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众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众神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1: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众神读后感10篇

  《美国众神》是一本由[英] 尼尔·盖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6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众神》读后感(一):出乎意料结局,疑团重重的对弈

  看这本书源于美剧第一季完结第二季遥遥无期。前面的章节每看到一个情节都会浮现出剧中对应场景

  说实话书中的冲突并不激烈巨大,以至于我觉得没有美剧那么吸引人。本书的节奏部分平静迷茫,还有一丝丝浮动的绝望。以至于我看到星期三的死讯的时候一面极其不信一面又非常好奇接下来该怎么继续。

  一直想象结局会是怎样的,一方胜利另一方永远消失。我本人是特别喜欢古老神话故事,但是又觉得现在高科技已然大势所趋,所以完全无法想象胜败。

  然而果然没那么简单,这竟是一场为了获得满足感与力量阴谋影子身为奥丁之子,成为这场局的一颗关键棋子,却又在关键时刻砸毁了棋盘。

  最后奥丁也似乎不再是星期三,岑诺伯格也放弃了杀死影子的机会,美国仍然是那个自由微弱信仰混合的地方,众神却已经有了离开迹象

  《美国众神》读后感(二):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故事

  在微信读书读的,开始时候的封面还是一条路一道闪电以及两个男人(似乎),但是读了些日子,变成这个有通红眼睛的牛头。微信显示1591页,当时还想什么时候读完呢?能坚持读完吗?

  不料,翻开就没停下来。主要在等车 排队 睡前,就这些零碎时间,一个月不到读完。

  以前已经读过尼尔盖曼的短篇和卡罗拉,这是头一回尝试他的长篇。

  粗粗读下来,我觉得他很像金,他所推崇的金,想象奇诡,情节层层推进,意想不到的事太多。只是他结合各种传说非常契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什么到现在神不可以是这个样子?因为同时在读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星期天》又觉得盖曼还是类型文学,以情节推动故事,不如那些纯文学更深入内心,挖掘更深。具体说不上来,分析不来,还是偏见吧。

  美国众神的设定再读还是觉得超牛,传说中的神明在现今如何生活,他们逐渐被遗忘,他们甘心吗?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神,如何夺回对愚蠢人类控制权?

  故事就是影子 假释出狱后遭遇变故,被迫与一个名叫星期三的人踏上旅途,周游美国。停留在湖畔镇遇到每年冬季少一个儿童案子。两者结合得有些牵强,越到最后,他的气有些泄了,结尾仓促。因为新旧之争,本来就没有结果,也只能拿来做线索,一直绷着读者的神经,但是期待中的大战也许就是消于无形。想控制善变的人类,神明还是顺其自然吧,新神会变成旧神,旧神也许旧貌换新颜,又出现人们心中。浮光掠影的挖掘来到新大陆的人们如何崇拜神明,如何生活,各种种族的人融合交汇互斗,实在太大杂烩了,看得人眼花缭乱,神奇太神奇。实在才华横溢

  故事里影子和妻子劳拉的互动也是推动情节发展重要线索,他不是写来让我们感觉情真意切的吧。我对这些人物都是感觉新奇认同不起来。

  好歹读过几种北欧神话,对书里出现的北欧众神还有些皮毛了解,对埃及的中欧的中东那些众神只能看个西洋景了,没有遇到熟悉的神明那种蓦然惊喜。对电子功能挖掘不够,明明标注着“注”的地方点开就可以了解注释。还是保持在读纸质书的习惯,习惯等到篇末,后来才意识错误。唉,只能在重读时候再读注解了。应该少不少乐趣

  影子应该就是星期三奥丁神的儿子光明神巴尔勒吧?他的孪生兄弟黑暗神这回没出来,是留着写续集吗?美剧也在热播,不知道是怎么改编的,有没有新故事出来?

  有关我最熟悉的雷神索尔只有一句话就打发了,自己用枪轰掉了脑袋。有关中国的神也不多,最明显的是带着骷髅头项链的应该是沙僧,豪气万丈的第一个冲上去绞杀新神。至于猴妖猪妖不知道是不是指悟空八戒。

  《美国众神》读后感(三):诸神的黄昏 现实的隐喻

  我宁可做一个普通人,也不愿做一位神灵。我们不需要让别人来信仰我们,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影子 随着《美国众神》美剧的大热,尼尔·盖曼的同名原著小说大火了一把,这部荣获了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斯托克奖、SFX奖、格芬奖等六项世界幻想文学大奖的大满贯作品,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惊叹折服。

