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体诸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解体诸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31 21:0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体诸因》读后感精选10篇

  《解体诸因》是一本由[日] 西泽保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体诸因》读后感(一):古典推理向左,西泽保彦向右

  y 芭蕉上人

  套用一句烂大街广告词:《解体诸因》,一本神奇小说

  先来看看标题,解体诸因,再来读一遍:解——体——诸——因。如果没有看简介可能绝大多数人对这个书名根本就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书名的意思。其实这个古怪的书名就是“肢解尸体的诸多原因”的缩略语。光看题目就知道,作者与很多的古典推理作品不同关注重点不在于诡计本身,而在于为什么要实施诡计。古典推理作品总是通过一个侦探完美地推理出罪犯近乎于完美的犯罪计划,看到这是我总是不禁有所疑问:罪犯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实施这么复杂的计划,到头来还不如爽快逃跑来得实在,这些罪犯真实太做作了。当我正准备在网上狠狠地吐槽这些作品一番的时候,《解体诸因》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谁说诡计没有原因!西泽保彦真是艺高人胆大,竟然选择分尸这个逼仄命题。套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真是作死的节奏!分尸要么是为了隐藏死人身份,砍掉容易辨认的部位,比如头、手;要么就是为了减轻大小重量方便搬运和藏匿尸体。我开始是怀着“看你怎么用万年老梗糊弄我”的心态打开书,结束时却是跪着看完这本书。作者真的写出了一打分尸的理由!仅仅凭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能力,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当然精彩之处,不止如此。独自一人从公寓的八层乘电梯下来的女性到了一楼已经惨遭分尸;被剪的小熊,第二天被之前失踪的手帕连起来了;分装在六个箱子中的尸体;总被挖掉头的宣传海报;七颗头颅出现次序被依次延后的连续杀人事件……其实光看看着九桩匪夷所思的分尸案谜面,推理小说爱好者完全停不下来。如此炫目的谜面,作者总是在你完全意想不到地盲点攻破看似或古怪或不可能的案子。看完回顾的时候,我才惊奇发现,很多的诡计或设计单独拆开来看也不算独具匠心,但是经过作者巧手捏合包装,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真的让人赞叹,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推理元素的加工能力和汪洋恣肆想象力

  你以为这就是整本书所有的亮点了吗?套用一句英语Last but not least,《解体诸因》可不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集,而是一本推理短篇连作集。前面几篇独立的短篇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其中的人物始终有一条朦胧的线,突然在最后一篇中交织。到底交织出什么呢?你还是买一本亲自来“食用”的好。

  《解体诸因》读后感(二):简评:诸因无限,舒享纯粹

  《解体诸因》无疑可作为短篇推理小说的理想范本:简短的篇幅、明快的节奏、奇思妙想的推演、妙趣横生的人物,它是在闲适氛围中快速(但非高密度)完成的一次纯粹解谜,且点到即止——在回味案件惊奇余韵的同时你也可能仍然好奇祐辅与佳子的相亲结果,但故事已然到此为止(《解体让渡》)。

  或者出于篇幅的考虑,凶杀的铺陈、氛围的营造及繁冗的调查取证尽可能被浓缩为寥寥数语——“麻纪子和亚纪子交替说明的内容大体上是这样。”(《解体信条》,P30)对于解题而言,题干部分只需交代清楚各个已知项即可,其他尽皆多余,剩下的就交给想象吧。

  多数情况下,在远离案件的无关场地,侦探们做着无关真相的想象力训练——“当然这些全都是千晓的凭空想象,没有任何佐证。”(《解体迅速》,P24)

  想象力的狼奔豸突互有相交,但也予人截然相反的情感面貌:一种或如伟大的福尔摩斯所信奉的,想象各种可能性,排除不可能的剩下即使再不可能也是真相——一种排除递减式的想象曲线严肃斩钉截铁,不可侵犯;一种如书中描述的,想象一种能够解释各个疑点的符合逻辑的可能性——一种曲径通幽式的想象曲线——“如果被他不幸言中的话。”(《解体迅速》,P24)

  陆秋槎在他的新作《当且仅当雪是白的》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类想象:

