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加莎的毒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加莎的毒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加莎的毒药》经典读后感10篇

  《阿加莎的毒药》是一本由凯瑟琳·哈卡帕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加莎的毒药》读后感(一):《阿加莎的毒药》中引用不当的论据

  1、施蒂利亚食砷人。书中第25页提到奥地利施蒂利亚地区人们长期食用砷块,并且砒霜具有使人皮肤光洁的作用。这一页还提到,“该地区的女性也长期吃砒霜,因为这能使她们的身材玲珑,皮肤更洁白。”但是奇怪的是,后文第33页却说长期食砷者的皮肤会变得暗沉,手脚会有斑点,指甲上会出现白线。两个地方前后矛盾,让人搞不清长期食砷对皮肤究竟有何影响

  2、第67页说,桃子苹果等李属植物的果核中含氰化物,尤其危险,大量摄入有致命可能。但是第69页又举了1845年的氰化物投毒真实案例,提到被告方辩护律师认为被害人死因是因为她爱吃苹果核。书中反驳这一观点理由是,吃苹果核摄入致死剂量氰化物需“吃下成千上万只苹果核,而且必须经过充分咀嚼”,那这么说苹果核就并不危险了,前文说的苹果核尤其危险的观点也就不成立了。前后文两个观点中必有一个不成立。我还有个疑惑,爱吃苹果核是什么情况?吃苹果时不是吃完果肉就扔了核吗?

  3、第72页中,纳粹的氰化物使用中有两个地方我不认同。第一,“大量的氢氰酸能够达到速死的人道主义效果”,纳粹使用毒气屠杀犹太人是人道之举吗?显而易见,这并不人道,而是人类历史上的可怕暴行。第二,希特勒咬下氰化物胶囊自杀?希特勒之死至今是谜,纵使按传统说法,希特勒自杀了,他也不是服氰化物自杀的。按传统说法,纳粹德国覆灭前夕,希特勒与心爱的女子爱娃·勃劳恩结婚,然后共赴黄泉,希特勒举枪自尽,爱娃·勃劳恩服氰化物自杀。

  4、第76页,“俄国女沙皇的密友,绰号叫‘疯和尚’的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丁”,拉斯普丁一般译为拉斯普京,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被称为“妖僧”,他自称“先知”,用各种手段使人们相信他却有魔力,并以此接近皇室,干涉朝政。在这儿必须说一句,书中对他死亡过程描述虽然夸张,却是真的,也正因为如此,拉斯普京被称为“最难杀死的人”。但是书中对他的描述仍存在错误,拉斯普京并非女沙皇的密友,当时的沙皇是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男性。所谓的女沙皇恐怕是指皇后吧,据说拉斯普京与皇后关系非比寻常

  (书刚刚读到《闪光的氰化物》这一章,先找到这四处错误,后面如果找到其他错误,,会继续发表书评。)

  《阿加莎的毒药》读后感(二):《阿加莎的毒药中引用不当的论据》(二)

  第143页中的拉姆森案有些疑点,拉姆森债台高筑,处于很困难经济状态,因此他决定毒杀妻弟凯特以获取该属于他的遗产。但是第一次下毒的地点我觉得有疑点——“在去怀特岛度假期间”。既然债台高筑,为何还有钱心思去度假?

  第170页中说为了获得鸦片而产生的灾难可以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请注意书中用了哪个动词——“获得”。然而,实际上,围绕鸦片爆发的战争只有我国清末的两次鸦片战争,它并非为获得鸦片而起,是因为列强蓄意打开我国市场,因而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书中的说法,似有为侵略者开脱的嫌疑。

  书中o章专述鸦片,里面说鸦片有数千年历史。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此处作者的观点太不严谨了,他想说的应当是罂粟的历史已有数千年,而非鸦片。事实上,鸦片诞生于19世纪中期于英国。当时,中英贸易中,中国占上风。英国为扭转贸易弱势,便寻求某种方式。他们发现用罂粟可以制成一种具致瘾性的物资,命名为“鸦片”,并将其倾销于中、印等国。

