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得逍遥自在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得逍遥自在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6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得逍遥自在心》经典读后感10篇

  《长得逍遥自在心》是一本由骆玉明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一):在儒家江湖中,融合道家思想

  从小就很喜欢老子的《道德经》,也很喜欢庄子的《逍遥游》,慢慢地不自觉养成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出世态度在这儒家江湖中行走。不过近年来,我常常问自己,我究竟是要一直以一个“出世的智者”来面对这个社会,还是要以一个“入世的勇者”来融入这个社会。

  想来想去,我决定试试

  出世的智者我已经扮演了很多年,与世无争可笑的是,年轻如我,轻狂也如我,居然一眨眼就能在转瞬之间决定与世无争的活着。随着年龄渐长,我开始渐渐懂得“出世的智者”需要的并不是避世的态度,而是你能否在入世之后还能出得来。

  这点很重要

  于是,我决定先做一个“入世的勇者”。在此之后,我发现现实社会的儒家思想,并不像圣人提倡的那样,而是有很多偏离真正儒家思想的东西

  这样看来,我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入世与出世”的讨论见解,而是需要在这个社会冷静判断

  再来看《长得逍遥自在心》,一看书名封面设计,我就决定喜欢它,古风古韵中透着丝丝淡雅的端庄秀美。打开里面的内容,发现原来真正端庄秀美的是文字所传达的思想。

  作者是骆玉明,很多人都把骆玉明写的书当成枕边书,看到这样的“图书人设”,不难发现这是非常适合我们颐养心情内涵的好书。当然,本人古文造诣实在“非浅——非常的浅”,也没有打算咬文嚼字,只不过能读懂作者所要传达的哲思,已是很好。

  文中所引用的道家思想,还是以老庄为尊,这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看看目录,便可知作者是以怎样的浅显教会我们深刻

  “目录

  引言 恍惚的老子 恍惚的老子 天地不仁 虚静的观照 战胜行丧礼 治国与煮鱼 愚民之术 “上德”与“下德” 阴柔与阳刚 说谦让 人生的“力学” 制胜之道 “大”的道理 自知与自胜 祸福相倚 执着与通达 放诞的庄子 放诞的庄子 宏大的世界 是是非非乐园 蝴蝶艺术家的风范 游戏人生 仁义为刑具 偷箱子的人 生命形式 悟道的人 鼓盆而歌 天籁 隐士情怀 老庄之外言老庄 大道玄妙 虚空作用 文明苦恼 贫富之间 高蹈与委顺(上) 高蹈与委顺(下) 命运的悲歌 语言陷阱 道与禅 老庄与山水诗的兴起 ……”

  看到第一章,很少有人用恍惚来形容老子,按照常理一定是描述什么不好吧,却其实是在以恍惚将老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并以恍惚开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家世界。

  读完整本书后,瞬间心思清明,以“道家思想”游走“儒家江湖”,这又有何不可呢!

  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只走独木桥。

  这不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融合么!这本《长得逍遥自在心》就是将这样融合的可能性,细细地分解给我们看呐~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二):逍遥的流行是一种美的循环

  《长得逍遥自在心》,原名应为《老庄哲学漫谈》,再版的时候改成现在的名字,更类似于一部言情小说,而且封面也别具风采,是一棵绿色的树,枝繁叶茂,如同夏日的荫凉,让我们不知不觉联想起“心静自然凉”的典故。

  “无为”二字由来久矣,作为老庄哲学的核心要义,我们一直在误读。

  误读的简单表现就是将这个理念等同于什么也不做和什么都想要的统一,这是荒唐无耻的,如果人人都是什么也不做,我们这个世界还能进步吗,或许到处是垃圾,到处是污渍,到处是屠杀。然而,确实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以不断地“为”去掩盖其“不为”的本质

  老庄的时代春秋战国,那个年代在史书上是朝不保夕的,说不定你能看见早起的太阳,却看不见夕阳的落山,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是积极的入世,还是消极的出世,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刷刷自己的存在感。

