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5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精选10篇

  《彩色的中国(平装)》是一本由翁乃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一):【书评天下】彩色的中国,彩色的回忆

  文:薇薇爱阅读

  曾经在电视纪录片可看到过关于建国之后的影像。 翻开这本静态的书籍里面的影像, 很多照片看起来都似曾相识。 感慨时光飞逝,当年搬着板凳坐在电视机前面的小孩儿如今已经长成大人了。

  《彩色的中国》是一本由翁乃强拍摄的多张影片的集合,是从数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的445张作品,多少照片的原底已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照片的时间从1964年到1995年, 横跨了多个时代。 拍摄的也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因为我自己是80后的原因, 看到80年代到1995年这一段,倍感亲切。 相信如果稍稍上了些年纪的人翻看这本书,一定会有不少的回忆。 小时候总听妈妈说起生产队的时候的事情, 还有恢复高考的事情,他们学校的人去农场劳动的这些事儿, 以及主席去世的那年, 人们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听到大队的喇叭广播这个消息的时候, 不少人扔下手里的活儿在田地里哭泣的情景。

  相对于文字的描述,翁老的这本影像的集合更直观的反应了当时所处的年代里, 人作者拍摄的照片遍布全国多个地区,反应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013页的照片里,“石姑娘”队员的照片。石姑娘工作队,在辉县造地种粮运动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巨大的花岗岩是都煅开,以利于开山凿洞,或者凿成长条石用来修桥。

  如今机械化的生产, 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情景, 打麦场也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麦粒直接从田地里到了农户的手里, 人们大多数在自己的家里晒麦子了。

  043页里面炼钢炉里面出来的火红的钢材的景象。 这些在电视纪录片里都有动态的记载。 炼钢工人们在相对高温的车间里劳作。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 我也去了一家钢材的企业上班, 倒是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温炼钢炉, 车间里面的是一个长长的退火炉, 对于文科出身的我来说, 什么是退火, 这些钢材是怎么炼的, 都不是那么的清楚。 多往车间去几次, 那些朴实的工人也愿意给解答这些我觉得很好奇,别人却很稀松平常的问题了。

  086页拍摄的照片里, 一个小朋友坐在自行车上,抱着新买的电视机。 当年的电视机是个方盒子一样的,不是现在这么漂亮的大屏幕的液晶电视。 也不是每家都有电视机。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家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那时候能接收的电视台也没有那么多, 但是即便是这样, 看着黑白的动画片还是觉得很高兴。

  翻看着这本书, 有很多地方都会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 当时的自行车人们还称作“洋车”,那时候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演节目, 大家还是涂着红脸蛋儿,眉间点着红点。 有一种东西叫做回忆, 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存放, 当翻出来的时候, 也颇让人感慨。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二):编辑手记2 一本书的诞生:翁乃强老爷子与我

  我是最幸福的摄影编辑,有幸看了一位80高龄摄影师的几乎全部底片

  2013年,我们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和腾讯的“大师”栏目合作,出版了一本《影像中的国》,其中就收录了翁老的访谈和少量作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1960-1970年代的彩色反转片作品。书出版之后我作为编辑,拜访了翁老位于望京的工作室,随后参加了再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翁乃强作品捐赠展。那个展览影响很大,来参观人中居然还有翁老在1968年拍摄知识青年初到北大荒那幅作品的一个主人公——陈秀改——她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很成功的律师。从那两次和翁老的碰面之后,我和翁老的接触就日趋频繁起来。翁老很开心我能够对历史影像有极大的热情,并且想让我帮他出版他的文革影像作品集。

  2014年,经过几次面对面的商量之后,我就把这个反映文革正面影像集报了选题,名字叫做《大风歌:1960-1980中国影像》。其实我已经做好了“重大选题备案”的准备,但是仍然有各个方面的阻力,劝我不要出版这本书,因为即使没有什么过激的场景,这样的画册也具有很大的风险。这本书随后被上级通知不能够出版。翁老的失望溢于言表。我们都很不甘心,就一起重新商量,如何使用翁老数以十万计的彩色反转片、负片、黑白底片重新编辑一本历史类摄影集,不再强调特定的历史背景,只是客观地反映市民生活是如何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而变化的。

