自己的主宰。”还有什么比这更平等的呢?佛陀以这句话肯定了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事实上,佛教基本上是非神论的——佛教徒并不相信有个全能之神独裁地控制着一切。佛教徒也尊崇僧众的概念,和佛法、佛陀本身一样重要

  在我看来:佛教三宝是佛(佛陀)、法(佛教的经典和各种有助于弘扬佛法的形式的概称)、僧(信学佛的人),既然三个都是宝,那么佛 法 僧 就没有高下之分了吧?

  法律和司法是设计来维护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司法体系反而对作奸犯科富人有利,而贫困无辜的人却因为不公平的法律而受苦。(在一般条件下,确实是富人更有可能学法懂法,才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在各种灰色地带赚钱,而那些不懂法的穷人,因为不懂法,干了太多非法的事情,直到被抓了还浑然不觉。从这一点来看,贫富差距,从立法方面就被拉来了。)

  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然而人是由各种分子构成的。接下来我就要开始自己反思了,我们的痛苦确实源于我们对自我这个整体缺失的一种精神痛苦,精神的缺失和物质的缺失都会导致精神的痛苦。在我看来,导致精神的缺失的事情可多了,比如说,各种想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亲朋好友的各种负面消息,在我看来,我们想要保有的东西越多,我们就越痛苦。因为,我不可能保全那么多,而且都在失去,刚开始,你希望全世界美好,后来发现各种不能保全,你就只希望保全亲朋好友,然后是至亲的人,然后是自己的身体完整,最后的最后洗完保留的是自己精神的完整。在我看来,无我的概念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切精神其实都是物质的。精神只是物质的一种很巧合的形式。

  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今后科技足够发达,可以换脑,我们都知道心智保留在大脑里面,如果换了脑,那么某人的脑将主宰另一个人的身体,那么那个人是要算是哪个人呢?我们总是把能产生自我概念的物质来定义为我,只要把那个拥有我的意志的物质移植到另一个躯体,那么那个躯体就拥有我的意志。但是我们再细分一下,那个拥有我的意志的物质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里面是否包括一个人过去的记忆,还是说可以不带记忆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在娘胎里开始有我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来思考,刚开始有我的概念的那个点是没有记忆的,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只有我的概念,而没有记忆。一个没有记忆的我的概念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今后科技发达,估计可以将人体的大脑之中拥有我的概念的那个区域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各种能产生各种美好感觉的刺激,并通过扭曲时空,让那个区域体会到最多最好的美好。如果有这等好事,你愿意让自己那个拥有我的概念的区块被剥离出你的躯体么去享受各种高级的幸福么?当你哪个拥有我的感念的区块被剥离出躯壳之后,你的躯壳还那么重要么,那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躯壳,而你要的是你哪个有自我感觉的区块得到更多的美好感觉。也许现在你还很难接受,不过我相信,等到了那一天,会有更多的人崇尚去体会这样的美好,而在我看来,想要让大脑里面这个小小的有自我感觉的区块达到长生不老会比让你整个皮囊长生不拉会容易得多得多!你可能情绪还不能接受,但是理智上你应该接受被剥离身体。

搜索了一下,为什么生老病死的生是苦的?「生居胎狱,是生苦」。一个人来投胎,在母亲怀孕十个月当中,这十个月等於在地狱一样,苦不堪言。母亲喝一杯凉水,他的感受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碗热汤,他就像在八热地狱,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在里面全部能感受到。所以,中国古人有胎教,学古礼的人都懂得。妇人怀孕的时候,这十个月当中要端正心念,言行举止要如理如法,为什么?她感染胎儿,这叫胎教。心念端正,将来这个胎儿思想纯正,这都是母亲教的。言行端庄,不违背礼教,小孩出生的时候相貌、身体端正,好教,很听话。中国古时候称这个叫胎教。

  我想说,每个人在娘胎里的时候都不会记得是什么感受,所以,你怎么就知道在娘胎里面是苦的呢?

  《正见》读后感(五):正视自己

  人生无论长短,都要经历着酸甜苦辣咸的五味,面对困难,享受幸福。当静下来时,可曾想过自己内心的想法,正视过自己吗?《正见》让我勇敢坦然正视自己,它的佛义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高不胜寒,而是融入生活本身,让我们摆脱表面,自己的“幻象”,呈现本质。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青年时期就开始在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著有《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等。本书主要讲述佛教真谛四法印的理解、本质。笔者并不在要求读者成为教徒,而只是单纯地传递佛法的精髓,在阅读后对佛法有正确的看法。佛教的一切方法都可以用四法印来解释:一切和合现象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涅槃超越概念。在内容上,《正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乔达摩·悉达多从王子到成为佛陀经历的描述;二是佛陀的领悟,对佛法的理解、传承。在写作上,作者把四法印很透彻传达出来,并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呈现,易理解,不枯燥,其实佛法就在世俗之中。

  书的开端讲述着乔达摩·悉达多的故事。他是一位尊贵的王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因为一次出城游玩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可是思考于人的生老病死,人的痛苦。在多次出游,沉思之后他终于选择出家修行。他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无常不像一般以为的就是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生老病死是一个循环变化,解除它们的方式就是接受,没有期待,没有失望。佛陀曾坐在树下修行多年,终于战胜“魔王”,悉达多获得了解脱成佛。“魔王”是谁,我理解是他内心的自己,还有欲望,期待自己,无法放下自己。当他放下一切,无欲无求时,坦然所有,顺其自然时,也许才能摆脱所谓的痛苦吧。作者在描叙佛陀的故事中,其实一直在提醒人们勇敢面对自己,看清内心。

