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茶匙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银茶匙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0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茶匙经典读后感10篇

  《银茶匙》是一本由[日] 中勘助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茶匙》读后感(一):童年是一杯茶,银匙在轻轻搅动

  一根被遗忘箱子里的银茶匙,无意间重见天日。童年这杯年代久远芳香依旧的茶,被这根银匙轻轻搅动着。阳光和煦,茶香氤氲,一段青涩美好的童年往事被轻声道来,一颗澄澈无比的童心世人面前展现。

  日本作家中勘助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名字,但他的这本《银茶匙》却给了我熟悉亲切感觉,也许是所有描写童年的故事都能让我产生共鸣吧,比如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都能深深地吸引我,让我从我所在时空一瞬间回到故事发生的那个时空,我想这不仅是文字力量,更是文字背后那个纯净的童心的力量。我热爱所有描写童年的故事,我热爱每一颗闪闪发光的童心。《银茶匙》最吸引我的也是这颗童心。这是一颗有些早熟,但十分可贵的童心。这个体弱多病,在姑母细心照料下勉强的长大男孩身上,有同龄孩子所没有的心灵品质。虽然从小被家人认为脑子不好性格别扭,但他的眼睛却是十分明亮的,甚至可以看到许多大人都看不到的东西。当校长问他为什么不怕老师时,他说“我想老师也是人”,他说“透过大人一本正经外壳,看到藏在里面的也是个滑稽小孩,所以终于没有像一般小孩那样对大人怀有特殊敬意”。他的耳朵也是十分灵敏的,可以听到大自然心声。当跟着哥哥去海边时,泪水不停地向外涌,哥哥问他哭什么,他说“波浪声音令人悲伤”,这让毫无情趣的哥哥听了大为光火。这是一个内心时而敏感,时而强大男孩。当好朋友小蕙和他闹别扭不和他亲近时,他感到惴惴不安、难以释怀;当欺负他的坏孩子准备放学后“伏击”他时,他悄悄藏了一根竹节在袖子里,心想“来吧,小子”,最后将坏孩子们一举制服。后来我发现,他的敏感来源于对所爱之人的在意和关心,他的强大来源于保护所爱之人。这个年纪很小的男孩,内心却比同龄人成熟许多。他的想法,他所说的话有时让大人听了也颇为震惊。有一次,他看到同学们在紫藤下玩耍,不觉笑了出来,老师问他笑什么,他说:“小孩们的把戏很可笑”,老师说:“你不是小孩吗?”他回答:“我虽然是小孩,但不是那样的傻瓜。”这样的话让老师很震惊。文中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他问老师,人为什么要孝顺,老师回答:“父母之恩比山高,比海深。”他接着说:“但是我不知道这些事情时候,比现在孝顺多了。”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孩童之口,确实会令人吃惊,也会发人深思。成熟、敏感、奇怪的想法,都是他与众不同地方,但他的善良同情心又让我们觉得,他依旧还是一个孩子。当看到卖葡萄糕的老婆婆在深秋夜晚孤独身影,他觉得无比可怜,慌忙把二钱铜板丢下,便匆忙逃走了;当看到蚕宝宝被丢弃在田里,他撑着伞为那些被遗弃的蚕遮风挡雨。孩童善良的天性在这里展露无遗。小的时候,我也曾买过两个烧饼送给躺着寒风中的流浪汉。我也养过蚕和小鸡,它们最后都离我而去。对我来说,它们的离去抵得上人世间的各种不幸,内心的痛苦直到现在还留有痕迹。所以作者经历的这些,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后来的我们渐渐长大,童年的美好就好像车窗外面向后退去的树,想抓也抓不住。但我们不能忘记童年,更不能失去曾经的童心。这宝贵的童年和纯净的童心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童年的这杯茶慢慢凉了,茶香似乎也闻不到了,茶叶沉淀在杯底,我们用银匙搅动它,舀一勺尝一下,嗯,还是那个熟悉味道

