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的读后感10篇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是一本由[日] 冈田武彦著作,重庆出版集团 北京华章同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一):阳明儒学,传世经典

  我对王阳明的最初印象初中历史书中的寥寥几句描写再加副画像,脸太瘦了,和黄宗羲有的一拼。那时还不知这号人物竟然这么厉害,竟然从儒学中开创了全新的学派心学,并否定朱熹的理学,这在等级森严封建专制的明朝是开天荒的事,惊人之举,无人敢质疑前人大儒的成就。后来的印象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用了大半本的篇幅写这位明朝第一牛人的故事,足见此人对当时历史及后世影响力,那时是2006年,书也大卖热销起来。距离王阳明已经快500年了,才被人重新认知,其实一直有个忠实粉丝默默地研究他,那就是本书作者。我先介绍二位。

  王阳明,真实名字是王守仁(1472-1529),幼名字伯安,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所以又称他为王阳明。他是中国明代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不但精通儒释道三家,而且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世谓“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深远影响。他不仅是一代大儒,而且还能统军征战,而且只打胜仗。关于他平定江西盗匪叛乱,35天平定南昌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思恩与田州的土酋卢苏与王受造反的事儿别书早有细述,不赘述。平定宁王之乱后,他被将士称为“大明军神”。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本人最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两广兼巡抚。后来被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二十四史的《明史》部专门有《明史.王守仁传》。嘉靖皇帝在位时能有这样的大人物辅佐,真是也算延续了明朝的脉络

  后世好多人评价他时,说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实现古今圣贤最高人格理想”。王阳明57岁驾鹤西去后,后世对他的评论如江海滔滔,一直到今。《明史》曾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他的同乡、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近代大学者钱穆更是把王阳明的著述《传习录》称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而其创造的心学,则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而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讲明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提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观点

  多少年古今中外关于王阳明和其“心学”学派的研究者不计其数。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称作是国际儒学泰斗,一生致力于阳明心学研究。这本《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是其中年时期作品系统详细讲述了关于阳明心学的起源以及其内容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历史作用社会影响。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以及阳明心学各派各家的学术宗旨,理论分歧都将在这本书中一一展现。

  冈田武彦(1908—2004)是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他1934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养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应聘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主要论著有《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江户时期的儒学》、《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宋明哲学本质》等。此外还有《坐禅与静坐》、《楠本端山》、《中国与中国人》等十余种著作和《王阳明文集》、《刘念台文集》等编译作品,并与人合作主编了《朱子学大系》、《阳明学大系》、《近代汉籍丛刊》、《王阳明全集》(译注本)等丛书和多卷本文集。

  如果接触日本文史哲方面多些的话,就会知道他的授业恩师楠本正继也是近现代日本哲学界的殿堂级人物。而楠本正继的祖父楠本端山更是日本幕末维新时期新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端山与其弟楠本硕水俱称名于世,时有“西海二程”之说。兄弟两人联手创立了日本著名的楠门学派。可以说冈田武彦是楠门学派衣钵的传承者。

  近现代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崛起于东亚,实事求是的讲,它对中国文史哲各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自身。来看看冈田武彦所做的一些事情:为了研究阳明心学,冈田武彦曾亲访中国八省区八十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又亲自捐款并大力募款,修复中国境内多处阳明墓和纪念碑亭,以及阳明故居的瑞云楼等,为国内重新重视、重新认识王阳明付出巨大心血。还是如前所言,抛开民族论的观点,单就从学术研究而言,一个人一生如果不是有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痴情,又怎么会付出这么大的精力、物力和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呢?