  《阿加莎的毒药》读后感(三):《阿加莎的毒药》与历史上的著名案件

  一、《阿加莎的毒药》与开膛手杰克

  读《阿加莎的毒药》,读到第238页的克里姆案。克里姆是一名连环杀手,他用士的宁毒药毒杀了四名妓女,在其死刑处决,断气之前,据说他呢喃了一句:“我是杰克……”。读到这里,我眉头一皱,直觉告诉我,这一段的备注肯定与开膛手杰克有关果不其然,备注暗示,克里姆声称自己就是开膛手杰克。

  作案地点伦敦,作案目标妓女,克里姆案与开膛手杰克案有相似之处,但也仅此而已,事实上,两起案件的不同点远多于相同点。所以,我不认为克里姆就是开膛手杰克,更何况“开膛手杰克的案子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就在克里姆关在监狱里的时候发生了一起谋杀。”

  开膛手杰克,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连环杀手,于1888年8—11月间在伦敦白教堂区(伦敦的一处贫民窟性质地带)针对妓女疯狂作案。此人嚣张无比,作案后还向警局寄信,“亲爱老大……”、“来自地狱……”,等等。他在信中挑衅警方,还提前预告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案件。他在信里的落款是“调皮的杰克”,所以,得名“开膛手杰克”。

  说起开膛手杰克,这真是一个幽灵般的杀手,从案发至今一百多年,他的身份依然使人如坠迷雾,各种离奇说法层出不穷,诸如“女性作案说”、“英国皇室阴谋论”等等,包括《爱丽丝梦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之父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在内的社会各界名人都受到了怀疑

  言归正传,克里姆自称是开膛手杰克,但我认为,他与除作案地点、作案目标群体相同外,再无相似之处。克里姆是毒杀的老手,而开膛手杰克却是用刀的幽灵,且开膛手杰克的作风远超克里姆,他敢于挑衅警方。另外,从时间上来说,二者也绝非同一人,开膛手杰克作案时间为1888年,克里姆却活动于1892年。

  2014年,科学家从当年开膛手杰克作案现场遗留的一条被害人的披肩上残存的血迹里提取出了DNA,并借此锁定一名嫌犯——波兰移民亚伦·柯斯米斯基。至此,传出世纪悬案告破的消息。但是,对于这一结论,如今尚存疑虑,仅凭一条披肩上的血迹就能确定凶手吗?如何能确认披肩上的血迹是凶手的而不是他人的?

  顺便说一下,“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与开膛手杰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柯南·道尔曾关注研究过开膛手杰克案,他是最早提出“女性谋杀说”的人之一。并且,他与开膛手杰克间的联系似乎还不限于此,我总觉得柯南·道尔在创作《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时曾从开膛手杰克案中汲取灵感为此,我一遍遍地读福尔摩斯,希望能找到蛛丝马迹。从时间上来说,这是有可能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除了《血字的研究》外,其余均发表于1888年之后,是可能存在开膛手杰克案的痕迹的。但是,我通读全书好几遍,都没发现其与开膛手杰克案的相似处。

  二、《阿加莎的毒药》与朱令案

  《阿加莎的毒药》中提及了铊这种金属,并论及铊中毒的症状——腹痛、腿疼、眩晕等。当年清华投毒案中的受害人朱令表现出的症状与之类似

  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开始表现出症状,起先是腹痛,从次年3月6日起,她的症状恶化,出现了腿疼、眩晕等多种症状,最终被确认为铊中毒。她被投入了致死剂量,在服用了解药普鲁士蓝(在《阿加莎的毒药》中也有提及)后,脱离了死亡。虽然如此,她体内依然留着大量铊,这些铊严重破坏了她的神经系统,使她这一位原先的清华高材生智力退化,如同三岁孩童,且身体也极度损伤平衡能力视力均下降到了无法自主生活地步。她到现在还只能由父母照顾

  她是清华化学系的学生,致她中毒的铊也被怀疑来自学校实验室。现在,最广为人怀疑的嫌疑人是她的舍友——孙维。但不管怎么说,此案迄今未破,成了世纪悬案,真凶是孙维还是另有其人仍使人如坠迷雾。同样是世纪悬案的“白银案”已于去年告破,朱令案的真凶何时才能找到?

