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尼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尼读后感10篇

  《罗尼》是一本由[英] 安德鲁·麦克尔·赫尔利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尼》读后感(一):“上帝”真的存在嗎?

  “上帝”真的存在嗎? 《羅尼》全書都是基督條文,在他們的生活中除了宗教似乎還是宗教,特別從文中母親對宗教極度的依賴,似乎完全喪失了對事物的判斷力,沉溺與過往,不愿早現實中清醒。 漢尼的“傻”“啞巴”,或許是這位母親所有的痛,她信基督,深信上帝能傾聽到她的禱告,聖泉可以帶來奇跡,解除病痛,可上帝真的存在嗎? 對於羅尼這個地方的介紹,從“我”開始,漢尼的哥哥的視角,對三、四十年前的成年往事開始,從莫斯林的那具嬰兒尸體開始…… 羅尼是殘酷的,它本不該是,可離奇的事件發生,讓往日的聖地帶有一絲不同神秘。 首先是維爾弗雷德神父在那片海灘上突然頓悟“哪兒都沒有上帝”,他們雖然不聽地祈禱犯了罪可以得到寬恕,鄰里友愛,世界平等……可現實中殺戮,搶劫等醜陋的事一直在存在,上帝似乎從未聽到他們的訴求。一生信仰在瞬間崩塌,讓後人對他最後的死都疑惑不解。 為什麼嬰兒尸體被發現的時候有槍傷? 為什麼當漢尼醒過來的那一刻,雙腿利落,亦能說話? 為什麼後來對那個嬰兒的描述是“有一雙灰色的瞎眼,面孔乾癟發黃。脖子上長著奇怪的腫塊。一隻手就像屁肉撕裂的爪子。” 為什麼“不確定那還是不是一個人” 我是否可以懷疑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將一個人身上的病痛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而這個嬰兒正是那個受害者。 灰色的瞎眼,是不是克萊蒙特的母親;奇怪的腫塊,是不是帕金森痊愈的喉癌;爪子一樣的手,是不是科利爾那斷了手筋的手;漢尼的槍傷和啞巴,是不是同樣轉移到了那個嬰兒身上。 或許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的情形,像那個在海水中沉浮的比利,那些進了夠肚子的呢? 這神秘的力量就來著上帝嘛? 我看不盡然,一切都發生在羅尼,那個有著魔鬼傳說的塞薩利的碉堡之中。 為什麼上帝和聖泉沒有給人們帶來希望,反而有著魔鬼之說的地方,人們得到了渴求?為什麼神父也在那頓悟上帝本不存在?…… 那麼上帝真的存在嘛?真相還那麼重要嘛?

  《罗尼》读后感(二):罗尼注定是个残酷之处

  阴影开始便笼罩着整部小说,带有典型的哥特式神秘而又令人不安恐怖氛围,但这并不是一部恐怖小说,而你绝不会因此而感到失望事实上,它充满悬疑困惑不安。最终,这是一部最原始的惊悚小说,关于信仰,福音的毁灭性力量,以及人类潜在的邪恶力量。

  当一场冬季风暴引发的山体滑坡中一具婴儿尸体发现,通托·史米斯意识到他不得不面对可怕和神秘的,发生在三十年前他还是一个男孩时在朝圣之地经历的事件。

  故事少年通托的叙述开始,通托一家都是天主教徒,三十年前,史密斯的家庭教会成员一起进行了复活节的朝圣之旅。每年,他们都会住在同样一所古老房子里,那座房子被设置在“一个满是死口的海湾里,每一天都有充满了危险的潮汐”,这是一种“可以比马跑得快”的危险潮汐。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但虔诚的天主教徒母亲希望在附近的神社以圣水治愈他的哑巴哥哥,汉尼。然而,冒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冲突态度,去年神秘死亡的牧师,奇怪的当地人,在晚上嘈杂噪音,隐藏的上锁的房间和遗迹,森林伪装成上吊的尸体的人偶。更加神秘的是科德巴洛,每日两次潮汐后成为一个孤岛,孤独风景永恒又令人恐惧。两兄弟在那里遇到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怀孕的少女在一栋阴暗的房子塞萨利避难,结果他们卷入了更麻烦仪式,最后哥哥汉尼奇妙的得到了治愈。作者编织的黑暗秘密坚定不移的兄弟之爱,本身有很多的错综复杂的故事,宗教信仰和信念更是给这怪诞的故事添加了深度和重力,这种怪异大气引人入胜

