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10篇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是一本由朱山坡 著 / 张鸿 主编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一):读《牛骨汤》(小说集《十三个父亲》首篇)

  要说文学叙事与地域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很奇妙的。读朱山坡的小说时,我不时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熟悉的南方幻影和气息,回想起来,在初读同为广西北流作家的林白的小说时也有这种感觉潮湿、阴郁、飘忽不定的魅影、捉摸不透的意蕴。当然,这并不是无谓的重复事实上,无论是林白,还是朱山坡,他们的个人风格都是很明显的。在“70后”中,朱山坡是为数不多坚持文学的纯粹性、艺术性和超越性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暴预警期》便是在对南方“遥远陌生”的怀念下进行的叙事探索

  《牛骨汤》书写了一段关于“历史”或者说“人性”的故事。小说并无明确的时间背景,但饿殍遍地、人类相食,以至于山河寡言、万物沉默,又令人想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确切时段。小说以“我”的家庭为叙事开端祖父早已无言地将自己活埋掉了,祖母半年前就穿上了丧衣等着饿死,家里三个孩子,有一个还在襁褓之中,母亲实在舍不下幼子,也就勉力活着。因此,作为叙事者的“我”便集中了所有的余力,来观看、记录和书写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甚至于一个国家饥饿史。

  在这段残酷观察中,父亲对食物不倦的追逐成为叙事主体。母亲出于善意,分给一个家有孕妇男人一碗稀粥,换来了一个信息,他说纳福村有牛骨汤,父亲带着“我”和一堆竹筒上路了。此地风俗是任何村庄有牛死掉,分光牛肉之后,牛骨便放锅里,加上八角、薄荷熬煮,过路之人、哪怕是仇敌均可分享,直到骨头熬至发白。因此,父亲可谓是信心满满,决心带回足够的牛骨汤为全家续命。

  这是一段饥饿旅程的冒险记,看过《一九四二》的人都还记得里面地狱般的场景。《牛骨汤》同样以写实性笔法描述一路上所见所闻父子俩向探听之人谎称去白米寺以躲过他们贪婪的追踪;在途经河流时,摆渡人饿到无法站起,父子俩只好泅水而过,差点淹死;“我”恍惚闻到肉香,惊喜地以为到达了目的地,但那不是煮牛肉而是人肉。父亲机敏地拉着儿子躲藏起来,不然恐怕也成了锅中肉。然而,当 他们到达纳福村时,村人却说此处没有牛骨汤,人们都去纳寿村了;他们到达纳寿村时,只有一个骨瘦如柴肚子高高隆起的妇人,她说此处没有牛骨汤,人们都去纳禄村了。她苦苦撑着,腹中胎儿已死,但她无法把它消化掉,只能拼着命把它生下来。她还要在这里等待曾经给了她丈夫一口稀粥而使其能撑到回家再倒地死亡的恩人。

  故事到了这里,似乎接近圆满,也似乎可以收拢了。但作者并无意就此收手,也完全无心给出一个欢喜结局。更加令人悚然的还在后面。父亲责怪妇人撒谎,他说明明听见村子人声鼎沸,鸡飞狗跳,锅勺碗盘和喝汤的声音无法遮掩。妇人诚恳地告诉父子俩,那些人都已经是鬼魂了,其夫新死,魂魄还未走远,如果愿意倒是还可以和他聊聊。父亲不相信妇人所说,径直往村子里走去,并招呼儿子速速跟上。妇人突然拉住“我”的脚,劝“我”不要去,因为父亲实际上已经死了。“我”再想想,似乎确实如此。父亲应该是从纳福村出来便死了,难怪他走路飘忽,不感饥饿,呼吸空气即有力量。但“我”无法抵抗父亲的召唤,更无法抵抗牛骨汤的诱惑,于是跟随父亲义无反顾走向了“黑夜深处”。

  朱山坡的叙事里有一种抓人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他所营造的似真似幻、人鬼不分的世界。尤其当这个世界直到最后才显示出它真正的谜底时,相信读者都不免被那凛冽骇人的寒气所惊住,同时也不自觉地跟随主人公脚步沉入到叙事的恍惚里。

  如果我们和朱山坡一样,带着不标刻任何历史信息的观念进入小说,或许我们能够从中读出更为阔大的意蕴,这不独是“历史”,更是“人性”的揭橥。这“人性”是丰富的,有善有恶的。那些在欲望攫持下疯狂地掠夺他人、伤害他人的人,岂止又仅仅是陷于饥饿困境所作所为呢?而以父亲为代表的那些为了家人豁出性命人物原型,也带给我们一丝难得的人间暖意。因此,即便是父亲的死亡,即便是“我”最后确定无疑地与父亲同赴阴间,也充满着柔软温情

  身在鬼魂传说如麦浪般起伏的南方,人们似乎对于鬼魅天生有一种亲近感。因此,你可以将《牛骨汤》作多种解读,但那里面的鬼魅,确乎是可亲的,甚至可爱的、可敬的。这是朱山坡的叙事艺术,也是南方作家的獨特魅力

