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湖边小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湖边小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2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湖边小屋经典读后感10篇

  《湖边小屋》是一本由[加拿大]威廉·扬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湖边小屋》读后感(一):每个人需要一间湖边小屋

  只要是人,一定有恸,普天之下莫不如此。

  失去了女儿,麦克的恸必是入肉入骨。

  他对凶手的恨,更是入心入灵。

  但一切又怎么样呢?

  我发现,读这本书最大的不同,除了我也想了解一个“真想”,一个“结果”,一个“交代”以外,我更会想到我自己

  如果我至亲的人突然离我而去了,我会怎么办呢?

  我哭,我恸,我嚎啕大哭,我跳楼死了,喝药死了,天还是那个天,天上还是满布雾霾

  一切又怎么样呢?

  一句放下,是何等艰难。

  但麦克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一个方向,就是无论如何,你要学会放下。

  每个人,都要学着找一间湖边小屋,去那里学会放下。

  放不下,也要放下!

  (以上都只是条条,关键还是情节,情节)

  情节太感人了。。。。

  《湖边小屋》读后感(二):和上帝一起到你的“湖边小屋”过周末

  终于依依不舍读完了这本根据真实经历写就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加拿大一位父亲麦克在度假期间,由于救援自己几个溺水的孩子,而可爱小女儿梅西不慎被杀童凶手掳走并残忍杀害。说真的,不知道接下来这家人要怎么继续生活呢?一个下雪的周末,麦克收到一张字条,邀请他去发现他女儿被害的棚屋,落款是上帝自己!不可思议,真像一场恶作剧

  但他还是去了。并且那个周末,在棚屋里,猜猜他遇到了谁?“老爹”(天父),耶稣,萨拉玉(圣灵)。那一霎那,冰雪覆盖的山区小屋成为春天鲜花绽放乐园,他们(应该说祂,三位一体的神),还有索菲娅(智慧),陪伴麦克一起度过这个不能再特别的周末,羡慕吗?我也和他们一起过了“这个周末”(时间在上帝手中以聚合)。相信麦克学到比我更多,那我收获了什么呢?

  1. 上帝不是企图让我们寻找规矩守则,除了耶稣没有人可以守全律法,祂要我们进入关系中。和神和人的关系中,人和人的关系中。

  2.圣灵有祂和你最独特却最真实的交流沟通方式,非常奇妙,等你体验!我们会听错吗?谁不犯错呢?但会越听越明白的,所以无需害怕战战兢兢。

  3. 我们企图独立,而这份独立,恰好使我们失去了自己所向往的关系。从伊甸园始祖亚当犯罪到如今都是如此。放弃独立,依靠上帝,会重新拥有美好的所有关系。(特别对我自己说)

  4.我们没有资格审判任何人,除非你可以做如下审判:选择你最爱的五个人中,三个下地狱。如果是父母,宁可自己代替孩子下地狱。这件事,上帝已经为我们做了!耶稣受死,下在阴间。但他复活了,得胜了死亡,这是莫大的好消息

  5. 我们没有资格对别人说“我对你很失望,你这样说让我很失望痛心。”上帝都没有这样的期待,所以不会有这种失望,我们更没有资格。因为上帝是个动词,不是名词。我更喜欢解读成,上帝工作方式是“现在进行时+将来完成时。”

  6. 上帝不是个随意破坏规则逻辑随心所欲的神。祂尊重人的独立和自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灾难发生。但是,没有任何灾难或者错误,能够阻止和破坏上帝最美好的计划!并且,再可怕时候,上帝也与我们同在,把我们紧紧包裹

  7. 什么是饶恕?饶恕不是遗忘,不是立即去建立关系与和解。而是选择饶恕,就是选择放弃自己的“审判权”,交给上帝,让上帝的爱去改变(不是要求上帝报仇)。

  好了,最后想说,“我爱你,我爱你们,上帝特别爱你,爱你们!”

  《湖边小屋》读后感(三):如果收到这样一封信,你会怎样?

  这是一封极短的信,只有两行:

  有一阵子没见了。我想念你。

  如果你想再聚聚,下周末我在棚屋等你。

  老爹

  完全老朋友口气,却不知,老爹所指的,竟然是上帝。是的,上帝约你在棚屋聊聊,你会赴约吗?

