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结构性思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1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精选10篇

  《结构思维》是一本由王琳 / 朱文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一):从结构性说起

  这本书应该也可以归类为技能类的书,本书名字是《结构性思维》,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思维工具,看完之后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解释什么是结构性思维,结构性思维的重要性,如何应用结构性思维这种模式展开的。

  本书的结构思路倒是十分清晰的,从这点来说符合这个名字;在给“结构性思维”下定义的时候和论述“纵横解构”讲的挺好的,不需要有太多的基础即可明白也看得出如何用。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明显的错误就有好几个,比如112页的《背影》写成了《背景》,309页的(二)(三)标题一样了,这点让人感觉很不用心;其次本书的理论成分太多了,有凑字数的嫌疑,也许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吧;第三,所引用的例子不够地气作者心目中的受众是哪类人,特别是最后结尾所用的例子,有点虎头蛇尾;最后就是觉得读的时候体验不是很好,比较枯燥,有些地方有生搬硬凑的感觉。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让人认识一下一种思维工具,就像逆向思维什么的,读者根据自己情况加以利用就好,没有一种思维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的,而且思维工具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效果上面,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理论方面的问题,说是相辅相成也没问题。另外,这本书图书馆借的话,可以翻翻,自己花钱买的话,我觉得不值当。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二):要成为牛人,先让思考有点结构

  世间万物,有元素成就有结构,就有互相的排列搭配简单点说,结构就是事物组成部分有序排列和搭配。思维作为大脑接收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有很多套路,结构性思维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可以说,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整体部分关系,排列搭配,从而更清晰的思考、表达、甚至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结构性思维。

  1

  为什么很多人做事情既快又准?其实就是结构性思维发达原因,在牛人的大脑中,每一个现象都有相对应的思维模版,这些思维模版能帮助他们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沟通社交、思维思考、写作报告记忆事物等等,像芭芭拉·明托所倡导的“金字塔原则”就是一种很好的结构性思维。

  1

  ————————

  思维对人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的生长发育是非成败其实都生发于思维之中,错误的结果,通常来源于错误的行为,而错误的行为原因通常是错误的思维。相对应的,正确的思维会导致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导致正确的结果。

  2

  2

  ————————

  结构性思维的一个代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结构性思维被应用的很普遍,比如大学时的学生培养方案公司组织结构图、项目的计划书等等,每一个思维结构都是一个套路、模型,我们来看看金字塔原则的结构:

  3

  序言部分是开场白,起着激发兴趣、引入主题作用

  G代表中心思想或最终目标

  ABC代表几个主要部分,可以是组成部分,也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工作环节

  其中的四个重要原则:

  4

  结论先行——核心思想或结论放在开头;

  上下对应——思想层级上下对应,上对下起着统帅作用,下对上起着支撑作用;

  分类清晰——要分类清晰,需要要用到之前一直说的MECE原则,完整无遗漏;

  排列有序,要合乎逻辑的排列。

  3

  ————————

  结构性思维的应用

  这个就广泛了,比如归纳,很多人知道的归纳法是这样的,只知道三段论、推导,其实停留在表面

  6

  而真正有套路的人,是将归纳法结合演绎使用的,用到写文章生活中,其实是酱紫的:

  5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勾搭我哦,公众化ID:wpg183。

  书虫小小钢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三):西方逻辑性思维的局限与东方经验主义的补充

  本文为《结构性思维》读书笔记

  结构性思维方式,直接来自于西方的逻辑思维传统,为麦肯锡等咨询公司总结发展,后被广泛运用于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目前,结构性思维也被更多的中国企业采用,在管理上的确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而结构性思维中国化,有必要加入东方经验主义的思维传统,兼收并蓄

  在西方的逻辑性思维中,方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论优先,一种是内容优先。结论优先的逻辑清晰度更高,更能够提高效率。内容优先则有更强的诱导性。无论是哪两种方式,对逻辑性的要求都极高,即严格根据已知条件,推断最直接的结论。然而这也会令结论干瘪,实用性和效率较低。

