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惑》读后感10篇

2018-04-28 20: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惑》读后感10篇

  《不惑》是一本由[日]铃木大拙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 00,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惑》读后感(一):听风雨,听山语,听禅语――评《不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禅,是什么?它是佛教诸家学说之一。对普通人来说,禅,就是世间万事万物,是你是我,它无处不在,是超越时间空间存在。铃木大拙先生作为本书《不惑》的作者,他本人在日本文化学术界是极负盛名的学者,也是日本禅学的匠师级人物。现下他通过《不惑》一书,向众生阐述“禅”。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是宋代杰出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他本人是非常的喜好参禅悟道,在禅学上他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首诗就是向我们说明了禅是无处不在的,这首诗描绘的是庐山烟雨的秀美和钱塘江潮汐的壮美,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是否领悟禅,大自然景色依旧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禅修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回到最基本的点上,首先必须有一种态度同时,把这种严谨态度化成一种实际生活。 这种严谨的克己律己的生活就是你在做什么的时候,你都要保持对禅的领悟。

  对于“禅”是需要“悟”的!“悟”并不是智能训练,悟,也不是辩证法,它是一种事实存在的思维方式,它是自身显现的具体事实。禅修者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禅者往往故意颠倒黑白,与人相异,把黑说成白,把水流说成桥走。禅者通过颠覆传统思维,从而引导别人找到正确答案

  生老病死,爱憎会,怨别离,留不得。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路,一路前行,一路悟。因果循环,自有轮回。仰头天空时有时候会感觉,天空很大,大到容的下日月星辰,有时候又感觉天空又很小,小到可以存放在人心的小小角落。禅,需要用心去悟,大道如一。

  这本书中,铃木大拙先生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何谓禅,禅就在生活当中,你离它近了,它就远离了你;你远远的看不到它,它却在你身边……禅要一个人内心自在无碍,禅是要觉照心灵的真正本性,据以训练心灵本身,做自心的主人

  对于禅的本质是什么?铃木大拙先生的《不惑》一书里有着详细且标准理解。对于这本不可多得好书,在清幽的早晨泡杯清茶在袅袅升腾的茶香里细细的品读

  去却一,拈得七,上下四维无等匹。

  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

  ――《不惑》

  《不惑》读后感(二):不惑——存在、思维,静、悟

  题记:主讲禅是什么?何为佛?等等

  此书对我们一贯学到的“存在决定思维,而非为思维所左右”进行了反对,认为存在的东西,因思维去反映才产生的。对于这点我表示出自己看法:首先对于这两点来说,片面地只看到其中一面其实都是错误的;其次,的确存在决定思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你认同不认同桌子是方的,它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说它不在它便不在了,但是另一点来说,这张桌子是方的原因人类将一切有四个直角构成的都称为方的,但如果人类一直将四个直角构成的都称为圆的,我们则说它是圆的,所以存在是决定思维的,而思维对存在本身的称呼是可以进行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表面称呼并不是其本质。但开头讲到的禅对这句话的反对,错误地将只有人的思维把桌子表示为方时桌子才是方的这一过程定格为人不去思维桌子便不是方的,就如错误地捂住耳朵或闭上眼睛便当做自己没有听到、没有看到本已存在的事物一样,其实一个词概括就是“掩耳盗铃”。所以存在决定思维,而思维同样影响存在如何表现

  而对于禅道,终归于一个“静”字,当你看多了某一方面的事,便对此方面在无波动,形成了众观大千世界之感,说得好听点其实就是站在第三方的客观角度看着事物发展,而自身好不参与,但这对经历过的人要么习惯要么发现不对,这就要提到说的难听点,难听点就是“冷”,你会身处事外,一个人冷淡看待一切,没有了参与的既视感,也没有了生活的波动,这便在世人之外,似乎成了“成功的人总是寂寞”这句话的主人公,只可惜人是群居动物,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更显得稀少,正如我特喜静,有时也不得不因生存、父母社会所迫而与人相处,每次接触不自在感便会产生,所以就又了我前面所说的有的人喜欢“静”而习惯,有的人去习惯后发现太脱离社会而感不对。

  对于这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的人不多,人们很难静下心慢慢看完一本书,更不用去谈静静钻研什么,这时候“看书”是磨炼“心”的一个途径,所以近年禅书也渐渐流行起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原因。

  这时候便有人问了,“静”?那做到的人不都已是大师级别,不然,“静”只是基础,“禅”真正是要以“静”身+“静”思去“悟”,而“悟”便是口无法述,字无法描的了,但简单描述就是以自身所做所思所想窥探世间真理