  你现在可以不急着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先收到信件的是一个叫麦克的人。这个麦克对“老爹”兴趣不大,他们只有间接联系,通过他的妻子。麦克妻子的工作是与癌症患者打交道,打交道的方式是帮助他们在死亡面前思考自己与上帝的关系。

  健康的麦克当然不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然而,世事无常,“死亡”这两个可怕的字眼猝然造访,使得麦克不得不带着疑问和责难去与上帝迎头相撞。这一次的死亡体验,不是来自他自己,而是来自他的女儿梅西。

  在麦克带着孩子们去露营的一天里,女儿梅西被诱拐,被杀害。被杀害的地方正是信中老爹邀他前往的棚屋。女儿被杀在前,麦克受邀在后。

  棚屋,那是痛苦所在地,为何非要前往?况且出于一封所谓来自上帝的莫名其妙的信。接受现代教育的麦克早已认为上帝和现代人停止了联络,与上帝交流只是古人或者未开化的人的专利。所以,那个看似善意的邀请,要么是恶作剧,要么是杀害女儿的凶手所设下的圈套,非要说那是来自上帝的邀请,简直不能更荒唐

  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带着狐疑,麦克认为即便荒唐也要去,因为那个棚屋里曾有着女儿梅西的血迹,他更愿意相信这是上帝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

  麦克去了,此行不虚。他经历了一场动人心魄的奇遇。

  小说《湖边小屋》就此正式展开。关于善恶宽容救赎、原谅、慈悲……

  你相信吗?哪怕是最虔诚基督徒,也会对上帝产生怀疑、责难。英国作家C.S.路易斯写的《卿卿如晤》就是关于自己在妻子死亡之后与上帝之间和解的亲身体验。

  这几乎是人之常情——当互相爱着的两个人阴阳两隔时,活下来的那一个不唯痛恨死神,就连那全能的上帝,也要去诘问:“你在哪里?”路易斯说:“为何,当我们一帆风顺时,祂俨然存在指挥若定?可是,当我们四面楚歌时,祂反而杳然无踪,爱莫能助?”(注:祂指上帝)这正是麦克最大的困扰,也是《湖边小屋》要解答的最重要的问题。

  一帆风顺与四面楚歌,人的一生中,前者少而后者多。既然上帝万能,为何不能帮助善人把罪恶摆平,让人生道路畅通无阻?可见要么上帝不存在,要么上帝就不是万能的,既然不是万能的,又怎么能以上帝自居?这样的责问,历来哲学家思想家早已进行了无数次。

  人死后,去了何方?

  灵魂不朽吗?

  真的有天国吗?

  上帝存在吗?

  ……

  《湖边小屋》无意进行多么深刻哲学思辨,作者威廉·扬更想做的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四面楚歌、意气将近时,如何打捞自己沉入海底的生存意志,如何坦然面对人生得失。那些不能自已的丧亲之恸,如何在时光流转中被打磨光滑,不再锋芒毕露。上帝这个看似和我们没什么关系的“存在”,究竟有何意味

  任何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人,都会获得一种不同于平日里看待世界角度。限知的人类通过作者的引导获得了与上帝比肩的全知视野奇迹从这里展开,新生由此而来。

  我们渴望新生,没有新生,就是死水一潭。多少人活着,却已经厌倦了生活。就如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人间粮食》中所说:“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使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曾经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但《湖边小屋》里的上帝(老爹)认为“我是一个动词。此时的我就是此时的我。我将是我将是的。我是一个动词!我栩栩如生、充满活力、始终活跃、永远在活动。我是一个有生命的动词。”“我更习惯使用动词而非名词。诸如坦白、懊悔、存活、爱、回答生长、收获、改变、播种、奔跑、跳舞、唱歌等等。”

  “始终在活动”才是“生”的样貌,人必须有触发生机的“开关”。《湖边小屋》就是这样一个开关。每一天的我们都是方死方生,昨日之我是死者,今日之我是生者,故我与新我同时对那个“我将是”的“我”负责。这部看似讲述麦克与女儿生离死别之情的小说,实际上讲诉了一个无法直面残酷人生之人自我救赎的过程。救赎之后,死者与生者、故我与新我之间将会有一种令人愉悦心灵交融,一种根本不必透过理性感情就能体验到的心灵交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毫无疑问,《湖边小屋》是治疗人们心灵伤痛的一剂恩典良药。它告诉我们,在爱中生活,而不是相反。