  而中国人的经验主义多是来源于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尤其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因此经常会有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缺点。优势是在初期效率极高。

  结构性思维的本土化,既要兼顾原有逻辑结构,如“完全覆盖,互不交叉”、“三段论”,又要加入经验主义,以解决传统西方结构化思维的弊端。

  比如在经典的“目的,背景,冲突,原因,解决方式”,将目的解决方式化、原因化,将解决方式或原因前置,影响目的的设定。在大多数实际案例中,目的往往不止一个,或者说如果为了达成某一个单一的目的,其解决方式,很可能造成其他外部性,故而产生其他冲突。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逻辑性结构化思维中,虽然在分类时做到了完全覆盖,互不交叉,却不能做到每一个子集,没有自相关性。而其带来的自相关性不会导致解决其中一个变量造成了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人不是电脑,不能随时将每一个案例,做虚拟变量,消除自相关影响。

  举个例子,麦肯锡分析方法中的7s模型,硬件方面的战略,结构,制度软件方面的员工技术,方式,价值观。这七个变量大体上做到了,完全覆盖,互不干扰,然而实际上,这七个变量没改动,一个都会对其余六个有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怎么能在出现冲突时将七个变量分开讨论呢?

  下面是一个实例分析。一家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都公司,需要在2019年完成其2016年营收的3倍。以此为目的,我们以传统结构性思维做分析:

  背景/冲突:

  成都土地公开市场,土地供应量下降,价格陡增,与政府划定条件勾地难度越发增大。

  可收并购土地在2017年初早已被恒大融创万科等一线开发商,看过多遍。

  公司目前土地储备量仅有10万方,预计总货值不超过2016年营收。

  集团现金不足以支撑高溢价拍地。

  原因:

  19大前,成都市政府按兵不动未来或将持续放量;上一轮上涨行情,成都并未见顶,土地溢价空间足。企业自身实力有限,成都市政府对地产开发的把控越来越强,不易被地产商掣肘。

  待收购土地往往存在,自身土地性质债务问题等各方面因素

  成都公司并未有明确扩张计划,土储基础。

  集团不过是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加速洗牌,大型开发商兼并中小开发商的趋势下,迫不得已喊出了扩营收增体量的战略,以稳定信心。实际上并没有快速扩张的基础,无论是现金流还是人才储备等。

  解决方法:

  积极参与公开市场小体量地块拍卖,与中大型开发商合作操盘冠名,以提升日后产品溢价。

  引进一流收并购团队、委托顶级法务等。

  外部招聘大量人才,完成快速扩张时期人才储备。拓宽融资方式。

  说服总部调整战略,将成都公司营收目标降低。

  可以看出,以上解决方式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完全没有可执行空间。如果成都公司真的要冲业绩,那么就应该扯出集团扩张的大旗,走鸡血模式。然而这条路又必定仍走不通,因为通过原因,我们知道,集团公司也是在扯淡。

  如果以经验主义的方式将原因前置,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战略上看,成都公司前景渺茫。虚与委蛇,闷声发大财,一边捞钱一边给自己找后路,才是上上之选。

  也就是说,结构性思维的本土化,一定要将经验列为前提;在思路上,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和经验禁区。而何时以经验主义划定方向,何时以严谨的结构化思维分析,就又涉及到了东方智慧

  东方智慧可以说是辩证的,更可以说是模糊的,倚重人的经验。几百年来,西方文明以其逻辑横行天下,以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方式,获得更高的效率。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无数个“1+1等于2”推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会变得越发没有意义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的模糊化处理,将给予人类文明巨大的影响。这同时也是东方文明在世界主流思想中长期缺位的结果,而随着中国崛起,将得到越来越重的地位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四):西方逻辑性思维的局限与东方经验主义的补充