  拿到这本书太佩服作者的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每天花很长时间读连5页都读不完。书中引经据典,纯学术性巨著,是以前版本经过优化与升华的新作,所用原著原典之文不胜枚举,基本上处处都能看到。觉得冈田武彦实在了不起的日本大儒,也为自己惭愧不已。我动用了各种手段方式:从“懒人听书”上找来关于王阳明的论述和曾国藩的论述一有时间听听;记下不懂的词汇和引文,逐一查找资料,以解其惑,以求甚解:翻出以前买的王阳明的《传习录》原著,反反复复和冈田武彦这本对照着读,相互印证,希望能明白点,长些见识,真有点寻章摘句、皓首穷经感觉

  而越往里面读,就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卑微。越感受到读书的奇妙乐趣

  一个500多年前的人写下了文字

  不朽于世界的思想,精致的文心,和伟大灵魂会一直在,永远在!

  它们承载在文字中,穿越时空启迪来者,获得永生。很荣幸,自己能看到这本书。当然,要是还能早点,就更好了。

  想起一句话,一生俯首拜阳明,临书涕零。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二):日本学者如何探析阳明学的流变

  王守仁号阳明,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或“阳明心学”。阳明学的巨大影响不囿于我国,流溢于国际。东瀛思想家、哲学家冈田武彦便是权威代表。

  冈田的经典作品《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是阳明学的扛鼎之作。该书体系非常清晰。上承朱子,阐明阳明学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吸收;下接心学各流派分支,辨析其异同,兼及讨论其他儒家学派的思想,以及儒家与佛教、道教思想的微妙交错。大约成稿于20世纪50年代,此次重版是在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吴光译本的基础之上,再经由冈田先生的高足、国内阳明学研究大家钱明校译,深得原著精髓,译笔典雅流畅

  冈田以“明代精神文化的嬗变”入手。历史是绵延变化的,要理解明代的变化与思想,就要先理解宋代的精神文化。比较宋明两代精神文化的差异,冈田强调,“两代文化的承载者的阶层不同”。宋代的精神文化是适应官僚知识阶级情趣的,而明代的精神文化则是适应平民阶级的情趣的。故此,宋代的精神文化是理性的,充满精深严肃风气,坚持纯粹性和客观性,这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的生长背景;然而有明一代的世俗倾向与宋代思想背离,明人渴求在自然性情追求充满生机生命,更关注个体地位和内在体验,这就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兴起的背景。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但这个理论的奠基人是陆九渊,且经过明代学者陈献章的发挥。冈田还将其上溯到孟子,使得学术体系的形成过程更加完善,他还重点剖析了“朱陆同异论”。“朱陆之争”看起来是由“为学之方”即修养方法上的分歧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涉及对“穷理尽性”这一理学主题的不同理解。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因而须“格物”以“穷理”;陆九渊则认为朱熹是将心与理分割开来,他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张“心即理”,故毋须在“心”外去“格物”以“致知”,只要直指本心,就可穷理尽性。

  很多人都听过王守仁格竹子大病一场的故事。这个颇具戏剧性的行为寓意了王守仁对朱熹理学失望后的放弃。与此相对应的,《传习录》中记载了一则弟子笔记,称王守仁面对花树之时顿悟“心外无物”,这其实是说明他接受了陆九渊的宇宙观,认为主体与客体是合一的。“龙场悟道”的故事流传很广。当然,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冈田的这部著作中并未出现任何这类传奇,而是专注于文本的深入研究。

  从王阳明思想发展的逻辑来看,其心学体系由三个依次提出、相互联系命题构成,这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如果说前两者是其体系的思想基础和立言宗旨,那么“致良知”就是贯穿其全部学说的中心观念。这也是我国哲学大家冯友兰的观点。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记载了王阳明捉贼放贼的一则笔记,其用意就是说明心学对禅宗顿悟法的吸收,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可成圣,他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良知付诸实践。这个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曾国藩、蒋介石等都以此立身并训导下属,教育家陶行知也因此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从冈田本人来说,他原本学习西方哲学,因为对西哲的空谈感到厌倦方才转向阳明学,他所代表的日本九州学派正是以践行态闻名、倡导哲学走入现实的流派。

