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先生传的读后感10篇
《莫里哀先生传》是一本由布尔加科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得很简单的一部书,但让我感触良多。1、21岁的莫里哀从全国数一数二的”重点大学”毕业之后,放弃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路径、甚至不惜与富有的家庭决裂,只想成为一个“戏子”。这就是艺术家的宿命和天然的价值观,心甘情愿做一个Loser. 2、他和小伙伴们凑钱组建了剧团,还租下了一处演出场地,斥资进行改造,甚至还在新剧场门前修筑了一条可以跑马车的新马路…… 这在如今看来,无异于自杀……两年后,这个“创业”就失败了,莫里哀还因债务问题而入狱。3、接下来是长达12年的流浪剧团生涯,闯州县、过乡镇,这是革命性的12年,也是艺术家应受的苦:在生活和时间中磨炼技艺、寻求突破,与最普通的人民打成一片。也形成了真正的能打仗的团队。4、36岁时因演出邀请终于忐忑不安地回到巴黎,但此时的莫里哀已经可以让首都的竞争对手们闻风胆寒了。5、莫里哀剧团的保护者,先是御弟,后是国王,莫里哀珍惜每一个能够献媚的机会,巧妙地与权势保持合作、也保持距离。6、莫里哀的戏也是经常被禁的,这些如今看来可以说是过于简单的剧本,在那个时代却是无比锋利的刀剑,嘲讽社会权威、曝光世俗怪相。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7、莫里哀剧团的演出风格是不同于当时的主流演出风格的,莫里哀强调贴近生活的表演、反对浮夸风……看来每个时代都有反成规、反夸饰的“自然主义”运动。8、辉煌时期的莫里哀却遭受了婚姻的不幸、健康情况也每况愈下。在某天演出后吐血身亡,没有一个医生愿意来为他诊病(因为他做了太多讽刺医生的演出),也无法按照正常的宗教礼俗下葬(后因国王的指示,宗教机关才做了通融)。9、他的艺术得到了底层生活的磨砺,很接地气。长年累月的登台演出,为他的剧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支撑。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剧本是成功的(票房火爆、优于其他剧作家),他的表演也是成功的(很受欢迎,尤其是他在喜剧里的演出。而且他是自己剧团的台柱子,每部戏他都演),作为国王保护的剧团,他也享受到了荣华富贵和赫赫声名。这样的成就,这样的戏子,千百年来,真的是屈指可数。
《莫里哀先生传》读后感(二):天才为天才里立传,大师与大师交响
自1987年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以来,《大师与玛格丽特》几乎就成了布尔加科夫在中国读者心中的代名词。除《大师和玛格丽特》之外,布尔加科夫为人熟知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白卫军》,中短篇小说《狗心》、《魔障》、《不祥的蛋》(又译《孽卵》或《致命的蛋》)等。小说作品以外,布尔加科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长期以来乏人问津,但其重要性丝毫不输前者,如《土尔宾一家》(改编自《白卫军》,又译《图尔宾一家的日子》)、《逃亡》、《紫红色岛屿》、《卓伊卡的住宅》等,均被世界各国的布尔加科夫研究者和读者,视作这位身后数十年才得以正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文学大师同登俄罗斯文学圣殿的天才作家强有力的代表作。
但在生前,布尔加科夫自1920年代初开始创作不久即受到文学界围攻,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于1924年写成后仅断续发表过部分篇章。被戴上意识形态异类的帽子,他再也没有机会翻身了。1926年起布尔加科夫投入戏剧创作,同样无法避免被文艺界打压。他的剧作不是得不到上演机会,就是在上演几场之后即被叫停。此后形势愈演愈烈,直至1929年他的作品全数被禁。
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布尔加科夫于1931-1932年间写成了《莫里哀先生传》。在这部作品中,布尔加科夫以诙谐生动、近于戏说的笔调,描绘了17世纪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一生。当然,在布尔加科夫生前,这部作品跟他其余的小说、戏剧和散文作品一样,被搁置在角落里,只落得蒙尘的境地。
直到1955年,斯大林去世以后,在某些作家朋友的帮助下,布尔加科夫的遗孀伊莲娜在奔走多年无果后,终于可以看到亡夫的作品陆续获得发表。作品虽难免被删节,但伊莲娜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布尔加科夫终于开始获得正名了。为此她买了一本日记本,在为出版亡夫作品继续奔走的同时,开始记下布尔加科夫作品出版的进展。1957年,她在这本日记中记下了《莫里哀先生传》的出版,此时距离这部传记完成已近20年。
