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道》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盲·道》影评10篇

2018-04-15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道》影评10篇

  《盲·道》是一部由李杨执导,李杨 / 杜函梦 / 于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道》影评(一):《盲道》:李杨导演初心不变,他依旧是“光影剑客”

  文/黄鑫亮

  随着华语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导演的“构成”也越来越“丰富”,人气演员能转型当导演,畅销书作家能转型当导演,他们导演的电影往往能赚得盆满钵满,人气成了一部电影能不能卖座的先决因素,也有这么一位导演,16年时间耕耘,直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才得以公映,他就是李杨,他携自己的新作《盲道》“摸黑前行”,这一次观众们眼里射出的目光会照亮他和他的电影里那些小人物的前行之路。

  李杨导演的“盲系列三部曲”相信影迷们都有所耳闻,前两部是《盲井》和《盲山》,尤其是《盲井》拿下第5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虽说片名都有一个“盲”字,但表现的皆是“心盲”,直到这部《盲道》堪称是三部曲的“点题之作”,李杨导演初心不变聚焦的仍然是挣扎无奈之中的小人物们,当一个被犯罪团伙控制街头乞讨赚钱的盲人小女孩遇到一个落魄的摇滚大叔,这位大叔装扮成盲人进行坑蒙拐骗,“眼盲”和“心盲”在繁华的都市里你或许看不见的犄角旮旯里产生了交集,这样的题材天然拥有强大戏剧张力。

  大叔和萝莉,这似乎是电影导演尤为青睐的人物关系可爱天真的萝莉和沧桑潦倒的大叔,人生阅历的鸿沟,价值取向的天堑,这给了导演充分的发挥余地,尤其也能抓住男性观众理性女性观众敏感内心,李杨导演不是一个擅用商业元素的电影导演,之所以他这部电影《盲道》也会把落脚点放到盲人小女孩和摇滚落魄大叔这样的人物关系,或许就是因为绚烂霓虹灯映照下的都市中,这么两位眼或心“失明”的小人物,出没于幽暗的路边,他们需要彼此照明彼此前行的路,他们需要“搀扶”着前行,电影中盲人小女孩竟说摇滚大叔是她的爸爸,这就很引人深思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有条形引导砖和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来指引盲人的行走,快节奏的都市大街上,行人们往往会忘了路上的盲道,他们也会行走于盲道之上,甚至盲道会被沿路的店家当作堆积货物场所,无论你有没有走进影厅观看李杨导演的这部电影,至少这部电影的上映以及相关的信息会再次提醒你别占用了路上的盲道,曾几何有关导盲犬的电影让人们探讨盲人的出行问题,当然有形的盲道之外被我们忽略的是无形的盲道,也就是盲人的心理之路,如何让他们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我们又怎么去保护关怀他们,心理盲道的建设需要像一部又一部诸如李杨导演这样的电影以及文艺作品的铺设。

  李杨导演给自己的定位是“剑客李杨”,剑客似乎是现实生活里久违了只是出现于古装影视剧里的一个行当,他不仅是一个行当更是一个担当,如此也不难理解李杨导演为何能16年专注于自己的“盲系列三部曲”,一位剑客的最高境界是无剑胜有剑,你随手拾起的一根树枝甚至是你的手指都能幻化成为一把宝剑,只要是你心中有剑,李杨导演挥舞的光影,包括他的出演以及美术和剪辑,这都是他作为一位“剑客”,用自己宝剑上的锋芒,照亮小人物们踽踽前行。

