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

2017-11-16 22:19: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3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包法利夫人之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在于:看了太多言情小说,心存不切实际幻想,不了解对方是否适合自己便草率结婚婚姻不和也不去沟通,没有朋友,对婚姻失望得心病,又爱慕虚荣与富贵,被坏男人引诱,被欲望侵蚀,完全不顾丈夫孩子债台高筑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走投无路

丈夫也确实没用,对她虽然百依百顺,衣服买了几柜子,但她终究不懂她,到死都不知妻子背叛,他如果跟别人结婚也许会有平凡完满的婚姻,可是她偏偏是爱玛。

这本书又名外省风俗,以包法利夫妇的故事又串起了一系列人物:包法利蛮横无理的父亲、市侩功利的药房老板奥梅、庸俗无用的教士、将爱玛逼到绝路的黑心商人勒侯、花花公子罗多尔夫以及未来的花花公子莱昂……对,没有好人,爱玛的最后下场跟他们不无关系,这本书以奥梅得到荣誉十字勋章为结尾,狠狠的讽刺了这个窒息又平庸社会

周克希的译本如行云流水,读起来丝毫没有翻译腔,而福楼拜的这本小说,句句雕琢,无论是人物介绍、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对话,随便拿出来都是典范,影响了无数作家。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由包法利夫人想到的

看完《包法利夫人》,不,也可以说看到一半左右,就想起了《红与黑》还有《项链》。我能想起他们,我想原因在于艾玛、于连、玛蒂尔德都错误地追求着对于他们来说难以企及或者根本就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艾玛追求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爱情,它首先得是衣食无忧甚至可以锦衣玉食的,是日日夜夜欢歌笑语,是没完没了的夜夜笙歌。它的主角要和风度翩翩、面如冠玉、令人倾倒产生联系,彼此之间情话绵绵,双宿双飞。我认为,对于她来说,有这种幻想却是正常不过了。她没有结婚之前的人生里满是修道院和琐碎的家务事,她对于爱情的所有感觉都来源于书本和道听途说,换句话说,是张白得不能再白的白纸。再说了,她遇见的第一个男人,她的丈夫,是个平淡无奇的人,不能满足尚处于小白期的小妻子对于爱情的种种期待。那句话说得好极了,“一个人的出场顺序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了她两次偷人。而她最后对于丈夫夏尔的柔情蜜意,我想,她是终于经历了后,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可惜太晚,而她太冲动盲目。

在一般的设定里,女人要爱情,男人嘛当然要事业咯。于连就是遵循内心意志雄心勃勃地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可笑的是,如此有野心的人,却想要依靠女人上位,依靠女人获得资源。这不就是大写的小白脸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男权社会里,人们还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有出息,她们的成就全是男人给的。(那你还靠女人?)好吧回到于连身上,他的野心和他的努力,不相配。他想要的,注定不属于他。

爱情、事业都有人要去,玛蒂尔德想要财富,想要可以挥霍无度的生活。她确实享受了一天这样的好日子。可因为此,反而赔上了自己十多年青春。不得不说,她确实是好女孩,只不过是有一个爱攀比爱钱财的毛病。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看你怎么对它咯。玛蒂尔德放任自己的幻想,尝到了苦涩的果实。

其实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获得自己所想要的,或许是错误地理解了那样东西,或许是没有找到好方法成全自己。

