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0: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的读后感10篇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是一本由[美] 阿瑟·格蒂斯 / [美] 朱迪丝·格蒂斯 / [美] 杰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0元,页数:5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一):不看不知道,地理真奇妙

  作为一名文科生,翻开这本理科著作,纯属机缘巧合,本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鸡汤法则原本对地理课一直头大的我,是有些头大的翻开这本皇皇巨著的,结果,一看,竟有些拨不出眼来了。看完以后个人表示,这的确是一本可攻可受,啊不,是居家旅行、加班出游、必备读物。好的,以上,不是搞笑,而是本人亲证有效

  首先从外形上谈,16开大本,全铜版纸印刷的硬质精装配置充分保证了本书的厚重,接近A4纸的大小,4斤多的体重,使得此书在阅读之外一身兼具独走夜路防身、公共场所装*、练习负重前行的多种功能

  收到这本书后,为了对抗自己的长年懒病,我给自己的阅读时间非要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周时间。是的,7天时间,一百万字的专业书籍,不是小说喔。真有背水一战节奏,如果再有清风应景来拂面,当事人就可以高唱易水寒了。

  是的,这个当事人就是我,正当小心思窃想着,不是还有个双休日么,呵呵,少年真是太天真了,按照例行的励志故事法则,主人公越是目标明确的想办成某事,就越要有障碍出来的好不?!

  果然,单位临时有个专题任务要赶,全员大加班,而且个人腆居主力,要连加两天班。此情此景,除了对上天的安排暗挑中指外,还有什么能做的?有!比如把书放包包里路上看,虽然有形式主义之嫌,且在公交车上没少引得其它乘客侧目,原本在车上看书而非玩手机这事就够另类的了,还是这么一部大家伙,这人真的没病么。

  对此,一起并肩加班的好基友小明同学也给出相同疑问,个人认真表示,上班路太远,自家一个女孩子独自赶路,担心个人安全,带这个防身阅读两相宜。小明一语道破严酷现实,“你长的这么安全还担心这个?”于是个人当场被打败了。

  现实是灰色了点,但理论之树长青。自家用事实证明,这种理论书籍无论乘公交、去医院,读起来都毫无违合感。比如加班完成后请病假去医院做B超检查,因为事先没做好背景功课,不晓得上午是医院里人最多的时刻,于是陷入漫长等待中,在老娘与邻座大妈开始就如何有效控制血压亲切友好交换意见之际,自家在医院走廊塑料椅上摊开这本大书继续将阅读进行到底,和旁边用手机玩游戏漂亮MM相映成趣,毫无违合感。

  此处或许有人要问了,这种场合看的下去这种书么,答曰,看的下去,正因为这是一本纯理论书,所以才会在任何场合拿来看都能做到打开就看,开卷有益。不信换本《枕草子》《徒然草》之类的文艺清新,或者《卡拉马佐夫兄弟》之流的难啃大部头试试,保证你咬牙看上几分钟便会读不下去。

  那么,在如此这般克难苦学励志范儿的读了半天后,有甚心得收获,还是只COS了一把“亦看书而欲人看其看书者”,答案当然是积极向上励志阳光肯定的。

  老实说,读过此书后,以前在中学时期地理女老师那里留下的地理阴影算是不药而愈,以往对于地理就是某国首都为某,某山是世界最高的山,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那种误会全都烟消云散了。以上是解决问题方面,还有各项收获心得呢,具体讲,就是看过这本书以后再看新闻联播,尤其是世界新闻部分满眼都是亮点OR槽点啊。

  比如说卡塔尔被踢出中东朋友圈后,国民各种买买买,惶恐不可终日,为何卡国人民吓成这样,看看地图便一望而知。

  再比如上海持续多日高温天气,如果对地理学有一定了解,就很容易理解上海市由于其地理位置,夏季通常盛行暖湿气流,极易出现高温酷暑天气。

  所以说,这本书真是书如其名,很好的阐释了地理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关联。虽然这是一本美国出品的书,但在你读过书中比如政治地理学章节后,你不光能理解为什么特朗普竞选时一直叫嚣着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修长城,对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范睢为何向秦王建议“远交近攻”也能即时秒懂。

  可以说,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之前只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在读过如《地理学与生活》这样的专业书籍后,你就能从根源上搞懂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虽然,由于现代信息业的发达,我们早就可以做到不出户,知天下,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够了不是么。但知天下,不代表明天下、懂天下,事实上对于各种新闻事件我们以往通常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想看到事实背后的真相,还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行。