  阳明心学一出,“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明史•儒林传序》)然其门徒阐述其说,各不相同,于是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据阳明弟子《王龙溪全集》记载,当时就已有归寂、修证、已发、现成、体用、终始六种良知说,冈田进一步归纳为以王龙溪、王艮为中心的良知现成派(左派),以聂双江、罗念庵为中心的良知归寂派(右派),以及邹东廓、欧阳德为中心的良知修证派(正统派)三派。我们国内的习惯分法,则以钱德洪、王龙溪为浙中派,以邹东廓、欧阳德、罗念庵为江右派、以王艮为泰州派。我国古代常以师徒门生、乡荫故旧而成学俗,因此常见地域划分法,而冈田的分类显然更注重理论本身的沟通

  这些流派观点大见歧义。现成派强调“当下现成”,视工夫为主体之障碍而加以抛弃,并直接把吾心的自然流行当做本体与性命,这一派后来因过于任情纵性而引致明末之颓废而饱受诟病;归寂派倾向于理学初期周敦颐的“主静”和“主寂”说,是受到佛教禅宗思想影响最深的一派;修证派强调要善于体认“本体即工夫,工夫即本体”的精神实质,在哲学思想上有接近宋代理学的倾向,因而不适时代发展而式微。这三派学说显然是“打擂台唱对台戏”的,其中现成派占了上风。冈田首先笼统介绍了三派的主要观点,接着又分各章节详细解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最后又重新总结论述。如何细缕分析,这是冈田最下工夫的研究重点,也是本书学术价值的集中体现。这种从面到点、又从点到面的写作方法,非常符合普通读者的认知需求,既有全面直观的比较,又可以进一步细致地、深入地了解具体内容。这是冈田先生一向致力的普及之功。

  阳明后学最重要的人物是李贽。李贽在本书中归类为现成派,即左派。《万历十五年》有其人评传,思想激进、言谈放诞,若将黄仁宇的感性叙事和冈田的理性剖析合并阅读,亦是读书的一大乐趣。李贽在王阳明“良知”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又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本质是对“良知”的继承和发展。李贽把王阳明以“良知”为是非准则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反对“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相对主义真理论。他批评儒学和理学,“鼓倡狂禅,学者靡然从风”,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子和儒家经典,具有冲击偶像、冲击传统名教的意义。李贽是阳明学的异端,也是时代的异端。

  阳明后学各派的分歧促进了学派的革新和创见,但内讧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耗了阳明学的发展动力。这说明,阳明学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瓦解着自身。而从阳明学整体流脉来看,它的产生也是对程朱理学的瓦解。历史向来就是在这样的瓦解与重构之中默然前行。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三):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经典

  在儒学日渐式微的今天,虽说前几年由于央视《百家讲坛》引发了一阵国学热潮,并捧起了几个国学明星。但很快这阵热潮就褪去,个别曾上过百家讲坛的讲述人也因为自身学识的短板,被正统的教授和学者所诟病。当下国学似乎更多的被包裹进类似选秀的娱乐知识性节目。而大众对其也基本处于可能知其然的状态,敬而远之。而反观冈田武彦身为日本人,终起一生研究明朝王阳明和中国古代哲学其中的心学,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感到惊讶的事情,特别是接连几部大部头著作的出版。自己虽不是厚此薄彼崇洋媚外,但冈田武彦的成就窃以为很多国内教授是不能比肩的。

  平日里也自诩是历史爱好者,喜欢读一些历史类读物。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和《史记》虽不曾通读,但重点章节也会时常翻出来温故一下。热门的历史通俗类读物自然也会翻阅。而对于《王阳明与明代儒学》这一本书,来自于日本人书写中国历史的兴趣。但对于该书和书的作者冈田武彦还是比较陌生的。虽也曾在电商图书打折时,下单购买过作者另一部著作《王阳明大传》,但仅仅是开封后翻过两页就束之高阁,如今已是落尘满满。

  这次读《王》书作者自序方才了解,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看到这里不觉有些肃然起敬,赶忙正襟危坐的做到书桌旁,端正了阅读的态度。收起了这是一本通俗类读物随便读读的念头。

