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3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经典读后感10篇

  《陪伴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本由[美]苏珊•施蒂费尔曼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后感(一):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刚开始妈妈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因为 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句话,我选择了这本书,现在书只读了一半,但我获益良多。

  说实话,自从有了孩子,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大孩子在养小孩子,那种手足无措或许只有我自己才会知道,现在孩子2岁多了,他会跟我调皮,会哭闹,会不听话,会打翻水盆然后告诉我是爸爸打翻的,不管我怎么询问都是爸爸,我也曾控制不住打骂过他,可是过后我就会后悔,为什么我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我打骂过后,他只是内心多了对我的恐惧。。。

  在《陪伴式成长》一书中,我知道,育儿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精神修行,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要求孩子怎么怎么做,因为他所有做的不对的,不够好的,都是我们引导的不够,其实,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要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的足够好,足够自律,孩子也能耳濡目染。我们不要把孩子当做一个孩子,而是把他当做成年人来养育,你要相信,孩子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虽然只读了半本书,但对我来说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学会了,对待孩子要更加有耐心,有毅力,有自律意识,因为孩子,是另一个自己。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后感(二):《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女儿六岁多了,看着她每天开心、大笑、生气伤心,看着她专注的做手工,有时候真的有一种看到自己的童年错觉。不记得谁说过,如果你的童年有伤痛,养育孩子的过程,很可能会修复这些伤痛。我也一直相信,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在陪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缺失快乐放纵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从真实案例故事解析到沟通练习实际运用,帮助我们树立正确观念更轻松快乐的陪伴孩子,培养自觉自信、快乐、有爱心的孩子,同时治愈自己儿时未能痊愈的创伤

  那我自己的女儿来说,前段时间做黏土手工,因为一个失误不能容许自己犯错的娃在房间哭了半个小时。我当然希望她每天开心的生活,但是不开心、失败挫折也是生活常态,如何让她接受并且战胜打击呢?

  作者观点是:为了孩子内心成长,让他们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必须经过否认、愤怒、战胜抑郁、接受现实这四个阶段

  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我们急于帮助他们,无意中也在向孩子透露出自己对逆境缺乏信心。通过想象练习,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的大树,十分稳固,也同时能感受到自己心中的力量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期待事事顺心,而是在遭受挫折时,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你希望培养孩子什么特质”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类似于对为人父母的我们一次次追问,一次次清晰目标

  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你自己身上也应该表现出这样的特质,并且以身作则坚持下去。

  本书另一个吸引我的观点是:欣赏感谢我们的身体

  我们经常认为身体是理所应该这样,它生病不能正常工作,我们抱怨它不该生病,它累了我们还在熬夜工作,不但不感谢,甚至还责怪它不够完美,因此会有那么多要减肥,要美容。作者提议我们花时间去观察自己的身体,欣赏它,感谢它,我们会通过隆起的小腹看到自己的母性光辉,通过粗糙双手看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小腿肌肉看到自己走过的山水……

  是的,身体是我们必须去感激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人生儿女由父母身体而来,那么我们可以一起成长,感谢他们和我们一路相伴,成为独特的自己。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后感(三):孩子是一面镜子

  在美丽的黄昏,和一条狗并肩坐在河边,犹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都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心里只有幸福平和……

  你能猜出这句话的主人是谁吗?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竟是米兰·昆德拉。说实话,我只读过《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一部作品阅读体验不好,因为我没有看懂……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并不喜欢这位出名作家。但是正是因为我注意到苏珊·施蒂费尔曼《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引用了此句,一下子令我对昆德拉的态度有所转变。因为我相信,一位追求内心平和的人更令人尊敬更何况他是这样有名的作家。

  育儿很无聊?

  书归正传,《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我阅读过的育儿书中,唯一一本挑灯阅读完成的。仔细算算,自从生完孩子以后,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觉得白天工作,下班后带孩子,我的时间几乎就这样被占据了,我甚至连刷朋友圈的时间都没有!