  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想象一下,在美国的天空街角、地下或者是刚刚与你擦身而过的都可能是一位神灵,他们有移民带来的旧神,也有新被创造出来的媒体之神、信用卡之神、高速公路之神等等新神。神灵和普通一样,他们也要面临生老病死难题不同于人的是,他们会因为人不再信仰他们而死去。在过去,旧神高高在上,而现在,却没有旧神存在位置,他们沦为屠夫、妓女骗子,他们为了重新恢复自己昔日的荣光,在众神之父奥丁的精心策划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众神之战,但不论胜败如何,结局是注定的,因为无论是旧神还是新神,当人不再信仰你的时候就会被抛弃消失。

  这是一部现实的小说。它讲述的其实还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个人一直认为科幻的基石真实,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够打动读者,科幻小说具有链接未来和现实的功能。这部小说是尼尔·盖曼以移民的身份视角对美国的观察,诚如他自己所言:

它可能是讲述移民的经历故事,讲述人们来到美国时心中的信仰,以及他们所信仰的事物会遭遇什么变故的故事。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是由朝圣者们所建造的,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在这里可以寻找到自由。他们来到美国,迁移到各地,生下后代,填满空旷土地。当世界各地的人来到美国的时候,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信仰,那时的美国是一个有规则的国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已经过去,当今的世界看似美好,实则混乱不堪,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那些早期的移民已经死去,社会正在发生变革,人们抛弃旧的道德观念,但同时新的还未成熟,人夹在其中该何去何从?小说折射的当下美国社会中移民与在美国出生的人之间的矛盾、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不兼容、信仰和科技的冲突,另外在小说中,很多地点在现实也是真实的存在,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这是一部宏大的小说。它展现了美国所处的这块大陆的历史现状,籍由影子的旅行和接触的到各位神灵,了解到美国这个当今世界最强大国家的过往。《美国众神》是一部很难定义的作品,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一部科幻小说,或者说奇幻小说;但读起来,它又是一部公路小说,星期三和影子开着车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接触到不同的人;但它也是一部悬疑推理小说,无论是“湖畔镇”的悬案,还是星期三精心策划的众神之战的骗局,层层抽丝剥茧,不到最后根本无法猜到真相;另外,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看,劳拉和影子的结合是星期三精心策划安排的,甚至包括劳拉的出轨和意外死亡,但劳拉在死后依靠金币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一直守护着影子,最美的爱情深藏在腐烂的皮囊里,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譬喻。

  这是一部精巧的小说。它选择的切入点非常小,整个故事讲得是影子的成长——人认识自己,如影子所言:人只需要信仰自己。小说中充满了暗喻和伏线,在开始星期三和影子的银行骗局,以及星期三告诉影子的主教钻石项链骗局、小提琴骗局,这些都与后面星期三策划的众神之战骗局有异曲同工之用——两个人,分别站在对立的两边,玩着同一个游戏;另外,贯穿始终的硬币魔术也是整个故事真相的暗喻,而最为核心、最为精彩、最能说明人的现实困境的暗喻却是一个奇怪的故事:

很久之前,他还是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故事。故事说一个旅行者从悬崖下滑了下来,一只吃人的老虎站在悬崖上面,而悬崖下面是致命瀑布,他努力想止住自己从山坡上下滑的趋势,想抓住什么东西来保住宝贵的生命。他身边有一丛草莓,上面和下面都是死路一条问题是:他该怎么做?而答案居然是:吃草莓。还是孩子时,他觉得这个答案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现在,他终于明白其中的意义了。

  故事的奥义与当下人类生存的环境一致的,而萨姆这个普通人却给出了解决思路,这也影响到了影子的选择。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你崇拜什么,你就是什么,但其实我们不需要信仰任何人任何东西,我们只需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便可以与世界的虚无对抗。

  《美国众神》读后感(四):神在哪里

“神会死去。而当他们真正死去的时候,是无人哀悼、无人铭记的。想法远比人更难杀,但最终,它们同样可以被杀死。”——《美国众神》

  雨果奖、幸运奖、轨迹奖、斯托克奖、SFX奖、格芬奖……六项世界幻想文学大满贯的作品。毕竟刘慈欣《三体》带来的震撼一直持续了几年,现在都在关注着并不看好的中国导演拍摄电影。读之前,已经完全无法想象这本书能有多么的天马行空和肆意汪洋。

  开始阅读之后,整体的故事架构从一个略带悲伤和些许神秘色调的普通罪犯“影子”身上展开了。在《美国众神》的世界中,神不在是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里无所不能的天上的神,他们以人类形态行走于凡人之间。因人类的想象而诞生、以人类的崇拜和信仰为生命源泉,也会因人们的背弃与遗忘而衰弱、甚至同样可能如人类一般死亡。