  地理描写是故事的中心部分。大气中弥漫着雾、雨和常阴的天空,本身就是一种性格潮湿阴暗的房子在每一页上都萦绕着读者。阴湿寒冷非常明显。甚至有一个老豪宅,是在沿海,只有在低潮时才能到达的岛上,故事的哥特式特征不断渗出。

  当地人憎恨朝圣者的出现。而且,有一些奇怪的人,布置了巫术和异教仪式的暗示,对游客表达出隐蔽的威胁。作者对我们所掌握的奇怪事件进行了解释,对高潮的描述是模糊的,不可能符合每个人口味。所有的动作都是通过一个十五岁男孩的第一人称叙述的报道,他的经验有限的使参考框架增添了神秘。总之,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但是,不喜欢它的人常常把它称为无聊。这些人显然期待标准的恐怖剧情。此书不是,但它是怪异的,奇怪的,

  《罗尼》读后感(三):约束自己是宗教,约束他人是邪教

  作者把氛围营造的很好,整本书都充斥着诡异气氛,在这个气氛下成功的将人物的性格体现的淋淋尽致,《罗尼》作为一部处女座已经算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罗尼是一处神奇的地方,每当复活节,神父就会和人们一起去罗尼忏悔和祈祷,罗尼还有一处圣水,汉尼的母亲坚信,喝了圣水,汉尼就能得到神的赐福,像正常孩子一样开口说话。当人们走投无路时候,就会将希望寄托神灵和一些毫无边际传说之上,拒绝接受摆在面前的现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将“救命稻草”当成精神支柱愚昧又很享受的自我欺骗。这大概就是一些极端的宗教能捕获人心的地方吧。

  一直相信一句话,约束自己是宗教,约束他人是邪教。宗教一些制约确实能起到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好处。可是教徒拿自己的标尺去衡量他人,往小了说是狭隘多管闲事,往大了说可以引发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是一个例子,原来是一个国家,就是印度。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视,根据宗教原则划分两个国家。现在世界上的战争仍然有很多是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起的。

  本书中的维尔弗雷德是一位对上帝极度偏执的神父,他非常坚信圣经中所说的种种,排斥那些能下地狱罪行,在他的助手亨利犯了那个年龄犯的错时,他会以拯救之名来惩罚他,全然不见仁慈包容。 可是在一次罗尼复活节祈祷归来之后,这位神父性情大变,他发现上帝并不存在,自己遵循了一辈子的信仰已然崩塌,留下一本日记本记录着他的所见,我想他是希望人们能真正了解他的死因的。可是人们也只是当成了一场意外,对所有的异处选择不去深究,继续盲目的坚持着自己信仰。

  偏执的维尔弗雷德神父有着一群虔诚、狂热的的基督徒,他们爱戴着这位严厉的神父,后来的伯纳德神父相比维尔弗雷德神父能更具理性的看待问题,对人也更和蔼,可是却遭到了排挤。汉尼的母亲是书中最最虔诚的一位了,在伯纳德神父稍有不合规矩时,她就会站出来横加指责并且强行修改,用原文中一段话:

就好像一排多米诺骨牌,旋转盘子,或是纸牌搭成的房子。在这里套用一句老话吧。关于母亲,他意识到了我早就知道的一点:但凡有一件事偏离正轨,但凡错过了一个仪式,或是为了方便而简化一种办法,那她的信仰就将变得支离破碎。 我想他正是从那时起开始怜悯她的。

  在带汉尼去喝圣水时,汉尼母亲对于汉尼的反抗,歇斯底里的强迫他喝下圣水,看似是对汉尼的关心,希望他早日摆脱病魔,其实也是她在心里对汉尼拒绝了上帝的恐惧,迫不及待的对上帝展示衷心的一种表现

  最后汉尼的痊愈非常的讽刺,如果上帝沉默不语,甚至不存在,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拯救自己?汉尼在通过邪恶力量后能开口发声,而被说成是上帝赐福,之后居然开始信教,上帝若真的存在,是否能认可他呢?