  说到朱令案,让我想起另外一起投毒案——复旦投毒案。嫌犯林森浩已被执行死刑。一次投毒,毁了两个家庭

  2013年4月1日(记得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林森浩曾就这个日期辩称,这只是愚人节的玩笑,但没想到后果会那么严重。),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饮用了饮水机里的水后,发病住院,并于4月16日去世。林森浩使用的毒药来自学校实验室,是N-二甲基亚硝胺,这是一种对肝和肾有剧毒的物质,仅需3毫升左右即可致命。

  三、《阿加莎的毒药》与玛丽莲·梦露猝死案

  巴比妥类药物,《阿加莎的毒药》用整整一章对其进行叙述,在叙述时还提及了玛丽莲·梦露的猝死。

  玛丽莲·梦露,美国著名影星,被称为“绅士们都爱的金发美人”。她最有名的事毫无疑问就是与肯尼迪间的绯闻。二人交往期间,梦露居然还常常大胆乔装打扮伪装为肯尼迪的秘书,出入白宫。二人缠绵悱恻,肯尼迪对她无话不谈,甚至,可怕的是,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在内的诸多秘密,肯尼迪也对梦露透露。天真的梦露不知知晓这些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她把与肯尼迪的交往过程悉数记入日记,包括这些机密。

  许是肯尼迪觉得再这么交往下去对己不利,他向梦露提出了分手。分手一段后,梦露暴毙,尸检结果显示她体内有致死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说巴比妥类药物太抽象了,说得通俗些,它其实就是安眠药。美国官方宣称梦露死于安眠药服用过量,但是从案发至今,一直有人将怀疑的矛头指向肯尼迪,因为那本记载了机密的日记本。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论之一。

  《阿加莎的毒药》读后感(四):《阿加莎的毒药》:投毒杀人也是个技术

  侦探女王阿加莎的粉丝出了本书,研究了推理女王作品背后的毒药学秘闻,叫《阿加莎的毒药》。

  这本书介绍了她小说中出现的14种毒药以及和小说相关的真实案件,除此之外,还能了解到这位推理女王的不少轶事,比如她曾经是一战和二战志愿者。但我们更能看到的是她作为一个侦探小说家,对各种毒药的严谨态度。她为了小说的细节部分,经常和各种药物学专家保持联系,考了不少药剂证书,甚至建立了一个法医学书库。

  其中的毒药之一就是砒霜。一开始砒霜的价格太高,以至于变成了权贵杀人的专用药,平常人一般买不起。但后来工业革命让人们大量需要铁、铅等金属,冶炼提纯这些的过程中经常会得到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于是砒霜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市场价理所当然一落千丈,各国的潘金莲们也就买得起了。

  砒霜经常被用做谋杀,法国人称其为“夺取继承权的粉末(poudre de succession)”,古人杀人时一般会慎重考量其各种性状。

  埃及艳后当年选择自杀时,就用奴隶研究过各种毒药测试,看死亡症状是否过于痛苦,能否保持自己尸身的美貌等等,其中就包括了砒霜。当然,她最终选择了毒蛇,但遗体外貌也经过了不少修饰。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包法利也是服用砒霜而死,她服下的是砒霜粉末,这一小细节值得特别注意。以前,有很多人长期服用大量砒霜不会死,他们被称为食砷人,阿加莎的《阳光下的罪恶》中也有这类人存在。这些人服用的是块状固体砒霜,块状在被血管吸收前,大部分会被排泄掉,当然死不了了。如果福楼拜让艾玛服用块状家伙,估计一觉醒来不仅得偿还天价债务,还得被人直戳脊梁骨。

  用浸过砒霜的衣服杀人也是可行的。在衣服烘干前,将衣服放进含砒霜的溶液中,虽然浸过毒的衣服会稍微僵硬,但大家可能会以为是布料问题,谁能想到衣服也有毒呢?随后砒霜会由裸露的皮肤进入人体致人死亡。这让人想到连神都不怕、最后败在自己妻子手里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虽然他是由于巨蛇许德拉的毒液浸入衣服致死,但理论应该差不多