  一派是“旧神”,他们大多是被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从旧家园带至新大陆的,其背后往往与宗教仪式自然规律以及人类的生老病死紧密相关;

  另一派则是“新神”,这些神的背后烙着两个字:“现代”,他们形成于人类工业化时代以后,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诸如电子小子、高速公路之神、媒体之神,代表着美国民众在现代社会下新生的信仰。

  这种联系严格意义上来说,甚至算不上是信仰,与面对老神时的宗教感有天壤之别,但媒体之神与影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却揭示出了不同形式之下的相同本质

电视即是神坛。人们则向我献祭。” “他们献上什么?”影子问道。 “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的时间,”露西说。“有时,则是他们彼此。”

  进入现代后,民众对于过往神祇的信仰早已大不如前,新鲜事物不断兴起,不断侵蚀着属于旧神的生存空间,而旧神的影响力也随之日渐衰微。古埃及神祇图特、阿努比斯、芭丝忒在大型连锁企业的挤压下尽力地开设一家私人的殡仪馆,靠着死亡和尸体勉强为生;自非洲远道而来的示巴女王不得不屈尊从事一份妓女的工作,通过与男人交合并吞噬对方来维持自身的存在;而来自中东的火精灵伊夫里特则成为了纽约的一名出租车司机;甚至北欧诸神之王奥丁虽然意欲充实尊严,却也不得不一路奔波,诈骗为生。等待一众旧神的命运,是慢慢的不断的衰落消亡。

  新旧神祇的对立影射着人类生存境遇带来精神世界的激变,以及人类对生活以及社会艰难而又迅速的适应。

  一方面,科技的急速发展让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尼采说:“上帝已死”。

  这并不是表面上说神灵的死亡,而是讲述了人类在精神层面失去赖以栖身的宗教信仰之后,会遭遇的信仰的真空。在历史上,自从很久远的时代开始,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西方的宗教,类似于东方的儒学伦理,就是一切社会秩序根基

  上帝死后,人类对旧秩序的信仰也随即崩溃。当单纯物质无法满足人类之后,一部分人转向虚无,在虚无主义中让精神和灵魂无处可依;另一部分人转而正视自己,终于开始正视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但人类开始正视自己的创造力之后,人类所获得的知识,能让身边大部分的故事不再需要神话、传说、超自然所填充的时候,知识反而成了一个神秘而崇高的事物,新时代的大多数民众把自己献身于此。就像如今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很多人生命里的绝大多数时间。

  在《美国众神》中也是如此。新神的诞生并一步步取代旧神祇,被更多的人崇拜和所消耗。每一位新神的诞生都源于某一个体群体发明与创造,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科技仍然像一个巨大的不明所以的却可以解释的通的神话。一些人类在不知不觉间沦为了新时代高科技产物的崇拜者和奴隶。每个个人,在庞杂繁芜的知识和科技面前,即使能够依靠学识来打开最外面的一层,但里面的一层又一层却如同俄罗斯套娃一般的繁杂,人类的知识总量目前已经远远超过某一人类个体终其一生所能穷尽的,科技在普通人的认知中,也就随之渐渐呈现出一些与宗教极其近似的特质

  仪式化(每个学科圈子里都有自己的术语与学术规范,像是黑话一样不能被其他人轻易了解)、

  非生活化(与日常的普通生活拉开距离,有种高端意味,高高在上的感觉)、

  真理化(拒绝普通人的质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媒体带来的各种“专家”谣言盛行)。

  《美国众神》在叙述神灵的更替矛盾之后,也揭露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本性: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自以为摆脱了愚昧的过往、参透了宇宙的至理、渴望着能解释一切规律,操控一切进程,却没意识到隐藏在灵魂深处,对于逾越个人能力和意志的超自然秩序的向往,让我们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信仰,打造出属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新一代神祇,并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甚至是在潜意识中对其“顶礼膜拜”而不自知。

  故事的末尾,在并不属于神的普通甚至有些笨而平凡的人类“影子”的努力下,新神与旧神之间的冲突被化解,新旧神祇们同时意识到:人类的信仰是神无法去干预的,信仰催生神,信仰覆灭神。旧神在各自的神话中无所不能,其生存却维系于渺小人类的涓滴信念,即使是代表神的肉身磨灭,只要信仰仍在,神就会存在。新神旧神之战或许会血流成河但终究不能左右人类的信仰继续,唯一得能从中渔利的,将只有策划这场“诸神黄昏”从混乱与牺牲中得到献祭的奥丁与洛基。