  《银茶匙》读后感(二):童年的银茶匙

  夏夜蝉鸣正燥,飞蛾在灯下扑棱,而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薄而精致的《银茶匙》,仿佛喝了一杯馨香平和的花茶,胸口满是不可名状温柔同时又生出落泪的冲动。这是一本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的小册子,适合躺在椅里,或沙发上,可以抽空细细地读,也可以闲暇随意地翻。你不得不承认,日本作家的文字总有一股朴实惊人魔力,在他们的笔下,一根菜苗,一枚蚕茧,甚至一只茶匙也能焕发金子般的光彩

  故事的开头平淡无奇,作者不动声色,用一把小小的银茶匙做引子,将一个孩子的世界娓娓道来:“我最初不经意地发现这个小银匙的时候,还是在很久以前的儿时。”主人公中勘助一出生便体质虚弱,伴有先天头疼病,只要一出家门必须要让人背着,由于发育的缓慢,大家认为他是傻子,取了个“章鱼小子”的外号,还被许多同龄孩子欺负。身体上的不足是小勘的不幸,但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也是他的幸运年幼的小堪遇到了老好人姑母,这位疼爱孩子、信仰佛教的长辈教给他最初的启蒙教育。在小小的孩童眼里,姑母无所不能,是最有安全感依靠。她会做香气宜人的菊花毡,会扮演被“清正”打败的“四天王”,会帮怕黑的小堪换灯油,会讲白狐狸、雪和尚民间故事,会种紫苗茄子南瓜……

  慢慢地,小堪长大了,他交到了人生中一个朋友,进入小学校,懵懵懂喜欢邻家小女孩改变以往的懦弱和惫懒转而用功读书,和长于奸计的富公斗智斗勇,反抗古板俗气的哥哥……最后的最后,17岁的中勘助眺望着漫布到大海满天星星,告别去世的姑母、卖花老太和缺角的月亮,这段混杂着水蜜桃甘甜和青涩眼泪时光划上了句号。从幼儿到少年,他经历过欺凌,获得过新生体验爱恋朦胧,往事如风,各式各样人物登场又退去,消失了踪影,只留下回忆。童年的时光就这样,如阳光下清澈明亮的河水喜怒哀乐轻轻淌过,剩下象征童真纯洁的鹅卵石躺在河床中央静静待人拾取。

  “我想一直就这样以小孩般的感叹注视周围的世界。人们对见多了的东西视而不见,而每年春天树上新发的芽似乎应该让我们又一次惊奇。”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书通篇都在诠释着这句话。当代儿童的教育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是去掉所有棱角,还是保留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磨者。而现实生活中的打磨者们往往选择了小堪哥哥式的教育手段,试图强行改变、甚至破坏玉石的本质,让它成为一颗四不像的俗物。

  《银茶匙》借用孩子的眼睛,为我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答案成长中最重要的那部分是一颗赤子之心。何谓赤子之心?它是小堪把太空中冰凉的石头唤做“星星姐姐”,是为了蚕的尸体落下慈悲的泪水,是对大人们口中的妖怪信以为真的“痴傻”,是独属于孩子的快乐天真无忧无虑,是童年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作者所言:“出于多种原因,我曾失去了一般孩子拥有的许多幸福,诸如纯真无邪、快活等。一个不像孩子的孩子,这才真正尝到了孩子的快乐,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一个内向忧郁的孩子获得了在阳光下才能获得的有关自然知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银茶匙”。它们可能是一只旧玩偶,或是一首儿歌,或是一张老照片。它们承载着人们的回忆,偶尔有一天,打开童年的门,为这些远离童真的成人们编织一个童话般的梦。如果你想做一个关于童年的梦,不妨翻开这本小书吧,你能听见稻荷神社开孔的铜钱掉进香资箱的声音,能围观牢房空地上鸵鸟与人之间的相扑,能陪伴清净透明的茧散开变成蝶,还能嗅一嗅那雨后白色的幽寂茶花……《银茶匙》是作者留给这世间的童心最美好的祝愿,让远方的远还给草原,童年的银茶匙还给童年。