  哥哥也在小孩的死上对外撒了弥天大谎,是否在上帝那里犯了欺骗罪而下地狱呢?

  《罗尼》读后感(四):真像的悲鸣,罗尼的沉寂

  真像的悲鸣,罗尼的沉寂

  安德鲁•麦克尔•赫尔利,最早创作短篇小说,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出版过两本合集《牢笼》和《朱莉•克里斯蒂的非正常死亡》,《罗尼》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描绘了一个潮湿阴冷,天空终日阴沉悲哀笼罩的地方-罗尼。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件30多年前的尘封往事,一场山体滑坡事故,使得一栋旧房子滚落悬崖,人们在房子里发现了一具女婴骸骨,看到新闻报道,通托立刻想起自己的兄弟已经成为牧师的汉尼,事件的当事人开篇讲述了老神父维尔弗雷德意外去世,这一年,新任的神父伯纳德带着斯密斯一家重返罗尼祭奠。在这里他们先是遇上了大雨,然后车子发生故障不能开动,好不容易到达罗尼,却经历了系列奇怪的事件。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讲述了通托口中的所谓的真相。在罗尼的朝圣中,他们经历了奇怪的可怖的事件,他们遇到一个女孩,在科德巴洛的房子里,他们遇到了一场可怕的谋杀,他们逃了出来,之后他的哥哥被治愈,不再是迟钝的哑巴,而他们也安然返回了家园。书里交代了这些事情,然而,随着你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真相”其实都是为了某些事情而服务。罗尼好像就是一处象征之地,在这里,没有真理,只有阴冷和灰暗,它就像你心里无法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一样。而人们周而复始的来到这里亦无从从此地获得真知。就好像最后,通托发现老神父的日记,里面记录了神父改变的一天,他在罗尼海边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淹死的人,虽然已无生命迹象,但神父出于本能想拉回这具尸体,但无情的潮水涨退,差点将神父都吞没。最后他不得不在空荡的沙滩,此时什么都没有。他猛然意识到,或许上帝从来没有在意过罗尼的一切,甚至于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万能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怜的上帝。在罗尼,自然,是无需任何人信仰、任何祷词的宗教。神父返回不久便去世了,他的死人们认为是意外,但是从日记里不难看出,这是神父自我了断。因为在他的心里他的上帝不在了。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然而人们似乎不以为然,接受了意外这件事情,没人再关心事实的真相。而汉尼和通托在酒窖里经历的事情真的如通托说的那样,他们真的没卷入那场可怕的谋杀吗?伯纳德神父说:“真相有很多版本。只有坚强出色战略家才能驾驭真相,决定把哪一个版本示人。”诚然人们可以选择用谎言来掩盖某些事实,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负疚感吗?过了这么多年汉尼仍然想起了一些过去的记忆,他虽然说记不清楚,但真相永远在哪儿,一如我们对他的缄默。

  《罗尼》读后感(五):在沉默里盛放的秘密

  文/夏丽柠

  或许是本届奥斯卡的大热门《海边的曼彻斯特》,为我们修正了对英伦海岸的某种认知。碧海蓝天,阳光四射的海边,换做阴风习习,波涛暗涌的海滨小镇,便会生出另一番心事。然而,这种阴暗恰好是内心秘密的最佳保护伞。 不信,你可以读读英国作家安德鲁·麦克尔·赫尔利的长篇处女作《罗尼》,它是对在沉默里盛放的秘密的最好诠释

  赫尔利生在英格兰西北部的兰开夏郡,毕业后在当地教授英国文学创意写作曾经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 初写长篇,赫尔利便展现了不俗的实力。不仅荣获了科斯塔年度处女作奖,还击败了哈帕·李的《守望之心》和宝拉·霍金斯的《火车上的女孩》,勇夺英国国家图书奖。不过,最开心的应该是出版商,万万没想到首印三百本的作家,竟然成了年度出版界的黑马!