  不论旧神还是新神,当他们终于意识到束缚着自己存在的,并非是对他们而言新神后,一切争斗都失去了意义,毕竟对于任何神来说,一切死亡尽皆虚幻,决定其命运的唯有信仰。

  神和人的关系,或许恰恰是相反的。

  人或许是渺小、空虚、甚至在大多数时候缺乏自由意志的蝼蚁,但当一个人决定站起来为其行为负责,自主决定命运走向的时候,他将无需借助任何外力便可以成就自我;

  神或许是全知全能、高于人类的存在,但若穿透这层表象,便一定会触及信仰的本质,那是人类在不够独立坚强的时候,为了克服恐惧、度过苦难、获得希望望编织而成的一场幻梦。

  所以“影子”最后说得好:

“我更想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我们不需要任何人来相信自己。我们只是继续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神终究是一个充满任何可能的梦。但既然是梦,便终有清醒之时。

  梦之不存,神将焉附?

  人类最坚定的信仰,终究还是敢于决定自己。

  《美国众神》读后感(五):克鲁苏与消费社会

  奇幻文学一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这里的“奇葩”并非网络用语。

  从奇幻的程度来看,我认为奇幻文学可以分为三种,口味最重的诸如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它们已不能称之为“奇幻”,而是“魔幻”,他们创造了一个宏大的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魔幻世界,里面的神魔自成一体,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几乎没有交流,因为人是最弱小的。要想交流,主人公必须成为英雄,或者自带神魔基因。口味最轻的当属村长的小说《奇鸟形状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他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超现实的元素,并将其发展为奇幻。居于中间的应该是斯蒂芬·金,虽然我没看过他的小说,但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我看过的可不少。他的奇幻通常是始于日常生活,然后通过某个桥梁与关口,进入奇幻世界,此后主人公便穿梭于这两个世界,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这一点上看,《美国众神》亦属于这个中间位置的奇幻。

  故事始于一个即将出狱的囚犯却被提前释放,因为他的妻子死于车祸。在回到自己家乡参加妻子葬礼的路途中,囚犯遇到了一些神秘的人物,经历了一系列奇幻事件。后半部分湖畔镇儿童失踪案件,甚至让人想起大卫·林奇的《双峰镇》。这些神秘的人物正如书名所示,乃是一些神灵,是当年被殖民者带到美国而如今已被忘却的旧时神灵,因为那时这些神灵是殖民者及其奴隶们故土文化中的信仰,如今这些文化已被消弭,信仰也随之烟消云散,剩下那些神灵也是无根之木,无人膜拜,行将枯朽,只能沦落到街角,成为乞丐。

  旧时神灵的主题现在已经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克鲁苏”,这个词源自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写的小说《克鲁苏的呼唤》。克鲁苏小说的关键词是神秘与原始宗教,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怖。它是针对彼时理性主义的崛起,试图将宇宙和自然“去魅”,以便纳入到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克鲁苏可以说是理性主义的弥补,认为自然和宇宙依然是神秘的,旧时的神灵没有消失,他们常常会出现在人们的梦中,或者借死去魂灵之口将世界的某种启示向世人宣示。正如《美国众神》中的情节一样,囚犯屡屡梦见自己死去的妻子,那似乎是梦又不是梦,阴阳之间的模糊地带就是克鲁苏的国度。书中穿插了很多小的故事,作者尼尔·盖曼说,那是因为自己写不下去,只好笔锋一转,编个小故事,调节一下。我特别喜欢这些小故事,如同蒲松林的《聊斋志异》一样,那是克鲁苏神话里的鬼怪狐妖。

  旧时的神灵会何以会无人理睬沦落街头?因为新的神灵诞生了。《美国众神》中写道,这些新的神灵是互联网、金融、科技以及娱乐明星,甚至电话、电视等新事物,语调哀怨,仿佛一个垂垂老矣的怀旧者对新世纪的惶恐与吐槽。其实,几百年前,当欧洲的白人发现这片新大陆,随之而来以殖民者的身份把世界各地落后民族的人以奴隶和囚犯的身份掳掠到这里时,旧时神灵的万神庙便开始摇摇欲坠。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是不允许异教徒的存在,也就不会允许异教文化的存在,更遑论异教神灵。基督教一统天下,旧时神灵只能销声匿迹。书中提及“复活节”的来历,很多人认为是基督教的节日,即耶稣复活的节日,其实最初源自爱尔兰民间节日,即春节的意思。现在,人们只记得耶稣的复活日,忘了其源头。可见,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乃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的文化的吞噬。尼尔·盖曼将故事的设置在美国,别有意味,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文化相对开放,结果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国家。

