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快刀文章可下酒》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快刀文章可下酒》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0: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快刀文章可下酒》的读后感10篇

  《快刀文章可下酒》是一本由邝海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一):《快刀文章可下酒》:文人的相惜与相轻(陈亮)

  作者:陈亮

  今年的书墟与往年一样热闹,除了收集经典之书外,笔者也会在当代文人的百佳图书中,采撷一些颇为有趣味和见识的书来看,邝海炎先生的《快刀文章可下酒》算得是年度好书之一。

  邝海炎先生出书构思和概念是巧妙新颖的,单单一个书名《快刀文章可下酒》也蕴含了金圣被砍头时的“痛快”和齐白石“单刀法”篆刻的“痛快”的名人故事。而书中分的四个辑也是取自历史学家的陈寅恪的诗,由此可见说作者博览群书,视野开阔不足为过。而恰恰作者又是历史科班出身,历史学识总也是靠谱的,大家如有兴趣,可以拜读书中的第二辑“读史早知今日事”,就是专门谈谈历史的。何为文人间的惺惺相惜?君不见,像作者这样连书的“嫁衣”都烙上了自己喜欢的前名人的“LOGO”就是了。

  此外,邝海炎先生在自序说,该书是谈文学、历史、时事、思想的随笔评论集子。笔者看到的亮点就在于他谈的第一辑的谈文学了。邝海炎先生谈到的文学中,他独尊周氏兄弟,他既谈到了鲁迅的“魏晋风骨”的清峻、通脱、凝练与厚朴,也谈到了周作人的“奇格”、“涩味”、温和与闲适。再往下读,你会读到“李白高云飞扬;杜甫沉郁厚重;陶渊明谈定悠然;李商隐迷离孤独慰藉”,你还会读到《红楼梦》的“正典效应”,萧红的“意识流的梦幻感”。邝海炎先生虽然不与他们同一个时代,但他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文学感发,“问题意识”更是一以贯之,此即“个体自由主义”,他与他们是共鸣的,是相知的,都有着一颗追求文学真谛的赤子之心。

  该辑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文章《文学“性描写”琅琊榜》,作者是媒体人,对当时的新鲜事是敏感的,“琅琊榜”一词就是从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找到的灵感,以此词连贯于文中,使文章增添了不少新意,而细读关于“性描写”的的作家排行榜中,你似乎可以完整地看到在电影中被“枪毙”了的精华高潮片段,同时你也可以见到作者雅俗共存的风雅,更见到他有着不错的文学理论修养。

  由此可见,邝海炎先生是不喜欢,甚至不屑唱主旋律的,写歌功颂德的杨朔,也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余秋雨,但是笔者认为,处于那个时代就是需要杨朔那样充满革命激情,鼓舞人心的,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含蓄,极富诗意的上乘散文,而在当代亦然需要,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的余秋雨,去建立文化的时间、空间、人格和审美意义,亦然需要像他那样有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话说最后,除了以上之外,笔者还特别推荐大家可以看看《互联网时代的“纸书遗民”》

  和《张小龙比马云更具“产品哲学家”气质》。在当今纸媒或者出版物一片唱衰的大环境下,技术的本质是什么呢?无疑是人与技术共同进步;出版物又何去何从?当然是文化艺术品与技术共同发展。近日,阿里巴巴斥资超21亿元入股三江购物,这意味着新的混合商业模式的路子已经走开,这将是实体店与移动互联网互相融合,这也就是“线上到线下”(020)或“复合渠道”商务,即网店不会取代实体店。自然而然,出版物的市场不会走向衰败,而会与互联网技术一直并存。究其原因,印刷时代推崇的文学风格是典雅、精致、凝练的,它还使人不会失去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另外正如杜君立的大作《现代的历程》所说道:报纸是最早的信息革命,而人又是讲情怀的,不忘初心的,互联网时代的“纸书遗民”自然也就不会少了。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二):读《快刀文章可下酒》

  最近拜读了邝海炎兄的处女作《快刀文章可下酒》,略谈一点感想。见识孤陋,不免见笑于大方之家。

  《“鲁迅风”的传统渊源》一文提到,鲁迅先生的文风与“汉书笔法”若合符契,邝兄也将《汉书》与《史记》作了一些对比,似对《汉书》推崇有加。大概是先入为主,我个人对班固无甚好感,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生僻字的使用。按说,到班固的时代,文字使用比之司马迁时期应更加“现代化”了,可班固却硬要使用许多早已不再用、不常用的生僻字词,大概是为了彰显其“见多识广”吧。对于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返祖现象,实在是很难接受。而且,还显得我们特别没学问——老是看不懂啊,动不动就要查大型工具书,然后发现,哦,原来就这个意思啊,何必用这么拗口的说法呢?再加上每次想起班固,总连带想起郑樵的一句名言:“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想要有好感也难了。当然,汉书笔法是另一回事,至于鲁迅先生文风上更接近《汉书》,嗯,大约的确是如此的罢。

  谈到周作人,标题用了“掉书袋”三字。在我看来,不光是周作人掉书袋成瘾,邝兄这篇文章也有掉书袋之嫌疑。当然,成段的引用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我还是希望看到邝兄将直接引用与自出机杼完美结合,自如转换,多说说自己的道道。

  全书五大部分,谈文学、历史、时政、思想,外加缘分之书100部。文笔辛辣且有趣,视野开阔且深邃。

  邝兄的文学趣味更多集中在现当代作家身上,我想这与他媒体人的身份有关。以个人趣味而言,我倒是觉得多看一些经典著作,从时间成本上来说更可靠,特别是我们这些普通读者,阅读时间和阅读力有限,那些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文字,吃到苍蝇的概率极低。说到当代作家,邝兄好像没怎么提到村上春树,嗯,大概读者和作家之间,也是要讲缘分的吧。

  虽说邝兄没有从事专门的历史研究,可是能看出来,历史功底是在的。非但没有荒废,反而愈发精纯,脚踏实地,言之有物,大有纵横捭阖之感。可以想见,离开了历史这门行当,邝兄心中对这门学问的深厚感情并没有变。文化人不能离开“历史感”三个字,离开历史,只看当下,那不是真学者的风格。

  看邝兄谈社会时事和社会热点,总会得到许多启发,我猜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条分缕析,剥丝抽茧,一切似乎就一目了然了。

  邝兄谈起当代思想和文化来,没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娓娓道来,很有耐心。他喜欢用譬喻,达到简化和移情的效果,所以读起来轻松有趣,丝毫不感到脑累。

  附录所列书单100部,兼有书评,眼光独到。邝兄博览群书,阅读力极强,看似轻松走笔,实则满含着深厚功力,等于为爱书之人打开了一扇窗。我细数了一下,邝兄所提到的书中,和我有交集的有14本,追赶的路程还漫长得很呐。

