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事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事会》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事会》读后感10篇

  《白事会》是一本由自然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 豆瓣阅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事会》读后感(一):不要忘记有死亡这件事 也许生活会改变

  无意中在图书馆书架上碰到这本书,看了几篇眼泪啪嗒啪嗒地掉,幸好对面没有人,不然感觉很糗,赶忙把眼泪一抹,把书借回家一口气读完。又是一阵哭哭笑笑,如果被我妈看到,又要被说发神经,总有些时候看书太入迷,流泪这种生理反应总是自然而然发生,从没想过要去控制,会问自己为什么流泪了,太感人了,太可怜了,包括即使在笑着,也有一种荒诞的怜悯,对书中的人,还有对自己,生而为人的怜悯。

  哭哭笑笑之后呢?生活还在继续,对于死亡是否有新的认识?我想看到这本书的人总会联想起关于死亡的书籍电影,我想到了《入殓师》还有之前看到的《此生未完成》,只不过白事会的作者的文章更接地气,更为生动,每每让我感叹怎么跟拍电视剧一样,然而我们总忘了电视剧不就是来源我们的生活吗?看完了书籍你会有所改变吗?起码它让我又一次知道对死亡的麻木,便是对生的麻木。大多数人总会将死亡这件事无限期的忽略,直到它哪天来临而已经来不及。

  《白事会》读后感(二):那些白事教会

  对于死这件事情,基本在上中学之后就不再被欣然谈论。越是长大越是敬而远之越是避而不谈。和书里说的一样,就好像不去提死可能我们就不会死了。

  传奇职业娓娓道来的叙事,就像一篇篇故事会串联起来,还原了发生在自己身边一幕幕的分别和死亡。读毕回忆,其实和人生其他冷暖悲欢秋去春来一样,我们依然感动爱情,感叹于亲情,不过一个死字,把所有感情都放大了几倍。

  记得还小的时候,班上的班花有一天很晚来学校手臂别着一个大大的“孝”字黑纱,眼睛红红的,同学们暗中传话,说是她爸爸死了,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地接触到死。满脑袋都是不可思议同情,但毕竟天真,不过几周功夫,又重新打闹到一块儿。

  第二次是我的外婆,外婆的去世很像是意料之中。很早之前她就一直心脏不好在家静养,赶过去看最后一面的时候我正在背高考单词书,赶到的时候只见到妈妈哭做一团,外婆已穿上寿衣。第一次守孝,第一次站在前排的追悼会上,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分别。

  第三次是奶奶清楚地记得她是怎么从一个好好的老人摔倒中风,被送去老人院,被爷爷照顾着,等我放寒暑假的时候给我唱茉莉花的场景。那一次哭得很伤心,满满是悲伤的回忆。只是因为失去了,不会再有了。

  两年之前是爷爷。对于我爷爷,我更愿意相信死亡是他自己的选择。面对癌症折磨选择结束生命,选择一个人面对一切,是他最伟大时刻也令人最心酸的时刻。第一次体会到身为子女孙辈的无力。第一次知道能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死是一个人最后一次尊严。念悼词的时候我只想让所有人骄傲于认识我爷爷,深深地认为这是我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最近的是我婶婶。活生生一个人在3天里就没了。突然到让所有人诧异,诧异我90后的妹妹是怎么渡过这段时间

  世事无常生死有命,死本来就和生一样平常,只是我们刻意避免。越避免反而越觉得不知所措惊恐,以至于忽略了我们在死之前应该的态度。每一次贴身而过,对生命的认识就更敬畏。我们怕亲人离开,怕抽去自己赖以支撑的“脊骨”,怕无法面对以后的生活,但其实死亡也把我们推向新一段生命,去认识体会必然苦痛,就像暗夜黎明。

  《白事会》读后感(三):大了/读书笔记

  1. 人们觉得我们能把死,人生最困难的这件事情,打包了结。

  2. “让我们再看一眼夏夏,我不哭,哭了看不清。夏夏生病的时候都不哭,我们也不哭”

  3. 如果云知道,如果可以飞檐走壁找到你。

  4. 孩子,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5. 经历了大地震你就会突然明白,能活着真的不容易

