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旺多姆的丽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旺多姆的丽兹》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旺多姆的丽兹》的读后感10篇

  《旺多姆的丽兹》是一本由提拉·马奇奥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旺多姆的丽兹》读后感(一):名人八卦战争

  读历史可以像看一则娱乐八卦那样轻松随意吗?这不是网红毒鸡汤,充斥着夸大其词哗众取宠的矫饰,而是真真切发生在20世纪的巴黎。提拉·马奇奥的《旺多姆的丽兹:巴黎奢华世界欲望背叛与死亡》侧写历史的笔调令人欲罢不能,不光因为每隔几页就出现的名流,还因为酒店本身就是个既宣称私密性又激发窥伺欲望的场所作为旅人的中转站,历史的荣枯必会留下点痕迹

  旺多姆的丽兹酒店是20世纪初欧陆政治活动中心,哪怕在纳粹进驻期间也不打烊(如果关闭,整个建筑将被征用,那就要不回来了),阴谋、背叛、杀戮,酒店暗潮涌动,但作者的着意点不在于此,而是继续描绘着灯红酒绿,那些名流穷奢极欲的生活,照常的出轨、养情妇、争风吃醋,连爱国、抵抗、争辩都淹没在繁华里,像是玩笑。存亡间,目不暇接

  当海明威在他感情淡薄的记者妻子交际花情妇间周旋时,与妻子、卡帕掐时间新闻的暗斗可一样没消停,强势的海明威要冲在解放巴黎第一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里程碑式的一天(巴黎解放)像场闹剧,最后定格在艳情上:妻子和情妇都不在,伴海明威荣耀之梦入眠的是波伏娃,当然,是在萨特“知趣”的默许下。

  我们还能读到许多只从文字间窥得生活痕迹的作家私生活,譬如普鲁斯特是个容易说错话的loser、菲茨杰拉德的厚脸皮的追女法居然大有市场、卡帕堪称靠颜值逆袭的鼻祖。如果只把这些风流韵事当八卦看就简单了,身在丽兹酒店的每个人从名流到侍应生都有他们自己观察立场,谁知道哪个龙套就是决定生死间谍或者双重间谍,哪有这么多浪漫情怀,怎可随便委身于人,逢场作戏需谨慎啊!难怪阿莱蒂寡廉鲜耻宣言“我的心属于法国,可我的屁股属于全世界”会成为历史的烙印

  战争年代会有真正的歌舞升平吗?当然没有,特权阶级仍可以享受富贵生活,却仍能隐隐感觉到动荡正在酝酿,无论他们是否有心参与。也会有一个丽兹酒店这样的地方,维护着表面上的和平,好比旧上海租界的歌舞场,但其中的隐秘可能比明面上的斗争还耐人寻味。马奇奥将丽兹酒店作为一个时间的地标,关注战前战时的特殊地位,也关注它后来的命运,是没落了还是重生了?

  时代翻过一页,观念天翻地覆人性中某些共性还在相似场合不经意流露。现在再读王尔德对套房卫浴的抱怨恍如隔世,但回头想想当下我们存疑的东西呢?想想我们想参与、不想参与、不能参与的东西呢?是不是经过荡涤之后还能历久弥新,八卦也变得值得回味了?