  不过,这并非《美国众神》批判的重心,这部体系庞杂的小说指涉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不限于美国。书中批判的另一对象是新世纪的那些新的神灵,无论互联网还是金融科技甚至娱乐明星,尽管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最终都指向了一种东西:消费社会。因此,小说真正的主题之一是旧时神灵与消费社会的对抗。因为消费社会统一了一切,抹杀了差异,就像当年的基督教。而真正的世界应该是多样的,神秘的,正如早期的多神教民族,将一切视为神灵意味着对一切的敬畏。或许就是克鲁苏神话的真正目的之一,至于恐怖,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由此看来,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美剧,似乎有点本末倒置。

  《美国众神》读后感(六):在进化中寻求庇护

  今天写的是《美国众神》,但这篇文章的题目改自《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第一个故事《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其实两个故事有共通处,巴尔沃亚只能逃遁到显赫的行动中、到横越地峡的不朽事业中寻求庇护,否则就会被西班牙法庭清算,但即使取得了显赫成就也难逃一死;美国的旧神们要向新神宣战,否则旧神的时代就真的彻底结束了,但最后发现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场更大的骗局。

  美国众神的故事很有意思,就是结局仓促了些。不过我对外国神话知之甚少,读起来也是磕磕绊绊,幸好微信读书有许多很贴心的人,查好了各个神的介绍然后分享出来。

  感兴趣的去看咯!今天不聊剧情聊点别的,为什么题目说要到进化中寻求庇护。进化的意思取自今天早上看的一篇文章《马化腾的境界》:进化囊括了从上一个点到下一个点的无止禁的转变过程,包括了为这个形式所要做出的技术改变以及组织架构调整,需要长时间的文化培养和支撑,必然是老成持重、艰难往复、左右互搏、断臂求生的过程。

  读《美国众神》的过程中,不时会回想起《狼图腾》、《阿特拉斯耸耸肩》、《百鸟朝凤》等中的情节。旧神们害怕的是被曾经的信徒抛弃,被这个世界遗忘,或者说所有的神都在恐惧这一点,因为新旧是相对的,现在的新神也会有变成旧神的一天。书里面的这句话讲的中肯:

  他们恐惧的是,除非他们能跟上世界不断变化的步伐,除非他们能按照他们的设想去重新创造、重新描绘、重新组建这个世界,否则,他们的时代总有一天也会结束。

  继续追溯,其实这不是新、旧的问题,而是模式的问题,新旧总是会随着时间更替的,而突破旧模式、创造新模式则可以在更替中存活。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奥丁和洛奇很厉害,他们突破了旧模式:神只能依靠人类的献祭获得力量,创造了新模式:用众神来献祭,如果影子没有识破并成功阻止,那奥丁和洛奇就可以从这种模式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力量。

  新模式,这个“新”字也不是很准确,因为这场骗局的形式早就出现,而奥丁和洛奇只不过应用到了自己身上。奥丁给影子讲过这些骗局,但影子当时看不出这些“知识”的真正价值,换个表现形式就看不懂了,直到最后洛奇说出来他才醒悟:长矛在战场上空划出一道弧线,这时我会大声喊出,“我将这场战斗献给奥丁”。

  不要做恐惧新旧更替的傻瓜,要思考背后的模式;

  不要知其然、只关心知识能用来做什么,要获得知识真正的价值;