  由于该书是博士论文,所以本不是面对普通受众,大量的专业术语充斥其中,而且内容又属于中国哲学范畴,介绍的人物和内容也相对陌生。自己虽是文科出身,但一来毕业多年,二来每日陷于案牍工作之间,很少再去涉猎其他的文学著作。三来本身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比较陌生。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读起来比较艰涩难懂。几章翻下来,就已头晕脑胀不知所云。所以这是一本需要下硬功夫才能啃下来的一本书,并且不多读几遍怕是很难明白其中的精髓。

  当下虽仅仅阅读了绪论等部分章节,但还是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理念和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如数家珍。在书中能够旁征博引大量中国史料然后阐述出自己的观点。恍然中,有该书应是国人所著的错觉。

  这本书从1978年成书至今,已经过去近40个年头,却一再出版,充分说明这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可过于浓厚的学术味,也会造成这不是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的书籍,这是它的局限性。可无论如何,在书柜中应该有它的位置。《王》书会提醒人们中国历史的积淀深厚、提醒当下国学的式微、更会提醒我们总有一些人会默默的做着一些事情,最后再说一句学术无国界,也希望王阳明的事迹和他的思想能被更多的人们熟知。也许《王》书就是一把通向中国古代先贤思想的宝库钥匙。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知行合一——《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高中的时候,最怕上历史课,但不知为何,历史老师讲到王阳明的时候,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无他,实在是因为王阳明其人,太耀眼太独特,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文人的认知。

  “百无一用是书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古代文人的认知其实一直局限于这种偏颇又极端的观点。当然,我的偏颇更侧重于认为这些文人“术业有专攻”——既是文人,大抵也就是学富五车、口若悬河之辈,握如椽大笔,作锦绣文章;宽袍大袖,衣带飘飘,举止风流......至于力能扛鼎,上阵杀人,那是武将的基本功,与文人有何干系?

  你瞧,这就是高中以前我对古代文人的认识:文人就是文人,武人就是武人,各司其职,互不干预。

  而王阳明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谁能告诉我,一个“弱不禁风”的文人什么时候能排兵布阵,带兵杀敌,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还有百般武艺能亲自上战场杀人了?幼有才名,少能中举,立于朝堂之上,政绩斐然;又能于哲学思想上自成一派,讲学论道也就罢了,我敬他学识渊博,不负天才之名。

  至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不该是武将的使命与职责吗?

  我只记得那时的自己,听到历史老师讲王阳明生平,听得目瞪口呆。这大约就是一个少女三观碎裂的时刻吧。

  从此之后,王阳明高居我心目中全能型选手的第一人,至今无人超越。

  恰逢收到冈田武彦先生的这本《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欣欣然决定通过这本书重新回顾阳明先生的思想。

  我还是太过孤陋寡闻,在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冈田武彦先生是国际泰斗级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甚至有“儒学祭酒”的美誉。而这本成书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著作,是他的博士论文。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颇有些晦涩难懂。几次鼓起勇气我都没能一气呵成地读完整本书,实在是觉得有些难啃。

  作者在书中其实是跳开了王阳明的一些基本心学思想,直接将时间轴拉到了明朝末期,阳明心学已经在社会上占据了稳定地位的时候,对王阳明及其门人甚至是与阳明同时代的思想家的思想做了一个论述,他并不是以王阳明为中心,而是以明末儒学为中心,使得整本书的格局开阔起来。若是不了解王阳明生平与他的思想,贸贸然读起书,大约是读不懂的。

  专业全面有思想深度,作为一个外行人,这本书在我眼里就非常优秀了。

  时至今日,阳明心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大抵还是这最基本的八个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越简单,也越深刻。

  翻开作者简历的时候,发现作者为了研究阳明心学,曾亲访中国八省八十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更是亲自捐款,大力募捐,修复国内多出阳明墓和纪念碑亭故居等地。作为一名研究阳明心学的大儒,冈田先生也算是亲自实践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念吧。如此知行合一,以己为表率,令人敬佩。

  有时候也不禁想,若王阳明出生时,恰逢盛世明君,而有此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大才,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大抵会创造历史也不一定,谁叫阳明先生是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呢?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五):释怀否?