  总体而言,有一种观感,这是一本写给“读书人”看的书。没有一定的学养,不喜读书之人,怕是跟此书谈不上有缘。稍感可悲的是,在这个大多数人不读书的国家,在这个读书不成气候的年代,邝兄大作恐怕是曲高和寡。没办法,我们也只能做好我们自己,读书一事,乐在其中就好。著书之人,写给爱书的人,就好。

  2016年11月24日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三):张求会:一个文字“矿工”的雄霸

  《快刀文章可下酒》,邝海炎著,九州出版社2016年7月版,45.00元。

  张求会学者,广州

  从论坛到报纸,“湖南蛮子”邝海炎一路码字为生。他的同事们,先昵称之为“矿工”———“码字为生者,也无异于在矿井里摸黑卖力”(李文凯《孤独者上路》);后尊称其曰“邝公”———纸媒凋零,纸书式微,同伴风流云散,文字“矿工”依然“守住一方书桌,常有数昼夜狂读的纪录”,积攒下数十万言的“风雷辞章”(叶菁评语),令人敬佩。

  文字之刀锋利过人,似乎源于海炎的雄霸之气:他有博览群书的嗜好,又有格物致知的追求。

  先说博览。海炎以前开列的“启蒙书单”“家庭人文书单”暂且不议,单单是收在新书里的“情趣书单”,送给读者的恐怕不只是“小惊喜”,更像是大礼包。100部“缘分之书”,数量繁多,门类广阔,读书之勤、用功之劬可想而知;“推荐理由”精悍可喜,“参考阅读”增益良多。总数不少于500部的这份书单,聚焦当代而上下纵横,“‘问题意识’更是一以贯之”,处处开拓见闻,每每醍醐灌顶。仅以一己之感受而论,至少有两本书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其一,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海炎的推荐理由是:“本书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饥荒都是因为缺乏食物,往往是社会问题造成的。”文字平实如此,我自惊心动魄。

  其二,赵鼎新的《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实话实说,这书我也没读过,今后也未必会找来看,但寥寥数语让我更“懂事”了,还让我对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增添了些许理性的乐观。

  广而言之,人生有涯而书海无涯,知识、道理更无涯,个人的阅读量再大,也注定会留下盲区和漏洞。因此,今后无论读“书”还是读“屏”,荐书人、评书人依然有其价值,类似于“缘分之书100部”的书单仍将惠泽无数阅读之友。

  再说格致。海炎自述“性喜宋儒格物之法”,“对于上天入地各种事物,无不喜欢拿来一‘格’”。作为媒体评论员,追踪得新而快、评论得全而杂或许是职业特点,“格”得既多且新,“致”得难免参差。幸而有“博览”做底子,才使得文字“矿工”想得雄霸,写得更雄霸。

  “80后”邝海炎,虽然没有刻意标榜“纸书遗民”的身份,仍时时流露出“遗民”的小情调,比如我不止一次听他谈起对于张中行这句话的喜爱———“蜡烛与电灯的最大不同是什么?不是亮度,而是有没有感情———蜡烛能在夜里陪着人流泪”。不过,倘若据此认定他属于“老学究”或“小清新”,那可真是小觑了海炎对于“宋儒格物之法”的秉承和变革:《给“怀旧的环保主义”看看病》旗帜鲜明地反对“用‘怀旧’的方式来环保”,而将“理性乐观的理由”和“幸福的基础”一并寄希望于“技术革新”;《转基因争论困局中的信任问题》没有拘泥于转基因的正误对错,而是将刀锋直指问题的核心。

  与“博览”“格致”相伴而生的另一种雄霸之气,是海炎在评议学界名流时的“率直”。何炳棣、黄彰健、马幼垣,被他赞誉为“海外史学三雄”,“三人都脾气比较大,对自己的专业研究又相当自信,而且在史料的掌握上涸泽而渔,相当扎实”。然而,“马尔萨斯恶劣影响中国半世纪有多,其代表‘何炳棣—葛剑雄派人口史观’也该检讨了”一语,对学术大佬丝毫不假颜色;“雄霸”如“马老”,“其议论却也多文人臆想”,未能免除“文人用兵”的陋习,同样逃不过邝海炎的讥弹。

  自古“博”“专”难容、“粗”“率”相随,海炎的长处在于跨界阅读、跨界思考、跨界表达,短板在于广博之际难以专精、率直之下不免粗豪。小而言之,“纬”误为“讳”(49页),“词组块”错为“词组快”(56页),“张荫桓”两次误作“张荫垣”(102页),“1862年”错输成“1962年”(152页),虽为微眚,也算硬伤。大而言之,推荐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最经典的戊戌变法史研究”11字足矣,“让你见识康有为的天才与奸诈、狂妄与猥琐”(287页)诚可谓画蛇添足;“近代史当然是×××第一,××太陋,×××太滑,×××太巧”(287页)之类的学术评骘,尽可引古人月旦评为先例,毕竟褒贬过当;此外,海炎自称“文章独尊周氏兄弟”,随笔集中也有专文论及“鲁迅风”和“知堂体”,但“海炎体”在精准、谨严、醇厚等方面仍需不断淬砺。

  海炎的乡贤曾国藩信奉“扎硬寨、打死仗”,海炎推崇的前辈何炳棣“具有希腊人‘追求卓越’的品性”,纵观古今,真正的雄霸者不都是曾、何的合体?假以时日,勤苦似矿工、烂漫如少年的海炎生产出比“周氏兄弟”更加雄霸的文字,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作者:张求会

  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6-08/07/content_64089.htm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多有情调、有情趣、有情况的自媒体资讯,点击下载南都自媒体客户端体验http://corp.oeeee.com/ndapp/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四):随便翻翻

  此书自然是作闲书看的。谈文学(第一辑)的那部分可读性最强,盖文学者性灵之学,不设门槛,一视同仁,唯所得深浅有别,而无贵贱之分。作者的文学感知能力很不坏,能把握到作家作品的抢眼品质,文辞又很奔肆,这就触发了很多个有趣味的论题,比如鲁迅风的传统渊源,周作人文章的涩味等等,有随笔的那种吞纳包涵的滋味(这里还是那个老话题,所谓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专业的学者固有怪其材料与论证不够谨实的,但规范训练之后又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了)。对于谈历史的那几篇(第二辑),作者也算历史学科班出身,基本的学术素养还是有的,但到底是离了这门行当去作专栏评论去了,其所贽评学界人物与学术专著,野趣多而路数混杂,机锋多而矩镬限制,故文史爱好者取其中新鲜感觉即可,是不足以为论敌相争辩也(我并不否定业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缺少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和学术现场的介入)。至于讨论时事部分,我就不太喜欢的来了,也许是网上即时创作的影响,此类文章近似于快餐,有时显得空疏(不停歇地引用各种理论)而武断(不自觉地作出各种裁决),我想它们可能更适合出现在推送里而不是纸本上,否则难免会有“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的感觉。此外,作者的掉书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数处内容出现了重复,让我产生了作者挥舞三板斧的错觉),知堂式的抄书我也是爱看的,但我很警惕那种通篇转引西方理论为自己发声(或为自己辩护)的行为,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援引经典作品似乎就代表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对事物缺乏我的独特的表达,更为严重的是,我对世界缺乏我的独特的感受,所以我不得不借助大师们的眼睛和耳朵。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东拉西扯可以把我的无知与浅薄掩饰得天衣无缝,甚至还可以博得一个泛滥群书的外观,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大师们的努力经常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在出版的书页背后与读者的眼睛之间:如果这类事情尚未经过我们的思考,那它们差不多就是未经思考的。然后一种描述出来的感觉或者情绪在被反复描述之后就被肯定下来了,每当再次读到它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点微小的在不同文化之间穿梭的联想,更重要的是想引起一点在同一文化空间的不同时期之间穿梭的联想,这就像我们和自己的生活一样,如果你能把什么东西一丝不差地转述过去,这个东西似乎也就同等地属于你和它的作者了。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五):一份牛逼得让你流鼻血的书单