  所以说来说去,归根结底,有些看似枯燥的理论书籍还是不可不看的,更何况,这本图片、实例满满的书还非常好看实在是值得一看再看。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二):翻译质量太差,差评

  我有英文第14版的电子书,作为入门书籍,真的很赞,是老外一贯的作风,所以兴冲冲去买了11版的翻译,结果读了几页大失所望,简要说明:

  1. 第4页,...空间和空间所容纳事物...,原文为Geography, therefore, is about earth space and the content of that space. content这个词到了第9页全部翻译成了“内涵”,比如“区域的内涵”、“地区的内涵”。而和“事物”相比,“内涵”这个词是及其抽象的,特别是和空间搭配,空间的内涵,感觉是玄学,为什么不用简单词汇呢?而且这一句翻译成“因此,地理学是关于地球空间以及它所容纳的事物的学科可能更好。

  2. 第6页,区域差异,原文spatial variation,在第9页出现时翻译成空间变化,字面意思当然是空间变化,专业名词的翻译还是要统一的吧。

  3. 第6页,地理学分支这一块,“在不同情况下,所选取的研究题目是考察它们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格局。” 原文是In each case, the topic selected for study is examined in its inter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spatial systems and areal patterns. 应该是“在每种情况下,所选取的研究主题都是在考察这些方面(上文的自然环境或者人口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相关的方面)与其他空间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区域模式。”这本书的翻译每种情况变成了不同情况,空间系统变成了空间,无形中增加了理解障碍,掩藏了原意。

  4. 还是这一段,“系统地理学的另一个分支是...”。原文是The other systematic branch geography is......不应该是地理学的另一个系统性分支是...吗,系统地理学是什么东西

  5. 第9页,“它关注的是空间分布的现象...”原文是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enomena...这明明是现象的空间分布好吗!

  6. 第9页,规模重要,scale翻译成规模,其他地方这么翻译可能还好,但是地理里scale除了比例尺一般不都翻译成“尺度”吗?

  7. 第9页,左边最后一句,“其实这些概念都是...一些基本观测结果“,概念是观测结果,几个意思,概念是观测出来的吗?原文The basic notions are the means by which geographers express fundamental observations about the earth spaces they examine and put those observations into a commo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开头就说这些基本概念是方法途径(means)。如果我没理解错,翻译过来应该是“这些基本概念是地理学家用以表达关于他们所考察的地球空间的基本观测结果的方法,也是他们将那些观测结果置于一个通用参考框架的途径。”

  就看到这里,感觉心好累。

  最后,本书英文书名原意是“地理学导论”,翻译成“地理学与生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翻译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科普,或者说消费大众好奇心,有些地方不追求精确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错漏百出就不好了,失望至极。不过这也不是第一本翻译质量根本不及格的书了。

  既然要翻译,而且已经翻译了好几版,就不能走点心吗?光靠彩图和装帧是不能传达原作的思想精髓的,最多也就是货架上的畅销货,绝对不可能成为经典翻译。

  人家能耗时费力写出这种世界级的教科书,但是我们连翻译忠于原义都做不到,唉。。。。。。那些成天鼓吹中国科研牛逼,超英赶美的,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底气,真是前路漫漫啊。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三):开启智慧思维,领略地球之美

  自古以来,有学问的人常常使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自诩学识渊博。事实上,天文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而地理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地理知识、利用地理知识,掌握了地理知识就可以帮助我们预知天气变化、了解土壤演变、寻找矿产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等等。由此可见,地理知识对我们人类发展意义极为重大

  在传统的中学地理学主要包括陆地环境海洋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及防御,以及以人为中心自然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事实上,地理学的范畴更为广泛,百度百科认为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由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获得者领衔编著的《地理学与生活》则认为地理学的内容更加宽泛,不但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地理学,还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地理学与生活》既是一本优秀教科书,也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以专业的知识、精美图画,对地理学涵盖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了展示,在引领读者窥探地理学的奥秘同时,引发读者对地理学的深入思考,让你既了解了世界,又认识了自己,更领略了地球之美。