  虚构的罗尼,是一个荒凉的滨海小镇。它与安妮·普鲁笔下的”断背山“一样,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通托少不更事,却负担照顾”哑巴“哥哥汉尼的重任。兄弟二人情深意重。汉尼并非聋人,只是不肯开口,搞得笃信宗教的母亲心急如焚。因此,每年在神父的带领下,众人组成复活节朝圣团去罗尼小住,喝几口所谓的圣水,以期汉尼能重开尊口,彰显神谕的力量。

  诚如小说的开头,弟弟通托正在犹豫是否给已成牧师的汉尼打个电话显而易见,成年之后的汉尼已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并且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那么,他真的是喝了圣水治好了哑病吗?可罗尼所在的海边,山体滑坡,一具婴儿尸体出现在人们眼前。通托急切地想通知汉尼,那在内心里尘封三十年之久的秘密呼之欲出,兄弟之间的沉默即将破碎。然而,作者赫尔利正是那个让沉默开出花朵来的人。

  日本作家远藤周作曾写过一本蜚声世界的小说《沉默》,此书尤其受西方人青睐。原因在于,远藤以一个异教徒的眼光冷静地看待宗教信仰。然而,赫尔利在书中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日本作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对于宗教神力的质疑与反诘,反而超越了追寻秘密根源所带来的阅读乐趣

  书中维尔弗雷德神父的弃教与对秘书邦丝小姐暗恋情结,即可以看作是对《沉默》的致敬,也可以看作赫尔利对宗教的反思。怪不得,他在书中写道:“上帝缺席了。上帝从未出现在这里。如果上帝从未出现在这里,出现在这个对他们而言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说,哪儿都没有上帝。”上帝到底会不会缺席?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在人生中,无论顺旅逆旅,你都要有做决定的勇气。

  如果将本书做为犯罪题材的类型小说,恐怕无法完美地取悦读者。赫尔利秉承了老派英伦的写作范。行文细腻,情节推进有节制,对于读惯了“二十四小时”似的超速推理小说的读者,的确是种挑战。不过,如果读者抛弃成见,细心体悟,就拿书中汉尼和通托的母亲举例,赫尔利的确是用一点一滴的细节描写将这个人物逐渐丰满立体起来的。与拒绝言语的汉尼相比,母亲被宗教禁锢的思想好像令她比儿子病得更重。可作者写起关于母亲的一切时,皆是润物细无声的。

  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罗尼》里要讲的人生经验了。

  转载请豆邮联系

  《罗尼》读后感(六):死亡朝圣

  如果上帝沉默不语,用什么拯救你我的灵魂?――《罗尼》

  罗尼,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地方的称呼,那个位于西边的海岸线上,在科德巴洛凹凸不平裸露在外的土地上伫立着的一块圣地,周围地区的百姓尤其是妇人,总在圣周前往圣泉,带上自己患病的亲人,跟随牧师个会众一起在教区边缘行走,祈祷平安与健康。

  在科德巴洛,所有有了一定年纪的人都知道罗尼,那个朝圣之地,每年维尔弗雷德神父都会带上教众前往祈祷,包括书中主人公以及他的家庭。男主人公并不喜欢罗尼,每次去都恨不得早点离开,可是不行,因为他的母亲一直坚信罗尼以及其中的圣泉能够治好他的哥哥汉尼,让他有一天能说出话来。然而某一次,也是维尔弗雷德神父最后一次从罗尼朝圣归来,他好像中了梦魇一样开始浑浑噩噩地胡说八道,然后突然就去世了。后来的十几年,再也没人带领主人公一家前往圣地了,直到伯纳德神父前来继任牧师,才在母亲的提议下,几户家庭再度踏上了罗尼之旅。为了抓住最后一丝治愈哥哥的希望,作为汉尼一生守护者的“我”和汉尼以及其他男孩被单独留在了罗尼,那个荒凉的海岸线上的地方,漫过堤坝的奸诈潮汐一次一次向挤在老房子里的他们席卷而来,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尽头。除了看完这本书的读者以及作者本人,没有人知道那段日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只有哥哥汉尼幸存下来,并且会说话了,这是个谜。

  这本书一开篇就是讲哥哥汉尼功成名就,有恩爱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如今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一同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主要是从第一人称的“我”口中吐露,后来“我”便提到“许多年过去了,汉尼长大成人,而且,再也不需要他兄弟的照顾了。然而,孩子的尸体被发现了。”阴暗潮湿的罗尼逐渐地显露出真身,展示出它可怖丑恶的嘴脸以及尖长的爪牙。“罗尼总是在最终放弃它的秘密”。

