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器之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茶器之美》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器之美》的读后感10篇

  《茶器之美》是一本由李启彰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6-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器之美》读后感(一):茶器之美:随性而做,随心而悦

  随手拈来的茶杯是茶事中不可缺少的配备,可以很厚重也可以很剔透。泥土经过水的加入,手的塑造,陶艺人的随心而作,结成了一个平凡也瑰丽的器物。

  茶器,本不该用“瑰丽”一词来形容的,但正如人与人相互追寻对应的频道一般,茶器与陶艺人也在追逐一致的频道,最终出现的那个器物,能够成为陶艺人与爱茶人的沟通欣赏并心心相惜的桥梁,此时这个桥梁用瑰丽来形容也不为过。

  《茶器之美》的确推翻了我以往对于茶器的认识,我以为喜欢茶器,只需要看中花样款式,握杯的手感好就好了。但李启彰先生却告诉我,茶器从眼、耳、鼻、舌、触五感,五行对人深入影响。大概因为李启彰先生惯性科学思维使得他对问题理解,更倾向逻辑性的分析与探究。书中的茶器讲解中,我们会随着阅读发现作者在讲解器物的制作时,从生物学的角度形象具体表现人们在当下对某一感觉的传达过程。。

  好的茶器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在五感这一节,印象深刻的茶器是一个大正期的保守堂铁壶。年代的厚重感与茶壶自身制作材料重量先融合,而刻画在壶身的花样与壶状也是相辅相成,仿佛踏着岁月而来,只是为一场欢聚。

  “柳宗悦强调’器物,唯有透过使用才会产生美’所以平凡的器物在经过使用后熠熠发光,且令使用者发自内心对实用性的认同,才有机会使民艺经由自然素材,自然的工法和坦率的心灵回归到真正的实用美”(P81)

  茶器出自陶艺人的手中,手随心做,面由心生。陶艺人内心是什么年龄层的人,拥有什么的心境,就会造就出怎样的茶器。

  很喜欢李启彰先生用四季比喻陶艺人的人生阶段春天,用来积累夏天播种;秋天开始缓慢收获,冬天终于历经四季的变换,行走至最后一季,正如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从少年期的懵懂青年的初长,到中年的成熟,一直行到沉稳。这其中经历的何止是时间,更是时间与事物带来对于人心境的变化,是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形色外露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沉稳安然。

  茶如此,器物如此,而人亦是如此。到最后,不知是人因心境的进程选购喜爱的茶器还是茶器自身带来的情境带走了陶艺人的内心。

  《茶器之美》读后感(二):近距离感受文化——《茶器之美》有感

  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品茶的大国,而随之而来的茶文化可以说曾经是影响到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可以说不管在哪一个城市,当你在漫步游玩的时候可能不经意的一个拐角处就会发现一个茶坊。而在不久前我看过一本关羽介绍古代诗词的书,在那本书中作者就专门将与茶有关诗句进行了收集整理,可以说在那本书中也可以看到茶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而今天我想要介绍的一本书就是由李启彰编写的《茶器之美》,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茶的容器的角度来介绍茶文化,可以说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禁为作者在茶器方面专业性所折服。可以说在没有看本书之前,我对于茶器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只知道紫砂壶来当茶器是很不错的,至于茶器的外观如何就没有多少概念了。但是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其实茶器的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而且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关于介绍茶器方面的书还是不少的,不过那些介绍茶器的书一般来说都是专业性较强的,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则尽量先从浅显易懂的视觉方面先行着手,然后通过我们的五感来分别介绍茶器。在书中正文的开头部分,作者就为读者普及介绍了什么是“黄金比例”,可以说这个词对于搞设计的人来说是不陌生的,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由一些障碍的。所以作者在介绍的时候不仅仅是采用了文字描述形式来进行讲解,还通过具体的茶壶案例来进行形象地解剖诠释,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读者的我们不仅仅能够很快的明白什么是“黄金比例”,而且对于茶器的外形设计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

  当然从视觉的角度来进行介绍还是不够的,所以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就带领着我们分别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几个方面来对茶企的设计原理进行分块诠释,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茶器设计中的注意点。例如在谈到“鼻——嗅觉的陶醉 瓷与陶,茶器内里的聚香力”这一章时,作者谈到不同的茶器在声音上的区别的时候还将茶器声音对于茶汤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在这里我们可以一窥传说中的‘听器’。当然可能有读者看到这里觉得太过于神奇,所以作者在后面还用了专门的篇幅来对于听觉的原理进行了说明解释,可以说通过和五感有关的品鉴之后,我们作为读者其实在作者的带领下也体验了一把‘5D’视觉大餐,而到了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茶器创作人的修炼过程以及日本茶器的各种特点,可以说阅读完本书的你相信也会对茶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中国的茶文化相信也会有着更深的体会。不过遗憾的是感觉在这方面日本在茶文化方面做得比国内要更好一些,从茶器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也希望国内也能够将古代的茶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茶器之美》读后感(三):【拾光书屋(书评)】茶器的精神