  《银茶匙》读后感(三):童年之匙 心向往之

  人都说:“细数童年两三事,不禁喜笑好几时”,大概的意味是说我们长大以后回忆童年总是带着快乐的,大抵是因为对流逝的不可追忆的时光的一种怀念,因为已经失去了,所以总是那么美好的样子,我翻开《银茶匙》之前,心里想的也是这无外乎也是一篇带着伤感的基调来追念逝去童年的小说吧,通篇读完后,这种想法荡然无存文章非常的平淡(通篇只是在描绘作者自己从幼童到少年时期的历历往事),但是又非常的奇妙,奇妙在于太过自然了,又太过真实,这个世界上大概很少有不经雕琢就出版的文字,这篇小说也不例外,但是很可贵的是精心雕琢却依然保持一种干净淳朴,就像风在摇它的叶,草在结它的籽那般自然,无怪乎夏目漱石说:“这作品描写小孩的世界得为曾有,整洁细致,文字虽然非常雕琢却不思议地无伤于真实,文章声调很好”,小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我而言大概是脱下冬日的臃肿棉衣,一件单衣再套上妈妈织的毛线背衫,轻盈地在学堂跟乡间跳跃;大概也是近边儿住户门前的果木开满了粉红粉白的桃李杏花,踮起脚来偷偷摸摸折一只,嘻嘻哈哈溜掉,调皮要命;更大概是在被日历上的节气无常气温迷惑得分不清的时候,爷爷跟我讲,桐树花开大地才回暖,春天才算真的来了。而《银茶匙》的“我”就是一个不爱热闹的小孩,从小体弱多病,非常虚弱也因而忧郁少言,身旁不要有太多生人不要过于吵闹,只要有花草植物有我爱吃的小食,还有常常将我背在背上的姑母,心里就满足得很了,病弱的孩子因为过早离群所居或者远离同伴,因而常常较同龄孩子敏感和早熟,因而总是有那么多不遮掩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原来孩子的心理竟是这样,有很多跟大人想的不一样呢”,我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这也是为何日本文艺家铃木敏才说:“这部著作是描写儿童的近代小说中最佳的一种,假如读儿童心理学为现在教员诸君所必需,那么为得与把握住了活的心灵之现实相去接触,我想劝大家读这《银茶匙》”,这样想来,桥本武以《银茶匙》作为语文教学教科书实为明智之举事实也的确证明了他的远见。

  初初翻阅,出于对弱者同情,总是觉得“我”十分的幼弱可怜,因而想着不会像一般健康的孩子那样拥有许多幸福,诸如天真无邪,快活等,然而事实上,正是一个不像孩子的孩子,才真正尝到了孩子的快乐,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一个内向忧郁的孩子并没有失去在阳光下才能获得的有关自然,有关认识这个世界的知识,这实在是让人很感动,而那些“我”所描绘的童年的经历又着实令人向往:姑母为我祷告:“请保佑这个孩子健康结实”的泉町稻荷神社,有关《千棵樱树之狐忠信》的表演以及鸵鸟与人之间的相扑,冥河摊上堆石头的孩子和千棵樱树中的初音鼓,这些经历“我”为之哭也为之笑,不管在“我”看来如何,然而在作为读者看来都是这样的新奇美丽,真的是很美的一段童年的时光吧。

  当“我”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世界也变得崭新而明亮,弱小的身体也迅速变强,生活像是一场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摇摆的平衡木,这次失去的是有点软弱善良得有点傻的姑母,她以后可以永远虔诚得跪坐在她梦寐以求佛祖前祷告,大概也是幸福的吧。就像相处寥寥无几朋友的姐姐,她亲手自制的豆腐那样,有香橙静静的清香酱油激烈的味道,冰凉,软滑,其实尝起来的味道也是幸福的,不然何以在离别的时候会淌下泪来。

  《银茶匙》的故事大概是一个并没有美化和杜撰多少的童年吧,因而经得起身体和心理在历经许多成长之后的反复推敲和回忆,没有煽情油腻,只有整洁和细致,读来让人觉得如此干净,心向往之。