  本着这样的思路,从2014年开始,我和翁老陆续在他的工作室“约会”了二十多次,我们在底片柜里、书柜中、床底下、抽屉里、墙角的箱子里翻出了大量原始底片,重新购置了观片器、脱脂棉、AP底片放大镜、买了冷光灯自制了一个很大的观片灯箱,逐一浏览翁老的作品,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一共挑选了2000张左右的底片可以符合“大历史背景轮转中市民和农民的工作和生活”这个主题。

  刚开始的3次选底片,翁老其实有点忘掉了我正在做什么,“好像我的那本书不能出版吧?杨磊你在找什么呢?”我说:“我在重新选底片。您忘了?我们重新策划一本,反映30-40年间普通人生活的变化的。翁老说:“哦那好,你随便选吧,我的底片乱的很,看看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影像。”我坐在他家的饭桌上,底片堆得像一座小山,翁老从各个地方不断地给我运来新找出来的底片册、铁盒子、8X10片盒、巧克力盒子,里面全是剪成单张的反转片。翁老把我选好的底片专门放在一个盒子里。一到中午,翁老就说:“走,咱们去吃饺子!”然后径自下楼,慢慢走到50米外的饺子铺,我就跟在他后面。秋日的白光透过路边梧桐树的叶子缝隙,落在他的背影上,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不辜负老爷子的信任和重托。在这本书编辑的一年多里,翁老爷子带着我吃了22次水饺,3次刀削面,一次羊肉串,并不让我付款,每次都说:“我要感谢你。你不准和我抢付钱。”

  每次挑选完了底片,我都需要把它们数字化,所以要拿回办公室来翻拍、扫描,我觉得压力很大,这可都是60-70年代的底片,要是丢了可就捅了大篓子,是我一生的污点啊!我就专门买了一个袋子来存放和运输这些底片。但是翁老每次我离开就让我写一个数字,一共拿走了多少张,自己也不看上一眼。每次我还底片,他也依旧不看,直接放在最上面的柜子里说:“你选的底片我都放在一个地方,方便以后调换。”

  我就提醒他:“您看看都是什么底片,或者数一下数量吧。您看,网上就有不少您的作品,您也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作品,要不然有人用,您也不知道。”翁老总会淡定地说:“是有很多网站和书在用我的作品,不过我也很少去追究。我的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终究这些作品是大家的财富,我只是做了一个摄影师应该做的事……”

  2016年,《彩色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编辑流程,翁老有一天很高兴地和我说:“国家博物馆的人来了,收藏了我的70多张原始底片。他们说:‘您的作品在我们眼中,不是摄影作品,而是无法复制的历史文物’”

  《彩色的中国》2017年终于出版了,这本书承担了翁乃强很大的期望,因为在他的观念中,摄影作品永远不是个人的荣誉和财富,而是属于全民的时代记录。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三):一场穿越回60年代,游走至90年代的时光之旅……

  【作者介绍】

  翁乃强,祖籍福建龙岩,1936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1951年回国就读于育英中学。1954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64年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文版从事美术摄影工作,曾任杂志社编委、美术摄影部主任,主任记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

  【彩色的中国】

  时光如梭,从旧石器时期到社会形成,从部落建立到王朝盛衰,从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姓真正安居乐业起来,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如今的中国,行驶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未来不可估量,而中国之所以能够一步步地发展成世界军事、经济强国之一,与那些流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渊源。