  老庄的很多概念与寓义都是站在孔孟的对立面的,与其说“死于名下”,不如看那个时代的名存实亡,一切没有价值追求偏偏要执着固有的理念,是可悲也可叹的事情,老庄眼中的自然,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意识形态的自然,它让我们知道了最初的起点都是零,从零到一,恰恰是惊人的一跃。我们不能因为老庄的存在,就否定孔孟的意义反之亦然,我们只有站在一个批判立场才能见到对旧有秩序的瓦解与重构。

  存在就被感知,于是在无所事事情况下,你可以想想天想想地,想想长鸿与落雁,想想海洋与陆地,其实无论你想还是不想,时间都会在你身边悄悄地流失。

  总觉得无为是与这个时代不相融的,毕竟是种小资情调,但是深究这无为的本心,却告诉你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一句笑话,你所能感知的除了外部世界的精彩之外就是内心宁静。你懂的,我们从来不会因为你刷存在感而将你摆在很高的地位,而是因为你在很高的地位上是否对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有了更好更多的认知

  老子是智者,但是他本人却不是宣扬智的,只有那些大巧若拙的辩白,才值得自己与弟子的追随,在政治上他选择了愚民,并不是其真正的立场,而是为了让他的学说得到万古流转,相对而言,后世统治者,包括我们心目中被固化的唐玄宗、明太祖的发挥及引申,已经远离其本意了,这是我们所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三):初识老庄

  复旦骆玉明,一个充满了传统文人气息学者。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他曾经登上武汉“名家论坛”,为人们展现了一场名为“《诗经》的文化精神”的讲座。两小时的讲座,他边诵读《诗经》边讲解,将2000多年前的古老诗歌图画生动地再现在听众眼前。 《长得逍遥自在心》是骆玉明教授的一本最新著作。立足于老庄之道,选取了治国与煮鱼、愚民之术、文明的苦恼、鱼乐园、蝴蝶梦等三十几个关于人生哲学的故事,涉及“道”“无”“有”“虚静”等一些基本的道家思想。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语言洗练,思理明晰,启人心智,益人见识

  谈到这本书,我还是想顺便提另外一本书。同样是来自于骆玉明教授。1944年于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庄哲学随谈》。在这本老庄哲学随谈里面。作者对于老庄哲学思想的阐述深刻而独到。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十分耐人寻味。他认为中国传统传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结构,和悠久发展历史。我们并不能仅仅只在片面上浅薄的认识他,要深刻的了解。而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5000年来历史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步的变化不断,有新的思想出现,并且加入其中。 在我看来,老庄哲学随谈,与这本长得逍遥自在心有着很多在选材以及谈论内容上的相同之处,但又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前者更像是一个学者,一个年轻人在研究,在不断努力深入了解。而后者更像一个返璞归真老人,在经历世事变迁之后,开始回归事物最本质的地方。更多的侧重于普及,语言也更加的通俗易懂,偏重于“教化”二字。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莫过于老庄与孔孟。而孔孟之道又因其与帝王之道,与传统封建制度密不可分关系,在如今引发许多的争议。并且在慢慢的走向没落。太平盛世,人们总是更加的追求自我,追求随心与随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老庄之道于近年来大为兴起。不可否认,老庄之道有很多东西是与孔孟站在反面的。其在很多方面都与孔孟之道形成相对而言的立场,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立场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老庄,那用固定的理念去强制的改变规定世界的情况将会更加的严重。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儒家为什么能够在封建王朝长盛不衰,无非就是因为封建王权将其向民众大为推广,王权至上的思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发展。

  感觉有些偏题了。可能因为我个人相对于孔孟而言更加倾向于老庄之道吧。我很反感用那些既定的道德上的规律约束自己,不过这可能也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趋势。毕竟我们都在用各种方式去追求自我。追求最原始的自己。 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用以了解老庄不可缺少的读物。教你理解老庄思想,学习他们的生活态度,长得逍遥自在心。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四):顺其自然