这样的推理——能同时解决所有疑点,照顾到所有证据的推理——说到底只能讲出案件的一种可能性罢了,而无法排除掉其他所有可能性。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永远无法掌握全部的证据。我们能看到的证据只是吉光片羽,要根据这些片断去还原世界的全貌,总是有些危险,决不能太过自信

  他的同行陆烨华在前不久的一次活动中也以和朋友吃饭为例讲了类似观点

  所以真相不止一个。不用太过在意。

  这样的创作意图是否太过轻浮,或许——(“只是一味浸淫在谜题所酝酿出的游戏性以及游戏精神中。”西泽保彦《后记》,P316);这样游戏性的写作是否使作品缺少足够的道德性(同样在陆秋槎、陆烨华、时晨所主持的讲座中涉及的问题),未必。推理想象的过程很难不涉及对于动机探索,而动机的探查或多或少包含了对于人心的体察。

  “我听说第一版出版时有位评论家读了一章后就勃然大怒,说‘哪有因为这种理由而去分尸的人。’”(西泽保彦《文库版后记》,P320)

  就我有限的推理小说阅读经历而言,《解体诸因》里的分尸动机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吧,至少相比北山猛邦的《“钟城”杀人事件》或者《“爱丽丝·镜城”杀人事件》来说的话?况且“杀人时谁都不正常。”(《解体照应》,P214),或许动机也就不该以常理计,因而再浮夸、鬼畜的杀人理由总也可能有人接受吧,只是是视你想象力的丰富与否而定。

  然而这些权且不论,如前所述,动机的探查或多或少包含了对于人心的体察,没有细腻同情心,怎么可能想的到《解体守护》里弟弟行为的理由?而形象模糊的匠千晓也唯独因为《解体肖像》最后的“口风不紧”恰恰成了让我喜欢上这个人物的一大原因。能写出这般微妙情感的西泽保彦,我很难因为他游戏性的写作偏好而假设他缺乏足够的社会性与道德感。

  当然,《解体诸因》里的案件和人物对白荒诞好笑,恰如《解体照应》里的戏剧模式,确实有种被抽空了某些必要元素的舞台效果,而这或者也是它纯粹、轻快迷人的原因所在。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太喜欢最终一章的处理(尽管其脑洞大开的联结效果足够让人叹为观止),我更喜欢到前为止的留白和各章节彼此间的弱相关性,那是更符合整本书闲适的阅读氛围的疏松节制的叙述结构

  《解体诸因》读后感(三):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西泽保彦的脑洞有多大

  文 | 海蓝蒲雨

  匠千晓,一个在警察咖啡馆的女学生常客之间有口皆碑的推理大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推理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使未能亲眼看到发生的案件,也能够推断出案件正确的侦破方向和未被人发现的细节,令人叹为观止。

  《解体诸因》这部小说非常特别,也特别有意思主人公匠千晓并没有出现在每一个案件现场,也没有在每一个推理故事中出现,甚至有些案件假借他人之口也未与匠千晓有关,这样分章分节的故事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想想那些大侦探一般都是身临其境遭遇案件,或者是受害家属拖大侦探入案件,像匠千晓这样光凭着报纸或者他人之口来分析案件的,绝无他人了。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每个案件中的受害人都被解体,而解体的原因五花八门,有因尸僵而拿不出字据被解体的,有为了让人提早发现尸体而解体的,有必须让证人看见并且证实现场而解体的,等等等等。每一个解体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必须解体的理由,但似乎也并非那么充分,就在这样左右摇摆的晃动中看到了各种怪招显现的解体过程。有些解体原因虽然“有些扯”,但依然会被作者西泽保彦超宽大的脑洞所折服。

  保彦写的诸多独立的解体案件非常直接,没有诸多的背景介绍或者人物概括,而是直奔主题一目了然。很多案件都是引入人和推理人之间的对话剖析出来的,立意新颖而形式独特。在几个解体案件中,还埋藏了很多条暗线,在最后一章《解体顺路》中炸裂开来,令人惊叹!