有时候,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幻象爆裂后的空

跟着小说的进展,读者在等,等待幻象破灭后的惨烈和不堪。张力在积蓄,能量在膨胀,结局早已注定。读者像放高利贷的靳候一样,阴险地计算着包法利夫妇破产的时间。终于,破了,裂了,爆了,充满整个生活的泡沫,爆炸一瞬间耗尽了空间里所有的氧气,剩下的,是空,是静,是死。
从结婚开始,包法利夫妇就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之中,各自营造着自己的幻象。
夏尔一次次地为自己老婆出轨创造条件,搬家,苦劝艾玛跟着罗多尔夫去骑马散心,坚持艾玛留在镇上同莱昂看第二天的歌剧。包法利先生善良得冒泡儿,不管是老司机还是小鲜肉,把老婆交出去都一百个放心。在他幸福的幻象里,艾玛是个对他情深似海的女神。但他对女神的需求一无所知,艾玛哀怨丛生,生不如死的时候,他茫然不觉。
爱玛在诱惑面前,扭捏了两下,也就从了。她是一个被自己对浪漫和华丽需求折磨的寂寞女子,包法利先生满满的爱,充盈着满满的土气和无聊。包法利夫人不是荡妇,但她对浪漫的渴望,如同“遇难的水手,睁大绝望的眼睛四下张望“,至于海平面上出现的是海盗船还是小帆板,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对抗残存的理智,维护浪漫的幻象,她能做的只有不断加大赌注,用生命all in。
假设罗多尔夫是个靠谱的外遇,爱玛随他抛夫弃女浪迹天涯以后,能得到幸福吗?不知道福楼拜是不是在构思的时候,就谋划好了结局。据说,写到包法利夫人自杀时,他嘴里有砒霜的味道。福楼拜还是同情爱玛的吧。
小说结尾,包法利一家凄惨破败的余音里,与时俱进的药剂师奥梅先生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务实主义者成为人生赢家,历来如此。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一本迟看的书

这周刚好看完了《包法利夫人》,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一本书,但一直嫌太厚,没啃下来。
恰好看到了一篇叫《无聊会杀死一个人吗》的推文,发人深省,立马去找了这本书来看。
全文讲述了一个女人如何在追求刺激的过程中香消玉损的故事。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追求虚荣的恶果,另一部分人觉得这是精神空虚的悲剧。我也比较同意后者的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空虚?
我想讲一个例子,大概两个星期前,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她辞职了。我问她为什么辞职?她说她接受不了不用带脑子上班的工作。并接着说她一个月的工作,一周是复制黏贴,一周半是撕纸塞纸,一周是整理凭证,半周是对一下数据。
我说,听起来很丰富多姿呀,我的才是重复的,每天求人借钱和催人还钱。
前几天诚品给我发了一封招聘邀请邮件,我第一时间特别感动,甚至开始蠢蠢欲动
诚品是我一直以来的梦,像是我人生最崇高的使命。我犹豫了良久,最终没有去。我怕真的有幸去了诚品,不久我也会乏了倦了。
这么多年来,我太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总是以为算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能有一个全新的开篇,能迎来人生新的希望。但是在上大学时已经离开了那个让我觉得压抑的高中后,我仍然抑郁不能自拔,盼望离开广州。而在工作后逃离了交通让我窒息的广州后我在二线诚市又安逸得发慌,我实现了年头向曹植许的愿:一份走路能去上班的工作。但我依旧心头乌云重重。
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挪换了几个地方还是抑郁寡欢。我明白了那场东奔西走同样无法扫除我的虚无之感。事实上地方和环境是没有任何需要改变的,需要改变的反而是我自己。
过了几天我问那位好朋友,你找到工作了吗?她说没?我问你想找什么工作?她说不知道。
现在有这样一股风气,很多人在鼓励大家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单调无趣地度过一生。我也曾经堂而皇之对别人灌这碗鸡汤,但我现在不敢这么做了。
那些所谓的理想最后就像《布鲁克林有棵树》里写的:“我把一生要做的事一条一条写了下来。我发誓要一条一条去实现。然而这些计划根本没有实现。我成人后,大部分时间得去拼命工作,养家糊口。”
我想说的是:跟我的朋友一样,我也渴望着激情澎湃、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我也不知道自己毕生的理想是什么。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梦想,却高举实现理想的旗帜。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空虚。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人性的枷锁--《包法利夫人》

