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篇

2018-04-10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篇

  《小脚与西服》是一本由[美]张邦梅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一):不怒,不败,开出一朵生命的花

  如果你问我,看完这本《小脚与西服》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我想说,就是不争不怒,不哀不伤,做女人就要做像张幼仪这样的女人。即便男人爱你,也不会浑身戾气、自暴自弃,而是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那个年代女子,都很卑微软弱,任由父母媒妁之言,嫁给一个未曾谋面的男人,一生一世,即便他做了苟且之事,伤了自己的一片真心,依然得孤独半生,以求得所谓的现世安稳

  可惜,这样的女人多半是沉沦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既挣脱不开命运枷锁,又无法真正获得幸福安宁。然而,这就是旧时代女人注定的悲哀,而长幼仪无疑却给予了新的注脚。

  一代风流才子徐志摩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婉约动人爱情诗歌,他的才华有目共睹他的感情生活更是被世人津津乐道,那个聪慧漂亮林徽因,那个美丽婀娜的陆小曼,唯独他的原配张幼仪成为世人遗忘的那一个。

  张幼仪也并不是平凡女子,她是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企业家,而她与徐志摩的离婚,非但没有击垮她,也恰恰成就了她的事业和成就。

  15岁张幼仪在家庭安排下嫁给徐志摩,却并没有如书的标题一样裹着三寸金莲足不出户,她也读过书,长相也很俊俏,但是才子自古都是自恃清高,怎能妥协于世俗之下?所以张幼仪一生都没有得到过徐志摩的爱,即便她很贤良淑德、勤俭持家,但不爱就是不爱,你做的再多在不爱你的人眼里,都是黯淡无光的。

  忍受着丈夫背叛,忍受着丈夫与其他女子的浪漫爱情传说,张幼仪却一直照顾着他和他的家人。所以书中有一段描述张幼仪说的话,“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即便她这样沉默、隐忍,却终究难逃曲终人散。徐志摩还是提出了离婚,这也是“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而《小脚与西服》正是从张幼仪侄孙女的第三人的角度来描述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异的始末。

  离婚以后的张幼仪才成为了真正的她,她没有因此对自己产生怀疑,也没有从此沦为不堪的命运,离婚后张幼仪力争上游,成为上海的银行家、服装公司总经理;而他的后辈,在上一代在东西冲突恩怨中,也找到自己的定位

  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会付出你所看不到的艰辛和努力,然而岁月给你再多磨难,终究抵不过时间带给你的成长收获坚定站起来,你便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很佩服张幼仪,惟愿世间的女人都能如此,即便他不爱,我也不会堕落,活出自我,开出一朵生命最美的花。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二):她这一生凭一己之力而活

  ——我关上身后的门,尽量把东西都带在身上,从那条沙土飞扬的小路走到火车站,就和徐志摩一样一走了之。唯一让我一想起来还觉得遗憾的,是把老爷老太太大老远从家乡运来的冬瓜丢下了。

  张幼仪出身于望族,早我出生96年,亦属鼠。我现在21岁,和幼仪被徐志摩遗弃在沙士顿的时候同龄。彼时她怀有身孕,不通外语,跌跌撞撞地从英国孤身前往德国,投奔二哥张君劢。

  张幼仪并不是一个无趣守旧的传统女性,可惜徐志摩不愿意多了解她一分。次子早夭后,两人在柏林相见,徐才开始欣赏起她来,梁启超说“通信不绝,且屡屡称誉”。此刻的幼仪,经历了种种不幸洗礼坚强得似乎不能被任何事情摧毁。

  在当今中国,女性离婚尚且承担了种种非议,何况当时。徐志摩是名满天下的才子,离婚彰显了你自作榜样破除社会旧礼俗的决心,离婚后可以追求你所爱,于茫茫人海中访唯一灵魂伴侣;而幼仪,而幼仪!我对她的勇气感到钦佩,又为她的遭遇感到叹惋不已。离婚后,她不但一分没拿到离婚协议书上约定的五千元赡养费,反而在徐志摩逝世后按照每月三百元供养遗孀陆小曼;她代替陆小曼操持了徐母的丧礼,反观徐,他没有出席任何一场幼仪父母的大殓仪式