  本文为《结构性思维》读书笔记

  结构性思维方式,直接来自于西方的逻辑思维传统,为麦肯锡等咨询公司总结发展,后被广泛运用于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目前,结构性思维也被更多的中国企业采用,在管理上的确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而结构性思维中国化,有必要加入东方经验主义的思维传统,兼收并蓄。

  在西方的逻辑性思维中,方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论优先,一种是内容优先。结论优先的逻辑清晰度更高,更能够提高效率。内容优先则有更强的诱导性。无论是哪两种方式,对逻辑性的要求都极高,即严格根据已知条件,推断最直接的结论。然而这也会令结论干瘪,实用性和效率较低。

  而中国人的经验主义多是来源于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尤其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因此经常会有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缺点。优势是在初期效率极高。

  结构性思维的本土化,既要兼顾原有逻辑结构,如“完全覆盖,互不交叉”、“三段论”,又要加入经验主义,以解决传统西方结构化思维的弊端。

  比如在经典的“目的,背景,冲突,原因,解决方式”,将目的解决方式化、原因化,将解决方式或原因前置,影响目的的设定。在大多数实际案例中,目的往往不止一个,或者说如果为了达成某一个单一的目的,其解决方式,很可能造成其他外部性,故而产生其他冲突。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逻辑性结构化思维中,虽然在分类时做到了完全覆盖,互不交叉,却不能做到每一个子集,没有自相关性。而其带来的自相关性不会导致解决其中一个变量造成了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人不是电脑,不能随时将每一个案例,做虚拟变量,消除自相关影响。

  举个例子,麦肯锡分析方法中的7s模型,硬件方面的战略,结构,制度;软件方面的员工,技术,方式,价值观。这七个变量大体上做到了,完全覆盖,互不干扰,然而实际上,这七个变量没改动,一个都会对其余六个有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怎么能在出现冲突时将七个变量分开讨论呢?

  下面是一个实例分析。一家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都公司,需要在2019年完成其2016年营收的3倍。以此为目的,我们以传统结构性思维做分析:

  背景/冲突:

  成都土地公开市场,土地供应量下降,价格陡增,与政府划定条件勾地难度越发增大。

  可收并购土地在2017年初早已被恒大融创万科等一线开发商,看过多遍。

  公司目前土地储备量仅有10万方,预计总货值不超过2016年营收。

  集团现金流不足以支撑高溢价拍地。

  原因:

  代表大会前,成都市政府按兵不动,未来或将持续放量;上一轮上涨行情,成都并未见顶,土地溢价空间足。企业自身实力有限,成都市政府对地产开发的把控越来越强,不易被地产商掣肘。

  待收购土地往往存在,自身土地性质,债务问题等各方面因素。

  成都公司并未有明确扩张计划,土储基础。

  集团不过是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加速洗牌,大型开发商兼并中小开发商的趋势下,迫不得已喊出了扩营收增体量的战略,以稳定信心。实际上并没有快速扩张的基础,无论是现金流还是人才储备等。

  解决方法:

  积极参与公开市场小体量地块拍卖,与中大型开发商合作操盘冠名,以提升日后产品溢价。

  引进一流收并购团队、委托顶级法务等。

  外部招聘大量人才,完成快速扩张时期人才储备。拓宽融资方式。

  说服总部调整战略,将成都公司营收目标降低。

  可以看出,以上解决方式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完全没有可执行空间。如果成都公司真的要冲业绩,那么就应该扯出集团扩张的大旗,走鸡血模式。然而这条路又必定仍走不通,因为通过原因,我们知道,集团公司也是在扯淡。

  如果以经验主义的方式将原因前置,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战略上看,成都公司前景渺茫。虚与委蛇,闷声发大财,一边捞钱一边给自己找后路,才是上上之选。