  6. 好像身体少了一部分

  7. 它无法用它的语言和我说话。对于一条狗,看着所有人,一定很孤单

  8. 疏远,抑郁症。胡思乱想的人,就是吃饱了撑的,饿着就都好了。人就是个臭皮囊,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失意的时候,别抑郁得意的时候,别躁狂。

  9. 我真想让他们活过来,和我去看看那些多么想活下去却因为疾病因为衰老因为意外而无可奈何离开的人。

  10. “我爸说,人虽然死了但是魂魄还没有走。还说刚刚离开身体的灵魂就和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什么都不懂得,需要慢慢学习,如果有人不停地大哭,会影响魂魄的学习”

  11. 我就会想起,有个孩子叫齐鹏飞,他想要一部手机,不是为了上网不是为了玩游戏,他只是想给他的奶奶打个电话

  12. “你知道吗?有时我回到家,觉得她们娘俩还活着。我只有走在人群中,才发现她们是真的不见了……”

  13. “我们也是为了你好”???

  14. 反正只要是人活着,就会有伤,有伤心。

  15. 一生有多快取决你有多快乐!如果快乐,一辈子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16. 如果死亡是黑暗的,那熊老太太就是光,她轻而易举地把黑暗撕破,像个熊孩子一样,用淘气语气,对着黑暗中的死亡说,让你黑!让你黑!看你现在还怎么黑?看我不亮瞎你的眼!

  17. 死是什么?死是个游戏。

  是和捉迷藏一样吗?

  差不多。躲起来,没有人能找到了。

  18. “做大了做了一辈子,整天就是给死去的人穿衣服,让他们走好,听到最多的就是哭。但是这一辈子白事让我知道,人应该怎么活。”

  《白事会》读后感(四):谁都有这一天

  这本书看了好几遍了,书评也是几次起稿,每次都哭到不行,就又停下来了。

  其实我特别希望有个拍纪录片的,把农村办丧事的过程记录下来。以前我想做这件事,我爸在十里八乡红白喜事小三十年了,我从做编辑开始,就一直想记录下来。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我总想,等我退休了,再慢慢听爸爸说,把这其中的规矩记下来。父亲突然就离世了。第一次看到《白事会》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父亲,每次父亲给人帮忙(我们家这边的风俗,给别人家做红白喜事是不能收钱的,都是帮忙),都会回来跟我讲讲他的感触,看这本书的时候几次泪奔,也是因为想到父亲。

  小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什么要停灵,开光前要让亲朋好友都来告别,开光后还要让亲朋好友看看,那棺材上大大的奠字,震慑着每个人。

  直到我的父亲去世,他至亲的兄弟和好友给他净身,穿好衣服,我给他擦脸,开光,入馆,送丧,送他离开家。一步步的,每做一步,我就知道他离我远了一步。

  给他送丧的那天晚上,我在他离去后第一次睡着了,他恢复了一张年轻的脸,穿着他的羊皮袄,对我招招手,跳上车,远去了。我从梦中惊醒,看到院中棺材,才真正接受这个现实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离开我了!

  爸爸去世后,我感受到了很多人情冷暖,爸爸的好朋友大爷葬礼上的人(我父亲的朋友,都是周围做红白喜事的)说“咱们谁都有这一天!”

  后来夜里失眠的时候,我常想起这句话,我们带着希望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亲人的思念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都会死,谁也改变不了,我们能做的,只是对死者无愧。葬礼上,我父亲少时的好朋友,开了几个小时车回来送我爸,我说这很危险,您这个年纪,以后不要这样,他红着眼睛说“我不送送他,怕我自己以后后悔。”我当时站在空荡荡的院中,觉得自己像被抛弃了一样无助,眼泪夺眶而出

  《白事会》读后感(五):死是一个游戏

  最初看推荐的时候,尤其是封面上的“死亡是个游戏”的时候,以为会是一部推理小说,然后打开才发现是一个“大了”絮叨的关于死亡的故事

  有些故事沉重,有些故事荒诞,有些故事感人,有些故事发人深省。只是以作者诙谐口吻道来,所有的深意都被推至幕后。

  我喜欢那个老伴去世后穿红毛衣,画口红的熊老太太。生和死,在她眼中,已然褪去神秘变得理所当然,如此豁达,如此通透。死,是另一种存在方式,于生,只不过是记忆不再延伸。有人纪念、有人记得,就还活着,何须执着