  书名叫《小脚与西服》,不但不是“小脚”,张幼仪才是不折不扣的新式女子。在少女时代,她聆听兄长的“新言论”,时时参与讨论;虽然十五岁即辍学,但始终求学、上进;徐志摩集的成书,亦少不了她的推进;任教、经商,事业红火,展现了强大经营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所理解的“新”,是独立、自强,在传统家庭掌控外仍能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而不只是崇尚洋人的生活方式。这个角度来看,幼仪可能比徐志摩还“新”上几分。

  本书毕竟是自陈,不是客观的记叙,而带有情绪化和偏向性。撇去这些,我也足够欣赏这位女子。旧式家庭赋予她的固然有对父权的隐忍、柔顺,但还有种种中国传统美德。你能在她身上看到许多中国女性伟大品质,爱、坚韧责任心,还有她恪守的“礼”——一种由良好的家世熏陶得来,却在今日几乎消散无影的东西。作为特定时代的特定的人,徐志摩可能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才情、不够浪漫、不够有魅力表现。好在诗人之外,自然有人珍视。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出版了《爱眉小札》,写下了缱绻的悼文。而张幼仪将自己的日记付之一炬,不希望落在任何人手上。即使这样,她终免不了和徐志摩牵涉,时不时连同诗人被提起、被不了解的人揶揄。我欣赏她,不为她曾是任何人的妻子,她这一生凭一己之力而活。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三):想相夫教子平淡一生,却不料被时代铭记--张幼仪

  这桩离婚案件放到现代看就是一个家里催婚包办造就的错误婚姻。后二人离婚修正错误,再另觅良伴的故事。毕竟在当今,公众人物婚内出轨、出轨有夫之妇这类事件略见不鲜。而徐和张的离婚让人们津津乐道无疑是因为身处的那个时代。这桩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两个家庭,而是两个时代和两种思想碰撞

  张幼仪作为一个封建传统思想教育下的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以说是一生的信条。至于个人的想法,只能是自己跟自己说。哪怕受到丈夫的冷暴力也依旧认为丈夫是值得信懒可以依靠的男人。即使在相处感受到丈夫的深深厌恶,怀孕期间遭丈夫抛弃都信赖丈夫。是她没有自尊?不懂自爱?都不是,而是她根深蒂固受到的思想告诉她,忍耐!顺从!只能说这是封建传统时代下所有女性都需遵守的法条,她没有错。值得庆幸的是,即使身处一个教导女人“三从四德”的时代,幼仪也一直都有自己的思考。只是这种思考从不与人诉说,也无人询问罢了。丈夫的厌恶、丈夫排斥她却又同她同房、怀孕遭抛弃等一系列变故终于让她明白,她没有做错,说到底就是徐志摩要离婚,不管是为了情人也好,单纯为了离婚也好。

  婚前的幼仪,遵从的信条就是顺从和忍耐,和同时代的其他女子无疑。婚后的幼仪真正开始以独立个体展示与人前,展现出自己的个人魅力与能力。从有条不紊处理彼得、离世和徐母的离世;后承担起抚养欢儿的责任;在担任女子银行总经理和云裳服装行负责人的同时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也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处理起公婆关系。既不失个人的尊严,又不至于让徐志摩和陆小曼难看。很多时候她从小收到的传统教诲没有与她彻底分离,还是在有些方面指导着她,但同时新思想又在赋予她勇气让她成为一个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新女性。如果不是嫁给徐志摩,没有和徐离婚,或许她就同她的母亲婆婆一样,一生都在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简单平淡却又幸福的度过一生。也没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经济头脑工作能力。这么想或许就要感谢徐志摩带给她的苦难。但想想当幼仪身处其中时的可怜和痛苦,又要憎恨徐志摩这个男人带给他的一切。命运无常,究竟是当个幸福的小妇人还是做个新时代的商业女强人更好,无从得知。只能是命运把她推向哪里,她就哪里做出个人的努力。幸好徐志摩娶的是幼仪,是她本身的坚毅善良能干让她遭受这一切后依旧活的风生水起。或许,不管是做妇人也好,女强人也罢,她能有今日之成就,她唯一要感谢的就是自己。