  (作者: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二):革命

  读短篇小说《革命者》文│王迅

  朱山坡的独异性,在于他不按常规出牌,与主流叙事路线保持谨慎距离。短篇小说《革命者》同样如此。从标题“革命者”,我们大抵能想出种种形象,这些形象都定格在文学史中,而且,革命叙事通常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而朱山坡的讲述显然偏离了这个美学航道。经过十年叙事训练,朱山坡对叙述的掌控能力更臻圆熟,他对叙述者、叙事节奏、叙事张力,以及人物关系的把握,都相当精准得体、到位,初步显示出一个文体家的风度

  这篇小说在叙述上非常讲究。首先,小说叙事主要在一个家庭内部展开,随着叙述者“我”的视线所及,一切真相逐渐浮出地表。因此,这部小说的情节走向由叙述者所左右,叙事的逻辑感和真实性由此而生。其次,这个少年叙述者的立场、语调,对小说神秘感的营造以及情节突变的发生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第三,这篇小说中对革命者来源问题处理,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因为革命叙事的主人公通常出身于无产阶级,而朱山坡的主人公来自一个地主家庭。于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祖母与其他家庭成员思想距离,构成了这篇小说饶有趣味的审美生长点。

  起初,对这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情况,读者几乎全然不知。在这张白纸上,作者勾画出第一笔:大伯出现。这一笔画得蹊跷,引人注目。大伯的归来极为神秘,构成叙事焦点,同时打破了这个地主之家原有的平静。也许有读者会猜想到,大伯就是革命者。不错,但他的革命者身份,此刻显然不宜公开,既是为了自身安危,更是避免遭到祖母责骂。因为祖母在在要求后人远离革命,远离危险。如此,作为地主家庭成员,大伯的角色具有相当的异质性,属于那种不安定的分子,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颠覆了我们关于革命及革命者的想象

  经过少年叙述者的讲述,一种特定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在“我”的叙述以及祖母眼中,可以说,大伯的行为是极不“正常”的。在学校不务正业教授男女裸体画,被开除后又混迹妓院,给妓女画裸体画,以抵偿嫖资,更出格的是,要求以伯母为模特画裸体画,这让“我”感到羞愧甚至愤怒。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裸体画看似不堪,难以让“正常人接受,但它在小说中仅仅指向大伯的风流与放荡吗?如此,似乎就太简单,也不免俗套。阅读至此,我很自然地想到,对曾经是诗人的朱山坡而言,它是否是某种处心积虑的暗示,一种神秘而充满诱惑的艺术氛围的暗示,而小说的任务就是呈现,一种神秘感的呈现,然后伺机揭秘,以满足读者的窥视心理

  小说的艺术氛围在画布上由此点染、荡开。大伯迫于形势回到乡下,但貌似放荡不羁的异端作风使他无法见容于这个地主家庭的日常之中,只好退居猪舍。从伦理上,祖母对大伯爱恨交织,但无论怎样,只求能保大伯平安。因为父亲带来消息:“省城里的刽子手已经磨好刀等着他。”这种剑拔弩张的态势,自然把叙事焦点导向了祖母与大伯及祖父的关系上。事实上,祖母与祖父、大伯之间的“隔膜”构成叙事张力,是小说悲剧感的主要来源。祖母自以为对家事明察秋毫了如指掌生活在一种自足和自得的想象中。这是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人物,她与这个家庭主要成员之间,都隔着一层纸。直到祖父遇害,她才从梦中惊醒。而悲剧发生之日,亦是那层纸被捅破之时。祖母时刻思虑亲人安危,规避种种险情,而危机却总在逼近,死亡终变事实。然而一直以来,她倔强地生活在自造的幻象中。此种精神悲剧,确乎直抵人心

  到了尾声,我们发现,这个家庭中,祖父、大伯与父亲都是革命者,全在祖母的想象之外。大伯的裸体画看似侵犯了伦理,却暗中充当情报,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祖父和父亲都是革命队伍领导者,只是,他们的革命活动被作者拉至幕后,而革命背后的人性、人情,以及那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的情状被凸显出来。这是作品逾越常规的革命叙事的地方,这种审美视点转移,突显了小说叙事的先锋性。从叙述视角看,少年“我”的视线所及,只有大伯和父亲,而祖父始终是缺席的存在。但祖父之死又是情节突变的关亟点,直接加剧了小说在真相揭幕后的戏剧发展。此时,真实的革命走进“我”的视野中,“我”也从“不配革命”的人成长为真正的革命者。