  李启彰,中国茶文化,茶具连锁店,“岩陶”总经理。上海复旦大学EMBA,美国圣母大学MBA,淡江大学物理毕业理科背景出身,因缘际会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国大陆推广茶文化以来,已举办超过百余场的茶会与讲座。近来更以“无毒饮茶”为职志,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以实际行动宣传追求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本书的排版清晰,书中的图片都是彩印的,所以看起来不费力,很有文艺气息。讲到茶器,对于我这种大学生来说可能很陌生,因为根本有时间研究那些东西,更没有机会。之前我们喝茶和泡茶的工具基本上就是一个保温杯,一撮茶叶能喝一整天,根本就不会讲究其中的用心步骤

  《茶器之美》读后感(四):匠心独韵的器物之美

  “器物,唯有通过使用才会产生美。”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不只有茶道。作为茶道里不可或缺的茶器,它是促进茶道完美决定因素,茶器之美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内敛。而今很幸运的阅读了李启彰先生《茶器之美》这部著作,我更是被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器之美所深深折服!

  我平时也喝茶,我个人更倾向于铁观音,对于茶具我则是喜欢紫砂壶。我喜欢没事的时候自己喝点茶。做好了水,第一泡洗茶,倒掉。然后注水,在铁观音的袅袅升腾的茶香里,慢慢的品味。现在通过这本《茶器之美》让我知道了茶器是人肢体的延伸,茶汤则是人心内在力量的流露。

  书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讲述了茶器的实用性与美感,更是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方面着手。视觉上的美感,从比例、肩线到壶形的细微展现,向我们描述了茶器的黄金比例0.618,而0.618的黄金比例在茶器中无处不在的。耳则是听觉,通过倾听茶器的内在声音,来判断茶壶的优劣。鼻则是通过嗅觉感受茶器内的聚香力,因为好的茶器具有杯底留香的特质。舌,茶的好坏全靠品,以器饮茶,茶的清香与醇厚茶器作为载体至关重要。而身体的触觉也尤为重要,从指尖掌心到唇对茶器的接触,从触感上就可以有一个判断。

  第二部分向我们展示了茶器的个性与自我的追求;茶器是可以量化生产的事物,而量产的茶器体现了茶器的美感与价值,这就体现了集体创作的职人之心和匠人的能力,这部分向我们讲述了茶器的创作人的发展过程和人生轨迹,另外匠人的修为对茶器频率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向我们展示了茶器的精神性与修为。在中国文化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茶器的制作可谓是深深的体现了五行说。“五行的浅层元素包括陶器表面贴上金箔(金),侧把或飞天木柄(木),承载茶水(水),柴烧的火痕(火),陶瓷土(土),是陶作家表现自我个性的方式。”另外儒道释文化也深深的融入了茶器的制作之中。中国文化的博大,茶器制作的文化底蕴浓厚更是在各类经典有据可查

  茶,历史久远,在神农氏时期是药,在现如今一款干净的茶仍是一味好药。《茶器之美》以器引茶,以茶器的制作追寻茶文化的醇美!爱茶,爱茶器的人《茶器之美》值得收藏的艺术佳作!

  《茶器之美》读后感(五):器之创作,宁静致远

  一碗喉吻。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乘此清风欲归去。

  若说茶,很多人都会流畅的说出瓜片、普洱、铁观音、大红袍、竹叶青等等茶叶的品类,在南方,每个人的家乡附近都多多少少有片茶山,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贯穿古今,古代的茶马古道让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了世界,虽然现在有了很多茶的衍生品,什么花茶、奶茶水果茶,但是茶叶本身还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以及中高端人群喜好审美

  说到茶器,初级的爱好者可能脑中可以迅速形成几幅品茶图,要么是老北京盖碗儿茶,主要有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要么就是紫砂套件,茶盘、茶夹、冲泡等等,却不一定能表达完整。中级、高级爱好者呢,我也不太清楚了,哈哈哈,因为我也没到那个境界,所以呢,更需要多读书啦~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而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 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此书《茶器之美》的作者从专业的角度结合生活中的日常,让读者感受到了茶器概念的张力。