  说到徐志摩,前半部书中的他看来就是一个没有责任感,任性又很自我的孩子。好像他做事只凭热情激情,不为责任和道德所累。他爱幼仪吗?不爱,她娶幼仪是因为父母之命。就跟孩子一样,明明不喜欢,却忌惮父母就娶了她。在面对幼仪时才敢展现自己真实情感。到了晚上,却又带着厌恶跟她同房。这就是孩子,只想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自己喜欢乐意的东西,却不去承受责任和代价。出国后的徐志摩更是如此,受到国外新思想新风气浸染的他一心想追求自由、爱情,就肆无忌惮的开始无视幼仪。甚至于得知林徽因要回国,不顾幼仪产后虚弱身体还执意要与她离婚。而且还是托朋友写信通知幼仪离婚。要说他讨厌幼仪?其实不是,只是因为幼仪是他追求梦想、自由和爱情路上的绊脚石,所以他才如此对待幼仪。他看幼仪就是像看待一个障碍一样,只想尽快解除这个障碍,哪会有功夫替幼仪去考虑。所以不是幼仪这个人的问题,是不管他娶了谁,他都会以那样的方式对待。让我意外的是,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他真的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照顾妻子的责任。为了负担家庭开销,他开始上海、北京两地奔波上课,为了陆小曼开心甚至不惜容忍翁瑞午的存在。且不论陆小曼如何待他,只看徐志摩对待陆小曼就可以说他在这个家里尽到了一个丈夫的责任。可见,徐志摩并非生性浪荡、没有责任感,只是区分人罢了。他生来激情四溢,碰到林徽因后就因情生爱,林结婚后他又与陆小曼坠入爱河并结婚。可以说,他忠于自己,忠于爱情,也有责任感。作为一代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作为一个诗人,激情必不可少,但激情也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还是因为爱情命丧于追求爱情的路上。

  有时候想,幸好徐志摩娶的是张幼仪,只有坚毅的幼仪才在离婚后能做到照顾好自己,并活出自己。如果换做她人,遭丈夫抛弃或许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如果幼仪注定要遭此一劫,幸好幼仪嫁的是徐志摩,是徐志摩本人与其朋友追求的新思想给予幼仪启蒙,让她有勇气动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命运无常,我们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但我们还是能依靠自己在时代中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择。作为一个已婚妇人,幼仪的故事告诉我,不论何时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都要做一个善良、坚强、积极向上的女人。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四):女性当自强

  一直以来徐志摩作为中国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卓越文学才华备受肯定,更让人称道的还属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的版本不同的人眼中都会衍生出不一样的视角历史掩埋粉饰的片段,但那样一段男女之间因才华而碰撞的火花,谁也无权做过多的评判。在这段不断被反复提及的故事中有一个人会被轻巧地带过,他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一直以来对于在徐志摩、陆小曼以及林徽因三人之中张幼仪都背负着一种晦涩的难以言说之感,似乎她就是一根鸡肋,你跳不过她,因为她是徐家的媳妇,你觉得不需要提及,因为她丝毫未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这一点就足够让所谓的才子佳人逊色良多了。

  一如作者张邦梅所说,她只是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和感受,让她也有说话的机会。毫无疑问这本书确实如编者所言做到了,张幼仪是本书作者张邦梅的二姑婆,张幼仪晚年居住在美国,这让作者有了很多接触张幼仪本人的机会,并且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感受张幼仪是一个世人眼中不曾看到和知晓的闪光的女性。作者在着手进行本书写作之前正好处于一个人生迷茫阶段,尚未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本书完结之后有什么计划打算也是空空如也。而作为中国比较早期移民海外的家庭并作为第一代在外海出生、成长的亚裔来说,两种文化下如何作为一个女性如何做也是作者处于摸索和迷惑的时期。而作为姑婆的张幼仪则为作者张邦梅做了很多先例,在民风更为保守的年代。

  全书的也很好地映照了两个在时代变迁中寻求突破的女性的挣扎行动,每一个章节的前半部分是作者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后半部分则是张幼仪的故事,一样的面对生活会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一样不放弃对生活美好向往。中国女性一直以来都是被时代的舆论或者是约定俗成规定而框定起来,如何能够不被束缚和框定,活出一点自己的精彩则是每一位女性都在探索和努力的事情。