  不过被称为“毒药之王”的砒霜知名度太高,阿加莎反倒用的十分低调:在其创造的超过300个人物中,只有8个人是被这种毒药毒死的。但用得少并不代表人家不懂,阿加莎的许多著作中,都提到了这种声名狼藉的药物,而且在她简短的描述中,经常显示出其对砒霜的丰富了解。

  但大家对这种毒药的严谨态度却对比出了《水浒传》的一些纰漏。一是王婆建议潘金莲毒杀武大郎时曾说过,大郎服用砒霜会有肠胃崩裂、七窍流血的症状。二是后面武大郎喝药时也觉得不对,嫌这次的药太苦。这两点显然有点夸大其词。首先砒霜中毒症状与食物中毒、霍乱、痢疾等十分相似,而且它没有味道,中毒者不容易察觉。武大郎吃药后感觉不对,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上一顿吃坏了肚子、自己体质太差感染了病症或者自己家娘子煎药手法太烂,被下毒么,怕是一万年以后才能发现的了。

  所以,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为什么不查查《洗冤集录》呢?

  .嗯下面那篇架空的书评也是我写的= =

  《阿加莎的毒药》读后感(五):这本研究阿加莎的书,竟然教你下毒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向来是推理粉的必读书目,她作品的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11月的重启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让大家心中又重燃起了熊熊的情怀之火。

  新版《东方快车》,波洛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发际线问题了。

  既然如此,有一本书值得一读:《阿加莎的毒药》。你可能对阿加莎的小说如数家珍,但可能并不知道阿婆与毒药的相关故事、毒药药理以及和小说紧密相连的真实案件。不用担心,此书并不会涉及剧透。

  《毒药》的每一章节都以一种毒药名称命名,先讲述药物由来及发展,历史上的有名案件以及其在阿婆小说中的运用,还有阿婆对这种药物的仔细探究过程。话说,是不是只有高阶粉丝才能写书安利自己的爱豆..羡慕嫉妒恨。

  该书的作者凯瑟琳·哈卡普是一位化学家,堪称阿加莎的骨灰级粉丝,她查阅了大量经典论文典籍,将阿婆侦探小说中用来杀人的14种毒药一一分析,并结合相关实际案例,给你一个不一样的阿婆体验。而且在附录中还有粉丝福利:阿加莎所有小说中的谋杀方法,作者都给你统计好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到底发掘了阿婆和毒药间什么样的故事——

毕生毒药经验始于两次世界大战

  你没看错,阿婆当过一战和二战的医疗志愿者,一个侦探小说家比神奇女侠和美国队长还多参加一次世界大战。可能阿婆是根据自身的勇气才创造出了与其类似的马普尔小姐吧。

  有个段子说德军最倒霉,一战遇到神奇女侠,二战遇到美国队长。他们还可能遇到未来的推理女王本人好么……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跟他的曾曾曾曾孙说,我被阿加莎·克里斯蒂护理过。

  《毒药》中提到,一战期间,阿婆在英国德文郡的一家医院当志愿者,后来医院开了新药房,她被推荐去那里工作。这份新工作要求阿加莎进行专门的药剂培训,甚至通过药剂师相关证书考试,阿婆当然完美完成任务,并对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学习了化学和药物学两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并接受了药剂师的私人辅导。

  在接受辅导过程中,阿婆有次发现马大哈药剂师制作栓剂(suppository)时,稀释比例和原有成分有相当大的差别,这样是要出事的。但阿婆作为学生又不好明说,于是装作毛手毛脚将药剂打翻,重新做了份对的才没出事。又有一次,这位药剂师随意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块棕色的东西并让阿加莎辨认,然后告诉她这是毒马钱,南美的致命毒药之一,他随身携带这种毒药会感觉自己随时充满力量。阿加莎哭笑不得,几十年后,她将这位先生作为原型安在了《白马酒店》中一位药剂师身上。不仅如此,《死亡约会》中被害人博因顿太太的粗心药剂师身上也有这位先生的影子。

