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此岸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此岸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此岸经典读后感10篇

  《此岸》是一本由马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岸》读后感(一):职业女性,是什么削薄了你的爱情

  《此岸》书评

  职业女性,是什么削薄了你的爱情?

  还记得《杜拉拉升职记》吗?看了下出版年份,是2007年,到如今正好十年了。那些年我们梦想着成为白领,靠自己努力在外企打拼出一片天地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点滴,毫不怀疑自己能够同样找到真爱,那位能力出众卓越的人。

  读完《此岸》,恍然醒悟,一个时代经过去。那个时代信奉努力必定能嬴,倡导女性勇敢追爱,不顾一切时间细碎如尘,渐渐落满那些过往矛盾车辙,缓慢改变了我们思考维度,这个时代的女性,敢于说我拒绝为爱付出,敢于说其实我没有那么优秀,敢于说我就是变心了。

  王微,平淡名字,没有风花雪月,也没有自带主角光环,写实到几乎搜索一遍同学录,立刻就能约出来吃饭的程度小说通篇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我却仍旧觉得捉摸不透。她的心思如同薛定谔的猫,只有看到的一刹那才有应有意义,她既不袒露通常意义上的女性纷繁情绪,也从不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为自己辩护。光风霁月中似乎没有痛苦,然而你渐渐懂得她的辛苦

  让我颇为愕然的是王微的职业发展之路,和杜拉拉非常不同的是,虽然没有否认自我奋斗的意义,但是关键时刻,都是大写的两个字:”偶然!”初中高中,在大人担心中考入重点;考大学也是偶然;对多少人来说最具有奋斗目标且为之筹备努力的出国,是她偶然陪朋友一起考试通过的。工作则处处描述如何在经济危机之前侥幸获得机会。而去香港的机会,则是老板的偶然莫名垂青。

  都是被推到选择路口完全看不到之所以要这么去做的意愿决心。王微不可谓不优秀,然而在这种优秀之中,我看不到她的自我,只能看到她顺应趋势,一次次做出选择。世界似乎是自我无法改变的,优秀只是用来遵从某种秩序的,在努力和运气之间,努力诚然重要决定因素却是偶然的。

  这,难道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女性认识犀利之处?

  我无法反驳。

  爱情,人类永恒主题,女性重要的课题

  王微喜欢上陈志浩的时候,是大学时代。校园爱情总是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纯真,那个时候喜欢就是喜欢,没有利益,不必考虑对方取舍。她不是不念旧,在漫长岁月里,在遥远距离间,心心念念,唯有这一个人而已。看到她为了他打游戏,真的好触动恋人之间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吧,做着好多对对方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人们通常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然而,面临选择,她拒绝牺牲。她不想牺牲自己的未来,更不愿对方为自己牺牲。

  仿若利刃削去了牺牲之厚重,王微的爱情薄了一层,薄因而脆,脆而易折,分手就在一瞬间。

  王微爱上了法兰克,在留学与工作的日日相对中。比起和陈志浩的纯真,这一次貌似多了生活的琐碎,然而,再一次面临同样的选择。法兰克去香港,她再一次选择了拒绝牺牲,这一次拒绝里面,还包含这既然上一次没有做,这一次也没有做的道理。法兰克似乎无辜,然而无可奈何

  利刃削去了变化中的妥协,保留执念,王微的爱情,又薄了一层,在自己打磨的透明痛苦中,法兰克去找了新的女友

  兜兜转转,都相聚于香港。

  再次面对陈志浩,旧情复燃的情节总是那么顺畅,然而王微再一次选择了拒绝。因为她明了自己的心,明了自己已经变心。

  这一次利刃削去的,是顺水推舟的自我欺骗清醒而不在意古旧的道德规范,爱情变得如此纯粹

  再次面对法兰克,她终于主动表白,不在意结果如何,只有一片心。

  一直在朦胧中,这一刻终于清晰,王微要的良人,王微自己去争取。

  利刃削去传统含蓄美德,爱就表白。没有缓冲空间,不留余地,王微的爱已经薄得易碎。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立的女性,对于男人物质无所求的女性,自知的女性,一点点把爱情削得薄而纯粹,令人心醉。

  《此岸》读后感(二):既往不咎

  去年此时还是“奴隶社会”的热烈粉丝,《此岸》是在“奴隶社会”上每周六发表的连载的小说。在某个无聊的周六清晨,随手翻了一下,于是陷入其中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回想,这一年来不管在上海、迈阿密、吉隆坡、还是香港,每一个周六清晨都是躺在床上看着《此岸》醒过来的。记得有一次奴隶主接孩子回来晚了,周六早上10点此岸还没发,大家在读者群里急成一团,“怎么还没更新?怎么还没更新?”最后作者马曳同学只得亲自现身安抚大家。

  《此岸》的读者据说按两位男主角分为“陈党”和“法党”。陈是女主王薇高中暗恋对象,大学在一起,后来女主出国分开,再后来在女主某次回国俩人又死灰复燃双方抱着“只要够爱,异国算什么”的飞蛾扑火精神折腾了一阵子。最终,陈还是辜负了王薇,而且还好死不死和女主大学最好的闺蜜在一起了。