  有人说“罗尼注定是个残酷之处。这么多世纪以来,无数人妄图驯服罗尼却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这是一个关于好奇、恐惧、信仰和悲伤的故事。在那个神奇的西方国度,神秘的“死亡圣地”里,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安德鲁.麦克尔.赫尔利将带领你“用恰如其分、梦幻般的洞察力,精巧地抽丝剥茧,一层层剥开秘密与信仰,揭露出扭曲黑暗的核心”,在罗尼的黑暗世界里,“信仰都不敢露头,生怕会像摇曳的蜡烛一样,被无情扑灭。”

  在男孩们被独自留在老房子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好端端的朝圣之旅又为何会变成恐怖的冒险?这一切都需要你亲手翻开这本书来一一破解。

  “这部小说的恐怖之处在于让人产生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感,与《圣经》的风格有些类似:书中有恶行,也有奇迹。”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奇,好奇是怎样的恶行发生于怎样黑暗的罗尼,也在期待会有怎样的奇迹发生。我想,你不会后悔看一遍这本《罗尼》的,它能满足你所有对于黑暗的想象,并给予你奇迹般的救赎。

  《罗尼》读后感(七):罗尼的海知道,善意的真相不是真的

  想要真正了解罗尼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海水连接大陆,罗尼的海岸与世隔绝,当阳光在这里消失,整个英国都已陷入黑暗。罗尼并没有沉沉地睡去,它显得平静只是因为了解它的人把秘密埋藏在那片令人绝望的海水里面,潮水涨了又落,黑色的沼泽地出现,而后隐遁,那些发生在黑暗中的故事,注定无法见光。

  但《罗尼》一开篇便打破了罗尼表面的平静——媒体报道,因一起山体滑坡事件,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具婴儿尸体。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随着这具婴儿尸体的发现一点一点显露了痕迹——只是显露痕迹而已。

  三十年前,为了治愈痴傻的哑少年汉尼,人们来到罗尼朝圣。一行人中,有汉尼的父母、弟弟通托和牧师等人。他们住在一栋名叫莫林斯的房子里。房子几经易手,每次易手都会有一个新的名字,代表了主人对这栋房子的希望。莫林斯是一个动物标本剖制师的家,汉尼与通托这一行人,是唯一在这里住过的人。他们在这里吃春日早熟的苹果,讨论深夜里听到的惊悚声音和在密室里发现的古老物件,也观看了当地居民的复活节表演。

  通托并不喜欢莫林斯,不仅仅是因为莫林斯的往事,也因为这里是罗尼。在罗尼,时间仿佛停滞不前,如果伦敦将一座城市的真实埋藏在热闹喧嚣的街市之中,那么孤寂阴森的罗尼显然是原生态的,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带有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病态。这种病态呵护着古老而神秘的迷信,当人们来到罗尼,便会不由自主地处于迷信与信仰的矛盾之中,不知不觉陷入迷惘,在漩涡中变成另一个自己:汉尼执着的母亲变得几乎歇斯底里,令人无法理解;汉尼与通托,一个彻底失去了信仰,一个变成了健康的少年。

  失去信仰的通托依然是汉尼的守护者,而一夜之间获得健康的汉尼则成为了一个见证上帝降临的奇迹。那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成为通托永远不会吐露的秘密——真相并不总会一成不变,善良的人会选择说出令人欣喜的版本,聪明的人则选择自己愿意让人知道的那个版本,无论在哪里,人们总会以自己擅长的方式保守住不想被他人知晓的真相。

  作为一部长篇处女作,赫尔利展现了不俗的文学造诣,体现了英式小说的独特魅力。在描述罗尼令人恐惧的诸多事情时,赫尔利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叙述者姿态,因而《罗尼》令人感到恐惧的,是随着情节发展人物所产生的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变化,以及通过人物视野不断深入拓展,最终呈现出来的那个“死亡和更新的过程兀自发生”的罗尼本身。《罗尼》像是虚构的罗尼,静谧而阴森的氛围笼罩每一个章节,碎片化的真相以伏笔的方式被赫尔利掩埋在字里行间。如同罗尼总会在最终放弃诉说它的秘密,《罗尼》最终也放弃了直接为读者呈现出真相。而当读者通过散落在书中的蛛丝马迹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真相时,方能体会罗尼真正的残酷之处。