  《彩色的中国》一书,精心挑选了翁乃强先生留存下来的数以万计的反转片、彩色负片和黑白底片中的四百余幅照片。翁先生从1964年到1995年,游走于中国的山山水水,乡村城镇之间,记录下60年代到90年代,近31年的风土人情、生活景象。虽然,在如今的社会中,60年代至90年代,每隔一代,便会使得横隔在年代间的代沟愈发的加宽。不过,在这本书里,所谓的代沟神奇的消失掉了,而且,还唤醒了彼此遗忘在记忆深处,那些早已模糊不清,但却是最美好的历史印象。

  20世纪60年代,很多普通家庭的现状是,家人的生存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摄影好似是天方夜谭,就更不要说亲自体验或是接触了。翁乃强先生无疑是幸运的,他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机会成为这场为期三十余年的时代记录的摄影者、见证者,主要归功于翁乃强先生的家庭。翁乃强先生,1936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是名印尼华侨,他的父母都是电影人,所以翁乃强先生比普通人更早更有机会去接触了摄影,也因此喜欢上了摄影。在他的认知中,摄影最重要的就是记录客观环境、时代和人们真实的生产及生活面貌,记录时代成为了他毕生的追求,直至今日。这一点,在《彩色的中国》一书中,都通过这些照片以最直观的感受呈现给读者。

  与其说,这是翁乃强先生一次用摄影的方式记录时代的经历,不如说,是翁先生帮我们留下横跨几个年代的珍贵回忆。时光虽然无法倒转,但是存在过的美好因为这些照片将永远不会消失,在过往的岁月里,我们很希望能有一个人,记录下历史中我们最想留却没能留下的年华,告诉已经经历过的人们那些过往有人记得,展现给从未经历过的人们如今的生活源于曾经的过往……谢谢翁乃强先生,记录下这些照片,呈现给读者一场穿越于60年代至90年代的时光之旅!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四):跨越30年的中国

  从1964到1995年,时间跨越30年,当年的小伙也熬成了满头白发,一位海外华人坚持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带着摄像头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风土人情,30年的历史反映了中国的变化,也体现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64年到1995年,中国大地经历了大跃进的狂热,经历了文革时期的疯狂,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雏形。30年里,中国的经济由计划逐步转变为商品、市场经济,中国也由封闭逐渐转变为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这本书浓缩了中国巨变跨度30年的人民生活,人物表情丰富多彩,有欢快跳跃的孩子,也有地震后彷徨中的难民,有守卫在边疆的战士,也有车间中纺织的女工,表情千差万别,但共同反映着一个主题,勤奋的中国人民努力在让自己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倒不如说这是一本相册,一本记录着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相册,也是一本珍贵的历史史料。

  相册中有一张是大连的第一位女船长,拍摄于1971年。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几位中国女性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独立学习航海技术,驾驶自己的海船出海补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称赞。画面中我们看不到与大海搏斗狰狞的面孔,而是几位女性开心的笑容。

  当社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高考得以恢复。大量考生都在积极备考,一时间处处都是勤学苦练的身影,一时间被压抑的文化氛围彻底爆发了出来。

  我们能看到北京周口店地区那个背篓商店,在物资极具匮乏和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黄山店分销社的职工选择用背篓送货上门的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货物,而这些货物的运输基本靠人力和畜力,可见当时时代的艰辛。

  我们也能看到在夜晚的天安门广场和劳动人民文化宫长凳上谈恋爱的年轻人,这些都是父辈那一代人永恒的爱情记忆。

  一段时间内拍照并不代表什么,难得的是坚持30年始终如一,一位华人把一颗赤子之心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新时期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去面对未来,在回顾彩色的中国后,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五):彩色的中国

  很少这样评价一本书,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书友 群 也有一周年了!每天都有好书分享给大家!+微h a n 8 9 0 7 2 带你进去一起免 费学习

  很少这样评价一本书,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书友 群 也有一周年了!每天都有好书分享给大家!+微h a n 8 9 0 7 2 带你进去一起免 费学习

  很少这样评价一本书,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书友 群 也有一周年了!每天都有好书分享给大家!+微h a n 8 9 0 7 2 带你进去一起免 费学习