毛姆曾经在《人性的枷锁》中说过,在医院工作有助于一个作家的成熟。病房像个放大器一样,把人世间的冷暖纠葛赤裸裸的摆在台面上。看多了,就可以用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了。福楼拜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鲁昂,父亲是当地市立医院的院长,颇有名望,深受当地居民的爱戴。小时候的福楼拜常和妹妹一起爬到窗户上偷看停放在医院里的尸体,使得幼年的福楼拜对许多事都看得很淡。
包法利先生也是一位医生。从小就是个中规中矩的孩子,别人都知道他脾气好,玩的时候玩,读书的时候读书,在教室里听讲,在寝室里睡觉,在餐厅就餐。某周五在五金批发店老板的带领下会有一两个小时放风的时间。他每周四都会用红墨水给母亲写一封长信,用干面包封口,然后复习功课。成绩一般,后来成了一个乡村医生。医术不怎么高明,好在也没什么疑难杂症让他看。取了一个有遗产的寡妇,日子不怎么愉快但也还过得去。有一次阴差阳错的治好了邻村一老大爷的跛脚,然后就认识了他的女儿,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未来的包法利夫人了。年轻纯洁的艾玛很快走进了夏尔的心,粗俗简陋的乡下竟然还有艾玛这样美丽的姑娘,夏尔渐渐地爱上了他。艾玛的父亲也很想和一个医生攀上关系。于是夏尔在原配妻子过世之后顺理成章的娶了艾玛。
医生白天外出工作,艾玛就在家缝缝补补做些女红,虽不富裕但也够花。但是再一次贵族舞会后这样的平衡被打破了。舞会上艾玛认识了一位子爵,她不知道他叫什么,只是和他跳了一支舞,在金碧辉煌的大厅,每个人都穿着得体,表情和善。艾玛很想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她不明白为什么没有自己好看的人,举止并不怎么得体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些,为什么自己不可以。舞会结束后,她和夏尔驾着马车回家,一路上闷闷不乐。回家后,她把漂亮的衣裳放进五斗柜里,就连那双缎鞋给地板上打的蜡磨黄了的鞋底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她的心也一样:一经富贵熏染,再也不肯褪色。
往后的日子她开始一遍一遍的回忆那场舞会。然而,她记忆中的面貌慢慢混淆了,她忘记了四对男女合舞的音乐,她记不清楚制服和房间的样子;细枝末节消失了,留下的是一片惆怅。她变了,她的心被欲望充满了。无论什么东西,如果离她越近,她越懒得去想。她周围的一切,沉闷的田野,愚蠢的小市民,生活的庸俗,在她看来,是世界上的异常现象,是她不幸陷入的特殊环境,而在这之外,展现的却是一望无际、辽阔无边、充满着幸福、洋溢着热情的世界。她被欲望冲昏了头脑,误以为感官的奢侈享受就是心灵的真正愉快,举止的高雅就是感情的细腻。
在她的灵魂深处,她一直等待着发生什么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遥望着天边的朦胧雾色,希望看到一张白帆,她睁大了绝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处搜寻。她不知道她期待的是什么机会,也不知道什么风会把机会吹来,把她带去什么海岸,更不知道来的是小艇还是三层甲板的大船,船上装载得满到舷窗的,究竟是苦恼还是幸福。但是每天早晨,她一睡醒,就希望机会当天会来,于是她竖起耳朵来听;听不到机会来临,又觉得非常惊讶,就一骨碌跳下床去寻找,一直找到太阳下山。晚上比早上更愁,又希望自己已经身在明天。
她等待的最终发生了,她成为了别人的情妇。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她无法分辨真心,只希望把自己献出去,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有一个破口。她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里只有热情,狂欢,心醉神迷。感情的高峰在她心上光芒四射,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的地面,在山间的暗影中若隐若现。艾玛就这样一次次走上高峰,再从高峰坠下,两度被抛弃,最后剩下的是无力承担的账单。