  情趣阅读100本

  都说“书单就是读书人的精神内衣”,我以前开过两份书单:一份是“启蒙书单”,偏重思想和社会批判,公知味浓郁,跟运动内衣一样绷紧;另一份是“家庭人文书单”,偏重人文知识的普及,像睡衣一样松垮。而这份书单则是要脱下读书人呆板的外套,在阳光和沙滩中,秀出松紧适度、性感撩人的情趣内衣。

  “情趣”者何?明末文人推崇之性灵癖好也,袁枚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张岱也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潮《幽梦影》又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窥月、望月、玩月,固然有趣,但都在月之外,难免美中不足。只有“享月”是“在月之中,与月起兴、共舞”,恰如冒辟疆笔下的董小宛:“姬最爱月,每以身随升沉为去住。夏纳凉小苑,与幼儿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半榻小几,恒屡移以领月之四面。”情趣书单者,供你“享月”之用也。

  【文学】

  1.《鲁迅全集》

  推荐理由:有些作者适合晨读,比如梁启超陈独秀,读者慕其朝气活力;有些作者适合上午读,比如黑格尔朱子,读者取其勇猛精进;有些作者适合下午读,比如知堂董桥,读者学其闲适风雅;而有些作者则只适合夜读,比如鲁迅卡夫卡,夜总与孤独死亡相关。

  现在很多人谈鲁迅的局限性,但不管怎样他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对的第一把交椅。鲁迅的文章简约、精练、短小,在平面范围内追求纵深感。他的散文,给人厚重、蕴藉感,像青铜器里的酒爵;他的散文诗,浑凝却流转,苦闷又焦灼,像毛公鼎;他的旧体诗,在给人浩茫、深邃的同时,一股苍劲、郁勃之气,喷薄欲出,像鸮尊;他的小说,文字凝练而开掘深刻,行文舒展而情思沉郁,像鬼斧神工的四羊方尊;他的杂文则凌厉肃杀,像一把带着斑驳铜锈的青铜匕首。

  正是鲁迅,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汉语的“及物性”,他创造出一种“像盐酸一样的溶解力,镭一样的放射力”的话语,来架空一个“文化—社会”的既成保守秩序。

  参考阅读:朱正《鲁迅史料考证》,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汪晖《反抗绝望》,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徐麟《鲁迅中期思想研究》、《鲁迅:在言说与生存的边缘》,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郜元宝《鲁迅六讲》,陈丹青《笑谈大先生》,《沈从文全集》,《老舍全集》

  2.《周作人自编文集》

  推荐理由:董桥跟木心一样像极了港式甜品,只求享口腹之我乐,对清润、温补、疗效毫无讲究。而周作人则像一杯苦茶,使人平静、温厚、真切,最关键的是没有价值上的压迫感,也没有审美上的造作。一句话,革命文学把人当工具,董桥木心把人当读者(因此有太多表演),周作人则把人当人。

  知堂之妙,首在苦涩,犹如陈年普洱“苦不叮嘴,涩不挂舌”。刚刚入口时有一点苦,但马上回甘;有一点涩,但马上化开,生津出韵——口腔里感觉风生水起但层次分明,变化丰富却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茶道里面说,心脏好苦味,所以,苦是五味里的至味,苦是香

  气的骨架,一如梁柱之于房屋,抽离了苦味,游离于空气中的香气将显得抽象而恍惚。涩是“初相的刻度”,“适度地在行茶时展现一定的涩度,像蓄墨饱满的毫笔在纸上运行时,最后以一笔减速的拖墨留在字间,形成比起笔更有精神的力量”。赵孟頫的运笔比王羲之还精致,为什么却不如王?盖因为王的书法里有不少破笔、贼毫,甚至戛然而止,恰恰增加了整个空间的想象力,迸发出艺术和生命光芒。

  还有就是余裕,“读书如此之多,而不被书籍弄昏了头,处世如此平实而能不超俗,亦不随俗,真是大有根底的人。在这凡事急促,局限,而潦草的时代,他使人感觉余裕。可是对于那时代的遗老遗少,以其沉淀为安详,以其发霉为灵感之氤氲者,他所显示的却是是非分明,神清气爽的一个人。”(胡兰成语)“他的广博还表现在不忌小大、不分精粗,可以非常生活化,更不避讳写极其琐碎的事物。东拉西扯、上天下地,构成独特的、无法模仿也无法取代的趣味。”(杨照语)

  参考阅读: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刘绪源《解读周作人》,止庵《周作人传》,钱理群《周作人传》,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废名全集》

  3.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金瓶梅词话》(梅节点校本)

  推荐理由:小伙子问《金瓶梅》好不好看,我告诉他潘金莲“常含着雨恨云愁,勾引得蜂狂蝶乱”之妙,又跟他解释“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何孟浪也”。就是手像水蛇一样缠绕你脖子,小脚在你身上颠来倒去摩挲……互相爽歪歪,他听了流哈喇子窃笑。

  穿过表面的“黄色”成分,我倒觉得,《金瓶梅》比《红楼梦》更全面深刻,更严厉,也更慈悲。《红楼梦》也是一样,对贾宝玉和他的女儿国是赞美有加,对赵姨娘、贾琏、贾芹、晴雯嫂子则未免下笔太狠,完全是反面典型,丝毫没有生存挣扎和人性光辉,这不符合弗洛伊德以后的人性观。相比起来,西门庆府上的人有着各种世俗的欲望,真实多了。

  参考阅读:《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黄霖《金瓶梅讲演录》,格非《雪隐鹭鸶》,梅节《瓶梅闲笔砚》,白维国《金瓶梅风俗谭》, 王汝梅 《金瓶梅版本史》,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亚历山德里安《西洋情色文学史》

  5.《卡夫卡全集》

  推荐理由:许由听到尧让位给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卡夫卡1914年4月2日的日记中只写下“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面对强暴世界,中国读书人倒霉透了仍狂妄,表演性极强。卡夫卡则始终守其弱,真实面对自我,捍卫消极自由,他对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深描”让人绝倒。