  冈田武彦(1908-2004),阳明学者,著述等身,享高寿。在阳明学研究中,多有创见,为学人所重。 1.此书日文原版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明德出版社出版,即著者博士论文《明末的儒教》。日文收入《冈田武彦全集》第10、11册(明德出版社,2004年)。中文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些在新译本中没有交代。上古本没有交代,我们认为可能是当年没有什么版权意识,可以理解。今天再出,没有交代,那就有点掩耳盗铃了。当然,如果是翻译上世纪七〇年代的书,可以不用交版权费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校译者口称恩师,难道不应该为他恩师家人做点贡献么?奇怪。而且,全集本附录《陆王学的系谱》八节,此新本也没有翻译。校译者是冈田武彦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全集本,所以即便本书附了校译者后记,声称做了大量工作,大量二字却是可疑的。校译者在后记中说,他太忙了,都是抽空弄的,没有精力搞得很精致,可是您老人家搞了一本注《传习录》(哈尔滨出版社,2016),注水严重,错误比比皆是,或许真的是没有时间吧。 2.应该说,重庆出版社最近出了不少学术著作,还是不错的,2014年出版了冈田的《阳明大传》简装三册,精装两册,都卖的很好。但是,这个书的编辑不可靠是毫无疑问的,仅就前两章而言,就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比如“诚”误“城”(63页),“曰”误“日”(23页)(上古本不误),41页第七行出现了“正德十三年,四十九岁的阳明”,第九行出现了“正德十五年,四十九岁的阳明”这样极其低级的错误。(上古本已误,日文全集本不误。)正确的是:正德十三年阳明四十七岁,十五年四十九。37页阳明的《举业论》,不应该有书名号,或者用引号即可。阳明何曾写过《举业论》?难道是新发现?(上古本已误,日文全集本不误。)这类错误,校译者没有发现,编辑也没有发现,其能力只能说令人汗颜。 3.校译者还有一些莫名其妙地校,比如14页注1校译者说:“引文出处未注篇名,现存《续焚书》卷4及《李温陵外纪》卷2,均未见此文。”日文全集本说的是“《李氏续焚书四》《李温陵外记二》”。这里连续错了好几处。正文把卷二的“二”搞丢了,记和纪也是不同的。第67页来个“此则引文出处有误。”就完了,您老倒是说说正确的是啥?或者原来是怎么错的啊? 4.日文全集本有索引,上古本和此新本均无。按说,现在编个人名索引非常简单,word就能解决,为什么就不做呢?此书定价已经49.8元,难道这个价格的书做个索引会赔钱? 5.还有,目录居然搞个竖排,不知道是什么鬼创意。 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校译者说的:“唯有再次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才能使本人释怀安心。”我想,这种低级错误,您释怀否?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六):《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点一盏“心”灯

  看过本书,不由得想用另一本书的名字来感叹一声,王阳明以自己的了悟,为明末的儒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即是--点一盏“心”灯。

  中学时期收到的教育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许久,比如初中课本里,一位大家在文章中复述“守仁格竹”时,以讲一个笑话般的语气,成功地让彼时学得些许知识就觉得自己有了无穷本事的处于中二期的我,不由分说地将王阳明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打入了“再无价值详细观看”的标签--尤其在那个年岁,虽然大把的空闲时间不知该干什么用,却已经敢大言不惭地认定自己的时间绝不会用在被“确切”地判定为“错误”的理论上--这正是知与行方面,不少人也都有的通病吧,一则对心学本无所知,二则不曾亲身试验了解前因后果,然后还敢特别无知无畏的“大放厥词”。