  处在封建制度逐渐瓦解的中国,张幼仪依然接受的是一直以来对中国女性三从四德的规范教育,这种教育溶于血液,指挥行动,张幼仪渴望获取知识,但也不能顽抗父母对于自己婚姻的安排,一旦结婚就意味着失去求学的机会,她试着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因为母亲说要孝敬公婆,与公婆的关系比与丈夫相比更为重要,很显然这一点,张幼仪做得真的是相当出色,不说什么会成为感动中国的学习模仿,那也是三八红旗手之类的楷模,而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无人称道,人们看不到她在背后的付出,就连徐志摩也认为她的这些孝道不过是在给陆小曼下马威。而于张幼仪而言不过是一种教养,相处的尺度也拿捏得很好,她会抛不下前夫的爸妈,但会清楚地划清界限,摆正身份,极力避免让双方尴尬的事情,考虑事情极为周全,如果没有西学的引入,徐志摩外出的求学,可能张幼仪虽然囿于了那一方天地但也能做一个很完美的贤妻。

  贤妻,不一定是为丈夫带来多大的财富或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是能妥善地处理家庭矛盾,至少不制造更多的家庭矛盾来添堵,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个人的素质修养。在这一点上,张幼仪做得更是让人惊叹,从未跨出国门的小媳妇,在身怀六甲时被丈夫抛弃,而在这之前她的生活也只有灶台方寸之地,很多年后她和苏医生再次游历那些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时,才知原来那里景色都是如此好看,只是当时的她无暇,也不被认可去关注这些美景。才华被万千人赏识的徐志摩在面对张幼仪时就一个渣男,享受一个妻子带来的福利,丝毫不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还因着自己的才华出众在外面追逐佳人。这样的经历说不定很多女子都已经着手准备三上吊的计划了,希望以死相逼留下丈夫了,彼时的张幼仪选择离开,离开一个不再需要自己的人身边,去过一段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短短的转身放在今天就足够励志和传奇了,女性当自强的旗帜都要再占领一个新的山头才肯罢休,张幼仪还是再次给了我们惊喜,她开始学习德语,并进入德国的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不放弃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张幼仪本人的一个执念,从南翔的老宅搬入新居,她愿意离家去苏州求学,并成绩优异,嫁入徐家后渴望继续学业的念头也从未消失,虽未被准许,也还是希望可以前往海外继续求学,好不容易来到伦敦,发现自己想象中的学习生涯变成了围着锅台打转也为就此熄灭学习的念头。越发执念就越不容易被忘记,所以拒绝了在法国乡下的居住,依然前往德国,经济拮据的时候就省吃俭用,不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奋进学习的故事,让很多只会嘴上念叨现实好残酷,却只会抱着手机的人好好汗颜一把,每个人都有权利改变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点点迈进,但迈进的过程从来不会轻松和惬意的。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开始在职场和家庭中失去平衡,这样的问题在张幼仪的身上应该也会出现,但实际上并没有,她甚至像孟母一样,为了让儿子成长得更好,离开了徐家前往北京,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又因为经济问题,即使搬去上海郊区,依然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此过程中张幼仪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成为了上海女子银行的负责人,云裳的实际管理者,身兼数职的她工作能力也是极其出色。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之际,以果断的执行力将银行顺利得运转下去,云裳服装公司也经营地有声有色,这期间她甚至需要为前夫处理家庭纠纷,稳住前公婆的情绪,照顾二老的身体。光是简单想想就知道这个女人有多了不起,这样了不起的女人还是在那样的社会风评中做出了这样的成绩。

  中国的女性一直以来都有被约束,被催促的生活模式,承受着远比男子更多的生活压力,渐渐地就有人会觉得一个人太累,习惯全身心依附于其他人,或者开始找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庇护,当然这不会干涉到其他人,毕竟这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这一切带来了短暂的心安之后,还有对未来更多的恐惧,开始有了无数可能的猜测,就这样逐渐消磨了自身本应该散发的光彩。

  其实自己一个人奋斗也没那么艰难,这可是一个更好的时代,张幼仪可是连那样的时代都活成了不一样的烟火。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五):唏嘘