  《盲·道》影评(二):长叹调——盲的是人心

  近日,因为看了李杨导演的《盲.道》,手机上的推送内容全是“好心施舍被拐卖,人性沦丧”一类的话题,倍感新鲜。前面有朋友反应现在手机被“监控问题”,我在想是不是?玩笑话!倒是李杨导演十年磨一剑的“盲”终章到来,引起一些讨论的热潮~ 妥协,再妥协 十年芳华,盲系列终章本身就是一个艰难历程,从准备公映,到长达一年的审核,从出发点来看,电影本身就是一次妥协。这也是为什么达不到《盲井》《盲山》高度原因,《盲山》中被贯彻的黑色幽默,人物命运无常,无力都备受震撼。从矿工密谋杀害再到善心的萌动,最后再自相残杀,观众经历的是一个常人心态转变,憎恨·同情·无奈·唏嘘感受上心头,五味杂成。这也是《盲井》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导演在讲故事,只是想把故事给讲清楚。《盲.道》的观感就少了共鸣,全片下来,却是妥协,人贩子拐卖小孩有理有据大人卖小孩有理有据,救人者自救,最后再由警察出面解决全部,圆满收场。似乎剧情合情合理价值观也向上,只是现实中的人贩子不会那么良善,不会任由一个人三番五次的去“搞乱”他们。也不会最终完美收场,“小孩被好心人收养,犯罪分子伏诛。” 不要猜测人心的下限 从《盲井》开始,人心的下限就在被考量,可以杀人,也可以在杀人之前带她去感受“美好”,到《盲山》中是被卖的人的痛,还是出了钱又不被认同的人的痛,再到《盲.道》中出于生活压迫的人卖女的考量。人心的下限在哪里,答案永远不要去揣测人心的下限,犯罪分子出于“善”带你去享乐,然而无法改变要杀你的决心,甚至是《盲.道》中母亲爱孩子,却仍然要卖孩子的结局……前面看到一则新闻,说六旬老人拐卖年轻大学生,老人或许也有孙女孙儿,却可以拐卖其他人,这是人心。盲系列终章就是要把整个盲系列串起来,从考究人心开始,一步步的朝前走,是一步步向下,还是逐渐明朗。 赵亮这个形象的的多变性。这种多变承袭了以前两部,赵亮到底是爱自己女儿多一点,还是爱这个盲人女孩多一点,是对盲人女孩的同情多一点,还是对女儿的愧疚多一点。导演有意的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候讲出赵亮女儿的死因,是不是有向观众揭示人心的作用,让大家开始从头思考赵亮这么做的真正动机。"最可爱的是人,因为人会思考,最可怕的也是人,因为人会思考。” 赵亮的动机上愧疚是多于了爱?哪个父亲不喜欢一个女儿叫他“父亲”,哪个父亲不喜欢乖巧懂事的孩子,影片中的晶晶是在用言语行动上促成人身份的转变,赵亮也是在人物的动机中弥补“愧疚”,从对晶晶穿的衣服,再到他的发型,人心是经不起考量! 十年磨一剑,磨人心 十年磨一剑,磨人心。从《盲井》开始,个人的无所作为,最后归于终章的社会力量,导演的心在经历一个“惨烈”转变,尽管锐利脱于当年,但影片本身可供讨论的仍然多。

  《盲·道》影评(三):盲道

  给李杨导演及其团队满分

  虽然本片与《盲井》《盲山》是完全不同创作,“盲”三部曲也只是噱头;虽然导演的镜头由前两部中的山村乡镇转移到了都市角落,没有了前两部的生猛粗粝、撞击人心,对人性的挖掘和对底层的反映也较为浅白;虽然为了公映做了很多妥协;虽然导演亲自上阵却演技一般;虽然有些段落很出戏(赵亮与晶晶初遇时的阿姨相助;赵亮偷来食物给晶晶时的慢镜头;晶晶喊着要嫁给赵亮);虽然相比井和山的意向,道字显得牵强;虽然落魄大叔救助流浪盲童勇斗犯罪团伙的剧情显得套路……

  那么多的虽然,都抵不过一个但是:十年来,李杨的几个剧本被毙掉,《盲道》也是经历审查、撤资等重重困难才获准公映。坚持拍摄底层现实的导演越来越少了,李杨睽违十年,再次出手,有妥协、有圆融,但关注现实的初心未改。

  至于三部曲的说法,片方实在没钱做宣发了,只能借前两部的光。没钱请好演员,导演也只能自己上阵。

  那些抱着看前两部的心态来看本片后失望的观众,请注意一个现实情况:现实题材影片在政治和商业的双重挤压下,已逐渐在影院里消失殆尽。李杨依然在坚持做着费力不讨好的事,观众应该珍惜爱护这样的导演,而不能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去批判

  《盲·道》影评(四):平庸粗糙无聊冗长

  真不敢想象这是拍出《盲井》和《盲山》的李杨,这部和前面两部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就算没有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看,单看这部依然是一部质量不达标的电影,平庸且粗糙,无聊又冗长。