  这本小书的作者把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直接引录,加以自己的注解很好理解通慧。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读书时,耳边会经常听到老师讲这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讲的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其实人是很复杂的,在宇宙里面多伟大。那么人也属于宇宙中的一个,怎么就能和这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呢?首先,你得保持心态良好。 “道”是一个十分奇妙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归这个东西来管。你要有一种东西叫做“德”,就是我刚刚说的好心态,有了之后,就和“道”合二为一了。你一旦参悟了呢,就会觉得一切都不是问题了,恭喜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说明你超脱了。 读庄子在文章里面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有的长得丑,有的生残废了。可是人家心态好,因此结局都还不错。在这些人里面,就有大家特别熟悉的孔老夫子,而且还讲了不止一个类似这样的故事。可以让世人领悟参透人生苦短。

  跟着骆老师文字会了解到庄子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是崇尚自然,纯粹的自然。树木比你活得好,甚至鸟儿鱼儿都比你活得好,因为他们更富活力,他们跟着自然的韵律翩翩起舞,而你完全忘记了自然是什么,你从根本上责难它。 庄子是最难得的开悟者之一,甚至比佛陀或耶稣更加难得。因为佛陀与耶稣主张有为,而庄子强调的是无为。 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 无论你通过意志做成什么,总是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冲突,一种内在的紧张,你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它,它必须被持续地保持着,保持它需要能量,保持它最终会把你消耗掉。 只有通过无为得到的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负担,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永远与你在一起。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五):过自己喜欢生活才会逍遥

  也许像有一篇文章中说的“年少时不懂张学友,读懂已是伤心人”那样,我觉得我们对老庄学说的理解也是随着年岁阅历增长而慢慢加深的。当经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感悟后再来读它们,读到某些观点时,会突然豁然开朗并与之产生共鸣,然后就想,人生的哲学是不是都是悟出来的,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时候,那些个体会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哲学思想的基础?只不过每一个人的三观不同就会偏向不同的支流吧!

  两千多年前,老庄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各派哲学思想形成的活跃期。让人惊叹的是,两千多年来,世界变化斗转星移气象万千物质文化也是与当初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可不管是哪一个时代,人们都没有停止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研究和学习,老庄和孔孟到现在都没有过时,甚至他们的思想精髓在不同的群体中备受推崇,即使是在当下如此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学习老庄孔孟的热情一点也没有减退。而且,后世对先人的学说更多的是解读、批判和升华,是对他们思想继承和发展,并不能超越或是掩盖他们的光芒。先哲们的睿智和超前实在是让人感叹! 老庄和孔孟当然是两种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出于对立的学说。前者倡导“无”,是为“出世”哲学;后者推崇“有”,是为“入世”哲学。孔孟的儒家文化核心是“礼教”和“规矩”,意味着政治、伦理最高原则,老庄的道家学说主要讲究“无为而治”,更多的是一种超脱、自然的境界。 我们无法简单而肤浅地评判孰是孰非,因为哪一种思想在当下都有存在的必要,只不过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处境下更倾向于哪一种而已,甚至在我们的价值观里,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思想,我觉得也并不矛盾

  今天,读骆玉明教授的《长得逍遥自在心》,听他解读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逍遥游》,深入浅出谈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有茅塞顿开之感。既不是一位“入世”者,更没有“出世”的洒脱,只不过一介凡夫俗子,庸人而已!所以戒不了欲望,静不下心来,也无法洒脱地放下执念,不悲不喜,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功名利禄仍然是我们向往的东西。我们恨儒家思想虚伪,骂礼教杀人,斥规矩死板,以为自己是在追求道家的“道法自然”,并有瞬间高于俗人的自得,其实不过是想要一种没有约束的自由,且在这种自由里放纵欲望而已。所以,要真正达到老子和庄子所说的那样一种境界是非常难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欲望难除,六根难以清净,灵魂和肉体之间难以达到一个统一点。

  但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是不是无欲无求就是最好的状态,这肯定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对活着的意义的理解都会有不同,没有唯一的标准,自己觉得好就是最好的答案。

