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然你搬去火星啊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5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的读后感10篇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是一本由[日] 伊坂幸太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一):叫魂、替罪羊和萨勒姆的女巫

  【我为什么要在伊坂的书底下写这么严肃的书评……

  荒诞不经暴力事件常常发生社会动荡时期。那是大家都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不明所以和无能为力时候,生存的本能使人们感觉到不安。而普遍弥漫的人心不安仿佛洪流需要找到发泄的出口。暴躁、戾气、告密、上升的犯罪率、自杀率、对于怪力乱神的无谓打击异常高涨民族情绪……很多都是不安四溢的产物

  这些乱七八糟的情绪可以向内发泄,因此涂尔干把社会失范归结为自杀的原因之一。也可以向外发泄,外部的对象就多得多了,可以是讨厌的他者,可以是素不相识陌生人,因此言语訾怨、暴力犯罪增加。当然也可以是莫须有的怪力乱神。

  这些发泄方式常常得到公权力机关的默许甚至授意,因为若非如此,得不到疏导的人心惶惶可能就会转而指向政权本身,成为政治变革动力

  中世纪的猎巫事件,《女巫之锤》这种书的诞生,不知所起却横扫欧陆的巫术恐慌,大概就是社会将逢巨变之时,作为当权者的教会为无处安放的滚滚洪流寻找的出口。无辜但是处于社会边缘女性被送上刑台,人们看着她们身首异处灰飞烟灭,仿佛那样就能获得平静

  17世纪的美国小镇萨勒姆重演历史。那个战争后遗症仍在,又因难民涌入、物资缺乏、邻里冲突人人自危的地方开始了一场猎巫行动宗教法律变成挟私报复工具,只要有怨气就会有罪名。后来,这件事被Arthur Miller写成剧本,《萨勒姆的女巫》。

  几乎同时代,“妖风”席卷大半中国,“愚夫愚妇们受这种妖术恐惧的支配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其灵魂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民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方法,各级官员穷于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清剿。折腾到年底,在付出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和丢掉了许多乌纱帽后,案情真相终于大白,所谓的叫魂恐惧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丑恶闹剧:没有一个妖人被抓获(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子虚乌有),没有一件妖案能坐实,有的只是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后来,这件事由孔飞力先生记录分析,《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乌合之众一呼百应集体狂欢,集体疯癫。

  ———————————————————————————————————————————

  在这些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人们终于找到替罪羊。是女性,是下层人民,是社会所贬低的从业者,是边缘人群,是男权社会里的弱者,是权力体系下没有话语权的人,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他们”。

  “我们”欢呼着把“他们”送上绞刑架、

  天真地以为这种命运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乐观地不去回忆每一次这样的运动怎样以失控收场。

  掩耳盗铃告诉自己他们罪有应得啊。

  不是什么“替罪羊”。

  犯罪学上“替罪羊”(scapegoats)指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受到的社会制裁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应受到的对待(the scope of social suffering attributed to him far greater than what the fact merits)。

  而在艺术家笔下,“替罪羊”则更直观一点。他们是公权力治下的牺牲品,为某些政治阴谋而背了锅,莫名其妙地付出了代价

  这样的人,伊坂幸太郎写过很多次,据说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的奥斯瓦尔德、《金色梦乡》里的青柳雅春,《霹雳队长》里的赤木骏。国家为了谋划什么、掩盖什么,随便挑选了一个人随意就摧毁了他的人生

  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呀,毕竟为了更伟大利益,一个人算什么。国家机器捏死一个人,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

  在未知世界里,可以更加残忍。在未来人心惶惶的日子里,国家设立和平警察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大街小巷都有监视器,群众举报危险分子,观看危险分子被斩首处决。

  小说世界这么夸张,这么荒唐,这么似曾相识

  行为可以无中生有,污点也可以无中生有。

  裁员和女巫审判一样。一旦被做出裁员决定,就没有办法公司待下去,哪怕自己没有错误,哪怕据理力争。一旦被指控是女巫,就一定会死。力证清白而死,讯问拷打而死,招供处决而死。

  举报也和女巫审判一样,被举报的不一定得是坏人,只要给他人留下“他们可能是坏人”的印象,对他们的评价就会下降。即使没法处刑,也能让他们感到困扰更何况,“和平警察手下不可能有冤案”呢。

  “啊,冤罪也是罪。”