  ——丙申年读提拉·马奇奥《旺多姆的丽兹: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

  《旺多姆的丽兹》读后感(二):盛衰都在一瞬间

  《旺多姆的丽兹》一书讲述的是巴黎旺多姆广场的丽兹大酒店兴衰的历史过程

  作为凡人,丽兹大酒店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它是我们寻常百姓不可能踏及的处所,但是书的奥妙就是在于,在所有人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并且似乎于平凡的人对它更有阅读热情,我就是其一。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因为我似乎每读一节都会有些许感慨,只是读到最后,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德国希特勒并不是一个小人物世人皆知。不知道是世界大战因他出名,还是他让人记住世界大战;不知道是犹太人遭到迫害使他出名,还是他的种族歧视迫害犹太人而恶名垂史;总之,只要提到那段历史,希特勒就是个标志,他简直就是无处不在,丽兹大酒店他虽然去过一次,实际哪怕他从未踏足,但是你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无不看到他的影子。我惊叹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丽兹大酒店的歌舞升平,我惊叹于民不聊生无以果腹的年代丽兹却是奢华的天堂,我更惊叹于人人自危的年代,驻足丽兹的人们逍遥自在……不,一切只是表面现象,你可以发现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有血有肉,除了他们特殊的身份,你会发现人性也在此彰显,因此我会漠视战争中这儿的世外桃源,而去感受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他人的无名英雄小卒,因为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些有身份的常客的驻足,这里不可能暗流汹涌。德国人和美国人入住巴黎给人截然相反的感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作为女性时候我会想,人们不应该有民族歧视,这应该是一个融合的大家庭高贵血统的人如果真的高贵,那么就不会你在侵略人家之后留下无数的遗孤,这些遗孤是不是也流淌着你高贵的血统?如果你真的高贵,你绝不会做出低贱的事情,难道不是吗?你敢说若干年后战争中不是你的子孙拿枪对着你的子孙吗?只是我更困惑,为什么母亲总是受害者!母亲怀上谁的孩子难道是罪过吗?为什么男人你战争中无力保护好自己的妻子孩子,战后却来了本事搞什么清算,真是可笑至极!身为女人不是罪过!

  我想说的不是这些,但是读完之后这些却是我所说的。所以每个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哪怕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或者是同一人不同时间段读同一本书,触动点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读书的快乐,也更是书的魅力,一切在历史长河中都只是一瞬间,哪怕当年它是多么的轰动一时

  《旺多姆的丽兹》读后感(三):巴黎的日与夜

  卡尔曾经用了六个章节回答一个问题,“What is History?”

  现在网络流行历史翻案。新的史料,新的解读,如同油画一样一层层的涂上新的色彩。作为旁观者,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确切的回答,What是什么,How是怎么造成的,When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但是,历史岂是那么容易解读的呢!

  看过不多的历史书籍,我在很多的评论里都说到,我们的学生年代,历史书是一个个无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官方的历史解读,枯燥乏味,毫无逻辑。很久之后,我们都忘记了历史是曾经用人堆砌的,活生生的东西。他是每个人的挣扎,每个人的痛苦,每个人的庆幸,每个人的呼吸,所有的一切揉搓成灰色的长绳。我们想理清这条长绳里每一根纤维,但是每次轻轻拨开表面浮尘,又不小心蹭破了一些毛刺。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同进化史无法回避寒武纪大爆发,物理史无法回避牛顿、爱因斯坦们的群星闪耀时...,历史中每一场战争都是人类历史的章节title。作为一个小男生,从年轻走来,我也迷恋三大战役我军的威武,回看了无数遍拯救大兵瑞恩,幻想着自己手拿利器在战场建功立业。似乎,我们都忘记了中国离开战争还没有50年啊?一次偶然的时间,我看到关于越战的记录文学,我才发现战争是一台石磨,碾压了所有投进去的黄豆,出来的只有一些看不清的内容的溶液。

  旺多姆的丽兹,是一本历史书,通过巴黎的一座豪华饭店的房客的经历,补充二战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的“丑恶嘴脸”,这里有“爸爸”海明威,有战地记者卡帕,有香奈儿,有温莎公爵夫人,有“追忆似水年华”,也有一些大堂经理,侍从们... ...,他们的经历被自己,被别人记录下来,然后被重新分类粘贴起来,形成了一篇篇“传记”,初看的时候,觉得新鲜好奇,因为这些历史书上、文学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的私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好像我们透过一扇单面镜子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为这些为人的龌龊,感到不解,感叹原来大人物也如此荒唐可惜,和他们同年代的人,也是这么想的,然而他们的历史却没有人去记录。小人物的历史,和集中营里的死去的犹太人一样,最后用一些数字组成了几句没有文学修饰的句子,藏在这些人物传记篇幅中。

  越看历史,我越来越觉得恐怖,书中当年的记者们,也仅仅在记录那些有意义的瞬间,而身边的故事没人关心

大多数跟你说当年参加过抵抗运动的那些人顶多是捏造事实

  书中一位没有署名的法国老人,留下了这句话。

  因此,我开始怀疑戴高乐的历史地位,虽然他曾经被某些国人拔高到一个神的位置上。

  因此,我开始怀疑人类的道德观,胜利正义?!