  有一段时间对于文人比较偏见,总觉得文人多凉薄,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文艺青年,时处新旧交替的时代,时兴很多优秀的青年纷纷出国去往日本、欧洲或美国留学,学习西方国家的精髓和制度,西装革履戴着西洋镜,但是骨子里,依旧是大男子主义的少爷,依旧却逃不开父母和家族的束缚,很多名人在出国之前,都要被迫向父母妥协,娶妻生子,妻子必定是父母包办的婚姻,然后少爷拿着父母的钱远去国外求学,丢下故乡的孤儿和发妻。鲁迅、胡适、郁达夫、季羡林、林语堂、徐志摩等等等,除了胡适怕妻、季羡林怕父母、林语堂爱着妻子,这些没有再婚以外,鲁迅最后和学生许广平在一起,而无视小脚发妻朱安。徐志摩依然,嘴里嫌弃张幼仪为“乡下土包子”,但是他自己呢,明明有妻有儿,居然明目张胆地兴起婚外恋,把自己的婚外情寓意为自由主义,实在是薄情寡义。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六):张幼仪的伟大与失败

  文/文小妖

  提到徐志摩,抛开他在文学方面的才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怕就是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了吧!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空难命殒济南开山。之后,林徽因写下了哀伤凄绝的《悼志摩》,陆小曼的肝肠寸断则呈现在她笔下的《哭摩》,只有徐志摩的原配、前妻张幼仪一直低调行事,不吐只言片语。

  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爱眉小札》,轰动上海文坛。这本书是徐志摩去世五年后,陆小曼努力下的结果。《爱眉小札》是徐陆二人情感的见证,那一封封信笺,秾艳温柔,让许多人为之动容。诗人的浪漫深情跃然于纸上,陆小曼本人清丽婉约的文字也使得这本小书大放异彩。

  与陆小曼的高调相比,低调的张幼仪在人们眼里的形象是被著名诗人徐志摩抛弃的弃妇,以及后来通过自强不息成为一个女强人的励志样板。直到1996年11月台北智库文化公司出版了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所著关于张幼仪的自传《小脚与西服》后,一个伟大与失败的张幼仪才如同传说中的人物一样,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爱眉小札》让我们领略了诗人骨子里的深情与浪漫的话,那么《小脚与西服》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情冷漠抛弃妻子的“渣男”。然而,很多人认为,因为被无情的抛弃,才成就了张幼仪自强自立。可在我看来,不幸的婚姻只不过是张幼仪自强自立之路上的一剂催化剂而已。

  张幼仪的失败是在最好的年华被迫遇到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她的伟大是她的性格,注定她不论婚姻幸福或不幸福,她都能自强自立,活出自己的幸福。从张幼仪的家教来看,虽然父母把她培养成了大家闺秀的样子,有着隐忍、宽容、务实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但张幼仪从小受到思想新潮的几个哥哥的影响,骨子里早已种下了勤奋好学、坚强的品性。只不过,过早的走入婚姻,阻碍了她的发展。从她对张邦梅的叙述里可以看出,她性格里的好学与上进心是她独立自强的最好铺垫。

  假设,她与徐志摩婚姻幸福美满,那么,以她好学上进的性格,她一定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追赶着丈夫的脚步,与他红袖添香,赌书泼茶,帮着徐把家业打理好,让他心无挂碍,至少不会为经济所困。虽然,婚姻的不幸,却也没能对她造成致命的一击,出国为她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无形中开拓了她的眼界和思想,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她独立的助力。痛定思痛,她的坚强、好学与上进心帮助她度过了人生中的一道坎儿。

  此后,她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继续在德国深造,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并于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同时,也在1954年收获了第二段婚姻,夫唱妇随,锦瑟和谐。晚年后,移居国外,儿子儿媳孝顺,子孙满堂,一生也无太多遗憾。

  再来看写下深情款款的《爱眉小札》的一对璧人,度过了爱情最为浓烈的时光,还不是得落地到普通夫妻的油米柴盐的日常之中。其实,从众多可考资料中显示,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的生活也并不是处处如意,横亘在两人之间最大矛盾是经济问题。陆小曼一贯娇奢的小姐做派,让徐志摩吃不消,因此他为了赚钱不得不北京上海两地辛苦奔波,堂堂北京大学教授课后之余竟然当起了房产顾问,只为赚取中介费来满足陆小曼的奢靡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像张幼仪这样的女子,无论放到古代还是现代,不靠男人,她都能让自己过得很好,甚至生活富足。而陆小曼的话,估计恼火,应了那句话,性格使然。