  很少这样评价一本书,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书友 群 也有一周年了!每天都有好书分享给大家!+微h a n 8 9 0 7 2 带你进去一起免 费学习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六):瞬间永恒

  如今回望自己童年的生活,在时间的冲刷下,记忆就像蒙上了一层面纱。那时的人、物、景都好似氤氲着昏黄的光圈,似是而非,让人难忘但却无法清晰的重现出来。幸好还有照片,照片定格了那时的笑容,凝住了那时的风景,记忆在照片面前渐渐复苏,重又找回了曾经的感动。

  我们都该感谢那个发明了照相机的人,我们也该感谢那个为我们抓怕下幸福瞬间的人。在中国,有位叫翁乃强的摄影家,我们都该感谢他留下了那么多珍贵的时刻,至今日凝结成了我们眼前的这本《彩色的中国》。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七):在这里,看看那时我们的中国

  在摄影师已经遍地都是的年代,在单反相机已不再是奢侈品的年代,在几乎人人都随时可以用智能手机拍照的年代,“摄影”是如此简单容易的一件事。人们似乎早已忘记胶片时代,那个拍照还存有仪式感的年代。即使在并不算太遥远的本世纪初,相机在普通中国家庭并不普及,更不用说几十年前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记录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像资料显得尤为珍贵。在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中,翁乃强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超越时代的艺术观念,今天来看,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录。

  翁乃强有着生于富庶且有艺术氛围的华侨家庭的先天优势,加之后天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这种人生经历使他的摄影作品有很浓的艺术气息。在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年代,能够在契合政治要求的同时兼顾艺术水准,本已十分难得,其注重抓拍而不造假摆拍的理念,更为可贵。在他的《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中,那些拍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彩色照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回那青春与理想交织的日子。

  《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作者翁乃强在全国各地的见闻,第二章是与北京有关的宏大叙事与普通北京市民生活,第三章是作者给一些文艺界人士拍摄的人像。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当然前两章的史料意义更大些,第三章更多的是翁乃强个人对艺术事业的热爱与关注的体现,当然,那些艺术家的新闻图片也反映出我国文艺指导思想的变迁和艺术创作的变化,从狭隘封闭到开放包容的发展进程。

  我们从历史书中得到的一切文字信息,都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的介绍,缺少对大历史下普通百姓生活的观照,翁乃强的照片弥补了这种缺憾。在《时代面庞》一章中,全国各地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和地方民俗风情都得到生动真实地展示。在农田里插秧的海南农民、在麦收时节收割庄稼的维族大叔、在清晨时分晒渔网的大连渔民、在广州街头卖电视回家的市民……等等,无不用影像语言传递着时代的气息。时光流转,时代总有些变与不变的味道。无论时代被强加以怎样的颜色,种地、牧羊、打渔这些事是不变的。唯有不变的,才是世间本真的风景。

  《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用第一章表现全国,用整个第二章来说北京。明清以来的几百年间,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核心,备受瞩目。在离时代脉动最近的地方,自然会拍到一些宏阔的场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跟历史书上的宣传画极相似的彩色照片,而是北京的“换房会”和东华门早市。这些生活细节,正是时代风貌一点点改变的具体表现,但这些细节不会出现在历史书中。在翁乃强的作品中,我们有幸能看到半个世纪前雪中的故宫的样子,与今天的雪后故宫一样,让人沉醉其中。

  如今,年轻一代对过去的一切似乎知之甚少,在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人们难以沉下心来阅读文字,那么,多看看历史的影像资料,在照片中感受那黑白年代的彩色中国。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八):那个记忆中黑白灰的年代,原来长这样

  作为一个80后,小时候听爸爸妈妈讲述他们那个时候的故事时,最深的印象就是:严肃、紧张、刻板,与现代生活的多彩、活跃似乎无所关联。也因为那些小时候看过的黑白电影和类似《孽债》这样的悲情影视剧,总觉得那个吃不饱穿不暖一不小心就挨斗的年代,色彩就是黑白灰。可是,看过翁乃强老先生的这部著作,才真的意识到自己错了。

