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6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0篇

  《柏辽兹回忆录》是一本由[法] 埃克托尔·柏辽兹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一):柏辽兹

  《柏辽兹回忆录》是第一本音乐家的自传,作曲家想表达自我欲望时总是会将其倾注于音乐,而音乐家埃克托尔・柏辽兹除了用音乐表达感与思外更是用作家常用方式写回忆录来让大家更加清楚了解他。六十万字的长篇娓娓记述中,记载了他那艰难的学音乐路程,那个时代的音乐,那时的演奏师及乐队指挥,那时代的乐坛人士及他们的俊雅、思想爱情……埃克托尔・柏辽兹他是位音,无论你是否听过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否看过罗曼·罗兰写的《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又或舒曼、李斯特等人对他的评价,都应该再读一读此本回忆录,你会在柏辽兹对自已各种经历想法描述认识他或者能把听到的有关音乐与爱情串联起来。我们认为柏辽兹在回忆录中还是较真实介绍了他自已与他的一生

  罗曼·罗兰总结柏辽兹的一生:是由爱情以及爱情的折磨所拼成的。柏辽兹天真地爱过,也许他被人虚假地爱过又或真诚地爱过,他的一生包括他的音乐都满是爱情的酸甜苦辣。他结婚离婚,又结婚,但始终得不到幸福。他一见钟情的第一位妻子—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是扮演朱丽叶的那位女演员,柏辽兹曾为了她已近疯狂,甚至到了快要自杀的境地,《幻想交响曲》就是为她而作。罗曼·罗兰说道“他爱的是朱丽叶还是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呢”。

  我认为是前者,《回忆录》中柏辽兹对莎士比亚的崇拜与对其作品喜爱显而易见的,处处流露出来。例如96页中的句:

  不,不,不,我要说一千万个不;音乐家、诗人散文家、演员、钢琴家、指挥家,无论是三流的,还是二流的,甚而是一流的,你们都没有权力去触及贝多芬或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将你们的感悟品味作为恩惠施予他们。

  在106页中告诉了我们他对《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爱与感情,介绍了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的登场!。柏辽兹当时如此惊呼“这个女子,我要娶她为妻,我要将这部戏剧谱写成最为宏大的交响乐”……在第一个妻子后有过情妇也有再婚,都是带伤感的感情,步入人生的暮年,当亲人朋友,爱他的或不爱他的,一个一个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是那么地孤单,这时他想起了自已的初恋,在回忆录中也着重地谈这份感情,从十二岁起他就恋慕埃斯黛尔并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书中描写直到柏辽兹的老年依旧与70岁的她保持通信。这样一种在老年人身上依旧散发出浓烈的爱的膨胀。这更让我相信柏辽兹就是一直爱着自已脑里心中幻想的人爱着自已编织的爱情,他跟爱情去闹恋爱,让自已消失在幻象和伤感的阴影里,直到生命结束

  罗曼·罗兰称柏辽兹是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柏辽兹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他本身就是音乐,他不能主宰他那熟习的精神,反而成为这个精神的奴隶,凡是懂他的作品的人,都会明白他简直被他的音乐感情所占有,所消耗净尽。他的音乐是那么地壮观梦幻、多层次内容感情丰富。而柏辽兹其实并不是音乐神童,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配器的天才,柏辽兹他习惯于在歌剧上演时读总谱,他学音乐的路程走得艰难,家人也并不支持,家中一次一次断绝他的生活费用一次一次阻挠他往音乐家的路前行。在一次音乐竟赛前,柏辽兹病倒了,在《回忆录》76页中有描述到“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夜晚,我的病痛达到了极点。若不是我鲁莽地将小折刀插入到我喉咙的深处,刺穿了那里的一个令我室息的囊肿,我早已死在了那个夜晚。”而他父亲似乎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化,恢复了生活费的提供。通过读谱来学习是一种对他来说及有效方法,他说,“就这样,我开始熟悉管弦乐队的运用,乐队的表达能力和音质,以及大部分乐器的音域与构造。我细心比较能产生某种效果的乐器和产生的实际效果,我发现了音乐表情与配器法这特殊技术之间的隐蔽关系……”在这此努力之下,他的作品成为他那个时代悦目的反映,他那强烈激情,灼热的浪漫气质和沸腾的想象力永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柏辽兹写过许多有关音乐和他本人生涯东西,从他写的深刻评论文章沁人心脾的《回忆录》看出柏辽兹是一个机智拥有洞察力的人,而他的《回忆录》可以说是艺术家极少写过的感人著作之一,里面的篇章常常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感情。让我们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去认识去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鬼才”。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二):由爱情以及爱情的折磨所拼成一生——阅读《柏辽兹回忆录》

  《柏辽兹回忆录》是第一本音乐家的自传,作曲家想表达自我欲望时总是会将其倾注于音乐,而音乐家埃克托尔・柏辽兹除了用音乐表达感与思外更是用作家常用方式写回忆录来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他。六十万字的长篇娓娓记述中,记载了他那艰难的学音乐路程,那个时代的音乐,那时的演奏师及乐队指挥,那时代的乐坛人士及他们的俊雅、思想、爱情……埃克托尔・柏辽兹他是位音,无论你是否听过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否看过罗曼·罗兰写的《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又或舒曼、李斯特等人对他的评价,都应该再读一读此本回忆录,你会在柏辽兹对自已各种经历与想法的描述认识他或者能把听到的有关音乐与爱情串联起来。我们认为柏辽兹在回忆录中还是较真实地介绍了他自已与他的一生。

