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布斯堡王朝》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哈布斯堡王朝》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2 20: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布斯堡王朝》经典读后感10篇

  《哈布斯堡王朝》是一本由卫克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4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一):从魔系帝国到佛系帝国——读《哈布斯堡王朝》

  作为中信出版社的忠实读者,最近新读到了一本名叫《哈布斯堡王朝:翱翔欧洲700年的双头鹰》的新书。虽然前些时候,中信也出过另一本《哈布斯堡王朝》,讲述1700-1918年的奥地利史。不过,相比起来,我更喜欢这本新思文化出的。这是因为,这本书更细致地将哈布斯堡家族历史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相比另一本更全面

  纵观整本书的内容,讲述了从1020年至1995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其中从1300年至1916年我们可以称为哈布斯堡家族。本来,去年我也曾经准备翻译出版另一本《哈布斯堡王朝》,但被吉林出版集团半途给否了,结果也没出版。因此,我对于哈布斯堡王朝我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地熟悉。虽然在中国他们的名气没有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大,但如果通晓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世界上他们的名气是远远大于美第奇家族的。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有必要说几句,因为的确是很喜爱。首先呢,我给这本书下个定义,不管别人怎么说,从我个人认知上,我认为这本书就是讲述了一个魔系帝国到佛系帝国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这里,魔系是说的扩张,从1300-1550年,哈布斯堡家族以一个身处于瑞士地方的小家族一跃成为领土地跨欧、亚、北美和南美的大帝国(最大时领土面积是一开始时候的1万多倍!);佛系呢,则是说的收缩,从1600-1916年,尽管哈布斯堡家族只剩下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奥匈帝国,但他们励精图治,将奥匈帝国发展成为欧洲强权。总之,哈布斯堡家族的进取精神,一直令人神往

  其次呢,我们虽然大部分人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八卦——以下半身立国、近亲结婚造成的大下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上连续坐了600年……但如果我们说起,阿尔布莱希特、鲁道夫一世、白色国王马克西米连、称霸欧洲的查理五世、奥地利的女强人玛丽亚•特蕾西亚、奥匈帝国的建立者弗兰茨二世……这些耳熟能详名字,每一个人都能写出百万字的巨著,他们都是活跃于他们各个时代的佼佼者、是力挽狂澜者,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属于哈布斯堡家族。

  没错,哈布斯堡家族亦或王朝,这个名字就像一枚标志:她代表着神圣罗马帝国、代表着诸多王国、代表着奥匈帝国、还代表着君主制和权威,以及一大堆冗长制度习俗和文化。当然,我们还会记忆起一系列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如活泼可爱的茜茜公主、统领着一半欧洲土地的查理五世、在七年战争中誓死保卫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莎……当然,也少不了神话般的白色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那句名言:“让其他人发动战争,而你们,快乐的奥地利人,就去结婚吧!”

  奥地利的维也纳,哈布斯堡之都,这里一共有158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君主长眠。如果你能获得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博物馆的143把钥匙,你就能看到这里所有君主的棺木,看到他们的遗像和雕塑,凭吊他们辉煌一生

  从西班牙到希腊,从挪威到马耳他,到处都能看到哈布斯堡所遗留下的东西。哈布斯堡家族从中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还活跃在世界舞台之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的,她几乎是一个永无止境故事,我们称之其为哈布斯堡帝国是当之无愧的。

  哈布斯堡帝国是万花筒般欧洲的缩影,是整个西方文明中后期的心脏,更是世界各国君主制的集大成者。如同英国被称为欧洲的祖母一样,哈布斯堡就像欧洲的祖父,引领着整个欧洲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几乎所有历史。那时候,诸多国家皇帝和国王都来自于这个家族,甚至于当时墨西哥统治者也来自于他们的支系。也许就是天命使然,上帝偏爱着哈布斯堡家族,就愿意让这个家族统领那个时代的欧洲。

  如果你翻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直到今天在欧洲仍旧有许多国家实行着君主制,包括英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典、挪威和丹麦等。尽管这些国家的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并无实际权力,但他们却体现出中古欧洲的一个特质——法律高于一切,君主也要服从法律。

  的确,在欧洲的古典时代,政治、法律和文化,是一个国家能立足的三大基础。如果我们细致研究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家族严格地将文化作为国家根本,从而避免了保皇党等的出现,从而成为王朝巩固的催化剂。

  所以我认为,世界的现代化应该始于15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第一个世界性的日不落帝国。从那时起,世界已经进入了统一规划、脉络中,每个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已经建立起千丝万缕联系,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呢?

  有很多次,哈布斯堡家族完成了一个人统治数个国家的壮举。虽然国家内部矛盾重重、皇室危机众多,但他们还是能用无比娴熟的政治手腕,而不是军事手段,将纷乱的领土拼接在一起,而且竟然长达700年之久。这种奇妙的连续性,是完全排他的,是其他家族望尘莫及的。

  王朝的历史始于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家族的陨落,1273年鲁道夫二世竞争皇位,1282年获得奥地利这个永久根据地,从此他们成为欧洲诸贵族家族的一员。1438年,他们更开始尝试组织一个世界性帝国,并最终获得了成功。由此,他们来到了金字塔的尖端。在这里,这只双头鹰开始俯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我曾做过比较,欧洲除哈布斯堡外,统治时间最长的家族是法国的波旁王朝和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他们都是370年左右。可如果我们来计算一下哈布斯堡家族,他们在奥地利君主的位置上牢牢把握了足足700年,几乎是波旁家族和斯图亚特家族的两倍!