  而法是女主的360度无死角备胎,高!帅!富!每一项都占了,每一项都杰出到打败地球其余99.99%男性,哈佛法学院最高荣誉毕业又怎样?女主不爱你;弹得一手好钢琴又怎样?女主不爱你;在纽约上东区有高档公寓阳台直接俯瞰中央公园又怎样?女主不爱你。故事的最后,陈事业有成成了土豪,想和女主再续前缘,而女主已深深爱上了法。而在今天的最后章《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里,作者很含蓄的、很意味深长的、很聪明的给了个半open结尾,究竟是什么结尾,你们自己买书去看吧。

  据说男生读者很多是“陈党”,年轻男性追求事业天经地义,事业有成了再回过头来求复合理所当然没什么可谴责的;而在女读者眼里陈简直就是个渣渣,就像神曲里唱的: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你当我傻啊!当初女主和陈第一次复合的时候,奴隶社会的主创之一闪闪女神气急败坏看不下去了,亲自操刀改剧本,果然牛逼闪闪!

  上周马曳在文末说这周五会出最终章,因为女主之前就拒绝了陈的第二次求复合,因此不难想到小说结尾女主最终会和法在一起,这也算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是,我当时真怕就因为结局明显,最终真的什么男主女主live happily ever after就俗掉了,所以今晚这个大结局很考验作者水平。最后马曳同学还是技高一筹,从标题《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医生的一句再熟悉不过的歌词开始,就让我心震了一下。读到最后,女主说:“咱们把这盘棋下完。你要是能赢了我,我就既往不咎。”话不说破才最美。

  “于是他手起子落,给了我一个痛快。”

  (全文完)

  谢谢马曳,给了我们一个痛快!

  . 曾在读者群里认识的qy同学在朋友圈感慨完满的大结局(虽然是陈党)!很想写点东西”。于是我厚着脸皮留言说“我俩一起写,从男女角度合成一篇发出来。”没想被马曳同学批阅道“两位写吧,写了发我可以发公众号。”于是我先抛砖引个玉,qy同学该你了...x.x.

  ========================================

  上面这段书评是《此岸》在奴隶社会首发大结局时我在公众号里写下的,时间过去了大半年,书终于要面世了,恭喜马曳!

  《此岸》读后感(三):此岸--心得

  就像豆瓣评论里面一样,这是一本绣着名校,律所,投行的,描写当代年轻人成长经历的一部作品。他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想要企及却无法企及,所以通过读它来感受,在小说中去经历。 关于爱情 正如萧世伯所说,当代人的爱情既不勇敢,又不单纯。书中展现了Jane的爱情,Amy的爱情,主要还是写的是王微的爱情。 Jane和kevin最终分开了。因为Kevin的家人持有的观念与简的观念相悖。不得不说,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声音,来自老一辈或者有些富二代,“女性应该受教育,但女性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相夫教子。”这种观念对于女权主义者是不能接受的,我也不能。女性在婚姻中必须保持独立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社会对职业女性的包容度并不高。 Amy和李博士终成眷属。两个人都是实用主义的爱情观直奔主题的爱情观---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因为有多爱,而是因为各取所需,彼此合适。正如萧世伯所说“两个人在一起,用爱情的标准来维系爱情,去追求soulmate,是虚无缥缈的,反而难以维持(不是不能,是困难),而用其他标准来考量感情,反而更容易天长地久。” 所以Amy先结了婚,稳定了下来。 王微和陈的第一次分手,在于男方过强的自尊心。第二次分手,在于现实因素的逼迫,异地恋的考验,其中也受到了陈价值观影响---爱情不过是锦上添花,并不是雪中送炭。对于陈来说,事业和爱情,首选事业,爱情其次。所以他失去了王微。 王微和法兰克的分手也在于现实的选择让他们不得不承受异地恋的考验。异地恋的困难并不仅仅在于身边会出现又一个mr.right,而在于,环境差异,即使感情没变,但人变了,两个人追求不同了,就很难再携手一起走了。而最终两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差了一颗星,是因为没有被满足萧世伯最后归宿好奇心

  《此岸》读后感(四):旧情人,我是不是时间的新欢

  前不久的几天我在浦东机场书店里溜达,飞机延误了4个小时。虽然看到封底简介上又是哈弗又是纽约又是情情爱爱,不免想起了烂大街的《致xx》,《xx合伙人》之流,以为又是谁在贩卖情怀无奈其他并列在架子上的书我更不想看,就这么误打误撞,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买了下来。原谅孤陋寡闻的我并没有听说过奴隶社会这个如此牛x的公共号,也没有追过什么连载,我碰到《此岸》,就是因为这无端多出的4个小时。

  我想谢谢这4个小时,让我认识了这么一群鲜活的人。

  不如让我们像林染和王微就着小酒八卦那样,一个一个地来聊聊吧。

  华少的投入

  终于也到了朋友圈好多晒戒指蜜月晒娃的年纪,才懂了王微面对华少时那种又缅怀又欣慰心情。那个曾经和我们插科打诨,做出很多只有自己知道的蠢事的朋友,那个总是张罗着吃饭喝酒唱歌打麻将的朋友,似乎总是有能力摇身一变成超级奶爸/奶妈,也不管面对的是单身狗还是分手狗,他/她都可以大聊育儿经,对另一半言听计从,事业、成功、甚至他们最爱的聚会,在家庭面前都是浮云