  二十世纪,像毒马钱这种致命化合物很容易获得。图片来自:Yon Marsh/Alamy

  阿加莎在药物方面花的功夫并没有白费,基于此前经历,在1916年她写出了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这也是大侦探波洛的第一次出场。

  哈卡普在书中写到,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被害人英格尔索普太太死前抽搐症状被描述为“强直性痉挛”(tetanic),这种士的宁中毒典型症状让迟钝的黑斯廷斯上尉也一下就看了出来。

  一战时丰富的知识积累,让她在书中表现出对药物士的宁(strychnine)的充分了解。出版后,专业医学杂志《医药学与药剂师杂志》(Pharmacentical Journal and Pharmacist)马上对小说进行了肯定——

“这本小说写得很准确,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而且他们相信,阿婆肯定接受过药物学方面的培训,或者是请教过这方面的专家。看来医生的直觉还挺准,他们都猜中了。

  二战时候,阿婆又做了志愿者,在伦敦大学医院的药房里做配药师。在这里,她了解到了药物学的最新进展,也丰富了她的药理学实践知识,她还有大量时间去构思误导读者的情节,并创作新的小说。

  阿婆在二战期间总共完成了12部小说,就算打仗也不能阻止写作(今日正能量)!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和多年相关知识熏陶,让阿婆的小说中绝大多数都用到了毒药,据哈卡普考证,这远多于阿婆同时期的其他作家。毕竟,经常身处于这么多瓶瓶罐罐的环境中,当然是优先构思出这种杀人方法,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不过,阿婆并不需要自己的读者们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就像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她将药物学知识用日常语言简单描述出来,就连毒物学和药物学的专业大拿也几乎挑不出错,这些专业人士只会更加佩服阿婆在情节处理上的巧妙之处。

侦探小说也能当成病理学参考资料

  哈卡普在《毒药》中指出,很多医学专业人士都表示阿加莎小说中的药物描述,比其他大多数作家更为专业和精确,病理学家们甚至将她的小说当作研究投毒的参考资料来阅读。

  柯南道尔:黑人问号.jpg

  阿婆这份细心严谨,在她之后的小说生涯中起了很大作用。为了小说中的一个细节问题,她会和相关药物专家通信来往,反复确认。哈卡普在书中举了个例子,阿婆咨询过一位专家,在生日蛋糕糖霜中加入萨利多胺(thalidomide)会有怎样的效果,多长时间起效,加入多少量等等。虽然最终阿加莎没有在小说中用到,但错是不能错的。

  而且,阿婆在写作过程中对毒药的处理相当明确:她从不使用读者们无从查起的毒药,并且将使用药物的反应症状、获得渠道和监测过程尽可能写得详细清楚。

  比如《毒药》中的砒霜一章讲了这么个细节:慢性砒霜中毒会让人的指甲出现“米斯线”,色素沉着或者皮炎等皮肤反应。在《借镜杀人》中,谋杀未遂的罪犯小心翼翼地剪掉了被害人的指甲,来掩盖其砒霜中毒的事实。但他没有得逞,即使他完全拔掉被害者的指甲,大家也可以从其他地方里,比如头发,检验出想要的信息。

  但也有例外。阿婆也会使用一些虚构药物,比如《加勒比海之谜》中的塞拉奈、《天涯过客》中的本弗、《破镜谋杀案》中的卡尔莫等等。虽然这些药物实属虚构,但她在描述中也绝不含糊,她将这些毒药的性状设定为非常类似巴比妥类(barbiturate)药物。

  不过这些虚拟药物几乎不太重要。除了在《破镜谋杀案》中除掉书中一个角色以外,其他的虚拟药物对情节发展并没有什么推动作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多年以来,阿婆建立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法医学书库,《毒药》的作者凯瑟琳·哈卡普虽然不太清楚具体藏书数量,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阿婆在藏书中翻阅最多的是《马丁代尔大药典》。