  小说的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汉尼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

  在伦敦,这个痴傻的哑少年喜欢穿老式雨衣。雨衣的兜里盛放了他对生活的需求,也承载了他全部的情绪:兔子牙表示饿了,一罐钉子表示头疼,塑料恐龙表示歉意,猩猩面具表示恐惧——单纯的少年知道自己时时处处需要被人照顾,他对于生活的需求仅仅停留在生存阶段,“表情包”里并没有骄傲、高兴或者悲伤等正常少年本应具备的情绪,自然而然地让人对他产生怜悯的感情。

  在罗尼的那个神秘夜晚,通托在愤怒与恐惧的情绪中,把汉尼的猩猩面具丢到翻涌的海水中。作为汉尼守护者的通托,用这种强硬的方式让汉尼失去了恐惧的资格,他也必须一直守护通托,无论汉尼是否可以开口讲话。

  经过一连串匪夷所思和神秘恐惧的夜晚后,能够开口讲话的汉尼对通托说的第一句话是“没什么,老弟”。

  是的,没什么。兄弟二人既被责任捆绑,又被情感压迫,深刻的爱与压抑的希望常常同时出现在他们的世界。无论他们的灵魂经历了怎样的叩问,至少在他们的世界里,彼此所呈现给对方的真相是充满善意的。

  而罗尼的海沉默不语却洞悉一切,世间大多数善意的真相皆是假的,尽管它们感人肺腑,令人欣喜。

  《罗尼》读后感(八):一部神奇的烧脑小说,展现万千种可能性

  你以为的逻辑与习惯,对与错,只是以为,并非是现实,而放弃逻辑之时,恰是逻辑的开始。

  ——题记

  人着实是这世间颇为神奇的生物,有复杂的思维,有高级的情感,有庞大的社会关系,有支配行为剖析事物关联的逻辑。这些特点使得我们生活在一片丰富多样化的社会系统中,也同时令人类必须面对各种无形的困扰。

  凭借发达的大脑,人类创造出物质上、精神层的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对个体而言最为重要的,除了生存必须之外,就要数精神支配的力量。阅读整本书,将是对固有逻辑模式的强大挑战,从质疑、枯燥、愤怒,到恐惧、焦虑,最终升华为彻悟与温暖。整个体验过程颠覆以往读物明显主线模式,设下多条故事线路,并于不同时刻达到各自要素高峰,使得整部作品综合起来颇为烧脑,也正因如此,读者才会历经千辛,发现其中隐藏最深的终极主旨,仅仅十几万字当真不容小觑。

  人们总是要赋予所及之事某种意义,给行为填个理由,倘若在初读时体会到了烦躁,多是是缘于对逻辑的执着。书中以某个特别的人物角度叙述整个复活节祈祷的经过,而究竟这个“我”是精神病态的错乱,还是哥哥汉尼出现奇被治愈,选择不同的理解角度将会有不同的故事版本。你可以选择认为这是关于兄弟情深的感天动地故事,也可以是关于精神信仰的深度挖掘,还可以是一部让人深感恐惧的小说。

  顺着“我”的思路偏要思考出这群人以及书的意义,便是体验烦躁的开始,而持续没有缘由的事件会不由得引发人类本能的恐惧,并非因某些极端吓人诡异的场景描述引起,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对未知的隐隐害怕,往日所信赖的逻辑系统失灵会令个体陷入难以言表的恐惧。读者不自觉地一遍遍默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段过程虽带着痛苦,却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挑战。

  另一方面,故事中人物都在围绕着意义来探索,他们或寄托于信仰,或寄托于自己的发现,通过神的旨意解答一切存在的意义,当一位牧师的死亡成为一个谜,信众所要的只是一个更合逻辑的解释,而非事实,或者说,牧师的死是因背弃了信仰,还是因为实践信仰发生了意外,他们更愿意赋予逝去生命更有意义的答案。人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乏味的仪式,以仪式纪念自己活着的存在,以仪式承载无处安放的情感表达。

  与此同时,一直支撑读者意义系统的“我”对汉尼的关爱照顾,在最后一刻也被作者无情的撼动了。难道是因为我害怕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必须通过对哥哥的无微不至才能体现吗?“我”曾经照顾的汉尼是真的受洗礼获得智慧,还是如伯纳德神父所言受了类似于催眠的迷惑?