  如果时代赋予一个人最深刻的改变是他的性格,那么底片能够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真实。不同的摄影师对人或物的表现力不同,照片关注的焦点、用色、构图等等决定了它所传达出的价值观。与艺术摄影、人像摄影不同,新闻摄影重在记录事实、抓住瞬间。所以,早年间在新闻行业工作的翁乃强,积累了大量因为工作而记录的珍贵瞬间,这些影像时隔半个世纪,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让人们看到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实际是什么颜色的。他和你想象中那个沉闷封闭压抑的年代不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安宁平静,和这位老人恬淡的性格一样,让人倍感亲切。

  历史如果不够跌宕起伏,似乎就难以被记忆。正如一个人如果像白开水一样普通,就很难被人想起。翁乃强那张著名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实就是一张按下快门后的成像,标题也不是他起的,但蓝天红墙红旗的饱满色彩和构图的冲击力,让人深深记住了它。然而,翁乃强的作品绝不止这一张,他的70张作品原底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彩色的中国》是雪藏数十年的1960年代彩色影像首度公开付梓。那些珍贵的影像重现大众视野,让我们看到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和真实色彩,这一价值远远超过其他。

  正如书里开篇翁老照片下那句话所写:记录时代是我的追求。青年时代的翁乃强和他的摄影告诉我们: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九):摄影家翁乃强:从红卫兵到恢复高考,历史从未如此鲜活 | 谷雨影像

  作者:翁乃强 杨磊 来源:谷雨故事

  编者按

  80岁高龄的翁乃强亲口讲述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文/杨磊

  整理和挑选翁乃强的底片,一开始的时候,就像一段段时空穿越之旅——翁乃强平静地打开藏在书柜、衣柜、底片柜、床下面的各种容器:400英尺胶片片盒、幻灯片整理箱、柯达散叶片片盒、乐凯的老相纸夹,将那些尘封多年的底片和照片摊在床上、地上、桌子上。旁边的缝纫机上放着落满灰尘的两台20世纪50年代德国产的徕兹放大机,旁观着这些重见天日的底片被摊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胶片的味道。

  翁乃强是一位“时代的影像记录者”,这主要归功于三个因素。首先,他是从海外归国的华侨,父母都是电影人,从小就接触摄影,所以有一定的基础和客观记录的摄影观念,而且他自觉地、有意识地要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完整地记录下来,他认为摄影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记录客观环境、时代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所以他不像当时国内的很多专业摄影记者——由于主观客观的各种条条框框,终究只能拍摄任务规定的内容——而是时刻带着“摄影眼”,看到有趣的、有意义的、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场景、细节,就全部都拍摄下来。

  第二个因素是工作和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在那个年代,就有着难以想象的优势,这得以让他按照他的摄影理念坚持下去。翁乃强曾经说过,他在当时从来不会吝惜底片,绝大多数时候,就像现在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一样拍照——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其实很难想象“摄影”这个活动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多么难、多么昂贵的事情:摄影技术本身就是一道门槛;相机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拥有和使用的,多数城市的富裕家庭最多一年拍一两张全家福;即使是以摄影为生的专业记者,就算是拍摄黑白胶片,也多半要数着张数拍。因为胶卷很贵,35mm胶卷只有36张(120胶卷只有12张),后期冲洗也是既麻烦又昂贵。

  所以,无论对于摄影师还是民众来说,“摄影”这个活动并不是随意的、私人化的,而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很少的摄影师会拍摄非任务规定的、随意的、个人视角的影像。