  《银茶匙》读后感(四):不只是盛汤药的银茶匙

  遇见这部日本作家中勘助的自传性作品,并且能静心一读,是这周最快乐的事。 记得有个作家说过,读书首先要读书的目录、前言和后记,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我想,这其中的道理大概等同于认识一个人所要做的步骤。 于是,带着初识一个朋友的心情和准备,推倒了自己一贯的粗暴无礼的阅读方式,端详起这本书来。封面背景铺着层层叠叠的淡蓝色扇形纹路,似乎屡见于日本器物之上,有种日式浪涛的意味,类似我们传统祥云纹;正中央烫印着一把银色的茶匙,端端正正,规规矩矩。整个清新自然,没有弯弯绕绕,繁复绚烂的夺人之势。 翻来勒口,入眼便有作者的简介。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勘助,大学师从文学巨匠夏目簌石,但性格孤高,一直与日本文坛保持距离,不属于任何流派。读至此,脑海里不自觉的勾勒起这位百年前的朋友的轮廓,用现代话说:高冷的学霸有血有肉有脾性的作者,在还未读起时,就亲切了起来。 当好奇心在读完译者序中他的《银茶匙》竟为日本的滩中学的升学造就了一个个神话传奇时,膨胀至最高点。 他,到底回忆了什么? “我书斋中有一个书柜里装满了杂物,其中一个抽屉里一直放着一个小箱子。”故事便是收纳在这个色调雅素、贴着牡丹模样的画纸的小箱子里。一把给幼时体弱多病的中勘助喂药用的银茶匙安静地躺在里面,直到大些了的中勘助,将它再次从黑黢的角隅挖出。 一把银茶匙本没有什么稀奇,但这把小巧的茶匙承载的却不只是汤药留下的痕迹,还有他幼时因体弱多病而终年伏在姑母背上的童年记忆,以及由此牵扯出来的更多的温暖的、懊恼的、兴奋的、难过的儿童的世界。敏感又细腻、纯真又稚嫩。 读着读着,便觉得熟悉亲切。我们儿时似乎也是如此。“我常常在那里摘茶花,从枝头摘下一朵花时,会有一片片脆弱的花瓣纷纷落下。还有雨后,雨后茶树上结满水滴,闪闪发光。白色圆润的花瓣围绕着黄色饱满的花蕾,开放在暗绿卷曲的叶子下”对每个细微的事物,都抱以深切的探究之心;因“从岩石海岸到岸外海面,像鱼鳍一样的礁石,凹凸不平,延绵不断。被挡住进路的海浪隆起一个个像秃头海怪那样的波峰,又立刻破碎四溅”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事而饱含泪水;对每一个小国国和小惠的出现都抱着最真挚的友谊希望长长久久地交往下去,而面对她们的离开,又怀着难过忧郁的心情;对上学得第一名的意义,懵懂又慎重地争取…… 千思万绪,多愁善感,孩童时代的中勘助如此纯粹天真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人来人往,世事变迁。而跟着儿童中勘助的情绪,我们遗忘了的童年也被无意间从浸泡的时光里打捞起,晾晒了起来,而腾出时间晒童年的我们,心儿也似乎也跟着温柔熨帖,纯真无比。

  《银茶匙》读后感(五):一把勺子的包容性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一本写于二十世纪初的自传体小说,却被夏目漱石、鲁迅这两位中、日文坛大家推崇备至,其岩波书店“文库版”也已累计发行120万册,甚至因为用该书作为语文教材成就了一个日本的教育奇迹,这本名为《银茶匙》的小说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

  《银茶匙》是本短小精悍的童年回忆录,作者在书中用散文的笔调描绘了自己从幼童到少年时期的历历往事,因此得夏目漱石“描写小孩的世界得未曾有,整洁而细致,文字虽非常雕琢却不思议地无伤于真实,文章声调很好”的赞美。

  大略一读之下,可能会以为这本书就只是描写了作者的童年琐事而已,但再一回味,才知别有洞天,这看似轻巧的勺子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无怪乎当时仅靠解读这一本书就能让如此多的学生成功考上日本数一数二的名校。