  要在进化中寻求庇护。

  《美国众神》读后感(七):当文化消失,神又会经历什么

  “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费尔巴哈的这句话放在本书便应该是“是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创造了神”,这也是这本书最为基础的设定,是众神之战真正的原因。 就像以前教我民俗学的老师说的那样,人类是一种难以忍受自己认知出现局限的生物,因此会将某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或者因为自然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到祖先的生存,于是祖先因恐惧而羡慕,因羡慕而崇拜,因崇拜而获益,“神”也就作为部落文化的一部分得以生根发芽。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一个部落或者一种语言消失了,那么神呢? 尼尔·盖曼给了我一个还算满意的答案,《美国众神》这本书描绘的虽然不是那些消失殆尽的文化中诸神的生活,但它的背景设定却可以使读者轻而易举地推测出某种文化消失后,众神将会遭遇什么。 美国太短,印第安人的境遇又太糟,所以没什么出现本土神的机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将美国作为小说舞台的原因——作者只能选择那些伴随欧洲、非洲、亚洲的移民一起登陆美国的外来神作为舞台上活跃的角色,他们被称为旧神,是远古文化的产物。 神的力量取决于人们祭祀的频率与质量,也与在当地的知名度有一定关系。但是舞台的背景却放在了现代,一个除了宗教,旧神根本没什么地位的时代。 就像以前,大家有事没事总想求个神保佑一下,比如印度人一有事就想往湿婆头像倒牛奶,中国人也总想找龙王求个风调雨顺。但是现在呢?旧神已被自己所属的文化所渐渐遗忘,祭祀的减少使他们力量愈加缩减,这是旧神的内忧。 科技的进步使得生活愈加得便利,与寻求庇佑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寻求更为先进的技术;与崇拜旧神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崇拜科技;与花费时间祭祀旧神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在娱乐上。于是旧神有力的竞争者,代表科技的新神出现,他们更年轻、更被人所熟知,这是旧神的外患。 于是星期三出现了。 《美国众神》的美剧被擦枪字幕组翻译为“美版封神”,换句话说就是“诸神之战”,搞不好还是“诸神的黄昏”。 总之,星期三成功联合起了旧神的有效战力,并与新神相约决战。胜利的一方自然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名度,更被人类所了解,也就有更强的力量。 《美国众神》是一部背景相当宏大的小说,不仅仅是它成功的将所有文化中的神灵、妖魔、精灵整个于统一的世界观之下,更是对大部分主流文化中的神灵作出介绍,以及某些有关美国的“冷知识”。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那些因为失去主场优势以及虔诚祭祀的旧神困顿的生活,就想岑诺伯格只能依靠屠宰场的退休金,卓娅姐妹只能依靠算命为生一样。 但这本书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对“神”的定义:神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只要观念不灭,神就可以永远传承下去,但与此同时,神在不同的人眼里又有着不同的面孔,因为每个信徒有些不同的欲望。 换言之,人在他们的观念中创造神,神依据人的行为与观念获得不同的力量,众神之战争夺的也不过是在人类生活中的一席之地,以防止自身的消亡罢了。

  《美国众神》读后感(八):美国众神

  最近大热的同名美剧,使我想起了高中时被王军安利这本书的场景。用了一个月时间断断续续的把这本书读完了,随便写点感想。

  尼尔盖曼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讲述了一群人(或者神)为了自我生存而经历的奇异冒险。小说把所有的神灵都进行了调侃,光这一点儿就已经十分有趣。抛开占据大量篇幅的星期三不谈,口是心非、声称一定要敲开影子脑袋的岑诺博格意外地让我觉得喜欢,斯拉夫神话中二位一体的黑暗和光明之神因从未见过自己的另一半而感到寂寞,这样的设定让人觉得心头一酸。故事中的女神大都善良,影子一路以来艳遇不断,让我只想说做主角真好。起初曾经背叛影子的妻子劳拉,死后却一直视自己的丈夫为光芒不断追寻,并屡次将其从危难中救出,甚至使我开始思考爱情到底是什么,我不得不承认每次看到劳拉叫影子“狗狗”,我心中都有一个声音,这就是爱情。

  故事中,星期三和洛奇一起策划的这场骗局堪称精妙,但我更喜欢在尾声中所解开的湖畔镇谜题,赫因泽曼主导的这起孩子失踪案虽不起眼,却成为了微缩版的众神之战,小小的湖畔镇也是美国的缩影。神用谎言欺骗人,利用人们的贪婪和恐惧使人献祭。神也罢,宗教也罢,传说也罢,似乎都变得不那么美好了。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唯一不变的是土地和人心。有些东西永远不灭,譬如属于众神的自私、狡诈或者是影子身上的那些属于人的最本源的善良。

  《美国众神》读后感(九):至少这书让我看完对神什么的有一点儿了解了

  美国众神这本书大概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说不出是个什么题材的小说,因为怎么说呢,并不是科幻,也并非是以前想象的那种布道,甚至都不是对某种观念的支持(我一度以为是要告诉我们人类的信任缺失这件事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后来我发现这些歌小说只是隐喻,只是把东西,事情,场景,情节放在那里,不为旧神辩护,也并不维护新神,但是却成功的让我相信了书中所传递的一种感受:在过去的年代,人们会经常遇到神袛。这种书,怎么说呢,可能是在写某种纯粹的传奇(传奇这个词是我之前听有的人说过的,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也不是世面上那种摆明要煽动情绪来圈钱的包装的逼格满满的情感故事,如从你的全世界咋咋咋这种垃圾。)我实在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这样的题材,它目的性不明显,只是忠实的隐喻生活,反观我之前可以接触到的书,很可能是为了说服你,或者兜售知识,并非说这样的书不好,只是文学之林不该全是这样的书在繁荣。