  第三,翁乃强曾经学习过9年的绘画,但后来发现他的价值观和兴趣点在于记录,所以他很开心地当起了摄影记者,怀着浪漫、单纯的事业热情,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自己申请各种专题的采访拍摄,还跟随年轻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和知识青年一起上山下乡。翁乃强说,绘画带给他的是解决“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也就是先把美的呈现问题解决掉,但是他最在意的是“记录”,而摄影无疑是更快速、更客观的手段。翁乃强认为:当我想表达、想创作的时候,可以去画画;想记录时代的变迁,所以从事摄影。

  翁乃强是个温和、宽容的人,但同时也是坚定的人。于是,我们在今天得以看到,在那么一个整齐划一的、大一统的年代,在众多“高大全、洪光亮”形象的背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时代规则缝隙中,依然有那么多充满个性的家国细节。出现在他的镜头里的人们,并不是都有着整齐划一的表情,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枯燥而苦难地活着。我们能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他们的苦恼、羞涩、自信、快乐,那些单纯的神情。我们能看到一种平和、安静的生活,孩子们享受着物质匮乏时代力所能及的快乐。我们能看到一群充满力量和信心的劳动者,还有手工艺者专注的面容,以及其他与金钱、地位、无关的快乐。

  “时钟停摆,时光照样流逝”。当初看翁乃强底片的历史穿越感消失殆尽之后,这些表情和面孔,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久久挥之不去,他们的面庞就像从历史深处射出来的箭弩,穿过几十年的历史洞穴,直接到达观看者的内心。

  《彩色的中国(平装)》读后感(十):影像过往

  1964—1995,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时代。我们的记忆亲历过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孩提时代的玩具、画书、生活用品,在今日看来堪称原始。而更往前的年代,只能从书中、电视中、老人的闲话中去揣摩。我们看到过许多关于那时候的文章,听到过许多关于那时候的故事,但最鲜活的,当属一张张老照片带来的直接视觉冲击。

  前几天看了《西洋镜》系列,皆为外国人拍摄记录的中国社会情景和人物肖像,可以说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阅读过程中心里难免有些遗憾失落,这些历史本应该由我们自己来记录,受到发展和技术所限,我们在这个领域失声了。

  看到《彩色的中国》时,倍感欣慰,在摄影器材和技术尚处于底下水平的年代,归国华侨翁乃强先生(即《大海航行靠舵手》作者)秉持着做“时代记录者”的信念,拍摄了大量彩色照片,填补了黑白照片的色彩空白,留存了上万幅摄影作品,是我们自己的记录。

  本书收纳了翁老先生收藏中精选出的四百余张老照片,真实地还原了上个世纪中后叶我国各个行业的生产场景以及普通百姓在社会政治经济巨变中的生活状态,其中抓取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尤其是八十年代的作品抓拍的更为自然,没有了摆拍的痕迹,更为鲜活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状态。照片后还附上了翁老先生亲口讲述的背景故事及拍摄历程。

  内容上划分了三章,章甲为“时代面庞——大同年代的生活和工作”,章乙为“舞台中央——北京和天安门的故事”,章丙为“人物记忆——文艺的新生”。其中包括一些文革时期的照片,知青上山下乡的照片,和我们在其他作品中看到的都是负面评价不同,呈现了一些相对正面的气质。还有换房会这样很有年代特色的产物,为了生活工作的就近方便,人们把自家的房屋信息写出来,好像集市一样展览交换。在寸土寸金的今天,房产和地皮不光是居所和归宿,多了另一种充斥着钱味儿的意义,那时候的换房在今人眼中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今天的我们,能通过这一张张照片,穿越时空与过去相会,与过去的人们相会,感受他们的生活情境和喜怒哀乐,感受这几十年间国家的巨变、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会讶异的发现,虽然当时物质生活、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境况都相对贫弱,但人们的精气神都是满钵满筐的足。我想那是一种来自于简单和纯粹的力量,没有更多的繁芜的欲念,生活予以他们什么,他们就坚韧的承受什么。而翁老先生所记录的时代,也正是这样一个有好有坏的时代,一个有荒诞也有美好的纯粹的时代,一个留待后人评价并借鉴的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