  如果你想知道壶身、壶盖的“黄金比例”,中华文化中“起、承、转、合”在茶器中的体现,茶器中“声音与水波的能量”,或者,单纯的爱好茶文化,那这本书绝对不要错过

  有人说“忙,就是一个心,一个亡,心死了就忙了”,有时候沉浸在一本书中,特别是这样一本充满了茶器美学的书中,真的是心灵的一场闲庭信步,仿佛来到一座庭院竹林散发着清新香气,门口的“惊鹿”蕴含禅意的叮咚作响,廊间的轻纱随风飘逸,隐约露出檐下那一方茶器,跪坐在茶器旁品一盅你最爱的味道

  正如书中所说“其实人们什么都没有,所拥有的是感知这个世界的眼、耳、鼻、舌、身、意,与所有因缘聚合而产生的体验机会”。平时埋头于工作的你,每天用眼过度,何不来体会一下这耳、鼻、舌、身、意呢?

  《茶器之美》读后感(六):书评天下——茶器 茶道 人生

  书评天下——茶器 茶道 人生

  ——读《茶器之美》有感

  中国人讲“乱世喝酒,盛世喝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见客先上茶,不仅是一种礼俗,更承载了浓浓的情谊,品茶之味,感悟人生之道,也已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街小巷各种茶艺馆就这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我们身边。

  我并不是一个知茶懂茶者,更不是一个爱喝茶的人,喝茶于我不过是解渴而已,它只关乎人的基本需求,品茶所蕴藏的那婀娜多姿的世界我还无法明了,更别说那茶里乾坤,壶中日月了。

  但是,作为每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们有责任了解并传承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印记的茶器,即使不为研究,多些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可惜的是市面上这样的书籍要么太过专业,要么就是虚有其名,仅仅是就茶器论茶器,可读性总少了。还好,《茶器之美》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文化画卷

  《茶器之美》一书的作者李启彰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以其敏锐观察与自身体验,理析出茶艺世界中天、地、人交融共存的元素,让人有系统的欣赏茶器,感悟茶文化的美感根源。其实,茶器的陶制过程就如同品味我们的人生,在制器的过程中用水量和用力要适中,过少、过多,都会使茶器产生不同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观赏之美。适中表现在当今社会中,是做人做事标准,会做事不会做人,白费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会做人不会做事,忙打转,到头也是两头空。小小茶具,就体现了无穷智慧、无限人生。

  作者即为茶具连锁专业人士,当然会在书中图文并茂的为每篇文章配有作者收集收藏的历代茶具,从一件件陶壶、瓷壶、锡壶、铜壶,金光闪闪,印刷精美,品类多样,形色俱佳,既是文化的熏陶,又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品茗消遣休闲,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具亦美。

  《茶器之美》读后感(七):书评天下-品人生甘露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每每我们的文人墨客总是聚在一起或流觞曲酒,或品一杯茶。每到假期,我们何曾不想静静的窝在我们的阳台,沐浴在怒啊暖的阳光下,小憩片刻,享受这单纯的美好。端起一杯茶,看一缕缕冒起的热气,看茶壶中漂浮的绿叶,一叶一叶的绽放,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漂浮在水中的妖娆,以及绽放的色彩。或者你喜欢普洱茶,看乌润的红温暖我们的心。一杯茶,一片安静,一切尘世的皆离我们远去。我们就感受着我们自己的那份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个事情再小,也需要一个真正的茶器,烹煮,沏茶,渐渐体验着品茶之人的道。我们现如今,在忙碌的生活中,何曾真正的停下来,找寻真正契合我们心的那一份器具,经过几番烹煮,领悟那份天与地送给我们的美好。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是用茶来摆脱白水的无畏,追逐所谓的茶的高等生活,与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擦肩而过,你蓦然回首之时,可曾看到那背后所深藏的深奥秘密?

  李启彰,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对茶器精辟的观察,让我们这些对茶道不知甚解的一干人等,也能体会茶的深奥,探索人生的奥妙。作者将“茶器”的品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用性与美感”,“个性与自我追求”与“精神性与修为”;并从第一阶段的“实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学视角切入;第二阶段的“个性”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探讨陶艺家与消费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相互的共鸣与互补;第三阶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分析陶艺家自身的修为,与创作之间的连结。

  我们真正的用心,真正的闲来,真正用一方雅器去泡出属于我们的人生。其实我更喜欢的是青瓷作为宋代才站在鼎盛时期的瓷器,以其细腻,和明快的线条,深得我心,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更是有名之致。用这种茶具泡一杯绿茶,色泽青翠的青瓷,配上几页茶叶,青绿交融,仿佛我们位于绵绵细雨的江南,体会着春雨般的美好,看灵气孕育着的新色彩,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