  亲情。“我”因难产而体弱多病,母亲产后也康复不顺,故由姑母一手带大,《银茶匙》的前篇里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姑母与“我”的相处。与惯常的方式不同,姑母在作者笔下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她无时无刻地呵护着“我”,理解“我”,却也有着当时的“我”所不能理解的迷信。书中记录的我与姑母的相处全都是日常小事,背着“我”到处转悠、和“我”玩扮演游戏、哄我吃饭……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通过这事无巨细地陪伴让人体会出姑母对“我”的爱护,以及“我”对已经去世的姑母的无限怀念。

  友情。在书中“我”回忆起了曾经的青梅竹马——小国国和小蕙。她们的出现非常重要,是这两个小伙伴让体弱多病的“我”渐渐活泼起来,更甚的是,借由小蕙“我”明白了什么是学习,由懵懂的孩童转变为有思想有认识的少年。

  自我觉醒。刚入学时,因着自己体弱多病,“我”对学习不甚在意,也不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直到被小蕙嫌弃后才去求证,才明白学习是需要自我努力的,在这之后,“我”才开始真正地学习,新世界的大门由此打开,与此同时,身体也逐渐强壮起来,“我”再也不是以往那个体弱多病的“我”了——成为了班长,敢于发表和老师不同的意见,虽心有戚戚也勇敢地面对了找茬的小男生们……这种种改变也暗合了后篇中“我”与哥哥的种种较量,“我”变得强壮,变得有思想,变得勇敢,所以面对哥哥对“我”不像男子汉的控诉进行了反抗。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我”由原来甘于姑母庇护的幼童成长为敢于反抗、有思想的少年。

  除上述内容外,作者在文中还暗藏了很多看似一笔带过但意味颇深的线索或观点,比如姑母的身世、与老和尚的交往……都可以容人细细咀嚼。

  包含了如此多的深刻意义,但全书读起来却让人觉得清新、愉悦,并没有刻意的歌颂,也没有故作的意味深长,只是在描述一位少年是如何成长的,时不时还加上一两句成年人的吐槽——姑母解救“我”回来,却在最后感叹可惜了难得的木屐;姑母去佛堂求签祈求我身体平安,抽出好签非常高兴,却说姑母“就喜形于色地回去了”;玩游戏每每赢了附近比我大的孩子们回家被称赞,也在最后被“拆台”道“自己糊里糊涂被别人让了,却轻易发现不了”……这种种莫名其妙的冷幽默,格外有趣,也让人不得不佩服起作者中勘助这份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借由一把童年时把玩的小勺子,我们得以窥探一位作家是如何从体弱多病的幼童成长为有思想、有见地的少年,以及这其中包含的亲情、友情、对自我的认识、对当时社会的反映等等内容。这巨大的包容性怕是出乎每一位刚拿起这本小书阅读的读者意料之外,读罢略一回味却又觉得尽在情理之中。

  《银茶匙》读后感(六):描写儿童而写给成年人

  夏目漱石谓此书描写小孩的世界得未曾有,描写整洁而细致,文字虽非常雕琢却不思议地无伤于真实。铃木敏也于其文《描写儿童的近代小说》中称此书“是描写儿童的近代小说中最佳的一种”,劝诫现在教员在阅读必需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时,最好一阅该书。一早便希望翻译此书的周作人亦于序中表示“读者如能在这里看到一点近代日本儿童生活的情景,因而对于本国的儿童生活也感到兴趣,加以思量,总是有益的事”,这也是他屡屡介绍此书的本愿。

  从诸位名家的反复强调中,我们势必会将此书同“儿童”二字挂起钩来,甚至等同起来。诚然,这是一部以儿童视角、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但这绝非一部儿童小说。至少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不是写给儿童看的。

  阅读此书时,我不难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同为自传体小说,这两本书其实有些许相通之处。同样描绘了在可谓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剧烈的社会变迁之下,主人公孩童时期的历历往事:《呼兰河传》描绘的孩童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遥远的北方呼兰河畔此时尚沉睡于封建之中。《银茶匙》描绘的孩童时期则是甲午战争前后,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迅速飙升,举国上下充满了“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儿童、写儿童生活,绝非单纯为了写儿童、写儿童生活,而是要通过“当时”的儿童的“眼”,去看“当时”的社会与生活,这一点毋庸置疑。