  地球之美在于空间的多样性。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地球表面也始终处于运动状态。随着建设作用破坏作用的持续交替进行,新的地貌不断产生,旧的地貌不断变化,形成了全球各地形形色色的地貌特征,研究地貌故事,能够让我们了解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它们与气候、土壤、职务动物生活、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大气温度、气压变化、杨柳、降水,塑造了不同的土壤和植被,更形成了色彩斑斓季节层次分明的植被覆盖以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地球之美在于文化的多样性。书中指出,文化是地球自然环境中像地形、气候和其他方面那样的区域分异的一部分。建筑物、耕作方式语言以及政治组织等可见的和不可兼得文化迹象是印发地理研究并作为地理学主题的空间多样性的要素。文化的区域差异导致了变化多端的人文景观作者俏皮的指出,文化的区域差异导致了变化多端的人文景观的微妙之处,就像对巴黎、莫斯科和纽约等城市的不同“感觉”,其强烈对比就像津巴布韦农村和美国中西部商品谷物农场一样明显。此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科技造就的人文景观更是千差万别神态各异,构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景观。

  地球之美在于政治的多样性。《地理学与生活》指出,空间政治组织的进程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从部落王国,人类群体都提出领土要求,都要把自己组织起来并在其领土范围管理自己的事物。文化地理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地球陆地表面几乎被划分为单独的国土单元,这些国家形状各异,有乌拉圭式的紧凑型、缅甸和泰国的蝌蚪型、挪威和智利的狭长型,还有印尼、巴基斯坦的松散型,等等。任何一国的大小、形状和区位,综合起来就有别于其他国家,而这些特征也影响着各国的力量稳定性。

  地球之美在于经济的多样性。看似各自独立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模式,实际上是单一实体中相互联系组成部分。很多生产方式起源于随空间变化的物理环境背景。例如,潮湿热带地区常见农作物在中纬度地区的农业系统就不存在。矿藏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地区和国家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多,而有些地区却一无所有。林业和渔业也依赖于其他自然资源,其存在、种类和价值的分布也不均匀。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一体化模式的覆盖,已经不能允许与世隔绝的国家经济体存在。一个世纪前发生在爱尔兰岛上的马铃薯因为枯萎病,不但影响到本岛的经济,更影响到了各大洲的经济。尽管存在语言、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的差异,人类在经济上仍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太史公自序》有句话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句话是说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地理正是一门这样的学科,而后浪出版社的《地理学与生活》,不但让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更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世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本书已经超越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具有启迪智慧的功效。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四):从零开始,一本书了解地理学

  从零开始,一本书了解地理学

  今天推荐一本新书,《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

  这几年,博物学传统逐渐复热,很多优秀的图书,有效打破学科壁垒,让我们门外汉能够通过跨界阅读,比较轻松地了解很多不同学科,我也喜欢看看文学之外各种学科的入门书,什么都懂一点点,人生更丰富一点点。

  零基础遇到合适的入门引导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尤其我们学中文的,对什么内容都是外人。看了好多植物画谱、教材都还是无从下手,直到《植物的识别》,才开始从常见的“科”有点进步;好几本人类学经典都看不进去,就连薄薄一本《人类学是什么》都扔下了,遇到《金翼》,才感受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田野研究的乐趣,差点自己整个投入进去;断续看大把心理学,却搞不清其学术研究脉络,一不留神看的没准儿已经被淘汰……

  其实想了解一个学科领域,最简捷的阅读是找该专业的大学教材,选几本最新版的,最好是引进版。虽然读起来枯燥一些,但确实少走弯路。

  一直想了解有关气候和地表的知识,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相影响等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刮风,平面的地图到底是准确的还是会意的,人类社会的文化氛围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不同的语种是怎么流传的,空气污染物怎么传播的,等等,一直不得其门而入,偶然看到《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的新书信息,很惊喜。

  这是一本整个地理学科的全面的通识教材,只看这一本书,就可以了解地理学科整体的研究分支、大致内容、学科结构和研究传统,几乎所有以地球(而非宇宙或国家或个人)为视角的话题都有提及。零基础的地理小白,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接轨国际地理学教育。现代地理学,不但研究地球这个整体,也研究地球上的每个部分区域,以及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人的生活与地球的关系,等等,跟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这本美国引进的地理学经典教材,在西方比较流行,深入浅出,接地气儿。当然,毕竟是本知识性的书,说它通俗易懂,是指沉下心来仔仔细细看,外行阅读没障碍,也不能指望有读故事书的阅读快感,毕竟是大学教材。

  比如最开始讲地图这一章,就详细介绍了如何在球体上定点、如何投影、如何确定比例尺、怎样选择地图的类型、绘制地图的各种符号、现代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也不讳言地图失真的障眼法,比如提到1988年苏联首席地图学家承认,50年来苏联有意对几乎所有公开出版的地图造假,包括地物的移位和省略,以及使用不正确的网格坐标,公路河流铁路有时被挪动多大十公里,等等。

