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6 21: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读《曾国藩家书》,能学到什么?

  曾国藩,晚清第一中兴名臣,身后曾誉“千古第一完人”。早年致力学问,广泛涉猎文史、书法、理学、典章制度等,后置身官场,效忠清廷,戎马倥偬,扶厦既倾,虽未成为著述大家,但其传世之作《曾国藩家书》,因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足以成为国学经典人生宝鉴。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崇拜之,称 “足为吾之师资”;之于代代凡夫俗子,曾公更是不下神坛。其家书,一版再版,热度不减,现在我手里的,是 “斯坦威”新近推出的《曾国藩家书》裸背线装版。

  曾国藩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研学其《家书》,学习什么?愚以为:

  第一,学习其养生之道。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 “弟此时无论如何懊怫,如何穷窘,总以保养身体为第一着”,“惟望兄弟各善调摄,异日相见,尚各康强为幸”,等等,这些既体现了曾国藩对养生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家人关爱。 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第二,学习其为官之道。丰厚文化底蕴和清廉的为官之道,保证了曾国藩的步步高升和乌纱帽始终无虞。在与其弟曾国荃频繁书信往来中,每每教育和警诫其弟如何为官,在此仅举一信,便可知其为官之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余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刮平削平之意),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曾国荃,字沅甫,在信中简称沅)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日面色,日言语,日书函,日仆从、属员。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了曾国藩廉政勤政自警自律的为官之道,为此,后来人推崇其为“官场楷模”。

  第三,学习其治军之道。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军神刘伯承评价最高了。一次,刘伯承在与薄一波交谈时说:“这位曾文正公,他的家书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薄一波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 刘、薄的高论在此,余则勿需赘言了。

  第四,学习其为人之道。,《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和先贤不懈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例如,在写给诸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其家书字字珠玑,句句妙语,展示了他的人生理想、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和他待人谦虚、戒骄求进的优秀品德

  第五,学习治家之道。对儿子,曾国藩在在千里的家书中又不一样了,他教给儿子学习方法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讲授读书做文之法,教给儿子诗歌技巧,如“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专心读之,必与尔性质相近”;指导书法艺术,如“临帖宜徐,摹帖宜疾”等;很多时候是一些警言名句式的告诫,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甚至直接询问“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彰显了他严父的形象和浓浓的父爱。读者拜读此书,仿佛书者在为己直面教诲

  第六,学习传统家书之道。传统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国之瑰宝,应予传承。《曾国藩家书》,可谓篇篇为传统家书之范文。在称谓上,曾国藩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对父母,曾国藩亦如此恭敬,称“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对叔父,曾国藩恭敬有加,称“侄国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座下”“侄国藩谨禀叔父母大人礼安”“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对弟弟,亲切随意,称“四位老弟足下”“诸位贤弟足下”“四位老弟左右”;对妻子,曾国藩称“欧阳夫人左右”;对儿子,称“字谕纪泽” “字谕纪鸿儿”;对侄子,曾国藩则口气比较温和,称“字寄纪瑞侄左右”。在启辞的书写上,曾国藩不拘一格,因人而宜:如“惠书奉悉,如见故人”“捧读德音,喜出望外”“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对长辈称“接手谕”“接读大人示谕”“接家信”“得悉一切,不胜欣慰”“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等。对弟弟,很少客套,大都直奔主题。对儿子,曾常用“接来禀”“接尔禀”“接尔安禀”等。传统家书之正文、结语、祝辞、署名等诸要素,曾亦严格遵循体例,此不一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篡改云:熟读曾氏家书,传承传统家书。

  以上六项,读《曾国藩家书》,必有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读曾国藩家书之感悟

  曾经有人这么评价曾国藩: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初读《曾国藩家书》后对其为何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并被后世之人所称赞明白了些许,这位15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德行和修身之法,至今仍然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全书共167封曾国藩的家书,覆盖了他人生的31岁到57岁这段重要时间。其人生也经历了四个皇帝:嘉庆(曾10岁)、道光(曾到40岁)、咸丰(曾到51岁)、同治(曾到62岁)。大致可以概括为:童年在嘉庆、成熟在道光、波澜在咸丰、收获在同治。

  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切情感表达,随相隔百年的时空,但给人的感觉是那般的亲切和真实,如同在读自己家人所写的信一样。

  因为跨度时间长,读其家书的同时,也如一同经历了其一生一样,感悟着曾国藩人生的起伏变化。我今年34,能够体会到的也仅仅是我现阶段阅历体现的程度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得到更深刻认识实践

  我感悟最深的是其德行和修身之法两个方面

  一、进德:

  孝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人、结交有益处的朋友、帮助品德高尚之人、提拔优秀的人才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百善孝当家。中国的传统是不能忘记的。

  看过曾国藩在信中对其父母长辈的恭敬,再对比我自己的诸多行事,顿感相形见绌。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他们已经老了,用心陪伴是对其养育之恩最好的报答了。

