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无挂碍,无有恐惧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的读后感10篇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后感(一):禅意,从容美好

  文/R郭郭

现代快节奏生活经常让人们疲于奔命,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忙碌的生活也让人无所适从,在生活中,调节生活节奏和状态成为了很多人必须去学会的一件事情,无论你选择的是哪种减压方式,总是需要自己从无比忙碌的泥潭当中解脱出来,才能够面对快速循环的生活节奏。身体疲劳或许不是最要命的,心理的疾苦才会变成压垮人们精神的最后一点重量。台湾知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告诉我们——《心无挂碍,无所恐惧》——让我们一起来给心灵来一场减压之旅。

  大概是林清玄曾入山修行的关系,《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这本书的书名与佛经有着丝缕联系,而这本书的最初部分也有点入禅的味道。“昙花就是禅者之香”、“柔软心是莲花”、“娑婆世界”“南阎浮提”……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每个人都会有“贪嗔痴”的执念和习气,而“戒定慧”的隐忍和艰辛并不是每一个凡夫俗子都能够体会并且做到的,更不要说去参透复杂的七情六欲和佛家业力,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从佛学经典当中去寻得一些禅意。

  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林清玄从“心无挂碍”当中提炼出了“空”的智慧,他对于空是这样定义的——“空不是无,而是生活的空间生命包容,生活的洒脱”,除了林清玄,还有谁能把常人眼中“空”字的匮乏和无力描写的如此丰富和苍劲,“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窘状,而应该就是内心坦荡广袤和心固于底的把握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错过了很多乐趣,你可能许久不曾注意一朵花的瞬间绽放,你可能许久不曾倾听一只鸟的啾啾嬉戏,你可能许久不曾品尝一杯清茶沉淀于底的那一股清香,而这一切的缘由可能只是“没时间”这三个字的回答。林清玄认为我们社会缺失的两样东西之中,“从容”便是其中之一。

  从容不是懒散,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推脱,而是在时间疾驰之中不慌不忙,在时间的旷野中,悠游自在,从容就隐藏于生活的点滴之间。万物有灵且美,林清玄从花鸟鱼虫中萃取出从容淡定的精神展现给我们,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心境你若懂得却无法践行,那也大抵是没有参悟从容的真谛,唯有从容之后,才能在万物之间觅得千万种美好。

  如果说一本书也是有温度的话,林清玄式的散文让人看完心存温暖。《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一共分为六个部分,这本散文集读起来就像诗歌一样优美,措辞意境处处尽显优雅,这是一种美的欣赏,你也能在其中探索人生寓意

  这本书并没有给人絮叨多大的道理,但就是从世间小事当中汲取禅的智慧,了解空的丰盈,让我们学会找寻淡然的人生态度。不希冀能因此获得多少利益,但若能从凡尘俗世当中发现一点生活中的美好,涤洗心灵,净化灵魂,我想,这大概也是林清玄想要给我们传达的从容与美好。林清玄具有水一样的柔情,比寻常女子更多了一份细腻敏感,也由这样的心境便对于人间事态更多了一份体察和宽容

  d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后感(二):在不安的世界里,做一个安静的人

  林清玄的散文,看了使人静下来,再静下来,周遭仿似充满了娴静的智慧。

  一直以来,林清玄的散文充满了佛理禅趣,“欲与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他以一颗菩提之心关注世界,关注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和入世情怀;他的创作是一种整合创新,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教的哲学情怀完美融合,显现出将佛家与儒家道家以及近现代的人道主义交融并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的古典情怀,创造独特的散文美学意境。