  读李白诗,对什么“宇宙精神”、“明月意象”,我的感觉是美则美矣,但太不真实了,或者说李白和盛唐太特别了。即使到了平民化的宋代,读苏轼的诗文集和传记,他那么倒霉还写出“大江东去……”实在匪夷所思。倒是“长恨此生非我有”真实多了,“个体小我”没必要依附什么“宇宙大我”嘛。

  卡夫卡散文中大量奇异的、梦幻般的不合逻辑与他严谨的逻辑推论和冷静的事实描述形成了对比。有人说,黄仁宇的文笔有一种“卡夫卡式的魔力”,我认为,这种魔力表现为叙事时特有的冷静、克制和精确。但这又不是科技说明文般的精确,而是靠意象化的语言说出人的具体的本真感受。即细节上感觉很真实,但整体上却感觉很荒谬。

  参考阅读:布朗肖《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文学空间》,残雪《灵魂的城堡》

  6.《李商隐诗歌集解》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7.《张爱玲全集》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8.阿城《棋王》

  推荐理由:多数人有才华就恨不得像油一样漂浮在汤面上,阿城却是那种“油全撇开,只留一湾清汤的人”。所以,阿城的文字白描淡彩的,却镇定准确,凝练有古意,“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这文字真是“成精”了。

  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9.《王朔文集》

  推荐理由:单论“引口语以丰富现代汉语写作”,王朔绝对是当代第一。他的文字干脆如嗑瓜子,通脱如放响屁,俏皮如光屁股追小偷。比如:“冬天天冷,大雪封山,一出门就是一溜脚印,跟踪别人经常被人家反跟踪,搞不好就被人家抄了窝子堵着山洞像守着冰箱一样样吃。”“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以“大院子弟的痞子腔”论断他,说他冒充“平民文化”,有失公允,因为连阿城也承认王朔具有颠覆性,“由王朔开始,整个正统语言发生了变化”。

  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推荐理由:野夫、章诒和、高尔泰、陈丹青是当代散文最重要的收获。章老太的文字是贵族的幽怨,高老头的文字是自由鸟的啼血,陈教授的文字是猫头鹰的直视;而野夫的文字则有着青铜的质地、狼的孤独、厉鬼的哀号,楚辞的瑰丽想象,他是以文字完成了对庙堂,以及权力戏子们的复仇。《江上的母亲》是当代写母亲最好的文字。

  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11.叶嘉莹《迦陵著作集》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12.《博尔赫斯全集》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13.张岱《陶庵梦忆》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14.《黄裳文集》

  推荐理由:(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参考阅读:韦力《芷兰斋书跋初集、续集、三集》、《失书记·得书记》

  15.《汪曾祺文集》

  推荐理由:确实是文人谈草木虫鱼吃第一。周作人的文章是雅的、清淡的,即使写野菜这般普通俗常的物什,亦无改其气质,如“日本称为‘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汪曾祺的散文,思想的历练不及苦雨斋远甚,但其特出之处在于文字的灵动鲜活,多小说的笔法。如“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语调温婉,且极具画面感。正如他自己所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保存语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参考阅读:梁实秋《雅舍谈吃》,《孙犁文集》,《张中行文集》

  16.《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17.胡兰成《今生今世》

  推荐理由:都怪张爱玲的天才在女性作家里太突出,而周氏兄弟又不可能与她结缘,所以不管谁配她都会遭嫉,此即胡兰成被误解的第一层。但从文章透出的聪明华丽细腻浪漫来看,胡兰成这样的男人不讨女人喜欢才怪。如果撇除人格纠弹,他就是文章界的邵洵美啊。

  胡兰成的思想,可以用“跌宕自喜”来形容,康正果的评论最犀利。至于胡兰成的文风,喜欢的誉为“摇曳生姿”,厌恶的斥为“艳俗造作”。其中以江弱水的评论最精彩。

  我开始只是欣赏胡兰成的见识,比如,他在《山河岁月》说“秦朝起于私情,却亡于不许天下人私情”,鱼在荷叶间东游西荡,居然被他解释为“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是谓可以群”,历史洞察力和文化想象力都可谓丰沃肥美矣!

  后来,我觉得他的文学观也挺可取的,比如他说,宇宙洪荒,在一片没有之中我们有了诗情,这就是“兴”,就像数学的“0”里长出了“1”;也像是“赋”,直道本事;还有“比”,事物的繁会。因为有了赋比兴的关系,整个的人间事物的连锁就生长开来。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被他三言两语就惟妙惟肖地说破了。像“这时有人吹横笛,直吹得溪山月色与屋瓦皆变成笛声,而笛声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扬,把一切都打开了”,多漂亮的句子啊,人生有了兴发,万事万物才变得可感可亲。

  参考阅读:胡兰成《山河岁月》,薛明仁《胡兰成:天地之始》,江弱水《抽丝织锦》,康正果《诗舞祭》

  18.《董桥散文》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19.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20.李劼《百年风雨》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21.流沙河《白鱼解字》

  推荐理由:这老爷子有趣,算是近些年内地鼓吹恢复繁体字的要角之一。关于繁简之争,比较流行的是某台湾学者说,“汉字简化后,親(亲)不见,愛(爱)无心”。但有网友反驳,看看你蒋大总统的手书“親爱精诚”的“爱”就没有心,有人看到繁体的“愛”字里有个“心”就感动得一塌糊涂,殊不知整个“愛”字都跟今天所说的情爱毫无瓜葛,是因为字形相近才被借来用的。它之所以有“爱”的意思(也就是恩惠/可怜/喜好这些意思),全是因为这个“爪”字头。“爪”的这一功效要比“心”古老得多。不知道这一点,就会说出“爱无心”这种把自己感动得要死、把别人笑得要死的蠢话。简化的“爱”字里不但有“爪”,还有“友”,看起来比它的三个古体字都要“有爱”多了,省去一个赘余之“心”,又有何妨?

  说句公道话,内地的简体字方案也并非政治权力蛮推。有些简体字是古已有之,而从视觉接受角度看,简体字也有其内在合理性。网上不是流传过一段单词拼写完全错误却能读懂的英文,美国眼球运动与认知过程心理学家的发现“对于拼音文字来说,单词的视觉加工,有时候通过文字词汇的外部轮廓和单词的首尾字母就能顺利完成。”其实,汉语的书写也有这种特点啦。丰子恺小时候在自家染坊里帮忙,学了染店账房上所有的简笔字,他后来觉得这些字跟他不写细部仅据大体的画很像。丰子恺的画,画人颜面并无眉眼鼻,无非一张口而已,描人写意却处处灵动。由此他觉得所谓‘手头字’也不过是本字的大体轮廓,人依旧能从‘意到笔不到’的简写中窥到本字。”这就深刻说明了简体字的接受原理。

  参考阅读:顾文豪《汉字树》,张大春《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李倩《回锅肉与香菇菜心的等级》