  罗曼·罗兰总结柏辽兹的一生:是由爱情以及爱情的折磨所拼成的。柏辽兹天真地爱过,也许他被人虚假地爱过又或真诚地爱过,他的一生包括他的音乐都满是爱情的酸甜苦辣。他结婚,离婚,又结婚,但始终得不到幸福。他一见钟情的第一位妻子—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是扮演朱丽叶的那位女演员,柏辽兹曾为了她已近疯狂,甚至到了快要自杀的境地,《幻想交响曲》就是为她而作。罗曼·罗兰说道“他爱的是朱丽叶还是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呢”。

  我认为是前者,《回忆录》中柏辽兹对莎士比亚的崇拜与对其作品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处处流露出来。例如96页中的句:

  不,不,不,我要说一千万个不;音乐家、诗人、散文家、演员、钢琴家、指挥家,无论是三流的,还是二流的,甚而是一流的,你们都没有权力去触及贝多芬或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将你们的感悟与品味作为恩惠施予他们。

  在106页中告诉了我们他对《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爱与感情,介绍了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的登场!。柏辽兹当时如此惊呼“这个女子,我要娶她为妻,我要将这部戏剧谱写成最为宏大的交响乐”……在第一个妻子后有过情妇也有再婚,都是带伤感的感情,步入人生的暮年,当亲人或朋友,爱他的或不爱他的,一个一个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是那么地孤单,这时他想起了自已的初恋,在回忆录中也着重地谈这份感情,从十二岁起他就恋慕埃斯黛尔并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书中描写直到柏辽兹的老年依旧与70岁的她保持通信。这样一种在老年人身上依旧散发出浓烈的爱的膨胀。这更让我相信柏辽兹就是一直爱着自已脑里心中幻想的人爱着自已编织的爱情,他跟爱情去闹恋爱,让自已消失在幻象和伤感的阴影里,直到生命的结束,

  罗曼·罗兰称柏辽兹是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柏辽兹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他本身就是音乐,他不能主宰他那熟习的精神,反而成为这个精神的奴隶,凡是懂他的作品的人,都会明白他简直被他的音乐感情所占有,所消耗净尽。他的音乐是那么地壮观、梦幻、多层次、内容感情丰富。而柏辽兹其实并不是音乐神童,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配器的天才,柏辽兹他习惯于在歌剧上演时读总谱,他学音乐的路程走得艰难,家人也并不支持,家中一次一次断绝他的生活费用一次一次阻挠他往音乐家的路前行。在一次音乐竟赛前,柏辽兹病倒了,在《回忆录》76页中有描述到“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夜晚,我的病痛达到了极点。若不是我鲁莽地将小折刀插入到我喉咙的深处,刺穿了那里的一个令我室息的囊肿,我早已死在了那个夜晚。”而他父亲似乎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化,恢复了生活费的提供。通过读谱来学习是一种对他来说及有效的方法,他说,“就这样,我开始熟悉管弦乐队的运用,乐队的表达能力和音质,以及大部分乐器的音域与构造。我细心比较能产生某种效果的乐器和产生的实际效果,我发现了音乐表情与配器法这特殊技术之间的隐蔽关系……”在这此努力之下,他的作品成为他那个时代悦目的反映,他那强烈的激情,灼热的浪漫气质和沸腾的想象力,永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柏辽兹写过许多有关音乐和他本人生涯的东西,从他写的深刻评论文章和沁人心脾的《回忆录》看出柏辽兹是一个机智和拥有洞察力的人,而他的《回忆录》可以说是艺术家极少写过的感人著作之一,里面的篇章常常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感情。让我们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去认识去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鬼才”。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三):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

  文:薇薇爱阅读

  埃克托·柏辽兹(HectorBerlioz)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1803年1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拉科特-圣安德烈,1869年3月8日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

  看过的回忆录一般都是作家写的比较多, 也有一些是关于二战的回忆录, 印象深刻的是讲述在纳粹统治下的波兰的一本关于如何营救自己身边犹太人的回忆录。 对于作曲家写的回忆录还是第一次读。

  从小对于那些站在交响乐团前面,拿着指挥棒的人感到无比的敬佩, 指挥一个乐团的演奏不像一个人演奏一件乐器那么容易。这些人在一起配合, 演奏者各自的乐器发出是声音汇聚到一起, 变成了人们听到的那一场音乐会的全部。

  柏辽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指挥家,作曲家。

  他十几岁尝试作曲,而后在医学院学习的时候表现出对于音乐的热爱。 21岁根据韦伯的《自由射手》的启示创作了清唱剧《穿越红海》。随后在排练中,放弃了将它搬上舞台的想法。

  随后他有创作了多篇乐曲同时通过这本书大家还看到了当时欧洲的文化情景。 柏辽兹喜欢著名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这也契合并影响着当时音乐家对于选材的偏好,他的管弦乐序曲《李尔王》,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喜歌剧《比阿特丽丝和本尼迪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剧作。

  柏辽兹在创作的同时, 也在为杂志报刊写评论,为了填补他不定时的收入, 早在刚刚开始创作受到挫折时,家中就传出要断绝经济来源消息。 之后为了自己是生计,维持着创作中为杂志撰稿的工作

  作为一本回忆录, 柏辽兹给大家展现了他一生的生活经历, 其中也有避重就轻情节,也有一部分删减的内容。 但是对于人们对柏辽兹的了解还是更加清晰明了的。 对于人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柏辽兹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四):有一个少年曾在此许诺成为一个作曲家

  我对于音乐家的回忆录都抱着一种轻微的不信,毕竟在我心里,音乐家都用自己的音乐作品说话,谁会像他这样絮絮叨叨从幼年开始写下自己的一生,直到读完全书我才恍然:如果每个音乐家都能够记录自己的一生,对我们来说将是多么珍贵的注释,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音乐,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有解读权。