  暗线1:松浦康江的案件;

  暗线2:同居女友鹿岛案件;

  暗线3:万里子海报案件;

  暗线4:剧本事件。

  这些暗线就隐藏在九个解体的故事中,犹如散落在各方的棋子,看似遥远而毫无联系实际上暗藏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凝结到了最后一个案件中,成为了导火索。一点点火星点燃了足以燎原的火花,最后一个案件惊艳登场,惊讶结束。

  一开始的匪夷所思、怪异连连,到后来的豁然开朗妙不可言,不得不称赞保彦的脑洞异常大,而且很超前。古怪的犯案手法,受害人和谋害人角色转变不经意的细节却成为重要线索,恐怕习惯套路的人都会陷入这迷人的故事中。

  从《死了七次的男人》到《解体诸因》,西泽保彦用他无限的脑洞和恢弘的想象力打造了这样一个推理新本格的世界,能够让人一边惊讶体验,一边惊艳感怀,感受着不同的悬疑世界,也能感受到他独特的趣味和手法的新奇建议听着《超快感》来感受一下保彦带来的非凡解体吧!

  《解体诸因》读后感(四):这就是真相

  以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东野圭吾等诸多名家为代表的日本推理作品因其缜密细致的逻辑分析,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独有的写作风格而备受广大读者所喜爱。这次带来的日本推理短篇集《解体诸因》,作者西泽保彦,日本新本格时期不容忽视的推理小说家之一,这部著作作为他的出道作品,出版之后就获得了众多作家、读者及媒体的赞誉,堪称幻想与推理的完美结合。这次品味到日本新本格系列的精彩,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解体诸因,顾名思义就是解体的各种原因,通过对一个个离奇的案件进行合乎逻辑的解密,进而找出事实的真相。在我的理解中,日本本格作品应该就像经典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中的那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内容,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精彩刺激的抓捕场面,最后“真相只有一个”的圆满收尾。但是在这部著作中,九个短篇故事的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

  从动机上说,解体在我们的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出的是血淋淋的凶案现场,是高额的罪恶成本。如果罪犯与受害者之间没有深仇大恨,又何必去选择这样一种费时费力的作案方式呢。可是,一个个故事读来,原因千奇百怪,有因为撞车引发的血案,有为了偷录像带而不惜杀人,还有在推销商品时失手杀人的,但大都是鸡毛蒜皮琐事,总有种大炮打蚊子感觉

  从过程上看,破案本该是件严肃而又复杂的事情,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轻松写意。没有现场的调查取证,没有指纹、DNA验证等技术的运用,仅仅凭借现实情况的介绍,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人瞠目结舌

  从人物上看,虽然说是以匠千晓为主人公,但是并不是全部。其中有的是真正的警员,还有校园老师,甚至是初次相亲的男女。尽管他们职业各不相同,但却都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超强的分析能力,从而找到真正的凶手。而相比之下,匠千晓的人物塑造却有些黯淡无光。没有固定的职业,靠偶然的短工生活,甚至有时在饭店做跑堂,与其侦探的身份大相径庭

  从故事内容上看,虽说是有谋杀的谜题,但是玩具熊的解体,家庭内的趣事无形间冲淡了血色气氛。尤其是第八因的舞台剧本该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案件结尾,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九因的叙述却推翻了之前的论断。真相到底是什么?我想只有看完全部的故事,你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

  好色嫉妒、浮夸,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元素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残酷血腥的凶杀却被作者用一种近似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轻松搞笑之余,不得不去怀疑作品的本质。而合乎逻辑的解密过程,出人意料的结果又告诉我们推理的真实存在。特别是当你看完书尾的《后记》和《文库版后记》后,才能真正读懂作者写作的初衷

  是搞笑还是正经,是解谜还是闹剧,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无论如何,作者是认真的,看书的我们也是认真的。让身心享受到一次读书的愉悦,让大脑去接受一次智力挑战,这就足够了!

  《解体诸因》读后感(五):切开你,不是为了鲜血,而是为了...

