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陈桥到厓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陈桥到厓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2 20: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陈桥到厓山》经典读后感10篇

  《从陈桥到厓山》是一本由虞云国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历史佳作

  虞云国先生是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知名教授,治宋史多年,对赵宋王朝兴衰成败有独到深刻见解

  本书为其专论两宋的随笔与书评集,书中文笔古雅而不失生动,解读透彻精辟,妙论迭出。作者人物事件文化制度、总论等多个不同角度,向现代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宋王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延续300余年的宋朝在政治制度、经济构成、社会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都达到了古代中国巅峰

  读者诸君可以从本书中管窥宋朝的点点滴滴,有助于匡正时人对宋朝的诸多误读。

  辉煌璀璨的大宋虽然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其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真正成为所有中国人精神内核。

  (附注:推荐阅读此书之前,先读虞氏《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是虞教授潜心研究宋史的阶段性小结,是宋史领域颇有影响力大众读物。)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二):崖山之后有中国

  一直很喜欢“宋”字,觉得它看上去端正,念起来也好听,我甚至从小一直觉得姓宋的人都是幸福的。

  这是本类似评论类的书,有些论证的地方,对于我这种层次的人来说,有点难度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泛泛无味,甚至有种流水账的感觉,不过越往后,越觉得作者是个有大学问的人。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一语中的。我们是不是过高地评价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至于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论调。当下社会,很多人都是极力捧高宋朝的优越。这一点,我也能感受到,比如说徽宗皇帝艺术造诣非常高,比如说权相蔡京的字也非常漂亮,这些漂亮的字画甚至已经可以遮盖掉他们的昏庸失道了。我们现在想起宋朝,可能主流观念都是一些登峰造极东西,宋朝有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有清明上河图,有宋词,有临安,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朱熹、辛弃疾等等等等,这一切都是这么的繁花锦绣绚丽烂漫。可是,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在张择端传世名作中,明明有一个乞丐伫立在的纷繁市井中的显眼处,这不是粉饰太平的一幅画。

  小时候没有接受过艺术熏陶,十岁生日时收到一份礼物,《上下五千年》,这可能是我童年里最喜欢的一件礼物了,读了那本书之后,提到宋朝,首先想到的是岳飞,杨家将,文天祥之类的英雄,还有与他们对立的秦侩、贾似道之流,以及父子皇帝沦为俘虏的片段,最后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殉国,那时候总觉得,在宋朝,似乎正义总是赢不了邪恶。所以一想到宋朝,身上总有一种悲伤、愤恨的感觉。

  小时候毕竟是孩子,知道的少。随着阅历的增多,宋朝灰灰的色彩里渐渐有了其他点缀,不过这些点缀都是在文化技术领域的,读了这本书之后,知道了一个新的名字:台谏制度。作者在书中简要地介绍了台谏的制度以及故事,他介绍的初衷,应该是想要褒贬一下当时的上层环境吧,讲述一下士气的盛衰吧。应该来讲,我是忽略了作者的本意,反倒是从他对台谏制度的讲述中,更能理解为什么宋朝出了这么多大文豪,这些才子,说穿了也都是失意的人,没有官场上的落魄,大概也没有那么多的感叹吧。

  看字识人,作者应该是一个老学究,古板但是有真才实学全书的最后一篇评论让我耳目一新,第一次见到过有人在书中如此激烈抨击别人的著说。讲真,我是个历史门外汉,无法得知作者的评论是否中道。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能够肯定的是,作者是个求真的人,他旁征博引古今据典的细节,让我觉得,作者就像是他自己书中台谏制度下的那帮士大夫们,敢为自己的想法振臂高呼。百家争鸣说的不仅是先秦诸子,不仅是两宋台谏,在当代,一样有着这些执着的人。

  宋朝是中国由扩张到内敛的过度,内敛至最后就是消失,但是反观当今社会,早已走出了内敛的关门,宋朝不是中国的顶峰,宋朝之后还是有中国的。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三):行云流水

  1、作者是一位宋史学人。宋史明史现在已经是历史民科重灾之地。历史爱好者(矮大紧)或者历史发明者(袁腾飞)之流的书为迎合读者或者市场,会抖包袱会讲故事,然而与严肃学者差距仍旧在是否受过系统的历史学科训练上,他们很多东西讲的膈应,不通透。而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人,虽然全书只是其随笔评论,却了无措大穷酸之气。全书各篇透着对荒谬绝伦的君权至上独断乾坤的抨击。2、全书只讲宋史与当代无一相关,却处处有着当代的影子。无论是将君权相权乃至士大夫阶层、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甚至皇帝龙体安康、帝都气象等等,读起来都忍不住和当朝联想一番。若一一对比道来,还是一番辛苦活。究其根本,宋之帝制与当朝国制共同之处仍旧在于政权的不开放性和非竞争性。所以我国历史诸朝大至循环往复弊端小至败坏之吏治对于今人一点也不陌生。对时局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当下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王朝历史正剧。3、明君贤臣清官的情结说白了是对“X天下”的无奈心酸。顶层设计缺乏制衡必然会使得集权异变。作为一个稍微多读了几本书且又不在体制内的人来说,自己的一生部分和一个王朝的头百年重合,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四):原来这才是宋朝

  刻板印象固然有它的好处,可以让我们提前发现危险提高处理问题效率,但如果我们单纯依靠它来作出判断,很多时候则会蒙蔽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犯下一些低级错误。如果我们根据所谓的常识就以为法国人个个浪漫,英国人个个绅士,德国人个个严谨,那就大错特错了。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也同样如此,中国历史向来有霸秦、强汉、盛唐、富宋、奴清这样的说法,这是对一个朝代鲜明特征所作的最简明概括,但它必然也是不全面的。