  全书以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经典段落为开头,仿佛已经揭示了柏辽兹为音乐与爱情耗尽狂热一生的弧度:

  生命不过是浮光掠影转瞬即逝,是一个可怜喜剧演员,于粉墨登场之际,在舞台上举手投足,傲气四溢,然后便悄无声息。这只是痴人说梦,虽充满狂喜与暴怒,实则毫无意义

  年少时柏辽兹因为教堂音乐带来的震慑,诗歌文学带来的火花,和贯穿一生深埋灵魂之中的初恋,令他的音乐阀门打开,他对自己的嗓音颇为自信,对自己在初学乐器时所表现出来的天赋熟练度很是自负。遣词间自大的令我几乎读不下去的柏辽兹很快让我读出了他性格里的忠臣,纯真,和坚韧

  父亲想要他学医,母亲也无法理解他的音乐追求。柏辽兹的父亲说过这样的真理:“任何种类平庸艺术家都不比普通人更为杰出,而如果看到你竟然混迹于一群无用的人当中,那对我将是一种致命痛苦,一种彻底的耻辱。”

  当家族意志和追求梦想方向相反时,柏辽兹坚持了自己的意愿,哪怕因为被迫断了生活费来源,哪怕因此流落在巴黎街头。他崇拜格鲁克,在见识了格鲁克的音乐后。

  “他是一个梦想航海的年轻人,只见过在群山环绕的湖泊之中的一叶扁舟,但在突然之间却乘坐着三层巨轮来到茫茫的沧海。”

  “一旦进入这艺术的圣殿,便再也脱不开身了。”

  柏辽兹在巴黎独自一人的求学之路,有过多次碰壁,每一次碰壁的打击都让他的生活更为窘迫,让他与家人之间的鸿沟更加巨大,在此期间甚至还有曾经资助过他的朋友自杀的消息,都令柏辽兹更为孤独,但他没有因此远离音乐,而是过起了修士般的生活,他饥饿地坐在塞纳河畔,望着夕阳落在瓦雷里昂峰后面,拜读最新的文学作品,并在心中为它们谱曲,这就是他的晚餐。他深入挖掘,毫不犹豫地毁坏掉自己认为差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准,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比自己能更加准确地诠释作品的内涵。

  我曾经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只需要参加参加舞会,觥筹交错的贵族社交里,他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创作出作品,却从未意识到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家都需要跋涉过异常艰难的路。

  而柏辽兹的这条路里有与自己音乐理念不和的对手们,也有歌剧院荒谬体制下对艺术的篡改与扼杀,还有法兰西音乐学院作曲比赛的有趣而又令人无奈的暗箱操作,举办一次个人音乐会所需要花费的大量资金总是让柏辽兹一次又一次的破产。

  但这条路上,柏辽兹也曾最终获得了作曲大赛的大奖,去到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行游学,在大自然之中作曲,游历欧洲诸国将他的音乐公之于众,和所有的音乐家们合作,还有那些和柏辽兹站在一起的朋友们,李斯特,帕格尼尼,门德尔松,魏玛大公,海辛根王子,每一个帮助过柏辽兹的名字在他的回忆录中出现都让人觉得鲜活,十九世纪的欧洲文艺气息变得触手可得。

  回忆录的结尾以一段静默又真挚的爱恋告终,与开头的梅兰回忆相互映照,仿佛淡化了音乐的存在,但“爱情与音乐这两股强大的力量,哪一个会令人升华到最高境界呢?··· ···这是个难题,但我认为可以这样说,爱情不能界定音乐,音乐却能激发爱情··· ···为何要将两者分开呢?它们是灵魂的双翼。”

  再伟大的作品,也包含了充满了作曲家年轻时的灵魂和贯穿一生的爱。掩卷以后,当我此后再次聆听《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的沉沦》时,都会想起柏辽兹心中那辽阔高远的大海,他曾坚持要将作曲家在原谱上的意图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他彷徨挣扎和跋涉过的交响音乐的配器生涯,最重要的是,我将会在他的音乐里看到一百多年前梅兰乡村的山丘,葡萄架上爬满藤条,有一个少年曾在此许诺成为一个作曲家,将自己的乐谱刻在巨石之上,日出日落之时,这美丽地令人心碎的音乐终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五):音乐文人柏辽兹

  音乐、美术和文学分是艺术界不同分支,在中国,文学界大师辈出,美术界也可数出许多伟大的画家,唯有音乐一道,不仅名人稀缺,就连作品能够传世的也可说是寥寥。这些现象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取向有着莫大关系,在西方,音乐美术的重视程度并不逊于文学,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也同样是画家或是音乐家,当然也有些音乐家、画家同时也身具文学才能,比如埃克托尔·柏辽兹。

  埃克托尔·柏辽兹是一位乡村医生的儿子,并非出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反对儿子搞音乐,他说:“任何种类的平庸艺术家都不比普通人更杰出。”也许这正是这句话,成就了一个独特的法国第一浪漫主义音乐家。柏辽兹在音乐界继承并开拓了贝多芬时代,他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深远,他的《幻想交响曲》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可以说是后来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而他的文学天份在书里表现的是冲动和平静,是严肃和激情,是苦难和狂热,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像世界发出的声音。

  法国人贝·皮沃与皮·蓬塞纳所编的《理想藏书》将埃克托尔·柏辽兹的《回忆录》列在音乐类图书的第一位,罗曼·罗兰亦为通过本书进行考证写下了《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柏辽兹》。作为音乐家写自传的先行者,这本《回忆录》所代表不仅仅是柏辽兹在文学领域也具有的独特能力,更是在这庞杂的五十五万字中体现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艺术而不惜战斗的狂热的心,他与社会斗争,与陈腐的观念斗争,与世俗的大多数人斗争,包含热血,而又充满庄重。