  我们品茶,最终啜饮的是一杯淬炼过且沁透心脾的甘露,也是我们的人生味道。

  《茶器之美》读后感(八):书评天下-《茶器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古时,“茶具”与“茶器”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汇,分类相异。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演变,两者的指称及功能皆合二为一。所以,如今我们所说的茶器之使用、收藏范围实际已有所缩小,主要指饮茶用具。因现代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茶器处于产量大、种类丰富、制作创意层出不穷的繁盛阶段,亦使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将目光投向茶器领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茶器渗入生活本身。

  茶器之所以如此贴近生活,实则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在于茶器本身的收藏门槛较低,与传统的收藏品相比,茶器的价格区间较大,万元一件可以,十几元一件的亦可以,有兴趣的收藏爱好者可以以千、百元的价格入手,作为茶器收藏的入门。二在于茶器的实用价值高,一般来说,家藏古董,基本上是藏而不用,这仅可做观赏保值。茶器则不同,它的实际功能作用,降低了收藏者的购买风险,也许,受骗上当在所难免,然能为我所用,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

  此外,茶器之意义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途径之一。

  首先是茶器所富有的审美价值。我们从茶器的鉴赏中获取审美趣味,可从茶器的手工评点开始。一般来说,茶器形态上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是否自然顺畅,是突显其整体气质的关键。大抵来说,壶钮、壶口、壶肩、壶腹、壶底、壶流及壶把等处,是基本的鉴赏部位;涉及细节处,又可对其钮座、盖面、流口、流基、过渡、把基、把内圈等形体构造进行把关。

  观“形”之外,茶器表面的雕工、书画,可大大提升茶器的审美程度。精致的雕刻纹路及书画描绘,是熟练的手工艺人赋予茶器本身最基本的观赏要素。如若茶器的制作出自名家之手,蕴含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理念及精神,则可使茶器富有文化意味。如紫砂壶面上的款,或瓷茶具上的山水图。如是,茶器的工艺、艺术价值则为人们提供生活中美的感受。

  其次,茶器在生活中又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通过对茶器的把玩、喂养及饮茶过程中的五官享受,可舒缓生活压力,以达到明目养神的作用。

  早在文人介入饮茶方式时,茶器即以小、精、雅的形态气质独立而出,成为文人手中的把玩件。《岕茶笺》就曾描述明人把玩茶壶的情景:“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紫砂壶于明中期为茶人发掘,泥质介于陶与瓷间,温润质朴,符合文人气质,故受文人喜爱,须日日用手摩挲,以体温煨之,使其呈现珠圆玉润之形态。

  以手体验茶器之质感,是为一种享受。而人之五官,在日常生活饮茶中,亦可通过茶器来品味茶文化。

  我国的茶器以宜兴砂者为上,茶杯则以洁白、纯白为佳。观茶色,则白瓷最宜,是眼所能见的享受。水入壶中的潺潺细水声,悦耳动听,是耳朵能闻的享受。所泡的茶由紫砂壶盛之,不夺香气,饮前轻闻,是鼻子能嗅的享受。而闻香后入口品茶,则是味蕾的享受了。茶器之美,使五官对饮茶这一生活消遣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而这些体验的流畅进行,又可清心消气,愉悦身心,使茶人在其间有所感悟,达到思想上的放松清零。如此,眼、耳、鼻、舌、身,在茶器的助推下,有了具象体验。甚而,其中所富含的哲学意味,亦通过这一过程得以表露,是对佛理的诠释及顿悟。

  最后,茶器作为居所室内设计的元素,为生活的空间布置增添古典意味。

  茶器在宋、明朝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宋人四艺在明朝得以延续。明朝文人将品茗视为上等生活艺术。他们通过对茶器、人数、环境、氛围的规范来表达对茶事的虔诚及热忱,并在空间的构造上更倾向随心的浪漫风格的塑造。也正因为如此,茶室的独立建筑才在日后成为可能。

  如今,这种文人雅士的茶室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现代人所模拟、追求。他们通过对茶器的摆设及使用,来重现当时朴实清雅的生活场景。并借此以茶会友,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平实和善。

  茶器,使艺术品为人所得更趋于生活化,并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透过其所传递的茶道理念,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态度及思维。

  《茶器之美》读后感(九):从科学思维中探寻茶器之美——评《茶器之美》

  当我们谈茶器之美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了之前看的那本《赤木家的食器柜》,里面充满人文情怀的各种食器,几乎每一个都能说出其中的故事来,我喜欢那样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好,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茶器之美》时,也期待着这样的温馨感。