  《叫魂》里面说:作为现代中国的前奏,叫魂大恐慌向中国社会的观察者们凸显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现象: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敌意。……一旦官府认真发起对妖术的清剿,普通人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清算宿敌或谋取私利。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恶棍或良善——都可以取而用之。在这个权力对普通民众来说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来恶意中伤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力。对任何遭到横暴的族人或贪婪的债主逼迫的人来说,这一权力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解脱;对害怕受到迫害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想得到好处的人来说,他提供了奖赏;对妒疾者,他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力量;对虐待狂,它则是一种乐趣

  即使把所有这些都具体化了,戏剧化了。我们依然感受到残忍的真实

  ———————————————————————————————————————————

  犯罪学中有一种区分“我们”和“他人”(otherness)的犯罪定义。在听闻一个案件的时候,一般人都更习惯于把自己代入到被害人的视角而非犯罪人的视角,毕竟犯罪人是“他人”嘛,善良守法的好公民我们自然是不会去犯罪的嘛,叫我们怎么对犯罪人感同身受

  广大法律人不断呼吁希望大家认识到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低估了冤罪的辐射面积

  “他们没有神经麻痹。他们既不是变态,也不是罪犯。他们是十分普通的善良市民。而他们对久慈羊介你心存恐惧。他们认为你是搅乱和谐的害虫,必须尽早消灭。如今在台上的久慈羊介是犯了罪的危险人物,如果不对他处刑就无法守护治安。

  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自己和这个罪人不一样。

  我或许和你们一样啊!我也是普通人。”

  看。

  在事到临头之前,我们都觉得事不关己

  在开始倒霉之前,我们都觉得自己不会这么倒霉。

  不会轮到我吧?

  为什么是我啊?我什么坏事也没做啊?

  因为你就是这么倒霉啊。

  什么?你不相信你会这么倒霉吗?

  啊呀呀,倒霉这种事情,如果不是降临到自己身上,都很难相信的吧。

  那,也没有什么办法呢。

  不然,不然你搬去火星啊。

  ———————————————————————————————————————————

  火星就一定比这里好吗?

  《金色梦乡》里面,面对利维坦的时候,我们有习惯和信赖作为武器。

  《霹雳队长》里面,在危及四伏的时候,还剩下勇气和回忆。

  有一部美剧里面说,Whe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ed, filed, indexed, numbered, the only way to disappear is to appear...Everything is changing, I don’t know if it will ever get better...but it’s going to get worse...You once told John the whole point of Pandora’s box is that once you’ve opened it, you can’t close it again. She wanted me to remind you of how the story ends. When everything is over, and the worst has happened, there’s still one thing left in Pandora’s box…hope.

  那些温柔善良的艺术家总是告诉我们,最后还有希望。

  而这么温柔的伊坂彻底残忍了一回。

  他给我们结局的反转,给我们地平线后面的希望。

  但是他为扭转那个非常态的世界所作出的努力却是一种“未必”。

  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会变好的。如果你不爽,那就只能去火星住了。

  但是火星就一定比这里好吗?

  ——————

  我也喜欢写出这么残酷作品的伊坂。

  警惕公权力的不当扩张,这是所有受过法学教育的人应有的素养,并应为这种观念的普及而努力。

  伊坂先生大概没有刻意这么想,但是我觉得他是勇敢的。

  尽管他说他胆小。他那么温柔,不喜欢强势。我不知道法学出身的伊坂先生对法律政治或者社会问题怎么想(相比于这种问题读者显然更希望问他晚上几点睡早上几点起),但是他用温暖的残酷的充满爱和勇气的或者充满绝望和细思恐极的作品所传达的事情,和无数法律人在做的事情一样。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二):正义相对论

  诸位不要被书名蒙蔽了双眼,看这个包装封面标题典型的日本轻小说风格,但是打开书之后,密密麻麻的字,隐晦的剧情恐怖的正义,这其实是一本社会政治小说。书名其实是一个美妙误会作者以为大卫鲍依的《life on mars》 是living on mars 的意思,不爽你就去火星生活啊,sorry,去之前,你得先问问和平警察同不同意。

  和平警察, 自带非“警察”属性,因为警察本就是应该以维护和平为己任的,为何非要在警察在加个“和平”定语?是因为此“警察”非彼警察,警察以法律为基本原则,而和平警察则以流言和逼供为审判原则。打着从根源上扼杀一切罪恶的正义幌子,行使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强权。