  而这本书也无法解释困扰了世人至今的问题,所以作者以佛家故事让大家自己从中“悟”。

  《不惑》读后感(三):一饭 一思

  “禅”如今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追捧,越来越多地浮现在大众眼中,似乎变得不是那么小众,人人皆可说“禅”。

  近日我读的这本日本大师铃木大拙所作的“不惑”,却是让我对“禅”似乎更近了一步,又似乎更遥远。既是解了我对“禅”的浅显的表面的“惑”,又加深了我对“禅”的“惑”。虽说是启蒙之作,其中的深意仍需阅读的人细细品味

  也许这便是“禅”的奥妙,有种引人的魔力

  这短短的两周,此书竟被我阅读还不到二分之一。书中禅师之间的逸事,让人觉得非常有趣,一开始颇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后微有伪“幡然醒悟”之感,临界于悟与不悟的状态玄之又玄,但还远远达不到头脑清明地步

  禅,是万事万物,是你是我。它无处不在,超越时间和行为,在我们的本来之中静静地存在着……

  这是开篇便有的话语

  确实是如此,花开花落,大雁南飞,朝起朝落,一日三餐,朝九晚五,一切都是太平常不过。然而细细思索,皆是遵循自然规律,这无穷的变化中有着永恒不变的真理,“禅”的意味十足,并且十足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有心,饭亦能思禅。

  本书的序,最末几段形容铃木大拙大师的语句令我印象深刻

  “大拙君从不以学者自居,然而,看到他,你又真觉得仅用“学者”一词,很难包容他的一切。”

  “他才学广博,极富洞察力,屡次遇到令人难以忍受事情,不可谓不艰难,然而,在他的身上,总有淡然如行云流水情趣存在。”

  “我和许多人有交往,有许多朋友,但觉得像他那样的人是非常少的。他看起来最平凡,却是最不平凡的人。”

  如果达到大师这般境界,人生亦无憾。

  写着写着,竟回想起金庸的武侠里常引用的词中一句。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大约是达不到“经云,生灭灭己,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不惑》读后感(四):应作如是观——不惑

  在没有看书前,提到禅这一话题,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么一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看完了书以后,对于禅的看法还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禅是为了让人开悟,让人明心见性,让人成就智慧的,因此此书名叫,作者铃木大拙是世界禅学权威,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被公认是向西方传播禅佛教的第一人。他所弘传的禅被称为“铃木禅”,标志着西方现代禅学的开端。《不惑》就是他写给西方人们了解禅的一本书,如今又被翻译为中文,让身处禅的发源地的我们也来了解禅之一道。

  禅为什么不易被人接受和理解,是因为抽象、辩证法、只会是不会存在与禅的世界里的。而我们这些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习性思维和逻辑推演,因此对于禅的种种问答公案都是呀然惊呼无法理解。八世纪,中唐时代,禅门居士第一次参问马祖曾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如果按照一般的逻辑的思维来看,根本无法理解,但是由于禅的方法论本就是由一系列似是而非矛盾、有悖逻辑的概念组成的,因此若想理解禅门公案对话就不可从一般的理性思维去看。而要做直接感悟。悟在禅里是至关重要的,禅不是学习出来的,不像我们平时经历的任何事物,可以靠日积月累增长知识,最后成就圆满。禅是要靠悟,悟不是纯粹的智能训练,也不是讲理论上明确的对立物转化为合理命题的一种辩证法,悟和信仰一样,是一种自身实际存在的飞跃。也正因此,佛门常讲顿悟一说。如我这种执着于日常常识经验逻辑思维的人,对于禅和悟都很难理解,看了些禅门开悟的例子,心中总在怀疑,他们是真的顿悟了,还是不懂装懂。因为禅不像现代科技,可以清楚地推演证明,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悟到的人也只能自己明白,而无法向别人展示演说。也许这也是禅渐渐远离我们的缘故吧。

  禅虽然似乎很不好理解,但是学习一些禅的知识,做一些禅的修养却是对生活有很大益处的。因为禅要求直面本心,故而能让我们暂时的抛却世界加诸于我们身上的束缚,而得到心灵的自由

  《不惑》,作为一本小册子,不过百十多页,却承载了铃木大拙先生对于禅的理解和感悟,他希望禅能够帮助到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归宿

  同样的书,每一个人读来都有不同的体悟,虽然我依然迷惑重重,不能体悟禅的真谛,但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人们以启迪