  解体,在推理小说中并不新鲜,有的为了仪式变态猎奇感,有的则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像是在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中,靠着解体硬是制造了凶手藏身的完美伪装。而在这本《解体诸因》中,西泽又大玩穷极推理,将解体犯罪列了个遍,而且箭无虚发,个个背后都有曲折阴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写不出。 从第一个案件开始,你就能见识到什么叫脑洞,什么叫反转。一桩报纸上的分尸案件,匠仔硬是靠着有限的信息还原了案件的全貌,这让岛田老师笔下兢兢业业跑断腿的吉敷竹史情何以堪!推理由凶手是变态杀人狂,凶手是亲人,凶手是感情纠纷者,到凶手是受害者;解体原因从是为了变态,是为了泄愤,是为了私欲,再到是为了真正的犯罪打掩护。我身为一个读者,真的就像坐了一个过山车,上上下下,前一秒以为尘埃落定心已放下,下一秒新的线索又推翻之前的结论,匠仔脑洞侦探的名号不是盖的。 而到了接下来的一个案子,活生生的女性,在完全封闭的运行中的电梯中被解体,这个挑战人类认知的设定,西泽也毫不留情地放到书中,而且丝毫不担心玩砸,要知道高难度魔术,哪怕是大师也有失手的时候,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担心最后会给出坑爹的解答,没想到,西泽又打出一记全垒打,极其无理,可又天衣无缝。书外的我只能感慨,犯罪是一门技术活,成为推理小说作家更是技术中的技术活,现实中切勿模仿,而且,你也很难模仿的!就像,西泽一直强调的那般,读过震惊过之后,权当一乐吧~ 当然,这两个小案件只是开胃菜,后面还有好几道硬菜,最后还有满汉全席呢!因为提前已经被剧透了一点信息,所以我知道最后一个案件是集前几件的大成者。前面一个个独立案件的蛛丝马迹在最后汇集得到终极解答,这种对故事布局的掌控,就问你服不服!社会我保哥,人神路子野!推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把前几作的角色做个小笔记。 西泽保彦的这种写作风格,挑战人类正常逻辑的极限,一旦读进去,绝对会上瘾。只不过,如果你想体会和侦探一起破案的竞争感应该是感受不到了,因为,你根本就猜不到故事反转再反转以后会停在哪里,甚至得出的解答会在之后变成伪解答。我们读者,在匠仔,不,是在无赖的西泽面前,只能成为被玩弄的人啊!

  《解体诸因》读后感(六):小熊只是缓解分尸疲劳的!?

  因为新星的封面一向有剧透的嫌疑,我还以为能够在最后串起全部故事情节的是这只小熊,只是没想到小熊只是这个情节最可爱的一部分,还是这个封面合理些。虽说都是讲分尸案,口味略重,低俗恶趣味略多,可能这就是他风格吧,但八个短篇都是各自必须分尸的理由的(真的吗?),每个短篇基本的形式都是茶话式的安乐椅推理,开脑洞前都会提醒一句:接下来大部分都是我的想象。让读者们忘记掉严谨的逻辑,但这也是伏笔中的一条,正因为是想象,就算想象得貌似合情合理。也会有被推翻的可能,起到引出最后一章重铸网络的作用,这是西泽的出道作,脑洞流就是这样有意无意形成的吧。本人最爱电梯解体的大胆盲区和小熊“分尸”的可爱!

  《解体诸因》读后感(七):确实有趣

  解体分尸什么的,过于血腥残暴,虽然我并不惧怕或排斥这种故事,但是还是觉得这类故事还是不适合大众观看的,特别是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或是心理阴影就不好了。前面8个故事各自独立,虽然人物有丝缕联系,但是不影响故事独立观赏。最后一个故事,对这前8个故事中的几个故事做了串联,记得前面故事情节及人名的,就不会对故事的理解造成障碍了。也许作者是希望以最后一个故事的串联,来达到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以至于不然这本书看起来是个短篇故事集的感觉。但是用力过度,刻意串联的感觉过于明显,反而没有前面故事随性来的阅读畅快。

  说起来,我还是喜欢这种快节奏的推理叙述型的故事,紧凑而引人入胜。虽然结束后回想,有些地方还是不够严谨,但是确实感受到作者为了推理也是绞尽脑汁。另外胜在推理的“侦探们”很是有趣,人物塑造成功讨喜,也为本故事吸引了不少读者吧。来自几个推理小伙伴的倾情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