  眼下,读到本书,不禁万分汗颜。放下所谓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作者作为日本儒学家,出于机缘知晓心学后,经过对心学研究有家学渊源的老师的指点,通过细致的体悟和资料收集,能将王阳明的心学来源、脉络、流变等一一道来,对其他人思想的阐述也不偏不倚,审慎严谨,而且引用庞杂广博,辨析精辟凝练,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更堪让人啧啧称奇处是,本书的中文版序中讲明,本书乃是作者三十年前的博士论文。作为一个从不缺乏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古国,我们常能见到历史上许多哲人智者“悔其少作”的字样,因为他们在面对作为自己曾经不完善、不很无懈可击的旧日思想和文笔载体的早期作品时,总是急于掩盖、否定,而作者作为一位王阳明心学的研究者,的确吃透了其中三味,深切明了本初体悟出的思想根本如果没有错误,至多不断继续对其加以归纳、精进,并在这种自我督促、砥砺中,收获不引起他人反感而是加倍认同的信任感,从而达到进一步的升华--作者的序言比起正文,就是最好的例证。序言的遣词用句正符合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王阳明不断加深概括心学精要所在,作者在研究方面也始终不懈探寻着,这亦正是我个人对作者真切体会到阳明心学并在行动上也践行了这一思想的衷心感佩之处。

  知行合一,阳明心旨。唯有真切加以联系贯通,让学养与生活实际得到融合,方是心学真本色。阳明如灯,作者便是提灯的引路人,其文字足可烛照肺腑,洞见我等向前“行”在懵然寻找自己应去体悟的“知”的路上的芸芸众生。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在王阳明之外读懂“王阳明”

  这是一个生前总督两广军事,留下四句心学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谥文成,赠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封侯爵,称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的人;

  这是一个王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皆为其门人,甚至老蒋也因仰慕于他,到台湾后,将其所居之处改名阳明山的人;

  这是一个思想卓越,为日本维新志士如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西乡隆盛等人所普遍信奉,并以其之思想作为解放思想的武器,开启了通向近代化的大门,为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的人;

  当然,这也是一个名气很大,中国但凡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却鲜有人能知其思想之精髓,更别说是得其思想之精髓之人;

  作为一个知晓他,却不能知道他思想之精髓,又想做出改变的人,你几乎想不出什么比阅读一本研究其的专著来入门更直接的好方法了,当然,市面上这样的著作很多,即便是本书的作者冈田武彦本人,也写了一本名气比本书大得多得多的巨著《王阳明大传》。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阅读这本名气不大,学术养分浓厚,且不是那么有趣的著作呢?

  的确,相比市面上其它介绍王阳明的著作,这本书不是那么好读的,甚至连王阳明平生很多重要事迹如龙场悟道,如王阳明的文治武功等都没有介绍个详细,这对于一个本来就不怎么了解王阳明及其思想的人来说,甚至显得有些认知上的高段位歧视之意。但即便如此,它依旧有着自己独到的价值,那就是——它能让你在王阳明之外读懂“王阳明”。

  “在王阳明之外读懂’王阳明’”,何解?通常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个人生平及其思想,无非渠道两种:通过其的自述(如其本尊的著作等),通过他人转述(如为其著书立传等),而这两者之通处,在于基本是围绕这个人本身来的,本书之厉害便在于——跳脱了这种传统的模式,在讨论王阳明及其思想的框架范围内,通过追溯宋元以来儒学思潮之变化,剖析心学产生之原因、内容、特点、社会影响,论述王阳明对后世之影响及流派之分化实现了对”王阳明“之还原。即,几乎未提先生生平伟绩,读者却能感受到其阵阵轩昂气息。

  如若不读此书,我们不会懂得为什么有明一代觉得宋人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乃至客观主义的东西固定、抽象甚至空虚,而正是因为如此,明人才去追求那种情感丰富、生意盎然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懂以阳明学为轴心的明学是如何发生、成长的。