  从继承关系看,朱山坡与二十多年前的先锋作家不无瓜葛。但在这份先锋遗产面前,他无意充当慵懒的追随者,而决议在小说艺术上探索出独自的道路。这个短篇自然会让人想起格非、余华的革命叙事,它们在美学趣味上颇显神似,但在思考路径以及终极旨归上的不同,同样显而易见。朱山坡深谙后现代之神髓,意欲颠覆审美陈规,但绝不消解革命的崇高神圣。从结尾看,尽管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但为了革命,为了保存实力,他们短兵相接,那种神圣感和崇高感依然回荡在叙述中。70后阵营中,部分作家继承先锋衣钵,致力于形式感的追求,当然值得肯定,但能彻底走出1980年代“先锋小说”误区的作家并不多见。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朱山坡的写作在寻求一种突破,毋宁说,是一种拒绝被覆盖的突围表演,一种压迫中的突围,在突围中前行。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三):十三个父亲

  闪电

  ——评朱山坡《十三个父亲》

  春雷,打破了沉寂的冬天。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万物在萌动着新的生机

  近日,拜读山坡老师的短篇小说集《十三个父亲》。作家以诗人敏锐眼光深度剖析十三个父亲的形象及人物的心理变化。以鲜明个性沉稳的叙述风格,为我们讲述父亲的故事。

  “父亲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群鲜活的具象”。作家对父亲形象的虚构,并非子虚乌有。而结集多个父亲形象,才刻画出具体、鲜活的十三个父亲。“委琐的、颓废的、窘迫的、粗暴的、伟岸的、深沉的、慈爱的、坚毅的、果敢的、愤世嫉俗的、异想天开的、刚愎自用的……父亲”。

  以《牛骨汤》为例,在饿殍遍地年代,作家以写实的笔法,叙述父子俩在寻找“牛骨汤”一路上的历险,到达纳福村,希望便化成泡沫,过度地饥饿,让人产生幻觉。“只要你掌握了吸食空气的技能,像鱼学会清水中觅食,永远也不会挨饿”。“我”无法抵抗父亲的召唤,同样,对“牛骨汤”美食的诱惑无法拒绝。作家在娓娓道来中,为我们营造出一个似真似幻的世界,揭示了人性温柔一面,“小说不是作者的忓悔,而是世界变成的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勘探”(米兰•昆德拉)。

  《天堂散》似乎可以说是作家“元小说”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父亲与情人私奔的故事,仅故事而言并不新鲜,父亲的身份特殊,作家在讲故事的同时,又在不断拆解故事,可以说是“元小说”的意蕴所在。最后,在《天堂散》发表时,父亲与父亲的知音,那个农村妇女唐洁美,共同完成,署名“郭宏海,唐洁美”。

  小说作为语言艺术,作家以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语言氛围。简洁,准确,丰富小说的内涵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或许在我们品读山坡老师的短篇小说集《十三个父亲》中,揣度出更多的人生况味,就像山坡老师在扉页上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仿佛给我们平淡生活划过一道闪电。(郭生林)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四):留白

  短篇《一个冒雪锯木的早晨》把留白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讲一对兄弟在银白的世界里冒雪锯木,这些木头本是他们的父亲打算房子用的木头,现在却快成了给镇上的施工队盖监狱,而他们的父亲在四年前就被判了十五年监禁。语文老师给他们以当头棒喝:“如果没有监狱,你爸爸就不用坐牢。你爸爸要是蹲进你们帮建的监狱,又认出门是用他自己伐的木头做的,会恨死你们两个混蛋!”在这小说中,没有人告诉两兄弟他们爸爸到底犯了什么罪,小说结尾,一个带着父亲帽子、自称“父亲”狱友的人,来家里捎走了最后一点口粮,此时从屋子里传来妹妹一声撕心裂肺的惊叫。父亲犯了什么罪?那个“狱友”是什么来路?妹妹为什么惊叫?作者作了非常大的留白,也留了非常宽的隐喻意味,使我们读这小说时对一切都是可疑的,却又不寒而栗,仿佛身临那个下雪的早晨的寒冷之中。

  《十三个父亲/现代性五面孔》读后感(五):寻找“牛骨汤”

  我在寻求“牛骨汤”的路上跋涉

  山的坡?朱山坡!

  十三个父亲!初次见,内心八卦的我窃喜,因为我发现这五个字信息量好大啊!读,一定要读!

  翻看书页,我被文字深深吸引,一个个父亲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我要怎么表达我内心的感触呢?

  父爱如山,可是我们的父亲也是普通而平凡的人,生活中也有许多应不来的事。当饥饿侵蚀人的胃时,它也在磨炼着人们的意志。文中父与子为了传说中的那碗牛骨汤跋山涉水,穿过一座又一座村庄。谣言?现实?已经分不清了,也不重要了,只管风雨兼程。那么优美的传统,只要哪个村子死了牛,一定要熬制一锅汤,亲戚朋友,乞丐,路过的人,甚至仇人都可以喝,不断地加水,不断地喝,喝到汤如水!

  生活里,我们也是这样,听信“谣言”便乘风而去,追求那心中的美好。疲惫了一路,我们不愿相信我们追求的是假象,是空中楼阁!

  山坡老师的《十三个父亲》里还描写了许多,每个故事我都喜欢,都有内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