  《小脚与西服》一书的最后,张幼仪说,“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对此,我深以为然。伟大的爱,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七):洗尽铅华方为真

  时至今日,只要提及徐志摩,那么除了那首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再别康桥》以外,他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恋情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说起来,关于徐志摩的书籍或文章有很多,人们似乎更爱用欣赏的笔法去描绘徐志摩对于爱情的追求,对旧传统的挑战。但相比之下,我们很少会听到与徐志摩离婚的张幼仪的声音。而《西服与小脚》这本书则掀开了历史中尘封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张幼仪曾经在徐志摩背后的隐忍与付出。

  《西装与小脚》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写于20年前的一本书。书里每个章节有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作者的自述,父母故乡对自己行为的羁绊,造成了她这个二代移民对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左右为难。表达了从小在美国长大,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更被世人所关注的应该还是她的长辈——张幼仪自述的部分。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的关系。

  张幼仪,又名“嘉玢”,生于宝山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家中共十二个孩子,父亲兄长都是博学多才。幼仪虽有一颗“新潮”的心,能够摆脱“三寸金莲”的束缚,却仍然受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教育。

  1915年,在家人的介绍下,张幼仪与徐志摩结婚,三年后生下长子徐积锴,1921年便结束了这段婚姻,徐志摩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在张幼仪的自述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前半生在婚姻当中的无奈,愤慨,以及所有婚姻中女人想要的一切。作为妻子,张幼仪无愧于此名号,照顾公婆,抚育儿子,服侍丈夫,把家中的大小事宜安排的井井有条,尽到了对自己,对丈夫,对夫家和对儿子的责任。作为丈夫,徐志摩可谓是十足的“渣男”,对这段媒妁之约没有半点的付出,对妻儿不闻不问,婚内出轨,并残忍的要求打掉自己的孩子,最后竟头也不回的残忍走掉。

  陆小曼为了纪念徐志摩,曾将她和徐志摩往来的书信辑录为《爱眉小札》一书,徐志摩写给陆小曼书信的花式署名,反映出徐志摩这位诗人的浪漫气质。只是这浪漫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隐忍的张幼仪。

  经历了离婚风波,丧子之痛后,张幼仪生活的越来越漂亮。她先去德国投奔二哥,学习了德语和幼儿教育,回国后做过德语教师,当上了银行副总裁,通过兄弟的扶持,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创立了风靡一时的时装公司“云裳”,成了霸道女总裁。而此时的徐志摩,在没有得到林徽因后,恋上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婚后,由于徐志摩的父亲对陆小曼的极度不满,在经济上切断来源,徐志摩对待陆小曼的任性骄纵,采取的是妥协的态度,在大小事务上一味的忍让与宽宥,为了支撑家里的经济,他同时兼任三、四家大学教授,四处奔波挣钱。

  徐陆二人都是出生在殷实的大户人家,从小锦衣玉食的日子,让他们觉得生活就是镀了一层童话彩虹色。只可惜平日讲究声色犬马、纸碎金迷。是怎会关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二人还是活在幻想当中,生活总归是要有烟火气的。即使徐志摩不曾遇难,二人的日子又能否波澜不惊的过去下?怕是只有当事人冷暖自知吧。也许这就是离婚后的徐志摩所要付出的代价吧。

  和徐志摩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人中,爱情的浪漫不一定能转变为平凡日子中的相互扶持,这一点上,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是理性的。而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的陆小曼,却无法应付戳破童话般肥皂泡后现实生活的鸡毛蒜皮,最后只能匆匆过完潦倒的一生。

  反倒是徐志摩最初的结发之妻张幼仪--一生为人严谨,家中的大事小情均亲力亲为,对待抛妻弃子的丈夫,直到晚年也没有任何抱怨,不曾言悔,始终恪守着传统妇道,尽自己所能料理着徐志摩的家事。

  岁月流逝、红颜易老。或许不曾被世人所熟悉的张幼仪也是那个时代彰显女性独立之精神的另一种表现。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八):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新式”女子?