  就以宋朝来说,“富宋”确实是实至名归。有人依据购买力来推算宋神宗时的GDP:彼时大米400文一石,一石66公升即今天的100斤,如今大米差不多是3块钱一斤,那么得出400文等于今天的300元,即1文钱=0.75元人民币。那时的国库收入为7000-8000万贯,最高时达1.6亿贯,按宋朝十五税一来算,那得出宋朝的GDP最高时大概为24亿贯,一贯770文,则为18480亿文,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为也达到了惊人的13860亿元,达到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这样的算法肯定是不尽科学的,但至少说明宋朝确实比较富。从书中所写的宋高宗临幸清河郡王张俊府第时的一张菜单就可见宋朝人生活之豪奢,什么绣花高飣八果垒、缕金香药,什么十味脯腊、下酒十五盏之类,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比后来的满汉全席还要丰盛,比《红楼梦》里的描写又要超过好多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以至于有西方学者慨叹道,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士兵

  宋朝还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繁荣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经济上自不必说,有最早的纸币交子,发达的海外贸易;文化上有标志性的宋词,而且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6位,对儒家理论最新发展、演化成为统治此后中国近一千年的儒家正统学说——宋明理学,也由此而发端,并基本成型。书中所讲的鹅湖之会,实际上就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与陆王心学的开山祖师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的一次学术讨论会,它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各个学派平等对话的先河,在学界影响非常深远。正是因为如此,著名学家陈寅恪才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然而,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宋朝的经济如此发达,技术先进也好,都没有带来强大,宋朝是典型的富而不强型国家。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坐拥天下之后,一直就处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终其300多年也未能有效化解,最终还是灭亡于蒙古人的铁蹄之下。网上好象一直有人说宋朝军队战斗力并不弱,说对外战争的胜率超过70%,又有人进行统计过后认为宋在对外战争中,胜率大概只有47.5%,而且是进攻13次,防守67次,被动挨打率高达83.75%!而且战争基本上还都是在原本是宋朝的地盘上进行的。所以不管怎么说,宋朝虽然有300多年,北宋期间基本上没能开疆拓土,到了南宋就只能算是偏安一隅了,强大两个字是无论如何不能算的,而且多数时候都是在拿钱买和平。从现在的观点看,花点钱换取和平当然不错,但关键是宋朝并没有少打仗,钱不是自己为避免打仗送去的,而是被别人打败以后勒索过去的,这就让人很不舒服了。

  同样一个宋朝,有人说富有,有人说先进,有人说繁华,但也有人说羸弱,由此可见,每一段历史都有不同的解释,都是一个多面体。因此,作者专门在总论一章中,专门就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宋朝作了一番议论,我认为极有道理——对这段历史就应该辩证的看,而不是只盯一点而不及其余,并进而误读了宋朝。

  事实上,对于宋朝的争论其实是关乎当下的。我一向以为,对于某个历史问题的研究或者关注,折射的是当下的争论或者困境,我们需要到历史中去寻找依据和裁判,以为我们的主张壮胆或者背书。对宋朝的褒与贬,同样是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未来方向等等的一种不同的设想和期望,而就这样的问题,作者以一篇《宋朝能为“中国模式”背书吗?》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宋朝就那样已经存在过,它绝对不是一种简单文字记录,而是一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事实,但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我们无法全面的还原那个时代,可供我们发挥的空间太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态度来看待历史,而应该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方式来审视历史,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因为富与弱都不是宋朝的全部。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这些文章对于正确认识宋朝应该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我看了以后,心里不由叹道——原来这才是宋朝啊!

  《从陈桥到厓山》读后感(五):选择的历史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朝代。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将“黄袍加身”称帝,到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跳崖殉国,国祚320年,其中公元1127年之前,定都汴梁是为北宋,之后南迁,先定都应天府后迁都至临安,是为南宋。

  对喜欢看历史、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宋朝是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朝代。“爱国青年”们醉心于相信、研究并论证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50%,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民主自由人士”们又对其党争娓娓道来,力图向世人证明我国有可借鉴的历史传统。有人贬低那个时代,认为“岁币”制度过于屈辱;有人又考证出“岁币”对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所提供的成本成本最低,是那时那情形最好的选择。

  而虞云国的《从陈桥到厓山》或许能给大家了解宋朝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作者虞云国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对宋朝历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当然,在一些人心中,专家已然成为“砖家”,而正史也成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合法性而编撰的未能如实反映历史的一类事物。而我们则相信,“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永远是历史,只是我们每个人看的角度、心境不同。

  此书汇集了多篇作者从各个方面介绍宋朝的文章,并创新性的将其整理归纳为五个单元:人物、事件、文化、制度、总论。这样的编辑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多个角度去观察宋史,并互证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加深对当时历史的客观认知。

  书中并没有急切的对某个人、某件事下结论或定性,而是依靠作者的学识引经据典,将所有信息关联起来并展现给读者自行去判断。我们常问,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看完这本书后,其实我们更多的是感慨:时势或者说当时的环境深刻影响了人的认知与思想,而拥有这些认知与思想的人又影响改变了环境。一方面,当我们去理解了当时的环境,我们就能理解人的行为。比如,狄青为什么不去掉脸上的刺字,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要那样规定。而另一方面,我们试图去了解当时人的行为时,又理解了他们的行为为什么带来那个事件的结果。比如,“岁币”的产生逻辑上可以上溯到“杯酒释兵权”,可以由其文官统治的制度来解释。

  当然,现在的人去了解、学习历史,有很多是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希望能通过古人了解现在,使我们的当下能发展更好。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历史的一份子,而当下的“历史”又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希望千年以后,后人来看我们这段历史,能够理解我们的选择。

  而现在,你可以选择读或者不读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