  《银茶匙》一书由若干琐碎的篇章组成,每章甚短,少则只有四百余字。讲述的也多是些琐碎的小事,去稻荷神社玩耍、和姑母玩扮演四天王的游戏、姑母编排故事哄“我”吃饭,等等。尽是这样琐碎的小事。但只要我们一想到作者中勘助童年所处的社会,写作此书时所处的社会,便会慨叹描绘这种“琐碎”颇为不易。在当时的日本人人奋勇进取时,中勘助却在惦念这些记忆中的、美好却易于流逝、甜美又伤感的事物,这可谓是一种文字上的对于当时整个社会鼓吹的“进取精神”的反叛,叫人赞叹。尽管,也许这种“反叛”,作者本人是不自知的。

  我之所以认为这本书非写给儿童阅读还在于,作者在写作此书时,固然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但是这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的叙述其实并不纯粹,其间“儿童的眼光”与“成人的认知”相互交杂。譬如文中很多次提到各种宗教活动、神魔形象,如果以“儿童的思维”去面对这些对他们而言陌生、神奇的事物,在儿童眼中看来,这些东西是以形象留在脑海中的,一般写儿童小说叙述时会注重描写儿童眼中各种“佛祖”、“神物”的外貌、形象,而记不住所谓的名字,要另外进行说明。然而在《银茶匙》中并非如此。作者在写到这些活动、形象时是很直白的,直白地写出他们的名字,比如“俱黎伽罗龙王”“大日如来佛”“宝头卢菩萨”“阿波鸣户的鹤”之类。在作者的笔调中,这些仿佛都是已有的认知,无需进行想象和说明。

  这一点和《呼兰河传》可以说很不同。还记得后者那段著名的描写么?“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一段文字向来被人赞赏,不仅因为它的那种新鲜、活泼,同时这种新鲜、活泼也是《呼兰河传》“孩童视角”的绝佳例证,只有孩子才会有这样天真活泼的语言和念头。但是《银茶匙》中的文字却是雕琢中带着克制。作者对往事进行直白的描述,几乎没有所谓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关于“我”自身所经历的小事,很少去写所谓原因后果。只是将一件事简简单单写出来,语言非常整洁。譬如写到“我”挨训后闹脾气,“我”把自己的书和玩具都摆出来来安慰自己,然后作者这样写道:“我抽抽嗒嗒地说:‘我有这么多的伙伴,算好的了。’我恨所有的人。”然后这一章就结束了。“我”为什么恨所有的人,作者没有再交代原因,也没有再写“我”的其他什么想法,写完这句就结束了。就是这么简单。全书的文字也都是这样一种语调。我想,大概很多时候作者是将他自己成年人的心绪投映在了孩童的经历上。回忆往事,而往事难追的那种淡淡的怅惘是成年人独有的,儿童并不会懂。

  所以阅读此书时,我时常感到一种“悲凉”。这种“悲凉”除了源于上述那种回忆孩童时期感到的怅惘之外,还源于那种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的景象、以孩子的想法认定的事实带来的冲击。譬如写“我”和姑母玩扮演四天王的游戏,每次都是“我”扮演的“加藤清正”砍姑母扮演的“四天王”的脑袋,然后姑母头一歪装作“死”了。作者这样写这段游戏:“如果我没玩腻,不叫停,她就奉陪到底。有时姑母实在太累了,被‘割了首级’后怎么也爬不起来,我甚至以为她会不会真的死了,提心吊胆地去摇醒她。”“没玩腻”“不叫停”“奉陪到底”,“我”的那种孩子特有的天真残忍就是这么回事,此前对于姑母的描绘就是一个悲苦、不幸、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所以对“我”百般溺爱的形象,对于“我”,她“无所怨言”,这种“毫无保留”在这里也体现到了极点。这个女人在书里就是这样,时常散发出凄苦的气息,让人只觉悲凉。而这种悲凉亦只有成年人会懂,孩子懂什么呢?他只是以为在游戏罢了。所以,倘使你要表现难以言表的隐晦的悲哀,只要从孩童的视角表现即可。

  然而千万不要以为,以儿童视角出发的作品便是写给儿童。这种小说,我以为是写给成年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