  无论是判定“危险”原则的荒谬还是审判花样灭绝人性,每个国家都能从历史上发现类似影子。放在中国,那个时代离我们不远,不可说的时代。人人自危,人人惶恐,人人不可相信。那个时代远比这本书里描绘的更加恐怖:昨日床边的耳语,第二日都能变成批判证据;明明血溶于水的亲情,在“忠诚”面前一文不值。宵小之徒打家劫舍、四处破坏非但不受阻止,反而备受鼓励学识及善良之辈备受欺压还要思想上被迫顺服。较之肉体上的欺凌,精神言论上的压迫更加的致命

  本书的视角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第三人称视角,作者在第一部分描述了和平警察制度产生前因后果,尤其是发生在“和平”时代的一个个故事,整个故事笼罩在压抑分为之下,种种愿望和逼供的细节让人不寒而栗人性善恶是一个永恒哲学话题,善来自于人性,恶也同样来自于人的欲望

  第二种视角为警察“二瓶”的第一视角,二瓶跟着真壁警官开始搜寻“蒙面超人”的真正身份。这一部分真壁一直是一种看破的天机的感觉,给我们剖析了整个故事背后的人性和政治制度。第三种视角为久慈的自我独白,解释了他所作所为的缘由。至此,故事的前期铺垫的起因都交代清楚,接下来,就是大结局了。

  结局分为两个部分,切换回第三人称视角。行刑场乱局把一切都推向了大众视野政治权利的交替给了故事一个交代。但是,这个结局最终还是没有逃离政治的范畴

  一个制度的覆灭需要另一个制度的建立,在政治圈子里,永远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评价的标准都是权利的博弈。贪腐的人利用博弈谋取私利,有抱负的人利用博弈展示政治理想。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我们只能期待,这一个领导能是另一个戈尔巴乔夫。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三):虽然很有趣,但是不甘心啊

  读完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刑事部长和钢炼里的罗伊好像,都是抱着:“要改变一个组织,就把有用的人送进这个组织的上层,让他出人头地”这种心情奋斗。可是,以前明明觉得这种想法很有道理,现在却有点沮丧,纠结于身为普通人的我,真的什么都不能做吗。

  开场是压抑到说不出话的和平警察行动,关于集权和推波助澜的市民、可怕的金子研修会;中间很有伊坂特色,一场场正义使者的交锋其实全属于机缘巧合;结局,是巧妙的反转和大团圆,但这次,没有像伊坂其它作品一样让我释然。反抗的普通人都像1984里一样沦落了,挺身而出者被推上断头台,扭转局面仅只靠2个人的设计,一幕行刑场上的局中局。 一场现代的女巫审判,打击了个人英雄主义,嘲讽了普罗大众,最后一切还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不切实际的正义感只会让人丧命。

  不喜欢这种解决方式。世界这么糟,我需要希望。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四):【小书虫】正义是一个危险的词

  伊坂幸太郎也是日本近代作家里炙手可热的名家了,之前看过他的《金色梦乡》,是一个充满着意外残酷却又带着幻想色彩的故事,而这本《不然你搬去火星啊》,从书名就透露出一种对现有世界的控诉及无奈,这世界就是这样,不服你就搬去火星吧,这种不找边际的话带着点伊式风格,让我看之前就充满了期待。

  看这本书有点坐过山车的感觉,你以为自己已经探寻到真相了,可谁知山路十八弯,每一次你觉得自己已经知道真相的后面,都有着推翻你推理的情节出现,而你回头一看,在前面其实已经埋下过伏笔。看日本的书真的是要注意细节,前面的不经意的描写,后面也许就是至关重要的线索,饶是我百般注意,还是在伊坂幸太郎巧妙的情节安排和人物的穿插中被骗了个彻底,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只能感叹一句厉害,而且会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压抑感,现实如此残酷,可除了接受,难不成真要搬去火星吗?