  在读者们的眼中,只要说欧洲的中世纪史,就一定会说到十字军。没错,这本书中也提到十字军,但并不是结束于13世纪的那8次十字军东征。而是之后14-15世纪抵挡奥斯曼人的入侵,保持欧洲诸国独立的十字军。这是因为在13世纪末期,哈布斯堡家族才刚刚崭露头角,而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运动已经接近尾声。但当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成为君主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崛起,他们已成为欧洲人的最大敌人。而且,在这些新的十字军战争中,哈布斯堡家族或多或少地都参与甚至是领导过。

  另外,哈布斯堡家族一直与鹰这个图腾在一起,不管几经沉浮,最后都会成为翱翔天际王者。这是因为最开始,他们就是从雄鹰而起,我记得书中没有这段,我可以加上一下,(以下是我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文章翻译而来的):

  在阿尔卑斯山北面的莱茵河源头畔、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一个显赫的家族名为布莱特高家族。该家族原本是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所封,在当地已经经营了200余年。当时家族的主政者名叫兰德林•布莱特高。此人是一个典型地主,每天就喜欢打打杀杀,结果他大字却不识几个。因此,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多识字,以后便可以光宗耀祖。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维尔纳在教会学校学习,他聪敏好学,一心求上进,希望谋得一个宗教职位;二子拉德波特与他的父亲一样,每天就喜欢舞枪弄棒,没事就时常去附近的森林中去打猎。另外,拉德波特还有一个著名特点,就是有一个巨大的鹰钩鼻子。据说,哈布斯堡家族又叫鹰堡家族的来源就在于此。

  有一年,维尔纳因才华出众(其实主要还是他老爹兰德林的运作)被选为斯特拉斯堡主教,不日即将上任。兰德林便准备举行数天的宴席同时邀请了附近的所有人一起赴宴。宴席开始前一天的夜里,正当厨师们准备宴席要用的食物时,一只巨大的雄鹰突然出现在天空。难道它也是来赴宴的?不,它是来抢夺食物的,它是被食物的香味吸引而来的。

  只听一声低吼鹰鸣,这只雄鹰便向箭一般俯冲下来。它先是一脚踢翻了厨师们准备的大蛋糕,继而用脚拽起了放在边上待宰的、本准备给维尔纳庆祝的一只大而肥美的鹅。只听得“嘎嘎”声叫起,老鹰展翅飞到了空中。正巧,当时拉德波特正在监工,见到这一情景,他立刻抄起弓箭,向老鹰射去,可是却几箭都没射中。老鹰好似嘲笑地对他鸣叫,随后拽着鹅,开始向南飞去。一气之下,拉德波特带着20名骑士,一起策马去追赶老鹰。

  就这样,他们跟着老鹰,3天没吃没喝,在第三天的夜里一直来到了哈布斯堡所在的地方。只见老鹰在此按落云头,不再逃窜,并开始冲着拉德波特大叫。气急败坏的拉德波特下马冲上前去,一剑便把老鹰杀死,所有的骑士都为他欢呼起来。在这里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他们才发现:这座城堡背山而建、易守难攻,而且城堡下面的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便生出了以此地为家的想法。所以,他们将城堡修葺一新,在此地居住了下来。从此这座城堡便叫做哈布斯堡(哈庇斯城堡),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鹰堡。而从1020年城堡竣工后,拉德波特也被后世称为哈布斯堡的创立者拉德波特•哈布斯堡伯爵。

  ……

  但是可惜的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后,到了19世纪初,这个家族的统治突然开始崩塌。也许您会说是拿破仑和现代政治、军事的出现。的确,这是一个方面。不过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与文化传统关联民族国家取代联姻成为欧洲的新主题。哈布斯堡家族也就顺理成章地蜕化成原本的那个小家族,重新谱写着他们新的神话。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哈布斯堡家族的脚步就此停歇,但他们直到今日仍旧是这个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家族。他们的历史和神话,将永远存留在这个世界之上。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二):开到荼蘼:哈布斯堡家族兴衰史

  文/赵客

  作为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第二久的王朝,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可谓璀璨辉煌,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贵族,发展到统治大西洋两岸的皇朝,时间跨度之久、地域跨度之大,可能很难有第二个欧洲王朝/皇朝与之匹敌。哈布斯堡最鼎盛时期曾辖今日的奥地利、西班牙、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南美洲、北非等处的诸多领土。

  虽然哈布斯堡赫赫有名,家族成员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但皇帝们的个人声望,却远不如英国的亨利八世、法国的路易十四、沙俄的彼得大帝等人。正如作者卫克安在书中所述:哈布斯堡更加注重家族的整体形象,而不是个人的文治武功

  与彼得·M.贾德森(Pieter M. Judson)的《哈布斯堡王朝》描绘哈布斯堡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变革不同,卫克安(Andrew Wheatcroft)更关注哈布斯堡家族本身。从11世纪到19世纪,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哈布斯堡家族都出现过欧洲史上举足轻重人物:“最后一个骑士”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辽阔疆域的统治者查理五世,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以及著名的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哈布斯堡家族早期的积极营建,似乎只满足追求财富和领土扩张,对荣誉和权力的欲望似乎并不存在,或可称为欧洲版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自从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鲁道夫一世成功加冕成为德意志王后,哈布斯堡家族就不遗余力努力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控制在家族内部,虽然偶尔被其他亲戚夺走,但该头衔大部分时间牢牢掌握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弗朗茨一世甚至用皇帝的头衔将奥地利提升为帝国,他本人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奥地利皇帝,随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被废除。