  阿加莎光小说就写了80多部,不知道她写一部小说得翻多少次藏书来查证自己的观点。再看看现在一些作家错误百出的作品,不知道该说什么,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虽说阿婆在药物方面颇为严谨,但有一点很有意思,哈卡普在挖掘阿婆的药物研究时,发现了她的疏漏之处。《闪光的氰化物》中,阿加莎描述被害人罗斯玛丽和乔治的氰化物中毒症状是脸色发青,这实际是另一种病:“青紫症”(cyanosis)。

  《毒药》中指出,造成青紫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冬天过于寒冷,有时候指尖会发蓝;动脉阻塞时,身体局部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肺部吸氧出现问题后,全身也会发蓝,等等。然而氰化物并不会让人出现青紫症,反倒会让被害人脸色发红,甚至全身皮肤变成粉红色,阿婆也是百密一疏。

侦探小说中也有历史案件,还有人用小说情节杀人

  阿婆经常将真实发生过的案件用在自己小说中,哈卡普在写作《毒药》时也经过了多重考证,虽然有些案子的人名或照片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还是可以拿出来一说的,在此我们举几个例子。

  《清洁女工之死》的原型是臭名昭著的霍利·哈维·克里平医生杀妻案。他用过量的氢溴化东莨菪碱(hyoscine hydrobromide)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并把她碎尸,藏在伦敦家里的地窖中埋起来,残忍至极。随后,他和情妇埃塞尔·勒·尼芙潜逃,但被警方成功抓获,终于在1910年被处以绞刑。

  这就是杀人魔克里平本银了。

  《杀人不难》中,被害人的丈夫霍顿少校人物原型来自于绰号为“蒲公英杀手”的赫伯特·劳斯·阿姆斯特朗少校。

  1921年,阿姆斯特朗在海伊做律师,凡是和他有利益纠纷的人都会莫名其妙的倒霉。他的妻子在转给他巨额财产之后患上了慢性病,连精神病院都去过了还是救不了,死了。

  不仅如此,他的竞争对手奥斯瓦尔德·马丁和他共同负责一起土地纠纷案,庭审了很长时间但还没结果。这时,马丁收到了阿姆斯特朗的请柬,邀请他喝下午茶吃蛋糕点心,贪吃的他就去了。

  但他的名字注定他死不了。

  因为他叫马丁。

  他发现吃完蛋糕很不舒服,然后火速联想起自己曾吃过匿名寄给自己的巧克力(心也是大),也是这种症状。于是他将巧克力和自己的尿样都送去检查,里面都含有砒霜。

  马丁报警后,警察不想打草惊蛇,他们发现阿姆斯特朗还是源源不断地给对手送请柬,就好像三月兔和帽匠永远也结束不了的下午茶派对。最终,阿姆斯特朗被逮捕,从他家找出很多砒霜,虽然他声称砒霜是为了消灭院子里的蒲公英,但没人信他的话。就连他死去多时的妻子的尸体也被重新挖掘出来检验,最终他因谋杀罪被判处绞刑。

  阿加莎对药物的描写也引起了罪犯的兴趣,在一起法国阿托品中毒案中,犯罪者使用阿婆小说中的情节犯案,还做了详细笔记,可以说相当刻苦了。

  1977年的法国克雷昂塞,有位58岁的职员洛朗德·罗塞尔(这人照片已经找不到了)打算杀掉一个女人,他认为这个女人应当为自己母亲的死负责。于是他买了瓶葡萄酒,将含有阿托品的眼药水滴进去后,送给了自己的舅舅马克西姆·马斯龙,因为那个女人经常去自己舅舅家做客。

  药用阿托品,比如眼药水(或者眼药膏等等)和注射液,为了增加其溶水性通常都会以盐的形式出现。

  当时的葡萄酒显然包装不怎么样,他舅舅丝毫没有看出这瓶酒被做过了手脚,并在圣诞节和妻子一起打开喝了。然后马克西姆当场死亡,他的妻子也陷入了昏迷中。但人们没有引起重视,以为是一场意外的食物中毒事故。

  直到几天后,一个木匠和受害者的女婿(这个人和加害者是什么关系我已经捋不清了)准备将马克西姆下葬,然后临时馋虫发作喝了这瓶酒,这俩人也昏迷了。不过感谢医学技术,两人最终获救,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肯定酒有问题了。

