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与数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与数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1: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与数学经典读后感10篇

  《爱与数学》是一本由[美]爱德华·弗伦克尔 (Edward Frenke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数学》读后感(一):爱与数学,与那些热爱研究的人

  看完了《爱与数学》这本书,其实有点出乎意料。 因为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数学科普书——像《悖论》之类——给我们介绍一些数学知识的,但是看的时候发现,它更像作者本人的自传,大部分内容是在介绍作者的求学经历以及研究经历,而涉及到数学知识的并不多,而且到了后面我都直接跳过了,根本看不懂。作者也说了,看不懂就跳过算了。 关于专业知识的部分,我只有两个地方印象: 一是作者教给我们的装逼技巧 如果有人对你说“2加2等于4”是一个绝对准确的事实,你可以回答他(甚至可以用轻蔑的语气):“是吗?那可不一定。”如果他们追问原因,你就告诉他们:“在进行模3加法运算时,2加2等于1。” 另一个是我了解了“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的费马大定理的来龙去脉,并且从逻辑上,知道了应该如何解决费马大定理这个问题感觉非常因吹斯汀。 此外书里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在介绍作者本人的故事。对我来说,这些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尤其是,通过书里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确实是喜欢数学喜欢研究的。 正好在看完这本书的前一天晚上,我去听了一个沙龙分享,一个耶鲁大学的博二生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技术,而在过后的自由提问环节,又聊到了她的求学经历: 她本科是在香港科技大学读金融会计类专业的,但是读了两年之后觉得不喜欢,于是转学去纽约,选了认知神经科学专业——这不是她的本意,只是因为这个专业没有被选满而已。 “但是我去看那些paper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就去找了XX老师开始跟着他做研究blahblah”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觉得很有趣,竟然有人觉得看paper很有趣,那这人怕是与这个领域这些研究,存在着某种缘分吧。而且,能够待在自己觉得有趣的领域里,真的是太好了吧。 我想起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问题”,当时被考试折磨的我,根本体会不到这个实验哪里有趣了,总觉得老师是在故意揶揄我们。直到毕业之后,我重新看起物理科普书,才会偶尔也觉得,这个实验的设置真是太巧妙了,这个公式真的太神奇了,这些人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怎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在这种没有负担情况下,我才能体会到这些东西的有趣之处。 现在的我,有时候也会觉得某些心理学实验的设置很有趣,实验范式很精妙。但是也只是偶尔,看起论文的时候还是抓耳挠腮,更别说,看到一篇认知神经科学的paper会觉得有趣。看都看不懂。 这种喜欢与有趣,我可以感受到一二,但是我的喜欢,都是非常流于表层的。所以,我更加由衷地羡慕与佩服那些真心热爱研究的人。他们那么幸运 ,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这让我觉得非常羡慕;同时他们又那么努力,愿意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去付出,这让我非常地佩服。

  《爱与数学》读后感(二):数学是人们写给真理情书

  作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作者的的个人经历的故事线以及介绍朗兰兹纲领的线巧妙地嵌在了一起,数学之美跃然纸上。书中的内容对于自己的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启发全书表述很清晰,但限于自己的水平,有的地方不甚了然。日后有机会可以再细细参详。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善于利用大量的例子来阐释抽象概念,而且神奇的是,每个例子都恰到好处通俗易懂而又能解释问题深刻的本质,有时还携带了淡淡的幽默感。

  本书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有丰富图片作为参考,这无疑对读者理解书中的数学概念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本书的第三大特色就是语言优美,兼具感性理性之美。我相信,作者是真正热爱着数学的。

  整体来说,翻译还是很流畅的,但也不能要求的太多。每次读到其中不通的地方,或是觉得不像作者的风格的地方,就会去查找英文版。然后果然是中文翻译的锅。且举两个例子:

  1. p159中间那段,英文原文是“an element of the loop group of SO(3) is a collection of elements of