  哈布斯堡王朝可以持续六个多世纪之久,除了需要有足够强大君王,还需要有足够多的后代繁衍。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精心策划,通过子女甚至孙子女的联姻联姻扩大帝国的领土。他让女儿和儿子分别与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和继承人的妹妹联姻,则他的孙辈可以坐上西班牙国王的王位。而他又安排孙子斐迪南娶了匈牙利国王的姐姐孙女玛丽嫁给了匈牙利国王,可谓双保险。除了家族的处心积虑,似乎上苍也在眷顾着哈布斯堡,年轻英俊的国王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丧生,从此匈牙利国王也归于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共同努力建立的强大帝国,就像一架老爷车,华丽得引人赞叹,性能却因内部零件老化而渐渐衰退。虽然或许可以更换一些部件,但发动机依然陈旧落后,无法和新车相竞。哈布斯堡王室以保守著名,后期的统治者们试图进行改革,但又不愿放弃诸多专制的利益。当自由民主的思潮一波又一波席卷欧罗巴大陆,哈布斯堡们终究难逃被赶下皇位的命运,湮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哈布斯堡王朝》可算得一本较简略的哈布斯堡家族史,将该家族的人物、传承以及姻亲关系梳理得极为顺畅,书后附有哈布斯堡家谱以供查阅。卫克安“有意忽略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侧重于哈布斯堡是如何树立起家族形象。故而读完此书有一种感觉油然而生——如果用今天的词语来形容,哈布斯堡们可称得上是公共关系领域的典范。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三):双头鹰家族的家族史

  读后感,一家之言,非严格意义书评,阅读总结,仅此而已。

  关于欧洲的历史了解,大多来自于青少年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和后来读书时期的社科历史类图书的阅读。那些绕口的名字、头衔、地名和王朝派系,在我心目中始终像隔着一层雾纱,看不清楚也没兴趣去看清楚。那时候关于欧洲历史的兴趣主要还是集中在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欧洲,因为那时的欧洲在工业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对外扩张达到了鲜有的程度,特别是这种扩张和我自己国家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相互联系起来。印象中的固有思路是欧洲是一个受基督教影响深远、民风其实相当剽悍(关于素质也是20世纪二战结束后的事情了)充满了不同矛盾但却又能不断向前的一块大陆。直到开始旅居欧洲后,尤其是最近几年看到欧洲民粹主义的盛行和宗教、种族矛盾的尖锐,让我开始对欧洲历史又有了一次崭新的兴趣。我更想通过阅读去认识和了解那些新闻、八卦和江湖传言背后的欧洲。

  关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好奇是开始于去年去奥地利休假对的夏天。从奥地利到匈牙利再到捷克,几乎每天路过和停留的地方多多少少都和这个王朝沾亲带故。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匈牙利王国、再到波西米亚王国,过往1000多年的历史,依旧在那些建筑和民间风俗中保留着当年的那些辉煌。用王朝史和掌权者的家族史来解读历史,是很有趣的,就像你通过阅读来了解爱新觉罗家族然后进一步再去了解整个大清那个朝代的历史一样,用哈布斯堡整个家族的发展来了解神圣罗马帝国和后来的奥匈帝国的发展脉络,是一件让人比较讨巧的方法,绕过那些繁密交错的细枝末节,至少对于我这种历史菜鸟来说,觉得是很有用的,至少我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印象和历史编年记录的脉络,虽然对于细节和更层次的讨论和分析很欠缺,但是至少我知道了这个国家或者王朝是怎么一回事。外行看都个热闹,内行看个门道。这本书让我看热闹的时候,知道该站在什么地方,站在什么角度,能挤过看热闹的人群站在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继续看热闹。

  关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粗浅的整体印象:

  1.哈布斯堡家族的严格律己性和如同军队一般的自我约束。如果说这种严格的律己性最初来源于对宗教的信仰和服从;那后期的更多的看上去像是对于家族传统和荣耀的固守和坚持。这个家族对于神权的迷恋是达到了极其的高度。当然,受基督教的影响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对于权力的渴望和热衷。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中期,哈布斯堡的诸多国王通过宗教手段以及编撰和宣扬历史神话传统的这部分内容,也凸显出哈布斯堡家族的严谨——他们不仅渴望权力,他们更需要的是权力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2.哈布斯堡家族对于乱臣贼子的以及异教徒是相当的严苛的。无论是十字军东征、到和瑞士乡民的对干、以及后来绵长的与奥斯曼帝国的相互征战,这个家族都在证明他们才是最衷心最纯洁的的基督教卫道士。而对于对内统治,他们更多的是采用“心摄”的战术和政策,一方面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的那套理念,塑造一个全民必须拥护的神话形象,另一方面也通过推行不同的公共政策来拉拢人心。

  3.哈布斯堡家族非常看重其家族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一方面是神权;一方面是来自于人民大众的肯定和认同。这是一个在社会舆论宣传以及自身形象管理、以及公共关系维护和经营方面都走在那个时代最前列的王朝家族。在维也纳的博物馆,尤其是美泉宫和美景宫的那些描绘皇室(尤其是皇帝)的那些油画,尽管大部分并非实景,但是都很着重突出了两个要点:一是哈布斯堡是正统的基督教维护者和传统的继承者、捍卫者,他们的权利是天生神授;另一方面是你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受到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民的拥护和喜爱,他们的统治权利不是自上而下的强权(尽管是但是被他们并不这么认为),而是得到了自下而上的普通大众的拥护。他们在维护自身统治正统性方面,凸显出了两个方向上的亮点。使得他们的统治地位无论是从宗教还是非宗教的角度来说,都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哈布斯堡家族对于人民态度的这种关注,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后期,这是似乎让人想到大唐魏征对唐太宗的谏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念。基于这个观点的考量,就可以解释很多在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到奥匈帝国时期发生在其帝国领土上的历史故事。哈布斯堡对于民众的关注度,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被进一步提升,更多的原因看上去更像是被惊吓过度后的反应。有观点认为,哈布斯堡后期的统治开明或者倾向于建立一个自由帝国。但个人觉得这更像是“百日维新”,其驱动力还是来自于对于家族荣誉和帝国统治权的固守和不放弃。当然,无论这种“关注草根”的行为的动机是高尚还是投机,但至少人民是认可的。这可以解释在奥匈帝国时期,偏远地区和社会最基层的老百姓依旧尊重、支持并且相信他们的帝国皇帝,他们反对的是那些中间的达官显贵。甚至在协调社会矛盾方面,帝国皇帝更像是群众信赖的裁判员,去协调和缓和两个阶层的矛盾,尽管他本身就来自其中强势的一方。所以帝国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主要来自社会底层和群众的反抗,而来自于中间不同阶级权利的利益斗争。