  我是独生子女,故对家人的关爱是要多放在妻儿身上。

  无论结交朋友还是帮助他人,都不能出于求回报心态为人处事,少些算计、猜疑和计较,多些真诚宽容信任

  二、修身:

  努力要达到的境界:能立能达

  立:发奋图强

  达:办事周到

  为达到这个境界要做的事情

  1.发展自己之所长

  2.研究认识事物本质

  3.实践自己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

  4.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5.无论何时不胆怯,有事时专心致志、心无杂念

  6.每天静思、读书

  7.读书不二

  8.坚持史书

  9.不骄傲、不自满

  10.戒傲戒惰

  11.勤奋节俭、谦虚

  12.谨言慎行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知行合一,明白怎么做是一回事,能否执行是另一回事。不能眼高手低。以此告诫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曾国藩为人

  很多人都在讨论如果曾国藩当时造反,中国可能是另一种局面。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心理满足。 曾国藩曾不止一次在家书中提到,他对于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成就是非常满足的,已经是感念皇恩浩荡了。创建湘军后,家书中一直告诫家人,在军中已属高调,在家乡一定要低调为人,不可仗势。说明在创建湘军后,他已经感觉如芒在背,如此,他怎么会去造反呢?

  2. 读书人信仰。中国每次的改朝换代,没有几次是从读书人开始的,他们兢兢业业,恪守信仰。家书中也体现曾国藩很好名声,贪恋名誉的人,一定不会让自己背上造反的骂名。

  3. 军队性质。 历史上极少带领国家之兵来反对国家的。虽然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属于团练性质,但基本上也是国家钦点,名正言顺,如果曾国藩造反,湘军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归宿,衡量自己的得失

  4. 朝廷的威望。虽说当时大清朝外有英帝国主义,内有太平天国。但是大清一直以来的威望还在,只是在慢慢瓦解,如果此时曾国藩造反,大清朝会用举国之力平叛,成功率不能说没有,但是极小。

  5. 每个人的算盘。当你身在朝廷,把握湘军,人人对你敬重,誓死追随。但是一旦反叛,没有了大清朝站在曾国藩背后,这些誓死追随的人,有多少还会留在曾国藩背后?

  6. 朝廷一直在刻意打压。曾国藩创建湘军以来,一直战战兢兢的原因,大家应该能猜的到。他已经知道朝廷对他有打压之意。创建湘军的同时,大清朝又支持不同人员创建了地方的不同团练,内层深意肯定平衡意思

  曾国藩不愧为中兴名臣,家书中日日夜夜都在恪守勤俭谦。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每日所为,让人佩服敬重。也确实是曾国藩,让大清朝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然而终是大道不可挡!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从《曾国藩家书》中看读书、养生、治家之道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最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其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

  以上是《曾国藩家书》中对曾国藩本人的介绍,作为“千古第一完人”,能够达到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其身上必定有一些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读完所有家书之中,对我个人触动最大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读书之道。在家书之中,曾国藩时常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去读书。

  1)重要性。“能得外差,固为幸事,即不得差,亦可读书养望,不染尘埃”。在他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需要通过读书、考试求取功名利禄,因此如果能得到一份差事,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若得不到,也可以通过读书提高声望,不染尘埃。这句话放在现在的年代,依旧可以通用。比如很多人在求学时通过读书、考取好的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甚至有很多人在工作后依旧能够通过读书不断精进所需技能,求得好的工作或事业。而即便这些都无法达到时,依然有很多通过读书修身养性,所谓“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容颜改变,正是来源于内在心态的改变。

  2)读书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读书除强调志气志向之外,也要有见识和恒心。也可以理解为,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但此广泛读书又涉及到一个方面,也是家书中常提及的,“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主题阅读方法相似,精而广,围绕一个主题阅读相关书籍,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理念。

  2、养生之道。在投资界与创业界的名人之中,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精力旺盛,身体康健。而在家书之中,曾国藩不仅对自己,也时常向家族各人告之他们养生之道,比如“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而书信之中时常提及的是戒恼怒,可以看出,长寿之人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此外,通过睡眠、饮食、节欲、睡前泡脚、锻炼等,亦可达到养生功效。而在生病之时,“治身宜不服药”、“服药不可大多”。定期体检是必要的,但轻易服药及服药过多,都会降低自身潜在的免疫力。

  同时,家书中的养生之道让我想起曾经在《朱光潜谈美与人生》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健全精神宿于健全身体”。身体健康,反过来又可以作用于精神,影响性情、德行、人生观,乃至聪明智慧的高度。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好好去学习一些养生之道。

  3、治家之道。如果说上述二者,我通过阅读其它类书籍已经懂得一些道理,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那么此书中所提及的治家之道,无疑是让我反省与收获最多的地方。在治家之道上,“门第太盛,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情谊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乡之要诀也”、“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以及“诸弟亦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都是告诉我们要勤勉、节俭、家和、对他人谦和。曾国藩的后代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家运兴旺,与他所传扬的治家之道、他对家族的关心与责任感必然有一定的关联,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之一。

  最后,通过家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大学)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如此”,只有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道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够真正让其为自己所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