  也喜欢那对给孩子办摄影展的年轻夫妇。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只不过他家的小孩这一天来的太早。让孩子在最后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黑白的影象或者惹人叹息的符号,而是真正的美好鲜活的记忆。“有一天我死了,爸爸也一定要像王子一样亲我,我就会醒过来啦。”孩子的单纯,让人心疼又心酸,却又正因为他们单纯,才无所畏惧

  同样喜欢的,还有那位一辈子下棋的老爷爷微笑着告别,用余下的日子丈量大地,去看看别处的风光,异域的景色,将离别当成一个开始,不留悲伤,未尝不是另一种方式,安抚人心,留闲听雨。

  而我们的生命,于别人很轻,不外乎饭后的谈资,茶后的闲谈,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关心你的人,才会将你捧在手心,放在心尖

  所以善待自己

  《白事会》读后感(六):此书不值¥1.99

  人对于自己害怕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的好奇感,从小对死亡这种东西就特别害怕,以前还小的时候老家老人家到一定年纪就会自己定制好棺木,放在家里,小时候去同学家玩偶尔会看到放在大堂屋顶横梁上的棺木,心里总是一阵发怵,但见多几次之后便忍不住多看几眼。小时候家乡风俗做白事的时候大门一定会敞开,供亲友来吊唁,棺木一定会放在老屋大堂,每次从做白事的人家路过,总是要加快脚步赶紧路过,连眼神都要收回前方来,更别提敢有胆量看一看里面是怎样一番情景。直到初三那年奶奶去世,自己真正经历过一番白事之后才对它无所忌讳,由开始的害怕变成了好奇。

  一直认为人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害怕经历死亡这种仪式。不久前豆瓣上看到这本书,便由衷佩服终于有人敢于大胆把白事这种令人忌讳的事情公开写出来,于是在微信读书上花了1.99元买了电子书,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本付费的电子书,但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其内容价值实在不配我花费的着1.99元人民币全书就讲了几个做大了时的见闻,叙述风格堪比故事会,但若是内容有故事会掉的渣那么厉害或许我还觉得值得花这钱,实在看不出其中的故事是跟大了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有任何的关联,《包子是谁吃的呢》中最后用来压逝者眼睛的包子第二天不翼而飞,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想用这种拙劣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未免太小看人了,是写纪实文学还是写玄幻小说呢?

  实在不懂这样一本书怎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一个外行人都能写出来的故事,拿来骗骗城市青年还可以。中国尚礼,对于死亡的仪式向来细碎讲究。奶奶的去世是我第一次接触死亡的礼仪,其中也有诸多讲究,如人死后要请家族德高望重的人主事,子孙男女麻布孝带各有不同,焚烧纸钱不能用工具搅,送殡归来需点酒过火盆等等,乡下丧葬习俗看似荒诞,很大程度上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微缩盆景。与其看到一个个读者的小故事,我更愿意了解大了这份职业的特殊性。

  台湾有部电影《父后七日》讲女儿阿梅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的故事,其中对于丧葬仪式的大胆刻画着实让我一惊,我似乎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说文化一脉相承,其他的文化或许会逐渐陨灭,但从死亡的仪式上永远可以找到共通点。相比之下,这本书写的是优是劣,高下立现。

  《白事会》读后感(七):难过的永远是活人

  这本书我分了三天看完,都是在夜里,这时候静,而且哭的话也不会有人知道。

  死亡是没法避免的,无论这辈子是长是短,临到头一闭眼,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被惩罚的、痛苦的永远是活着的人。只要一想到有一天我最爱的人要在我日常生活中不见,就难受的厉害,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哭的厉害,明明知道不应该如此痛苦,活该是个难受的活人。

  说实话我挺讨厌某些大了(在我们这叫大知宾,私下里也叫鬼头),办丧事的时候为了多赚些钱,翻着花弄出一些说道讲究,还每年都创新,把人折腾的不成样子,整整三天净折腾了,连悲伤都来不及。情感在最重要的时候没有宣泄出来,生生憋回去,分散在后来的日子,很不好受