  有的人一辈子都能没心没肺、大大咧咧地活着。不曾为生活奔波,没有大苦大难、大喜大悲,未经历跌宕起伏的大起大落和悲欢离合,平平坦坦、波澜不惊地一条直线走到老,这是理想的人生。只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完完全全的一帆风顺,我们还得多多少少具备面对逆境的能力。

  有的人浑浑噩噩过了一生,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精神生活贫乏,可是很容易快乐,也容易满足,他们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习惯于接受和认命。这样的人生似乎也无可厚非啊!你说它没有意义,可当事人并没有觉得有多么不好,旁观者的看法重要吗?一点也不!

  有的人一辈子受尽了挫折和磨难,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完全无视这些苦难,达到忘我的境界。看上去,他们很糟糕,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可是他们自己并不在乎这样的一种状态,能够坚忍下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一生,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高更为了创作,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生活多年,最后得麻风病死亡,可是他创下了许多不朽之作;苏东坡一生坎坷不平,在仕途上一再被贬,可正是这样的一种逆境,让他练就了豁达的心胸和创下了无数传世之作,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让无数后人景仰。

  有的人特别在意存在感。小有所得,便沾沾自喜,急于显示给别人看,吃大餐、K歌、旅游,都要发一个朋友圈,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把别人家的佳肴、花园都要拿来晒晒,说是朋友或隔壁邻舍的,仿佛自己也可以沾到边似的。一旦别人视若无睹,就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不停地患得患失。岂不知“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越是没有什么就越炫耀什么,真正的有料的人根本不在乎什么“存在感”。

  还有无数种不同的人生,有的看似糟糕,实际还不错,有的看似光鲜亮丽,可并不幸福。不一一列举。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作为世间万物和生灵的主宰,掌握着一切事物的生杀大权,在大的环境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我们只不过是一颗棋子,来去全不由自己,如果消极对待,是不是就可以得过且过、听之任之了?而换一个角度,在小的环境下,我们还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即使个人的生命终究归于虚无,如祭祀后的刍狗,生的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使人类无法从上帝那里获得仁爱与公正,人类也还是可以选择自己合理的目标的。即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小段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我们也得好好珍惜,过好当下;即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很长一段岁月如刍狗一般毫无意义,我们依然得平和而积极地微笑面对。

  生命非常宝贵,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辈子,只有你活着时候的每一瞬间才都是你的。人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不过是沧海一束,而我们在这个世界存活的时间比起地球存在于这个宇宙的时间,不过也就是那么一瞬间而已。如果完全像老子说的那样“放弃物质的享受,放弃文明”,这也是一种过度的苛求。人不可能完全没有欲望,更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不管你怎样想放弃物质和文明社快递发展终究不会停下脚步。从游牧社会到农村社会在到工业社会,直至今日的科技社会,物质文明的脚步势不可挡,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绝对不会容忍物质生活条件倒退到前面的如何一个阶段。只是我们如何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让我们的精神文明跟上脚步,更加幸福的生活,这需要我们自己更加超脱。最高的境界,莫过于如庄子崇尚的那样,追求“如何能够在昏乱的社会中保全自己,并达到一种超越的精神自由。”可是为了保持高蹈的灵魂,为了求得现世安稳而圆滑玲珑,这种处世哲学实在是复杂的事,需要不断修炼。

  道家和儒家思想作为两套最高标准的行为规范,理论肯定是完美化的,不过是老庄和孔孟以及后人理想化后总结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老庄孔孟几位先驱就真的逐条做到了的。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更不需要拿老庄和孔孟那样的近乎理想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自己。完全不悲不喜、宠辱不惊、无欲无求,这样的境界固然高大上,可人生真若如此,是否还有乐趣?拥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才是真实的人生;为了自己的梦想积极努力,高兴了笑、难过了哭,得到了喜、得不到放、失去了忘,有什么都能痛痛快快地释放出来,而不是肆意压抑自己,拿的起放的下,这样才是洒脱和自由的灵魂!