  并不是因为他们变了,他们只是喜欢对一件事全情投入罢了。学生时代,朋友大过天;谈恋爱了,就千里‘奔袭’;成家立业之后,所有的一切都靠边。我喜欢华少这样咋咋呼呼又一往情深的人,情商极高,又重感情,看似没心没肺,但是王微的一个小表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你看,不管陈正浩和王微怎么纠结,他都可以用一个笑话让三人行不再尴尬。如果全书让我选一个人做我的未来设定,那么我会选择Babara,有一个对我言听计从的老公,有加拿大的身份,牵着一个娃怀着一个娃,还有何欲何求?嗯,就是名字土了点,咳咳。

  (题外话,我觉得华少最后没有跟陈正浩在一起,是这本书最大的失误!)

  林染的真实

  我和王微一样,一开始很不喜欢林染的性格:一见面就对别人对身世打破砂锅问到底,凡事都有目的,说话也不客气。其实扪心自问,我不这么做都只是因为拉不下面子。我会觉得“才认识就问别人身世不太好吧”,“这样做是不是显得有点太功利”,“这样说是不是不太好”。而林染不。她想知道的事,就会无视对方的尴尬一路问下去;她觉得靠谱的金龟婿,就立马进攻;她看破了王微的心事,绝不会像萧世伯那样打个字谜,而是一个白眼直接扔过去。

  我喜欢这样直接得像刀一样的女孩子。虽然和Jane相比,她不够温柔贤淑;和王微相比,她不够单纯天真;和Amy比,她又显得过于老练,但是我喜欢这样毫不掩饰的林染。她想要的,就去拿,去争取,甚至去抢。但是她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纽约的工作,支持被裁员的Mike,义无反顾地去香港追随她的幸福。如此果断坚决女孩子,即便偶尔世俗了些,三八了些,但是当我看到她穿着礼服还张罗着不许大家为难新郎的时候,以及扔捧花之前还给王微递眼神的时候,不由得佩服她的真实。她和王微像是两个极端:王微兜兜转转,林染单刀直入;王微看似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无比贪心,林染看似斤斤计较其实无比专情。这也许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北京城中文系才女,以及上海滩逼仄弄堂里打拼出来的姑娘,到底是被她们诠释淋漓尽致

  萧世伯的通透

  王微真的挺酸腐的,跟谁聊天都喜欢诗词歌赋轮流来一番。法兰克这样外黄里白的ABC也就被糊弄了,然而萧世伯不会。你跟他聊莎士比亚,他就回你十四行诗;你跟他聊梭罗,他就给你引用瓦尔登湖;你跟他说《白衣飘飘的年代》,他就说叶蓓是他的理想型女孩。面对萧世伯,王微那点儿学院派的东西还真的只能甘拜下风。

  和林染图一时嘴快说的实话不同,萧世伯的实话,才真的配得上“忠言逆耳”这四个字。看似只谈风月的他一眼看穿了王微和陈正浩的差异,听说两人决定远距离恋爱之后,没有祝福,而是哐当一盆冷水扣在王微脑袋上。萧世伯懂女人,所以他知道王微只是放不下那些情怀;萧世伯也懂男人,所以他知道在HLS的女朋友面前,就算是陈正浩考来了Boston,也只会加大两人之间的落差。萧世伯说中了。陈正浩最终还是没有来,王微也不愿意为了这段感情放弃什么。所以嘛,只有少年才会追着初恋不放,真正看透世事的高人,只会喜欢“20岁左右身材火辣的女孩子”。

  Amy的简单

  Amy真的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子。她的世俗和林染的不一样,林染至少会在不熟的人面前努力维持那么几秒中形象,而Amy真的是不怕别人分分钟看透她的那点儿小心思。从刚认识那天对法兰克开刀,到和李博士迅速确定关系,我想如果我是王微,会更加变本加厉地笑话这段恋情。李博士这样的男孩子多了,广撒网,多捕鱼,总会碰到一个上钩的。Amy虽然简单,但是她不傻,她清楚地知道“我不爱他”这个事实,但是权衡之后觉得李博士各方面还不错,也就在一起了。这个故事好像《非诚勿扰》:男嘉宾极力展示自己的优秀,对每个女嘉宾都献尽殷情,女嘉宾看着自己的checklist,觉得符合标准就留个灯,不管他是不是为自己而来,只要最后能牵手成功就行。

  Amy和李博士诠释了现代人快餐一般的爱情:不需要郎才女貌,按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婚姻和爱情分得很开。就连最后辞职回上海,Amy也承认不是为了真爱,只是觉得自己在贬值,李博士在升值,就暂且攒着这支绩优股慢慢熬。

  李博士是幸运的,碰到了王微这样爱面子的人,没有捅破他那见谁都是真爱的伎俩。其实就算说了,Amy也不一定介意:反正又不爱他,就不会吃醋嘛。他也该感谢被炒鱿鱼那天的地铁,怎么刚好Amy就在车上,还主动不计前嫌。他的下半辈子,应该会对Amy言听计从吧。正好遂了Amy的心愿。