  也就是说,结构性思维的本土化,一定要将经验列为前提;在思路上,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和经验禁区。而何时以经验主义划定方向,何时以严谨的结构化思维分析,就又涉及到了东方智慧。

  东方智慧可以说是辩证的,更可以说是模糊的,倚重人的经验。几百年来,西方文明以其逻辑横行天下,以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方式,获得更高的效率。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无数个“1+1等于2”推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会变得越发没有意义。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的模糊化处理,将给予人类文明巨大的影响。这同时也是东方文明在世界主流思想中长期缺位的结果,而随着中国崛起,将得到越来越重的地位。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五):思维有结构,人生有发展

  结构性思维很适合我。我边读书边反思,有以下的体会,希望这些心得对我以后有好处。

  推荐理由有三个:

  一,在沟通和表达方面:让人知道你想说神马;让你说的更深入更细,有机会说服别人;让你更深入的想问题,研究目标,实现目标。

  结构性思维要求提炼核心观点,

  提炼中心句,沟通双方了解便于了解信息。

  层层深入,让人理解用途,便于达成共识。

  思维习惯使得复杂深入的话题便于理解和深入。

  二,在写作和思考方面:

  让你把思想的碎片更有逻辑的展示出来,让读者和思想的对话者利于接受;让你更有质量的思考和提炼和表达。

  写作的套路,帮助你整理思想,表达顺畅,提高写作的效率,打开思路。

  三,在实际行动中:

  让你系统的了解目标和行动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一直锁定和统筹目标,持续寻找改进的方案和行动,通过有针对性和有价值的思考行动,获得差异性优势和实际的竞争力。

  另附要点记录:

  96 97 98 99这几页的案例很好,使用三段论,经典模板,G+现象 原因 解决方案的模板让我受益匪浅,实际生活中 与人沟通 自我表达 写作 想问题 做事情 做计划一定要运用。

  《结构性思维》读后感(六):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结构性思维的四大原则

  (一)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是结构性思维的四大原则之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信息复杂、时间紧迫和受众需要这三种情况下,必须结论先行。比如向领导汇报工作、同客户进行信息反馈的时候。

  (二)上下对应

  做到上下对应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站在受众角度反过来思考:这样对应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是要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上下严格对应。

  例如,在给出结论和论证之后,再想一想,这样的论证是否真的是能够严格推导出结论呢?如果能,那么论证的严谨性体现在哪里;如果不能,那么论证哪里存在缺失或不足?只有这样反过来再检查一遍,才有可能确保上下对应。

  (三)分类清楚

  从思维的角度看,分类清楚使得结构性思维不再是对问题机械、简单地肢解,而是内在逻辑的体现。分类充分体现了思维逻辑性、结构性,使得思考更有条理。从分析的角度看,分类清楚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把事情考虑周全,将一个概念或一件事努力地解构,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去审视和分析。从使用的角度看,分类清楚可以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分类,我们在书籍浩瀚的书店或者图书馆中又如何能轻松找到我们想要的书籍呢?女性的化妆品也是通过层层分类,根据肤质、季节、年龄、功效、使用场景、色系等细分出永远买不完的化妆品。

  (四)排序逻辑

  排序逻辑是让受众更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一种方式。在文章中、说话时,常常使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一类的关联词,,受众就很容易清楚我们所描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和逻辑。

  结构性思维在记忆中的作用

  (一)画结构图加强视觉记忆

  经过科学家研究,视觉记忆往往比其他几种记忆更容易被记住。视觉记忆最极致的一种记忆方法叫做影像记忆法。所以在听别人说话,或者阅读文章时就可以顺手画出所听或所看到的内容的结构图,把原先的听觉记忆变成视觉记忆,把长篇的复杂的视觉记忆变成简单的形象的的视觉记忆,这样一来就好记很多。

  在江苏卫视的一档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就有记忆力超强的参赛者表示,他是运用了影像记忆法来记忆的。