  4.家族联姻成就的王朝。和很多用战马武功获得的帝国版图不一样,尽管哈布斯堡家族也经历了非常多的战争,但是他们似乎更喜欢采用这种类似汉朝“和亲”的方式去获得帝国周边环境的稳定,甚至是借机扩展版图。看上去有点投机,但是这种“精明的投机主义”精神是的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人类历史最有特点的一个大王朝。当然一方面整个欧洲本身也存在血亲上的联姻方式来获得统治上的便利和地位,这看上去似乎过于古老的方式,但在这个家族身上尤为显著。另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过度注重血统的传统观点,使得不仅仅是哈布斯堡家族,整个欧洲的皇室似乎都存在这种近亲联姻的问题,正如很多历史学家说言,家族遗传缺陷的放大和这种生物学上的结构不稳定性;也是造成后期欧洲各大王国开始走向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一个拥有如此漫长历史和王朝家族来说,浪漫的爱情或者是那些勾心斗角的宫廷故事始终是有的。就像后人们虚构了无数的大清朝“戏说故事”一样。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爱情看上去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真正的“郎有情妾有意”。就连被后人赞美的茜茜公主的爱情,其实也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得无以复加。

  也许正如这本书中所凸显出的关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特点:个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家族的延续和荣誉。每一个属于这个家族的成员,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守护这个家族的价值原则核心、就是捍卫这个家族的荣誉和延续家族历史的荣光、就是延续这个家族的历史直到永远。

  国内关于哈布斯堡王朝的中文译本图书有两本都叫《哈布斯堡王朝》。都是来自于中信出版社。一本是眼前这本来自英国人 Andrew Wheatcroft 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Habsburgs) ;另外一本是来自荷兰人 Pieter M. Judson 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Habsburg Empire: A New History)。我最开始看的是Pieter的《哈布斯堡王朝》:这本书更多的是讨论和分析,整个视觉几乎是集中在18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和其治下的领土、人民、公国、贵族、土豪乡绅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在这个帝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转型和与人民、权贵之间的关系。如果说Andrew的《哈布斯堡王朝》更像是通识课或者关于哈布斯堡的导论,那Pieter的《哈布斯堡王朝》更像是一个比较特殊化(Specific)的话题讨论。一个着眼于整体,而另一个着眼于局部。前者注重历史事件的叙述和编年史的架构,后者更看重的是细部分析,是集中于整个王朝在帝国后期发展中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是影响整个帝国解体的。

Andrew Wheatcroft 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Habsburgs)Pieter M. Judson 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Habsburg Empire: A New History)

  其实这本书完全是可以作为一本旅行参考用书来进行推荐的。对于那些即将或者已经完成了奥地利旅行的同学们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去了解一个几乎跨越千年的王朝历史。对于这个家族以及背后的欧洲历史的了解,当你走在旧城的小巷时,当那些恢弘的大教堂与皇宫在你身边擦肩而过,当你站在霍夫堡宫门外看着那些生动的巨大的雕塑和石柱,当你站在市中心广场仰望斯蒂芬大教堂(圣斯德望主教座堂)这座精美的哥特建筑细部时,你也许可以透过眼前的这一切,把思想放归回数百年前的帝国时代。那些如烟的历史如今只留下这些精美的建筑和记述在册的文字故事,确实让人唏嘘。

  就像去北京城探寻古迹之前,多看几本关于大明和大清历史的书,肯定是有助于旅行的。对一个城市、一座建筑、一个王朝的历史是否了解,真的会影响作为旅行者的旅行途中的心境。所以,如果你打算去中欧旅行时,哈布斯堡王朝是肯定绕不过去的,这本书也许是本不错的入门向导,至少让我们知道那些建筑背后的人和事。过去和现实的相互交织,历史,真的只是弹指一挥间。

  推荐。

  以上。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四):哈布斯堡王朝都是大处女座?

  比起哈布斯堡王朝的荣耀,人们更常提起的,恐怕是那些难以言说的“梗”:近亲婚配的标志性长下巴实在过于醒目,几位神经质的疯子留下了花边故事,还有充满皇室遐想的茜茜公主的爱情……关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著述永远不缺谈资。卫克安的《哈布斯堡王朝》一书,既不谈哈布斯堡的历史大事记,也不以“八卦”夺人眼球,却直击两者的核心:什么造就了哈布斯堡的荣耀、又是什么令人津津乐道,本质上是相通的。用时下的话说,哈布斯堡王朝有一颗大处女座的心。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弗兰茨·约瑟夫,这位颇具知名度的皇帝其实生逢狮子座的尾巴。某次,弗兰茨·约瑟夫整餐饭都没能吃好,只因他注意到,桌子另一头的值班军官没有袖扣。大发雷霆后,皇帝被告知,裁缝们大多不给军装钉袖扣——作为一种装饰,袖扣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可皇帝仍愤愤难平,纠结之下,让自己的裁缝给那位军官重做军装。这不是典型的强迫症吗?弗兰茨·约瑟夫的小题大做代表的是哈布斯堡王朝传统的烙印,即对秩序的倡导和对荣誉的维护。

  精神上的优越感是高于物质的。一方面,王室可以将修道士般的黑衣作为传统,厉行简朴。另一方面,他们又不遗余力地将家族神化,与宗教的至高权力紧密挂钩。所以,奥地利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与富可敌国的男爵之女结婚时,前者的衣着和财富都不可跟后者同日而语,却自有旁人莫与之齐的雍容气度,这也正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立身之本。