  :这本《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的编加质量和印刷质量都很良心,引进版四色彩印精装版,九十几万字,大十六开,三十四个印张,大量的原版图片,图片上相关文字的转化,专有名词的准确翻译、核查校对,等等,工作量确实叹为观止,编辑不知道花了多少功夫,值得尊敬。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五):一部地理学经典之作,带你领略四季的变换

  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对地理这个科目很感兴趣,不过随着后来高中分科选了理科以后,就很少看地理学有关的书籍了。一方面,地理跟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精力也不够;另一方面,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契机唤起我曾经对地理学的兴趣。但是,当我看到《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契机出现了。

  《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是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获得者阿瑟·格蒂斯领衔编著的经典之作,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

  在绪论部分,作者阐述了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地理学的若干核心概念,如位置、方向、距离、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分布等,让读者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在地球科学传统篇,《地理学与生活》对自然地理学地貌、天气、气候以及自然资源地理进行了详细地讲解。讲地貌这一部分,就是概述主要的地貌形成过程,并对由这些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描绘,而不过分拘泥于科学论证和技术名词。讲天气和气候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温度、降水和气压,介绍它们的区域规律和世界气候类型的组合。对天气和气候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于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的连贯性理解。在自然资源地理部分,本书首先探讨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能源,以及非燃料矿产资源,它们是多元化工业经济和服务性经济的基础。后又讨论支持整个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土地资源,并且评论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求达到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

  在文化——环境传统篇,《地理学与生活》对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以及政治地理学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人口地理学,从人口数目、组成、分布和增长趋势以及他们对所占据的土地资源施加的压力讲述。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的组分和亚系统,文化变化的途径,定义一种文化和使各地文化发生变化的关键变量,通过这些方面介绍文化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主题是人类空间行为的规律性,并说明人们对地球表面使用的方式。政治地理学探讨了操控着那些文化因素的背景。政治制度和过程强烈地影响着许多文化要素的形态和分布。

  在区位传统篇,《地理学与生活》对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认真地讲解。在经济地理学上,本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经济活动的区位方面,试图回答为什么这些经济活动如此分布的问题。在城市地理学上,本书从把城市看作空间中按照一定模式分布的点和景观实体两方面审视城市地区本身并加以分析。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部分,探究了一些基本的地理学原理在世界范围和区域中的表现,对人类在地球表面及其环境中留下的烙印进行批判。

  在区域分析传统篇,《地理学与生活》重点对区域概念进行了阐述。这部分内容由一系列特定的区域短文组成,从部门地理学的角度展示区域分析系统。这些都是地理学家所追求的最终区域化目标的例子,寻求对手头资料空间表述的理解。

  《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之所以经典,能够出到第11版,受到无数读者的喜欢,我觉得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制作精致,全彩插图、语言简洁凝练、纸质摸起来很有质感;二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作者旨在编写一本涵盖地理学家所研究各种专题的课本,使这本书能够令人信服并能满足很多地理系开设本学科总论性入门课程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都应该是购书清单上的首选。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六):《地理学与生活》:读过走起来更有意思

  学堂里地理课的最后记忆是,身穿水粉红衬衫、米黄色西裤的帅哥在板书“拉丁美洲的山脉”时,照例又将“脉”字的最后一笔呈蛇形状一直弯曲到了黑板的尽头。当时觉得,年轻的地理老师每每板书到那一行的最后一个字时喜欢作如此表演,是一种炫技。后来,自己有能力寻山访水间或还走出了国门,好山好水好风光就在眼前抑或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时候,我想到了地理老师“脉”字那蛇行的一捺,是不是在暗示,所谓地理,就是走起来呀!