  巧得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彷徨之刃》讲了一个与《湖边小屋》极为类似的故事,但他与《湖边小屋》作者威廉·扬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彷徨之刃》中那位被先奸后杀的小女孩的父亲,为了复仇,踏上了寻觅并血刃仇敌的暴力之路,让自己的生活同女儿的离世一起宣告终结。这样写,当然是为满足一本推理小说需求,如果人生也如此这般度过,想必那死后的女儿泉下有知也绝不会赞同。

  上帝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只有上帝才有审判的资格和能力,人类要在爱中生活,而不是相反。

  如果上帝给你一封信,邀你去聊聊,你会问祂什么?祂会如何回答呢?你会经历如麦克一样的奇遇吗?你猜……

  《湖边小屋》读后感(四):每个人,都需要一间湖边小屋

  我知道,有大约两年的时间,08年09年那两年时间,这本小说在美国几乎所有卖书的地方,都像米和盐一样销售,在几乎所有有人的地方,人们都在讲这个故事。

  说有个中年大叔(按天朝的标准差不多是中老年了)麦克,一次带家人出去野营的时候,他的小女儿梅西,失踪了。

  野营的地方有个供路过人暂时栖身的棚子,棚子里遗有梅西的连衣裙裙子上血迹斑斑。

  女儿,宝贝掌上明珠,他的命,就这样没了,永远失踪了,无影无踪,再也回不来了。

  他的天垮塌了。

  他所有的爱和恨,他所有的信仰,他所有的心灵,就在女儿被证实失踪的一瞬间,完全变了形。

  时间在延续,可是并没有将他和他的一家人拉回来。

  小女儿,小妹妹失踪的阴霾,在全家人每一根血管里流淌。

  三年后的一个大雪天里,不可能有邮差的大雪天,麦克收到一封怪异的信。信上说,知道他,知道他的心,知道他的一切,所以邀请去那“棚子”见一见。

  信落款“老爹”。

  老爹是谁?是麦克一家人对上帝的爱称,对唯一的神的爱称。

  上帝邀请我去见一见?

  故事这么下来,麦克肯定会去见上帝。

  你见过上帝么?

  上帝是男人还是女人

  上帝是金发还是卷毛?

  上帝如果是个女人怎么办?

  上帝真的能让麦克完全释怀?

  这不是一本悬疑小说,这是一本治疗心灵的书,这个故事是讲给每个人的。

  每个人。

  无论男女,无论家庭热闹还是孤独,即使是十代单传,人总会有父母,或者有兄弟姐妹,或者有儿女,甚或总该有个亲近一点的人。

  如果亲近的人离世,尤其是突然而异常地离世,这种离丧之恸,是每个人的宿命

  离丧之恸,是人类的宿命,原罪,基因,肉和骨。

  没有人可以避免。(古龙说:除了死人。)

  我有一位亲近的人,他在妻子生孩子期间,连续几天没有睡好,孩子生完次日夜里,这个新爸爸,就在梦中去世了。

  因为原来每次去到这个城市,他总会接我送我,每次,因为彼此时间忙,甚至饭都很少吃。

  他一次我快过安检的时候,他说,接送一下,我们就见过了,就像完成了一个仪式

  他还笑着说,如果下一次我没来接,说不准我就出了什么意外。

  他笑着说,一脸灿烂的笑容

  一言成谶!

  当我“下一次”过安检的成时候,我回头,努力寻找,努力寻找,努力寻找,再也没有他,没有他的身影,没有他的笑容

  我实在忍不住,一时泪如雨下

  我知道,我天天都知道,我忘不了他,我要走出来,我必须走出来。

  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走出来。

  可是我更不知道,怎么领着他年迈的、寡居的妈妈走出来。

  半个月里,他刚过年六十的妈妈,头发全白,老了二十年。

  两个月里,他妈妈几乎天天哭,天天哭,不吃,不睡,哭,视力接近失明。

  四个月后,她妈妈离世。

  读到这本书太晚了!