每一天的日出日落,在艾玛眼里没有区别。同样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来了,毫无变化,数不胜数,却没有带来一点新鲜的东西。别人的生活尽管平淡无奇,但至少总有发生变化的机会。运气碰得巧,说不定还会带来千变万化,甚至改变整个生活环境。而她呢,什么好运道也没有碰上。这是天意!对她来说,未来只是一条一团漆黑的长廊,而长廊的尽头又是一扇紧紧闭上的大门。
从舞会开始艾玛就注定走上悲剧的道路,心被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填满,最后走向灭忙。她的生活变成了用谎话编织起来的艺术品,她把她的爱情掩藏在面纱的包装之下。 说谎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嗜好,一种乐趣。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小人物的悲哀,同时也有自己的影子。
这门书是一幅描绘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社会高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鲜明的阶级差距。畸形的纺锤形社会让穷人和富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原本艾玛简单的生活因为一个另一个世界的舞会,窥见了另一种活法。她开始想到改变,但是一个旧社会的已婚妇女有什么途径可以做到呢,她首先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在无数次失望之后她开始寻找可以点燃生活的新的东西。法国当局曾经以这本书会诱导年轻女性犯罪为由阻止这本书的出版,可见福楼拜对当时的社会刻画的多么真实
这本书让我看见了现在的社会。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巨大的阶级差距让人们生来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龄人之间的攀比让苦毒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年幼的心里。日本校园的欺凌,家长之间的攀比,本质原因都是类似的。人们想满足某种欲望。某种比别人更好的欲望。但是好的衡量标准,在现在似乎只有表象的指标。
弗洛伊德认为人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是想追逐感官上的快乐自由的人类原始的想法,超我是我们从外界获取的应该怎么做的各种不限于道德的标准,而自我就是在这两者中间调停妥协做出最终决策的意识。文化是伴着人类部落而生的一个东西,它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身为一个人应该怎么做。因为“文化”的存在,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被压抑的。人的欲望也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艾玛对这点也很疑惑,每当她觉得幸福就要来的时候,走进一看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想要的并不那么美好,于是又有了新的目标。她想知道这种对生活的不满足感是从哪里来的,她想知道为什么她的心灵寄托,转眼就成了腐朽。她曾经想要一个刚强的美男子做自己的丈夫,有诗人的内心也有天使的外表,她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思考为什么她就碰不到一个这样的美男子。最后在她生命终结之前,她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幻想只是幻想。只是人的“自我”在让自己开心起来创造的假象---也可以叫做理想。到头来一切皆空。一切微笑都掩盖着厌烦的哈欠,一切欢乐下面都隐藏着诅咒,兴高采烈会让人腻味,最甜蜜的吻留在嘴唇上的只是永远不得满足的淫欲。
这是一个因欲望而灭亡的故事。欲望和理想这对儿孪生兄弟总是穿着不同的衣服干同样的事情。一个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一个温文尔雅谈笑风生。他们有一个另外的名字,人性的枷和锁。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浪漫从不由钱砌成,平凡点滴方见真情