  可是,旅行实在是一项奢侈的个人爱好,除了需要金钱作为基础外,闪展腾挪出足够的时间也是一个问题,过去一首歌是怎么唱的?“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悖论中,我们学会了借助旅行社的力量去旅行,天知道那样的旅行,其实已经沦为“到此一游”的虚荣心满足,与旅行的本质、脚踏实地一次地理学,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将水粉红衬衫、米黄色西裤的帅哥定格为课堂里最后的地理,是因为打那以后再也没有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过地理,似乎不学地理于我的生活并没有大碍?有没有大碍,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比如,早年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是不能明白这位因为病态而格外敏感的作家,他描述的涅瓦大街一半热烈一半阴冷是他癫痫发作时的虚构还是确实如此;又比如,我最喜欢的一部马尔克斯的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其间色彩绚烂额描写是天赋作家那样的才能还是作家眼见为实的一一抄录;再比如,约翰•丹佛在《乡村路带我回家》中唱到的蓝岭山月光,真的能让人眼泪汪汪吗?去年6月去美国,特意去到当年给予约翰•丹佛创作灵感的蓝岭山,这才发现此地的译者闹了一个多么大的乌龙!原来,被约翰•丹佛写进歌里的MOOSHINE 不特指月光,而是当地一种烈酒的名称,猛地往嘴里灌一口烈酒,是个人都会眼泪汪汪,这是生活常识,何须问一个为什么!而只要在8月的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上走一走,就会体验到被建筑分割成阴面和阳面的街道,真的是一半热烈一半阴冷——这些对当地人来说手到擒来的生活常识,因为隔着千山万水,我却在疑惑中徘徊了那么久,那种抵达以后的顿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地理是理解各地文化的基础:文学、历史、音乐、电影乃至饮食文化。

  纵然有走遍全世界的雄心壮志,囿于各种原因,有些目的地终将是地图上的抵达,比如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所以,他的绚丽多彩,始终是我心里的谜团,而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创作、黄润华、韩慕康、孙颖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地理学与生活》一书,正好解开了我的谜团。

  《地理学和生活》一书的第481页上,有一篇题为“拉丁美洲人口格局”的附加说明文章,在这篇短小的文章里,作者写道:“拉丁美洲人口空间排布的独特之处是其强烈的核状特征:一种突出的集群模式。……核状聚落格局的起源可部分地追溯到深深影响着西班牙殖民者的淘金热和传教狂热。他们的聚落一般经过细心选址,因为只有蕴藏着可供开采的贵金属和大量印第安人口需要传教和提供劳动力的地区,才能满足他们的双重欲望。”也就是说,首先是殖民者驳杂了拉丁美洲居民的族群,其次是贵金属夺目的光焰,至少是这两个原因,使得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代表的南美作家,笔底下有着他洲作家难有的五彩缤纷。读完《地理学与生活》,正好入手了一套秘鲁作家略萨的文集,脑子里印着一张南美洲地图读略萨,几乎是一马平川呢。本书在封底上印着的一排大字“生活中应知晓的地理学常识”,通过阅读我体会到了。或许,你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地理学与生活》一书与文学的勾连,还真是我的个人体验,这么一本大书,鲜有论及文学艺术的,作者的重点还在于地貌、气候、自然资源、政治、经济、城市等等更加传统的属于地理学范畴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恐怕较之文学更加实用,我的意思是,在你选择好旅行目的地后不妨找到这本《地理学和生活》对照着阅读,你会觉得正踏足的地方比一无所知地抵达,要有意思得多。

  不过,我对《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更大好感,是作者在用国际视野构想这本著作,所以,该书的体例不再是惯常教科书式地一个大州一个大洲地铺排概貌、地貌、气候等等,而是主题先行后将地球视作一个大家庭随意安排详略、疏密地叙述。如此安排体例的好处,是“简捷地得其要领”(封底上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系前主任蔡运龙语)的同时,培养了读者的大局观。

  好玩的是,《地理学与生活》一书的作者在书的每一章节的最后都安排了几道思考题。我试着做了几道题目,发现做完以后也就掌握了一个章节的重要内容,咦,这不是应试教育的路数吗?果然,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说,《地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教科书。既然如此,选择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学子如将这本书作为辅助读物,我认为一定会大有裨益。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七):人与自然的思考

  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发展是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取得的。有些是从哲学研究中引发的;有些是受社会生产力推动的;有些是多种学科交叉影响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认识地球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我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地理学,初步认识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大学里更需要有这样一门地理学课程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

  《地理学与生活》就是这样的课程,作为美国大学地理通识课的教材,这本书知识全面、理论系统、贴近生活。读完这本书能够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开拓视野、塑造洞察力,培养一种地理学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很厚,共600多页,知识点全面丰富。书中大量使用插图(共450张地图、图表和照片),章节标题逻辑清晰,开篇故事趣味十足,专栏问题发人深思,很容易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专栏和图片反映了大量的现实问题,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电子垃圾、核废料处理、筑坝的烦恼、难民潮、移民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专栏后的每个思考题能够帮助读者进行思考,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非仅仅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分享对本书的三点思考。