  也算是一个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电影,却失去了以往的尖锐力度和现实性,像是一个假惺惺的公益片,没有能真正打动人地方

  故事不仅平庸、无趣,还有许多明显漏洞,甚至有一些狗血,像学生作业,自身社会经验不足就臆造故事,剧情连贯性差,没有好的节奏,看得困意十足;

  手持镜头一点不讲究构图和灯光,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那种现实性效果,反倒让人看得十分难受投资再小也要讲究基本审美吧。

  我觉得就算是为了过审,也不至于把片子搞成这样吧,李导应该学学打擦边球,也不是没有好的能上映的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华语片。

  《盲·道》影评(五):尴尬的《盲·道》

  如果让我来推荐几部优秀大陆电影,《盲井》以及导演剪辑版的《盲山》必在其列,这两部电影的导演李杨说得上名的作品差不多就这两部,这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导演的成绩。换做是我,别说《盲山》,这辈子能拍出一部《盲井》这样的电影,我就死而无憾了。

  看完《盲·道》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尽管对之前豆瓣的低分早已做足了心理准备,可我还是眼见为实地吓了一大跳。一直问自己,天呐,李杨怎么了?拍完《盲山》之后的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开始拿审查制度替李杨开脱,殊不知,你看偶尔还是会有R级引进片一刀未剪地公映(《异星觉醒》),还有现实批判题材的影片只要你加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字幕(《心迷宫》)都可以过审的。还是说李杨并未察觉此中变化,或者说另有隐情,《盲井》和《盲山》之后被广电多次请去喝茶?要知道,这两部作品可是蜚声国际,却未能在国内院线上映啊!

  好吧好吧,我们知道李杨不能再拍一部不能上映的电影了,不然试问在愈发看重票房回报的今天,还有谁敢再投资这样的电影?但审查绝不给《盲·道》的失败背锅,你说你想关注和表现社会底层事件,你老了,骂不动这个世界当不了愤青了,想玩温情路线了,这些都没问题啊,陈可辛的《亲爱的》还有文晏的《嘉年华》不都是典范么?

  《盲·道》的问题主要出在哪呢?导演用反复的刻意设计的甚至看上去有些虚假的戏剧冲突去取代应有的直面和深入。中年男子和流浪乞讨盲女的情感纠葛没问题,小女孩说长大了想嫁给赵亮也没问题(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杀手不太冷》也有类似表达),大不了就是俗套了,或者你借这样一外壳,直面真正的乞讨组织呢?结果,影片偏不这么做,尤其到了后半截,赵亮跟乞讨组织来回拉扯抢夺小女孩,来来回回好几次,看似一次次激烈,包括最后还被人捅了,其实故事的实质始终停留在原地打转。而赵亮越卖力地想要去拯救小女孩,越是显得前后人性格转变的没有说服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盲井》和《盲山》,因为这种电影会让你觉得,编剧不是说咱翻一翻矿井死人和女大学生被拐的新闻就能写出来的,那种以受害者、参与者这些当事人身份视角的切入,真实得会让你觉得卧槽这肯定是像新闻工作者那样详细采访了很多受害者真实经历才能写的出来的吧,真实可信的代入感其实要比一黑到底的结局处理更值得被肯定。到了《盲·道》,我们看不到这种说服力,甚至在处理打击乞讨组织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信任人民警察不去找他们?你一面担心着审核,一面又在电影里忽略警察,仿佛在刻意黑他们,这已经不是可以用结尾的那几行交代性字幕和导演剪辑版就能洗白了的。你哪怕说找了警察,但警察说没证据不能抓,或者说警察虽然很努力了但是找不到证据,怎么跟乞讨组织斗智斗勇也行啊。不是说最后傻傻的被人捅了然后让观众脑补一下警察抓乞讨组织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物的行动逻辑受到了观众的质疑,结局再如何悲惨观众也不可能买账的。

  要是想像前两部“盲”系列那样试图黑化一番,大概可以从小女孩或者是乞讨组织为视角切入,如何找这种小孩,如何摧残他们。只是这种拍法又太虐太韩国化了。这么看来,《盲·道》很可能在一开始的题材选择上就捡了块难啃的硬骨头