  纠结于要将整个事件的责任归咎于谁,竟毫无头绪可言,整个故事如循环往复的怪圈,环环相扣却找不到起点。然而当放下逻辑的惯性去回顾时,内心竟豁然明朗开来,那升起的感觉是温暖,无论期间的种种曲折怎样离奇,怎样的一知半解,手足之间的那份至真至诚的情谊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神父为众生所付出的善从未改变。真相也好,谎言也罢,那么多的版本最终公布哪一个,选择权在自己,而理由是爱,对在意之人的爱,对社会和人类的博爱。

  此时,该如何定性这部作品,诸多版本中选择什么亦不重要,究竟是恐怖、温暖、还是信仰、甚至是成长,由每一位读者去体会挑战,去抉择与顿悟。

  《罗尼》读后感(九):所谓信仰,所谓真相

  初读《罗尼》,还是需要些时间进入的,和《火车上的女孩》结构有些类似, 维尔弗雷德和伯纳德两位神父为主线的时空穿插,将来龙去脉层层剥开。

  整个故事从山体滑坡暴露出婴儿的尸体开始,关于罗尼的一切回忆,在主人公脑海中丝丝缕缕渗出:在维尔弗雷德神父的带领下,少年通托和“傻”哥哥汉尼每年都会随父母到罗尼参拜,只因为母亲炽诚地相信神迹。即使在神父过世之后,母亲也丝毫未曾放弃治愈的希望,于是,在她的强烈建议之下,大家再度朝圣罗尼。

  虽然风景本身弥漫着阴暗和压抑,但《罗尼》大概不算是一部推理小说,我也并没有被引导去关注婴儿尸体的真相,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更多是以罗尼为主体而引发的关乎信仰的思考,而在这里,信仰带着些许沉重。 母亲是爱汉尼的,她以为对汉尼而言,唯一的希望就是罗尼,是圣水,是祈祷;即使汉尼为此痛苦不堪;她觉得伯纳德过于温和,在她心中,神父为上帝代言,应该让人更加坚定对与错的判断,批评那些所谓的过错,就好像维尔弗雷德对手淫的孩子的惩罚一样。这就是她的信仰,是虔诚?还是源于某种无力感?总之在汉尼恢复正常之后,这种信仰大概愈发不可撼动。 维尔弗雷德神父曾经是严厉的,他曾那么笃定的向所有人传播上帝的存在,那么坚定的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然而,罗尼的海滨让之前的一切彻底崩塌,他开始意识到上帝的缺席,“生命在这里自然而然地出现,并无特别的原因。生命消逝时,未经审视,亦无人缅怀。” 在那之后的几年,他的生命结束了:自然那样生生不息,人类面对自然又是如此无力,而于此,信仰是无法给予任何支持的。 相比之下,伯纳德神父很清醒,他深知自己 “要控制各种各样的事” ,他不刻板,不诘问,甚至随遇而安,他是清楚真相的人,也是能够操纵真相的人。 通托则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他无意间得到维尔弗雷德神父的日记,知道了这个关于信仰崩塌的故事。他是汉尼永远的守护者,三十年前,只有他知道汉尼每一个举动想表达的意思,他看得懂汉尼的画,读得出汉尼的歉意,三十年后,汉尼恢复正常成为牧师,已然忘记了罗尼发生的种种,他却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似乎被边缘化,却为汉尼编造了一段回忆。是谁杀了那个婴儿,汉尼的恢复到底是因为圣水或是催眠也不再重要了。可是,如果真的没有任何信仰,又何必去苦心经营另一个真相?