  书里面有一些关键词让我很有感触,“正义”,这个词在日剧里日本小说里出现的频率很高,我感觉正义是一个很美妙而又危险的词,口中宣称着为了正义,好像就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内心好像就有了做出些什么也可以被原谅的安心,而在贯彻了正义之后,还会得到自我满足感。我们存在的世界肯定不是完美的,会有灰暗的甚至黑暗的部分,自然也就有很多冤屈不合理不公平,于是便有人跳出来,称自己为正义的伙伴,用自己的方法来伸张正义,可是如果他伸张正义的手段又给其他人带来了不合理不公平呢?本来书中提到的“和平警察”制度听起来也是充满了正义感,在重大事件发生前提前做好预防,通过一些情报搜集确定危险人物再进行调查,很公平也很正义的样子。可实际上一旦被怀疑上了就会用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法逼迫你承认子虚乌有的罪行,而和平警察们在执行逼供时估计心里还有着贯彻正义的满足感,还能够互相讨论逼供手法,这哪里是正义,分明是“罪恶”。只需要一点点谣言,就可能将一个人送上“公开处刑”的审判台。一开始人们对这种方式可能会有些抗拒,可随着“公开处刑”的正常化,有些人会习以为常地麻木,有些人甚至会从公开处刑里获得快感,认为这就是在对社会的“罪恶”处刑,有些人会因此产生畏惧,谨言慎行,林林总总的原因会导致犯罪率下降,他们便更有了理由:有效果不就行了吗,这就是“正义”。而至于被处刑的人到底有没有罪根本不重要,所需要的只是通过“公开处刑”来杀鸡儆猴而已。而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不安以及新一轮“正义”的探索,世界微妙地保持着平衡,就像书里说的“就像钟摆来来回回那样,时代的倒退总会到来,去了那里,再回到这里,如此反复而已。”

  虽然“正义”是一个美妙与危险并存的词,可是我觉得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正义感,不用大到去拯救世界改变未来之类的,小心维护自己的一小片世界就足够了,就比如书里的理发师给自己的正义定的范围就是帮助自己剪过头发的人一样。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五):Life on mars-不然你去火星啊

  两天,背着各种deadline看完了伊坂幸太郎的《不然你去火星啊》.

  停下阅读很久很久了,偶然的机会,和同学凑单时拿到了新译过来的这本书,久违的阅读之后的开心的感觉扑面而来,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是,这居然是鸡汤,不过这鸡汤好清奇好厉害,跟外面那些妖艳鸡汤好不一样。

  “乱糟糟”的叙事,一刻不停的反转,散落一地的线索,串起来的这个推理故事,意外的精彩,而主角也是个平凡的人,心里有一些小善良,又会害怕舆论和世人的目光,有奋不顾身的善举,也会因为害怕孤独而忧伤,在倒数第二章冲突爆发,要被剧情压抑的喘不过气得时候,最终章流露出了作者的善意和恰到好处的释怀,作为读者的我也仿佛被理解了,连日的积郁仿佛也随之飘散。

  那种感觉就像在沉闷的夏日傍晚,在嘈杂的操场跑了五圈之后,天降大雨,于是人群退散,操场上只剩下你一个人躺在草坪上,后来阵雨渐渐停下,伴随着蛐蛐声吹向你的夏夜的凉风。

  总之呢,因为是安利向的文章所以对于剧情不敢再多说!

  最后再谈一谈伊坂,是在看完《余生皆假期》之后才关注(路人转粉)的一位日本作家,文风真的很轻奇,据说是写长篇从不打草稿,唯一一部打了草稿的作品反而是生涯最差= =,天才一般的作家然而不造为啥在大陆不愠不火。借用知乎大大的一句话(评论余生皆假期的话):

  “写了ABCD四个短片,毫无瓜葛,同时漫不经心的埋下众多线索,慢慢收紧,最后打个漂亮的蝴蝶结,还顺手吧原来不想关的短片系紧了,surprise!”

  还有一句也很精辟“微妙的失控感”

  这样一看,真的是很微妙呢【笑哭.jpg】

  从此在我眼中,日本的非本格推理大师又多了一位,真的是,相比于东野圭吾对人性略带阴暗和悲壮的探讨,伊坂的任性和跳脱真是一剂清奇的鸡汤,猜不到而又恰恰在情理之中。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六):公权力的恐怖和羊群效应

  本文来自公众号:推荐日 转载请注明

  起初他们抓共产党,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

  然后他们抓犹太人,我也不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接着他们抓工会成员,我还是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之后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依然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他们来抓我时,再也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犹太人碑文》

  今天要介绍的小说,出自伊坂幸太郎之手。关于这位作家,我相信多少有涉猎日本小说的朋友应该不陌生,他在中国市场已经算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畅销作家了,可与前两位(相信大家也知道是谁)相比依然显得小众。

  在《不然你搬去火星啊》之前,我并没有读过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拜读之后确实深感“阅读之前,没有真相”这一宣传语的贴切。作品不仅酣畅淋漓,给人的震撼也相当强烈。