  记住一点就好:活着是给自己看的,自己觉得好就是真的好。人家说什么,管他呢!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六):长得逍遥自在心

  每个人去都在登自己人生这座高峰,有的人迷失在鲜花山谷中,流连忘返不肯前行;有的人喜欢结伴而行,随波逐流;有的人在树林小憩后就停留于此;有的人舍弃了鲜花,忘却了步履艰辛,眼中只有山峰的模样,当他走向山顶时就会发现胸怀天下风景     老子是以水的特点代表最高的品德,水之“道”与为人之“道”十分相似。水蕴含着许多人生哲学,当我们烦恼不安时,我们想到水柔顺而不争。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便想到水虽柔弱,却有恒久的力量;当我们生活陷入低谷时,便想到水能处下,水往低处流。老子认为,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样,不争胜,不好强,不固执,顺遂形势,恒常持久,善于应变。   人用语言描述世界,而语言具有虚构事实的功能,在此情况下,它更容易成为一口陷阱。《庄子》有一则“朝三暮四”的故事,人当然比猴子聪明,算得出三加四等于四加三。读到这我仅想到做过孩子非常可笑的事,一次吃饭时,他非要先喝橙汁再吃饭,我不同意,他竟然拒绝吃饭。我想起朝三暮四的故事,于是同意让他先喝橙汁,因为先喝后吃饭还是先吃饭再喝橙汁,都不是橙汁泡饭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有“祸”的时候,不必过于难过、悲伤,要想到倚祸之“福”的存在,把对我们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凡是都会向其反面转化,有了“福”,也要注意福不恃。我们通过学习老子,有了福祸相倚的辩证思维,就能处变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很多家长总是担忧孩子的成绩不好,那如果总是那么优秀,就一定要好事吗?过早地表达自己聪明,或者释放聪明的能量,其实是对时间的不尊重。把自己外在的聪明和内在的倨傲全部去掉,内敛回来,专注于那些最重要的心性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几年之后就会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番气象。读完《长得逍遥派自在心》之后,就不要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年轻的父母可以把目光放更长远一点儿再来看这个问题。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七):虚静的观照

  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有形的存在,最终都归于毁灭,也正是因此,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生长。在老子的观念来看,万物处在循环无已的运动中,唯有超越这一切的道才是永恒。以虚静宁静的心境,看待万物的蓬勃兴起,透过纷繁多彩的物相,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长得逍遥自在心》这本书以哲学的角度讲述老子的处世之道。文章深刻蕴含哲理,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理解少许内涵。但是文章是难得的好文章,语言也是优美。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书中庄子的思想中,唯有虚静的观照令人深刻。春夏秋冬,四时各有韵致;阴晴朝暮,天地流转其光华。自然的美时时刻刻都在生成,涌现在我们的视界。虚静的心虽不占一物,却拥有万象。"虚静"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所需要的一种态度,创作主体把老庄"虚静"精神吸收到艺术中来,使"虚静"说成为艺术创作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并渗透到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而"虚静"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实现,首先要创造一个能够使创作主体保持心灵和精神自由以及能够使主体以平静的心来观察万物。

  人生需要虚静。不为外物所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经常被别人影响,太重视别人的看法,太重视虚无的羡慕、虚荣。我们或许浮躁,因为一点事大大出手、破口大骂。我们或许虚荣,常常在朋友圈晒幸福。我们或许无知,在不适合的场所做没有礼貌的事情。我们在物质上丰富了,但是我们在内心上变得更虚无。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虚心接受别人,以虚静之心接受外界。

  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地位,因为只是外在,或者说是暂时的。但是虚静的人生内心是丰富的,出淤泥而不染,处乱世而不惊。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八):老庄之道之《长得逍遥自在心》

  xiaoxiaoblue编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留下来的各种思想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涤流传至今。例如至今还充满神秘感的《易经》,在中国的风水学说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里,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也有老庄的道家学说,墨子的非攻等等。