  说实话我真难想象这两个人啪啪啪的样子。

  也衷心希望自己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要嫁给李博士这样的人。

  Jane的勇敢

  义无反顾的林染不是最勇敢的人,因为她知道自己要是孤身一人留在纽约也不一定有多大成就。奋力前行的王微也不是最勇敢的人,因为她总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我真心佩服的人是Jane,拥有不需要她努力的家世,幸福的婚姻,极高的学历,优渥的生活,但是她为了坚持做她自己,可以对这些say no。

  这个世界总是对穷人很宽容。比如,穷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州立大学,家里恨不得登报庆祝。有钱人家对孩子,考上哈佛法学院,大家就会觉得理所应当。如果你不巧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还嫁了个有钱人的话,身上的包袱就更重了,简直就是三大stereotype齐头并进:富二代肯定没法好好读书;当太太了还读什么法学院,回家插画学茶艺去;我靠你住在曼哈顿顶级公寓跟我们这些穷逼竞争,老天爷不公平!!

  你BB什么BB,龟兔赛跑那是童话故事,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起跑线比你高,长得比你好看,还跑得比你快的富二代,不服打我啊。

  我爱Jane的单纯与勇敢。那么多HLS的精英里,有的是为了拥有高薪的工作,有的是为了能成为人上人,有的是听父母的安排,有的是看了太多《sex and the city》,而Jane,就像她的名字那样,简单明了地说:“我觉得法律一定是很有趣的职业,所以我就考了法学院。”(卧槽,吊炸天的兴趣爱好啊。我小时候也觉得法学很有趣,为什么人家就考上了哈佛法学院,而我就止步在了每天收看今日说法呢?)

  其实我预料到Jane会选择离婚这条路。因为她知道,优越的条件都是别人给予的,而有一种幸福,就算抛弃所有也要坚持,那就是选择的权利。虽然Kevin是个人见人嫁的好金龟婿,但是庞大的家庭压力是容不得事业心强的女孩子的。他们的潜台词往往是:钱你随便花,时间你随便打发,但是你的人是我们家的,这个家才是你生活的重心所在。如果Jane和林染一样是从社会边缘家庭打拼进上流社会的拜金女,她一定会放弃学业,委身于家庭,毕竟这已经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Jane已经拥有过一切,她不羡慕衣来伸手的日子,因为她随时随地都能用自己的工资卡去买个birkin。“我才不会为了万贯家产放弃自己的事业。”——这句话,只有她有底气说出来。我爱这份透着深深壕气,宠辱不惊的自由。Jane,我们做朋友吧!

  王微的侠气

  虽然我对两大男主都缠着王微不放这件事心怀嫉妒,不得不说,在现实中,王微这样的女孩子,凡夫俗子不敢追, 英雄豪杰抢着追,追到了还要时刻警醒着,因为她很可能突然消失。从北大中文系到HLS,从纽约到律师事务所到投行,王微没提自己有多牛x,但是她周身都印满了大写的“精英“二字。这厮努努嘴,说,都是自己运气好,一不小心就考上了最好的法学院,一不小心就进了事务所,一不小心就被投行的K女王看上了。。。这么多的“不小心”里,有多少通宵看书看case做案例的夜晚?她云淡风轻地说:只是我运气好罢了。(我靠,你确定不是上帝给你加了女主光环?)所以说,运气是强者的谦辞,弱者的借口。这些随便拿一个出来都可以闪瞎居委会大妈双眼地成就,王微看来,只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事情罢了。如此一个风声水起的女侠,她心心念念的,还是故宫角楼的月色,波士顿圣诞节的唱诗班,法兰克慢条斯理泡出来的咖啡,以及陈正浩手指间的烟味。

  是啊,在感情面前,就连K女王都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呢,何况王微。

  都说王微是自私的。我也这么觉得。她的自私是那么真实。她不愿意为了陈正浩放弃纽约的办公室,不愿意为了法兰克在事业上升期调离,不愿意在心有所属的时候接受任何人的好意。她的自私,源于她的诚实。人们都喜欢赞颂为了爱情抛弃事业的女孩子,好像这样的女生才算是侠女。都怪金庸和莎士比亚,写了那么多为情而死的女孩子,害得我们好苦!话说回来,像王微这样读遍了风花雪月,向往真爱的女孩子,能够在陈和法两大男主的轮番轰炸下一直听从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侠肝义胆吧。所以她的真爱,一定是K女王(跑偏了跑偏了)。

  王微是一个在感情中追求完全平等的人。这种平等,不是所谓的男女平等,或者金钱平等,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比如,她不愿意用感情绑架陈正浩让他出国,也不愿意用感情强迫法兰克留在身边。她在整本书中都无时无刻不在说:“你来,我受宠若惊,你要走,我绝不挽留。但是你放开我之后,再想回头,就得我说了算了。”你看,这把感情帐,算得比林染好多了。

  记得萧世伯某次劝王微的时候说,其实两个人决定共同承受这些感情负担才算是勇敢。可我觉得,不管周围是成双成对还是劳燕分飞,她都不为所动的心态,才真配得上勇敢二字。

  我喜欢王微对一切心理活动毫不遮掩的描绘(作者:呃没办法谁叫是第一视角呢。。。)我喜欢她直面所有的不知所措,喜欢她坦白地描绘自己地紧张,喜欢她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喜欢她突如其来的表白,也喜欢她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也敢看着陈正浩说:我还是没办法和你在一起。

  有种!这位女侠,朕大大地喜欢!