  也许对他本人来说,这样一颗浪漫理想主义的心,永远不该被时间抹杀,这样一段痛苦而又幸福的人生,值得一生去回忆。在埃克托尔·柏辽兹的回忆录中,他记述了自己如何从学医走上音乐的道路,他也书写了在音乐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磨难,当然也包含着那些成功与喜悦。此外回忆录中还书写了柏辽兹的几段感情生活。大约长于艺术的人都是些感性浪漫的人,他们能够敏锐的感知生活,同样的对于感情他们也一样敏感。感情带给人们喜悦,感情带给人们悲伤,感情带给艺术家们以灵感。这些波折的爱情造就了柏辽兹的生活,也成全了他的音乐之路。

  柏辽兹的回忆录写了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却并非都死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那般,在回忆录里,柏辽兹有避重就轻,有刻意的删改,也许这不是刻意,而是在他的回忆中,那些经历就是如此。一代伟大的音乐家由别人的文学作品汲取了力量创作了精彩的作品,而他留下的作品不知又能激发出何人的想象,谱写出怎样的新篇章。

  ��6}/�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六):音乐家柏辽兹的书单

  柏辽兹是19世纪的法国作曲家,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本回忆录从他出生开始写起,交织着炽热的恋情,起伏的音乐事业,记载了他同文艺相伴的一生,其风格就像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作家们那样,落笔温柔,情感细腻,犹如一首浪漫舒缓的乐曲。

  这部回忆录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柏辽兹的文学性创造一方面得益于音乐对他的感性熏陶,一方面与他从小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关。跟随他的回忆,可以看到许多他曾经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还有接触到的华美乐章。

  在第二章里,他写道:我每天却都要用心背诵贺拉斯或是维吉尔的诗篇……我在认真咀嚼了拉封丹和维吉尔的作品之后,维吉尔的诗中洋溢着的美感却使我再也不能专心致志于我的海洋之梦了……是维吉尔最初打开了我幼小的心扉,点燃了我那星光闪烁的想象之火。谁能知道有多少次,当我在父亲面前背诵《埃涅阿斯纪》第四部之时,我激情洋溢,心潮澎湃,以致声音颤抖,终至戛然而止!

  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代表作有 《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 现有杨宪益译《牧歌》一书。介绍道:《牧歌》是维吉尔早期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拉丁语文学的典范,充溢着浓郁的古罗马田园风采;杨周翰译《埃涅阿斯纪》,共十二卷。

  第三章写道:我曾经从父母的图书馆中偷走一部弗洛里安的田园歌集《埃丝黛尔与内莫兰》,私下里阅读了无数遍。弗洛里安的资料没有找到,此书注解写着:(1755-1794),法国作家,文学院院士,作品有《寓言》、歌集《爱情的欢乐》。他曾创作过许多意大利歌剧剧本。

  第四章写道:在这一时期,我从《传记集》中读到了格鲁克与海顿的一生。格鲁克是18世纪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唐璜》。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代表作有《小夜曲》、《吉普赛回旋曲》等。

  第七章提到了与德·夏多布里昂的书信交往,夏多布里昂是法国18世纪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阿拉达》、《基督教真谛》、《墓畔回忆录》。其中《阿拉达》、《墓畔回忆录》可找到译本。

  第十八章写道:我在《哈姆雷特》的演出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令我惊恐慌乱,于是,刚一走出它的阴影,我便正是向自己承诺,绝对不让自己再受到莎士比亚激情的煎熬……莎士比亚在巴黎取得了成功,受到所有新文学流派——由维克多·雨果、亚历山大·大仲马及阿尔弗莱德·维涅领导——的鼎力支持……在看过《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场演出之后……这里除了耳熟能详的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外,看到了两位后世文豪之名,雨果与大仲马。

  第二十六章写道:我还必须指出在我生命中重要的插曲之一,即当我第一次读到热拉尔·德·奈尔瓦尔翻译的歌德的《浮士德》的法文译本时所获得的奇怪而深刻的印象。 《浮士德》是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长篇诗剧,是一本杰出的文学巨著,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第三十二章写道:我却能够同一位与恰尔德·哈罗尔德共同朝圣的伙伴肩并肩地待在一起,而我也能够从中体验到快乐……恰尔德·哈罗尔德是拜伦作品《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是一位“拜伦式英雄”。 拜伦塑造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他们性格孤傲,不满现状,具有反叛精神,但找不到出路,以悲剧为结局。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作除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还有 《唐璜》。

  第三十六章写道:这是西班牙公使和他忠实的桑丘·潘沙……桑丘·潘沙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堂吉诃德》在我国有许多译本,近来印象较深刻的还是杨绛先生的译本,读她遭遇十年文革的经历,里面提到她的译稿《唐吉可德》的命运,不禁感叹,这是时代悲剧中的大写人生,大写的女子。

  除此还提及了《奥赛罗》,《安提戈涅》,《红与黑》,不过从柏辽兹的文字来看,他提及的剧作主要是歌剧的形式。除此,柏辽兹回忆了许多歌剧,名曲,题目所限,这方面的内容就不提及了。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七):《柏辽兹回忆录》,有干货,有姿势,也有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埃克托尔·柏辽兹,是19世纪法国大神级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的《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本维努托·切利尼》序曲,《罗马狂欢节》序曲,《安魂曲》,《浮士德的天谴》诸多作品,以色彩丰富极具个性的优美旋律,长久响彻在人们的耳旁和心间,成为音乐艺术的珍品。