诚然,在布尔加科夫星光熠熠的创作年表中,《莫》因其“传记”的命名和体裁烙印,而被排在重要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之后亦属合理。但若读过这本“传记”,再将其单纯作为一本传记来看,未免有失“合情”之义。
这样的传记,经某位俄罗斯文学批评家考证,是有多处讹误与不实的——因此我倒认为不必非得把《莫》当作一本传记来看——诚因此篇多有不实即虚构处,亦更应将其当作小说来读。一位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为一位与自己文学生命多有映照的17世纪法国剧作家立传。字句间那充满激情的笔调、富有舞台感的笔触,让人感受到作者为记录这位主角的一生,投入了怎样的激情与创造力。包括主角在内,那些三百多年前的人物被塑造得活灵活现,形象跃然纸上。布尔加科夫以自己独到的表现技巧,重构了大师莫里哀生活的世纪,重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单论创作水准和文本涵蕴,而不以在此情境下并不完全适用的体裁之分来对作品区别对待,《莫》实可列入读解布尔加科夫创作全貌的特殊而重要的一环。
此外,前文也提到布尔加科夫写作《莫》的一大动因是他深感自己遭遇的不幸与莫里哀坎坷多舛的创作生涯有颇多相似处,而以其自况。尽管一生都遭受无情打压,但布尔加科夫并没有像某些不幸的同时代人那样被流放或枪决,这一切或许都肇因于他和独裁者斯大林之间的“神秘”关系。从披露的种种书面信息和口头言论来看,斯大林正就像《莫里哀先生传》里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庇护天才的喜剧作家莫里哀一样,这位俄国至高无上的领袖,也曾有意无意地,庇护了被文坛主流唾弃的布尔加科夫。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作品也可作为布尔加科夫创作生涯的一种映照,对于读解这位“神秘”作家亦提供了一个独到的研究切入点。
作品全面被禁、才华无处发挥的绝望处境之下,1930年春天,布尔加科夫破釜沉舟,以抗逆的语气写下一封《给苏联政府的信》,寄给斯大林,重申自己创作信念的同时,要求放他出国,或者允许他在剧院谋一个差事。斯大林没有为这封措辞激烈的信所触怒,相反竟亲自回电话允准他的要求,不久布尔加科夫就获聘成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名助理导演。虽然有幸在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示好,但与莫里哀自始至终得到国王庇佑而荣宠一生、名动欧洲的境况相比,布尔加科夫即便有了工作,创作无法发表的困境仍未得到改善。
布尔加科夫为莫里哀立传,其用意也不单单在于二人的文学生涯具有相似处。在《莫》中,莫里哀为了赢得创作和发表的权利,不惜向各路王公贵戚献媚,直到最终得到国王宠幸,成为皇家御用剧作家。此后莫里哀的所有作品,无不是向最伟大的国王路易十四致敬,并在此名头之下以犀利的笔触,对各路贵族、医生,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等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抨击。布尔加科夫与莫里哀在这一方面则境遇相反了:他一生陷在文学主流的围剿中,并在多数情况下拒绝向威权低头,直到去世也没能发表几部作品。
而布尔加科夫对莫里哀真正的看法又是如何呢?这一点或可在《莫》的尾声看出:“我的主人公钻进了巴黎的大地,消失不见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东西,甚至他仅有的手稿和书信都像变魔术似的失踪了。据传,手稿是在一次火灾中被焚毁了……”这段话读来意味深长,似乎有贬斥之意。然而作者接着写道:“然而,即使毁掉了他的手稿和书信,莫里哀终于有一天还是离开了那片掩埋自杀者和没受洗礼的孩子的土地,并且迁移到高耸在喷泉池之上的地方去。”最终,布尔加科夫对“那位鞋上铸着青铜花结的国王的喜剧演员”,“致以个人的告别的敬礼。”
回过头来看二人的世俗生活,莫里哀虽得到了国王的恩宠,但相形之下晚景凄凉:失去了年轻妻子阿尔曼达的爱情,镇日陷在疑病的漩涡里自我折磨,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离开了人世。至于布尔加科夫,即便在苦难重重的1929年,他还是遭遇了人生中或许最为人称羡的一次邂逅: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三任妻子,也是他最后一位妻子,他的知音和缪斯——伊莲娜·希洛夫斯卡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完婚。婚后的1932年,布尔加科夫开始重写两年前在无望境地中被自己愤而焚毁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其中的男女主角“大师”和“玛格丽特”,就是以布尔加科夫自己和伊莲娜为原型。