  坦白说,我觉得并没有完全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在罗尼发生的各种诡异故事,似乎都应该有某种连接。密室和瓶子,困入陷阱的动物,反常的狗和奇怪的声响,丢失的手表,甚至汉尼对艾尔瑟的感情……仔细想来,气氛越发像《伊甸湖》,冥冥之中处处危机,需要慢慢探究。

  人类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类可以去绘声绘色的描绘出没有真实看到的事物,这也是“从动物到上帝”的过程。想象出的无形造就了阶级政权,成就了艺术创作,同样因为有这些故事,产生了所谓信仰的东西。作者在这里带给人的思考,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特德·姜在《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中描述的样子。何谓信仰?何为神迹?信仰是否一定要强加于人?神迹是否就代表上天的嘉许?我们不应该去否定不能证伪的存在,但真真假假面前,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信仰也许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坚持,无论这种坚持是不是真的。又或者,是不是注定有众多秘密堆积起人的一生?还是本体的选择让人仅仅记得并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于是,秘密也许不再是秘密,造就的真相也就成为真实的经历了。威尔伯在自己的书中说崔雅是个没有秘密的人,可是,人真的能如此纯粹么?或者只是时过境迁之后一切早已云淡风轻,再或者,真的如伯纳德神父说的那样:“真相有很多版本。只有坚强和更为出色的战略家才能驾驭真相,决定把哪个版本示人。”示人或是示己,也许并没什么本质区别吧。

  我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清醒的存在,无关信仰,无关真相。

  《罗尼》读后感(十):找寻罗尼的真相

  即便到了如今这个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宗教的影响依然深入人心。宗教信仰带给人希望,给人以安全和准绳,但信仰却并不稳固,生活中的挫折困苦重大打击甚至是偶然发生、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会动摇一个人的信仰根基。尤其是现在社会,科技与宗教彼此冲突,人们很难像百年以前的人们那样固守虔诚的信仰,动摇、怀疑、追寻成了人们常常会经历的事情,这些经历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作家笔下书写的主题。

  《罗尼》就是这样一本用神秘、惊悚包裹着的讲述信仰与真相的小说。作者安德鲁迈克尔赫尔利初出茅庐,但这本书却得到了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的盛赞推荐,他说“《罗尼》不仅优秀,而且堪称经典。这是一本令人惊奇的小说”。斯蒂芬.金何以如此盛赞,私以为恰是斯蒂芬金也曾写过类似题材的小说《重生》。

  在这两本小说中,作者不约而同的将主人公安排给了孩童,也同样的安排了牧师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这一桥段。但不同的作者立意终究不同,即使他们看到的是同样的社会现象,反映在他们笔下的故事也会有着天差地别。

  与史蒂芬金的《重生》相比,罗尼的惊悚与神秘在于故事的氛围。曾经被大家信赖的牧师在罗尼性情大变,几年后意外身亡。罗尼这个地方在读者的印象里已经有了一个神秘的基调,新牧师到来,教区的众人决定重回罗尼朝圣,这个阴郁多雨隐藏了重重秘密的地方将渐次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但紧张压抑的氛围不仅仅只是因为环境的恶劣与神秘,更来自同行之人彼此的冲突。母亲强烈的控制欲,孩子——我和汉尼——的无助,贝尔德博斯先生的迷茫,贝尔德博斯太太的痛苦,邦丝小姐与母亲的不合,以及众人对新牧师伯纳德隐隐的质疑与不信任。这些情感上的描述与环境中隐藏的危机共同构成了罗尼这片土地神秘、压抑、恐惧的气氛。

  最深的恐惧必然来自我们的想象,若是恐惧的对象有了实体,恐惧也就有了出路,如本书这种含而不露,并不明写威胁来自于何方相比,怪兽、妖魔、暴徒统统落了下乘。但恐惧紧张与神秘都并非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作者真正想说的还是被人们反复写过的宗教、信仰、真相与希望。对于这一主题,有太多作家做过表达,在安德鲁.迈克尔.赫尔利的笔下真相是可以被隐瞒的,而信仰则是因人而异自行选择了。

  故事围绕罗尼展开,但作者的叙述并非线性直续,故事在现实与回忆中交错穿插,故事也因这种叙述手段又增添几分迷离,这倒也正是符合了小说的整体风格。

  真相有很多版本,故事也有许多解读,想要看到罗尼的真面目,翻开封面开始阅读是唯一真正的法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罗尼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