  此外,柏辽兹还留下一份重要文字遗产,就是他历经三个寒暑才终于完稿,于1865年出版的《柏辽兹回忆录》。

  这部译成中文长达60万字的大书,饱含干货。不仅是他个人音乐生涯的翔实档案,而且因为他的事业活动牵涉到广泛的范围,如创作,指挥,演出,教学,评论多个方面,而足迹所到之处,跨越了本土以外的英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再加上与一些著名音乐家如肖邦,舒曼,李斯特,帕格尼尼,门德尔松等等的亲密交往,于是,“回忆”包含的内容特别开阔丰满,成了那个时段音乐史上最稀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读者大开眼界,大涨姿势。因此,这本书有个副标题:“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

  但是,捧起柏辽兹这本大书,你或许有点担心,因为灌进你耳朵里的古典音乐太少,总觉得那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离得太远,隔了好厚一层,读起来会感到陌生,沉闷,不好啃,阅读会成为负担,甚至读不下去。

  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我告诉你,柏辽兹对五线谱自然玩得很溜,可同时,文字也被他调理得服服贴贴,笔下总是有形有色,精彩纷呈,甚至把他说成是作家,也不怎么夸张。所以,他的“回忆录”,也是一本由许多故事组成的文学读物。

  形成故事,除了特定的事件和情节,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必须要有流畅动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回忆录”证明,柏辽兹有这个本事。

  “拉科特-圣安德烈市名副其实,建在一座小山的缓坡之上,俯视着脚下那一片广袤而富庶的平原——金黄的原野,青翠的绿地——宁静与祥和之中荡漾着一份梦一般的庄严与凝重,美得难以言表;平原的南侧与东侧群山半环绕,更增添了这一梦的色彩。”

  看看,柏辽兹描绘出的故乡景象,这些亮丽细腻的文字,就是放在小说中,一点也不逊色。

  “正当我领取圣餐之时,一支少女合唱团唱起了圣体赞歌,那清澈的声音忽然在我体内产生了一种神秘的震撼”“我感到一片天空在我面前打开,那是一片充满了至爱至善的天空,一片比我们经常谈论的天空更加空灵、纯净与美妙的天空。啊,这真实的表白具有多么神奇的力量!这动人的心曲具有怎样无可比拟的美丽!”“这就是音乐给予我最初的印象。”

  你的感觉如何?很震惊吧。抽象的,无迹可寻的“印象”,恰如小说里的心理描写。由于用了“天空”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刻画得这么具体,深透,显得特别崇高,圣洁,直达内心深处。我们读后,被他的“印象”感染,精神世界仿佛也经受了一次净化。

  文字的优美生动,使得“回忆录”中涉及到的许多人生经历,仿佛用缤纷的画笔,都涂抹上浓浓的“故事”色彩。

  柏辽兹还没有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之前,有一次去学院图书馆看格鲁克乐谱,不知道进入校门时,男生女生有不同的通道,他踏进了不该走的那条。管理员拒绝他入馆阅读,发生了争执,最后惊动了学院院长,在阅览室上演一出老鹰捉小鸡大的闹剧,把院长和管理员气得脸色铁青。奇葩的是,12年之后,柏辽兹竟然成了这个图书馆的馆长。那位老院长退休之前,还极力提名柏辽兹做他的接班人。

  这一起事件的启承转合,完全能够构成小说中最离奇的情节,没想到的逆袭,绝对出奇制胜,如此的“故事”,你能不被吸引吗?

  一位女士按着严肃订婚程序,成为柏辽兹的未婚妻。然而随后她玩起了失踪游戏,既见不到她的影子,也听不到一点音讯。就在柏辽兹心头满是茫然疑惑的时候,晴天霹雳似地传来一个消息,这女子竟然投入到另一个同是作曲家的怀抱中,成了他人的新娘。正在罗马的柏辽兹火冒三丈,携带两支手枪,雇了一辆马车,买了一套化妆成女人的衣裙,急匆匆赶回巴黎,决心杀死那一对仇人,然后再自杀。但是在返回的行程中,心潮跌宕起伏,对音乐和生命的热爱,终于使他冷静下来,最后放弃了复仇计划,硬是咽下了这口恶气。

  用不到添枝加叶,这么一截情感遭遇,多像个完整的惊险“故事”,忽而霹雳闪电,忽而雨过天晴,大起大落,很有悬念,也很刺激,结局的急转直下,也很出乎意料。

  24岁的柏辽兹,在观看一场莎士比亚戏剧演出中,让饰演主角的女演员给闹得神魂颠倒,立刻跑到后台,直接表白求爱之情。此后又是写信又是登门拜访的,追得那小女子惊慌失措,连戏都不敢再演。柏辽兹不屈不挠地整整穷追猛打了六个年头,终于抱得美人归。可是,这对夫妻的鱼水之欢,只维持不到七年之痒的一半,三年后就出现了婚姻危机,柏辽兹随即和一位歌剧女演员同居,成为一对野鸳鸯。挨到妻子逝世,柏辽兹立马把同居的情人提格为正室。

  柏辽兹与妻子情人构成的“三角”关系,跟一些香艳小说的“故事”,多么类似,有点老套。可两个女人,一个话剧演员,一个歌剧演员,都没离开“剧”,十分巧合。他们演绎出的不论是一出喜剧“故事”,还是一出悲剧“故事”,虽然算不上怎么新奇,却因为扮演的角色都没离开“剧”,倒是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然而最缠绵最哀婉的“故事”,发生在柏辽兹12岁的时候。他还是个青涩的小苹果,却情竇大开,竟然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大他六岁的美少女。“初次见到她,一股电流便袭遍全身。一见钟情,这就是我能说的全部。我忽然感到头晕目眩,它从此便不能离我而去。”但上天没有赐给他相爱的机缘,红尘滚滚,两人天个一方,仿佛都从世界蒸发掉了,失去了一切联系。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1864年,柏辽兹已经是个61岁的老者,奇迹发生了,分离42年之后,他与梦中情人偶然重逢。岁月沧桑,恍如隔世,使得两人无法面对面地倾心交谈,只好在书信中吐露心声。