  无论是治国有道、骁勇善战的贤君,还是见怪不怪的王室血雨腥风,抑或对他国来说是噩梦的暴君,哈布斯堡王朝都不忘将之视为通向神坛的标杆。被理想化的鲁道夫一世、套上殉道者光环的阿尔布雷希特、壮烈牺牲的利奥波德公爵,以及大力兴建教堂、为皇帝著书编造传奇等等的行为,无不表达了同一主题:哈布斯堡王朝是“基督教世界的缔造者、支持者和保护者”,奉神谕、血统尊贵、品德高尚,这不光是哈布斯堡家族拿来示人以巩固政权的工具,他们自己也深以为然。譬如,他们捧出来的“利奥波德”真的变成了王室后代最爱用的姓名。还有,在婴儿死亡率颇高的是17世纪,他们将子嗣夭折视为神的旨意,以此为戒,誓要成为基督教战士,去肃清异教徒。为理想、为荣耀而战,哈布斯堡王朝对自己要求高,对他人要求也高。

  傲娇的哈布斯堡王室借助联姻更上一层楼,扩大权力并吸收同化,这听上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是,倘没有形而上的铺垫,这一切又如何能完成?无怪强调传统和祖制一直在家族的血脉中延续,不容辩驳。以后世诟病较多的腓特烈三世为例,他沉迷于加冕、皇权、占星术之类的虚无之物,不关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卫克安看来,这并非腓特烈的缺点——他“巧妙地提升了皇帝的地位”,同时沿袭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恰可视为未来权威的缔造者,这是另一种务实。

  时至今日,哈布斯堡的未来仍写在他们的过去中,“对过去的身份认同”是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而要理解哈布斯堡王朝,也必要透过他们的传统。捷报传来而不骄、时乖运蹇而不馁,近代几位理智的皇帝和前代几位疯狂的皇帝是同一传统的不同表达。他们可以接受现状,同时又确信“命运会再次眷顾他们”。凭借大处女座的谨慎和细致、荣誉感和自负,哈布斯堡王朝的强烈存在感只是不断更迭使命、重新定义,却从不曾褪色。

  ——丁酉年读卫克安《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五):《哈布斯堡王朝》:也是家族史,也是一部欧洲史

  文/吴情

  奥地利公爵的儿子有可能成为西班牙国王?有人或许既是德意志帝国皇帝,同时也被人封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看上去天方夜谭之事,实则对欧洲人来说司空见惯。阅读欧洲近代史,一个困惑就在于,以上这类放在中国的语境中无法理解,一国之君怎可拱手让给别国子孙?难道血统可以随便混杂,无需保持纯粹?要理解这种现象,总是不能不提到西欧一个家族,哈布斯堡家族,一个走出许许多多皇帝、公爵、王后,甚至是教皇的望族。

  关于哈布斯堡家族,史学界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对这一传奇家族的研究,似乎总有人为划分的印痕——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好像两个家族彼此对立,自成一体。在《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s:Embodying Empire)一书中,英国著名史学家卫克安(Andrew Wheatcroft)将哈布斯堡家族视为一个整体,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构思自己的“身份地位与家族神话”,综合采用了人类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并以凝练生动的叙述,勾勒出一副摇曳多姿的历史画卷。

  【上帝拣选:家族神话与基督教】

  刚接触哈布斯堡家族的人,或许会为那不断重复的“约瑟夫”“利奥波德”“鲁道夫”“玛丽”等名字头晕目眩,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这不能不联系到西方为纪念某个特别的人物时给自家儿女起名的习惯——女孩起玛丽之名多少与圣母玛利亚有关,而“利奥波德”则是追思家族圣人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三世——他在平定瑞士人的反叛过程中被杀,后封圣。

  起名只是其中一个表现,在别的方面,哈布斯堡家族也时刻表明,自己经由上帝拣选,神圣不可侵犯。其一,追溯家族的谱系,上至诺亚,下至神子耶稣,无一不被哈布斯堡家族视为家族精英、先知。这种做法在现代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毕竟对宗教观念较为薄弱的现代人来说,很难将《圣经》中描绘的一切看作事实全盘接受。哈布斯堡家族却会掷下重金,逐一挖掘漫长历史中的家族名人——当然都是正面形象。

  其二,张扬基督教义,甚至不惜积极发动十字军东征。一个帝国的建立,往往会离不开一个妖魔般的敌人,笃信基督教的哈布斯堡家族,也不例外。中亚乃至北非的伊斯兰教,不啻为最好的可怕镜像——异教徒。在中世纪,以讨伐土耳其的穆斯林为由的十字军东征,几乎都成了转移国内矛盾,凝聚民族——通过妖魔化外族以构建自我想象的民族——的最佳途径。哈布斯堡家族中人,一方面对外宣称自己热爱和平,另一方面丝毫不厌恶战争,屠杀异教徒时的手段可谓残忍至极——异教徒反之亦然。

  【图文贵族:“剧场王朝”与形象宣传】

  不过,即便如此,哈布斯堡家族中人,并不总能担任皇帝。在一段时期内,他们也曾受挫。可是,这反而成了他们的机遇——他们“躲进”图像或文字的世界里,极其耐心地等待重生。对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刻板印象是,家族中人仿佛不很热衷军功。对女性自然如此,对男性则显然不是。对未来王子、公爵们的教育,彰显了男性气质,这从对他们封金羊毛骑士之举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参军或上阵杀敌——中就能明白瞧见。