  在《正见》中,有两个词频繁出现,无常,无明。无常,一切的事都在变化;而无明,究其根源执着于自我。佛陀说,“无论在身里或外,都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足以称为自我。自我是虚幻的,谬误的,执着于谬误的自我,是无明的荒谬行为。它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笔者用领带与蛇的故事,让人明白幻象与真实。在我的理解中,蛇是人内心的恐惧,领带是拨开云雾的本质。我们总是被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恐惧迷失自我,看不到内心呢的需要。佛教给人的感觉是出家修行,只读佛法不理世俗。在《正见》却给我另一种理解,佛法的意义是在世俗中得到一种自我的解脱,拨开所谓的无明,不在意无明,摆脱无明的迷惑,在喧闹的城市中得到一份内心的安静,没有欲望,没有期望,一切顺其自然,才是一种修行。

  《正见》呈现着佛法的真谛,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正因为领悟,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

  《正见》读后感(六):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武林外传》58回里出场过一位佟掌柜的师妹,名叫南宫残花,有印象的读者一定都不会陌生她信佛后追求天人合一所坚持的素食主义,甚至到了一种癫狂的程度。在大众的印象中,不疯魔不成佛似乎是一种类同贬义的佛教定义,枯燥、偏执、忧虑、悲情、格格不入,更有人讽刺说佛家教徒乱世封山避世,盛世开山迎香火,不比道家避尘世如猛虎,更不比儒家深明大。然而真正的秉佛者苦于修行,破除虚妄,寻求大自由和众生欢乐,又因为经义驳杂繁重不被外人理解。

  其实很多人信佛,如本书的序者姚仁喜和李连杰,但他们又很难告诉你在佛理中获得了什么,也不怪调侃和尚们只爱打机锋,佛说的大自在是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每个人见到的佛都不尽相同,每个人修行的终点也不会和合统一,所以才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定义,所以才有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述说正见的道理。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读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对于这些看上去摸不上头绪的似是而非却越加让我察觉到兴趣,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哲学体系即诸子百家所推行的思想论述,与西方哲学是相通的。其实也可以说,以儒家为首的先人思考从不缺乏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方哲学身影。那么佛学呢,堪破和顿悟为核心的超脱式修行算不算哲学的一种,我觉得这本正见可以带给我一部分的答案。

  何谓正见,即无我,即通达,知缘起,知诸法无常,按作者所述则分为:  ·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 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静)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乔达摩悉达多的修行经历为基础,竭力还原一个佛教徒心目中与大众认知有着极大区分的佛理世界,真正的佛的信徒是不会极力说服大家追随释迦牟尼的,更遑论如走街串巷叫卖般的“xx教了解一下”,这也是我爱顺应家中老人心思信佛的原因,万事万物求个心安理得,不必供奉,不必日日参拜,就如作者所说的“正见”——自发的善行以及有理可依的动机和行为准则,是不是佛教徒众都可以具有。

  以希腊为起源的西方哲学观里,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从来都是最重要的一步,而悉达多的修行成果同样是将万物看做原子的和合,他最早地看清了生死循环,映照了后来哲学中最多提及的“从何来,往何去”。而修行的唯一目的便是为了看透这个和合过程,所以美人与枯骨无差,财权与粪土何别。

  悉达多确切来算,是个无神论者,即使在佛教的讲义里从没有少过神力和玄幻色彩,但他并不承认造物主,或者说在他的逻辑中,造物主是因为有人信奉,不信则无神,这也是佛家最苛求的因果论调,因为“因果”没有真正的开始与结束,所以在他们所求的最终世界,是过去、现在、将来,时间与空间的共同体,所以芥子里有须弥山,所以过去佛和未来佛共存,

  另一处佛教与哲学的共通点,是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他们同样坚信万事万物的变化,以表象作为真实的基础从来都不是可靠的,就如苏格拉底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佛也在说诸相无常,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智者的确大多相同。

  何谓佛?佛家讲究堪破和顿悟,对于他们而言,顿悟是为了破执,使欲望而不再成为影响修行的障碍,而对于常人而言,了解欲望本身,即和合的结构并获取觉知,则可以心安理得地应对世界的变化并获取更真实的享受能力。所以他们更爱说,佛在心中,而不在极乐。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述过“蛇与绳索”的故事来举例弘扬佛教的意义,当有人在黑暗的房间里看到一条绳子却误认为是蛇而感到害怕,作为知情者的人该如何做?蠢人会讥讽,聪明人会打开灯,而悉达多则会将绳子拎走告诉那个人,蛇没有了。

  那个黑暗的屋子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我执”,代表着恐惧、未知、欲望、诱惑,佛会勾勒地狱恐怖,极乐美好,就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破除“我执”,只有让你自己走出门去,让你自己看到那条绳索,才会明白那些叨扰自己的都是假象,那些竭力追求的都是虚无。

  江津石门大佛寺有一联: 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因为信佛才有佛,因为见过,才如来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正见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