  其实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句话,在之前看的《故事》这本书里提到的,说故事本身就是知识。在读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之前读不了小说的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好在可以看进去,尤其是外国的文学作品,外国的神袛甚至宗教什么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都会让人产生隔阂,而且谈到神的问题,我实在是容易惯性思维,像是巴啦啦小魔仙一样的bug的存在,而神这种东西包括他们的能力也是毫无理由的,凭空出现的。但是美国众神这书让我真的改观了,神性和人性的界限不再清晰,神也并非王者荣耀里的一个有技能的英雄了,而是存在思想的,没有神所占据的绝对的正确,神力也并非毫无根据的,神和人并非是割裂的。我甚至可以理解那些流传下来的甚至带一些血腥阴暗的寓言或者传说,那些在我们现在看来的不可思议的祭祀方式,因为神明出自人们的愿望,当愿望是产生在生死关头的时候(像那些原始部落经常遇到的情况),愿望和欲望其实只有一线之隔,信仰和执念也纠葛不清,但是那个混沌荫翳的世界中,神明和信仰给了人划破重重迷雾的勇气,激发他们的力量。才使得世界成为现在这样自己,一个现代的,充满着科学、观点、互联网风卷云涌的时代,新的神出现,随着人们的信仰出现,新的祭祀方式出现,现代的祭祀好似更加隐秘和文明,我们献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向电脑,向手机,向电视节目,媒体煽动着我们的观点,游戏让人发狂的投入其中,我们贡献的似乎是日常生活,但是谁又能说死亡和未知的灾害不是旧时代的日常生活呢,我玩王者荣耀可以连续几天不出门没日没夜,甚至日思夜梦的去思考它,这和那个用阴道吞噬崇拜者的性爱女神,其实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吧。

  一开始选这本书是因为这里面奥丁很像路西法,我很好奇,于是去看了,发现确实像,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骗子,拥有不符合他年龄的旺盛的野心和贪婪的欲望,吸引女人的能力,成功大于一切的手段和心智(包括他利用影子,甚至生下影子这件事,拿自己做战争的献祭),但是是一个说话分量很重的人,是容易成为主心骨的人,仿佛是接近信仰的实体,后来看到70%左右的时候,星期三,也就是奥丁,这人死了,死的还蛮惨的,心里突然怅然若失,因为之前我已经下定决定怼路大到底的,话说不喜欢谁就怼谁还是他教我的,但是后来看到奥丁死了,好似还很惨,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本书进展到再后来,发现原来这奥丁根本就是算计大家,我觉得,没错,这就是路大本人,你永远不可能算计过他本人的,就算是流露出的悲伤和脆弱,虽然在出现的那一刻是真实的,但是马上会被他利用起来。我也觉得世界就是这样子的,我对路大就如同影子对星期三,愿意为他守灵献祭,也同样会破坏他要做的我不认同的事情。神是被神化的,所以神落到地面时,我不免会失望,或者说,我会苛责他们,其实神混迹在人群,神性也并非持久,可能是某个关键的瞬间,可能是某种通过献祭得到的魔法,可能是某种更强的意念(或者说是信仰的力量)。美国众神这本书在前言中甚至提到是中国的封神榜,但是我觉得和封神榜没什么关系,封神榜涉及到了政治,涉及到政治的文学多半在教化别人,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只是看了封神榜的电视剧,并没读过原著,去体会其中的精髓。但是要我说的话,我更觉得像中国的《聊斋志异》,那些神并非是站在正面的具有永恒的光辉,而更像没有政治正确的,也脱离政治背景的精怪,但是其实也不是很像,不过比封神榜接近多了。

  然后谈谈这本小说本身给我带来的享受,一些细节,精准的隐喻,行文的语言,都让我产生“此中有真意”的感觉。

“世上只有这一个国家”,星期三在一片寂静中突然开口,“关心自己到底是什么。”“...换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人们马上就能感觉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触动到自己。但在美国,人们只是买上一份热狗,四处走走,看看热闹。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体验到一种连自己也无法描述的心满意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同时又感到一种极大的失望和不满。”

  这是星期三在说之前的庙宇和现在的景区的区别,没有信仰的感觉,其实这样的事情并非局限在美国,在中国的现代也是一样的,但是我想可能跟历史有关系,美国是组合出的国家,他们的宗教信仰更容易冲突和碰撞,更容易显现出这样的特质,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则承受时代的共运,更容易察觉到这样的情况,就像日本这个国家如今表现的特质和精神,与他们的历史也是不可割裂的一样。扯远了,其实我是读了这一段稍微理解了,那些宗教建筑其实是信仰力量的外化。