在布尔加科夫生命的最后十年,伊莲娜全心陪伴和支持着丈夫。因为得不到出版机会,伊莲娜逐字听写并打完了布尔加科夫的所有作品。在1940年布尔加科夫在病困交加中去世的几天前,伊莲娜刚刚打完《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手稿。直到1973年去世之前,伊莲娜拼尽全部心血以争取布尔加科夫作品的出版。大师的玛格丽特,终于让大师成为了大师——和他崇敬的莫里哀一样,布尔加科夫终于也“迁移到高耸在喷泉池之上的地方去”了。
《莫里哀先生传》读后感(三):宿命相惜的剧作家们
宿命相惜的剧作家
◎ 东渔
提到布尔加科夫,都知道他是白银时代的文学巨匠,因为之前很少读他的作品,以为他的笔调总是沉重讥讽式的,而某次访谈中,文化人止庵说过: 布尔加科夫笔下,在保持丰富性、深刻性以及出乎意料的戏剧性变化的同时,总有一种轻松感,这是最难得的。读完他为戏剧大师书写的《莫里哀先生传》,我终于领略了将苦难化为铿锵烈火的那一种悲壮感,而作者布尔加科夫同他笔下的莫里哀大师又是那么相像,用一句俗语来说——英雄注定是要惺惺相惜的。
1930年,布尔加科夫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任助理导演,致力于将自己的剧本《莫里哀》上演,1932年开始排演,随后因种种原因被中止了,他便开始改写关于莫里哀的小说,由此《莫里哀先生传》慢慢成型了。布尔加科夫的艺术生涯是坎坷的,之前的一些剧本被禁演,出国也遭到苏联政府拒绝,这一连串的遭遇并没有摧毁意志,他继续自己的抗争,最后完成了一系列戏剧,也写就了著名的代表作《大师与玛格丽特》。
与魔幻的《大师与玛格丽特》风格大不不同,《莫里哀先生传》忠于艺术追求的精神,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沉稳地将主人公坎坷的一生诉诸笔端。带着对莫里哀大师的崇敬,布尔加科夫以抒情的笔调将莫里哀的生平记述下去,偶尔透着幽默调侃,区别于正经枯燥的传记体。说是传记,它带着强烈的布氏个人意识,被赋予一种情感。饱满的情感使得他的记述充满了激情,人物形象时刻散发着光辉,莫里哀的喜怒哀乐、艺术成败都在微妙的渲染之中,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布尔加科夫是一个不失风趣的人,于是莫里哀先生也就在他的笔下越来越饱满。第一章到第五章叙述了莫里哀人生的开端,确立了莫里哀学业有成、满怀梦想的形象。面对踌躇满志的主人公,布尔加科夫说,“让他走向生活吧!”让·巴蒂斯特不想做一个中规中矩、循着父辈传统的人,他没能成为众人期待的大律师,而是进入了“喜剧世界”。戏剧像神一样将他俘虏,但艺术之路并不平坦,一路上他遇到了敌人,也遇到了贵人,敌人磨灭不了他的意志,贵人助他走出困境,他坚持创作自己的剧本,最终走向了剧作家的巅峰。然而命运多舛,就像他那些剧本在追捧和打击之间经受了各种挫折,莫里哀的命运亦如海中浮舟飘摇不定。
莫里哀因为剧作《伪君子》和《唐·璜》频频受到各方势力的打击报复,主要应对宗教这一派别,莫里哀属于无神论者的身份,能够抛开一切,鞭策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从这里看得出他那不屈不挠、勇敢无畏的精神。布尔加科夫并没有塑造一个高大上的形象,他在叙述中还原了一个全面的人物形象:莫里哀倔强坚定,对事业抱有莫大的责任心,也常常施展圆滑处事的本领,博得权贵们的赏识,甚至有时候争强好斗,为了自己的立场占尽了风头。理性使然的叙述中也有激昂渲染的成分,或不可考究的“野史”被作者加工演绎了——为了更加玄妙的气势,但不会影响到人物的设定,依然将莫里哀的总体形象成功塑造出来。
疏理莫里哀一生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与敌对势力的抗争,像极了布尔加科夫自己的命运曲线,他们都热爱戏剧,他们都受到排挤打压,他们都书写着散发光辉的人文思想,他们的作品都善于针砭时弊,讽刺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人物,他们都在病痛中遗憾离世,这是否就是布尔加科夫对莫里哀相惜的缘由?就是他们精神相通的地方呢?布尔加科夫在完成对莫里哀记录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镜像对照,这样一种艺术家之间的崇高敬意,化作布尔加科夫在《莫里哀先生传》里最后一句话:而我,一个命里注定永远不会见到他的人,谨向他——莫里哀致以个人的告别的敬礼。
《莫里哀先生传》读后感(四):《莫里哀先生传》:“并非任何人都情愿当装饰商”
文/吴情
说到法国文学,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法国的诗歌和小说。其实,法国的戏剧,也很有看头。法国戏剧之林中,莫里哀,又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存在。作为一名喜剧大师,他将为人鄙夷的喜剧(悲剧则不同,往往被视为崇高的艺术)发展成一门真正的艺术,让人捧腹大笑的时候,也让人见识到了现实的荒谬和怪诞。不过在当时的巴黎,进入戏剧界,可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更何况莫里哀是宫廷侍从装饰商的儿子。从宫廷人士变成区区“戏子”,身边是人会怎么想?