  这一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主体的知识面有关,或许更与哈布斯堡,这一“剧场王朝”(美国人类学家克利夫德·格尔茨的概念)有意识的自我形象宣传有关。从经典的双头鹰旗到皇帝自传——有些是皇帝口述,有些是皇帝亲自动笔——的出版,从图像文化或视觉文化到文字王国,哈布斯堡家族都竭力给民众、给西欧诸国留下一个印象:他们是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可以被信任,被托付;当然,为了和平,他们更多不时通过征战,而是嫁女儿。

  一出生在哈布斯堡家族,或许就意味着终将成为公众人物,哈布斯堡家族中人,或多或少都带有表演型人格。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配偶的选择到子女的出生、命名、成长,无一难逃公众的议论。因此,关于哈布斯堡家族中人言行的理解,往往需要进行甄别、猜测,在看似程序化的言语或动作中,往往蕴藏着历史的细节。

  【危机重重:宗教改革,近亲结婚等】

  哈布斯堡家族认为自己经由上帝拣选,在最后的审判定获救赎,区别于那些异教徒——最初是穆斯林,后来还包括宗教改革中的新教徒——这些人终会下地狱。确实,在一段时期内,这个家族可谓顺风顺水,攀登到西欧王权的顶峰。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也面临危机,尤其是来自宗教领域和家庭领域。

  在宗教领域内,到15世纪中后期,不满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可谓如火如荼。运动的领导者与其说是教义上创新,不如说是在呼应了教徒对教会的不满情绪。得到军队支持后,新教徒的力量,在天主教一统的西欧打开了一个缺口。持有上帝拣选观念的哈布斯堡家族,素以罗马天主教为宗,在一系列的事件后终于没能抵制这股潮流,失去了大批信徒。期间,以讨伐新教徒为名的战争,撕裂了整个欧洲。

  另外,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正,哈布斯堡家族竭力不与外族通婚,表兄妹间结为夫妻则为常有的事,家族的基因库,长期难得到更新或优化——这是从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哈布斯堡家族显然观点相反——再加上医疗水平相对落后时期婴儿的高死亡率,哈布斯堡家族,不时会面对继承人危机,有时不得不眼巴巴看着皇位落入外人之手。

  从罗伊斯河上的“鹰堡”白塔,到不可一世的皇室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浓缩了一部近现代欧洲史。一战结束后,随着弗朗茨·约瑟夫,这位自诩为末代皇帝的老人去世以后,哈布斯堡家族的辉煌,似乎有此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家族后继无人。只是与先前的祖辈相比,他们不再扮演英雄人物,也无法形塑历史。然而,我们真就完全理解这个家族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至于它所孕育出的各式才俊,我们可能还停留在印象式感知的层面上。某种程度上,哈布斯堡的家族史,就是一部欧洲史,它就像一朵别致的花树,萌芽,透绿,开花,结果,然后败落,但与植物不同的是,后来者仍对该家族不时发问,寻觅其历史踪迹。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六):通天塔深渊

  大约10年前,当汪丁丁老师开始给北大研究生讲新制度经济学时(这里再次向美丽聪慧善良的程琛助教问好),他表达了对两个维也纳小组的特别兴趣。很大程度上,维也纳小组成了拆那保卫赵家协会所宣传的保守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可怜的维特根斯坦的深刻见解被曲解为黑猫白猫能吃饱就是好猫式的相对主义(正直的江怡博士在其中功不可没),对哈耶克的解读则被引向了无政府主义。21世纪初的北京如19世纪末的维也纳一样云集了海量的末日幻想家,他们所描绘的天空之城也昭示着新巴比伦最终的结局,绝非一两句谎言所能拯救。

  回到这本书,应该说作者从一开始就保持了非常诚实的态度,坦言对哈布斯堡家族的研究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必须要查阅14种语言写就的海量文献才行。作者想从南方炎热的格拉纳达开始这本书,但结果他失约了,叙事开始于中世纪的瑞士小镇。开始于神圣罗马帝国权威没落(如果这种权威曾经存在过),和但丁的世界帝国之梦开始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会想到,几百年后,瑞士还将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加尔文将在这里给世界帝国盖上最后的棺材丁。

  一两次战斗的结果,一两个君主的死亡不会决定整个帝国的命运。在上帝的旗帜下,依靠对异教徒的讨伐,联姻和海外殖民,一个几乎囊括了已知世界大部分的帝国逐步建立起来。然而即使在这个帝国处于巅峰的查理五世时代,这位生活在布鲁塞尔,通晓7种语言,依靠公文和书信对地方进行控制的统治方式也是极其脆弱的。(写作被拆那豚打断了,晚上再补)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七):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

  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书还没出就有人写评论了?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八):童话故事的开始,悲剧般的结束