  不过,我还是希望朋友们应该多看看历史书籍,至少能够对名人,伟人形象不那么敏感,将神降格为人,才能够去理解人。

上帝已死

  尼采,1883

  《旺多姆的丽兹》读后感(四):丽兹大酒店的传奇

  丽兹大酒店,自 19 世纪末以后,位于巴黎第一区旺多姆宽阔广场上,一直是奢侈豪华的国际象征。《旺多姆的丽兹 : 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带给了我们一座经历过历史沧桑,目睹了世界大战的丽兹大酒店,它是传奇。

  作者美国作家提拉·马奇奥,善于写传记类作品代表作《香奈儿 5 号香水秘密》等。本书主要讲述了丽兹大酒店的沧桑历史,经历过战争却依然存在,是巴黎的象征之一,形形色色的人,军人、娱乐明星、作家都曾在这住过,给丽兹大酒店增添了更多的神奇色彩。在内容上,书中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的经历,简化了二战的过程,突出了纳粹德国在丽兹大酒店的过程;二是一些代表性的名人在丽兹大酒店发生的故事。如可可·香奈儿,海明威,赫尔曼·戈林等。在写作上,作者采用一个个事件、名人的故事来串连起来。

  丽兹大酒店有着历史的传奇,纳粹德国在占领巴黎之后,也占用了丽兹大酒店,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就曾入住这里,他被人发现吸食吗啡,还掠夺艺术品,对于二战,他逃避着应有的责任。作家海明威也是常客,他与妻子的关系、抢占战地新闻等等故事也发生在这里。一些电影明星、时尚人士也在这里,如阿莱蒂,与德国情人住在这里过着奢侈的生活,二战期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关闭店铺,一直住在这里。

  丽兹大酒店充满着神奇,《旺多姆的丽兹 : 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呈现着它的沧桑的历史与华丽的色彩。

  《旺多姆的丽兹》读后感(五):“你方唱罢我登场” ——读《旺多姆的丽兹》

  旺多姆的丽兹大酒店,巴黎的各界人士汇聚之地,时间跨度则是从19世纪末尾起,直到21世纪。

  1898,丽兹大酒店刚刚创建,发生了轰动巴黎的德雷福斯冤案。目睹了失落贵族时代渐渐被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潮流所取代,在丽兹大酒店的一个装有软木隔音衬层的房间里,马塞尔把这一切写入了《追忆似水流年》这部长篇小说中。

  接下来,背景是一战中德国对巴黎的轰炸,在丽兹酒店这个大舞台上,马塞尔在追逐苏卓公主,而把生活当成演戏的路易莎-卡萨蒂侯爵夫人在进行神神道道的“表演”。

  二战德军占领下的丽兹大酒店,依然是一幅繁华热闹景象。舞台中央是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 戈林在贪婪的掠夺,被掠夺者中包含后来成为了战争英雄、富有的美国钢铁老板的遗孀劳拉-梅-克里甘。在酒店过着奢华生活的还有很多,如因和德国人有风流艳情,后来被判为犯有“通敌叛国”罪的女演员阿莱蒂,以及时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在战后清算中,可可-香奈儿不仅有德国情人,还被指控和德国当局联手剥夺犹太合伙人的股份,甚至被怀疑可能是德国间谍。但是她不像阿莱蒂那样凄惨,因为她在德国情人方面很低调,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高妙手法”,最后是后台够硬,可能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直接下命令释放了她。

  在德军严密检视下的丽兹大酒店里,也有秘密抵抗组织成员在活动,如酒店经理克劳德和她的妻子布兰琪,还包括一批从事谍报工作人员,如弗雷德-沃登伯格参加的阿尔索斯小组,他们负责刺探德国的核武器研究计划

  1944年,包括海明威在内的美国记者们在重返巴黎,特别是重返他们心中光彩迷人的丽兹大酒店。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等早在30年代,都在丽兹大酒店度过了美好时光。海明威领着一群“杂牌军”占领了丽兹大酒店的过程,就像一个大男孩在玩打仗过家家似的,哪里像个大文豪的样子

  朋友敌人的转换似乎在一念之间发生的。前一秒还是英美盟军帮助法国解放巴黎,下一秒法国和英美就互相敌视,最终法国和德国等结成新同盟。政治上的变化使得丽兹大酒店失去了美国的客户,以及政治文化中心由巴黎转向了纽约,这一切让丽兹大酒店最终“曲终人散”。

  《旺多姆的丽兹》读后感(六):在巴黎的天空

  “巴黎啊,巴黎,我就像一只发情的猫。”

  ——玛丽·威尔士

  1

  玛丽·威尔士是欧内斯特·海明威最后一任妻子,不过1944年的时候她还只是《生活》杂志的记者、诺尔·蒙克斯太太、欧文·肖的情人,以及正在接受海明威猛烈追求猎物——或者是猎手?谁知道呢。