  于是就查到了这位罗塞尔,在他家搜出了阿加莎的《十三个难题》,有关阿托品毒药相关章节都画了着重记号,还有一些读后感心得写在旁边。可惜阿婆在前一年已经去世,不然媒体还真得采访下她对此有什么想法。

  阿婆:我能有什么想法,我也很方啊……

  除去这些,《毒药》中还探究了几个有意思的点。

  阿婆几乎不经常使用太过知名的毒药,而会选择用各种具有毒性的化合物代替,例如毒芹碱,这也算是个人的独特风格了。比如“毒药之王”砒霜在她创造的300多个角色中,只有8个人因此而死,并且很多人的死亡还是一笔带过,几乎没有怎么描述其死亡症状。

  阿婆会利用一些非常规,甚至别人想不到的毒药(烟碱、蓖麻毒等等)来达到惊人的效果。《五只小猪》中的毒芹安排的十分巧妙,它的味道、对人体的作用,甚至起效时间,都和故事的时间线天衣无缝。

  阿婆还巧妙地利用了一些药物特性。比如毒药颠茄具有扩瞳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们经常用颠茄汁涂在眼睛上充当美瞳,在《四魔头》中,波洛就是采用了这种手法,并剃掉胡子来伪装成自己的兄弟。《三幕悲剧》中也有类似的运用。需要注意的是,颠茄用量需谨慎:如果剂量过大,就会引起视线模糊,甚至失明。

  正如毒物学的创始人帕拉切尔苏斯(Paracelsus)所说,“毒性存在于所有事物中,没有一样东西是无毒的。只要你用对剂量,毒药也可以变成良药”。阿婆完美地理解了这句话,可以这么说,是阿加莎成就了毒药,也是毒药成就了阿加莎。

  《阿加莎的毒药》读后感(六):不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应该都会喜欢这本书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Sciencecat(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23577/

  看完了,感觉非常棒!我自己是理科生出身,以前学物理后来从良不干了,高中化学学的很烂,生物还挺好。看这本书在化学方面对各种名称略懵逼,但是整个理解上并不吃力。生物医学方面的原理讲的也非常顺畅好懂,猜想文科生应该也不会觉得有很大问题。但是就算对于科学原理完全无法理解,这也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很多毒药的使用都有悠久的历史了,好多都是上古时期就开始用了。作者就从该毒药最初如何被人使用开始,一步步随着人类对该毒药的认识加深,也随着大时代背景中的医学、化学、生物学知识进步开始,给出一个个现实中的案例来阐述这种毒药的应用。总之不管你感兴趣的是科学原理还是谋杀案,阅读这本书都不会感到无聊。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另一个启发点。原来学近代物理的过程中对于19世纪开始的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有了个时间线的了解,但是对于同时期的生物、化学、医学知识的了解却比较蛮荒。在我之前的错误印象中,19世纪的时候西方医学还没有进入到现代医学程度,还是略惊悚的。但是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其实19世纪开始的化生医的发展已经比我想象中要厉害很多啦。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很多现在先进的比如色谱法来判断,但是至少已经有能力做到一定程度的分离提纯了,医学也开始有了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雏形,医生开始详细的记录自己的病例,对于用药也开始给出适用计量。总之对我而言也是个填补科学史空白的过程,非常有趣的。也许之后会再去阅读一些19、20世纪医学史的书籍,然后把这些知识全部成体系的串起来。

  另外还可以感受到的就是其实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黑历史也很多,比如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那段XX、XX和XXX的疯狂旅程。也许是那个时候的循证医学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很多药物在没有经过足够的(动物实验、人体实验)之后就被投放入市场,等之后再发现“卧槽这玩意儿高度成瘾”“卧槽这玩意儿毒性这么强”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希望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能够尽可能的让这样的情况不再出现。当然也希望中医早日不再害人。(中医现在还在用乌头,我tm还能说什么)

  第232页有一个物理学错误。啧,你们这帮搞化学的。

  最后夹带私货推荐我看完全书之后最喜欢的毒药ww:毒芹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