  更要命的是,李杨的下一部新片名字叫做《杀人游戏之夺命骷髅》,我才恍然大悟同时作为主演的李杨其实真正想拍的是一部叫《盲·导》的电影吧。

  《盲·道》影评(六):《盲·道》:李杨坚硬十五年,终向关怀和柔软

  在2018年春节到来之前,在《前任3》继续创造着市场奇迹、《奇迹男孩》和阿米尔·汗《神秘巨星》在国内收获票房和赞誉的同时,一部同样值得中国观众关注的国产片也正在悄悄上映,它就是李杨导演的《盲·道》。

  曾是纪录片导演的李杨,因故事片《盲井》《盲山》而知名于国内外影坛。前者勇敢聚焦矿井命案,将地下暗处超乎想象、令人惊悸的血腥和丑陋暴露在大众面前;后者则换个角度,瞄准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人口拐卖问题,而导致人口拐卖问题的山村婚姻现状,亦被置于影片批判视角之下,这让《盲山》有了一层有深度而又大胆的,对于传统世俗观的挑战意味。

  多年过后,当大家谈论矿井灾难、妇女拐卖等问题时,仍然会先想到李杨的这两部电影。

  《盲井》和《盲山》,让李杨作为电影创作者的形象,显得勇毅坚硬。纵观新世纪以来的国内影坛,能这样被贴上坚硬标签的电影人,委实极少。

  如今,相隔于《盲井》大约十五年、相隔于《盲山》约十年,李杨的新作《盲·道》也要上映了。十五年的时间,“盲”三部曲终于达成。李杨和这三部曲大概可以算作是相互成全的关系,并从此形成一段完整的影史佳话——如果其新作一切照常的话。

  不过,现在来看,如果观众是抱着要继续看一个如《盲井》《盲山》那般勇毅坚硬的李杨来看这部风格大变的《盲·道》,恐怕会失望。

  继《盲井》《盲山》之后的《盲·道》,影片虽然同样聚焦社会中的阴暗之处,儿童拐卖、被迫乞讨等等,但总体而言,影片“坚硬”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与之相对的柔软。

  一位曾是歌手如今假扮盲人在地铁人流中行乞行骗的中年大叔,一位被违法犯罪团伙胁迫乞讨的盲人小女孩儿,《盲·道》正式回归于“盲”本身。大叔与女孩儿,两人的相互扶持是电影的主线,这样的组合,在以往的中外经典影片中并不少见。而回过头来看《盲·道》,大叔与女孩,因为两人的“扮盲”和“真盲”,以及胁迫乞讨这一真实存在的现象本身,让这对组合在互动中多了更接近生活的救护和救赎意味,而完全抹去了其他电影中此类组合身上的传奇色彩。

  在冰冷世间相依为命的两人,中年大叔眼睛假盲而心不盲,仗义关怀;乞讨女孩眼睛真盲而心亦不盲,仍会憧憬未来。那么真正“盲”的,到底是谁呢?

  《盲·道》风格的转变,无疑是争议性极大的一件事,这里面有资金方面的原因,大概也和已经年近花甲的李杨的创作心态有关。并且,不管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盲井》还是在曾戛纳入围、罗马获奖的《盲山》中,我们都能看出,李杨从来都不是一个靠技术取胜的电影创作者,而是靠眼光、心态,还有胸中的一口气。

  到仍然关注社会暗面的《盲·道》,这口气还在,只是在创作者和作品的一呼一吸间,在社会的冷暖无常中,变得柔软了。

  《盲·道》影评(七):《盲道》

  看片的过程中,有朋友戏称本片是乞丐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同样的老男人和小女孩父女般的关系,同样是老男人对小女孩的救赎。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杀手里昂”曾告诉小女孩,“生活,一直很苦。”而《盲道》中的赵亮也会告诉小女孩,“社会还有爱。”小女孩对于他也从最初的防备、敌对,到后来依赖、融洽,难舍难分。片中那个叫郭伟的乞丐儿童犯罪头目自然是最要下地狱的人。虽然这是电影,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也是正在发生中。本片仿佛一柄利剑,扎破了生活的假面具,将最本真,最残酷,最丑恶的一面显露在我们面前。看 得过程中忍不住为导演李扬的勇气鼓掌,为本片的题材大胆鼓掌。