福楼拜的这部小说被我拖了很久才看完,倒也庆幸是在这个年纪看的,颇有年少时没有的感触。

乍一看,惊叹于艾玛跟我有同样多愁善感的性子,同样的投入小说情节便无法自拔的病症,向往自由崇尚爱情。这让我想起了张国荣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其中有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讲的是程蝶衣对戏剧和对段小楼的痴迷引领着他走向人生悲剧。艾玛也有着类似的症结,若程蝶衣是“不疯魔不成活”,那她便是“不浪漫不成活”,现实的矛盾便在于她偏嫁了个平凡的医生为妻,跟她想象相差甚远。

再看,震撼于她竟愚蠢到相信狂热的爱情可以超越一切,麻痹到以为在欲火中释放自我才是人生真谛。她要求男人对她专一充满激情,而自己不过是个打着爱情幌子的虚荣女人,因此,那两个情人才能如此轻易的得到又抛弃她。她眼中的浪漫不过是用钱堆出来的富丽堂皇,爱情不过是用来排解空虚的冠冕堂皇。

看完整篇方知,她所鄙视的“平庸”,是任何一种会使自己幻想破灭的生活;而她将臆想出来的感情奉为一切行为的教条,就是她固有的“平庸”,也决定了她的不幸。

正如文中所说:“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我也曾陷进去过,至今也没能完全拔出来。从小我读书就很少,爱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世界在我眼里是另外一个样子,渐渐地,我在潜意识里竟把这臆想的模样当成了真的,每当周遭有不如我意的事情发生,我就会转身逃进我所沉醉的情里,那时现实就成了我用来捏造情感世界的道具,而我则在不存在的情里醉生梦死。 几年前,我开始接受现实,却仍像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时不时还得依靠逃避来缓冲。但至少,我学会了在现实中感知快乐,这种快乐和臆想出的快感大相径庭,是踏实的,是可靠的,更是长久的。

与其说艾玛追求浪漫和高雅,不如说她更崇尚奢侈和华丽。她在跟罗多夫“恋爱”时,买了很多高档品来装扮自己,也给罗多夫买了贵重礼物,之后她也不惜负债来装点自己,以致最后无力偿还自杀了。 她更多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求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上流社会的人;精神上她并不倾心艺术,看书和戏剧也仅止步于取悦自己。空有一颗上层人的心,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素养。更可悲的是,她一辈子都没发觉上流社会并非只有钱只有聚会只有吃喝玩乐。其实,这样的人又何止她一个,又有多少人在附庸风雅只为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更体面些。

文中充斥着利用、欺骗、贪婪和背叛,可全文却以真情的破灭而结尾——夏尔对艾玛“庸俗”而真挚的爱。 艾玛死后,夏尔在考虑她下葬的相关事宜时,福楼拜这么写道:“夏尔把自己关在诊室里,拿起笔来,还啜泣了好一阵子,这才写着:‘我要她下葬时穿结婚的礼服,白缎鞋,戴花冠。头发披在两肩。要三副棺木:橡木的,桃花心木的,铅的。不要对我讲了,我会挺得住的。她身上要盖一条绿色丝绒毯子。请照办吧。’” 大家都十分惊奇他哪来的这么多浪漫想法,当药剂师劝他不要花那么多开销买丝绒毯子时,他立马喊了起来:“不要管我的事!你不爱她!” 他或许不是个天生浪漫的人,但出于对艾玛的爱,他在变得浪漫,可这些艾玛却再也看不到了。夏尔是唯一爱她的人,她死后,罗多夫和莱昂安睡的同时,只有他在彻夜思念着艾玛。他的真挚他的痴情,混合着些许木讷和平庸,亦能发出熠熠光辉,这便是爱的感染力。 爱是包容,而不是只汲取想要的那一部分。爱情需要浪漫的滋养,但浪漫不是用钱砌成的,而是用真心。无须花言巧语,毋庸金银财宝,只要你能想我所想、爱我所爱。

——个人拙见,愿多多指正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可怜的查尔

夫人将死到死后,看到描述查尔到文字都很心痛。
一根不想太多,不剥根究底都男人,为什么需要遭受这样的命运。
福楼拜让包法利夫人就那么死去,难道是对她对一种纵容吗?她并没有收到应该拥有对惩罚。
连将死对时候,她都一再都任性,对查尔不存在丝毫对怜悯,依旧任性。
如果上辈子查尔真的亏欠她那么多,那爱玛这辈子就是来索命的。
爱情并没有错,去追寻也没有错。可是,包法利夫人可以选择离开,清算了一笔家务事,再去接受新的生活,可是她吃着锅里的,不愿意放下碗里的。她并不勇敢,也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
永远放肆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男人自然玩腻了,就离开。
可怜的查尔。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八):包法利夫人只是个虚荣的女人???

