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舞文詅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舞文詅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3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舞文詅痴读后感精选10篇

  《舞文詅痴》是一本由黄恽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文詅痴》读后感(一):民国拾遗--评《舞文詅痴》

  民国拾遗

  评《舞文詅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历史理应是严肃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念而有所改变,所以有时读史书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又不愿附会野史的调侃。而今有幸拜读黄恽的《舞文詅痴》一书,让一直只愿读正史的我眼前一亮,心生敬仰之情,也开始对野史产生了兴趣

  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上有专家学者著书立作,下有食肆饕餮茶余饭后人人都在讲历史,但无论是王立群,易中天,还是桀骜不羁的秦晖,即便见解独特语言犀利,也未敢越过正史的雷池一步。

  反观《舞文詅痴》,虽是一本讲述民国野史掌故的书,但书中却展示了大量民国时期原始资料,有诸如《苏州明报》《苏州日报》《申报》等报刊上的文章报道和启事,也有文史名人的著作、书信日记高度真实地还原了民国时期的名人轶事。即便只言片语,也一字不差,并且注明了出处日期作者,可谓是有理有据,丝毫没有杜撰之迹,也绝非泛泛而谈,同时还能让读者一窥民国时期的语言特色

  如作者在《1927年苏州易帜中申听禅的遭遇》一文中,开篇就直接给出了《苏州明报》于1927年元旦刊登的一篇社论文章(节选):

  民国十六年,犹如儿童之十六岁矣。古者以男子十六岁为丁,当立身处世,为社会宣力,为家长扬名。今民国十六年,亦可作如是观。以前之事,譬如儿童之年幼齿稚,完全儿戏,今届成人之年,自当一洗积习,与年更新。来日方长,定有新猷客观。吾愿一般军阀家......庶几大好山河,勿致陷于万劫不复之地为幸也。

  一手资料,原汁原味回味无穷,既交代了苏州易帜的历史背景,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民意。为作者接下来的叙述以及发表见解提供了有力支撑,避免了空谈。而诸如此类的资料书中还展示了很多,由此可见作者藏书之用心,涉猎之广泛。

  再者,作者虽在自序中菲薄自称是《颜氏家训•文章》中所说的 “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的詅痴符(指文拙而好刻书形世的人),但通读完全书便会发现,作者的语言功底其实不输任何一位史学大家,而给本书取名《舞文詅痴》,也颇有些许道骨仙风的大家风范。

  全书分上下两辑,分别讲述人和书的野史,虽看上去零散杂乱,但细细阅读便会发现篇与篇之间还是被细心地做了有关联的安排。比如写张爱玲,则安排了同时期与之齐名的同为海派才女的苏青作为上篇,没有刻意的对比,却相映成趣

  素有张爱玲传人之称的海派作家王安忆曾在某个访谈中说过:“人是生活在历史的局部的,而生活又都是很具体的......若放弃具体仅仅只是写大时代,那就会因涉及到历史的评判而忽略了历史的细水长流。”

  《舞文詅痴》作为一本通俗易懂却又充分尊重历史的民国掌故小书,虽不能像正史那般让人“知兴替,明得失”,但其作为一本野史读物,挖掘出了众多民国时期的名人轶事,具体到了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无论是胡适、鲁迅、张爱玲这些众所周知文学大家,抑或是鲜为人知的苏州名妓金凤、曲园女弟子张贞竹,每一个故事都是跳出了大时代,跳出了正史书上“时势造英雄”的格局,向读者展示了时代名人作为普通人的一种存在。

  这些也恰恰是正史所遗漏的或者说无法涉及的,但又同样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碎石子儿,同样是可供现代人研究和著书的素材史料。

  《舞文詅痴》读后感(二):缥缈鸿影,有闻回响——读《舞文詅痴》

  文字初生,绝地通天,而中观人世传说中上古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中自有春秋,可微言大义,可亦庄亦谐,而从中我们得以探幽发微。历史匆忙过客,现场不为须臾而驻足,所幸故纸堆中,自有昔人遗篇,即便断简残章,亦如水退留痕,可一窥世态人情冷暖悲欢

  舞文弄墨,多少想见文人墨客游戏文字散淡之姿,而《舞文詅痴》,倒是更足见文人之性情风神。神坛的光环悄然隐退,却淡入了人性的真实,书中人物,有如自家亲人,或憨顽娇痴,或人情练达,或任性恣意,然今日观之,终不过会心一笑。残墨犹存,斯人已作古,我们亦已无由苛责。