  柏辽兹无法抑制祈求圆梦的渴望,但是从前的美少女泼来了一头冷水:“当头上已是斑斑白发时,就应该知道如何放弃所有的幻想、憧憬,所有新奇的感觉也将随着那华发而逝去,破灭,甚至包括友情。”无奈,柏辽兹在最后一封信中,写下了最后一句话:“如果跪在您脚前,头靠您膝盖,紧握您的双手而死去,那死亡会更加美好。”我们没有看到信纸,但我相信,纸面上一定留有泪痕,而他心间,一定血流不止。这就是柏辽兹留下来的最后的“故事”。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八):《柏辽兹回忆录》,有干货,有姿势,也有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埃克托尔·柏辽兹,是19世纪法国大神级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的《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本维努托·切利尼》序曲,《罗马狂欢节》序曲,《安魂曲》,《浮士德的天谴》诸多作品,以色彩丰富极具个性的优美旋律,长久响彻在人们的耳旁和心间,成为音乐艺术的珍品。

  此外,柏辽兹还留下一份重要文字遗产,就是他历经三个寒暑才终于完稿,于1865年出版的《柏辽兹回忆录》。

  这部译成中文长达60万字的大书,饱含干货。不仅是他个人音乐生涯的翔实档案,而且因为他的事业活动牵涉到广泛的范围,如创作,指挥,演出,教学,评论多个方面,而足迹所到之处,跨越了本土以外的英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再加上与一些著名音乐家如肖邦,舒曼,李斯特,帕格尼尼,门德尔松等等的亲密交往,于是,“回忆”包含的内容特别开阔丰满,成了那个时段音乐史上最稀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读者大开眼界,大涨姿势。因此,这本书有个副标题:“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

  但是,捧起柏辽兹这本大书,你或许有点担心,因为灌进你耳朵里的古典音乐太少,总觉得那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离得太远,隔了好厚一层,读起来会感到陌生,沉闷,不好啃,阅读会成为负担,甚至读不下去。

  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我告诉你,柏辽兹对五线谱自然玩得很溜,可同时,文字也被他调理得服服贴贴,笔下总是有形有色,精彩纷呈,甚至把他说成是作家,也不怎么夸张。所以,他的“回忆录”,也是一本由许多故事组成的文学读物。

  形成故事,除了特定的事件和情节,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必须要有流畅动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回忆录”证明,柏辽兹有这个本事。

  “拉科特-圣安德烈市名副其实,建在一座小山的缓坡之上,俯视着脚下那一片广袤而富庶的平原——金黄的原野,青翠的绿地——宁静与祥和之中荡漾着一份梦一般的庄严与凝重,美得难以言表;平原的南侧与东侧群山半环绕,更增添了这一梦的色彩。”

  看看,柏辽兹描绘出的故乡景象,这些亮丽细腻的文字,就是放在小说中,一点也不逊色。

  “正当我领取圣餐之时,一支少女合唱团唱起了圣体赞歌,那清澈的声音忽然在我体内产生了一种神秘的震撼”“我感到一片天空在我面前打开,那是一片充满了至爱至善的天空,一片比我们经常谈论的天空更加空灵、纯净与美妙的天空。啊,这真实的表白具有多么神奇的力量!这动人的心曲具有怎样无可比拟的美丽!”“这就是音乐给予我最初的印象。”

  你的感觉如何?很震惊吧。抽象的,无迹可寻的“印象”,恰如小说里的心理描写。由于用了“天空”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刻画得这么具体,深透,显得特别崇高,圣洁,直达内心深处。我们读后,被他的“印象”感染,精神世界仿佛也经受了一次净化。

  文字的优美生动,使得“回忆录”中涉及到的许多人生经历,仿佛用缤纷的画笔,都涂抹上浓浓的“故事”色彩。

  柏辽兹还没有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之前,有一次去学院图书馆看格鲁克乐谱,不知道进入校门时,男生女生有不同的通道,他踏进了不该走的那条。管理员拒绝他入馆阅读,发生了争执,最后惊动了学院院长,在阅览室上演一出老鹰捉小鸡大的闹剧,把院长和管理员气得脸色铁青。奇葩的是,12年之后,柏辽兹竟然成了这个图书馆的馆长。那位老院长退休之前,还极力提名柏辽兹做他的接班人。

  这一起事件的启承转合,完全能够构成小说中最离奇的情节,没想到的逆袭,绝对出奇制胜,如此的“故事”,你能不被吸引吗?