  书中引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人们汇报自己前一天的16项活动中(工作、通勤、锻炼、看电视、吃饭、社交等),体会到的情感。其中育儿为他们带来的负面情绪,几乎超过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活动。育儿几乎要比任何一种活动都更加令他们感到疲惫

  的确如此,这也是我之前的育儿状态,因为我的思想,还有父母、丈夫都认为育儿是一件苦差事。因而,当负面情绪占据头脑时,我们的双眼会被蒙蔽。事实上,当你用欣赏和充满爱的眼光看孩子时与带着批评批判的眼光审视孩子的情绪、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育儿无需对抗,“应对这一切的秘诀,并不是彻底赶走不愉快的经历,而是与之和平共处”。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后感(四):育儿是一场修行

  在这个纷繁世界上,每个人都很忙碌,都有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对于新手父母而言,如何成为称职的,正确的父母?是一个需要深深思索问题

  说到本书的育儿理念,不得不提及本书的作者:苏珊·施蒂菲尔曼。这是一位育儿育己,内外兼修的一位智慧妈妈,也是一位帮助很多家庭解决育儿难题的育儿师。也许是所处的国度不同,她在书中提出的很多理念都让我感到既新奇受用。其中有一点颇入我心。即:把孩子当做成就自己修行的佛陀!的确是这样!就拿我一岁半的儿子来说,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刻他会带给你什么!也许,你会发现他正在玩马桶里的水,或者正在认真的分拣垃圾桶里的垃圾正当你要发飙时,他会抬头向你展开天使般的微笑,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劲!So,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放弃坏情绪,面带微笑,陪着他探索,和他一起快乐,还要做好卫生保健工作!谁能说这样的经历不是一次成长?不是一场修行呢?

  书中还有诸多育儿理念与我国传统育儿理念有差异,但读过之后,仔细回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值得父母们学习借鉴,如:让孩子体会悲伤的感受。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无忧无虑,笑口常开。但是,生活总会有挫折。面对挫折,是带着孩子绕道而行,还是勇敢面对?苏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果我们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痛苦的经历,仅次与此的最佳选择就是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们,一起经历这个过程!是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快乐时分享彼此的笑容,悲伤时擦去眼角泪花

  苏珊在书中针对亲子关系,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拟:亲子关系就好比是“情感银行”,今天你在里面存了多少,日后你就会拥有多少;如果只取不存,透支的结果就是亲子关系的冷漠与对抗。其结果,是给每一位家庭成员带来痛苦!

  所以,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吧!读故事,做游戏、唱歌聊天、一起动手做好吃的!孩子也好,父母也罢,家人就是用来关心的。用亲情滋养出的童心一定善良美好-!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后感(五):陪伴式成长

  育儿不只是一项成长,更是一项精神修行!”

  无论父母是注重孩子的个人发展,还是培养孩子快乐成长,当他们真正面对育儿的现实问题时,往往都会遇到困难。即使孩子相对比省心,我们仍然需要努力习惯这种日复一日的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生活。从小婴儿到家庭作业争执,我们一路走来,发现自己必须努力培养出各种新的能力。比如,宽容忍耐坚持不懈,还有各种耐心。这时我们会发现,交给我们最多的,正是我们的孩子。这本书作者将带我们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旅程,为日常养育子女的过程带来更多的平和、喜悦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转变。让我们学到一些非常实用方法,能够帮助你灵活变通,有所选择地做出适应的反应,而非出于挫败、愤怒或害怕而做出反应,从而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讲述一下文章的第7章节言行一致”,活在世上,想要得到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伪装样子真正成为现实—苏格拉底。而对孩子犯错,如果我们能满怀同情提醒他们想到自己的优点,而非责备他们,会怎样?如果我们意识到,即使我们曾经走上歧路,仍然有人爱着我们,我们会更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想办法做出弥补,重新取得信任。所以我们要做出榜样始终如一。“一件小事看出一个人”这个重要的基本观点,对于我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假如你在吃晚饭时,电话推销员打电话过来,我们表现得很不礼貌。这时孩子会对我们产生疑问。有一种说法是,你的孩子会促使你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绝不是开玩笑。孩子会看到我们最好的一面和最坏的一面,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给他们留下印象,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行为负起责任来。如果我们能够在品格上做到始终如一,就能让自己成为可靠的北极星,孩子在高尚正直的人生道路上寻找方向时,为他提供值得参考对象

  精选问题“孩子做错事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解答:如果我们把一个孩子和他的叛逆行为画等号,会为他带来很大伤害。孩子因为犯错受到评判,训斥,这无法激励他们进步,他们往往会直接放弃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因为他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硬(心理学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个术语:“冷漠综合征”)我们要提醒孩子,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让他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心是个怎样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恢复对于自己的信心。比起惩罚的威胁,这种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鼓起勇气去做正确的事情。这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无视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犯错的孩子,解决办法是找到根本原因。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没什么效果,我更加关注的是,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错误行为---解决其根本原因—而不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时随意加以处罚。

  这本书如果让我全部记住作者的解决方法及策略,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遇到什么问题来看书上的策略进行解决问题。这本书更多告诉我们是父母应该怎么做,而非孩子应该如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