  品读林清玄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简简单单就可令人豁然开朗。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江南秀色,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林清玄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悟世事道理,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收录了林清玄执笔46年来禅意风格和佛学智慧的58篇佳作。这些文章体现了林氏散文怡养人性、向善向真的至美情怀。其文清新温馨语言宛如春雨万物,其文质朴情感与或深或浅的哲理启悟众生,影响深远。读这些文字,足以让人的内心回归平和,以自在从容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后感(三):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突出修行之时要处处“观照自己”,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受外界环境变化困扰,最有名的就是心经里面的头一句。观自在,不仅要看自己,也莫要看他人,观照自己的心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林公这本新作《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恰如一颗自在菩萨心,悲悯而博大关注着世间万态。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后感(四):回归平和,以自在从容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前不久读过林清玄著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感慨蛮多。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据说在台湾非常畅销;40岁完成“菩提系列”,又火了一把。正如编者所言:他的文章简约、明快、睿知、深邃,意境清明,极富禅理,看似寥寥几笔,却蕴藏着广博的心度和极丰的内练。读他的书,能让人感受蓝天白云夜空星斗,原野芳草;能让人摒弃平日的浮躁与杂芜,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有这样的特效,我自然不会放过,得读读。

  我现在翻开的这本书是林清玄著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本书每篇文章都散发着禅意,收录了林清玄58篇佳作,其中多篇作品被选入电视散文、高考阅读栏目。其实我喜欢读林清玄的书,是因为他的文字满满的正能量,而这些正是现实中很多人所缺失的。我们总会觉得生活在不真实的环境中,每天遭遇形形色色的人,有时觉得自己可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可以放开喉咙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时,却发现我们还是找错了地方,于是我们重新回归压抑、沉寂的世界。不是我们不想活得真实,而是真实的人无法生存,林清玄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人们所向往世界中的一股清泉。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一个“随”字,参透人生许多禅机。“随”,应该是拗不过的事情随它去,而不是随便放下,不负责任。记得听到这样一个故事马云曾应聘过保安可惜没有被录取,如果当时他被录取了,是不是他的命运也会被改变呢?他还会丢下有成就感职业重新奋斗吗?如果真是如此,一定会少了一个传奇。很多时候,我们都相信一种缘分,而且都很想珍惜这种缘分,这种缘分无论从何情感而来,都带着一份真诚,然而缘分一旦遇到问题,缘尽缘散也就顺其自然吧,千万别为此背上沉重负担。随性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能够做到随性的人一定是心性豁达之人,所以他才能依随自己的心情,不迎合,不造作,按照自己所思所想而行事。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都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一种负担。如亲情中,我们都希望亲人们过得舒心,可是哪可能所有的亲人都幸福美满。比如友情,我们都渴望人生中所聚集的缘分都是难舍难分,然而时间会改变许多,你怎么能左右。再如爱情,没有一个人不渴望真挚的爱情,可天底下有多少人生活在痛苦婚姻中。读了很多的书,我一直强调珍惜,人生相遇是缘,陪伴为情,有缘还有情,就是这辈子最珍贵礼物。如果你不珍惜,随性丢弃,只能说你无缘无情。林清玄给我们讲述的就是有缘有情的故事,林清玄说:生命里有许多正向时刻,也有许多负向时刻,一个人快乐秘诀,便是抓住那正向的时刻,使它更充盈;转化负向的时刻,使它得到清洗。唯有如此,你才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惧。

  喜欢读小说的人,自然是读其中玄妙的故事。喜欢读散文的人,其实是在读作者简短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读林清玄散文的原因。修行过的人,内心一定非常纯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读,与每天挣扎在生活中的人会有很大的不同,或许有人会觉得林清玄有些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而我却在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善和净。他所要告诉你的也正是如何让自己一心向善,内心归于平静。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恼火吧,对于别人的无意之过,轻轻放下,你放下的是谅解,而他获得的是情谊

  大家都知道我喜欢读书,其实我读书并不细致,很多书是甚至是狼吞虎咽,翻过之后也不记得什么了。但有些书我是不会如此对待的,而要细嚼慢咽,甚至反复回味,林清玄的书自然就在其中。都说你缺什么才会补什么,或许我的内心也缺失那种豁达和平和,即便我总是提醒自己冷静,放下。愿这些经岁月洗涤与万千读者甄选的林清玄经典文字,让你的内心回归平和,以自在从容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后感(五):清心的智慧