  在影片的后半段,赵亮为了拯救孩子实现了个人精神境界的逆袭,再坏的人,只要存有一颗善心,都能做善事,积福德。看完本片心情还是非常沉重的。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家里贫困卖孩子的窘迫,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片就是一块伤疤,明晃晃地贴在大都市文明的美丽胴体上,有人选择避而不见,有人却被吓得触目惊心。希望随着本片这样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片子上映后,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让更多儿童都能享受一个幸福的童年。

  《盲·道》影评(八):《盲·道》:愿我们每个人生来都能幸福安稳

  文/张建雄

  有幸提前观看了导演李杨的最新电影《盲·道》,看完有两点很受触动,没想到时隔十几年,导演还在一直坚守着最初的那份情怀,另一个则是故事同样以赤裸裸展现社会底层生存状况,震撼依旧。

  从《盲井》关注农民矿工,《盲山》关注被拐女大学生,再到《盲·道》关注城市流浪乞讨儿童,“盲”系列作品坚持通过影像的力量,将镜头再次聚焦在社会底层边缘人口,不仅为我们揭开这些人群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生动形象地还原出“事件”主人公的坎坷命运,常常讲到动情时,总是令人不禁泪目。

  《盲·道》属于“盲”系列三部曲收官之作,是继《盲井》和《盲山》之后的又一部“盲”系写实影像,距第一部内地被禁到第二部区域上映,再到第三部全国公映,导演李杨整整用了十五个春秋,即使早前拿到柏林银熊奖,他也并没有因此和其他导演一样尝试进行商业化转型运作,而是继续关注着社会底层边缘人口的真实生活状况。导演李杨拥有一颗敬畏之心,保持初心不变的坚守,诠释了作为独立电影人的高贵品格,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发人深省,引以为傲。

  《盲·道》由李杨执导兼主演,杜函梦 、于越 、 胡明联合主演,主题聚焦都市流浪乞讨儿童的真实困境,讲述了一位碰瓷大叔赵亮在地铁通道里和被拐盲人小女孩晶晶,从陌生到相识的感人过程。然而,毫无血缘的父女情深,更是被二位演绎的格外温暖,犹如冬日里的一把火焰,熊熊燃烧在每个人的心田。

  这部由导演李杨亲自上阵饰演影片男主角,《记忆大师》中有过出色表现的李晓芸扮演者杜函梦饰演影片女主角的电影,看似有着命运的不公,实则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当每次看到赵亮为了解救晶晶于水深火热之时,过程虽然很惊心动魄的样子,但是还会让人有种莫名的感动。李杨饰演的赵亮让我们懂得世间还有真情在,杜函梦饰演的晶晶则让我们看到即使双目失明,世间还有着光明的远方。

  《盲·道》依旧延续着“盲”系列的写实风格,为我们生动展现出城市流浪乞讨儿童的心酸历程,他们或是被拐卖,或是被父母狠心抛弃,然而,遭受的苦难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也是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所没有过的经历,但,他们确实需要社会多一点爱心,毕竟,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应该有尊严地活着。

  其实,像晶晶一样的流浪乞讨儿童并不在少数,据民政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左右。在一些乡村地区,买卖儿童几近市场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链。看得出导演李杨的《盲·道》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再次唤醒大家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爱,同时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早点回家,回到父母怀抱。和系列作品初心一样,用心良苦众人皆知,每次看的都足够震撼,而导演的这种坚守精神,又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不可否认,导演李杨有一颗深扎社会底层的热血之心,每一部作品都能赋予它们新鲜独特的灵魂,指引着大众关注城市边缘人口的真实生活状况。虽然第三部取得了公映的机会,但是还很无奈的剪掉了一些内容,即使最终版并不算称得上完美,但是故事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观,依然是非常难得的存在。

  最后,个人强烈呼吁大家都能走进影院看一看这部反映社会底层人群的良心作品,同是也衷心祝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生来就能幸福安稳。

  《盲·道》影评(九):《盲道》|世道艰难,这个骗子不太冷

  距离李杨导演《盲井》获得柏林电影节艺术贡献银熊奖已经过去15年时间,纵观华语电影市场,有哪位导演获得了如此殊荣后依然保持着创作的潜心?2003年之后又过了三年,李杨导演推出他的“盲”系列第二部《盲山》,同样以《盲山》的拍摄手法来记录女大学生被人拐骗到偏远山区的非人经历,同样奠定了这位现实题材导演的艺术地位。