  如若不读此书,我们自然也就不会明白为什么黄宗羲会在《明儒学案》中提出:”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於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程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真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於毫厘之际,使无遁影。”

  如若不读此书,我们也不会明白阳明殁后,其学说为什么会分为良知现成派(左派 )、良知归寂派(右派 )和 良知修正派(正统派 )三派 ,其三派主张有何异,又给今天的中国造成了何种影响。

  如若不读此书,我们更是不明白为什么面对同样一种学说的流传,明末儒者如陈清澜之流把心学归于异端之禅,并且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而痛加排斥 。而同样作为明末儒者的李贽却表示在未接触阳明学前自己就像一只哈巴狗,只会跟着别的狗叫。

  诚如本书作者冈田武彦先生所言:“运用“内在性研究”的方法,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哲学思想,而且还必定会从中产生出能够匡救时弊的具有独创性的哲学。东洋的思想创新与西洋的不同,它必定是从回归传统中得来”。这是他写作本书之根基,也是我们在拜会阳明学之后有所收获之凭据。在王阳明之外读懂“王阳明”,《王阳明与明代儒学》,不容错过。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八):【书评人俱乐部】换个角度看王阳明

  2006年天涯社区连载发表的一部讲述历史的帖子瞬间火了起来,一时间《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迅速登上历史类图书书籍销售排行榜榜首。在这套书热销的同时,一个人的名字也随着这套书为广大读者所知,那个人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被现代人调侃称为“明朝一哥”、“明朝第一牛人”。最初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七本,当年明月就用了大半本的篇幅来讲述王阳明这位明朝第一牛人的故事,足见此人对当时历史及后世的影响力。

  心学,则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而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讲明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多少年来古今中外关于王阳明和其“心学”学派的研究者不计其数。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称作是国际儒学泰斗,一生致力于阳明心学研究。这本《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是其中年时期的作品,系统详细讲述了关于阳明心学的起源以及其内容、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以及阳明心学各派各家的学术宗旨,理论分歧都将在这本书中一一展现。

  也许有人看到作者的国籍为日本后会对此书嗤之以鼻,心说我中华文明学术理论似乎还轮不到一个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来评头论足。

  且不知此言实在是差矣,学术研究应该是不分地域国界的,重要的是对其的研究参悟及其理解。况且冈田武彦先生为研究阳明心学曾多次来到中国,遍访中国八十多处县市,一生都在为推动当代中国阳明心学的发展付出心血,其成就绝不会比不上国内的一些知名研究者。

  再者苏轼有诗曾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冈田武彦先生虽为日本人,但由于其与国内研究者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会不同,相信他对阳明心学会有更加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可以使读者换个角度来认识阳明心学,又有何不可呢?

  由于《明朝那些事儿》产生的效应实在是太强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多人开始购买王阳明的《传习录》阅读,想要深入了解心学的内涵,但是其理论的深奥和精妙并不是只凭着头脑的一时发热就能够去理解明白的。所以那些对心学真正感兴趣却有苦于找不到入口方向的读者不妨先去试着看看这本关于阳明心学研究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他将帮你去认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理论,带你去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读后感(九):就咽喉上着刀,从心髓入微处用力

  冈田武彦的这本《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写于半个世纪前,距离首次出版已过去45年,而今距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文首版竟已15个年头。与这本绝版多年而被打入图书馆冷宫的书对比,近年来对于明代传奇人物王阳明的不断挖掘,关于他的思想也刮起一股畅销读物旋风,一时扫遍各大畅销推荐榜单。但我们抛开对于英雄人物的渴慕,避免成功学包装阳明学的鸡汤灌顶,这本再版书是正儿八经在谈论王阳明乃至整个明代儒学的思想源流。