  一、本书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四大篇内容。

  第一篇讲述了地球科学传统(自然地理),包括地貌、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等。主要是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深入了解作为人类家园和工作场所的地球。增加了我们对地球这个人类家园的了解连贯性。

  第二篇讲述了文化-环境传统(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政治地理学等。这一篇从人文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人类的生存、文化的形成、行为的发展,是由物质现实与社会文化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剧了地球上许多资源供应的紧张关系。世界的未来取决于当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一切自然资源明智而审慎的经营管理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同样重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第三篇讲述了区位传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篇探索了人类与支撑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格局。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是导致变化的主动地而且常常是破坏性的营力。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再是偶发的和地方性的,已经成为永久性和普遍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和政府与日俱增的忧虑。

  第四篇讲述了区域分析传统(空间一致性),包括区域的概念、地球科学区域、文化环境区域、区位传统划分等等。区域是一种通过想象力构建的实体,对空间资料进行有目的的组织。通过观察某个地区并概述其在空间上的重要性,强调了对空间一致性的认识和对其重要性的查验。地理学上的人为区域,引起地理分析的孤立事务、格局、相互关系和各种功能慎重地构思。

  二、透过这门课程来看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1、实用导向VS兴趣导向

  在中国,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这种应试教育方法让学生把精力放在那些高考必考的课程。这种实用导向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学生考上大学。而在考上大学以后,学生就被限制在不允许修改的专业中,这不仅失去了得到通才教育的机会,甚至被剥夺了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可能。

  在美国,美式教育不仅以兴趣为驱动力,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大学的教育被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仅仅是“雕虫小技”(Skills)。

  2、问题答案的趋同性VS趋异性

  所谓的趋同,最直观的体现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被认为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比如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高考要求学生的答案要符合标准才可以得分。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应当有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否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而“趋异性”则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种对孩子不设限、注重个性的思想,贯穿于美国孩子从小到大接受的所有教育阶段。相对于中式教育每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在美式教育中会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答案。美式教育方式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灌输知识,而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塑造分析问题的洞察力。

  3、强权喉舌VS独立思维

  大学是新思想的来源。一所大学在人文学科和经济学等学科上的研究水平,是以能否提出新思想,是否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来衡量的。而作为强权喉舌的中国大学的研究水平,是以获得政府经费多寡为标准的。解放前的北大和清华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就在于它们是当时中国先进思想的发源地。

  美式教育体现了独立思维能力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甚至在社区大学中也有体现。在基础教育中增加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强调“实证+逻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从培养专业技术工人,转变为培养拥有独立理性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美国的大学一直都是新思想、新文化额发源地,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强权扭曲自然

  当文明之光亮起的时候,人类就不断地探索如何将森林、草原、山地改造成耕地、城市和关卡。人类对地表的这些改造,体现了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力量,也体现了人类的强权统治,这种强权统治往往隐藏在各种人造景观的背后。

  人类建造园林、饲养宠物显示了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强权。灌木修剪、盆景在给人类带来美的同时,可曾想到这也是人类为满足自己娱乐需求而滥用暴力的体现。这种园林艺术,是以各种刑具为工具,将植物修剪、削皮、捆绑、重压,去阻止植物的正常生长,扭曲它们的自然形态。

  饲养宠物和驯化牲畜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强权。龙睛金鱼是一种漂亮的大眼泡金鱼,在欣赏这种宠物的同时,可曾想到这是一种更荒唐的扭曲自然的方式。这种大眼泡妨碍金鱼的正常游动,让龙睛金鱼痛苦不堪、脆弱异常。

  这种强权不仅体现在自然上、动植物上,更体现在人类本身。战争、种族灭绝、奴隶制、性玩具、宗教迫害、肤色歧视、性别歧视,这些血淋淋的现实就摆在我们面前。人类玩弄自然、玩弄弱者,只是为了纵容我们内心深处的权力欲与控制欲的邪念。

  2、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很多人都看过BBS的《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从冰封千里的两极世界到干旱酷热的静谧沙漠,从绵延万里的雄壮山脉到光怪陆离的无垠深海,从幽深隐秘的迷宫洞穴到暗藏玄机的热带雨林,从一马平川的辽阔草原到崎岖陡峭的雪山冰川,记录片中的地球是气势磅礴的、是雄伟丰饶的、是神秘美丽的。在赞叹造物神奇的同时,我们也对丰富和广博的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地理学教材,在波澜壮阔的同时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母亲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舔舐了创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可以看作是有生命的实体,运行在宇宙中的地球具有生命的根本特征:地球是“活的”。然而可悲的是,任何“活的”东西,都不可避免会“死亡”,而最悲惨的结局是人类毁灭地球的同时也被地球毁灭。