  上辑《如梦记》,虽只言片语,然民国时人之爱憎恩怨,本然情性,无不纤毫毕现。民国时期文人往来,正是繁杂纷冗,遗闻轶事,多散落民间,但流传既广,便不免走样,却忽略众生红尘之中,总有一千种面向,留给我们的视野中多是简化之后的脸谱。而当人物由扁平恢复圆型,二维平面走向多维立体。时空变幻里的真实不虚,那一刻我们有望与它素面相见。

  即便张充和这样一位才女,当年胡适爱才心切,也并未逾矩将其正式录取,只是作为北大的一位走读生而已,倒是今人多有抬高之嫌。精通英文如梁实秋,却一度被北大学生认定英文不好而欲赶下讲台。鲁迅与胡山源、徐懋庸曾有恩怨纠葛,然时过境迁世事更替,倒更见出鲁迅察人之目光犀利。任性如汪异三,拼死吃河豚,殉了自己的口腹之欲,于追求美食来说也可谓是达到极致了。

  下辑《烟云录》,想古今卷帙浩繁,终如过眼云烟,然翻检昔人残卷,时而可见草蛇灰线,历史的宏大叙事消隐为背景,于个体生命记录中却反而直见本然,所谓微尘大千,刹那终古。

  《许宝蘅日记》中宣统年号的确定皇帝退位,竟合于黄檗禅师诗句,是历史偶然巧合还是天机的谶语?陈寅恪学养深厚,但夏承焘于《评〈长恨歌〉》一文中赞扬了他的创见之外,也善意地指出了他“过深过琐”的偏失。陈寅恪被钱锺书指为“书呆子”,其实联想到他晚年遭际,亦何尝不是早有伏笔?

  故纸堆中,作者撷取诸多掌故,汇聚一书,然不落他人窠臼,于笔下人物报以理解同情字里行间,如有一抹温和笑意,静对往事如烟。民国遗风,缥缈孤鸿影,谁为后世知音?以文照人,人文互见,隔世相望,如闻回响。

  ——芷若

  《舞文詅痴》读后感(三):“一书读罢头飞雪” ——春节读黄恽《舞文詅痴》有感

  “一书读罢头飞雪”

  ——春节读黄恽《舞文詅痴》有感

  春节前夕,开车奔赴千里之外的老家过年,收拾行李时,犹豫几番,还是把之前决心要读的几本专业书给拿掉了,独独留下了黄恽的这本《舞文詅痴》。

  因专业是现代文学,自问对现代文人的一些轶事风韵还是熟悉的,但当坐在床头翻开此书时,还是被作者的视角之独特、关注细腻而吸引。

  黄恽的这本《舞文詅痴》重点是民国时期人和书的夜史趣闻,其中既有大众熟悉的鲁迅、周作人、巴金胡适、徐悲鸿、俞平伯、张爱玲、陈寅恪等名人、亦有大众不太熟悉的陈衡哲、温源宁、张充和、高长虹、刘文典、李超琼等人,但对这些人的轶事趣闻,作者在书中一一娓娓道来,似如身边多年老友一般的熟稔,而所引用的材料都为学界未见或忽略的,读罢让人产生人生如梦、一鳞半爪、片言只语、都是云烟荒芜感,更为作者阅读之广泛,用心之细致而抚掌不已。

  因读书时正是年三十晚上,故当读到《故纸堆:节日里的作家》一节时,兴趣特高。因专业的缘故,对作家们不自觉的会有些美化甚至是神化,会把作家们的日常生活想象得非常的高雅,在过节的时候,作家自应与我们俗人不同,在他们身上,肯定是一到过节时就给读者碰触一份民俗大餐,让大家把“多样的民俗回味一番,享享眼福,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聊且快意”,从而让人意兴大发,让中华民族传统焕发出正能量来。但在作者的笔下,作家们的节日实在平庸至极,远不如常人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来得快乐

  如1923年,周瘦鹃在其主编的《半月》杂志上弄了一个新年特大号,他在《新年之回顾》中感慨:“到得马齿加增,一年一年的长大,那新年的乐趣,也就一年一年的减少了”。著名滑稽作家徐卓呆此时的新年感受并没有多少滑稽的成分,而是感觉要多些文字多挣钱,“我是个过日子怕有变化的人,所以对于一年中这特异的新年,不能发生什么趣味,因此新年的趣事,也很少很少了。不过我这种无味的新年观,大约年纪愈大,这年头愈深。在近年来的新年,更是闭门不出,终日在家里执笔,反而比平时要认真很多。”王西神在《我家之新年》中则说:“似新年二字,仅为时令上之一种过渡名词,并无纪念价值。况生亦有涯,年运无尽,故年逐时新,人随岁旧,以旧人过新年,更有何趣味之可言?吾辈入此五浊世界,强支傲骨,随俗浮沉。当期少时,嘻酣淋漓,视天下事若一无措意,及乎青毡老我,白眼看人,哀乐无端,中年已到,有家室之累人,有妻孥之困我,有人世间一切虚文缛节之酬酢,自恨年光无倒流之法,不能缩吾身复为童孺时代。”