  “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小脚与西服》,讲的是张幼仪与徐志摩,整本书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写的,大部分内容为张幼仪对自己一生的回忆。

  说起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夫人”这一标签是避免不了的。她是中国近代史里“第一桩现代离婚案”的主角,是徐志摩口中不屑的“乡下土包子”,是现在网络上各类情感博主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拿出来晒晒的转发余料。她藏在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版里,默默缄口,以致于自己的侄孙女在美国哈佛读书时,一不小心在“中国史概论”发现她的存在,惊呼一阵。

  裹过三天脚的小脚女人

  说起中国以前的“裹脚”传统,只有那么变态了。我一直在想,哪个天生审美不全,脑子有三角板的男人会欣赏裹出来的变态脚?

  张幼仪在三岁那年,她的阿嬷教她吃掉了一整颗汤圆,说这样有助于把她变软。(我不是很懂以前人的脑回路,吃颗汤圆就能把人变软,那我吃铁板烧岂不是要变成金刚侠?)第二天,张幼仪的妈妈和阿嬷就带着白布条来帮她裹脚了。

  “我觉得我快要死了。”她说。

  一连三天,每天拆掉血淋淋的布条,泡在水里,重新绑紧。张幼仪当时在接受西式教育的二哥终于看不下去了,“把布条拿掉,她这样子太痛了。”

  “我现在如果对她心软,以后没人娶她这种大脚女人的。”

  “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张幼仪的二哥,掷地有声地说下这话。

  所以说,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的,张幼仪的二哥张嘉森后来成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而,张幼仪,成为那个新旧文化交替里的一位裹了三天脚的女人,旧得不纯粹,新得不彻底。

  “乡下土包子”的爱情

  张家在发展途中,突然有阵子变穷了。张幼仪老妈打算把家里的女儿嫁个出去,于是找人算了一卦,大仙说:大女儿不适合出嫁,要克夫,只有等到25岁以后再嫁。于是,张幼仪就和徐志摩结婚了。

  “乡下土包子”,这是徐志摩看张幼仪照片后的第一句话。但是他顺从父母心意结婚了,与其说徐志摩是顺其家里的心意,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自己能够早日出国看世界的梦想。结婚后的徐志摩,开开心心地就出国了。留下了张幼仪这个恭顺孝敬的媳妇,看张幼仪对其公婆的态度,可以说她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恭顺有礼,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但是张幼仪有点很可爱,她说:“婆婆起得太早了,公公也睡得太晚了些。”

  张幼仪一直想读书,结婚前后,她都有想办法读书,包括她晚年也有给自己请老师上课,还给自己的媳妇专门找老师上课。她不明白徐志摩为啥不喜欢自己,徐志摩这辈子到底喜欢谁,我觉得也是一个谜。得不到的女神林徽因,还是妖艳娇妻陆小曼?我觉得徐志摩,喜欢自己创造出的意向,谁在那个位置上,他就喜欢谁。

  他不爱她,却还是让她怀了两个孩子。(这里有我的一张呵呵微笑的表情脸.jpg)

  如君心意

  书里有章内容的标题是“如君心意”,讲的是张幼仪顺从徐志摩的心意,跟他离婚。连离个婚都用“如君心意”四个字,张幼仪脾气韧性好到一定境界了。换做是我写这个标题,我就会写成:我去你妈,拿起离婚书左转二路汽车不送再见。

  婚后的张幼仪跑到法国找没有消息的徐志摩,俩人还搭乘飞机从巴黎飞往英国。飞机上空气不好,空间又小,张幼仪一不小心吐了,徐志摩赶紧把头偏向一边,说:“真是个乡下土包子”。后来徐志摩自己也吐了,张幼仪回应道:“哦,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给张幼仪鼓掌打call。

  徐志摩在国外,故意孤立张幼仪,在所有人面前,他们都只讲外语,张幼仪听不明白,每当她有什么问题问出时,他都丢给她一个空洞的眼神。后来,徐志摩在张幼仪怀二胎的时候,直接抛弃她走掉了。再一次相见时,就是商议离婚之事。

  “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徐志摩说。

  “那好吧。”张幼仪说。

  张幼仪从那时就打定主意,不再只凭过去的价值行事,要做未来新式女子中的一员。

  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到底算是旧式女子,还是勇敢跨出一步的新式女子?很难评价,但是看完整本书,让我对张幼仪往常的形象全部做了改观,她不是那个活在所有文章里都温顺绵羊的样子,她会吐槽,她有欲望,她有挣扎,她在人生中最绝望的时候,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她在时代的浪潮里勇敢地做过决定。但同时她的很多行为都是非常“旧”的,各类三纲五常她都遵循,结婚后努力去爱过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媳妇能够满足儿子的条件,给儿媳妇找了各种老师。

  但是徐志摩呢,自由的诗人啊,最后的葬礼上还是没有穿上陆小曼要求换的西服,传统的寿衣套在身上,大家彼此彼此吧。

  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新”女子呢?