  我想对中国人而言,要论最熟悉哪位欧洲公主,想必非茜茜公主莫属,来自奥地利的她,一度让不少女孩儿羡慕嫉妒恨。尤其是电影《茜茜公主》中的旖旎风光,搭配演员的美貌与风姿,将公主与王子的浪漫爱情,演绎得如童话般美好,令人心向往之。可惜童话终究是不现实的,正如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弗莱德里希所说,“每个人都爱那部电影《茜茜公主》,但电影表现的主人公是被理想化了的”。 的确,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马里施卡曾坦诚,他在创作时尽可能地弱化了茜茜故事中的悲剧成分,着重渲染其光明的一面,对当时奥地利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统治一笔带过,并将弗朗茨塑造成一个比真实更完美的理想丈夫和开明君主。可想而知,茜茜公主的故事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复杂,比我们所期待的更残忍。那么作为奥地利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茜茜公主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跟随英国历史作家卫克安的讲述,我们或许能从《哈布斯堡王朝:翱翔欧洲700年的双头鹰》中了解一个真实的茜茜公主。 茜茜来自于巴伐利亚的王室旁支,自幼生活在无拘无束的家庭环境里。1853年,她和姐姐海伦跟随母亲前往维也纳,去见她们的姨妈索菲,也就是奥地利皇太后,无非是索菲想借机撮合海伦和自己的儿子弗兰茨·约瑟夫,好让两家能“亲上加亲”。彼时的弗兰茨已即位五年,却在旅馆初见茜茜就被深深吸引,所以他第一次情感战胜理智,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了茜茜。然而对茜茜来说,婚后生活其实并不如意,尽管弗兰茨足够爱她,总想给予她无时无刻的关怀,但生性散漫的她并不适应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压抑的氛围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更何况她完全不讨婆婆兼姨妈的欢心。 这一点直接反映在对下一代的养育上,茜茜很快生下了两个女儿,却无一例外的被索菲带走照顾,因为她将茜茜视作“愚蠢的年轻母亲”。难怪在茜茜心中,婚后最开心的时光是她带着两个女儿随丈夫一起访问匈牙利,当地人民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让她得以暂时远离备受拘束的宫廷生活。她也由此爱上了匈牙利,对匈牙利人产生了极大的热情,甚至开始学习匈牙利语。于是颇具亲和力的茜茜得到了匈牙利人的崇拜,这也为之后奥匈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不过遗憾的是,在第二次访问的过程中,大女儿不幸染病离世,这给茜茜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刺激。 在她完成皇后的终极任务——生下儿子后,她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需要去温暖湿润的岛屿上静养,她便以此为借口离开了维也纳。当然,随着继承人的诞生,她在宫廷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出于对匈牙利人的同情,她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促进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联合。再加上欧洲形势的变化,让弗兰茨意识到奥地利需要与匈牙利结成紧密的同盟,共同对抗普鲁士。同时她有别于其他奥地利贵族,身为皇后却发自内心地喜欢匈牙利,就连匈牙利的传奇人物——久洛·安德拉希伯爵也成了她的拥护者。于是,她周旋于弗兰茨与安德拉希之间,每当双方谈判破裂时,都会在她的帮助下重新开始。最终在她的努力下,奥匈帝国于1867年建立,安德拉西出任匈牙利首任首相,弗兰茨和茜茜则加冕成为匈牙利的国王和王后。 到这里,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似乎即将圆满完结,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渴望自由的茜茜不愿留在宫庭内,她说过“如果我到了一个地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离开,那么就算这里是天堂,对我来说也如同地狱。”所以她踏上了新的旅程,并特意在离开之前,鼓励弗兰茨与女演员凯瑟丽娜·施拉特保持密切的关系,以免他因自己的离去而感到孤独。万万没想到,这场旅行会以她被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而告终,茜茜就此结束了自己44年的奥地利皇后生涯。或许童话之所以美丽,莫过于现实太残酷,公主的故事只存在于童话里,而童话般的浪漫爱情通常没有童话般的圆满结局,因为一旦面对现实就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九):逃避现实还是积极融入

  为哈布斯堡王朝作传是需要足够勇气的,不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在其庞杂的历史中有所遴选,又要在真假掺半的迷雾中独具慧眼,力求推陈出新。与荷兰作家彼得•贾德森的同名著作把帝国和人民作为讨论中心、聚焦帝国后期改革不同,英国历史作家卫克安的这部《哈布斯布王朝》,则把哈布斯堡家族从幕后推向前台,以独特而全新的视角,讲述从其兴起直至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故事,力求还原这个欧洲历史上声名煊赫的神秘家族原貌。 哈布斯堡家族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复杂的,它既让人对其残暴统治侧目不已,又对其沉湎往事不能自拔而惊讶不已。撇开这个赫赫王朝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人口不提,仅仅它那众多的家族成员就令人眼花缭乱,这从书中所附的家谱可见一斑。欧洲王室为保证血统纯正,往往近亲结婚,由此引发的恶果可谓人尽皆知,哈布斯堡王室却枉顾后果而一意孤行。如此固执己见,真可哀怜。固执而又看重荣誉,世人眼中的这朵奇葩真的如坊间所评论的那样沉迷往昔光荣岁月而孤芳自赏,无视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 说起哈布斯堡王朝,我们都对其大名鼎鼎的双头鹰族徽喜闻乐见。这只双头雄鹰翱翔欧洲大陆达七百年之久,岂非偶然所能概括。卫克安绕开按部就班的叙述视角,以一场战争楔入哈布斯堡家族早期历史,利奥波德三世在森帕赫战役的功败垂成乃至身亡无疑是令人叹惋的悲剧,然而他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仍然值得称赞。“在荣誉统治的世界里,行为或是事件都是可以修改的;失败可以转化为胜利,事实可以变为传说或不解之谜。”卫克安如是总结道。利奥波德三世直面瑞士人的挑战,试图维护家族荣誉以及领地的不可侵犯,惩罚瑞士人的背叛,可谓积极用世。因此战而成名称圣的利奥波德三世成为家族楷模而为后人效仿。利奥波德三世在战场一句“我将征服,或者死亡”,读之令人热血沸腾,虽然是否实有其言不免可疑。 如果说一个家族早期开疆拓土、志气昂扬是理所应当,那么哈布斯堡王朝晚期的统治者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而锐意进取,试图通过改革重振家族雄风之举,更加令人肃然起敬。这个家族一贯通过联姻、继承、土地权甚至夺取,获得了其他家族的众多权力和传统。疆域不断扩大,威望日隆。除此,这个家族大玩移花接木、索求权力、吸收同化的手腕,亦非等闲之辈。而后期领土萎缩、雄风不再,沉疴日重。玛丽亚•特蕾莎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投身改革,试图建立一个耳目一新的帝国,积极融入复杂多变的世界风云。无论结果如何,单凭此举,岂是庸俗之辈。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书中不时跳出的座右铭,腓特烈三世的“幸福,就是忘却无法挽回的”,其子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把握分寸,拭目以待”,可谓两人命运的传神写照。读完“普世帝国”一章,读者自会会然一笑。而王朝后期弗朗茨二世的座右铭则是“公正乃立国之本”,治国理念赫然其中。通过这些简洁有力的座右铭,我们可大致对哈布斯堡王朝具体而微的历史有了梗概认知。 存在即是真理。哈布斯堡王朝能够脱颖而出绝非偶然,它的诞生、成长乃至衰落,有着复杂的原因。仅凭一部书,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卫克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努力描述的是这个王朝的掌舵者——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对这个家族主要人物的剖析,以人为本,以点带线,从而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哈布斯堡王朝历史庞杂莫辨,久远往事往往湮灭无闻,想要还原历史岂非可能。历史是人创造的,力图还原活生生的人,就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不信青史尽成灰,卫克安的心血值得读者深入其中,用心体会。