  我知道我救不了他,但我知道能将他领出来。

  上帝无法用几句话领麦克出来,上帝无法用几天时间叫他放弃对凶手的恨,上帝根本不是万能的。

  但上帝让他知道,人的一生,就像一声叹息,忽然而已,离世,就是去往天堂开始

  生命没有永恒,小女儿欢乐滴活着,上帝知道;小女儿受罪,上帝也知道。

  人的心本来可以飞翔,但这种恸,就像监狱,将人死死滴关押;像剪刀,剪去了人飞翔的翅膀

  你自己不想着打破监狱,你自己不想着放下怨恨,你自己不想着让自己重新张开翅膀,你就是囚徒一个。

  直到跟随而去,用自己的生命,再造成一场离丧之苦。

  读到此处,我大哭三天,我为什么不能早点领着他妈妈走出监狱!

  我本来可以帮她打破监狱。

  我本来可以。

  推荐给每一个有恸的人。

  推荐给每一个将要有恸的人。

  推荐给每一个人。

  《湖边小屋》读后感(五):原谅即救赎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举这样的例子,你撞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同样的,别人撞了你,跟你说“对不起”,你要懂得原谅,要说“没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磕磕碰碰那样简单,有些伤害是致命的,让人难以抉择。

  在《湖边小屋》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麦克在失去女儿梅西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还有对未知的犯罪分子的极度憎恨,整个家庭也蒙上一层灰色,不复往昔。小说有着推理悬疑小说的前奏,女儿梅西失踪,连环杀手出现端倪,当读者还琢磨着和作者玩推理游戏的时候,小说文风突转,麦克收到了来自“老爹”的邀请信,约他到女儿失踪的湖边小屋。对麦克而言,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小屋地板上女儿的血迹还历历在目,到底是谁来“挑衅”麦克?麦克的这次赴约,却改变了他以后的生活,湖边的小屋不再是魔窟,而是一盏明灯,驱走了一直笼罩在自己心里的黑暗,同时也改变了家人的生活状态。

  作者威廉•扬出生于加拿大的一个传教士家庭,幼年跟随父母在新几内亚高地传教,而成年后与家庭破裂,并接受了心理治疗,让自己明白了和解与放下的意义,传教和接受心理治疗的经历都为威廉创作《湖边小屋》提供了最原始的写作素材,在麦克身上也有作者威廉曾经生活的影子。无论是麦克身上承受的失去女儿梅西的剧痛,对上帝的质疑,还是慢慢体悟的心境,都让读者为之动容,整部小说都感受到个人在憎恨、原谅之间的痛苦抉择。麦克与“老爹”等人的对话,含有很多宗教内容,对于善与恶、权力和制度等关系进行了论述,某些观点会刺痛神经,好像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突然摘下了面具,露出了另外一副模样。 作者在小说结尾说,可以认为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也可以是真实的,但对于读者而言,小说虚构与否并不重要,而是文本本身对于读者心灵上的触碰。

  “老爹”说“原谅别人,可以把你从吞噬你生命的情绪中解放出来;那情绪会毁掉你的快乐和充分、公开地去爱的能力。”在这里,曾经阴暗的小屋变成了人在绝望中获得重生的地方,同样,当我们在陷入底谷的时候,不如试着去原谅他人,那是在救赎自己。

  《湖边小屋》读后感(六):心灵摆渡

  网剧《灵魂摆渡》系列备受关注,不仅因为故事性,更是因为摆渡人解救人的灵魂。而本书《湖边小屋》没有广告,没有媒体宣传,竟在出版半年后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也正是因为它拯救了一个人的内心,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心灵的摆渡,让麦克重新选择了未来的方向,放下了内心的阴霾。

  作者加拿大作家威廉•扬,代表作《棚屋》系列,《湖边小屋》其原为《棚屋1》。本书以笔者对生活、家人的态度,以及内心经历为蓝本,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与神的生活。这个故事震撼了欧洲,它解开了不同人对信仰、对宗教的不解,上帝、耶稣、圣灵(人内心本质的灵魂)之间的联系,它们是怎样交流的。我看到三位神者其实只是那抛开仇怨,原谅一切,宽容所有,用爱种下生活的普通人。

  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现实中,麦克不幸的童年,以及后来家庭背负的“巨恸”;二是在梦境中,麦克与三位圣者生活将近一周,他对信仰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有了重新的选择;三是回归现实,心灵的摆渡找到了正规的方向。翻译上,译者的翻译细腻,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一位父亲的“巨恸”后的痛苦、纠结、怀疑等一系列的内心阴暗独白。