  (二)结构性思维有助于找到联系

  记忆的内容是分散、孤立存在于神经元当中的。如果两个记忆本身没有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神经元就没有联系,也就很难被同时调用。生活和工作当中,常常感觉这个人的名字就在嘴边,可就是突然想不起来。好比放在两个地方的球,当需要用到这两个球时,可能只找到一个球,另一个球已经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但是如果将两个球用绳子连起来,在拿一个球时另一个球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在两个记忆之间建立起联系,比如上下对应也好,分类清楚也罢,都是找到信息和信息之间的联系,这样在同一个纵向当中的记忆,在同一个分类当中的信息,就都能一起被记住,被调用了。

  (三)结构性思维有助于加深理解

  从小背课文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对于结构性思维而言,理解是比找到联系更进了一步的联系,就是不仅仅找到的事物表面的联系,还找到了本质的联系。

  (四)结论先行有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五)结构性思维有助于整理思路

  在面对一堆数量较多又杂乱无章的信息时,可以运用结构性思维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如运用自下而上的概括和总结,概括出主要内容,方便抓住重点;也可以运用横向演绎和归纳,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帮助理解。在将所有信息进行整理之后,就可画出结构图或者运用结构图整理出提纲。如此一来,简单、清晰、概括性的提纲,肯定是回避之前多而乱的信息要好记很多。

  结构性思维在阅读中的作用

  不少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政治理论感到很头痛,那么多的内容死记硬背确实很困难,就算一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通过结构性思维的方法,或许会轻松许多。

  如果你想对一本书画结构图,首先要浏览全书,通过书的题目和章节标题掌握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书的题目可以作为结构图的主题,章标题可以作为结构图的第二层级。节标题可以作为第三层级。将大体框架绘制出来之后,就可以自由添加细节内容。这时你不必按照书本内容的先后顺序来阅读,你可以从任意一点入手补充信息,最后都能展现出书本的全景图。当结构图绘制完成之后,你就会像看一本相册一样,每一个关键词都会引起一连串与之相关的书籍内容的联想和记忆。

  除了按照章节标题来制作结构图,还可以从书籍内容本身固有的结构入手。例如把小说绘制成结构图,使用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就能够更清楚明了地展现小说的内容。从人物、环境和情节三方面入手来画结构图,主题依然可以写上小说的题目,下一层级分别写上人物、环境、情节。人物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些大部头小说中往往有上百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你可以单独对小说中的人物画结构图,就好像一些警匪片里警察画人物关系图那样。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结构性思维

  “你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能拿到多少薪水。”在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时我们可以从容解决,有时我们一筹莫展。为什么不能全面的解决问题?有没有系统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运用结构性思维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尽管“问题解决”流派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模型,什么五步法、七步法不一而足。但究其核心,无非有发现问题、解析要因、选择方案、执行方案这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

  发现现有问题或者实现发展目标,一般涉及到企业使命和战略等方面,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做详细的探讨。先假设问题是正确的,那么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解析要因。

  (二)解析要因

  用“解析”而不用“分析”这个词,是因为常常需要分解问题、层别问题,才能更好地找到要因。要因解析常常与方案的选择紧密相关,结构性思维的要点是结论先行、分类清楚、上下对应、排序逻辑。

  在这个阶段,应用结构性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图形更利于整理思维,这就好比你想找到去体育场最快捷的路线,有一张城市地图在面前是最合适的。

  为了实现目标,首先要确定讨论的主题和方向,这就是结论先行。在汇报结果时,它代表最终的结论;在讨论问题时,它代表开始的主题。主题是可以用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这样便于大家理解。

  在讨论如何实现目标时,通常的一个做法是先看制约达成目标的因素都是什么,而解决了这些制约因素就可以达成目标。

  在确定了主题之后,就进入解析要因阶段,而在解析要因中首先运用的就是“分类”这个技术。因为在寻找制约因素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头脑风暴。集合各部门的不同层级的同事,组成一个临时团队,把自己想到的因素都写下来。这时,问题来了,尽管得到的答案很丰富,有几十条之多,但是非常凌乱,如果运用这些答案去设计选择解决方案,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崩溃。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重要,希望自己提出的得到优先解决。所以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