  2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23.钱钟书《谈艺录》

  推荐理由:钱钟书博闻强记,爱之者誉为“文化昆仑”,恶之者讥为“学术恐龙”。他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才情相当卓绝。但也有人批评他是“被驯化的家禽”,甚至“没有鸭子的欢快,只有鸡的自得”,指其不敢挑战权力和儒家话语,将西方人权等于韩非子鄙视的“竞于道德”。相比起来,“老实得像火腿”的王国维却有“中国恐以共和始,以共产终”的准确预言,其恢弘的视野和高远的审美让人叹服。

  参考阅读:钱钟书《围城》,王国维《人间词话》,张文江《〈管锥编〉读解》,《周振甫讲〈管锥编〉〈谈艺录〉》

  24.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25.《唐鲁孙作品》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历史】

  2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推荐理由:黄氏作品之所以能迅速风靡大陆读书界,而且三十几年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与其文笔风格有密切关系。有人说,是因为沈玉成先生的文笔润色,该书才有白描诗韵论史的奇效。但考究黄氏其他史著,其自身文笔的质地还是很清脆的。黄氏的文笔有一种“卡夫卡式的魔力”,这种魔力表现为叙事时特有的冷静、克制和精确。也许正是因为黄氏在叙事方面的天才过于饱满,反而他在制造“概念”时有些拖泥带水,不够严谨。比如这“数目字管理”,到底是指“定量的统计分析”,还是指“银行信贷等中间架构的出现”,抑或是“用技术官僚执政,以数学风格治国”?

  参考阅读:樊树志《晚明史》,《梁方仲文集》,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为之分析》,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

  27.《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28.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29.秦晖《传统十论》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0.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推荐理由:该书从动态的政治斗争中,揭示了门阀是如何凭借其政治军事实力,而得以与皇权平起平坐。但同时也强调,门阀政治是汉唐皇权政治之间的一个变态,一个短暂的插曲,而且本质上并不是对皇权政治的否定。这就使得中国政治史研究摆脱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观的束缚,又回击了日本的“六朝政治论”。唐长孺的学生王素认为,1949年后,唐这个群体很不适应,全军皆墨。而田余庆1950年参加工作即遇政治运动,一方面很快适应,一方面也学会变通。加上原属睿智之人,又精通政治史,见惯了各式权谋,工于谋国时也学会了谋身。因此后来清查梁效,田先生因身不由己,常在边缘,得以平安无事。其实反过来说,现实政治的高超躲避术或许也成就了田氏治史独特的魅力——“钩沉索隐,见微知著”,“没预设,一心一意寻找历史线索,找不到则沉默”。

  参考阅读: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李凭《北魏平城时代》,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31.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

  推荐理由:陈胜阳城(登封)人,吴广阳夏(太康)人,他们被发配渔阳(北京一带),直接往北走就是,为何经过在南边几百里的大泽乡?我大学时发现这问题,猜测大泽乡是重要据点。殊不知辛先生早有胜解,“闾左”即流民,陈吴很可能是流落到蕲县的农民工,陈涉发迹后来投他的工友说楚语即可为一佐证。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笺证》多有胜解,然《史记》很多问题确实要历史学家才能发现,非文献学家所长。比如,“苍头军”,韩先生注为“无敌”“敢死”之兵,就不如朱永嘉理解为“奴仆土匪充军”。辛德勇承史念海的历史地理学、黄永年的文献学双重衣钵,推理功夫极为精彩,为韩先生不采辛说惜也。

  参考阅读:辛德勇《建元与改元》、《制造汉武帝》,《史念海全集》,黄永年《文史探微》、《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唐代史料学》、《古籍版本学》、《古文献学讲义》、《黄永年文史论文集》

  32.李一冰《苏东坡大传》

  推荐理由:苏轼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全能的天才,所以要给他做传,林语堂是有文采缺学养,王水照是有学养缺文采。台湾李一冰先生此传则是以时间为枝,以轶事为叶,以诗词文章书画收藏为花。结构合理,不枝不蔓;叙述清晰,收放自如。而且文笔典雅、古意盎然,将苏东坡的才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比如,东坡爱墨,李先生的分析就很见学养和文采,“墨,原是单纯的一种黑色,完全靠融合的水分多寡,和画家运用的技巧,形成浓淡、干湿、深浅多种色泽层次”。“层次外,必须彻底清澄,不见一丝浑浊渣滓,倘墨色沉滞,画面怎能光彩照人”,“苏轼以浓墨画竹,叶皆肥厚,假使用墨不佳,岂不满纸尽是‘墨猪’”。

  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3.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4.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5.孔飞力《叫魂》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6.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7.许倬云《台湾四百年》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8.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39.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推荐理由:近代史当然是茅海建第一,桑兵太陋,罗志田太滑,杨念群太巧。台湾王汎森得余英时真传,可惜偏内缘解释,对社会转型的解释力有限。在这本书里,作者就以深厚功力揭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铁的逻辑。

  参考阅读: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刘鸿亮《中英火炮与鸦片战争》、《中西火炮与英法联军侵华之役》,蓝诗玲《鸦片战争》

  40.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1.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2.高阳《慈禧全传》

  推荐理由:高阳对晚清的历史场域有着惊人准确的直觉,比如,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行贿买乡试关节,刑部批罪充军,而德宗批示斩监候,一反拟罪较重,俟朱笔轻减,以示恩出自上的惯例,这是什么缘由?高阳就推测说,清朝的衙门有“封印”之制,自腊月下旬至次年正月中旬,为时约一月,但宫中的新年假期,约只十日。定制,凡年内需了结的案件,截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止,必须奏清裁决;所以,这一天须皇帝批示的奏章,常达两三百件之多。此案结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待批奏折过多,影响皇帝情绪,故而有近乎迁怒的处置。再有,针对翁同龢推荐康有为的说法,高阳也目光如炬,翁同龢是醇谨之士,与康有为气味本不相投,无可交往;且翁氏居官,素持明哲保身之道,故翁不可能“荐康”,荐康的只有张荫桓。然则,翁同龢“荐康”之说何来?有两点原因:“一则是后党如荣禄等人,有意散播流言,因康有为与张荫桓同乡交密,而翁倚张为左右手,故此种流言,易为人所信。再则康有为刻意攀附翁同龢以自高身价,其《自编年谱》中,虚构与翁交往的情形,实不值一哂。”

  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3.唐浩明《曾国藩》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4.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5.高华《革命年代》

  推荐理由:高华以《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名世,却有精神弑父之味。他太强调某个人品格和权力欲的重要性了,似乎历史就是某人获得、使用权力的历史,缺乏对社会经济结构、地缘政治、国际国内政治事态发展的互动分析。过多地归罪于某一个人,也是对他的重要性的过度想象,可能高华一生都活在他的阴影下。所以该书政治意义大于史学意义。但此书则不然,高华已经修成史家克制的美德,迈向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阅读: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西安事变新探》、《中间地带的革命》,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两个局外人的对谈》

  46.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7.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8.江勇振《舍我其谁:胡适》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49.蒙森《罗马史》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50.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51.高毅《法兰西风格》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52.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53.吴军《文明之光》