《莫里哀先生传》,前苏联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布尔加科夫著,一本以传记体书写的小说,简要而又深刻地勾勒出莫里哀的生平经历。布尔加科夫生前,其作品(小说也好,剧作也罢),大部分都遭到了官方审查制度的约束,或被禁止出版,或被禁止公演。因而,在莫里哀——这位早他出生两个多世纪之前的剧作家身上,似乎暗暗寄托了布尔加科夫个人的种种心境:对人世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对自我使命的确信因而无法拒绝;既是受难者,又是艺术圣徒。
出生于一个相当体面的宫廷装饰商人家庭,让·巴斯蒂特·波克兰的童年生活还算是幸福。父亲的疼爱,外祖父的陪伴,冥冥之中的他接触到了戏剧,尤其是下里巴人的喜剧。然而,在教会学校毕业之后,父亲便让波克兰逐渐接触家族企业,可是,波克兰只对戏剧感兴趣。在外祖父的劝说下,父亲准许波克兰继续学业。谁料之后的波克兰,向父亲坦言道,自己想做的,从来不是装饰商,而是戏剧舞台上的演员。父亲逼迫波克兰在祖业和戏剧中做出选择,后者选择了戏剧,因而不得不接受与愤怒的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
在当时的法国戏剧界,尤其是上流社会戏剧界,悲剧广受欢迎,喜剧则很少有人问津。离开家庭的波克兰(后来改姓为莫里哀)最初也是从悲剧表演开始,然而,这方面却饱受挫折。绝望的他转向了喜剧,却意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最后甚至赢得了奥尔良公爵的肯定,很快其剧团也受到了皇室的庇护。不过,伴随盛誉的,还有来自多个行业、阶层、团体的愤恨、谩骂和诅咒,以及同行的嫉妒、忌惮和妨害。莫里哀似乎就是为喜剧而生的,即便时间有限,但还是能完成急就章,却还能不失艺术水准。虽然坎坷甚多,但莫里哀,终究证明了自己,向父亲,也向妻子阿尔曼达,向剧团成员,也向戏剧界。
以莫里哀这样的艺术家为主人公的小说,如何表现出艺术家本人的特质——尤其是莫里哀那讽刺的才华——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大考验。在《莫里哀先生传》中,布尔加科夫则很好地继承了俄罗斯文学自果戈理以来的讽刺传统,特别是在书写所有对莫里哀及其戏剧表示敌意的人时,当然,还包括那些背叛莫里哀的人。不过,白璧微瑕,作者对莫里哀生平的刻画中也有一些不实之处(这方面根据的是苏联文学理论家格·鲍亚吉耶夫的研究)。好在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对此进行宽容的。
小说《莫里哀先生传》中在书写波克兰父子断绝父子关系时的一部分是全书诸多华章之一。年轻的波克兰,面对父亲即将交付于他的辉煌家业,坦然道,“我不想当装饰商。”“我感到很讨厌。”“我恨这个店铺。”“从心里恨它。”摆在你眼前的,若是一副已经写好剧本的人生,它许诺你荣华体面,你果真愿意为了心心念念的兴趣和爱好,放弃原先那份安稳的人生吗?你真的有那个勇气“断舍离”吗?毕竟,在突如起来的勇气之后,可能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贫穷和卑微。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莫里哀先生传》读后感(五):僭越时空的对话
布尔加科夫的传记和他的小说一样迷人,呈现出一种僭越时空的、与传主的对话。从莫里哀的出生开始,布尔加科夫直接越过几个世纪与助产妇对话:你再也不会接生到比他更高贵的人了。又闪回到十九世纪的俄国,称他对未来好几个世纪的许多作家将产生巨大影响。在他的叙述中,“伟大的潘神复活了”,剧作家真正得以不朽。高度的预言性与前瞻性使布尔加科夫有如先知,过去重提与未来先说成为了他的基本叙述方式,时间不断交替、重现,轻盈如游戏。从出生到死亡,莫里哀漫长的一生如镜面延伸,几乎能从中窥见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想布尔加科夫也从莫里哀的一生中看见了自己。艺术上的笑谑与喜乐,真实生活中往往求而不得。喜剧外衣下的悲剧内核:潦倒、碰壁、被埋没、被禁绝,同样在他的身上反复重现。会从此放弃写作吗,就像《巴托比症候群》所及的作家们一样。或许还有一类潜在的人群,对他们而言,不是去拒绝或放弃写作,而是整个的消失在自己的叙述与言说中,以他人的命运暗写自己,隐喻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传记的楔子里引了贺拉斯的一句:有什么能妨碍我含笑谈真理呢。布尔加科夫与莫里哀一样,倾尽一切所追求的就是真理二字。在“大地阴森如其良心”的世界,他们再也找不到比真理更干净的画布。相隔几世纪注定不会相见的人,却比任何同时代的人形成更为深刻的互文。永远向你致意,莫里哀先生。