  在梦境的情节塑造上,本书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5个人》、《天堂的证据》两本书相似,都是讲述在虚幻的世界里看到了上帝,与圣者对话,体验天国的生活。但前两本书偏向于天国的样子,是否存在的真实性。而《湖边小屋》则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环境,通过这个环境,让麦克自己重新认识信仰,自己摆脱内心的痛苦,选择未来。

  书中的主人公麦克是众多怀疑信仰人们的代表之一。梅西绑架致死的惨状让他怀疑上帝,在一切痛苦、愧疚、纠结之时,“老爹”的一张神秘字条指引他去了湖边小屋,而这间小屋既是梅西的被害地、麦克的悲痛地,也是他冲破内心的绝望,重生之地。梦境中的他得到了圣者们的启示,揭开了伤疤,一步步从怀疑、阴霾,到得到真相,找到梅西的尸首,最后解脱自己,再次相信信仰,放下了心中自责的执念,用原谅、宽容、爱重回了现实世界。这不仅仅给他对怀疑信仰的答案,也是给所有怀疑上帝的答案。爱与包容才是信仰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内心的快乐,天堂般的感觉。

  麦克一家遭受的事件,让他们更加团结,更加友爱,麦克本人也从童年的不幸,性格的冷僻,感受到了周围人的爱,他也转变为热爱生活,热爱他的家庭,重新选择面对未来。

  心灵摆渡,把麦克拉回了现实,湖边的小屋为麦克重生铸成了新的堡垒。

  《湖边小屋》读后感(七):建立一种友爱的关系——读《湖边小屋 》

  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湖边小屋》,当我准备提笔写点什么的时候,又翻到了前言,“当某人宣称自己与上帝共度了整个周末,而且是在一间棚屋之中,谁会相信呢?然而这就是《湖边小屋》的故事”,这句写在一开始的话,想必我在第一次读到时完全不知所云,因为我已经毫无印象,再次读到时才明白个中含义。

  麦肯齐•艾伦•菲利普斯是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可以像他的妻子南和好友威利那样,将他唤作麦克。

  一、三种关系

  麦克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算不上幸福,做牧师的父亲酗酒、家暴,导致麦克和父亲的关系紧张,以至于最后离家出走。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历练并成长为一个有温馨家庭的男人之后,过去的伤痛并没有消失。年轻时的麦克喜欢畅所欲言,在高谈阔论时,他选择毫不掩饰自己的伤口,他在指出别的过失中得到快乐,一种依靠强力支配他人的快乐,但这其实是在自我发泄,发泄他的痛苦。

  在那栋湖畔的小屋中,小女儿梅西带血的连衣裙让麦克的世界彻底倾覆,他变得沉默不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周围人,尤其是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凯特感受到了这种悲痛,这种“情感的黑洞”吸走所有人情感中光亮。凯特以为是自己间接害死了妹妹,父亲的压抑让她原本自责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在不知不觉中也给自己套上了内疚的枷锁,变得孤僻。然而麦克沉浸在自己的“巨恸”之中,他只看到了凯特的变化,虽然他强撑着保护妻儿,然而他的心扉已锁,无法去理解他人,谈何拯救。

  直到一封来自上帝的信将麦克带回失去爱女的棚屋,在与上帝共度了一个周末之后,麦克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获得了内心的自由,让所有跟他相处的人都无比自在,也解放了凯特。

  在这三个阶段中,出现了相互关联的三种关系,麦克与父亲、麦克与孩子,以及麦克同“老爹”,老爹在这里是对上帝的称呼,只有那些把自身完全无保留地交付上帝之人,完全地“转向”上帝的人,才会由衷地叫上帝“老爹”,而毫无别扭之意。

  “关系”是“老爹”反复强调的,人与人总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关系中,最理想、人们最应该努力达到的关系当然是互相毫无保留的友爱对方,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有爱的对象,也有爱的能力,被爱的一方逐渐对这个关系、对爱他的人产生无比的信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老爹(圣父)、耶稣(圣子)、萨拉玉(圣灵)就在麦克跟前显现了这样的状态(当然老爹、耶稣、萨拉玉是三位一体)。

  首先,麦克与父亲的关系非常糟糕,如书中所言,父爱的缺失和父亲保护的缺位导致父子之间内心的巨大隔阂。麦克首先没有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也就毫不信任父亲。他看着自己母亲遭受毒打而袖手旁观,想必也是内疚的。当他带着这种隔阂和内疚离家出走时,他的身体虽然在路上,他也努力做个好的父亲、努力经营自己的家,但是在他内心的某个地方,总有一个结。在自己遭受虐待时,麦克一定叩问过上帝在哪里。