  推荐理由:中国人写的目前最好的文明史。比如瓷器一章,欧洲工匠研究瓷器比东方晚了很久,但最终超越亚洲,为什么?吴博士认为,这是西方整体科技进步可工业化的成果:1.他们擅长定量分析和比较试验,因而完全弄清楚了瓷器的成分和烧制原理。2.研制过程中,他们特别注重保留全部原始数据和实验报告,这不仅代表了实验的严谨性,也能让后续人不用重新造车而直接受益。相比之下,中国工匠更多的是感性认识,传帮带过程中徒弟靠悟性居多。中间的发明创造也因为“秘方”和“保密”缺乏保留和记载导致渐渐失传。这样导致的更灾难的后果是后人不得不重复前人的失败,使得整体的制造技术进步缓慢。

  参考阅读:吴军《大学之路》、《浪潮之巅》,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芬利《颜色的故事》,马未都《瓷之纹》、《瓷之色》

  54.赫拉利《人类简史》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55.莱文森《集装箱改变世界》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艺术】

  56.李泽厚《美的历程》

  推荐理由:1949年后,汉语哲学的大陆语域发生过一场语式——当然首先是思式革命。纯粹心性式和纯粹学术式的哲学言路被贴上阶级的标签予以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姑且名之为“社论”式的哲学言述。“社论”语态是一种道义——权力诉求,其特点有:1.“独断论”的语式往往扼杀人的反思能力;2.语言暴力沉渣四起、“二元性”的敌对思维无处不在;3.宏大叙事泛滥,以至“类”常常湮灭“个体”,“必然”总是压倒“偶然”。这种特定的言述形式比其指述的内涵——道义权力本身更有制约性。因此,如何挣脱权力话语加之于思想的这一根绳索,就成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知识人的“必修课”。80年代,李泽厚凭着《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书引领思想潮流,“四五”一代人如痴如醉地阅读李泽厚,与其说是被李氏思想所震撼,不如说是经历过“文革”的他们想从李氏的著作中获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启发。但李泽厚近年来再度走红,其强劲的阅读魅力也证明他不愧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原创性的中国思想家”。

  参考阅读: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赵士林《李泽厚美学》,刘再复《李泽厚美学概论》,朱光潜《美学书简》,宗白华《美学散步》,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蒋勋《美的沉思》

  57.方文山《青花瓷》

  推荐理由:一首抒情歌曲大概4分钟,160字。你要在这160字内把故事讲完,还须直接诉诸听众情绪,还想给予歌词某种深度,怎么办?方文山的秘诀是,从画面感与时空背景上着力,他的中国风的歌曲因为加入了古典元素的用词,容易产生仿古调性画面,同时也自然地依附着古典时空背景,使词意显得有深度。但我一直怀疑,以古典诗词元素抒发现代情感难免有隔,比如说,现代人的负面情绪有烦恼、忧愁、焦虑、傲娇、惆怅、畏惧、失落、迷茫甚至空虚无聊无厘头,这些在古典诗词里都是一个“愁”或“惘”表达,然后借景物烘托比拟,这容易使各种读者感发起来,但感发的精确度和深度是很有限的。现代情感还是直接诉诸现代人生活中熟悉的元素表达才好,比如,林夕《匆匆那年》里那句“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就比方文山的花恋蝶好。情人间谁没红过眼红过脸啊。

  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58.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59.蒋勋《手帖:南朝岁月》

  推荐理由:我向不喜废墟、教堂和坟场,因为它们死亡的气息过浓。但近年来却喜欢起残荷、苦茶、石雕上的凿痕与灰烬下的余温,因为它们有死的深刻和生的挣扎。近日,读蒋勋《手帖:南朝岁月》,又被“秃笔”迷住了。一定要读台版!不只是因为台版精美典雅,更因为台湾作为中华文化“南渡”的意象太浓郁了。内地文史之学未必输于台湾,台湾那些自由的微弱喘息,有着更让我着迷的性情。“我一方面阅读诸家不同说法,但是晨起静坐,还是与《平复帖》素面相见。细看那一张残纸上墨痕斑剥,秃笔,没有婉转纤细的牵丝出锋,没有东晋王羲之书法的华丽秀美、飘逸神俊的璀璨光彩。但是《平复帖》顽强劲敛,有一种生命在剧痛中的纠缠扭曲,线条像废弃锈蚀的堡垒的铁丝网,都是苍苦荒凉的记忆。‘秃笔’、

  ‘贼毫’是历来鉴赏者常用来形容《平复帖》的词汇。‘秃笔’是没有笔锋的用旧了的秃头之笔,‘秃’是一种‘老’。‘贼毫’是毛笔笔锋的开叉,分岔的线,撕裂开来,像风中枯絮断枝败叶,仿佛天荒地老,只剩墨痕是凄厉的回声。也许还是米芾说的好──‘火箸画灰’。仅仅四个字,仿佛严寒的冬天,守在火炉边,手里拿着夹火炭的金属筷子(箸),拨着灰,画着灰。死灰上的线条,却都带着火烫的铁箸的温度,《平复帖》把死亡的沉寂幻灭与燃烧的烫热火焰一起写进了书法。”

  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60.余秋雨《极端之美》

  推荐理由:一直以为余秋雨属于比较矫情和糯的那种,不想论起书法“宋四家”来居然有毒舌风采——“苏(轼)字离气不立”,米芾有术无道,蔡襄“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生命强光”,说黄庭坚的草书更绝,“中气不足”,有铺陈的表演感,跟具有酒精精神的颠张醉素比,“酒神不见了,只见调酒师”。我以前用元青花瓷反驳过“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愚蠢言论,元代戏剧也能反驳。儒家讲求中和,反戏剧精神,但却喜欢生活中作礼仪化的扮演,即去表演当个好父亲来获得精神满足,这种“超稳定结构”很难破。只有到了元代,无序、失范、失阶,人们才“更愿意以芥末之身钻进勾栏里看另一番装扮,另一种生活”。

  参考阅读:苏立文《中国艺术史》,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杨琪《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你能读懂的中国美术史》,刘涛《书法谈丛》,刘恒等《中国书法史》

  61.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推荐理由:该书确实是《清明上河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不管是对图中时间、地点的断定,还是对创作意图和政治环境的揣摩,都是通过多种方法,立体地进行论证。比如,对该画内容所反映的时间,他就以羊肉价格、服饰、界画水准进行考证。他根据图中羊肉“斤60足”,即“羊肉每斤足钱60文”,搜寻《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羊肉价格信息,作出曲线图,断定该图反映的是“徽宗朝崇宁末”的事情,实在漂亮。

  参考阅读: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野岛刚《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曹星原《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刘涤宇《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薛凤旋《〈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包伟民《宋代城市研究》

  【哲学】

  62.邓晓芒《思辨的张力》

  推荐理由:老人说“脑子不用会生锈”,所以,阅读不能只找安逸的枕边书,也要读磨脑子的书。磨脑子的书当然首选黑格尔《小逻辑》,我大一时花两个月,每天读十页,读得昏天黑地,去食堂吃饭都一脚高一脚低。黑格尔能让概念充满历史感和生命之火,跟他走一遭后,心智跟被压路机压过的堤坝一样夯实。