  我觉得,做真正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

  人生的最后,为自己发出了声音的女子,

  是嘣嘎新的。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九):代入感最强的口述历史

  这本书,我用了几天时间才看完,其实完全可以一气看完,只是最近事情有点多,让我分心的也多。这本书全是张幼仪的口述历史,从家庭背景,到与徐志摩结婚、生子、同居、被分手、幼子夭折、独立抚养长子、赡养公婆、再婚等等过程,中间我哭过几次忘记了,印象最深的是欲再婚时,征求二哥四哥和长子的同意,儿子徐积锴对她的回复,简直泪奔在不能自己……因为是张幼仪的口述历史,加入了很多的心里活动,所以,我能很强烈的带入,当徐志摩要求离婚、打胎、邀请参加与陆小曼婚礼时,会跟着心痛,会跟着质疑,他们那些都是西式的,新时代的爱情?张幼仪的心理活动很多,很多时候也能代表我的疑问。还有她回答是否爱徐志摩那一段,可以说堪称经典,一个人要多释然,经历多少挫折和坎坷,才能悟出如此道理,才能说出此番言论……这是我第一次看口述历史的书籍,也是代入感最强的一本,让我从张幼仪的角度认识了民国时代的文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新旧思想的冲撞。虽然一边看一边骂徐志摩渣男,但是,幼仪说,离婚才认识到真的自己,所以对于徐志摩的种种恶行也能淡然,站在幼仪这边以一个“传统”但必须接受“西式”的视角看,民国时代确实是文人最好的时代之一,而幼仪的视角也让我更能走进历史,从封建了千年的思想中转变,接受西方,接受新思想。最后,我想说,并不是女人必须强大,只能靠自己这类的鸡汤,只是想说,不能因为被动,就一直被动,想要改变,即便是刚生完二胎,无人看管,老公离婚,无房无存款的状况下,都可以实现。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十):一些摘抄

  妈妈说,食物是爸爸早上起床的唯一理由,这是实话;考虑吃食和吃东西这两件事的确让爸爸非常开心。他一谈到吃的,窄窄的脸上那对眼睛简直就要跳起舞来,而他并非老是这么性急。他不是拈着髭尖,就是双手交抱在瘦长的身体前面(他一点儿也不胖),告诉厨师该怎么弄吃的才合他的意思,包括摆在盘里的样子、夹在筷尖上的分量、卷在舌上的触感、嚼在嘴中的声音、吞进喉里的感觉,当然还有尝起来的味道。味道才是最要紧的。有时候,爸爸会亲自进厨房监督厨师做菜,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叫妈妈监督,就算这样,在中国家庭里也并不常见。伯母她们就从来不进厨房,而且有时候会取笑妈妈花了那么多时间在后面和用人们混在一起。可是爸爸对吃太挑剔了,

  他们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我一生当中给我关怀。二哥经常把我凭自己的力量绝不可能学到的事情解释给我听。四哥为我挑了个博学的丈夫,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里指点我,怎么样在人前有得体的行为举止;他总是关心外人怎么看我。二哥却教我不论外在的行为如何,都要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这点和家里任何人都不一样。

  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有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离婚以后,我在德国待了三年,学到当幼稚园老师这一技之长。除了在汉堡住的几个月,我和我儿子,还有一个名叫朵拉(Dora Berger)的德国朋友都住在柏林。1925年春天我回国的时候,已经是个比过去坚强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了。

  因为我感觉得到许妈在我身边的力量。与她同行时,我觉得自己站得很稳,不怕掉进那道分隔中国和美国的危险裂缝;单枪匹马时,我就会步履不稳地走在两种文化的边际之间。当其他孩子喊我“清客”,或是用手把脸挤扁,模仿我细细的眼睛和宽宽的鼻子时,我的内心就一个趔趄,坠入那条裂缝之中。在那儿,我站在中国的门墙外,以嘲弄和无知的态度面对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