  一位女士按着严肃订婚程序,成为柏辽兹的未婚妻。然而随后她玩起了失踪游戏,既见不到她的影子,也听不到一点音讯。就在柏辽兹心头满是茫然疑惑的时候,晴天霹雳似地传来一个消息,这女子竟然投入到另一个同是作曲家的怀抱中,成了他人的新娘。正在罗马的柏辽兹火冒三丈,携带两支手枪,雇了一辆马车,买了一套化妆成女人的衣裙,急匆匆赶回巴黎,决心杀死那一对仇人,然后再自杀。但是在返回的行程中,心潮跌宕起伏,对音乐和生命的热爱,终于使他冷静下来,最后放弃了复仇计划,硬是咽下了这口恶气。

  用不到添枝加叶,这么一截情感遭遇,多像个完整的惊险“故事”,忽而霹雳闪电,忽而雨过天晴,大起大落,很有悬念,也很刺激,结局的急转直下,也很出乎意料。

  24岁的柏辽兹,在观看一场莎士比亚戏剧演出中,让饰演主角的女演员给闹得神魂颠倒,立刻跑到后台,直接表白求爱之情。此后又是写信又是登门拜访的,追得那小女子惊慌失措,连戏都不敢再演。柏辽兹不屈不挠地整整穷追猛打了六个年头,终于抱得美人归。可是,这对夫妻的鱼水之欢,只维持不到七年之痒的一半,三年后就出现了婚姻危机,柏辽兹随即和一位歌剧女演员同居,成为一对野鸳鸯。挨到妻子逝世,柏辽兹立马把同居的情人提格为正室。

  柏辽兹与妻子情人构成的“三角”关系,跟一些香艳小说的“故事”,多么类似,有点老套。可两个女人,一个话剧演员,一个歌剧演员,都没离开“剧”,十分巧合。他们演绎出的不论是一出喜剧“故事”,还是一出悲剧“故事”,虽然算不上怎么新奇,却因为扮演的角色都没离开“剧”,倒是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然而最缠绵最哀婉的“故事”,发生在柏辽兹12岁的时候。他还是个青涩的小苹果,却情竇大开,竟然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大他六岁的美少女。“初次见到她,一股电流便袭遍全身。一见钟情,这就是我能说的全部。我忽然感到头晕目眩,它从此便不能离我而去。”但上天没有赐给他相爱的机缘,红尘滚滚,两人天个一方,仿佛都从世界蒸发掉了,失去了一切联系。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1864年,柏辽兹已经是个61岁的老者,奇迹发生了,分离42年之后,他与梦中情人偶然重逢。岁月沧桑,恍如隔世,使得两人无法面对面地倾心交谈,只好在书信中吐露心声。

  柏辽兹无法抑制祈求圆梦的渴望,但是从前的美少女泼来了一头冷水:“当头上已是斑斑白发时,就应该知道如何放弃所有的幻想、憧憬,所有新奇的感觉也将随着那华发而逝去,破灭,甚至包括友情。”无奈,柏辽兹在最后一封信中,写下了最后一句话:“如果跪在您脚前,头靠您膝盖,紧握您的双手而死去,那死亡会更加美好。”我们没有看到信纸,但我相信,纸面上一定留有泪痕,而他心间,一定血流不止。这就是柏辽兹留下来的最后的“故事”。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九):《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你以为只有音乐?错!

  古典音乐毕竟是小众的爱好,在跟大家聊《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这本书前,简单介绍一下柏辽兹在古典音乐中承前启后的地位,我想还是很必要的。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柏辽兹在法国开始登上古典音乐舞台的时候,正值乐圣贝多芬离世,古典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落下帷幕,浪漫主义时期即将统治乐坛。将贝多芬去世的1827年作为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分界线,是为学理之便人为划定的,怎么可能今天还是古典主义一觉睡醒就是浪漫主义了呢?生性喜欢独占鳌头的柏辽兹生逢其时地遇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激烈拉锯的年代,当与之有过交往并敦厚地帮助他在德国成功举办一场场音乐会的门德尔松创作出如小河淌水般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柏辽兹却以冲击力极强的《幻想交响曲》搅翻了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波西米亚乃至俄国的乐坛。从柏辽兹开始,古典音乐不再囿于优雅的、悦耳的、暖心的,柏辽兹用他令人瞠目的作品和他首创的配器法、标题音乐,让古典音乐呈现出另一种可能:刺耳的、惊心的、叫人坐立不安的,从而让人陷入长久的反思中。如果没有柏辽兹,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能否横空出世?斯特拉文斯基惊世骇俗的《春之声》能否从天而降?都是未知可否的,所以,柏辽兹是古典音乐不可或缺的“改朝换代”者,《柏辽兹回忆录》的编者为之加了副标题“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文艺”,“狂飙”是极精准地标注出了柏辽兹性格的关键词。

  不过,“狂飙”一词并不是《柏辽兹回忆录》编者的创新词,源自德国的“狂飙”,与另一个词紧密相连,“突进”。“狂飙突进运动”是涌现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的一次文化运动,核心词是狂热的傲慢的个人主义。读完《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不得不佩服本书编者信手拈来地用“狂飙之子”来盖棺论定柏辽兹,那可真是神来之笔。

  何以见得?这本回忆录得以生成,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虽然遭遇父母强烈反对,哪怕父亲用拗断供养的强硬手段试图阻止柏辽兹学习音乐、以音乐为生的愿望,但都没有让柏辽兹产生过一丝放弃音乐的念头,他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应该心满意足了,对吗?只是因为杰出的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一时洛阳纸贵,刺激得作曲家柏辽兹跨过界来不画“蝌蚪”而写起了回忆录。

  感谢柏辽兹“凡事要争第一”的性情,他的随手记,不仅成就了一本《柏辽兹回忆录》,更是用民间文本的方式成就了一本“十九世纪西欧文艺史”。

  作曲家柏辽兹的代表作包括《幻想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第三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四交响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歌剧《本韦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等,从这张作品目录单里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柏辽兹的影响,而他创作《浮士德的沉沦》的意向被德国人获知后,竟招致德国民众的鄙夷。德国人不希望由一个法国人替自己的伟大作家歌德的伟大作品谱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十九世纪的西欧,盛行着多么健康的文学品味。