  《不惑》读后感(五):不急

  中国人对禅或多或少都有点概念。但具体问到何为禅的时候,能回答出来的人少之又少。好几年前买了《五灯会元》,根本看不懂,里面全是似是而非的公案。搞得我对禅学心生畏惧。

  铃木大拙被誉为“世界禅者”,把禅学介绍到西方。就像铃木大拙书中说的,传统上禅师就是通过似是而非的论断或者棒打、喝斥等粗暴手段来让学禅的人顿悟。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禅是行不通的。铃木大拙用比较易懂的文字对禅进行解释,并经常和基督教的教义进行比较,使得禅不再让人望而生畏。这本书可以作为很好的禅学入门来看,但由于禅本身是非常内省的,非常注重个人体验的,指望通过这本书就能懂什么是禅也是不现实的。

  再具体说说这套书。《铃木大拙说禅》有《不惑》《不惧》两本。不惑和不惧是当代中国人迫切想要达到的状态。我首先是被书名吸引住的。

  《不惑》更多讲述的是何为禅,何为佛,如何接化。《不惧》则讲的是禅如何影响了日本社会,分章节讲述了禅和日本艺术武士道,剑术,儒学,茶道, 俳句的关系

  《不惑》看完后明白惑是正常的。禅就是通过似是而非的公案来教化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思考来推理出来的。比如非常有名的公案,神秀禅师说: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禅师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段故事看起来就像是玩文字游戏一样,而其中的禅理又有多少人真正参透。

  《不惧》由于讲的是禅在日本社会的体现,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相对就容易理解得多。书中讲到的武士道,茶道这些方面我没有特别亲身的体验,而有体验的是日本的饮食。这里面也有禅的体现,比如鱼生,对食材不做任何处理,但反而能够获得食材最好的味道。这和禅直指本性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文化能够在日本盛行也和日本偏居一隅资源匮乏环境有关。在这种环境中需要也适合破除一切形式直指本性的禅学。

  学禅是很辛苦的,因为禅强调的是“顿悟”, 不是通过逻辑思考推导出来的,这很难操作。学禅需要一往无前决心勇气坚持。而这种精神也和武士道精神相契合。

  可以说禅和日本社会的结合相得益彰。日本社会需要禅这种文化,而禅也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不过坦白来说,看完了这两本书之后我还是不懂什么是禅。惑仍然有,惧也还在。但发现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不急》。如果铃木先生对此有论述,整理一下倒是有趣的。

  《不惑》读后感(六):放下,拿起,再放下

  花花世界灯红酒绿,纷纭社会景态万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充满竞争选择的世界,我们疲于奔命,终日劳劳碌碌,为一斗米折腰。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为生活而生活。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只顾匆匆赶路,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职场的各种苦痛,人生抉择困难,我们是否真正的进行思考,是否想过真正的解决之道?大部分人没有,因为我们生活在主观意识判断之中,对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通过价值来衡量、来区分。这种以价值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必然产生执着心、是非心、得失心,从而蒙蔽了本性良知,进而“惑对人生”。铃木大拙大师是世界禅学权威,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心怀弘扬佛法的宏愿,坚持向世人宣讲自身的禅修经历,书就了《不惑》一书,为我们启悟开智,答疑解惑,提供了不惑之道——禅修。学习禅,就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最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放下

  现代人常常被经济所绑架,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要精打细算;吃喝玩乐事业忙,事事都耗费精力。如果我们依据合理主义、道德主义设定的标准判断事物,就可能存在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矛盾被禅家成为扰乱心神的“事”。修习禅,就是要做到“无事”,做到放下包袱,放下执着,放下烦恼,不做理性作用和道德作用的俘虏。妨碍我们真正理解自我的,是精神、思想、物质的二元论观念,它毒害着人的思维意识。所以,禅家极力主张“无心”。所谓无心,就是顺其自然而为,摈弃充满算计之心,去除七窍玲珑之心。心不为琐事而累,哪里还有烦恼可言呢?

  ——拿起

  放下心中的烦恼,就要拿起禅的智慧。理性制造了所有疑问,并让其自身陷于困惑,所以理性并非神照见自身本原的合适工具,真正能够达到见心见性得到大智慧的,就是修禅。如何修禅?禅师常常借助各种间接手段来点化参禅者自悟。当然,他们采用的常常是不合常理的方式,与正常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无法用语言表达。大多数禅修和禅师接引学人或传达禅意的时候,大多以身体的姿势替代语言,其中包括践踏、掌掴、棒喝等。像此类突发且粗暴、激烈的动作,常常可以将禅修者的恶知恶见打破,从而促使其当下顿悟禅旨。当然,新学者不知所措的事情时有发生。更令人难解的是,禅者常常故意颠倒黑白,故意把黑说成白,把白说成黑,把水流说成桥走。在禅者的口中,禅师手中笔直的拄杖变成了弯弯曲曲,木马嘶鸣、石人起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正常思维常常会失去平衡,变得无所适从。我觉得,要参禅就要拿起佛家的武器,秉持一种哲学研究的态度,绞尽脑汁,深思熟虑,通过经年累月的探索积累,才能达到禅的境界。因此,铃木大拙大师认为:唯有身具知性倾向的学人,才能为寻找解决之道而迈入禅门。