  虽然不存在真正的天堂,即使上苍只是偶尔才会眷顾我们一下,我们也应该少一点绝望,多一点希望和光明。学习地理学就是要持有这样的信念:我们现在对作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基础的空间过程和格局较深刻的认识,将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景观之间关系,让这种关系以一种良性的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以生活为经、以地理学为纬,勾勒出人类文明的画面。人类文明究竟会如何发展,如何学会与自然相处,需要人类不断的反思。反思是洞察力的源泉,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帮助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和精妙。让人类学会珍爱自然、感悟自然并寻找人生的真谛。地球是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爱惜这个家园,文明之光才能永放光芒。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八):读书|《地理学与生活》:读点地理学,能抬高你的视野

  人生的终点一望即知。在人生短短的历程中,有时常常会感觉自己无比强大。然而,如果能够站到某种高度去看,或许你会发觉人类,或者很多东西,都变得十分渺小。想要获得这样的视野,人要借助某种途径,比如旅行,比如思考,比如读书,最近读的这本《地理学与生活》,恰是这样一本让人提高视野的书。

  我对地理学产生兴趣,来源于我的一位高中同学。

  坐在我后座的同学Z,成绩一向优异,高考填报志愿时,勾选了“服从调剂”,结果阴差阳错间学上了地质学。以后我再见到同学Z,就经常听他说这一句话:“不是我选择了地质学,而是地质学选择了我。”同学Z在地质学的路上,一路从本科,到硕士,再到澳洲攻读博士、博士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成为业界顶尖。很显然,他对这个学科十分热爱。能够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成事业,他是很幸运的。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你给我一块石头,我就能告诉你它的年龄,也能告诉你它能变成什么。”为了验证同学Z这句话,当时我差一点就跑到楼下随便捡块石头让他看了。

  这又让我回忆起我高中时期的地理老师。

  这位老师可能是刚从师范毕业,头发常常凌乱,镜片背后的眼神颓唐游离,总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他的上课简单的很,拿起高中地理教科书,直接大段大段地读下去,把头埋在课本背后,从不提问,也很少与学生做眼神交流。需要写板书的时候,一笔一划工整地在黑板上把要点抄写下来。于是教室就成了瞌睡场。好在他有一个好处,下课从不拖延半分钟。我猜,或许他是对自己的境况感到郁郁不得志吧,毕竟地理学并非主科。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这个老师给我的记忆,以及我对同学z的回忆,让我不断重新审视地理学这门学问。为何同样的学科,不同的人讲述起来却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看你是否喜爱这门学科。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特意地选一些与地理有关的书籍,比如《地理学与生活》。

  地理学,算是博物学的一个分支。中文里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人的博闻强识。而地理学又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本《地理学与生活》,将宏观的地质学与微观的人类生活结合起来。它解答了我很多疑问,也让我对周遭这个世界有种重新认识的感觉。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从地理学上看是显而易见的。地理学,就是这样一门让人高屋建瓴的学问。

  随便列举几个问题——

  为什么喜马拉雅的雪山这么多?

  因为工作的缘故,会认识很多摄影师。有一次,我有幸与一位专门拍摄雪山的爱好者同行。全世界海拔最高的14座雪山,他近距离拍摄了13座。唯一没有拍到的西夏邦马峰,只因运气不佳,先后去了4次,每次都无功而返。我注意到,这14座雪山,都集中在喜马拉雅和昆仑山脉上。这里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按照地质学的理论,这两大板块还会继续推移挤压,造山运动还在继续,14座雪山会继续傲世群峰。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九):一本书带你探索和重塑地球律动之美。