一、最远的距离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的心却相隔万水千山 《包法利夫人》中有两类男性,一种是像包法利先生一样很爱女主,却平庸,粗鲁,不解风情。一类是罗多尔夫和莱昂,满嘴甜言蜜语,山盟海誓,却以爱情做诱饵。 女主包法利夫人名叫艾玛,别人说她爱慕虚荣。 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包法利夫人又何尝不是所有人呢? 浪漫的爱情与平庸的生活,巨大的反差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在十九世纪末,有人提出了“包法利主义”,所指的就是“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 很显然,持有这种主义的人,大多没有成功,起码在小说家的眼里还没有看到。比如《红楼梦》中“心比天高”的晴雯,她们的精神上可能有更高的需求,并且自身已经意识到,但所处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 表现在外人眼里的就是虚荣,做作,不安分。如包法利夫人喜欢看书,穿着讲究,这在包法利先生的妈妈眼里是另类。晴雯打扮的风流别致,不同于普通丫鬟,在王夫人眼里就是轻薄。 有的男性以事业为生活的重心,有的女性把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大家都在追求一种看起来不切实际的东西,或是金钱,或是权力,或是地位,或名声等等,包法利夫人和所有人一样,她在追求看起来最没有用处的爱情,并一生为代价,因为爱情就是她的信仰。 艾玛虽出生在乡村,确实富农的女儿,鲁奥老爹送她到到修道院去接受较好的教育,有才情,举止优雅,像同龄女孩一样对爱情有幻想,喜欢读司各特的小说,崇拜过玛丽斯图亚特。 她为什么要嫁给夏尔包法利呢? 包法利是乡镇医生,艺术水平不高,可能是运气比较好,竟也治愈了很多人,其中包括鲁奥老爹。 因此成为一带比较有名的医生。 鲁奥老爹甚至把包法利当成大恩人,同时,鲁奥因为经济拮据拿不出嫁妆,就这样,包法利在妻子去世之后,便娶了爱玛。 包法利曾娶过一位带着财产出嫁的寡妇,年龄大,长相难看,骨瘦如柴,却想控制身边所有的人,在这段婚姻里,包法利很压抑,却一直懦弱的承受。 直到娶了爱玛。 包法利心满意足,无忧无虑。 而爱玛却怀疑了,她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烦闷。 她甚至希望夏尔包法利可以猜出她的心思,要是他的眼光,哪怕就只一次,能探向她的心扉,她觉得滔滔不绝的话就会从心里决口而出。 他俩生活上越是亲近,内心里越是疏远,而夏尔对这一切毫无所感,他甚至认为爱玛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福楼拜同情爱玛的,甚至觉得她可怜,他说,爱玛一定在那里受了委屈在哭泣。 “夏尔的谈话就像行人道那样平板,人云亦云的解说好比过往的行人,听的人既不会动情,也不会发笑,更不会浮想联翩。他说自己当初住在鲁昂的时候,从来没有发过兴去看一场巴黎来的角的演出。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也不会使枪,有一次爱玛问他小说里碰到的一个骑马术语,他也说不上来。” 这就是夏尔包法利。 “可是,一个男人,难道不正是应该样样事情都无所不知,应该能教你领略激情的魅力,对生活的真谛,教你洞晓世间的种种奥秘的吗?而眼前这个男人,他什么也不会教,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指望。他以为她很快乐;她恨他的正是这种神完气足的麻木,这种无动于衷的迟钝,她甚至讨厌自己带给他的幸福。” 爱玛病了。 二、包法利夫人的理想 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及,爱玛包法利的视线缩小到如同一块围墙内的地方。冒险在围墙之外,怀旧变得无法承受。 在对日常的烦恼中,梦与梦想日益重要。 