  麦克的父亲没能保护麦克和母亲,所以他想加倍的保护自己的妻儿,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忍,他以为自己能和父亲不同,但实际上他也没能保护自己的梅西,讽刺的是,他以失去梅西为代价,保护了自己的女儿凯特,但是,即便救了凯特的性命,麦克没能让她免遭内疚这种情绪的袭击。在麦克与父亲的关系中,爱是缺失的,至少父亲没有给麦克足够多的爱,给麦克带来了伤害。而在麦克与孩子的关系中,他尽力爱着孩子们,极力避免孩子们受伤害,事实是他没有做到,即便不是主观故意。所以这两段关系有相似的结果。

  失去梅西,让第三种关系——麦克与上帝的关系陷入了低谷,麦克的内心抗拒、背离上帝,质疑自己的信仰。在基督教的意义上,这种背离其实是人的原罪,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选择独立自决,就已经是对上帝的彻底背叛,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也都带着原罪。所以,麦克对上帝的这种质疑,可以说只是将这种原罪外在化了。

  “老爹”的出现,或者说,麦克终于感受到了“老爹”之后,这三种关系开始层层修复。麦克在与“老爹”、耶稣、萨拉玉的相处和对话中,逐渐重新审视自己和上帝的关系。他开始谈起梅西的经历,开始把自己内心隐而不发的情绪表露出来,无论是爱还是恨。在这个过程中,第三种关系开始触底反弹,但是三种关系中最原初的是麦克和父亲的关系,所以当麦克在萨拉玉的陪伴下,重新认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以原谅和宽容的姿态接受父亲,让爱包围父亲,他逐渐打开了内心的枷锁。再进一步,麦克需要重建自己与梅西、凯特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他对待行凶者的态度,虽然他是爱梅西和凯特的,但是只有他放过了自己,他的这份爱才是不带有沉重感的,斯人已逝,才能让还活着的凯特好好的生活下去。所有这些努力,最终使得麦克与上帝和解,将自己完全交付。

  二、宗教之外

  本书作者出身传教士家庭,所以书中麦克和“老爹”、耶稣和萨拉玉的对话中涉及了基督教一些很根本的问题。但是抛开宗教的因素,其中的对话也是非常精彩的。即便不信仰基督教,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在此可以略举一二。

  进一步扩展上文关于“关系”的讨论。如书中所说,我们常常依照一些刻板的规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却没有以这个关系本身为出发点来考虑我们可以选择的处事方式。事情发生后,我们常常基于外表和行为、基于一己之见,对他人妄加评判,又在这种评判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所谓“事情驱动知觉,知觉驱动情感”,而我们却是依靠关系生活,不是规则。受此触动,怎能不反思我们与父母、与朋友、与爱人的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处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中,如果我们认清自己要依靠这样的关系生活,我们希望维持友爱的关系,也许许多在我们看来非坚持不可的所谓“原则”,一定要维护的所谓“尊严”,必须较的劲,等等,都可以随他去。(应该说,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难一些,会有一些底线和一些具体的考量,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在处理和上帝的关系。)

  我们的认识往往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不透彻,却擅长断言事物的好坏”,这么说来,我们简直就是不可救药的自大狂,对此,书中算是给出了一剂良药,“要是你只是接受你看到的样子,而不是试图要求一切符合你头脑里先入为主的概念,你将会发现日子要好过得多”。

  像麦克一样,许多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在感情上受到过伤害,也给别人带来过伤害(有意或无意),我们变得恐惧感情,压抑着、隐藏着,生怕再因为对他人敞开心扉,而给人以伤害自己的机会,我们恨不得给内心穿上厚重的盔甲。如此一来,与他人建立友爱关系的途径就被斩断了,所以书中“老爹”、耶稣、萨拉玉那样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给了我们一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效仿的图景。如果说这幅图景太过不真实,那么我们看一看显得更真实的情景:当麦克带着孩子们在露营地野营时,他们遇到了一对夫妻——杰斯和莎拉,他们有着热络的感情,就像洋溢着和煦的阳光,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麦克,虽然这样的举动侵入了麦克的安全区,让麦克感到不适,但是我们会看到,当悲剧发生之后,陌生人、家人、公司同事,甚至办案警察毫不掩饰的关心,给了麦克最大的温暖和支持。