  2018年2月2日,李杨导演带着他的“盲”系列第三部作品与观众见面,与前两部不同的是,李杨导演不再只是担任编剧和导演,还担任了该片的男主角。

  我只是禁锢自己,不是真坏人

  电影开场若不是定睛看,还真没察觉导演把自己的演技调教得这么游刃有余:一名天天在地铁站内佯装盲人靠乞讨过活的江湖骗子,回到家中特别讲究,必须要先洗澡再吃饭,洗澡时候一定要用软毛刷子清洁自己的指甲缝,洗完澡照镜子时候又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对自己的厌恶感,吃饭时候一定要有点酒精……

  从诸多的细节中,不难看到李杨导演对乞讨者赵亮这个角色的诠释,相信这些不露痕迹的细节很好的交代了这个人物——赵亮厌倦了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实的生活压垮了他,他不愿意再做出改变,他主动麻痹自己,然而内心并不情愿,这种生活在他眼中根本不值得过下去,但他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折磨自己。

  恶人不能够逍遥,必须受惩罚

  在赵亮眼里,他自己是个恶人,所以他用乞讨践踏自己自尊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然而,剧情的转折发生在赵亮遇到了晶晶,一名真盲的小姑娘,同样靠乞讨为生,抢了他的“生意”。与赵亮的主动乞讨不同,晶晶属于被人口贩子操纵了被迫在北京街头、地铁站乞讨。曾有数据显示,中国有100万到150万以上的流浪、乞讨儿童,买卖儿童的黑色利益链如今依旧存在。与《盲山》中大学生被拐卖到深山不同,《盲·道》里的晶晶更弱小,更无助,受令观众感动揪心。

  相信李杨导演将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拍摄出来,是因为他认为:难道就这样坐视不管吗?作为导演身份的他一再揭露残酷的现实,作为演员身份的他,赵亮这个角色,他在与晶晶的接触中,回想起了历历往事,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她。帮助她摆脱人贩子的摆布、帮助她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帮助她接受这个年纪该有的盲人学校教育。

  视而不见谓之盲,眼盲心不盲

  《盲·道》的前半段,可能有不少观众会讨厌李杨扮演的赵亮这个角色,靠乞讨的生活真的值得一过吗?一个健康的正常人,要靠佯装盲人来骗取别人的同情,他算是个好人吗?《盲·道》的后半段,证明了,赵亮确实是个好人,他虽佯装盲人,但他心不盲。世道艰难,谁又能忍心看着自己身边的人受人迫害?哪怕自己并不算是什么好人。赵亮与晶晶一路同行,为了解救、为了逃脱,为了重获自由,这样的一个组合,不由令人想到吕克·贝松导演的《杀手里昂》。

  不同与《盲井》、《盲山》的纪录片形式,此次三部曲收官之作《盲·道》更多的向悬疑类型片靠拢,是什么让心地善良的赵亮过上了麻木不仁的生活?是什么让常年坑蒙的赵亮动了恻隐之心?又是什么最后解救了被拐卖女孩的生活?且听赵亮这位不太冷的骗子给出答案。(文|句单单)

  《盲·道》影评(十):于情,给导演依然选择这类题材表示欣赏和支持。

  不得不说惋惜!在导演最重要的盲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上出了如此妥协,不符合犀利残酷现实的《盲道》。内容基本没有深挖儿童买卖甚至打残性侵被迫乞讨的现状,最后还出了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桥段。可惜太过油腻,始终不太能接受。但是在影评一边倒的同时,还是觉得应该给导演更多的理解,揭露社会现实的片拿个龙标的难度你我可想而知。《盲井》《盲流》无法上映,《盲山》也是改了又改,试问一个导演,花了二十年的心血,这挫败不是一星半点。想起之前《十三邀》里狂人贾樟柯都露出对国内电影形式的疲惫,不仅是审查,观影群众的小众,没有经济的支持,以及过多的苛责,都是对于创作者无形的压力。与大众建立共识是个疲惫的过程,所以拍自己想拍的也就够了。于理,好片,烂片,大家可以自由评说,但是于情我给导演依然愿意选择这类题材表示欣赏和支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盲·道》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