  “心无挂碍,无忧恐惧”出自佛教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中“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一句。《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是一部佛教徒必读必知的经典著作,也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想要了解《心经》的玄妙恐怕相当不易。台湾作家林清玄32岁遇见佛法,35岁写成“身心安顿系列”,40岁完成“菩提系列”,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了佛教文学的兴起。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中,林清玄谈读经、谈写作、谈生活,也谈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遇见、所得。他的文字清新淡雅从容不迫,既有出世者的淡然与超脱,也有入世者的热爱追求,犹如一股清新的泉水,流进读者的心田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的序言中写道:“心经不只是智慧的教导,也是生活的老师……空不是无,而是生活的空间,生命的包容,生存的洒脱。”在前两章内容之中,林清玄写到的大多是读经的感悟。譬如:守住心灵的空地,学会理解忘情,修炼一颗柔软的心,不要对某件事物太过痴迷等等,都是现代人面对纷繁复杂生活时应该时刻自省的方面

  正如《情困与物困》一篇中所言:“第一流的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在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联想到如今社会中男男女女情感的纠葛物质过于丰富带来的累赘烦恼,学会“静观”与“自在”就显得尤为可贵

  《清风匝地,有声》中品茶时可以照见“残心”;《油面摊子》教人学会放弃执着,不与他人比较;《猫头鹰人》告诉我们不只要常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来照见世间的真相,更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向偏斜的道路。林清玄说:“文学家的生命密意,一是不断透过写作探触更深的内心世界,使之更为明晰;二是把内心所触及的境界与有缘的读者分享。”他的禅意文章,正是实践着这样的精神,与读者进行着最诚意真切交流

  在阅读之中,作家与读者建立起的信任,令精神的艺术成为可能。正如人类心灵的烦忧自然最终还是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纾解,但也有不少外在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安慰启迪。所以,在林清玄的笔下,不论是一朵昙花、一支黄玫瑰,还是一碗父亲辛苦带回的羹汤,一幅难忘的自然风景,都是清心修身的好素材,都可以信手拈来做成文章。

  在高妙的佛经之中,在若水的时光里,在山水草木间,在日复一日的心灵旅程里,少不得一些清心的智慧,自洁的力量。而林清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中这些关于亲情、爱情、友情、世间俗事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作家的人生经历,也告诉了我们生存的智慧,面对生活应有的从容姿态。读而有所得,才不枉倾注期间的光阴

  如果说佛法的智慧赋予了林清玄禅意散文超然的底色;那么作家淡然的笔触便是这书中最柔软坚韧的内容,忙时读来不觉纷扰,闲时愈读愈有味道;加之意境悠远的照片穿插其间,令人不知不觉间迈入了心意澄明的境界。“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这时时需要修炼的大智慧,也多少算是从此书窥见一斑了吧。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后感(六):擦拭心灵,观照自我

  ——读林清玄《心无挂碍 无有恐惧》

  读台湾知名散文家林清玄的散文集《心无挂碍 无有恐惧》,既能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恬静闲适,又能体味“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而“那人”,在林清玄的散文中,便是“自我”。如书中所言“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心无挂碍 无有恐惧》 是林清玄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禅意风格和佛学智慧的58篇作品,从自在安然、一心一境、日子如莲、尘世牛马、正心修身、草木有情等六大主题出发,品评人生,感受生命,为内心浮躁者提供心灵的启示。

  林清玄散文的是可亲的。其文风质朴清雅,既不刻薄,也不说教,娓娓道来,如春风拂面,如山中涓流。他写的总是常见之物,总是身边的小事。一朵花,一只毛虫,一碗面,一幅画。似白居易之诗,老少皆宜,又如王维之诗,富有灵气。以物见自我,见性情,见真知,所谓“山水有灵,草木有情”。他说,人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又说,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这样的性情,在现代社会甚是难得。当下社会,人们忙于生计,着眼于金钱或名望,在欲望的沟壑中,浮躁之气升腾。“我”陷入精神困境,生存的意义蒙上厚厚的尘埃。正如林清玄在书中《软枝杨桃》一篇所说,当整个社会只重视表面的好看,忽视内外的毒素之时,真正清静的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也难怪一句“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能引起社会共鸣。

  林清玄的散文集可贵之处,在于关注当下普通人的精神困境,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心灵的启发。在他看来,人之所以烦恼,乃因“贪”、“痴”、“嗔”。欲望太多,又难以“放下”,背负着“执着”,固人生不能“从容”。他在《木炭与沉香》一文中说:“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地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满。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人失去了自我,隐蔽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何尝不是如此?现实生活,我们内心常设尺寸,并与他者较真,丢失了生活本来面目,也失去了自我。作者在《油面摊子》说:“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这里的“执着”不是坚持,而是不顾自我的虚妄。如此“执着”,这样的生活何来“美”?