  其作者冈田武彦先生也是二战后享誉世界的阳明学专家,以他为首的九州学术圈与在当时更具影响力的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在研究方法和学术重点上都有差异。从冈田的授业恩师楠本正继起已对中国的宋明哲学相当关注,冈田非常谦虚地称此书是接着老师《宋明时代儒学思想的研究》一书做的续篇,甚至九州学派更因称为“楠门学”。实际楠本正继家学颇为深厚馥郁,他的祖父正是日本维新时期朱子学派著名学者楠本端山,端山和其弟楠本硕水以儒学研究并称于世,一时有“西海二程”之说。而楠本正继在任教九州大学前曾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可以说对二战前的西洋哲学相当熟稔。正如冈田本人所回忆,最初的本科阶段先生刚从德国留学归来,对话多以德国哲学为中心,先生也多立足于西洋哲学解说中国哲学,因而写一篇题为《朱子学的存在论》的毕业论文是命中注定之事。可见在学问早期,冈田和楠本都经历了一段以西洋哲学为法研究中国哲学的日子。

  而在数年后再回恩师门下,冈田也已经发现自己的老师学分不风往昔,他们都开始深感更应致力于内在性研究。所谓“内在性研究”,以冈田所说就是在研究一个人哲学思想之时,把他的体验移入自身,然后设身处地加以体验的方法,而不仅仅在科学的实证中弄清楚他的哲学思想。事实上他这里所暗含批评的正是日本汉学界,在西学流入东洋后专注于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重新整理东洋哲学思想,这一功绩固然应予以高度评价,但“以体认为本”的思想源泉却易枯竭。这些研究过程中所得成果对于研究者自身生存的困惑没有关联,生命体验并未得到丰富。冈田认为运用这一内在性方法不仅可以掌握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必定会从中产生出匡救时弊的新思想,从而对儒学思想做一延续性工作。梁启超在“新民说”中也可与他呼应,梁论及新民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但第一条往往为人所忽视,盲目引入本无之新学问最终只是本末倒置而自沉于开创之幻觉。这一为学的要点,同阳明在传习录的话加以概括即是:就咽喉上着刀,从心髓入微处用力。单刀直入且切中要害,于精微处深度阐发,最终的大成应是成就自我。可以扼要地说,这部著作的诞生是在冈田四十岁之后,他对于为学方法以及人生体悟都达到圆融成熟境地之后。恰如顾随先生晚年所讲的,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

  阳明心学真正吸引人之处并非是他内在与西洋式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见解近似,而是在追寻思考的过程中,以叩问本心之法对思考者自己的当下进行体悟。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尽量避免了以尊德性与道问学或程朱与陆王对立的框架来看来宋以后儒学的发展。本书第一章就铺陈了元代儒学有关朱陆异同问题的流变,1313-1903之间朱子的官学地位通过科举考试执行获得,皇庆条例即宣告朱子理学的全面推向意识形态化的地位。可以说皇庆条例(皇庆二年 1313年),使朱子学定于一尊,人人朱子,家家紫阳影响其后六百年思想十分巨大。但理学体系完整后就此停滞活力丧失,正因地位提升至官学,也就失去其内部批判和超越能力。此后对于朱子理学的批判全部依靠王门心学从外部进行,任何一个学说的发展实际都免不了罢黜和异端的产生。若要充分认识阳明学和整个明代儒学的发展实际还是要理解阳明对朱陆的继承,而非取舍于对立阵营的争端。

  阳明提出“致良知”说之后,王门三派的衍变观点也有了各自较鲜明的特色,明末思想的精彩纷呈也正是因为“良知”的阐发有了多种多样,再无统一可言。有别于传统学案体,冈田此书从三派观点和代表人物入手做了细致比较分析,打破了地域所限定的学术脉络影响,更以思想为本。

  正如阳明学的繁盛是因打破官方朱子学对思想的禁锢的诉求,其目的告诫人们为学之方该是从自身体认;从此书入手也是为了重新认识阳明学思想及其在整个明代的嬗变,这些都并非是归结为某某人思想的经典命题。在阐发出各个流派可能性的同时,读者自我的体认也得到多样可能,这便是乐趣之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