  O(3), one element of SO(3) for every point of the loop”,中文翻译却是“在SO(3)的圈群中,每个元素都是SO(3)群中的元素,SO(3)群中的一个元素对应圈上的所有点”,实际上应该是“...圈上的每个点都与SO(3)中的某一个元素对应”。

  2. ch17第一段,“”The institute, a cluster of two- and three-story brick buildings with the feel of the 1950s, radiates intellectual power” 却被翻译成“...但却隐隐反映出研究所强大学术能力”,真不知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当然,有点吹毛求疵了。但是仍然希望这样一本好书的翻译能够更进一步

  《爱与数学》读后感(三):读书总结一下

  《爱与数学》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一个目标、两条线索和三个对比。   《爱与数学》的目标在于向世人展示数学之美,唤起大家对数学的热情,使大家认识到数学对人们的贡献。   顾名思义,“爱与数学”包括了“爱”与“数学”两条线索。“爱”是作者从事数学研究的经历。正是因为爱数学,所以一直在数学的世界里遨游。“数学”是作者介绍朗兰兹纲领的线索。朗兰兹纲领被认为是数学领域的“大一统理论”,受到了数学界的高度重视。要介绍清楚最前沿的朗兰兹纲领并非易事,作者从最基本的对称操作讲起,引出群的概念,进而介绍了辫群、伽罗瓦群、李群等相关概念,讲解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讲解了层-函数字典的概念,等等,这些都是了解朗兰兹纲领的基础知识。最后,作者介绍了他自己在朗兰兹纲领领域开展工作与取得的成果。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但又各自清晰。   爱德华·弗伦克尔在《爱与数学》中做得最多的对比就是数学和物理学 ;其次 数学和文学的联姻。数学是一种很精准、很简练的语言,文学是一种很美丽、很婉转的语言,同为语言,自然共同点。作者介绍了自己和导演合作拍摄《爱与数学之祭》的过程,这是数学和艺术的联姻 。

  数学可以超越价值观而存在。 数学规律客观存在,而且这些规律组成的数学世界独立人类思维而存在。不管我们人类去不去认识,那些规律都存在。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工具,是 构建理论的重要方法和研究基础途径

  作者有个专门的网页介绍

  http://www.edwardfrenkel.com/videos/

  《爱与数学》读后感(四):爱的劝勉

  E.E.Cumming1931年在他的诗中写到:

  晶莹剔透几何学迈着轻盈步履

  从骄傲孤寂的代数王国穿梭而过

  却与一母所生的冷冰冰的算术撞了个满怀……

  数学想不到也可以这么的有诗意,可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看不起数学了,还有学数学的人一般都比较不懂得浪漫,我很气愤的是甚至很多学数学的学生也认为学数学有什么用,对以后的也没有什么帮助。我的心还是有些忧伤的,我记得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说过,微小学识使人远离神,广博的学识使人接近神。很多时候我们只仅仅学习了这么一点点的知识就自以为神,认为再学下去已没有什么益处了,我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存在的一种迷茫,在现实生活永远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Henry David Thoreau说:“我们都听说过数学这首美妙诗歌,但没有多少人为我们吟诵。”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一种很奇怪现象父母可能觉得数学并没有什么用处,但又是很紧逼自己的孩子学各种数学,以致孩子对数学产生了厌恶,就这样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这也是我国数学大师稀缺的原因之一吧,到目前为止,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相继的离去,让我不禁有些担忧,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可以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有名师指路,有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愿我们可以开悟,积极去爱我们所学的东西。最后以Norma Farber的话结尾:

  不要让我在爱河里懈怠……

  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触电”

  《爱与数学》读后感(五):书中一道几何作图题的解法

  书中作者参加莫斯科大学入学考试遇到一道作图题

  我想了半天想出来,直接用尺规可以做出,无需“反演”

  如图

  已知圆O,定点A、B

  1。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2。在线上任取一点P,以PA为半径做圆交圆O与C、D两点

  3。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E

  4。过点E做圆O的两条切线

  5。两个切点G、F即是所求的切点

  证明:EA×EB=EC×ED=EG^2=EF^2

  所以圆FAB,圆GAB都是和圆O相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