  “理性”源自古希腊超越的“努斯”冲动与规范的“逻各斯”精神。但现代思想中的“逻各斯”以科学之名打压“努斯”,酿成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造反。只有黑格尔哲学一直保持着两者的互动张力,因此,瓦格纳的音乐有建筑感,黑格尔的哲学也有建筑感。

  参考阅读: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王元化《读黑格尔》,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63.罗兰·巴尔特《恋人絮语》

  推荐理由:世间万物都蕴含着理,宋儒靠静心格物得理,而巴尔特却把世间万物都当成表意符码,用结构主义方法阐述,精彩纷呈。比如,他认为废话并非没有意义,恋人间的废话就很有趣。“恋爱成不成功,就看情侣对废话艺术的领悟能力,很多符号表意,并不是为了表达意义,而是为了占着表意的媒介渠道,与接受者保持接触。”“表白之意并不在于吐露爱情,而在乎恋爱关系的形式,即被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议论着的形式。”“我用自己的辞藻将对方裹住,抚摸她,竭尽全力延续这类对恋爱关系的议论。”巴尔特在中国的超级粉丝陆兴华也很有意思。中国学者介绍西方哲学,往往为了“准确”把汉语弄得死气沉沉,陆兴华却例外。比如,他讽刺施特劳斯、刘小枫之类搞微言大义的哲学妄人:“他像卖矿泉水的人那样,独霸住那个神秘源头,从此大家都得提着塑料壶,花钱到他那里去打真理,扛回来喝。”他调侃卢梭:“人民的普遍意志或者说主权不能分开来用,要用,就要像千元大钞,不找零头的来用。”他打量脱衣舞“是一种叙述,一开始,一种秘密的揭露就被许诺,然后被拖延、悬置,最终被完成、躲避和滑脱,正是限制成全了它”。他将用汉语说哲学的能力恢复到了马一浮时代。

  参考阅读:《罗兰·巴尔特文集》,德里达《书写与差异》,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眼与心》,格尔茨《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布迪厄《艺术的法则》、《区分》,陆兴华《让快乐排好队》

  64.齐泽克《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

  推荐理由:齐泽克是拉康的摹本、赝品吗?吴冠军妙语解颐:“原本未必强于摹本。这是德勒兹意义的重复,去重复就是重新开始,重复恰恰是形成差异的唯一通道,创造性,就在重复中。”他接着举了印度原版佛教式微、传入中国的却发扬光大为例子。“说白了,用概念比造概念重要,分析要比理论更重要。有人看不起齐泽克的‘杂耍’,认为他只是‘通过通俗文化看拉康’。试想,如果你谈论《黑客帝国》或《盗梦空间》还不如豆瓣普通用户的分析有力度,脸往哪搁?就是无数徒子徒孙24小时吹捧你都没用,这是大部分学院教授恐惧的,他们的理论与日常生活没有关联,只是一堆毫无生气的符号。”看看齐泽克多有活力啊,比如,他注意到:“人们在进入电梯之后,喜欢不停地按关门键,但关门键并不能加快关门的速度,只是乘客自己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行为富有成效而已。”齐泽克把上当受骗的按关门钮的人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中无助的公民相提并论,这些公民觉得自己通过投票参与了政治进程,但是因为两个政党已经在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些公民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选择可言。

  参考阅读:《齐泽克文集》,《拉康选集》,吴琼《拉康:阅读你的症状》,吴冠军《第十一论纲》、《现时代的群学》,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

  6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6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67.陈嘉映《说理》

  推荐理由:读语言哲学久了,你就对各种词语、概念有了拆解的兴趣和能力。陈嘉映既有英美语言哲学家的清晰,又有欧陆哲学家对“存在”的眷恋与叩问。如果说读赵汀阳像拔火罐,让你心灵激越;那读陈嘉映就像冰敷,让你脑子清醒、常识健朗。比如,针对有人“还有比救黑熊更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的责难,陈教授漂亮解答:“我只是说,无论它多重要,都要跟我相连,不仅要跟我的能力相连——制止霍乱重新泛滥极其重要,但我对此无能为力;而且要我有那份缘分去跟它相连。道不远人。”

  参考阅读:陈嘉映《语言哲学》、《哲学 科学 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68.《弗洛伊德文集》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69.福柯《性史》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格物学】

  70.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71.伯瑞尔《普鲁斯特的盛宴》

  推荐理由:李欧梵曾感叹,现在所有人在吃饭时都疯狂拍照,而不会再有人用文字去描述菜品的美味。而世界上的伟大作家,都会用文字去描摹它的美感。他举出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可以用几天的时间去写法国小饼干的味道。他曾让人用法文将这部分描写读出来,简直如同音乐一样,那种文字的魔力,即使不会法文的人,也同样会受到震撼。

  “凡形状,一旦消褪或者一旦黯然,便失去足以与意识会合的扩张能力,连扇贝形的小点心也不例外,虽然它的模样丰满肥腴,令人垂涎,虽然点心的四周还有那么规整,那么一丝不苟的绉褶。但是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

  美食确实是开启《追忆似水年华》这座精致构筑的迷宫的钥匙,伯瑞尔说:“透过这个被大部分人忽略的原始感官:味觉,作者得以重温童年往事,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上某处矗立着一座雄伟如《一千零一夜》的宫殿,其中的一切,甚至连微尘,都是可以吃的。”正是这种对味觉的执着,构成了普鲁斯特独特的文风:丰富的意象铺张与对细节的极致描绘。

  参考阅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莫洛亚《追寻普鲁斯特》,莱勒《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普莱《普鲁斯特的空间》,贝克特《普鲁斯特论》,马伊俄《二十岁的普鲁斯特》,穆斯坦《普鲁斯特的个人书房》

  72.由美子《高跟鞋的魔力》

  推荐理由:虽是小册子,却通俗有趣,而且图文一样精彩。比如,为什么模特要穿高跟鞋走猫步?一是,把内侧脚踝露出来,让小腿长度延伸到脚部,就变得修长好看;二是,重心上移,膝盖到臀部的肌肉拉紧上提,形成臀部的酒窝;三是,臀部和背部的肌肉拉紧,变成背部美人,就会有立体感,“阴影和空间是女性魅力的重要部分,它表达了开朗的典雅,沉静中的坚强,华丽中的纤弱”,穿上高跟鞋,这种魅力被360°呈现。为什么有些跳国标的人笑得很夸张呢?《非诚勿扰》上那个国标男解释说,那是因为舞者往下笑,从远处看就更有立体感。