  陈正浩和法兰克的幼稚

  虽然我也希望身边能有一个哪怕只及他们三分之一的单身适龄男子,但是在此还是要无情地批判这两个自私的直男。直男有两种,一种就是不懂女生,一种就是自以为自己很懂女生。陈正浩和法兰克偏偏都是第二种。他们以为,自己的沉默隐忍是在帮王微分担。他们以为,自己的努力奋斗是为了和王微有更好的未来。拜托,人家都说了,老娘我一不缺钱二不缺爱,你们不要自己给自己加戏在那边默默承受了好么。有事好商量!

  回观王微的两次暴走,都是因为男生背地里做了决定。第一次是陈正浩眼瞧着都要扯证了,非得放弃辞职。第二次是法兰克眼瞧着都要扯证了,非得悄了眯地跑去辞职。扯证和辞职,到底哪个更重要!我要是王微我也会暴走的。。。

  话说回来还是王微太强,虽然她浑身带着悲秋伤春的气场,但我严重怀疑那是她用来掩盖自己女王气场的障眼法。她太强,才会让陈正浩不甘心去读一个排名没有哈佛好的学校(NYU也很好了陈正浩你够了!),她太强,才会让法兰克不知如何正确地使用霸道总裁地姿势直接推到,只能怂了吧唧地躲在纽约下棋。。。

  不过看到每次这两个直男有了什么事业上的发展,都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回来追王微,还是不禁感叹:直男就是直男,非得要比个你强我弱。没救了。

  所以男孩子多大都还是男孩子,想要变得强大,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这么热血的情怀,再幼稚我也原谅你们了。

  关于友情

  喜欢书里所有的友情。尤其喜欢那群女孩子,在办公室被压得再喘不过气来,也要趁午间休息的时候一起吃个寿司。我想起我散落在世界各地的bitches,她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精英到让我不敢马虎,一定要拼了老命,换来在同一家沙龙做spa而不用担心信用卡的悠然自得。我也喜欢法兰克在Mike离开时那段剖白,对友情的依赖与顾虑,像极了我小时候。还有华少和王微,萧世伯和王微,让我想起了我那些只谈风月不谈爱的好哥们儿,他们有的已经成了妻管严,不怎么和别的异性联系,有的还单着,偶尔开一开“30岁的时候咱俩凑活”的玩笑。我喜欢这样不带雌雄荷尔蒙的如水之交,因为害怕有一天会失去他们,所以想和他们一起努力脱单,以后多几个人凑份子给幼儿园老师塞红包。

  另,陈正浩和华少不是友情,不评论。

  关于职场

  还没有经历刀光剑影的我,也对书里不多的几个案子情有独钟。虽然从事的不是金融或者法律行业,但是看到那种一夜之间天翻地覆的气势,还是觉得非常酷炫屌炸天。以后我一定会对那群CBD里吃盒饭的孩子们好一点,他们真的太辛苦了!也要感谢马曳,在描写无情厮杀的时候,留下了S法官、栗原、K女王这些让人温暖的眼神,让我对职场仅有的一些憧憬苟活至今。

  关于爱

  算来也是出国快9年了,书里的每一个场景,我又都碰巧去过,所以代入感自然很强。还没碰见法兰克一样又优秀又喜欢我的人,而兜兜转转间,我和我的陈正浩也早已没有了太多可能。你看,死到临头我还用了“没有太多可能”这么一个保守估计的词。

  我知道,那些放不下的始终放不下。

  不论我跟多少人吐槽那些是是非非,黑他千百遍,深夜惊醒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人还是不会变。

  没有微信的时候我每次回国都会策划点惊喜。

  朋友们都不怎么和我提起这段事,因为每每提起我都黑得他体无完肤,然后再把自己也顺带黑一遍。

  有一段时间约定了五年之后要给对方一个更好的自己,我甚至改变了毕业后的计划,想先拿到身份再继续读书。

  我们算着时差,说着晚安,以及一切肉麻的话。抱着手机每天拍这里那里的照片,想给对方看看自己生活的样子。

  也是说过会来看我,也是构想过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小窝,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

  也是说过不然干脆在一起得了,反正最后都是这个结局的。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他信誓旦旦的时候,我就会很悲伤。

  我终究说服不了自己,假装牺牲了什么,故意给对方感情的包袱。又或许是我自视太高,放不下那些过眼云烟。

  最后一次,陈正浩说要结婚的时候,王微说了这么一段话:

  “有一阵子,我曾经反复听《漂洋过海来看你》。每次听完,我总是难以压抑心里的怨气—— 我在美国度过的那些觉得寂寞的时候,觉得生活艰难的时候,甚至只是在超市不小心买了太多东西发现自己无法拿回家的时候—— 这些我都能自己应付,也都自己应付过来了。可是我还是会想,在我软弱的这些时候,你在哪里呢?”