  在分类的过程中要遵循MECE分析: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当然,做到完全的穷尽是很困难的,只要先划定一定的界限即可,界限的划定取决于对行业和市场的理解。

  首先,按照组织内外进行划分,把制约因素分成了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次,把每一领域内的因素继续进行分类。重要的是对内部因素进行分类,其实分类也有一些相应的工具,能够简化我们的思维活动。

  (三)选择方案

  进行到这里,待解决事项依然很多,这时就要开始排序了。先使用“影响-难度”矩阵图,把找到的原因按照影响程度和操作难度逐一放入矩阵中,影响程度大-操作难度小的是最优先考虑的,其次是影响程度大-操作难度大的。把这些因素再做一次冰山分析或配对分析,就得出一个顺序,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

  四步做完之后就是要画一个结构图,把讨论出来的结果呈现出来。问题解析清楚了,方案也就相对容易选择了。

  (四)执行方案

  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当然就是执行了,此文不再赘述。在执行之前也可以再做一次假设检验,用结构性思维检验一下是否符合4个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结构性思维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拓宽思路,减少无效的工作量等。同样的,作为一种可迁移能力,结构性思维还可以在汇报、述职、沟通等各个领域内使用,这需要我们潜心研究,使结构性思维这棵大树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当结构性思维遇上职业生涯规划

  (一)系统思考型

  职场人士在自己的发展中经常反复陷入一种以点带面的思考中,纠结帝们在“北京挤写字间电梯好还是丽江晒太阳好?”“我是应该选择做销售还是选择做HR呢”“老板对我的方案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不是要炒了我啊,元芳,你怎么看?”等等问题间徘徊犹豫,其实用一个结构性模型就可以豁然开朗,5W1H提示的是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展示对一个问题的系统和创新式思考。

  What--------做什么,做成什么,是目标;

  where-------在哪儿做,是地点;

  when--------什么时候做,是时间;

  Who---------谁来做,是执行对象;

  Why---------为什么要做,是原因;

  How---------怎么做,是方法。

  把这六个方面的问题思考、分类、排列以后,如下图示,可以简化、排序,得出对问题创造的思考答案。

5W1H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二) 问题探索型

  传说北大的门卫,如同古希腊先哲,会问你三个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而在电影题材里,这个经典三问也会时常出现,有一部英国电影叫《垃圾箱里的婴儿》写的就是一个弃婴的人生故事。影片主人公April不停的在追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活)?”影片把哲学的思考和流畅的情节结合起来,看起来颇有几分温情脉脉。

  现在的时代,一个个村庄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的家乡,更多的成年人在自我放逐,人们这个城市走到那个城市,有人要逃离北上广,有人要去大城市寻梦。当你准备出发的时候,不妨用下图所示的结构性思维来思考自己的选择。

我是谁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三)阶段递进型

  在网络上有一句流行的话“你现在的生活是由五年前的选择决定 ,你现在的努力决定了你五年后的生活”。

  的确,人的一生就象是一株植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国的先贤早就在《齐民要术》中写下了“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知道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就离不开对生涯发展阶段的认知和理解。

  生涯发展大师们把人的普遍性职业发展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以14-25年龄阶段的新员工为例,背熟如下图示,这个模型结构,清晰职业发展的阶梯性任务,对于自己的职场定位应该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换位思考型

  如何让“小鲜肉”们平衡理想和现实,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换位思考,在个人意愿(我想做的事)能力(我会做的事)任务(我应该做的事)之间形成重合区,使新员工从尝试喜欢现实任务,从中利用能力突破,调整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意愿-能力-任务”结构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