  五年前我姥姥走之后大概一个月,我们全家人聚在姥爷那吃火锅,回来到家进门我坐在沙发上,眼泪不停的流,心里当时没有很悲痛多大起伏,但是就是一直哭,就是感觉吃的这顿火锅与以前不一样了,就这点想法,就是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因为一个人不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让心里变得空唠唠。

  你的心里、你的记忆里,离开人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再也没办法交流拥抱,就是这点差别,死亡,就像小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人带走了你要好小朋友去你找不到的地方生活,是一场等不来的见面。

  《白事会》读后感(八):越荒诞,越愚昧,越悲哀。

  故事不多,情节总有的相似,它们挑动不了我的泪腺,却像针刺痛内心。

  面对死亡,有的人坦然面对,笑谈风月轻松走完一生;有的人猝不及防,还没有感受到发生就已结束;有的人为了爱情,有的人为了所谓的爱情;有的人为了自由……

  父亲住院,陪床久了,也见惯了生死,或者忙于父亲的安危,无心关注,无心惊叹,无心感慨。后来,父亲好转,因为要做手术转入重症,看过了撼动内心的——生死。

  是个小孩,7岁左右,早上还在大厅里听他和爸爸要骑车,闹腾不休,弄得我有点心烦。中午小孩被安排我父亲隔床,开始呕吐抽搐。下午从手术室接回父亲,孩子已经不行了。被挂着液体、安放在小床上、推出去了。后来知道,先天性的,开始只是腿抽筋,发病只有几天……

  死亡,离我们很远,似乎又很近。死了的便死了,再不参与世事。剩下活着的人才是人生百态。死亡或许只是一场秀,活着的人尽力表演给他人。让人啼笑皆非,越笑,越无奈,越悲哀。

  《白事会》读后感(九):白事会——感谢你

  死是什么,从开始到最后结局我都一直在想这件事,也许真如作者的父亲所说,死是个游戏,就像在玩捉迷藏一样。看到评论里有人说,看完白事会让他觉得很平静,在我读到一半得时候我觉得是放屁,现在我读完了也确实有很平静的感觉。我好像不害怕死了,但是看到别人死了还是会伤心,伤心是因为同情和失去

  大了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是神秘的,一生可能也就只会见过几次吧,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这个职业的阐述,让我更了解“大了”。

  见过那么多的死人,看过那么多伤心难过的活人,在白事里是死神的代表,所以他说出来的关于死的事,好像才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作者的文笔不能算上非常好,但是每个故事都特别吸引我,每一篇都把我读到泪目,作者用轻松的文笔写着死亡,却总是更让我难过。

  我的爷爷有糖尿病,身体一直不太好,看书的时候总是会不由得想到他,然后就非常难过,我想象过很多种可能,在他离开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我应该以何种心态来看待,但我想不到。

  在这里我要谢谢作者,谢谢豆瓣,谢谢作者写下这些故事,谢谢豆瓣让我看到这本书。虽然我现在还不能把死看透,但是我好像比之前更有勇气面对死了,我想爷爷就算走了也会好好的,他的眼睛不会花了,腰不用驼了,身体不再深重,他会轻轻的飘到天上,然后看着我,看着我走完这一生。

  《白事会》读后感(十):我和给高分的朋友们看的真是一本书吗?

  如果这本书是读客出的,讲述大了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个职业的秘闻,我一点不感觉意外。但是本书是豆瓣出品,我就有点诧异了。感觉本书的风格和豆瓣的气质完全不搭。书中的故事不能说不好看,只能说太平淡无奇了,把酒桌上的谈资用故事会的笔法写出来,大抵就是这种感觉。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分,难道豆瓣的用户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宅男宅女?平时生活中从来没经历过生老病死之类的事情吗?即便如此,吃饭应酬总是有的吧,即便是同事朋友间的闲谈,也总能听过一些类似的故事吧。我不是大了,但是这种故事在平时也经历或则听说过不少,在我看来本书就是一种把身边闯红灯、随地吐痰、坐公交遇到小偷的日常琐事写成一个个段子,和故事会之类的火车读物是一个级别的。

  感觉豆瓣上的很多人真的不能整天对着电脑、手机或则图书了,应该多出去走走,和父母亲戚好好聊聊天,和同事朋友好好叙叙旧,哪怕是看看电视的本地民生新闻也好,总这么宅着把这一件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都当成稀罕事可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