  《哈布斯堡王朝》读后感(十):古老的政治家族,承载着欧洲600多年的历史记忆

  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最有权势、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从鲁道夫一世1273年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开始,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战败被逐,哈布斯堡家族掌管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达600多年之久。在长达六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哈布斯堡家族纵横欧洲大陆,影响和引领着欧洲历史的发展走向。

  1020年,维尔纳和拉德波特兄弟二人在瑞士北部阿尔高地区罗伊斯河边建立了一个鹰堡,在此繁衍。鹰堡后改称哈布斯堡,并以此作为家族的姓氏。1273年,作为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出乎意料地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及王朝由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282年,鲁道夫一世击败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从其手中夺取奥地利公国等土地,并将奥地利授予其子阿尔布雷希特。从此,奥地利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在打败继承其父亲帝位的阿道夫之后,登上罗马帝国的王位。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一个剥夺了继承权的侄子约翰杀害。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并在之后的130年一直都与王位无缘,但仍保有奥地利公爵头衔及其领地。

  1438年,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接着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然后又当选为波西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再次回到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中,且再也没有离开过(1741-1474年的特殊情况除外)。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可谓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兴之主,可惜天不假年,仅执政两年,就英年早逝。

  1519年,查理五世继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直延续到其兄弟腓力二世时期,哈布斯堡王朝达到其统治的巅峰,控制了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波希米亚、匈牙利、加里西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以及美洲新大陆等大片领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大帝国。

  查理六世及其兄长约瑟夫一世生前一直没有男性继承人,为此他于1713年颁布了《国本诏书》,修改了继承法,以便能够把王位传给其女儿玛丽娅·特蕾莎。1740年查理六世驾崩后,特蕾莎成为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并作为大公夫人统治奥地利,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全部领地,但根据《萨利克法典》,特蕾莎未能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5年,特蕾莎帮助其丈夫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随后其儿子约瑟夫二世等接掌皇位,哈布斯堡家族才又继续掌控帝国(但特蕾莎的子孙其实已是洛林家族的后代)。

  1914年,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夫人访问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帝国分崩离析,末代皇帝卡尔被逐,哈布斯堡王朝结束,哈布斯堡家族退出欧洲的政治舞台,家族飘零。

  与波旁和罗曼诺夫家族等王朝不同,哈布斯堡家族并非通过战争,主要是采用政治联姻的方式扩展王朝。后期又通过近亲甚至家族内部结婚,确保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和王朝的稳定性。也正是由于近亲及家族内部结婚,导致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分支后继无人,并由此引发了哈布斯堡王朝与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王位争夺战。战争从1701年持续到1714年,包括英法奥等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卷入其中。

  作者采用考古学、人类学以及艺术史学的方法,从人文的角度,把哈布斯堡家族及其创建的王朝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探索其家族群体为何能够长期掌控欧洲历史上最具影响的神圣罗马帝国,为何能够成就其帝国伟业,获得其家族荣耀,以及为达上述目的,这个家族群体的历代统治者所采用的政治手腕、利益算计,以及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力图还原这一古老而神秘家族的真正面貌。

  哈布斯堡家族非常注重自我宣传,看重家族的公众形象,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其执政为民及亲民形象。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和笔墨讲述了哈布斯堡家族如何通过各种艺术画像、家族历史书籍、皇家礼仪、教堂与公共陈列、造币以及具体行动等各种方式,致力塑造与宣传自身的高大形象,说明哈布斯堡家族是上帝拣选的统治者,宗教信仰的践行者,宗教纯洁的捍卫者,从而说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合法性。作者也详细探索了哈布斯堡家族各种象征符号背后的深刻意涵。

  与传统的历史作品不同,作者没有按照时间主线,介绍每个君主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等历史事件,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有意忽略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腓力二世时期发生的勒班陀大海战,打破了奥斯曼帝国进军罗马的希望,阻断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中心的扩展,决定了现代地中海世界的疆域,但书中几乎只字未提。也没有仔细介绍发生在1683年,对奥斯曼帝国具有转折意义,对神圣罗马帝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维也纳围城战。当然,书中也重墨描述了查理五世组织和领导的、对基督教世界和奥斯曼帝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突尼斯攻击战,以及取得的重大胜利。

  尽管如此,本书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家族传承关系,以及与其他欧洲国家王室姻亲关系的介绍还是比较完整的,也是很有参考价值和收获的,对于了解这一段历史具有很大的帮助,只是由于中间穿插了很多文化事件等琐碎的信息,显得主线不是很清晰,有时感觉内容有点凌乱和冗长。

  除了本书之外,中信出版社还出版了一部同名的《哈布斯堡王朝》。本书是关于哈布斯堡王朝的通俗历史读物,后者是关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政论分析著作。本书的定位是普通读者,适用于世界史爱好者了解哈布斯堡王朝的家族传承关系与历史发展过程。后者适用于学者研究帝国政体,国家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民族事务管理与民族融合,了解皇室、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帝国与辖区的政治与感情联系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