  何以破解“贪”、“痴”、“嗔”?林清玄将佛禅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荡涤心灵,给人生以启示。他说,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便会进入内心更美好的境界。说白了,人要“修行”。所谓修行,首先要观照自我,拂去覆盖在心灵上的尘埃,创建内在的美好。“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他说:“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我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足够了。”

  虽说林清玄在散文中讲了不少佛禅故事,但他并非叫人们超脱物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我们从内心出发,与外界“结缘”,从俗事俗物中见真知,见真我。与生活之中,又时常观照自我,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一个达观通透的心灵,俗世之好事坏事都会滋养“自我”,都将使人生更加美好。

  读林清玄的散文,我们会发现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道,又有东方佛学智慧的心灵力量,还藏着西方人文思想的精髓。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汇合,使得林清玄的感悟圆润通透,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在这浮躁的尘世中,读一读林清玄的散文,对内心的滋养不无裨益。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读后感(七):观照自明

  很多人对林清玄这类的台湾作者有个误解,认为他们的文字清清淡淡,一如台湾口音般温柔软糯,缺乏力度。但读完《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你一定会对自己抱持的这种偏见进行反省。

  从文字上看,《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这本散文合集依然保留了林清玄恬淡宁静的风格,然而这种恬淡与宁静,却与很多以文字遁世的伪装宁静不同。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加入了他对于佛与禅的体悟,而从其中引出的大智慧,使得文字多了些超然和洒脱。

  事实上,也有过很多作者用散文写佛经,写禅味,写开悟,但他们常常失败。太多的作者为了强行在结尾引出开悟的状态,因此精心布局、细心堆砌,明明劝人放下,最终自己反而被困在经文中、缠在禅语里。林清玄在这本书里选编早期的文章,其实也有类似的毛病。但是经过多年的思索,后期的绝大多数文章跳脱出窠臼,展露出了他经历时光洗礼后的随性洒脱和浑然天成。

  于是你会发现,这本书说佛却不故作玄虚,文字清雅却不卖弄雕琢。它像一杯干净的水,没有太多添加的味道,却又能在平凡中让人品出内蕴的甘甜,清洗被尘埃掩盖的心。你看书里的文字,就算借俗世的人情世故来做引子,也总是借那些极小的,也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来说来谈。所谓真正的高手正是如。例如你看他从油面摊子上的煮面,即可延展出关于自身的观照和比较的可笑这样的议题。又能以通过街这头车祸现场的惨烈及街那边的混乱匆促,来沉思身而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不张扬的、低稳的起手式,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让读者安心跟随他一起开始反思。

  随后那些被物质环绕,往往以为自己幸福无比的人,在阅读这本书时,会不断发现自己心灵的缺失。虽然作者并非有意识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按图索骥的“寻找幸福之道”指南,但对缺乏大片时间去整体学习和反思的很多读者而言,却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心灵整理术”手册,来反问自己为何总是感觉不快乐。

  焦躁、忙乱、空虚、寂寞,这些都市病,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产生的原因。现代人不快乐,事实上多半源于对物质的迷恋,以及对自我的虚荣。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断舍离”能得到很多人认可并盛行的原因。林清玄的这本书,正是从心灵的角度去思考让很多人执着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人生八苦,是怎样羁绊自己的人生。而书名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以及书里的种种省思,正是让你按照作者给出的思考结果,去比对自己的人生,然后学会放下,学会找到珍惜真正珍贵之物,找到真正的快乐!

  而这,或许就是佛家所说 “观照”的自明吧!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我的微博:http://www.weibo.com/kiv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