  你在哪里呢?

  《此岸》读后感(五):Leap of Faith

  我觉得这个书名的翻译真的太到位了。

  记得还是我几周前,正在百无聊赖的一边在脑中过一次公务出访的小电影一边刷着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珏师妹说到这本书,@了我一下,还真有点好奇。因为珏师妹一般是除了那种大部头的学术之外就看些很通俗的韩剧的典型学霸——所以,此书必有惊奇之处吧。

  但是买书这事儿我一直耽搁了,因为忙起来的时候真的是狗一样的忙……所以……

  闲话少说,反正书到三天我就看完了,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在心中不断的说:“卧槽,这不就是我的生活的翻版么”一边在心中哭得稀里哗啦的。

  好吧,其实我的经历也挺奇葩的:莫名其妙来的一次去美国上学的机会,回到帝都之后阴差阳错去投行混了一个多月,然后加入了朋友的创业团队,经历各种狗血事情之后慨然回到校园,忽然发现自己很羡慕平淡的生活,于是…选择了平淡却发现又是一片江湖,于是就干脆在这江湖里沉浮咯。

  其实呢,这本小说,大概也是说的这些事情。

  关于留学:

  写给曾经留过、在留、和即将准备留的盆友。

  在我自己没有那段经历之前,很难想象出一个人在海外时候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沉闷和那种强烈的需要找个人在一起的那种愿望。其实本质还是寂寞了,挺脆弱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在我刚刚开始在帝都的大学生涯时候也是一样一样的。不过那会儿周围好歹是熟悉的环境,交不完的新朋友。

  扯远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留学生真的能融入一个native speaker的社会里么?倒不是不可能,但是真的很困难,毕竟,人总是想要和自己类似的人一起玩。

  关于投行:

  描述的真纯洁善良啊,可惜了那一肚子坏水的投行人…感觉杜拉拉里面描述的都是很傻白甜的投行人…还好我在投行混的时候帝都的天上人间还开着,让那帮奇奇怪怪的大叔们好歹有个发泄的地方。

  总之,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四十好几的大叔一脸严肃的盯着一个40公分高的马里奥玩偶还是挺囧的。

  关于爱情、婚姻、人生的选择:

  你信什么?

  你想要什么?

  绝大多数的人,这两个问题,是考虑不清楚的,于是只有用“钱”来做一个衡量标准。

  量化到普遍均制化的状态下,人生也许真的没啥意义。

  所以我觉得阿肆的《我愚蠢的理想主义》这张专辑其实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大龄青年们的心声:心里有个人,现实中有个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压力,peer presure,两面三刀的“闺密”和朋友。

  总之,人要是能单纯下来,真的是件挺不错的事情。——女主能在最后想清楚,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只是,只是,最后奉劝各位大龄男女青年一句:现实中真的没有那么多Frank。

  仅此而已。

  《此岸》读后感(六):我倒觉得适合平淡务实的人看

  想要打鸡血的、找到动力奋力拼搏的、成长励志故事或者鸡汤的读者,这本书不看也罢。娓娓道来的语调,在我看来更适合一个人安下心来慢慢看。随着王微的生活轨迹一路走来,真是有一种机智版的我重活了一遍的感觉。

  王微是个成功人士吗?从世俗角度来看必然是的,我也如此认为。但是她却并无矫揉造作,以加班有车接送、入住高档公寓和酒店、一周空中飞三五次的生活为常态,同时也不认为连熬两个通宵、开十几个小时的会议很奇怪。一直以来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多事情都要权衡再三,这种谨慎几乎贯穿于整部小说。作为读者,虽然在某些时间节点我做出的选择也许与她不同,我却完全能理解她的想法。她和市面上很多智商或者情商有缺陷的小说主人公一点也不一样。【是的,我认为那些在小说里做出明知是错误决定,却用“冲动”作为借口的男女完全是智商或者情商上有缺陷。】

  简单来说,我现在对于问题的思考更偏于理性化,很难去相信那些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心路蜿蜒曲折的历程。那些误会啊、爆发啊,太戏剧化,而生活上的琐事,日常的边边角角,被裹挟在生活的洪流中按部就班去学习工作……诸如此类,才常让我在人生中找到汲取能量的闪光点,进而努力过好平凡的生活。

  连载也是从公众号奴隶社会上看起的。因为觉得在公众号上发文的人都是大牛,对书也很有期待。事实证明也没有让我失望。

  《此岸》读后感(七):世间始终你好

  这本书开始连载的时候,我还住在香港的宿舍。在冷气声中趴在床上看完开头,中文系学生王微拿到哈佛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跌掉别人眼镜同时从男友那拿到了“不过是运气好”的总结,接着远赴大洋彼岸。