  你是个地理盲吗?亦或者说你遇上过地理盲吗?我就遇上过。下面给大家先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段子。 去年,我们全家去了一趟印度,我们在泰姬陵时,一个朋友正好给我打电话,对话如下: 你在哪? 在泰姬陵。 哇!出国了! 陪家人出来走走。 泰国我也一直想去,看到人妖了吗? …… 以前我真的无法理解地理盲。就如在我们云南,很多人连各个州市的具体位置都分不清。比如有人会问,我去大理,要经过曲靖吗?是不是觉得很好笑。 其实,我们在发笑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大家对地理知识的匮乏。 说实在的,以前(高中以前)我也是个地理盲,尤其是初中的时候,地理课我完全是一头雾水。因为在开地理课之前,就没有读过类似的课外书,对地理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所以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云里雾里的绕。 然而在今天,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只要想学,网络上,市场上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供选择。比如由美国作家阿瑟•格蒂斯和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合著的《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就是一本很不错的地理常识科普书。 书很厚,16开全彩,共有500多页,但内容也很厚实,囊括了整个地球的自然、气候、天气、人口及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地理学与生活 (全彩插图第11版)》读后感(十):你以为没用的知识,只是你不会用而已

  01

  午饭时间,大家一起等电梯,准备去食堂。这时候,总会找一些话题聊一聊,毕竟,几个人站在电梯口不说话,气氛总感觉有些诡异。

  这几天气温波动很大,我们很自然就聊到了这个话题。昨天还很热,今天气温就陡然降低了十几度,让人措不及防。我们都在猜测接下来天气会是怎样。一个戴着眼镜的同事说,这两天可能会下雨,再接下来天气应该会放晴。

  我们不以为然,谁猜不是猜,反正都是猜的。他接着说道,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通常还会伴随着大风降水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会进一步下降,但天气会逐渐转晴。

  他说的内容似曾相识,这是高中地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曾经我们为了应付考试,将这些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后来我们离开了学校,却没有带走这些知识,因为这些内容已经没用了,我们无须再为考试担忧。

  我们停止了猜测,在知识面前,毫无依据的猜测会显得幼稚可笑。

  我们没有从事地理方面的工作,既没有成为一个地理教师,也没有成为地理研究者,但我们真的就可以跟地理完全撇清关系吗?当然不能,地理学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自然是无法脱离生活。

  或许你不能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那这本《地理学与生活》会告诉你答案。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地理学与生活的联系。“详细”不是说说而已,不只是五百多页的厚度,而是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度。

  02

  因为喜欢地理,所以高考后义无反顾去了中国地质大学。那时候太单纯,以为地质就是地理,实际上两者区别很大。当然,我最后既没有学地质,也没有学地理。维基百科上这样解释,地质学是对地球的起源、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相信绝大部分人看完之后,是一头雾水。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们没必要刨根问底。地理相比地质最大的区别,就是地理学更关注“人”。本书《地理学与生活》也体现了这一点,生活本身就是因人而存在。

  《地理学与生活》全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了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有些我们略有耳闻,比如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有些我们可能闻所未闻,比如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阅读这本书,你会收获对地理学全新的认识。

  如果我们不知道地理学与政治的关系,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国土界限是怎么划分的;如何正确设置核心区;为什么有些地区经常暴发冲突;怎么从地理的角度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等等,因为这些政治问题,都与地理学脱不开关系。

  同样,如果我们不知道地理学与经济的关系,我们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适合农业发展,而有些地方适合工业发展;为什么三角洲地区经济通常都很繁华;为什么会出现跨国公司这种经济形势,这些依然与地理学紧密相关。

  你说地理无用,而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一不涉及地理学。只要你还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你就永远和地理学撇清不了关系。

  03

  我们总会误以为一些东西与我们的生活无关,所以我们会让数学滚出高考,因为去菜市场不需要微积分,去超市不需要三角函数。但数学真的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将数学这门工具掌握得越好,我们就越能跟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更能享受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福利。

  地理真的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吗?也不是,我们有意识地避开与地理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不懂地理,因为不懂,所以我们就会逃避。就像那些让数学滚出高考的人,无论理由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因为数学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

  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遇到问题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面对困难是迎难而上,而不是放弃。

  如果我窝在一个小县城,天天吃卤肉饭也能过好一辈子。但我还想去别的地方,看一下别的风景,尝一尝各地的美食。我们没法说这两种生活有什么对错,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你想要的就是最好的生活。但如果你想去得更远,看到更多,你就应该学更多的知识。

  你应该了解一些地理学的知识,当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你可以跟你同伴讲一讲这里的地貌,这里的气候和人文,而不是当一个旁听者,连附和的能力都没有。

  《地理学与生活》可能是迄今为止你所见到的关于地理知识介绍得最全面的一本地理书籍。我们学完了高中地理,但到头来还是不明所以,因为课本里面的知识点都太散了,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全。现在,你只需要这一本地理书就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