  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年代里基本上是牢牢占据了统治地位,国人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也相对其他思想深入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说就不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了。与儒家思想讲究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相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更偏重“道法自然”,提倡“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平等思想。

  道家提出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对于人生而平等思想的第一次阐述。虽然老庄的道教思想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但由于其相对难懂的文言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编著的《长得逍遥自在心》艺术对于老庄的道家思想用现代更加浅显易懂的文字来呈献给每一位对道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面前。

  全书篇幅并不长,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在这三大部分中收录的文章涉猎广泛,但中心都没有偏离道家本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被作者那种用近似白话但又字里行间中充斥的那种幽默所吸引。

  如在第一部分的开篇第一篇文章《恍惚的老子》一文中对老子的讨论的“套路”所折服。本文开始首先将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老子的由来以及《道德经》的创作经过用翻译之后的白话文给读者进行呈现。

  当然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没完,因为作者文章的主题还没有得到体现。因为同样是在司马迁的记载中,老子的具体情况又有了一定的出入。就连司马迁的记载中关于老子的来历等都有三种不同的说法,那么还有没有关于老子的其他观点呢。如果你看到这里产生了这种想法的话,那么作者近下来刨出的内容就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心了。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你会看到作者列举的一些关于老子的奇谈怪论。在这里怪谈中,有认为老子是一位“变化随方”的“得到大圣”的(《太平经》),也有认为老子是神之王、仙之祖的(《魏书·释老志》),还有的认为老子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编著《老子》一书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那位“老子”,但在书中在作者的眼中也就只能姑且认为老子就是他了。“恍惚的老子”中的“老子”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研究的过程会不知不觉让身为读者的你感受到道家感受到作者文字的魅力。不仅仅本文如此,本书的篇篇文章均有如此魔力,愿所有对道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书中得到启发和启迪。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九):骆先生的老庄哲学

  虽然我一直标榜自己很喜欢老庄,但是在读了骆玉明先生的《长得逍遥自在心》之后,发现,自己可能喜欢了一个假的老庄,或者自己喜欢的只是臆想中的老庄,而非真实存在的。骆玉明先生的大作给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以往读书的时候,其实很少去关注每本书前面的序言,因为我一向觉得序之存在要么是拉一票人来对作者进行恭维,要么是作者自己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是骆玉明先生书的序言,我认真的读了,而且收获颇丰。

  按照骆玉明先生所说,本书的序言是在作者根据自己在一次有关道家思想讲座上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其中我感兴趣的是其对于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有与无的论述。在此之前,我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在我原来的想法里,孔孟思想即是仁义礼智信,是始终与统治者的立场一致的,而老庄则更倾向于一种玄而又玄的哲学思想,是带有一种消极避世的感觉的。但是在序言中骆先生有关于“有”与“无”的论述却让我豁然开朗,如同醍醐灌顶般开了窍,对于两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孔孟之有在于它是一种为社会确立秩序和价值的学说,倡导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使人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可以遵守,如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般。而老庄的无,则认为人所订立的秩序和价值是不自然的,既不符合天地的本性也不符合人的本性,而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虚无,富有变化且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就如同《道德经》首篇第一句说的那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样。通过序言部分,我们便可以建立起一个正确认识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的思维框架,明白两者之间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 骆先生对于老庄思想的解读是深刻而又简明的。对于玄而又玄的东西往往可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我们理解老庄大有裨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最早看到这句话,还是在某部很著名的仙侠小说中,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也是不甚了了,模模糊糊朦朦胧胧,一直很难把握它的精髓。但是在骆先生的解读之下,则显得那么的明了与清晰。骆先生认为,圣人作为老庄思想中一直以完美的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出现,圣人的统治即是效法于道,而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是无形无质的,道本身是自然的,因此圣人既不需要痛恨他治下的人民,也不需要关爱治下的人民,只需要自然而然的生活,男耕女织各自度过自己的一生,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从天或者上帝那里获得,人类有为自己选择合理目标的权利,至于仁爱与公正上帝是给不了的,至于怨天尤人之类的也可以适可而止了。