  完了,这两人肯定不会在一起。 等连载的时候我这么默默想着。之后我自己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突然跑去美西,忽悠了一段时间回到香港,再下定决心搬到上海。兜兜转转之后突然发现那边厢尘埃已定,连载变成了实体书,王微和两位男主经历各种狗血桥段后,果然还是抛开校园恋情,选择了君子Frank [1]。而在那些或偶然或刻意的日常比较间,陈正浩被Frank遥遥甩开,到最后,这段纠葛只是来自遥远过去的故事,所有人,大概包括男女主,都在等待他们俩的一个痛快再开始。太惨了呀,陈正浩。

  陈同学惨,说完“运气好”后,他和王微踏上了不同的人生。倒不是因为异地恋,主要是因为王同学是一个说的和要的完全不同的人。她吐槽律所无情,同时会带病开OT,喜欢和朋友闲谈八卦,而白天每一刻都在为职业路径打算。这样一个人,她听到男友评价她拿offer是因为“运气好”会如释重负,会在刹那认为对方才是自己的知己,但不会和说出这句话的人作为伴侣生活在一起。所以陈同学是夜半钟鼓楼,雪后护城河,是重重压力后一个自在的阙口,是王微最隐秘逍遥的愿望。但是天总是要晴要亮,工作还是要干的。另一边,Frank听到这类消息只会诚恳地感到高兴并为她指点下一步方向,无聊,有压力,循规蹈矩,偏偏那才是王微需要的(虽然她未必说出了口)。

  书中两人的差异一发不可收拾地展开。陈正浩吐槽王微实习时还有司机和公寓,表白说要去纽约读书却悄悄反悔,重逢又一厢情愿地想重拾旧梦。这么看来,Frank实在靠谱太多了。不过在作者大段描述两人间尴尬的牵绊,让读者们恨其不争的时候,我倒是突然理解了王微的放不下。现在他们已经不是心有灵犀的学生情侣,王微身边的备选男条件又明显优胜许多(大概),怎么看他都不是正确选项,然后那种叫感情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浮现了出来。在初恋无可替代的光环下,外界条件的缺陷反过来像天平另一端的砝码一样证明了这份感情的重要[2]。

  当然,最后男主女主因为各种因缘巧合又在一起,过去的浪子就像浪漫一样过去了。只不过很久以后,王微或许还会想起那段痴迷夜半陈正浩(oh no)的日子,诚如一句极老的歌词所述,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但爱心找不到比你好。

  注1: 这篇书评分几天敲完,前后毫不连贯,但至少在写下那个标题的时候我其实想为陈正浩说几句好话的。

  注2: 我和女主性格完全不同,而且基本上算在寄宿学校长大,身边同学举家搬去另一大洲或者几年后又回流都算常事,所以不太能理解她为了不去香港而宁愿分手这种脑回路。总而言之,落笔时有负面偏见。

  注3: 本书写的职场部分非常值得推荐。

  -

  [1] 东岸的Frank和西岸的David简直构成美国华人大头…

  [2] 此处应该有个心理学理论的然而我忘了...

  《此岸》读后感(八):你就要变心像时光难倒回

  快一年前,有人推荐我读读刚出版不久的《此岸》,还说“您老人家将来可以向萧世伯方向发展”,当时我没太在意。几天前,在另一位朋友推荐了《谪仙记》之后顺藤摸瓜买了《此岸》,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

  我觉得马曳对我们理科生可能有着刻板印象,主要的表现就是她笔下的李博士和萧世伯迎合了世俗语境中对理科生的想象:扣扣索索的北美猥琐男和闲云野鹤的中年胖大叔,一部分人精神物质双贫瘠,另一部分人彻底相反。事实上,这也是自从《围城》以来人们潜意识中知识分子朋友的一般面目,前者近乎褚慎明,后者近乎董斜川。其实,还有不少人精神丰厚而物质贫瘠,不像萧世伯那样滋润地生活于高雅情调之中,但也不像李博士。当然也有人物质丰厚而精神贫瘠,但这样的人一般不会去搞学术。不过,《围城》里还有李梅亭、高松年和汪处厚,而《此岸》大概还没有写到法兰克们中年黑化后的年代。

  说到《围城》,它的影子总在《此岸》中若隐若现。小说中借王微的心理描写的种种人情观感和文字游戏,颇有当年默存先生的语言特点。《此岸》中直接引述《围城》的地方至少有两处,一是第 24 章王微短暂地回到上海时,感受到“这社会毕竟跟方鸿渐苏文纨从欧洲回来的时候不同了,没有人会请我们去讲梅毒和西方文明”,二是第 40 章 Amy 提到如果李博士留在美国,“从此就会像《围城》里的方鸿渐一样做个平淡乏味的好丈夫”,由此不禁令人推想马曳心中也有与《围城》比较的潜意识。但《此岸》不如《围城》那么清高,商标、酒馆、奢侈品随文都是,消费主义在背后暗流涌动,而《围城》充其量只写了馒头夹风肉这种本位文化三明治和苏文纨那顶希腊狩猎女神的草帽。