  书中虚构出公权力被无限放大的日本,政府假借治安之名制造出了一个类似《1984》的黑暗世界。以县为单位轮流制的“安全地区”不断移动,以街头店内无数的摄像头为眼,以有权直接动用私刑的“和平警察”为牙吞噬人性的光明。只要一通没有根据的举报,“嫌疑人”在严刑拷问之下很快就会“屈打成招”,承认莫须有的罪行。几天之后就会公开处刑,被砍去头颅,以儆效尤。至此,人人自危的空气成为流言蜚语的温床。一时间大家各扫门前雪,像牲畜一样被“治安”所圈养。但不同于《1984》的绝望,本书如《V字仇杀队》中存在“V”一般,少数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与这集体癫狂的社会战斗。英雄救世的热血如同星星之火,试图去点亮人性中尚存的最后一丝光明。

  书中用POV(即多视角切换)的描写方式来增强故事悬念感,看似凌乱在各处的线索既不会埋得过深容易被遗忘,也不会因为过于浅显使其失去反转效果。伊坂的文字与逻辑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故事最初使用了不少的篇幅来使读者能够切身融入书中的世界。这部分的黑暗程度确实会让读者感到满满的负能量,慨叹人性的丑恶竟能令人绝望到如此地步。随着各个角色的登场,节奏徐徐加快。有关人性善恶的一念之差、集体的麻木、伪善的泛滥等情节的展开,抗争的爆发点不断攀升,在高潮处绽放出令人热血沸腾的绚烂篇章。实在教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节奏和情绪的掌控。

  书中关于“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的描写令人心惊胆寒。近来诸如《乌合之众》的再流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对“盲从”这一情况开始有所警醒。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一文化包袱对国人而言还是稍显沉重,以至于当某些例如假借“爱国”之名的恶行发生时,很多人还是选择了“虽不为,也不言”。书腰上那句“你要是不爽的话,不然你搬去火星啊?”看上去带着对逃避的戏谑,但当我们搬到“火星”上时,那里又真的会是一片祥和吗?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七):人类真是糟糕啊

  大概花了一个多月,才零零碎碎的看完了这本书,我真是十分懒散。

  要是概括起来的话,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警察为了维护群众所谓的和平,用了类似“宁可误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手段,然后出来一个莫名其妙的正义使者进行了系列莫名其妙的援救。

  中世纪的女巫审判上,被怀疑是女巫的人只有两个选项:要不因为拷问而死,要不就招认自己是女巫,然后被处刑。

  书里面的和平警察就扮演着这么一种角色。

  打着利民主义,四处纠察一切他们觉得可疑的人物,然后进行各种非人道的审问,让“嫌疑人”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静悄悄的受着折磨,直至疲乏招供。在现实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对这种官方的角色不抱太大的期望,更何况是虚构情节里的存在,一切的不合理显得那么自然又,令人沮丧。就像我们暂时还不能搬过去住的火星。

  更令我沮丧的是,书里面唯一挺身而出的正义使者似乎也有些不情不愿。

  他的出发点并非出于大义凛然的正义感,甚至可以说救人是妻子离开人世后他的一点生有可恋的爱好。这样一想,人类真是特别糟糕啊,搬到哪里都没有用呢。

  不过好在结尾安排了几个令人意外的反转,让冷冰冰世界有了一点新的温暖。虽然人的无奈在于只能在这种钟摆人生的对称之中不断生存下去,伊坂还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怕,这不是你一个人在对抗世界,就算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了。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八):电子书缺句or疑似漏译

  手边有光文社的日文原版实体书和中亚购入的内地译本kindle版。第二部六月的理发室段落(全书约55%处),鸥外与理发室夫妇讨论伪善的话题时,译文:

  “是的。所以我想,嚷嚷着‘伪善伪善’的人,其实只是不爽那些在做‘看起来是好事’的人吧。”

  “是吗?”

  “像是听到东面有人迷路就带着地图赶过去,知道西面的地铁里有盲人就去搀扶,北面如果有流浪汉挨冻就去买廉价的羽绒外套送去”

  ……

  最后几个连续的具体譬喻,看起来是对“做‘看起来是好事’的人”的描述,其实在原文中多出了两句,是理发师太太说自己的母亲,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九):搬去火星啊?