  此时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霍恩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赶往他们俩的身边,但她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自己的丈夫猎艳或者被猎艳,而是为了前往即将解放的巴黎。海明威对此极不高兴,不仅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呆在家里,更重要的是,第一个进入巴黎的记者非得是自己才行。

  和他们有同样目标的还有罗伯特·卡帕(海明威夫妇最好的朋友)、李·米勒、海伦·柯科帕特里克、欧文·肖、查理·沃登贝克,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战地记者。

  为什么?因为这是巴黎。

  对于海明威来说,战争是人类特有的戏剧表演,而巴黎就是最精彩的剧情所展开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巴黎是世界的中心。

  也许,每个时代的世界都会有一个中心。往前一百年,波拿巴王朝让巴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往后一百年,纽约成为了“世界之都”,聚集着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繁华。1944年大概是一个时代的节点,在那之前,从海明威到毕加索,从可可·香奈儿到西蒙娜·德·波伏娃,一切都在巴黎,一切都向往着巴黎。而在那之后,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来自法国的自由女神在纽约哈德逊河口照耀世界。

  2

  如果要选一个标志物代表巴黎,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不会是酒店。就像要选一个标志物代表北京,候选单上会有“茶馆”么?

  在一个相对闭合的公众空间里,来来往往的人物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旺多姆的丽兹》和《茶馆》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茶馆》的舞台剧表现形式决定了“茶馆”作为事件发生地,空间的限制要更强一些。有学者认为,老舍正是通过这种本民族的戏曲特点和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茶馆》独特的叙事特色。

  《旺多姆的丽兹》和《茶馆》一样,在结构的组织上采用了“事随人走”的方法,以人物的命运发展为故事线索,展现出一张由各色人等交集而成的关系网——而人际关系,不正是社会的本质么?

  提拉·马奇奥是一名时尚评论家,她知道潮水的方向,也知道潮流的动力。时尚的本质是一种具象化的欲望,这种欲望给观者带来的是兴奋与满足。时装史学家瓦莱丽·斯蒂尔说:“风尚,是靠着女性性魅力的展现而产生和推动的;而这一点则需要社会对于性与性别态度的不断改变。”有人说“时尚即性”,但同时很多时候时尚真正推崇的又不仅仅是性,而是美,一种包含着如英雄主义般激情的美。

  所以这本可以拿来作为一个时代的时尚注脚的《旺多姆的丽兹》,不可能像《茶馆》一样被局限在一块四方的建筑内,实际上丽兹大酒店作为巴黎的代称在书中最大的作用只是作为故事的“根”将铺展开的枝叶归拢起来。马奇奥真正想说的,从来都不是海明威和波伏娃睡过,或者温莎公爵夫人给德军传过小纸条,而是当这些风云人物聚集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了自由和放纵的英雄主义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从前未曾有,以后也不会再回来了。

  3

  海明威说:“当我梦想着来世的生活时,所有的情景都展现在巴黎的丽兹大酒店里。”这座位于旺多姆广场的富丽堂皇的大酒店一直是奢侈豪华的象征,体现着现代生活魅力的所有特色,这里是几乎所有上层阶级前往巴黎落脚的第一选择。在战争爆发前,这里就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活动中心。而当战争爆发后,从柏林下达的命令明确规定这里是德占时期巴黎市内唯一一家同类豪华大酒店——即使对于戈培尔来说,丽兹大酒店和巴黎也是两个无法轻易分开的都市传奇杰作。

  丽兹大酒店从设计之初就是时代的象征。建筑界有一句老话:“设计创造文化。”丽兹大酒店的创始人凯撒·丽兹亲自策划了酒店的建筑布局,这位从一名酒店侍者一步步成长为大Boss的农民子弟深知各个阶层的欲望与要求。

  19世纪末是现代法国诞生的时刻,以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一代精英借由一桩政治丑闻——德雷弗斯冤案——正式与遵循传统的贵族公开决裂。从而成为了法国文化的转折点。

  在改革的大潮中,凯撒·丽兹使自己的酒店成为了新世界的领地,用前瞻性的设计营造出新奇感,实现了餐饮的现代化,同时保留了宫殿式大酒店,使皇亲国戚也能有宾至如归之感。于是,这里成为了电影明星、名人作家、美国女继承人、有伤风化的年轻女郎、花花公子和王子王孙们的安家之处。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开新世界的大门,丽兹大酒店也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名流荟萃的世界。