《莫里哀先生传》读后感(六):他的选择
一个可以继承家业,成为富商的少年,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族荣耀,走上了戏剧之路。他的一生一直为他的理想而奋斗,创作出一部部经典的戏剧,最终死在舞台上。他就是十七世纪法国戏剧作家、演员莫里哀。《莫里哀先生传》讲述着他的故事,从出生到成为戏剧家,最终冷清的离世。
作者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前苏联作家,曾从事过军医、记者等工作,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不祥的蛋》、《逃亡》等。《莫里哀先生传》主要记述着莫里哀的一生,通过他喜剧作品的变化,也反映着十七世纪法国社会的变化。在内容,书中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莫里哀的家庭背景,出生于富商之家,继承家业,可是却偏偏选择了戏剧之路;二是早期莫里哀的经历,十多年的“流浪”生活,吃苦、受累、贫穷,重新组建剧团,创作喜剧、扮演角色,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三是终于重返巴黎,长期演出,莫里哀的作品内容有所转变,从在外认识社会生活的情节滑稽喜剧,到指向社会问题的讽刺喜剧,当与宗教、封建势力作斗争时,他的戏剧达到了全盛期,他的晚期作品以滑稽剧和芭蕾舞剧为主。在写作上,作者采用倒叙开篇,很容易进入主人公的故事,同时还夹杂着戏剧作品中的情节,翻译流畅。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出生时就被邻居预测着未来,可是他没有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了自己的梦想—戏剧舞台。为了他的理想,他放弃了身份地位,穷困潦倒;为了他的理想,欠债无数曾入狱被父亲救出,可是他依然坚持着他的选择,离家出走,进入“光耀剧团”。可惜,动荡的法国,欧洲的战事,却使剧团垮台。莫里哀依然没有放弃,他从残存的人员挑出团中忠实的骨干组成新的团体。他是一个活在戏剧中的人,凭着这种热忱,很多人愿意跟随他。
莫里哀选择了戏剧,他实现了理想,为之付出了全部的才华。为了生存,他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演出十多年,他自己创作兼演出,同时要管理团队,他的喜剧让人惊叹不已,早期的代表作《冒失鬼》在佩日纳斯演出,引起了居民的热烈反响,《情怨》在贝济耶首演时就获得成功。莫里哀从“流浪”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重返巴黎。
莫里哀在创作内容上进行了选择,他的作品有着明显地变化,反映着不同的法国。他的选择也遭到了教会、封建势力、贵族、资产阶级等的批判与阻挠。《可笑的女才子》讽刺着上流社会贵族的矫揉造作,无聊,很快被禁演。后期的《伪君子》矛头直指教会,揭露教会的虚伪,骗子。他的作品也造成了他死时的悲凉。
作者笔下的莫里哀没有太多自己的色彩,他很客观地讲述着这位伟大的欧洲戏剧家。我在读时,不禁为莫里哀先生的每一步选择而敬佩,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有这么大的勇气放弃所有而追逐自己的梦想,也是他的坚持,才成就了伟大。
《莫里哀先生传》读后感(七):莫里哀先生的一生:最正直的良心
布尔加科夫的《莫里哀先生传》,是之前图书市场中比较难看到的一本布尔加科夫小说作品,旧版本还是南开大学出版社在八十年代出版的《莫里哀传》,这也是唯一的中文译本。新版《莫里哀先生传》依然使用了由孔延庚、臧传真、谭思同三位译者共同翻译的译本,篇幅虽不大,但多为译者合译仍需要下一番功夫。难得的是,三位译者语言风格上统一,既译出了布尔加科夫幽默风趣的笔触韵味,也道出了莫里哀大师的悲情人生。
旧版本重新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