  倒不是说《此岸》不如《围城》清高就不好,想必这也是作者所处境遇不同之故。如果让萧世伯来写这一段故事,我估计一定就能写成《围城》那种风格,因为他和默存先生一样有着尖刻的毒舌、悲悯的情怀和读书的志趣,或许有点不同的是萧世伯身边二十出头身材火辣的partner。但如果是那样的话,陈正浩和法兰克的形象就不会这么丰厚,就会被他解构成一个个碎片,再难以拼接成完整的人。这其实就是《围城》的问题:作者太聪明,以至于显得每个人物都很笨。《此岸》是女性视角,正好提供了一个感情充沛的观察位,让我们跟着体察人心深处的复杂性。

  所以我们学习理科的人,年轻的时候智力水平高过荷尔蒙的时候,往往会喜欢《围城》的一针见血,觉得通过解构和分析总可以解决一切人和事,或者至少理解他们。但人就是这么复杂,不是靠一两句话就能够一锤定音,你可以花上一百年认识他们,到头来只需要一秒钟就让你重新惊讶。总会有某些节点,总会有某些人,在你的身边来了又去,或者去了又来,提醒着你那一套安如泰山的逻辑思维不怎么好使。当然你可以选择冰封不解,但也可以选择消融迎春。

  本来想说变心的,结果说了这么多比较《围城》和《此岸》的话。不过转念一想,其实这也是一种变心,我可能还记得《围城》中每一个段子,却不再喜欢它了,居然开始读起《此岸》这种文字来了,这不就是一种变心吗?这么看起来,我正在远离成为萧世伯这个方向,但却已经不知道去往何处诉与何人了。

  《此岸》读后感(九):不负青春,不负年华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旅行,有时我们会走错路口,有时我们会迷失方向,有时我们会一路向阳。或曲曲折折,或坎坎坷坷,或顺风顺水。走过的风景,路过的城市,认识的朋友,谈过的恋情,都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或渐行渐远,或慢慢沉淀,有的刻骨铭心,有的随风而去,它就是我们一路走过的青春和年华。不管得与失,好与坏,我们应该不负青春,不负年华。

  有的人浑浑噩噩几十年,到头来不知道自己的路到底在何方;有的人从头到尾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所想所思所要。不管什么样的青春什么样的人生,不管我们身处咫尺的国内还是远在大洋彼岸,我们的青春我们作主,我们都应该向着我们努力的方向行驶,一往直前。

  马曳著写的《此岸》是一部以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律师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此书讲述了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女主角王微阴差阳错地考取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成为了一名法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了美国律所做律师,却被意外外派到一家投资银行工作。在银行法律部工作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K女王的赏识,最终留在了投行部。她在事业上风生水起,虽然遭遇了不少艰辛坎坷,但是却在挫折中积累经验,成功对抗,以胜利告终。

  就感情而言,她也算是收获满满。因为一直对初恋陈正浩旧情不忘,却不知因为彼此距离遥远也能改变一切。幸好最后和法兰克幸福地握手,我心里才有一些安慰。从第一章我就觉得她一定会和法兰克发生点故事,只是这一路走得太辛苦,起初的有情无意,到后来的有情有意,都因为各种芥蒂一一错过。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想起了《何以笙箫默》中的男女主角的剧情。所幸最后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没有枉费我一直纠着的心。

  人们常说青春如水,变化莫千;青春如酒,亲杯风尘;青春如歌,应韵而起。细读王微的一路情感,深有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长历程叠加起来的痕迹,它更让我明白了青春不是三月的桃花满枝头,不是六月的炎日娇火逸起,不是九月的菊花艳丽逼人,不是寒冬的蜡梅傲立雪霜。随着时间年轮的洗礼,为了保护我们那脆弱的心灵,开始在自己的王国里筑起了一道又高又厚的围墙,希望通过隔离于世的心墙来寻求内心的那一份安宁。我们挡住了利剑的入侵,却也挡住了暖流的过境。

  人说工作与生活双丰收,才是幸福的人。如果你只收获了单方面,那顶多算成功了一半。有时我们越是想到得到什么,却越是得不到什么,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知道背后寂寞的滋味的苦痛与凄凉。趁着我们年轻的岁月,把握好眼前的幸福,把握好现在的机会,把握好自己的青春与年华。

  就是这一纸青春,我也希望我们能如王微和法兰克的结局一般,在青春的路上付出过、努力过、追求过,为之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为之自己的爱情而努力,不负我们美好的青春与年华。

  《此岸》读后感(十):寻找内心的平和

  看书时,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管风琴的声音在低音处庄严肃穆,充满了抚慰灵魂的力量,在高音处又极为华丽而摄人心魄,让人只想一己之卑微的所在,仰望永恒之中神的慈悲。也许是因为管风琴,也许是因为拉丁文的歌词,也许是因为在教堂里,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如摧枯拉朽般带来内心奇异的平静和不明所以的喜悦之情。我在这音乐里心醉神迷,直到三四首赞美诗之后才缓过神来。让我想起有次和同学一起去教堂,其间也有大家合唱赞美诗,偌大的空间里,大家的合唱声回荡其中,纵使不解唱的是什么,但那种此时与外界隔离,内心一片平静的感觉真得很好,彼处再多繁杂都有此处无关!除了佛堂里笃笃的木鱼声,山谷里飞泻而下的瀑布声,教堂里大家虔诚的合唱声,都可以给人带来心境的平和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此岸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