  书中这样写道:“在这个新世界里,非法的咖啡馆舞者可以改写全球的时尚历史;来自美国的中产阶级女郎可以成为新的公爵夫人,风尘女子也可以成为王妃。在这个新世界里,犹太青年可以改变文学的面貌。但是新世界的诞生业绩将充满可怕的痛苦,人类为它所付出的代价时至今日仍然让我们感到极其震惊。”

  4

  也许有些人没有意识到,我们所说的“上流社会”其实只是一个圈子,社会名流全都是由朋友和熟人组成的一个关系密切的社交圈。在这个圈子里,钱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人对“贵族”这个词有一种迷之好感。每当有人在谈及子女教育的时候提到“贵族”这个词,我总是忍不住想为他们推荐两本书——《红与黑》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红与黑》说的是没钱没势的底层子弟无论如何都无法挤进上流社会。《了不起的盖茨比》说的是即使有了钱,出身低微的暴发户仍旧无论如何都无法挤进上流社会。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背景设定在纽约,但是这本书出版于1925年,那时菲茨杰拉德正在巴黎。我很愿意相信,在他所居住的酒店里出现了一个几乎是盖茨比翻版的故事纯属巧合。劳拉·梅·克里甘是美国钢铁大亨詹姆斯·克里甘的遗孀,美国最富有的女人之一。但是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她无法被克里夫兰的精英阶层接受,曼哈顿同样大门紧闭。于是她来到了欧洲,一战和经济大萧条使欧洲给人一种“有钱就能吃得开”的印象,但实际上呢?她用钱铺路的习惯当然会带来热情的微笑,如果德国人没有来,她的财产也没有被美国政府冻结,那么就这样在虚情假意中了此一生,大概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选择。

  但是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当劳拉·梅在丽兹大酒店的台阶下看着满身宝石却被私下里嘲笑的赫尔曼·戈林元帅,继而联想到她之前所做的一切得到的也必然是同样的待遇,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

  5

  海明威最后如愿成为了“解放”丽兹大酒店的人,和他一起回去的还有所有他熟悉的人——除了早已去世的菲茨杰拉德。德国人走了,曾经的“黄金时代”却没能重现。作为现代时尚脉搏的巴黎渐渐被崛起的新大陆抛在身后,丽兹大酒店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1954年,罗伯特·卡帕在印度支那被地雷炸死。1961年,海明威在爱荷华州开枪自尽。留下来的只有可可·香奈儿,她在丽兹大酒店度过了一生。

  1987年,易主的丽兹大酒店重新装修后再度营业,又一批新生代追星族蜂拥而至。1997年一个夏末的夜晚,英国王室一位离异女士从后门溜了出去,以逃避狗仔队的追踪。政治家、企业家以及间谍在“海明威酒吧”里、在劳拉·梅·克里甘和赫尔曼·戈林曾经躺过的套房里一边喝着鸡尾酒,一边讨价还价。新的时代到来了。

  海明威在遗作《最后的盛宴》中谈到他所经历的那段神奇岁月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在年轻时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以后你在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巴黎都会随你同行,因为巴黎是一个移动的盛宴。”

  最后,感谢虎嗅网书入法赠书。没有他们就没有这篇文。

  《旺多姆的丽兹》读后感(七):二战背景下的名人

  每当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啥时候我这穷屌丝也能去到法国的丽兹大酒店住上一晚啊!可是读着读着读到最后,看着大酒店日渐衰落的结局,不免有些叹息!

  本来对海明威的大胡子很反感的,可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不免又是一番敬佩。也许酗酒是每一个文人的不良嗜好,不值一提。但是海明威,在本书中还是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二战即将结束,为了重新住进丽兹大酒店,海明威不按常理出牌,作为新闻记者,竟然带着一只杂牌军把先到的英国正规军队从丽兹大酒店给轰了出去,不得不佩服呀,后来想想这也许就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一是海明威的知名度,二是美国后台,英国人只能屁颠儿屁颠儿的靠边儿了;还有就是海明威的泡妞本事让我一个穷屌丝又是佩服一番啊,也许越厉害的女人越喜欢有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吧!

  比起中国人的盲目崇洋媚外,英国人、法国人对待可可•香奈儿的香水,也许会另有一番看法吧,在本书中让人看到其中的时代背景,和香奈儿的人生经历,难免又是一番遐想! 还有某位知名女星的一句话,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啊:“我的心属于法国,但我的屁股属于全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