  参考阅读:达内西《香烟、高跟鞋及其他有趣的东西》,柯基生《金莲小脚》,维加埃罗《身体的历史》,李昕《蕾丝:欲望与女权》

  73.韦津利《脏话文化史》

  推荐理由:作者认为,人们说脏话的原因无非三种。第一种叫“清涤”,不小心踢痛了脚趾头,你可能会本能的骂一句“王八蛋”!第二种是“恶言”,你看上的停车位被另一名驾驶抢了,于是你咬牙切齿骂声王八蛋。第三种则是“社交”:碰上了好一阵子没见的朋友,你用“你这老王八蛋”招呼对方。法国大革命时期,有个活跃分子埃贝尓所写的每一期《迪谢娜神父》都以“干”、“混蛋”这样的骂人话开头,巴尓特在《写作的零度》里也认为,这些低俗的词没有字面意义,但它具有意指效果,功能是引出语言之外的某个对象。因此,脏话本身没有“原罪”,话脏不脏取决于具体语境。现实中有人讨厌“脏话”,本质上是讨厌“乱说脏话”而已。没有脏话的人生太累了,脏话就像是夜,是让人休息放松的时段。

  参考阅读: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韩利《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74.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75.基泽尔《噪音书》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76.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

  推荐理由、参考阅读:(略,详情请看《快刀文章可下酒》)

  77.徐敏《现代性事物》

  推荐理由:有些分析挺有意思,比如《新闻联播》,它开始时的音乐是由管弦乐演奏,包括一个C大调和弦的强调部分和一个辅助性的a小调和弦的展开部分。前者有提醒功能,给人庄严稳定崇高感,《东方红》也是这调;后者舒缓上升,提醒观众以平静有所期待的心态进入节目观看,给你一种置身于民族国家的感受。再比如,播音员的表情并非人的面容的自然呈现,而是一种稳定、严肃、庄重的身体形式,具有官方的表演性。观众对播音员过分偏好只会减弱新闻联播的官方性,因此新闻联播要防止偶像或明星诞生,播音员也就不能太漂亮,容颜必须适中,必须是一种人的长相的标准化、平均性及其基本的正确性显现形式。问题意识五星,但对概念没吃透,《香车美女》让我有些失望,缺乏精神分析深度。

  完整版见: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IzNjQyOA==&mid=2654783810&idx=1&sn=71390f309a3cae8007b207fb6e610847#rd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六):文字的境界有趣的书

  认识邝海炎先生是在豆瓣。几年前我出版《历史的细节》,在豆瓣上有不少批评,其中就有邝先生,他指出我在写作中没有脚注,很多引用史料缺乏可信度。其实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写作,尚不知道这样常识。但我觉得邝先生批评得非常中肯,经过一番解释,也取得了他的谅解。随后几年,我专门找了一些历史著作研读,探究其中的写作规范,同时开始对《历史的细节》进行全面修改。今年,修改后的《历史的细节》和《现代的历程》终于出版,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寄给邝先生,请他过目。果然,他看到《现代的历程》后,表示赞许。同时我也收到他的处女作《快刀文章可下酒》。

  昨天下午收到书的,昨天一晚上就把书看完了,整整5个小时。与我的《现代的历程》相比,这是一本小册子,收集了邝先生各个阶段,不同题材的随笔,有文学评论,有书评,有时评,有史评,还有一部私人书单。总体来看,玲琅满目,美不胜收,非常好看。

  虽然都是小文章,但不乏大见识,一些观点和看法令人赞叹,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电影、社会,以及写作和阅读,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赞赏陈丹青的口语化文笔(《冒蓝火的陈丹青》),批评秦晖的逻辑跳跃(《证史与释史》),举凡文学类的鲁迅、周作人、野夫、萧红、王小波等,历史类的黄仁宇、茅海建、吴思、许倬云、何炳棣、李开元、易中天等,其他如影视网络等流行文化,邝海炎都能如庖丁解牛一般,三言两语便说的条分缕析,让人极受启发。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因为他所从事的媒体评论职业,更在于他广博的阅读涉猎和准确到位的文字功底。他谈媒介传播、谈修辞语法、谈技术进步、谈历史研究,谈知识分子、谈商业文化,都说得头头是道。如同一个博雅而风趣的老友,把酒临风,侃侃而谈。

  如果说这部书基本反映了邝海炎先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所在,那么确实很多方面他都足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他所喜欢的也大多都为我所喜欢,即使有些看法略有不同,但却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就我经历而言,大多数朋友都是因生意往来而交,只有少数的朋友是因书而交。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能有邝海炎这样的师友,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对于很多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有趣的书。我一直认为,生活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有趣,所以一本书要有趣,一个人更要有趣,要读有趣的书,要交有趣的朋友。一个追求有趣的人才会去读书,一个热爱有趣的人才会去写作,如王小波,如邝海炎。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七):著名杂文家鄢烈山老师强烈推荐

  【推荐理由】

  看过这本书,感觉他的阅读面非常广,见解独到。他用陈寅恪的诗做各辑标题,涉及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推荐理由简洁生动。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开的100本书单,是希腊神话、圣经、语孟等经典之外的“补充读物”。

  他开过两种书单,一种是比较正经的启蒙性质的公民读本,他说就像运动员的紧身衣一样;另一种是人文休闲性质的书单,他说就像睡衣一样。他这次开的100种书单,介于二者之间,哲学、历史、文学、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

  他心中是没有任何禁忌的,对一些名家的评点很到位,三言两语,就把这些大家的长处短处都说出来了,很有眼光。他是我们广州真正的读书种子之一。

  (来源:冰川思想库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IzODc2NA==&mid=2651055163&idx=2&sn=dc5dd3b877fda30b7bedee8b52411e4b&chksm=8c6c1538bb1b9c2e804c35afe8aa4e0d536f1d636a9c6c9e2203de58d36babefd48db541bda1&mpshare=1&scene=2&srcid=11136uv4bWuua30teygGR6ce&from=timeline#wechat_redirect)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八):《快刀文章可下酒》广州茶话会纪要(转)

  7月16日上午,九州出版社和“淘皮客”公号合办的“邝海炎新书《快刀文章可下酒》茶话会”在广州市信义国际会馆岁月知味茶坊举行。

  邝海炎现任职于南方都市报评论部,该书是他十年来的评论结集。他一直标榜“萨德式写作”:“读书人本该是社会的‘牛虻’,可历来坟场多谀墓,文场多屁精,邝公的批评就是要杀杀这股歪风,他追求盐酸一样的溶解力、镭一样的放射力,他是要把词语的钢筋拉直、把文本的银器擦亮、把魑魅魍魉放倒后吹着口哨离开。”其中“追求盐酸一样的溶解力、镭一样的放射力”是受陆兴华和莱维启发。莱维在《元素周期表》里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皮埃蒙特地区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的气体来指代当时服膺于希特勒的意大利知识分子;而用元素“锌“惰性、必须需要杂质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来有力讽刺了当时希特勒鼓吹的“犹太人是一种必须要祛除的杂质”的荒谬言说。

  所以,该书论述举凡文学、思想、历史、电影、美食、运动、游戏、性别等等,看似汗漫无归、洋洋大观,实则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文学感发,“问题意识”更是一以贯之,此即“个体自由主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