已失去的外部世界的无限被灵魂的无限所取代。对个人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所产生的伟大幻想,欧洲最美丽的幻想之一。 《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确不同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一类大范围的场面。 实际上,福楼拜在一封信中曾说过他如此创作的原因,“我以为美的,是一本什么也不涉及的书,一本没有外部联系的书,它以自身风格的内在力量支撑自己,如同地球无所凭借,悬在空中,一本没有主题的书。” 书中的人物并不多,主要就是围绕包法利一家人,以爱玛为中心,一次婚姻,两个情人,最后随着梦一起破碎。 爱玛几乎具备所有男子喜欢的特质,正如包法利先生还曾以爱玛的追求者为骄傲过。 爱玛的第一个情人准确的说是罗多尔夫,实际上爱玛是先认识的莱昂。 罗多尔夫是一个有财产的地主,人长得高大俊美,当他第一次见爱玛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获得爱玛的芳心。 罗多尔夫的出现满足了爱玛的所有幻想。 花言巧语的罗多尔夫在一步步享受着游戏的快乐同时,爱玛沉入到他编织的虚幻的爱情无法自拔,在爱玛感情渐浓想要私奔和他寻找新生活的时候,实际上,罗多尔夫在慢慢厌倦。 因为在罗多尔夫的所有情人都是这么诱骗来的,爱玛虽然比其他人纯洁美丽,可是罗多尔夫依旧是以一种射猎的游戏性态度,当猎物到手后,他想的是自己不受影响的转身。 罗多尔夫留下一封假惺惺的信后便悄悄离开了永镇。 爱玛受了巨大的打击,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关键的时刻,莱昂再次出现在爱玛的生活中,这个很早就爱慕爱玛的小书记员。 莱昂的再一次出现,没有了当年年少青涩的爱慕之感,像罗多尔夫一样,在接触过真正的上流贵族生活圈后,变得无耻贪婪。 他的出现是来雪上加霜的,加快了梦想破碎的速度。 爱玛喝砒霜自尽的那一章,福楼拜表现的极其精彩。 “大家齐唱圣歌,跪下,起来,重复个没完!” 福楼拜甚至因为这部小说而被检查官起诉过,原因是有伤风化,包括对爱玛临终场面的描写。 包法利夫人死了,就正如所有人的梦与梦想同时成泡影,她的死难道不应该好好表现吗? 法庭判决,福楼拜胜利,《包法利夫人》得以畅销。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其实总体说我不太喜欢包法利夫人,但是不喜欢不是因为她不好,而是她的缺点暴漏了我们每个人的缺点,想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那些美好幻想的向往。包法利夫人不是一个人,代表了一种群体,追求着不切实际,并且深陷其中。爱玛真的坏吗?不见得吧,只是她太过于执迷自己的欲望了,虽然遭到一次抛弃,单还是旧病复发,再次陷入。最后身败兼名裂,毁了整个家。这种不顾家庭,独自逍遥快活的可人儿,我只能默默说应有的回报。夏尔一个平庸的丈夫,为了爱玛抛弃一切,最后发现奸情抑郁而死,我感觉福楼拜太残忍了,一个善良单平庸,一个爱妻子但不懂妻子,一个顾家但缺乏浪漫,一个能挣钱养家单医术一般,一个爱女儿。。。,这部书读下来我感觉唯一的一个好人,这样的人就该死吗?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十):福楼拜你哭什么

    有个传说,一天福楼拜大哭,别人问之,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
    但打动我的却是另外两个人的死。一个是包法利的前妻,生前好像很猥琐的样子,但是在她突然死去之前感慨了一句“就是这样啊”。另一个就是包法利本人的死亡。
    前者的死,寡妇突然就诗意了起来,无论生平多卑微,最后我觉得她原谅了自己。
    后者的死,我想福楼拜你真的下的去手,写书而已,何必如此狠心,让他知道那许多事情。
    很好的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