  在对老庄的思想进行解读时,骆先生经常会从一些及其能够代表老庄思想的小故事中引发讨论与思考,比如在对孔孟与老庄思想做对比时,用了《世说新语》中王辉与夫人钟氏的对话;在讲天地不仁时,用了犹太人伊利维塞尔的故事;在说谦让一节里则引用了周作人的《关于宽容》的随笔里的内容,而所有这些引用与引申都是必要且重要的,因为这些内容的引用会使本身不甚好理解甚至有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形象客观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骆玉明先生的文字是没有那些枯燥的说教的,而是尽量用一些浅显的语言来将本身深奥难懂的老庄思想,简单化明晰化,在他的笔下,我们会见识到老庄的精彩人生境界与人生思考,细细品读,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命,都会有新的感悟与理解,自然我们也将会在未来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十):难得“自在”

  读《长得逍遥自在心》这本书,几乎是在收到之后就一口气从第一页读到了最后一页的,从作者的“自序”到目录再到“引言”,最后是正文的三个章节,骆玉明写得扬扬洒洒,自己读得也是酣畅淋漓。虽然是一本开本不大、相对也比较薄的小书,“容量”却不小。相比较老庄哲学体系的博大精深来说,骆玉明的剖析在这里当然只能算是挂一漏万;但仅就这所谓的“点滴”来说,也足以令初次接触老庄哲学感觉到过瘾。一门被称为“入门级”的小书,却能够令人感觉到一种收获满满,确实自有其出众之处。

  老庄哲学,来自于两个主角——老子和庄子。这两位在春秋时代名气都不小,据说老子还和孔子有过交集。即使对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不怎么熟悉的,也肯定知道老子这个人,知道他的《道德经》,并且能够说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来;至于庄子,那就更不用说了,其《逍遥游》一篇中,开始即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关于老子、庄子其人其事其主要思想,在《长得逍遥自在心》这本小书里,讲得虽然是一些概要,却已经应有尽有,姑且不多说。

  说什么呢?还是先说点比较好玩的吧。譬如骆玉明这本小书的书名——《长得逍遥自在心》。先来读一读,什么也不要多想,第一下能否读得准确呢?估计一定会有不少人误把“chang”当成“zhang”了吧?!读错了倒也不要紧,因为紧接着思考一下,就知道自己读错了。其实,怎么会是“zhang得”呢?一颗“逍遥自在心”可不是天生就能够生出来、长得成的,意思上都解释不通。必须读成“chang得”,长者,言时间、程度上之“chang”也,这才解释得通。那意思就是说,想要“逍遥游”,像鲲鹏一样,或在水里,或在天空,任意驰骋,肆意纵横,那可真得是非常难得,难得到了几乎是不可能。人世间牵牵绊绊的人和事太多了,多到了想要解脱,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世间能够做到“逍遥自在心”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虽然是不可能做得到,但也要努力地去实践一番,让自己尽可能地“自在”一些,应该也不是一件多么奢侈的想法吧!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曾有一句传世名言,即“难得糊涂”,是讲他自己的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难得糊涂”不易,“难得自在”亦是不易。人生即是如此。从一开始父母热烈地期盼着、自己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到最后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别人哭着永久地送别自己,恍惚之间,时间之河“逝者如斯夫”。不要说时间还长得很,其实非常短暂。也不要等到只有一切成为不可能的时候才知道要珍惜,早干什么去了呢?!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那句话说得非常实在,“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既然已经是这样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去应对了。所以,一个开阔的心境,并不是在麻醉自己,而确实是一种人生的高层次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要为“浮云遮望眼”而感到烦恼,不如想方设法“更上一层楼”,等到了最高层,又有什么能够遮住了自己一颗看向远方的心呢?!

  这当然是一种修为,但并非那么玄。凡事看开一些,尊重自然规律,却不畏畏缩缩,有所为有所不为,获得一种“逍遥自在”的体验也就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