  在这些作家关于过年的文字中,读到的更多是无奈。因为一旦成为了作家,大多数人都脱离了青少 年时代而进入了中年,对中年人来说,新年的意义已经不再是民俗意义上的新鲜感,而是迫在眼前的经济重负,发些牢骚自然不过。

  读这些文字,不禁联想到自己,半生漂泊,暂且寄身于一无名高校谋生,过年时,看着别人的欢乐总有些隔膜感,仿佛那欢乐和自己无关。在别人的欢乐中,自己倒是更愿意沉浸在作者的这些文字中,年三十的晚上,家人都在守着电视春晚,抱着手机红包的时候,我独坐床头,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等读到《郑孝胥日记》一节时,母亲喂的公鸡已经打鸣,早起的村人已经开始鸣放鞭炮,大年初一开始了。

  一书读罢头飞雪,新的轮回开始了。

  《舞文詅痴》读后感(四):一本有趣的小书

  过年假期期间,读了一本小书名曰《舞文詅痴》。初看其书名,我也没搞懂这本书是讲什么的,甚至其中的詅字也不认识,于是,阅读这本书就从查这个字开始。《汉语大词典》中解释“詅”为叫卖,所谓“詅痴”是指“称文拙而好刻书行世的人”,我们联系“詅”字的本义,就知道这个书名的含义了。当然,用此来作书名是作者黄恽先生的自谦。

  这本书不是有系统的所谓的专著,而是一本名人掌故小品集。书中主要写了晚清、民国文化名人的小掌故。时下,这类有关民国人物掌故的书可谓汗牛充栋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是这本小书自有其价值。我觉得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这本小书提供了很多别的掌故书所没有的有趣的史料。如今,很多人拾取名人有名的掌故,然后剪刀加浆糊就造出了很多此类的书。而读完这本书,我们就能知道,作者手上是有货的,所以才能写出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读罢此书,我倒是觉得作者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其中一些故事写得更丰满一些。比如书中的《失去了儿子的刘文典》一篇,作者通过《大学新闻周报》中的一篇文章生动描写了刘文典先生在丧子之后上课的情形,读来令人唏嘘。如果作者能够在前面铺垫一下,写一写刘文典先生与他的儿子之间的父子关系,我觉得就更好了。现今,《刘文典全集》的修订版也早已出版,这些信息比较容易获得的,我在翻《刘文典全集》时,就看到刘文典先生与他的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读来也非常有趣。以往,写民国掌故的人写到刘文典先生几乎都会写刘文典先生的学问脾气,甚至顶撞蒋介石这样靠不住的事情。而本书作者黄恽先生则着重于刘文典先生在丧子之后的心态行为,读来颇觉“脱俗”。

  通过这一篇我们就能知道本书中的文章风格,书中的文章都围绕着名人生活化的一面来写,这样就使得作者笔下的文化名人非常鲜活,这可以说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以前我看到很多关于文化名人掌故的书,不用翻开,就知道这些书的内容,一提到王国维基本上就是“读书的三个境界”,一提到陈寅恪就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等等。可以说,这类书都快成一个套路了。而这本小书,可以算是此类书中的清流,虽然我也觉得它有一点上面所说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这本小书读来还是很有收获的,也非常有趣味。

  另外,作者不仅通过手头上的资料勾勒文化名人的生活情况,有时还在书里进行一番小考据,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如《陈衡哲轶事二题》一篇,作者就对何其芳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嫁入四川的女人做了一番考证,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这个女人就是陈衡哲。引出陈衡哲以后,作者就围绕着陈衡哲与胡适的关系,分析了《十日谈》这本杂志在当时刊发的有关胡适与陈衡哲的八卦文章和胡适的回应文章。那作者认为陈衡哲与胡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到时候翻一翻这本小书就知道了。

  总之,《舞文詅痴》这本小书非常值得一读,它有趣、有料,作为闲暇时候的消遣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