  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其中的那种科学精神震撼了,第一次看到茶器的美是可以从视、听、嗅、味、触五感去多层次感受,第一次发现茶器是可以从黄金比例、高低音频、不同的质地等多种方面去研究美从何来,又如何去创造美感,作者李启彰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茶器之美的科学性。

  作者李启彰是中国茶文化传播者,偶然间接触了茶道文化,从此开启了茶道世界的大门,并开始了茶文化的推广之路。理科背景的他在推广茶文化时独具一种科学的理性之美,本书中在探寻茶器之美上,除却一般匠人的人文精神,更为茶器赋予一种科学性,让茶器的美感更有科学依据。由此也更加看得出李启彰先生的职人精神,对于茶文化研究的透彻性与深入性。

  本书在章节安排上也有很严谨逻辑性,首先在第一章中从五感展开分析了茶器的实用性与美感,其后开始寻求其个性化,以四季观点分析茶器的个性与自我追求,在上升就是精神层面,以五行解读茶器的精神性与修为。这种递进关系,也由浅入深地为我们展现了茶文化的美妙之处,一开始品茶仅仅是品茶,到后来品茶像是在品味人生,感悟生活。

  在“茶器的个性与自我追求”这一章中,作者这样说道“茶器的搜罗比较像是一种追求另一半的过程”,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可以说颇具浪漫色彩,而其后在“山水留白”这一小节中,讲到茶器的留白,私以为美甚。有时候追求的另一半可能一块尚待创作的美好画布,如果可以,我们应当用心去让对方变得更加美好。而对于茶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浇灌,在茶器的这份留白上留下个人的印记,彰显独特魅力。

  当茶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时,当茶器由五行特质来分析时,我们看到了陶职人的创作美感,感受到陶作家的精神与匠心,同时也让我深感,品茶已经不仅仅是品茶本身,对茶器的欣赏也无法仅仅停留在外形美上,茶器的神韵也为其赋予了极大的魅力,而这也是其根本所在。

  品好茶,固然是一件美事,倘若有形神俱美的茶器相配,更是美事一桩。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茶器之美》读后感(十):《茶器之美》--借得一双慧眼,点亮一颗匠心

  接触传统文化中的“器”这个字,首先知道的是“君子不器”,于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将“器”当作有形的、有线的束缚,最崇高的功能,也不过是将最精华的物质收拢、托住,敬献出去。至于茶器,初始的印象也觉得是过于脱出常人的生活范围的奢侈品,以一种近乎自卑的自傲之心,将想要对茶器进行的了解,撇除于忙碌的生活之外。

  直到遇见这本书。

  想了解茶器要先知茶,想懂得茶,就更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不知道“声色香味触法”,不是不明了五行、四时变化,然而当他们遇见了茶和茶器,那些看起来无比遥远、被束之高阁的想法,终于融汇为一体,在大脑中鲜活起来了。为此,开篇先讲何为美,何为茶器中体现出的美,何为茶器能带人进入的境地之美。而这指引我们学会欣赏茶器美的过程,就像我们欣赏一个少女长成成熟女子的“美”的变动的过程:先让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欣赏到,看似平常的茶器契合美之处;而只有将上述器官的感受能力尽数导引出来之后,才能进入更高一层境地,以自己的过往经历、未来期许对茶做出解读,才能更好的领略茶器之美;至此,领略的还只是茶器的外形之美,要具体的了解茶器的美的内在,还要进一步了解到,能将每一件茶器的美蕴积到如斯境地的,究竟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岁月变化、故事生发?究竟是自己内心的美升华了茶器本身存在的意义,还是茶器天然带有的个性追求在自己心中引出了美的共鸣,从而与“陶作家”“陶职人”们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对话,并愿意共同将这样的美进一步发扬光大?

  至此,茶器存在的意义,不再是虚荣的矫饰,而是一段历经积累沉淀淘洗的自省和自信--他们本身代表的安静、传承、遗世独立的唯一等意义也被浮躁社会的底色,映衬得分外清晰起来。在将茶器推向更广大接受群体的道路上,至今,大陆的茶器市场,未能像台湾和日本那样,虽然也面临着生存和传承一些层面的挑战,但仍隐性形成了多种自由的、内在的流转体系,而是在营销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依靠少数人的坚守之外,继续苦苦地寻找着一条除却高端收藏和低价量销的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本书图文并茂,解析详实,说到大方向时高屋建瓴,谈及细节处则点到即止,像是给人无形中安了一双读得懂美的慧眼,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每一件茶具背后陶作者的匠心。毕竟,品茶,赏器,即是修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