  书中还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比如提到“人在几近崩溃的时候,一丝善意都会使人感情的大坝决堤”,就像你挤着晚高峰的公交车回家,情感遭遇变故,工作压力大到令人崩溃,偏巧还遇到了车上邻人的刁难,你很难过,这时善意的陌生人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亲爱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这是一本能让人反复咀嚼的小说,尤其是麦克与上帝共度的周末部分,应该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不过有一个问题,小说没有涉及,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当“老爹”提到魔鬼的引诱时,引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魔鬼。

  最后,《湖边小屋》作为一本译作,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有着很高的翻译质量和校编质量。作为读者,心存感激!

  《湖边小屋》读后感(八):笨笨的上帝呀

  一个悬疑故事开头,幸好看了当当网页上说,不是悬疑故事。

  我真正脚着悬疑的,是这个上帝怎么让人从失去女人的巨恸中间走出来。

  亲人离丧之恸,我知道,其实没有人能让真正解脱。

  上帝不能,心理学家也不能,大和尚不能,小和尚不能,牧师不能,教皇不能,佛祖也不能。

  失去亲人之恸,没有人能帮你解脱。

  有人说时间是把杀猪刀,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淡化,那离世的至亲之人,也会渐渐远去,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黑格尔说过一句很恶毒的话:你能迅速从丧父之恸中走出来,你一生都无法放下丧失财产的恨。

  不用谈论后者,我说说前面那一句。人为毛能迅速从丧父之恸中走出来?

  甚至,人常常能从一位老迈之人的离世之恸中走出来。

  甚至中文里还有一个词,叫“喜丧”。就是很老的人的离世。

  但对那中送走黑发人的白发人呢,这个恸可能能缠绕他们五年,十年,二十年,直到死神叩响他们加的门。

  上帝确实有上帝的办法。

  上帝说了一个特别根本 的问题,就是离丧之苦就像一把刀,刀插在你的胸口,天天疼,月月疼。不会有阳光。

  但是,如果你自己把刀拔下来,其实就不那么疼了。但人常常不愿意去拔下来。

  故意,甚至过于让自己陷入悲痛之中,是对自己的作,是对自己亲人的作,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甚至,是一众虚荣。。。

  不能再往下说,我说的,叫理性。冰冷的理性。

  但,上帝之言,确实能将人领出来。

  很感激。感激之书。

  很感动,感动之书。

  很推荐,推荐给我十几个朋友了。

  《湖边小屋》读后感(九):生命里总有一盏灯(有透)

  本来是奔着看悬疑小说的,后来才发现,不是悬疑小说,是关于治疗的。

  收到上帝的来信,真是太有趣了,你信么?

  偶不信,可是还是想知道,真的是上帝写了封信么?

  读到后来,逐渐明白作者的成苦心了,作者并不是想要写悬疑,而是要给人讲道理。

  麦克的女儿梅西失踪了(也许早就死了),这个阴霾填满了他心里全部天空?他怎么办呢?他怎么才能重新让心里照进阳光?

  我,身边的和不是身边的所有人,都要遇到这样的问题。

  亲人总会离去,你既然不能随之而去,那你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怀念?

  如果你天天怀念,悲伤,亲人如真的有在天之灵,他/她愿意你这样么?

  虽然不是太懂,但最后那些道理,确实很感人,尤其是麦克重新见到梅西的那一刻,偶哭了。

  甚至,偶也开始感动上帝了。。。

  《湖边小屋》读后感(十):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一本让人难过的书,一本让人感动的书,一本让人知道从何处挖开缺口的书,一本给人一跟棍子去支起木窗户的书。

  一边读,一边随着麦克去解密,一边随手在纸上记下了很多个“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书读万,很感动,感动故事,感动麦克,也感动这些句子: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麦克也有一个月光宝盒,如果他可以念一句魔法令,

  他会回到三年前全家出发去野营的家门口么?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麦克会让梅西一直在家中不出门么?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麦克会天天跟着梅西么?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野营那天麦克会目光半丝丝都不离开梅西么?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看着随手记下的这些句子,忽然就想起了那两句老词:

  清风生酒社,白月照书窗。

  一刹那间,似乎就明白了许多,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生离死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