四十年前,阿力克斯・乔丹——他的头像就印在你右手拿的金属币上,影子——开始在一座高耸突出的山崖岩石上建造房屋,这地方根本不属于他,甚至连他本人也无法告诉你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人们跑来看他建造屋子——好奇的人、迷惑不解的人,还有那些绝对不会老老实实告诉你为什么前来观看的人。于是,他做了在他那个年代里任何一个明智理性的美国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他开始向参观者收费

  而这一段让我明白了,神殿和现代景区的转化,一个过程。

他们也许看上去邋遢肮脏、贫穷,他们的饭菜更是难吃透顶,但至少他们说话很有意思,绝不会满口陈词滥调。

  旧神倒也有迷人之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恩[36]这样说过。但是他错了。如果我们不是孤岛,我们就会迷失自我,溺死在彼此的悲哀中。我们彼此孤立(别忘了,从字面意义来说,“孤岛”就是孤立于陆地之外的岛),隔绝于他人的悲哀之外,这是自我保护的天性。

  这话我感觉不用总结,本身就属于启发性的智慧。

  这样的细节太多了,我在kindle上标注出来,当时也短暂的做了笔记,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出了。

  但是有个细节,感觉值得一说,这本书中虽然影子和星期三是主线,但是那些插入的叙述并不突兀,其中有一个信仰安拉的人的故事,在美国街头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但那人是他们国家的某种神灵,比洛格之类的名字,后来两人做爱,一觉醒来神灵实现了他的愿望:拿走了他的钱财和所有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留下了自己的出租车驾照之类的东西,并且在旅馆退房了。这个神也有自己的愿望,他想离开这个不适合神居住的土地,毕竟他是靠信仰存活的。真的是不错的故事。

  感觉是很好的书,但是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不可能在这里一股脑都说出来,毕竟蕴含的信息量很大,知识密度很大,纬度复杂,而我精力有限,所以这篇笔记就到这里好啦。

  《美国众神》读后感(十):你崇拜什么,你就是什么。

  作者想告诉我们,神灵诞生于信仰,诞生于我们的期待和希望之中,正是我们的这些愿望,才让神灵充满了生机活力,时光荏苒,人类科学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的故事很有意思,神灵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我们的需要而改变,产生了新的神灵,互联网之神,高速公路之神...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他将神灵不应该说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更应该说把神灵当做人类描写,你会感觉到神灵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她实实在在生活在你我的身边。书中的神灵也会死亡,除了怕被别人忘记死亡,自己也会被外力所杀死。神灵更与人类相似了。特别是对神灵力量的描写,书中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出那些惊天动地,扭转时空的神奇力量。大多数时候,你会感觉神灵的力量就这样,就这么一点点。(特别是那个阿拉灯神,简直了,作为一个神灵未免太搞笑了)乃至最后影子的力量,改变别人的记忆,感觉作者也是为了剧情刻意为之,没有过多的夸张神灵的力量。书中的很多神灵,从事着普通的人类工作,有兢兢业业的,有抱怨不公的,感觉像极了身边的普通人。 文中一直对影子说话的水牛人,它象征着美洲大陆,各类人种也好,由他们带来的神灵也好,他们都只不过是大地上的栖息者而已,他们选择了这块土地,土地也选择了他们,这不是一个单选题,是相互选择,互相融合的一个过程,人类,神灵消亡,大地亘古不变。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地方:一是爱尔兰小矮妖选择自杀。神灵也可以死亡的,按书中的描述,当人类不再信仰神灵,神灵被人类遗忘,它便会死亡。书中的描写非常有意思,20块钱,斯维尼告诉影子,他只要20块钱就可以离开这里,影子想20块钱又能去哪里呢?当第二天一早,小矮妖冻死在街上,一切都明白了,20块钱—一瓶酒—一趟离开这个世界的车票,失去自己硬币的小矮妖,放弃了自己生命。二是影子最终发现湖畔镇的秘密。赫因泽曼恩,这个湖畔镇的守护人,他以每年牺牲一个孩子的代价,守护着这个小镇的安宁。他的死亡也很有戏剧性,在这个小镇上他是一切,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然而他最终厌倦了,厌倦了成为神灵,他选择了让人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世界上真的有神灵吗?看作者告诉我们的神灵可能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然而,首先你要去相信他,无法相信他存在的人,注定永远无法窥视他真正的样子。 《共产党宣言》引言中说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那么,我有一天终会碰到他 (๑`・ᴗ・´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美国众神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