  ——再放下

  克尔廓尔指出:悟和信仰一样,就是一种自身实际存在的飞跃。思维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就是悟,如果获得了觉悟,那就代表着思维达到了顶峰,就会得到最满足、最安定的感觉,所有的难题和困惑也都会迎刃而解,问题不再是问题。这是一个仅仅依靠理性作用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因此,理性根部无法干涉和支配悟。如何做到这点?铃木大拙大师认为,就是要通过大彻大悟,放下所有的观念和知识。因为世间万物的真理不是依靠知识的反复积累而获得的。这种反复累积获得的只是光明,而不具有其他意义。世间的确存在着人的心理、道德、善念等无力到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神独处其中,静看众生的激情、烦恼、愚行。修禅者开悟之后,就能达到神的境界,不再是以分裂的、隔离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是“未分化连续统一体”,也就是“分别意识发生之前的境界”。如果我们对这种“未分化连续统一体”进行体验,就会发现,它会分化成永无止境的原子,这种分化过程是建立在感觉的极限性和意识的结构基础上的。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正是如此。

  因此,再放下,得到的就是整个世界。

  2016年7月25日

  《不惑》读后感(七):洞察生命的智慧——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写给每个人的顿悟之书

  毕俊峰

  铃木大拙是谁?《不惑》是一本怎样的书?相信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接下来,编者就从作者铃木大拙的身世谈起,尽量将读者所关心的问题,都予以回答,以便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初步印象。

  铃木大拙(1870~1966),世界知名的佛教学者。1870年11月11日,铃木大拙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多町的一个医生家庭,本名铃木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号。曾任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一生多次到欧美各国教学、演讲,晚年曾赴中国,与胡适、钱穆、汤用彤等人相交甚笃。

  而在欧美,他的学说思想,更是影响了无数人,由于他精深的英文造诣,西方诸多文化名家,如海德格尔、荣格等,均对他十分推崇。

  这位被尊称为“现代日本最大的佛教者”的哲学家,可谓学贯东西,著作等身,被公认是向西方传播禅佛教的第一人。他所弘传的禅被称为“铃木禅”,标志着西方现代禅学的开端。在西方学界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今天,通行于西方的“Zen”,正是源自大拙对日文“禅”的翻译。铃木大拙所著的说禅著作,在世界各地极为受人推崇,在日本更是被年年翻新出版,至今影响力巨大。

  有学者如此评论大拙:

  大拙说禅,并不是谈禅宗史,而是谈禅的性格——禅是什么、不是什么,禅的方法、路径——禅如何看世界、如何思考,以及禅的目的和意义。常言道“知易行难”,可就禅而言,知本身就不易。因为说到底,禅是一种洞彻的智慧,能真正做到“知”,便相当程度上接近了禅的本质。而禅的本质,在于抵达和把握世界的存在,即所谓“真实在”:“禅给予我们看透世界的眼睛。禅的范围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而且要超越它。

  为此,大拙从学术上廓清了几个世纪以来氤氲于“禅”的概念之上的重重云霾,极大缩短了我们与之“链接”的距离,譬如谈禅宗与东西方宗教的异同、与审美的关系,等等。

  恰如铃木大拙所言:“禅在生活当中,你离它近了,它却远离了你;你远远的看不到它,它却在你身边……禅要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禅是要觉照心灵的真正本性,据以训练心灵本身,做自心的主人。”

  《不惧》,可谓写个我们每个人的顿悟之书,旨在破除我执,直见本性,返照自心,达至本源,扫除浮华的表象,发现当下真正的自我。这是一本极适合大众阅读的禅学读本,以浅显的语言讲述了通透圆融的禅宗智慧。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最实在、最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最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这本书兼具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精髓,如炎炎夏日中流过心间的澄澈清泉,让读者在行住坐卧中体会生命的实相,在拈花一笑间领受佛性的无限,让我们随着铃木大拙空灵、优美的文字,开启一段灵性自足的禅学之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不惑》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