  这是第二本我读的伊坂幸太郎的书,前一本是《金色梦乡》。这两本的故事背景有些许类似的地方,同样的灰色调的社会背景。但相比《金色梦乡》让我短暂揪心之后便为个人英勇行为感到畅快,火星却让我难受了近一本书的时间,直至结尾才感受到郎叔留下的那点暖,像是安慰。

  “只有身处群体之外时,人类才能像人类一样行动。”让我常常联想到《乌合之众》对于群体的论述。这两部书都在深深地反思一个群体所能带来的能量或影响究竟如何。群体里,我们安心地冷漠,闭着眼睛拥着人群往前,错误似乎离我们有很远距离。这本书再次夸张地向我们展示,群体的麻木不仁、荒谬之极。

  而还有一部分,便是对于伪善和正义的探讨。这是把温柔的弯刀。要怎么救人?可以公平地实施正义嘛?要如何选择帮助的人呢?责任感与公平性的冲突是否注定带来正义与伪善的争锋相对?

  还好,经历漫长的绝望,近乎快要放弃对美好结局的期待时,终于回到了伊坂幸太郎温柔的笔触里,发现久慈羊介不是一个人。

  “就算有了一些改变,也不能说世界就变到了正确的状态。就像钟摆来来回回那样,世代的倒退总会到来,去了那里,又回到这里,如此反复而已。”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读后感(十):搬去火星还不是一个样

  1. 感性的理解

  2. 主题1: 多面的世界

  3. 主题2: 正义与邪恶

  4. 主题3: 个体的自私与自保

  这本书大概花了两周左右的时间读完,一开始读起来有些苦难。可能是因为浓浓的日系冷淡写实风,感性的字眼很少,题材也不是很生活化。但随着作者的背景交代,读者仿佛也置身在了那个年代,再前半部分,节奏还是缓慢踏实的,介绍的很清晰。后面从羊久慈闯入警察大楼开始,作品迅速一步步升温沸腾,节奏紧张而踏实起来,后面越来越快。直到在刑场上的那一次逮捕行动,本以为是高潮。可是没想到后面的寺师警长被捕才是真正的一个置后高潮。整部作品带给我的是紧张刺激,不断思考正义的意义和相对的邪恶,去琢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其实,人类也就是像虫一样吧,从上帝的全职视角在看,只是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的人的战斗,哪一方也没占领任何的优势。没有黑白,只是互相看不惯罢了。

  同一个世界,在不同的人里,理解千万万别。那么,这些不同是如何而来的呢?和自身的成长经历环境,和父母遗传基因,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个人的看法和你不同,只是因为他经历了你没有经历的一个维度,身上流淌着千千万个和你经历不一样的人的血液而已。如果可以相像,那时多的么的难得。世界没有一把标尺去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的人可以为了正义去死,为了拯救他人。也有人以折磨他人为乐,想法设法的折磨别人。因为我是属于前者,我不太能懂后者。但我知道,我们不得不喝这一类人共同,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正义与邪恶这两个概念很模糊的,其实。就想男主角其实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做了一些胡闹的,当作幌子的正义事件。但他是善良的啊。骨子里是善良的啊,只不过他自己不在意罢了。但是因为一次次的正义未遂,逐渐上海了更多的人。骨子里不善良的人难道就是邪恶吗?这么社会难道只是给善良居民的吗?不是,世界时包容的,好的坏的。因为正义害了更多的人那不是一种犯罪吗,那也是啊。骨子里善良或不善良没关系,可是伤害到更多人就不好了。正义的人会做出邪恶的事情,邪恶的人有时也会做出初衷不是善良但却拯救他人的事情。结果是一样的,但初衷却完全不同。那我们究竟是要支持正义是初衷却最后做出伤害他人事情的人,或者是不伤害他人的恶人呢。社会中更多的是随风摇摆的无用好人吧,不去做出头的正义,也不得罪恶人。社会的性质本来就是中立的。心理活动只有自己知道,可是结果却被大家所看到。伪善就是更注意到大家看到的那一面。

  个体都是自私的。正义基本都是建立在自身有把握安全的前提下,就像女孩被绑架要说出同伴性命以自保一样。

  总之这书教会我世界更需要的是一个平衡,两股力量互相制约,才能维护长久的相对和平。社会就是因为有了各类角色才能健康运转,缺一不可。一时的不平衡,绝对会引起锻造的骚动,然后归于平衡,再次骚动,再次平衡。深谙此道之人,不会过于厌世,因为如此有趣。你我尽力维护的东西必然有人尽力的破坏,却永远消失不了,两股力量也总是以相似的程度在抗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