  这种健康的文学品味,甚至影响到了柏辽兹的择偶意愿。亨丽耶特•史密斯逊是英国著名的莎剧演员,在巴黎舞台上演活了朱丽叶,让舞台下的柏辽兹相思得彻夜难眠。然而,直到走了下坡路负债累累,亨丽耶特才不得不将爱情给了柏辽兹。柏辽兹一生穷愁得时常在为口袋里的钞票担惊受怕,是因为被爱情的光焰眩晕了,且以他狂飙的性格从不在爱上亨丽耶特这件事上说过半个不字,哪怕婚后不久他们的婚姻就陷入到亨丽耶特对柏辽兹全方位的穷追猛打中。几乎大半辈子都是亨丽耶特的出气筒,可是,亨丽耶特去世后,在爱情生活中甘愿受虐的柏辽兹,给呵护他爱护他保护他的另一个女人埃丝黛尔的嘉许是“是朵在寂寞中盛开的玫瑰”,“亨丽耶特则是穿插于我每一场音乐会的竖琴,是融入我的喜悦和我饿悲伤的竖琴。只是,许多琴弦已在我手中戛然绷断了”,真是一个爱情的智障!从不给他青眼的亨丽耶特竟然成了柏辽兹的艺术女神,总是睚眦必报的这个男人啊,旁观者一眼看穿他和亨丽耶特的婚姻最错在谁,只有他本人,“只是,许多琴弦已在我手中戛然绷断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柏辽兹爱上瘸了腿因而失去舞台的亨丽耶特,是拥抱文学、拥抱莎士比亚的一次行为艺术。

  在给文学最深情的拥抱的同时,柏辽兹却没给音乐界什么好脸色,吐槽法国音乐界的评奖规则、吐槽英国乐手的演奏水平、吐槽波西米亚歌剧舞台上歌唱水准、吐槽俄罗斯人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这位嘴欠的法国作曲家,唯独对德国,柏辽兹对照老家法国的音乐素养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誉。何谓嘴欠?就是句号之前的一句话一定是否定句,被其用连篇累牍的游记称颂了数十页的德国,还是因为《浮士德》的改编,被柏辽兹痛扁得千疮百孔。

  正因为柏辽兹的连声吐槽,让我惊讶:在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之后,西欧音乐舞台竟然还那般缺兵少将、不成规矩!尤其是圣彼得堡、莫斯科的贵族对音乐常识的无知,让我深感世间能有柏辽兹,实在是我们的大幸运。柏辽兹去世12年后,斯蒂芬•茨威格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39年到1940年,茨威格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书里这位作家回溯的十九世纪中晚期的西欧文艺界,已经完美得成了一场梦幻。西欧文艺界用了半个世纪完成了从柏辽兹描述到茨威格描述的飞越,离不开柏辽兹们的殚精竭虑。

  既然已是一场梦幻,既然往事不可追,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还是一本很厚的书,超过了600页。因为,它不是一本按照官方要求写的一段历史,柏辽兹的随性而作,可当信史来读。也许,你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话题不感兴趣,那么,《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里收录的十多篇柏辽兹去德国、俄罗斯举办音乐会时写下的游记、音乐随笔,是值得推荐的好文章。这些文章,虽有些啰嗦,但我以为,假如柏辽兹没有从小立志做一名作曲家,这些文本足以将他推入作家的行列。因此,你以为柏辽兹是一位作曲家就认定《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只关乎音乐,又因为自己不是古典音乐乐迷而选择与之擦肩而过,那么,你错过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欧文艺界一位大V的激情长文。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十):一篇华美的乐章

  他是一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法国音乐家,而且还具有高超的文学才能,他就是埃克托尔•柏辽兹。这是一部西方音乐家柏辽兹自传的作品,是一本非常厚重的大部头的著作,以长篇地记述了代表一个时代的伟大的音乐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心灵思路。

  封面的装帧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采用了内藏玄机的折叠设计,特别有新意,并且有三款个性设计随机发送。如果你有兴趣,展开书封,即可看见柏辽兹三种人生样态之一,有中国古老式竖排字体,清晰而醒目,有的字体形态如同小河流淌,又如音乐的五线谱的婉转,无限延展。也许你展开的,或许也是你的人生,请读者你打开看看,是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吧。

  从《柏辽兹回忆录》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柏辽兹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而且文学方面的才华也是非常精彩的,洋洋洒洒六十万字,他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他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被法国《读书》杂志权威遴选之《理想藏书》音乐类榜首,不仅得到喜欢他的音乐的爱好者的欢迎,也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追捧,自出版以来倍受读者的喜爱。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生于1803年12月11日,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柯特•圣•安得烈。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1869年3月8日柏辽兹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

  柏辽兹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的《幻想交响曲》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为后来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做出了样板。他的管弦乐序曲《李尔王》,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喜歌剧《比阿特丽丝和本尼迪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剧作,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劫罚》的灵感来自歌德,管弦乐序曲《海盗》,中提琴和乐队作品《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取材于拜伦的作品,歌剧《特洛伊人》根据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自撰脚本等等。

  柏辽兹另外还写了一本经典著作《配器法》,被称为是这门艺术的第一本和最重要的一本专著,除了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之外,柏辽兹也创作散文和音乐评论,并且受到广泛的称赞,他著有自传,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如同一本小说一样曲折精彩。

  柏辽兹虽然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的,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但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与文学的佳作,字里行间流淌着美妙的音符,令人陶醉,令人感动。让我们更多低了解他的音乐创作过程,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成长经历,都是在这本回忆录中展现出来。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可以让人们赏心悦目,不仅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

  这本书值得音乐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和收藏。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如同欣赏着他的一首首华美的乐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